师说说课稿

时间:2022-10-06 06:03:40 说说 投诉 投稿

师说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随着社交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人习惯于在朋友圈发布说说,用以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什么样的说说才受网友欢迎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师说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师说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师说》的第一课时。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据此我从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了《师说》一课的的教学方案,现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板书、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唐代散文,在单元说明中编者就指出,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通过点拨、归纳,使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记诵积淀。

  ②初步感悟本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感知文本和课堂探究,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重视欣赏文本而轻篇章的琐屑分析。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独特的美感来,教师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善于品味教材,因此我在品味《师说》时品出了本文的“三美”(本教案后面附的全文教学构想中可以看到三美包括的具体内容),期待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共同品尝。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品味感知,欣赏积累

  ②教学难点:积累文言知识

  二、学生状况

  处于高一下期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高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

  三、学法指导

  ① 诵读法

  本课时第二个环节安排了听录音范读和师生齐读。在进行名句赏析和第一段的赏析时都运用了此法。

  ②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质疑。本课时在进行第一段赏析时就让学生采取自编问题的方式解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③讨论法

  在本课时的第五个环节中特地安排了学生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以上主要介绍了本课时运用的三种方法,其次还运用了圈点法、练习法等常用学习方法,这里就不作介绍了。

  四、教法运用

  ①情境教学法

  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的情怀。在本课时的第一个环节——导入设计中,本人就通过两个小故事把学生导入到《师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去感知《师说》一文中的思想美。

  ②点拨法

  在本课时赏鉴名言的环节中学生进行翻译时,教师需适时针对关键词语、句式进行点拨排除障碍。在学生就能者为师的观点展开讨论时教师一样要点击要害,启发学生思维。

  ③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注重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古今异义词便运用了归纳法。

  五、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设计:(5分钟)

  1。导语(由名人和老师的故事引入):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下面请听两个小故事:

  ①程门立雪(内容略)

  ②秦始皇拜荆条(内容略)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为: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三者的关系互为前提。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如此良性循环,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的。那么我们作为今人,又该如何认识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千一百多年前的韩愈当年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希望每位同学在学了《师说》之后都能重新思考,在自己该如何尊师重学的问题上用行动作出最正确的回答!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3分钟)

  1。作者简介:

  韩愈,河南河阳(今孟县) 人,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任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的观点,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2。写作背景简介: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师说》写于公元802年,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韩愈写本文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可用投影形式将其原文介绍给学生)由此可见,韩愈针对当时的弊俗写了此文,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不平则鸣,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三)朗读正音,初步感知(8分钟)

  1。听配乐示范朗读,然后老师强调读准下列字音。(字音可用课件展示) 句读.du 无长.zhǎng无少 或不.fǒu焉 近谀.yú 郯.tán子 苌.cháng 弘 老聃.dān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之

  2。 师生一起朗读。

  (四)点睛名言,鉴赏语言(5分钟)

  1。要求学生找出在学习本文之前似乎听说过的出自本文的名言。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学生试着翻译名言并背诵。

  (五)总结本文的重要古今异义词(3分钟)(通过做课堂练习题的形式解决,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口头抢答,然后在书上做重点标记即可。)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3。吾从而师之 ..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5。今之众人 ..

  6。小学而大遗 ..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8。句读之不知 ..

  1。学生先齐声朗读本段一遍。

  2。由学生针对第一段的七句话自编简答题领会文章内容。

  (1)教师示例:针对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以提问:“老师的作用是什么?”

  (2)要求:①要使所问答案与我们划定的课文语句一致;②问题要有启示性;③题目的文字要简练。

  (3)在前面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老师点睛本段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1)重要实、虚词:师、道、受、乎、也(明确在本段中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4。关于能者为师的讨论

  作者在本段中总结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怎么看待作者提出的能者为师的这个观点?请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师说说课稿 篇2

  一、 说课标、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 关于课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 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 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 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 关于学情

  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2、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2、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3、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

  “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教 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3)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4)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5)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6)齐读(4分钟)

  7)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1)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3)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4)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 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师说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而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所 以,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历进行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制定出相应的教学 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前我准备一个热身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其意图有两点: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放松,二、又与我们今天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的学习做铺垫。下面,我来说说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就抛出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比如有用符号“√”“×”来表示,还可能会用“笑脸”, “哭脸”,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价值很高的问题:刚才大家表达的只能自己明白,能不能找到一个统一的记录方法呢?于是动态生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记录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拨出上海4℃和北京-4℃,也就是零下4℃。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我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 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哈尔滨-10℃,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4℃和-10℃相比,哪个更冷?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漠河-30℃和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南极: -88.3℃,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在进行数轴的练习教学时,我们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数轴教学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利用温度计教具的优势,将温度计横着放,告诉学生这就像一条数轴,中间是0,让学生说出负数在0的哪边,正数在0的哪边。这样,学生不仅能形象的通过温度计教具,深刻地理解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能渗透区间、极限等数学思想。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一楼,应按哪个键?学生一看,这的确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这时还可以运用旅游景点的海拔高度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研究,播放 “20xx年雅典夺冠录像”,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为什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课后我让学生写一篇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的数学日记,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然后,通过课件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最后,以一句赠语激励大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学习就像今天认识的正数、负数一样,不进则退。但愿每位同学都能像逆水中的小舟一样勇往直前,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样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又能充分的体现数学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无穷魅力。

  五、预计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以上就是我对《认识负数》这一课认真设计后的个人想法和观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师说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运用和延续,它为后面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简单的证明方法。本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探究角的平分线的画法;第二课时主要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应用。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它不仅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了怎样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本节的难点是对角平分线

  性质和判定的准确理解。

  二、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并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

  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演绎推理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经历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探索过程,发展应用

  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情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平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将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四 、过程分析

师说说课稿 篇5

  一、《舞台灯光师》是大班主题活动《七彩世界》中生成的一个科学活动。在科学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操作活动的灵魂,强调为幼儿提供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强调幼儿的自主活动,并在活动过程鼓励幼儿的自我调节。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在本次活动的一开始,让幼儿观看舞厅灯光的录像,引起幼儿对七彩灯光的兴趣,教师以“我们也将活动室变成一个舞厅”的话作为连接下个环节的铺垫,萌发幼儿制作彩色灯的愿望。

  在操作环节中,为幼儿提供与其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适应的材料,有:手电筒、彩色透明玻璃片、糖纸、彩色塑料纸等,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玩一玩”的想法,并在对多种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激发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观察手电筒的灯光透过红布、透明玻璃片、糖纸等不同材料看到的不同颜色的光团,使幼儿的兴趣大增,然后幼儿还是不断地摸索,尝试,通过用不同材料的比较,让幼儿发现在这些材料中,用彩色玻璃片能使灯光的颜色变化得最明显,最接近舞厅中七彩炫燿的`灯光,从而激起幼儿要用彩色玻璃片制作舞台灯的欲望。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将不同的彩色灯光重叠在一起,感受彩色灯光的美妙与神奇。然后教师给幼儿一个这样制作彩色灯的平台,让幼儿体验制作成功后的喜悦与快乐。最后也是幼儿觉得最有成功感的时刻,让幼儿尝试做舞台灯光师,配上节奏强烈的音乐,幼儿打开制作的“舞台灯”,让幼儿完全投入到制造舞台的欢快气氛中去,使幼儿再次体验到了成功感。

  二、此次活动也是经过几位老师的多次试教,加上园领导的指导,多次修改教案后才推出的。我也非常感谢园领导给我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在众多的姐妹面前展示自己。虽然不是很完美,但这也是一次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机会。在此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借此不断改进,谢谢大家!

【师说说课稿】相关文章:

师说说课稿11-03

师说说课稿07-08

师说说课稿11-18

精品师说说课稿11-19

师说说课稿【热门】11-20

【精】师说说课稿11-20

师说说课稿【热】11-21

【热】师说说课稿11-22

【荐】师说说课稿11-22

【热门】师说说课稿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