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说课稿 推荐度:
- 师说说课稿 推荐度:
- 师说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精华】师说说课稿八篇
随着微信、微博、QQ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习惯于在朋友圈发布说说,用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节心情。你知道发什么样的说说才能避免雷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师说说课稿 篇1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韩愈的《师说》。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这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他们仍然有畏难心理。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师说》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原则的文章,其中的观点对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在分析完教材与学前,我来说说我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生能积累、掌握“师”“传”“从”“道”等几个常见文言实词以及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②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并且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次教学设计,我将遵循以上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将通过点拨法,即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还有归纳法,即对文中重要的实词以及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而学生通过诵读法、圈点法,提问法以及课堂巩固练习来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过程。我将分两个课时来进行我的教学。我主要讲的是第二课时,但为了使教学过程完整,我会稍带补充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讲诉程门立雪的故事,引出尊师重教的思想,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二)听读课文 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问题,这是我上课的重点,也是我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会向学生介绍有关“说”这种文体的知识,也适当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其次,和学生一起解决文章的字词问题,包括各种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常见文言句式的分析,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翻译,把握本文中心思想。最后,学生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也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下面让我详细说说我的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课的第三环节。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揣摩语言,关注文章
的写作特色,这也是我上课的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1、课文的中心论点?
通过上一课时的梳理,我想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难回答说出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在开篇就提出来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2、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后,能够大致明白作者在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所选取的角度是不同的,但还不能完全明白这种内在结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实际上是作者从正面来论述这个中心论点,这里面包括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接着我就可以问学生,那么在作者看来,我们为什么要从师,我们又应该向谁从师。这样启发之后,学生就明白了,我们从师是因为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而从师的标准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有了第一段这样的启发,我想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白,第二段实际上是作者从反面来论证的,作者认为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那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论证?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比如说通过古今的对比,作者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当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所具有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
4、在第三段作者引用了孔子的言行,那么他是想阐述什么观点?
这个问题并不难,作者通过圣人孔夫子的言行,就是要说明,圣人无常师,这也就教导学生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当然,提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这里所运用的另一个论证手法,这就是举例论证。
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就可以了。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组织一场讨论。《师说》里说明了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也说明了师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关系,那么韩愈的观点还是用于今天的课堂吗?设置这个问题,一是为了引导学生评判性地看待所学道理,并能运用到实际思考中,二来也是为了促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最后,我也会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同学们将讨论的思考写成一篇小论说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指导,谢谢!
师说说课稿 篇2
一、分析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十二册第三组11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二、说教学思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由此我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
②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
③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
三、说教法、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程。
4、用朗读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近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建议》又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当质疑者、并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巧妙安排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师说说课稿 篇3
认识磁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进一步研究磁现象。用以下四个三级主题展开:“磁场初探”、“磁场有方向吗”、“图示磁场”、“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主要介绍磁场的客观存在与基本特性、磁场的方向性与图示方法、磁体磁性的起源。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场的基本特征是对其中的磁体或电流施加力的作用。
2、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3、知道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会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4、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能用以解释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演示实验,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观察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分析归纳其规律,并且体会引入磁感线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磁场的物质性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回顾磁场性质的研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知道磁场的存在和基本特征,了解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2.安培定则涉及的空间思维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涉及磁场的概念,考虑到该概念的抽象性,教材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超距”的这一角度切入。然后,沿着磁场的来源这一线索,介绍了奥斯特实验,让学生明确磁场的来源除磁体外还有电流。下一步很自然地讨论了磁场会对哪些物质施加力的作用。接下来,探究磁场的方向性以及图示方法,希望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了解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分析归纳其规律。最后通过一个推理,过渡到对分子电流假说的介绍。
三、说程序
⑴ 新课引入
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流对磁体也有力的作用。这些作用力都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产生。那么,这些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不需要任何媒介物就能产生? ⑵ 新课教学
⒈磁场的定义:
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体和电流的周围必然会存在磁场,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通电导线与磁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演示实验: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现象: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结论:磁体与磁体间、电流与磁体间、电流与电流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所以电流具有磁效应。
所有的与磁现象有关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可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类比。 定义: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⒉磁场的方向
①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的方向。
②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N极)受力的方向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⒊图示磁场
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磁感线较疏的地方较弱。 磁感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磁场中的任何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在磁场外部由N极到S极,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
磁感线是为了现象地研究磁场而人为假想的曲线,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 直线电流的方向和电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⒋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这就是分子电流假说。
铁棒未被磁化时,内部各分子电流的取向是杂乱无章的,它们的磁场互相抵消,对外界不显磁性
在有外界磁场的作用时,某些物质内部各分子电流的取向会变得大致相同,这个过程就是磁化,这些物质被磁化后,各分子电流的磁场互相叠加,对外界显示出较强的磁作用,在两端形成磁极。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对磁现象的解释
①永磁体为什么具有磁性?
答:永磁体之所以具有磁性,是因为它内部的环形分子电流本来就排列整齐.
②永磁体如何失去磁性?
答:永磁体受到高温或猛烈的敲击会失去磁性,这是因为在激烈的热运动或机械振动的影响下,分子电流的取向又变得杂乱无章了。
③为什么无论把磁棒折成多小的一段,它总有两个磁极?
答:每个环形分子电流的两个侧面必定同时出现,一面相当于N 极,另一面相当于S 极 ④分子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答:分子电流是由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形成的。
结论: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
四、课堂小结
师说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魏巍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叙述了几件普普通通的小事,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生动、感人,完全符合刚刚踏出儿童年龄的七年级学生对往事回忆时的心理和感情尺度。此文与《再塑生命的人》、《我的早年生活》、《王几何》、《<论语>十二章》构成相应系列,切合本单元“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题。尤其是此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将此文放置于本单元之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方法,学习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法。2、能力目标: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用朴实、细腻、感人的语言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教师、尊敬教师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品味传神、细腻的描写,体会浓浓的师生感情。
二、说学情
我校地处偏远农村,生源来自附近十几个村庄及外来打工者家庭,较城区而言,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较弱,阅读量较少。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更多的习练。学生刚从小学来到初中,升了学段,换了学校,新鲜、好奇之余,又会对小学时候的老师产生依恋、思念之情。这时候,适时地学习《我的老师》一课,会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热爱自己的老师,热爱眼下的生活,珍惜光阴,努力学习。
三、说教法
1、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预习,这样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默读,配合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默读能力。
3、朗读,情动于中,发乎于声,朗读,更好地走进文本,贴近作者的内心。
4、讨论分析,思维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班级上课的优势。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我国有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如果我问9月10日是什么节,大家马上会说是教师节;如果我问20xx年的9月10日是第几个教师节,大家马上会说是第30个教师节;如果我再问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喻作什么,相信大家也能答出来——
生:园丁、春蚕、蜡烛、一桶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这些美丽的比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这些比喻中,我最喜欢的是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境界很高,一般的教师难以企及,可是,细化到一个人,有时候,他的一生中或许就有这么一位老师影响着他鼓舞着他温暖着他,成为他记忆中的珍宝。著名作家魏巍就遇上了这样一位好老师,他的老师蔡芸芝先生对他心灵的影响是多么地美好而深远,二十多年后,他提笔写下了《我的老师》。让我们走进文本,身同感受其中浓浓的师生情。(板书课题:我的老师 魏巍)
二、检查预习
师:课前大家已经下过功夫,你的功夫深不深,我用习题量一量。(屏示习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选词填空 3、文学常识 作家魏巍的代表作)
三、梳理情节
师:作者魏巍自己说,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世界,对那时的童年世界作了一番遨游。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一定会想起许许多多师生朝夕相处时发生的事情,那么流诸笔端的有哪些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文本,待会儿交流,开始。如何默读呢?请看课本P28页,单元提示语第二段,第一句话,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生读)请同学们开始走进文本,默读课文(生默读后交流)
生(预设):蔡老师上课时假装打我。
师:你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很好,老师在板书的.时候择要而记,我用四个字来记:假打真爱(板书,下同)
生:蔡老师教我们跳舞。(板书:扮女跳舞)蔡老师教我们观察蜜蜂。(观察蜜蜂)蔡老师教我们读诗。(教生读诗)我们学习模仿蔡老师写字。(模仿写字)蔡老师解决学生的小纠纷。(排解纠纷)我梦里去寻找蔡老师。(梦里寻师)
师:我有一个疑问:作者肯定想起了很多事,为什么就写下这些事儿呢?这其中肯定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的。那么,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呢?
生:感情线。这些事情都能表明师生间浓浓的感情。
师:有没有隐约其间的关键词或关键句表明作者感情的变化?
生(预设):“最使我难忘的……”“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多么依恋……”“想念我的蔡老师……”(师板书:回忆——依恋——思念)
师:作者以感情为线索,写了这样七件事,这七件事的顺序有讲究吗?
生: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由平时到假期,师生感情层层加深。
四、感情朗读
师: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这些内容,是随着对蔡老师的深切回忆自然地流泻出来的,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想要悉心领会其中深情,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高声朗读。情动于中,发乎于声,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吧,读出依恋,读出思念,读出对老师崇高的敬意!等大家有了自己深深的体会后,我们再一起来交流学习。(生读,读后交流)
生(预设):1、文章开头直抒胸臆:“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难忘”一词,先声夺人,直奔主题,令人印象深刻。
2、嘴角有一块榆钱大黑痣,按说也不美,可作者说蔡老师温柔又美丽,让我想起一句话:人因可爱而美丽,不是因美丽才可爱,孩子们爱蔡老师,爱蔡老师的一切,包括她的外貌。
3、假打真爱这个细节,很能体现出浓浓师生情。“仅仅有一次”、“好像”、“轻轻”可以感觉到蔡老师富有爱心,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因为心里装着的是宽厚和慈爱。“我用石板一迎”、“大家笑了”、“她也笑了”,形象地写出师生之间友善、亲切、融洽。
4、当我读到“教我们跳舞”时,我就会想像出当时蔡老师和小朋友们唱啊跳啊的情景,那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师生快乐图啊!
5、蔡老师教的诗几十年后还能背,是因为蔡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老师教的,都不会忘记。
6、“我”受小“反对派”们侮辱时,蔡老师援助我,还劝慰我,甚至郑重其事地给我写了一封信,蔡老师真是无微不至地呵护着一颗小小的童心啊!
7、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蔡老师旁边,喜爱、依恋之情无须用语言来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蔡老师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
8、梦中寻师,可谓是这篇文章的最高潮,母亲一“拉”一“劝”,更显出当时我的神游程度之深。夜有所梦,是因为日有所思,我们可以想到,白天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地想念蔡老师啊!
9、作者对蔡老师的赞美不光体现在叙事中,有时候情不能自己,直接用抒情的方式来表达:“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仿佛非直抒胸臆无以表达对蔡老师的感激之情。
10、“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使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情。这里的“我”,是写文章时已经几十年后的我,是前面的记忆唤醒了“我”对蔡老师的强烈的思念,一个“你”字,把作者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师:教学无小事,就在这一件件看似琐碎的事件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在学生眼里伟大的教师形象,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啊?
生:温柔、美丽、慈溪、公正、伟大。
五、联系自己
师:蔡老师真好!作者魏巍真幸福!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幕后花絮,就是魏巍1956年9月10为《教师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与蔡老师失联二十多年了,当这篇文章发表后,蔡老师与魏巍重新联系上了,这可真是一件人生美事。
我们在为别人感动的同时,可别漏了自己,因为,我们也很幸福,我们也有自己的老师,哪一位老师对你的印象最深刻呢?你和你的老师经历了很多的事,有哪些事值得一写呢?列一个题纲,打一个腹稿,为下节课的写作作好准备。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有关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老师》,说了读了谈了,意犹未尽,还可以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学习。在进行新的内容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交流一下上次作业的情况。
二、第一课时作业反馈
三、探讨写作特色
师:文章写得如此感人,必有其写作上的特色,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争取为我所用。
1、按中心选材,排列有序。
2、叙事有详有略,疏密有致。
3、语言质朴,词语富于表现力,将情感表现得真切感人。
4、传神的细节描写。
四、当堂写作
师: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准备写我们自己的老师,大家已经准备好了,材料有了,现在呢,我们又学习了本文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拿起我们的笔,也来一篇《我的老师》吧。字数至少200字。(视情况在课堂上交流)
五、布置作业
师说说课稿 篇5
一、 说课标、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 关于课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 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 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 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 关于学情
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2、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2、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3、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
“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教 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3)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4)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5)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6)齐读(4分钟)
7)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1)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3)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4)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 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师说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号说课者。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教版教材第××单元第XX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X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理论,是以后××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是一门培养人的××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要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内蒙分校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呼伦贝尔南路东达广场702室 事业单位微信二维码:
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直观的感受。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相关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经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如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内蒙分校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呼伦贝尔南路东达广场702室 事业单位微信二维码:
趣味化。此外,我还重视教材中疑点的讲解,并适当对知识点进行引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和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针对××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
七、我为何要如此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内容所对应的×××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对这种现象的深入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对该理论进行思考和认知,做到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的统一。
八、结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
师说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课是湘版三年级风来了。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教师以春夏秋冬四季风不同的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来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对于风的感性体验学生比较丰富,风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自然现象,对于它的表现只有从其它相关联的事物上去体现,可以让学生通过看看、想想、讲讲、画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记忆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素质全面提高。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一年级美术的学习,绘画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有个别同学因为有一段时间去参加珠心算训练而没有参加美术课程的学习,构图表现能力较弱。需要加强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春、夏、秋、冬风的不同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来表现风吹来时事物的变化及特征,感受不同的风带来的快乐、兴奋、紧张、害怕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春夏秋冬四季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
【难点】
运用线条大胆的表现出风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基本掌握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风来了》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教学思想,通过直观演示法,诱导探究法,操作发现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体验,并发现彩墨画中的奥妙从而获得知识。
学法:有效的绘画学习方法,不是一味的去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发挥想像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动手尝试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术的乐趣。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制长纸条门帘下垂,师用扇子扇动,请同学们注意看,发生了什么?
生:门帘动了。
师:为什么老师做的门帘动了呢?
生:因为有风了。风来了。
师:对。因为风来了。(边说边板书课题:风来了,并随即用简笔画法风把“风”字装饰)
环节二:讲授新知识
(一)风的形成和作用
师问:风是怎么形成的呢?生答:空气流动产生风。冷热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风的大小对人们又什么作用呢?
生(讨论后)答:大风能让风车转动,抽水快;大风能让帆船行走的快;可以放风筝,把衣服吹干。
师:我忍不住要夸奖同学们了。你们想到风的作用真多。“听,它来了,它又走了,它没给自己留下什么,却给大地换了新装。”
(二)教师细说春夏秋冬的风
注意用语调把四季风的特点和给人的感受表达出来。并即兴板演柳树在不同风中的形态。
春风来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都背过这些诗歌,春风像剪刀,把嫩绿的叶子剪出。春风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生:暖暖的,舒服的。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
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为什么不表演一下春风中的感觉呢?我们像花一样,在春风中绽开了,微笑一下。那么用线条画春风的时候,一定要自然而流畅,这样才能表现出春风中舒畅的感觉。
师要随机直观演示流畅线条风的画法。
春风中,我们的衣服是什么样的?画面色彩是什么色的?注意观察。
欣赏(课件):同龄人笔下的春天的风。剪贴加绘画《春姑娘》、儿童版画《放风筝》、黑、白铅笔画《放风筝》 。
闷热的夏天,树叶都打了卷儿,狗热的直吐舌头,这时候忽然来了一阵风,啊,你是什么感觉?
高兴、兴奋。怎么表现出来?举手欢呼、把衣服画成夏天的短衣服短裤。
当瓜果飘香的季节----秋天来临时,一阵风吹来,空气里飘来瓜果的香气。但,一天天过去,风的脾气变大了。我们欣赏《阵风》这幅画是谁的作品?他是哪个国家的画家?作品名称是什么?阵风是什么意思呢?感受到了风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总结:大风来的时候,有些物体的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师即兴简笔画----无风时的柳树。
当大风来的时候,它会有什么变化呢?师即兴简笔画-----风中的柳树。风越大树的变化会更大,比如说树干弯了、树断了。
出示课件图片: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人在大风中的样子。(多引导动作和表情的不同)。观察
从哪里看出画面有风的?风是从哪个方向吹过来的呢?并引导学生欣赏人物的动态及事物随
风飘动的形态。
师:欣赏了这些图片,我们知道人在风中不仅有动作的不同,而且有外形的变化,同时还有
表情的变化,有舒心的,有兴奋的,有紧张的,有艰难的。
有一首风的儿歌,又科学又好听,对我们的绘画有很大帮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展示风级儿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
环节三:巩固练习、创作实践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讨论:如何结合自己的想象与感受,画一幅非常有趣的关于风来了的作品?
师: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像,以自己为主体,表现自己在不同风中的感受。用单色的表现方式画,注意要添画合适情景,画出风来了的感觉。
学生作画,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整理工具,材料,养成良好习惯。
环节四: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小结
教师鼓励性讲评:优秀的绘画作品像一朵朵花开在春风里,供我们欣赏;如一张张
精美的帆,瞧!我们的帆船出发了!如一台风车,风车转动了,带给我们童年的欢乐。
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和你们共同完成的风来了的图画。
七、板书设计
风来了
风的形成和作用
合适情景,画出风来了的感觉。
师说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经济常识》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第二节第二框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来对这一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框题是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家庭消费的内容》这一框知识的延伸,同时又为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另外,该课题与高一新教材《经济生活》的第一课《生活与消费》密切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修内容。教材围绕为什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及怎样树立正确消费观念依次展开,介绍了五点: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注重精神消费;科学消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教材首先从提倡适度消费入手,适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指明了消费主要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消费。其次提出要注重精神消费,提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家庭消费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这种不平衡、不协调的消费现象,指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必须协调发展,不可一轻一重。接着要求要提高消费的科学性,科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提到在现实生活中,落后、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仍然大量存在,因此要求要改变这些落后的消费习惯。最后,教材提出要发扬艰苦奋壮斗、勤俭节约精神。这一点实际是对“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的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运用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采用问题解答法,情境导入法等。同时能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现象,使学生认清其危害,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分析、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鼓励学生敢于剖析自己、修正自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内容在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确立的依据主要是要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
本节的难点主要在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确立的依据是这部分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
四、说学情
经过一个学期多的高中生活的学习,学生已经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对于如何学习政治这一科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由于本校属于农村中学,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原有的知识储备较少,在理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比较有难度,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纯粹讲理论,不在理论上做太大突破,只是点到为止。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消费观的'教育。
五、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设计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抽象理论知识,从而使学习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生活的情境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问题教学法。在本部分的学习中,本人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问题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多媒体教学法。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四)讨论法。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经过几个人共同的讨论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讨论法也是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主要步骤。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利用活动,设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基础。针对本框的内容,结合学生本地的实际,本人利用学生回答本校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秦始皇是否使用过手机。通过这一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这一设定的情境中,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能够把学生引入这一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问题设疑,导议相依,情境解答
“学贵有疑”,精心设计问题,以疑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学生通过情景思考,可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几种正确消费观的教学。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本人主要设计了几个情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材料,自主的学习,解答。在这一环节中,本人主要设计如下五个问题:1、正确的消费观主要有哪些内容? 2、什么是适度消费?如何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适度消费?3、阅读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分析她们两种消费行为?4、观看漫画“小儿麻痹症”,分析漫画讽刺社会上哪种错误的消费行为?5、读图,想想这样的消费观对吗?
通过对第1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能够对本框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正确的消费观有哪些,同时由于本问题比较简单,适合于分层次的教学。第2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什么是适度消费,以及如何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是适度而设置。通过解答,学生能够清楚什么是适度消费,可以区分超前消费和抑制消费这两种消费形式。第3个问题主要是对第2个问题的延伸,通过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信用消费,区分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设置第2个和第3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学生在前面学习基础上了解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但具体来说还不太明确,通过对超前消费和信用消费的学习,可以更清楚消费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意义。第4个问题主要是通过漫画“小儿麻痹症”的,使学生清楚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科学的?学生往往很模糊,本人主要通过呈现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在回答第5个问题中,让学生在看漫画和老师的讲解中了解什么是科学消费观。
正确的消费观最后的一点是要求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这方面本人主要是略讲的方式,没有大量的进行说教,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要求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并不是要做为一种消费方式,而是一种精神在贯彻着的。
(三)以讨论为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讨论阶段,通过事先对本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了解,再经过对呈现问题的讨论,可以起到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所学应用于生活中来。本人设置的讨论题目是“结合自已的亲身体会,以及今天所学想想学校为什么要开展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活动?”。学生在上课前的情境激起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在结束前再对先前的情境进行思考,从而加深了学习的印象。
(四)练习及作业布置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因此本人主要设置了两种练习,一种是高考问答题,一种是辨析题,学生结合自已的亲身体会,以及今天所学知识,学生对开放性试题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师说说课稿】相关文章:
师说说课稿11-18
师说说课稿10-07
师说说课稿11-03
师说说课稿07-08
师说说课稿【推荐】11-23
师说说课稿【荐】11-24
【荐】师说说课稿11-22
【热门】师说说课稿11-23
【推荐】师说说课稿11-24
精品师说说课稿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