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说课稿 推荐度:
- 师说说课稿 推荐度:
- 师说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有关师说说课稿八篇
随着社交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人钟情于在网上发布说说,用于分享自己的奇闻趣事和生活日常。你在发说说的时候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说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说说课稿 篇1
一、说课的涵义
首先说课的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就广泛的来说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理论、教学大纲、教材为依据,针对某一课题(活动)的自身特点,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面对同行主要用口头表述该课题(活动)教学的具体设想、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即说课就是全面面阐述和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再简单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师在"说"的过程中,不仅将书面的教学方案说出来,更要求教师将隐含于教育方案后面的设计思想、教育理念、具体依据说出来,强调的是说出教师为什么要这么设计的问题。
说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说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活动过程,提高活动效率。
二、幼儿园说课方案的撰写
幼儿园说课方案是按照说课内容的内在逻辑来撰写的。在教学工作中,可以把说课的方法简单地总结为"四个说,一展示","四说"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 "一展示"指"展示自己参与设计的辅助教学课件".
(一)说教材
说教材内容就是通过分析所选活动主题的内容特点,指明它在整体或主题网络教学中的地位。所以教师首先必须说清楚此次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及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要说明教材选择是从当时、当地幼儿群体的需要而准备的,如果在选材方面涉及到地域特色,甚至是幼儿园特色就要更加突出说明,以此来发展幼儿园的本园课程。活动内容和教材不是同一概念,活动内容应包含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幼儿园里的说教材不单指说教材内容,还包括说幼儿的情况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活动准备。因此,在说明活动内容时,必须说清楚教材及与教材有关的内容。
说幼儿现状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幼儿原有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智力的发展情况;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幼儿的兴趣,动机,行为习惯,意志等发展状况。这一环节,教师要将平时对幼儿观察的零散印象,逐步条理化、明晰化,有针对性地表述出来,既能更清楚地了解幼儿,又使教师能将幼儿发展水平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去考虑目标、内容的确定与选择,从而逐步真正做到使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育目标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教育活动设计的起点,又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的终点。说教育目标时要先说主题目标,再说本次活动目标,主要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综合地表达出来,并能体现主题的教育要求,最后说确立此目标的依据。同时在这部分还要针对活动谈谈自己对重点、难点的确定和解决。
说活动准备,包括活动前的准备(家长工作、社区协调、环境创设、资料收集、幼儿园活动等),活动中的准备(即有关玩具、教具等材料,包括幼儿用书、教学挂图等)。活动准备是为让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这一点在说课时必须说清楚。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有效地传递信息、指导幼儿的途径,说教法主要说明在本次活动中将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运用的教学手段,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要着重说明自己其中独创的做法,特别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说教法时注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幼儿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情况等,来说明选择某种方法或手段的依据。
说教法就是教师要说明"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的.环节。教师要说出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确定之后,用什么方法、手段来实现。既要说出整个活动用什么教学形式及方法,是集体的、分组的还是个别进行的,更要说清为什么用这种形式方法、教师如何指导、为什么要这么指导等。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尺度也不同。目前我们在进行活动中主常运用激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电教演示法、交流讨论法、互动法、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一些艺术活动中也会用到审美熏陶法等。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教师对教法本身的探索、积累与运用,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使之系统化、规律化,教师应尽量把自己的每一个教法设计上升到学前教育教学理论高度。
(三)说学法
说学法就是说明幼儿要"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的环节,教师要说出教给幼儿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幼儿哪些能力。教师在说学法时要说出活动中幼儿怎样学习、依据是什么;自己在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积极探索的;还要讲出怎样根据班级特点和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教育教学规律指导幼儿进行学习的。
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常用多通道参与法、体验法、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等学习方法。
(四)说活动过程
说活动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活动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活动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说活动过程就是说明整个活动的流程,即各个活动环节的实施过程。活动步骤的安排、方式方法的选择必须以活动目标为核心,而活动目标既有赖于整体的教育活动过程来实现,又以不同的侧重点分散实现于各个活动步骤,因此,教师必须分解活动目标,并分析各层次活动目标与各步骤及方式方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
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要进行延伸,教师也要说出怎样延伸活动、延伸的作用、为什么要延伸的依据。说这部分,可以反映出教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掌握程度、对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的理解认识与做法,以及因材施教、个别教育原理的运用等。
(五)展示自己参与设计的辅助课件。
展示课件时还要简述自己设计、制作的思路和过程。所制作的课件要起到突出本次活动重点,降低难度,以突破难点的作用。
三、说课活动的实施
说课,不同于一般的发言稿和课堂教学,它要求说者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而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它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的重点在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在说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使用普通话、充满激情,慨慷自然、紧凑边贯,简练准确、自然而有效地使用媒体。
对于说课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我也是处于摸索阶段,只是一个抛砖引玉。我认为说课是把自己设计课程的思维活动"说"出来的过程,它能使幼儿教师在思想上对设计课程中的理论依据、构思再一次进行审视,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说课是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后,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在要求。说课,能够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纳,深入钻研教材,主动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更好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师说说课稿 篇2
一、 说课标、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 关于课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 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 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 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 关于学情
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2、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2、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3、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
“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教 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3)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4)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5)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6)齐读(4分钟)
7)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1)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3)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4)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 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师说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赞扬了主人公烛之武是怎样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篇文章除了描写外交辞令,还有叙事的描写,是一篇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优秀散文作品。
2、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到学习中
3、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读懂课文,并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左传》的基本概况及其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活用词和特殊文言句式,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体会主人公高超的语言艺术。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将生死置之度外,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以下三个:
1、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常见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和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5、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因此我将教学难点确立为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二.说教法和说学法:
1、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三课时,利用多媒体视频,春秋形势图和录音朗诵的教学教具。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养成培养自主学习的技巧。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采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并背诵课文;在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上采用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来感悟烛之武高潮的游说艺术。)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善辩口才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邹忌与齐威王、周恩来访华时,美国记者问了一些侮辱中国的问题,看看周恩来怎么巧妙回答的1、“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2、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都仰着头走路,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低着头走路呢?”这一提问不怀好意,周恩来借题发挥,要让他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便哈哈大笑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美国人走下坡路,当然是仰着头走。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在场的人听罢,无不佩服周恩来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我们今天记叙来领略一下烛之武是怎样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下面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2)学生自主复述故事情节,检查复习第一课时的基本文言文知识。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根据标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读书(烛之武为什么退?怎么退?退的结果?),读后讨论。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1、细读悟理,精读悟情。
(1)整体层次: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四个环节)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学生自主学习)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秦晋围郑)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临危受命)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研读悟学法)(智退秦师)
<1>重点阅读第三段,对人物语言进行圈点批注。引导学生从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记下自己的感悟。抓住关键词语,作好圈点钩划。(自由地读,深入地读,感悟作品语言的魅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3>交流批注,感悟语言的魅力:请某位学生来谈谈自己喜欢的语言部分:好在哪里?怎么点评的?其他学生认真地听,并选取觉得合理的作好旁批。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朗读,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站在秦国立场上,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说明亡郑利晋,存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至“将焉取之”
从历史说到现实,挑拨两国的关系,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后必进犯秦国。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3)烛之武说退秦师,但又使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戍郑,这是否是“引狼入室”?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朗读--提问--讨论)(晋师撤离)
(2)研读感悟,拓展解析。
根据学生自己的解读,初步感悟了说辞的魅力。引导学生看看古人的评点,增加对说辞艺术的掌握。(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3)学习小结,认识升华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的说辞里,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等角度来游说秦伯,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化险为夷,赞扬了烛之武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四、总结迁移,练习演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1、假设你看见一位老人往赣江倾倒污水,请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话对老人进行一番劝说
师:如果是你,要达到劝说的目的又要不失礼貌,不伤害老人的'自尊,应该怎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讨论一下表达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劝说一下这个老大爷。
2、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这段评价霍英东先生一生的话。请补写语段开头的中心句。(要求不超过30字)
他爱国至诚、爱港至深,坚持真理、爱憎分明,不畏邪恶、光明磊落,是爱国爱港的杰出代表;他面对逆境勇于拼搏,锲而不舍终至成功的传奇奋斗人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典型写照;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无私奉献,是服务社会的楷模;他为人谦厚,处事低调,生活俭朴,胸襟品格令人敬佩。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融为一体,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参考答案:霍英东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3、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______,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6.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大概
c.蔓难图也图:对付
d.国不堪贰贰:从属二主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c.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10.填空:
多行不义,
11.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受人以鱼”转向自主的“授人以渔”,学生的学习由他主学习转向了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探究和研究的认知过程。是新理念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课堂上,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犹如一份微型教学设计,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人物情节性格、形象
(郑)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忠义
→夜缒而出勇敢
→智说秦伯机智
(郑)转危为安
师说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理发师》。
2、能主动地参与到在表演的过程中,并从中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
3、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的强弱变化,并能在歌曲中正确的演唱。
教学重点: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并适当的表演
教学难点:感受音的强弱变化
教学内容:表演并演唱歌曲《理发师》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
谜语:手
二、聆听
1、初听,老爷爷在做什么?出示课题
2、教师范唱,剪发时都发出了哪些声音?都是什么发出的'?用动作模仿出来。
3、再次聆听,教师表演
4、学生动作模仿:当音乐中出现这些声音时用动作模仿出来。
5、读歌词,感受歌曲节奏及音的强弱。
三、学唱歌曲
1、随音乐模唱歌曲旋律
2、解决歌曲中的字音及”哎”字的情绪。
3、完整演唱歌曲
4再次完整演唱注意声音的控制
5、表演唱,用声音和动作表现出老爷爷此时的心情
四、音乐实践活动
1、个人表演
2、师生合作表演
3、生生合作表演
4、小结
五、总结
师说说课稿 篇5
认识磁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进一步研究磁现象。用以下四个三级主题展开:“磁场初探”、“磁场有方向吗”、“图示磁场”、“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主要介绍磁场的客观存在与基本特性、磁场的方向性与图示方法、磁体磁性的起源。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场的基本特征是对其中的磁体或电流施加力的作用。
2、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3、知道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会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4、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能用以解释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演示实验,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观察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分析归纳其规律,并且体会引入磁感线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磁场的物质性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回顾磁场性质的研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知道磁场的存在和基本特征,了解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2.安培定则涉及的空间思维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涉及磁场的概念,考虑到该概念的抽象性,教材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超距”的这一角度切入。然后,沿着磁场的来源这一线索,介绍了奥斯特实验,让学生明确磁场的来源除磁体外还有电流。下一步很自然地讨论了磁场会对哪些物质施加力的作用。接下来,探究磁场的方向性以及图示方法,希望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了解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分析归纳其规律。最后通过一个推理,过渡到对分子电流假说的介绍。
三、说程序
⑴ 新课引入
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流对磁体也有力的作用。这些作用力都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产生。那么,这些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不需要任何媒介物就能产生? ⑵ 新课教学
⒈磁场的定义:
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体和电流的周围必然会存在磁场,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通电导线与磁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演示实验: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现象: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结论:磁体与磁体间、电流与磁体间、电流与电流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所以电流具有磁效应。
所有的与磁现象有关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可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类比。 定义: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⒉磁场的方向
①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的方向。
②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N极)受力的方向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⒊图示磁场
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磁感线较疏的地方较弱。 磁感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磁场中的任何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在磁场外部由N极到S极,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
磁感线是为了现象地研究磁场而人为假想的曲线,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 直线电流的方向和电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⒋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这就是分子电流假说。
铁棒未被磁化时,内部各分子电流的取向是杂乱无章的,它们的磁场互相抵消,对外界不显磁性
在有外界磁场的作用时,某些物质内部各分子电流的取向会变得大致相同,这个过程就是磁化,这些物质被磁化后,各分子电流的磁场互相叠加,对外界显示出较强的磁作用,在两端形成磁极。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对磁现象的解释
①永磁体为什么具有磁性?
答:永磁体之所以具有磁性,是因为它内部的环形分子电流本来就排列整齐.
②永磁体如何失去磁性?
答:永磁体受到高温或猛烈的敲击会失去磁性,这是因为在激烈的热运动或机械振动的影响下,分子电流的取向又变得杂乱无章了。
③为什么无论把磁棒折成多小的一段,它总有两个磁极?
答:每个环形分子电流的两个侧面必定同时出现,一面相当于N 极,另一面相当于S 极 ④分子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答:分子电流是由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形成的。
结论: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
四、课堂小结
师说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通过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唤起学生的认知,提高语文素养。
师说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创意设计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课后实验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引出课题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写两个大字(例如:汽化或蒸发),字很快就没有了,同时闻到了酒精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汽化:液态──气态;
(2)蒸发:只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
(3)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蒸发实例;
4.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蒸发现象实例:
学生汇报蒸发例子,例如:在晾晒衣服时,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阴天,都可以干,只不过是速度不同,一方面强调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同时引出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物理。
(三)猜想假设设计方案
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理解层次,应作为重点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记住这三个因素是怎样影响蒸发快慢的,而且应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为此,在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组讨论、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互相交流并且举出实例,不同意的可以反驳;最后学生设计可行性方案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控制变量法”在以前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在这里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应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在充分讨论猜想之后,根据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例如: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一滴酒精,一组:将其中一滴酒精摊平。二组:对其中一滴加热。三组:对其中一滴酒精扇风。对比总结
出蒸发快慢与何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教师点拨解疑释惑
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
这一环节主要是从理论的高度深层次来认识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应该说相对难度较大。可以首先由教师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由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影响因素。
在运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之后,教师让学生一个小实验:在同学胳膊上擦一些酒精,考虑如何使酒精尽快蒸发?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出方法,在进行实验同时会感觉擦酒精处凉,说明蒸发吸热。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拿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玻璃泡外包一层纱布,用滴管滴上酒精,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再对二者扇风,从而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推理分析:液体蒸发温度降低──与周围环境有温度差──从周围物体吸热──周围物体放热温度下降──液体蒸发产生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创意设计应用实践
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以后,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环节:学生联系实际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
例如:电冰箱、冷风机致冷;狗夏天吐舌头;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天热时往地上洒水……
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例如:喷灌……
第二环节:给学生出一部分创意设计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七)总结评估交流感受
第一环节:教师对今天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正确地评价,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第二环节: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谈对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课后实验巩固强化
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验证(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液体蒸发吸热有降温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课堂,从物理走向生活。
七、谈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平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师说说课稿 篇8
一、说课标、教材
(一)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关于课标的解读:
据《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应该落实以下任务: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1.新教材编写分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2.《师说》一文的教材地位: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并且处理成自读课文。我想,当成自读课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为一;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此为二。以上两点,成为自读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②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难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①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二)教法
①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归纳法: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课堂背诵指导,强化记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课文,学习第一段和第四段,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研习二、三段,归纳文言词句,分析论证结构,引导背诵第二段。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第一课时简单了解作者、背景、然后甴问题:本文是韩愈为谁写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要写本文?导入第四段的学习,再由问题:古人的从师之道是什么?过度到第第一段的学习,通过学习明确:第一段告诉我们古人的从之道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从,师之所从也。
【师说说课稿】相关文章:
师说说课稿07-08
师说说课稿10-07
师说说课稿11-03
师说说课稿11-18
师说说课稿范文10-06
【实用】师说说课稿07-08
师说说课稿【推荐】11-23
【热】师说说课稿11-22
【荐】师说说课稿11-22
【热门】师说说课稿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