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幼儿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10 18:24:04 心得体会范文 投诉 投稿

观察幼儿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察幼儿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察幼儿心得体会

观察幼儿心得体会1

  《绘本舞台剧快乐大巴,快乐出发》是一篇幼儿园观察记录,为了孩子在舞台上的那一刻,老师们付出了太多的辛劳与汗水。

  清晨,孩子早早就起床了,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怎么了?还没等我问其中的缘由,孩子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今天不上课”我想:不上课也不至于这么开心吧?“下午2点,我们表演节目!”原来如此,怪不得孩子这么兴奋呢,起来的这么早。整个一上午孩子都在兴奋与期盼中度过。

  中午,孩子的午饭吃得特别快。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吃饭慢慢吞吞,边吃边玩。吃完饭,孩子急切地让妈妈帮他化妆,妈妈简单地为孩子化了妆。化完妆之后,孩子就匆匆奔向幼儿园。来到幼儿园,老师们早已在教室里,正忙着给孩子们化妆。为了让孩子在舞台上更有表现力,老师还重新帮孩子化了妆。化妆后的孩子显得更加兴奋与得意,不时地说“看我,帅不帅!”。

  2点左右,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陆续来到宣城中学体艺馆,家长们坐在指定的区域,此时离正式演出还有半个小时。老师们见缝插针,利用这段空闲时间,让孩子们来到舞台上再次熟悉一下环境,耐心而又细致地给孩子们讲述演出时的注意事项,帮孩子们找一找、定一定他们在舞台上的位置。

  2点30时,开元分园和思佳分园庆“六一”经典绘本舞台剧专场演出正式开始。本次演出的主题是经典绘本舞台剧,这是绘本与舞台剧的完美交融。节目精彩纷呈,台下的家长掌声雷动。可孩子的老师们却无法安心欣赏节目,因为她们的心思与注意力全部放在班级孩子的身上。孩子的节目排在第12个,到了第9个节目的时候,老师提醒家长们做好准备工作:带孩子解小便,准备好服装道具,换好舞鞋。准备工作完毕后,老师带领学生走下看台,准备入场。我们家长们也纷纷做好拍摄准备,等待孩子们表演的.那一刻。

  音乐响起,快乐大巴驶来。司机——小狮子开着大巴来到舞台中间,“谁想和我一起去旅游?”“我想去,我想去……”“这么多人啊!那你们比一比,谁表演的节目最精彩,谁先来?”“我先来,我先来……”接着出场的是8只长颈鹿,左右各一列,缓缓走向舞台中央,翩翩起舞。长颈鹿们的表演很精彩,小狮子司机允许他们搭车,并同时提醒他们:“可是坐车时,不能把你们长长的脖子伸到窗外。”“我来了……”接下来登场的是一群活泼的小刺猬,18只小刺猬一字排开,一个接一个,他们来到舞台中央围成一个圆。这群功夫刺猬在舞台大展拳脚,功夫非凡。小狮子司机啧啧称赞,同时告诫他们:“坐车时,可不能打打闹闹呀。”“狮子爷爷,我们也来了……”8只可爱的小兔子匆匆赶来,她们身着漂亮的服装,跳着欢快的舞蹈。她们的表演引来了台下家长们的阵阵掌声,狮子爷爷不忘提醒他们:“在车上,可不能蹦蹦跳跳呀”。所有“小动物们”的表演得都很精彩,“大家一起去旅行吧,我们出发吧。”大家在狮子爷爷的带领下一起跳起幸福的舞蹈,快乐出发。表演圆满成功,孩子们得到了家长们如潮般的掌声。在孩子们表演的过程中,三位老师在舞台前面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程老师手持相机为孩子照相,马老师和沈老师引导孩子走位,提示孩子们动作。

  孩子表演结束后,老师把孩子带上看台交给父母。此时,三位老师才稍微闲了下来,有时间看看演出。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精彩的演出很快结束了。家长们带着孩子纷纷离场,我家的宝宝还有些恋恋不舍,他再一次来到舞台上和小朋友们嬉戏。伴随人群的渐渐离去,喧嚣热闹的体艺馆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二幼的老师们在清理场地。走出体艺馆,外面飘着如丝细雨,孩子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场完美的演出结束了,为了孩子在舞台上的那一刻,老师们付出了太多的辛劳与汗水。

观察幼儿心得体会2

  在幼教岗位上已经工作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现在在进行二期课改,这对我们新教师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我们不仅要对一期课改有一定的了解,还要赶上二期课改的步伐,不断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对此,我有一点小小的感受。

  其实在幼儿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幼儿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可能性最大的。人们都说幼儿教师是多才多艺的,确实艺术能升华人的精神,改变人的行为,特别是他对右脑功能地提升与开发,使人获得了创造的思路与灵气。所以幼儿教师在师范中接受的艺术教育、艺术熏陶对实际工作有着解冻思维僵化、拓展思维方式、激发创造灵感的作用。而且幼儿园是离高考指挥棒最远的地方,这就不会产生应试教学。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又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使教师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季节、主题、幼儿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活动。

  二期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生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教师应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观察者。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观察。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捕捉着孩子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从而确立起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倾听、观察孩子还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即孩子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我想:正是由于教师的留心观察、倾听才发现了来自幼儿的活动主题,当活动的内容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幼儿的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2、教师要成为幼儿的促进者,支持者。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使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如有一次我带领小朋友们在草地上自由的玩耍,我发现许多幼儿都在做“踩影子”的游戏,他们对影子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充分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幼儿去找影子,找找自己身边各种不同的影子,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发现:有的影子在前面,有的影子在后面,有的在左面,有的在右面,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当幼儿回答各种不同的答案后,小朋友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并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呀,怎么会这样呢?”,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我又提出了疑问:“是不是一天中,我们的影子总是这样不变的呢?”,这激起了孩子进一步探索影子的兴趣。

  3、教师应成为合作者。我觉得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应该善于把自我完善和集体和谐统一起来。在这个集体中,到处有你可学习和帮助的人,应树立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相互学习和合作是为了共同提高。我能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学习和培训,要求教师关注课改信息,教育杂志上的、网络里的,把平时有关看到的、想到的、读到的等等文章,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在读书笔记中进行摘记和撰写体会,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积累,更是个人素养的一种提高。二期课改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大家都是一个共同体,一起想办法,解决实际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新课程在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教师将焕发出新的生命。作为新教师的我必须不断的进行专业的学习,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能够获得理论与实践的高层整合,突破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积极地与团体进行合作与协商,为自身教师角色的适应和发展奠定基础。不断完善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创造性和专业发展的能动性,满腔热情地自主提升专业化的水平。为自己创造辉煌的舞台,走向成功。

观察幼儿心得体会3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必须坚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本次寒假在家,我认真仔细的将《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这本书翻阅了一遍,深觉这本书中所著内容对一线的幼儿教师来说大有裨益,通过这段时间段的学习,受益匪浅。

  一、教学教研一把抓,学会观察是基础

  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大是业内普遍的共识,因为幼儿园的工作作息与中小学的不同,教师在白天的工作几乎不能有任何的中断,需要全天对幼儿进行照顾。读过《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之后,我感觉自己在教育与教研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其实,教育与教研本位一体,真正的教研正是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并且服务于教学。教学教研应该一把抓,首先,我们要学会的就是:用眼、用心,学会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

  幼儿行为的观察,观察什么?书中有详细完整的记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幼儿在常规活动中的行为

  幼儿在园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常规活动:进餐、午睡、洗手、如厕、午休等等。这些活动看似平凡、枯燥,但却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注意。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如何观察幼儿进餐行为、如厕行为、午休行为和过渡时间的行为,虽然很琐碎,但是却不能轻易的忽视。

  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

  与常规活动一样,游戏材料是幼儿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两个在幼儿个性方面发展的功能是不同的。游戏材料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符号表征能力。

  阅读和书写的确是符号表征过程,但是只能反映我们一半的表征能力,它们是语言符号的一部分;而非语言符号表征要借助艺术形式呈现——绘画、雕塑、舞蹈、哑剧、音乐及戏剧。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能充分地把握或者用语言解释他们对事物的模糊理解,所以他们是通过使用游戏材料时形成的关系以及所引起的变化来获得对抽象概念的直观感觉。在儿童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儿童使用材料的环境、刺激、花费的时长等等内容。

  3.观察幼儿之间的社交行为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便会有各式各样的社交行为和反应。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开始在人格结构中打下基础,我们需要去观察以下三个方面:

  ①幼儿对待他人的态度(关怀/疼爱/信任/怀疑/厌恶)

  ②幼儿的`情感态度(深厚的/随意的/冷漠的)

  ③幼儿拥有的与他人相处的技能的数量和种类(通过要求、偷拿或者抢夺得到玩具娃娃)

  4.观察师幼关系及在教师主导活动中幼儿间的相互关系

  师幼互动是我们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常提到的词语,在许多情况下,师幼关系的细节都会存在与日常的偶发时间中。从生命中最初的几年里,幼儿会从身边非常重要的成年人——父母、养父母、祖父、老师以及其他亲戚的接触中形成其他人和对自己的理解。我们需要观察认真的观察师幼关系,这样可以告诉我们幼儿感觉到成年人是可以信任的、抑或是持怀疑的态度看待成年人;是可以借助成年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亦或是对他们敬而远之等等。

  总而言之,“观察”是记录的基础,也是教研的基础。我们需要学会认真的观察,善于发现幼儿的行为特点,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进行教育教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观察幼儿心得体会4

  实录:

  语言的发展是反复练习,不断校正,逐步规范的过程。故事表演可以为小班幼儿提供大量的规范的口语练习的机会。如故事《小兔乖乖》,幼儿表演时我用温柔的语调介绍“兔妈妈”的三个孩子,用紧张的声调描绘大灰狼的出现,用甜美的声音引出兔妈妈敲门。幼儿模仿表演小兔、兔妈妈、大灰狼的对话惟妙惟肖,特别是小兔拒绝大灰狼,不给他开门时,孩子们一齐和小兔唱儿歌:“不开,不开……”,而赶走大灰狼后,幼儿用甜甜的声音和兔妈妈一起唱起了儿歌:“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表演故事的幼儿练习角色对话,其他幼儿则可以跟着老师一道附诵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幼儿学习使用不同的语气去表现角色语言,用语言的感情色彩表现故事的背景、情节发展和故事角色。小班幼儿的特点是喜欢不厌其烦地听同一个故事,变换幼儿担任角色,表演故事,其他幼儿听故事,跟着教师附诵故事,幼儿兴趣不减。这样幼儿就有了大量地练习规范语言的机会。

  分析:

  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故事表演既有语言的模仿,也有角色动作的模仿。孩子们在表演,也是在游戏,会不知不觉进入游戏情境,体验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喜怒哀乐。由于故事有很强的表现力,幼儿进入角色后,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表演中表现角色的情感,而这种情感表现在幼儿对角色的模仿中获得近乎真实的感受:小兔在妈妈身边快乐地絮语,小兔对大灰狼的恐惧;(《小兔乖乖》)恶狠狠的大灰狼,勇敢的大羊(《三只羊》)等等。就是教师的情境描绘也可以调动幼儿的情绪,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激发了幼儿对故事表演的热情,使小班幼儿的规范化语言练习得以经常进行。语言教学、故事表演、游戏活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有机结合,幼儿根据作品内容去操作、表现。帮助幼儿用动作来理解新词,还可在表演中尝试运用新词,以达到掌握新词的目的。如:“笃笃笃、嘭嘭嘭、夹、着急、狠狠地”。使幼儿比较容易地理解复杂的`情绪,帮助幼儿认识周围的世界,对他们以后语言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思:

  3至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幼儿学习语言的欲望强烈,表现欲很强。他们学习回答人们的问题,学习用语言向别人提出请求,学习叙述事件,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听故事。正因为如此,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故事表演对小班幼儿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小班幼儿好模仿,容易进入游戏角色的特点,是故事表演能取得很好的语言教学效果的前提。而故事表演正是适合小班幼儿特点的对小班幼儿进行语言教育活动的好形式,经常地、成功地在小班幼儿的语言教育活动中使用这一形式,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如:丰富词汇、叙述事件、认识社会及对幼儿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观察幼儿心得体会5

  萌新初入园

  我是一个刚入园的新老师,在大学里就经常听老师们说安吉游戏有多好,总是给我们看一些照片、视频,但是因为没有实践的经验,所以,并不能理解安吉游戏有什么不同,因此也没有听进去多少,总觉得安吉游戏在安吉,离我很遥远,而且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不同的特色,我又不去安吉工作,所以觉得安吉游戏跟我没关系。但是很幸运地,我所在的幼儿园开始安吉游戏课程的实践。我得以重新认识安吉游戏。

  我所在的班级是小班,小班小朋友刚进来,连自己吃饭、上厕所的能力都很弱,经过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孩子们对户外活动已经较熟悉了。但是要放手让幼儿自主游戏,对于老师来说,还是十分不放心的。

  解惑进行时

  第一次去攀爬区玩,孩子们很兴奋。我没有告诉孩子们这样东西是怎么玩的,我告诉孩子们攀爬区的位置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他们很快分散开,去了自己喜欢的地方玩。许多孩子面对轮胎墙都觉得自己爬不上去,大声地喊我过去帮忙扶着,我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爬上去,不一会儿,陆陆续续有几个小朋友通过努力爬上去了。玩梯子的小朋友也能在老师不说的情况下,自己有序地玩梯子,没有出现拥挤的'现象。有的孩子甚至会互相帮忙,在别人爬的时候,自己帮他扶着梯子,还对爬梯子的小朋友说:“你慢慢爬,小心点。”在遇到双方意见冲突的时候,他们也能一起想办法解决。

  惊喜与感悟

  我清楚地感受到,放手后,孩子更加自由,也更加快乐了。

  在多次的自主游戏中,我看到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合作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当看到有的孩子能够倒挂在杆子上时,我非常害怕她因为臂力不支而掉下来。但是,她觉得快支撑不住的时候,就移到了杆子中间,自己先把脚慢慢放了下来,踩在了轮胎上休息。

  在安吉游戏环境下,儿童学会了快乐、专注、冒险、反思、爱和独立。在独立方面,作为老师,感受尤为明显,以前孩子们遇到问题总是第一个就要找老师帮忙,现在孩子们遇到问题能够自己先去尝试着解决,实在感到困难才来找老师。

  我想,这就是安吉游戏吧,不只是一些自然野趣的环境和低结构的材料,还是一种“放手”精神。

观察幼儿心得体会6

  一、情况摘述

  阿敏是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自选图书时,阿敏总是总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了,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吃饭时,阿敏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他,她只简单的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二、成因分析

  阿敏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阿敏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同伴的眼里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一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她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我们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并让老师多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清清多开口说话。

  一段时间以来,阿敏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来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阿敏,你喝水喝得真好”,阿敏说:“多喝水不生病啊。”“阿敏,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阿敏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

  四、启示

  一个月来,阿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交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观察幼儿心得体会7

  同情心作为幼儿良好社会性、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因此,在培养幼儿同情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专门教育活动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县口: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从发展幼儿的同情认知,激发幼儿的同情体验,促使其产生同情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和一些平常小事随机地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教育,强化幼儿的同情行为,从而使幼儿一时的、个人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

  一次,一个幼儿摔倒了,30多名幼儿中,只有两名幼儿能主动询间同伴疼不疼,并给他揉伤,其他幼儿或不知所措,或无动于衷,或在一旁嬉笑。有的幼儿不仅不扶,甚至还说:"谁叫他不小心!"也有的说:"让他自己起来川

  有一次吃饺子时,娇娇小朋友说:"饺子太烫,没法吃!"旁边的幼儿紧接着说了一句:“烫死你!”

  小朋友在一起玩,张怡听小朋友不知为什么哭了,当时只有两名幼儿走过去间她怎么了,其余幼儿都视而不见。

  这一件件真实的"小事"说明:幼儿的同情心相当缺乏,因而导致了幼儿同情行为的严重缺乏。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万面的,有的是因为家庭教育中片面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勇敢精神,而忽视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有的则是由于家长的溺爱,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懂得别人也需要自己的关心,帮助。

  针对以上情况,在教育中就把同情认知、同情体验及同情行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一、同情认知的培养

  具有同情认知是产生同情情感和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引导幼儿观察什么情况会让别人难过,别人什么时候需要自己的帮助。比如:有的小朋友生病了,很难受,他希望别的小朋友能关心他,有朋友摔倒了,别的小朋友不应该站在旁边看,而应该把他扶起来,并帮助他拍拍身上的土,间问他疼不疼。我们还随时引导幼儿关注困难者,帮助他人,如看到有的小朋友玩玩具时,就应该邀请他一起玩,对于个别能力差的幼儿,小朋友不能嘲笑他。说他"笨,而应该耐心友好地去帮助他。

  二、同情体验的培养

  同情情感是同情行为的内在动机,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唤起幼儿内在的情感体验。首先,我们以身作则,对需要关心的幼儿予以安慰""和关怀,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吴安倪的父母有时在外工作,孩子的情绪不是很稳,爱哭,我们就常常亲切地安慰她,搂搂她,亲亲她,告诉她老师很喜欢她,这样一来不仅使吴安倪的情绪有所好转,也使别的幼儿受到感染。其次,我们还设计了"他摔到了"。他为什么哭?""我来帮助你"等活动,运用角色转换、移情等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当自己处于他人的情况时的情感、愿望。例如:如果你生病了,你希望别人怎么做;如果你摔倒了,你希望别的小朋友怎样对你;如果你不会做游戏或做不好,你希望别的小朋友不埋你,笑话你,还是帮助你?从而让幼儿更好地体验,理解他人的情感,知道自己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该怎么做。

  三、同情行为的培养

  同情行为是同情心培养的.根本目的,在幼儿获得了同情认知,产生了同情情感后,我们应引导幼儿把同情认知、情感落实在行动上,教给幼儿响应的积极的行为方式。我们发现幼儿的同情行为方式,如: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全班小朋友都去扶他,结果挤成一团,而没有人想到采用其他的安慰万式,看到一个小朋友哭了,好几个小朋友都掏出手帕为她擦眼泪,反而弄得那个小朋友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引导幼儿讨论还可以用什么别的方式来表示自己对摔倒的同伴的关心和帮助,于是幼儿想出了为他掸土,搬椅子请他坐下,询问他疼不疼,为他揉腿等等万式。同时我们还创造机会让幼儿实践,鼓励幼儿做出各种各样的关心,友爱行为,适时强化他们的好行为。

  总之同情心的培养对孩子的意义是很大的,在时间中使幼儿能主动地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观察幼儿心得体会8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各种行为都会频繁出现,他们的所想、所思、所悟、所做都会给我们老师带来迷芒、疑惑、喜悦、温暖......,一旦老师解决其中一个幼儿的问题,我们马上会松一口气或茅塞顿开,接着会出现其他幼儿遇到的问题。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一本《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这本书为我们幼儿教师提出边观察边记录为我们职业成长打好基础,而不是有的幼儿出现问题,我们凭直觉去判断,或者其他老师支招,不一定适合你。

  观察与记录幼儿行为为我们老师的“行动”和“反思”作好铺垫。

  从实用角度来讲,做记录这项工作没有固定的规则,作为班级教师,必须抓住幼儿记录的时机,要保证有足够近的距离去聆听,但是不要太近,不要影响幼儿游戏的进行。要注意保护幼儿的隐私,通常使用化名,特别对于大班的幼儿要谨慎,他们感觉到被监视后就不再继续他们的游戏。游戏老师要把握介入时机,避免产生过多干预或放羊现象,要有效介入,顺应和支持幼儿游戏时的自主行为。游戏评价让幼儿充分参与,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个别幼儿脾气古怪、情绪波动较大并常常爱哭的幼儿,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当幼儿发脾气,老师搞清楚大哭的原因再进行开导千万不要当幼儿一发脾气,就去哄他,这样会让他产生只要发脾气就能得到满足的想法,更加容易发脾气。老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他发完脾气、闹完情绪,再去了解具体原因,千万不能放任幼儿发脾气而不管他。对个别幼儿语言上出现错误,应及时纠正并激励他们说完整句。幼儿的情绪发展与家庭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与家长保持经常交流,了解孩子家里的生活以便更好的教育。追踪记录一定要定点、定时记录,不能追踪一半而半途而废,有时也可以暂停一段时间继续追踪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重视对孩子操作过程的观察,在观察孩子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数学区随意拿了几样东西,没怎么玩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也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看看孩子想要什么,孩子也是有思考、有评价的行动者。老师也可以“明知故问”,你想怎么玩?把解决问题变成思维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老师面对游戏案例撰写时,对于如何观、如何记无从入手。我们老师要学会耐心观察上课、游戏、户外......等一日生活,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捕捉到孩子的一个点可以作记录,也可以拍照,有的可以连续记录,老师每天记一记,如果忘了也可以翻看当时拍的照片或视频帮你回忆。记录时也可以随时翻看我们的指南作对比,指南是我们幼儿教师的拐杖,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的专业成长才会更快。

  幼儿行为观察和记录最终目的是孩子学习、游戏的兴趣性,我们教师要不断实践、反思、改进、创新,把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幼儿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随时随地捕捉孩子的亮点,找到共性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观察幼儿心得体会9

  父母都希望孩子聪明伶俐,所以在孩子一出生就积极开发他们的智力。智力是多种认知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每种能力都有特定的作用,它们共同作用,整体发挥功能。而观察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许多专家研究发现,观察力强的孩子智力发育较好,因为人们通过感知获得的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进行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观察水平的迅速提高,能促进思维的发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培养幼儿在观察中增长知识,在观察中发展能力方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从“兴趣”入手,引导幼儿乐于观察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在大千世界中有无数幼儿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应把握时机,正确引导幼儿去观察、去发现。

  1.提问——保持幼儿观察兴趣的手段。

  教师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应适时的提出问题,把观察活动引向纵深,延续幼儿对实物观察的时间,加强观察的持续性,例如在分类活动中,我把吃的、玩的、穿的、用的物品投放在一起,请幼儿按不同的类别分出来,这样,经过自己视觉上的观察,在教师层层问题的引导下,他们懂得了按物品的不同类别进行分类。这就要求幼儿积极思考,首先看到某种东西要知道名称、用途,然后才确定把物品放在那一边。 从这个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观察活动是按这样一个程序进行的,即带着问题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观察的愿望——再观察——得到满意的答案。而有效持续的这一过程,教师适时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

  2.鼓励——保护幼儿观察兴趣的抓手。

  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当孩子观察到一些不同的事物之后,提出问题,如果教师不了解或者不知道,或者回避幼儿的问题,幼儿得到几次消极的反馈后,他们观察的兴趣会越来越小。我认为这时就应该和幼儿一起寻找答案,一起去收集资料、一起观察,千万不能回避,让幼儿感觉到老师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当然,对孩子错误的观察结果,也不要轻易地说出不对,给予否定,而应该和他一起分析不对的原因。

  3.材料——激发幼儿观察兴趣的重要前提。

  材料的提供有助于幼儿进行观察、探索,材料尽量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索过程,太多的材料会让幼儿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太少的材料会直接造成幼儿探索兴趣的减弱;材料的提供不要求多,而求巧。如分类活动的材料提供,如果材料太多,幼儿在活动中分散注意,导致玩材料。而材料如果太少,达不到活动目的。

  二、教会观察方法,培养幼儿善于观察

  让幼儿学会观察的方法,这是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关键所在。

  我国古代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说的是几个盲人对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争论不休。因为他们各自只摸到大象的一个部位,并没有摸到大象的整体,所以争论时各自坚持自己片面的意见。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不正确的观察引起的结果。因此,教师应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不要让幼儿犯同类的错误。

  1.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让幼儿学会从上到下、由里到外、从左到右、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整体到局部有顺序地观察。

  如观察时,有的幼儿说有二个三角形,有的幼儿说有二个三角形,有的说有三个三角形,还有的说四个三角形,细心的幼儿就能发现有五个三角形,象这样,从整体到局部有顺序、有步骤的观察,就能看到事物的特征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2.学习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观察。

  观察时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才能使观察更有成效。

  如教幼儿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时,我把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在一起对比,看看它们的外形、边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对照、比较,幼儿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分辨就更清楚、明确了。其次,教师要交给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如从色彩、类别、形状、数量和空间排列等几个角度进行观察,寻找画面的组合规律。

  3.学习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观察

  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做事情之前,具体、明确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幼儿也不例外。

  受幼儿年龄特征的`影响,幼儿观察事物时就会东瞧瞧、西看看,抓不住重点,会随着自己的兴趣而进行观察,或是漫无目的的东瞧西看,无所适从,所以在组织活动时,首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今天我们……”,即带着问题去观察,要求幼儿边看边想或边想边看,如:在学习5的减法时,教师一边编题一边出示教具:河里有5只小鸭,游走了2只小鸭,河里还剩几只小鸭?请幼儿想想该怎样算?5、2、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减法?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引导幼儿观察,达到目的,从而获取数学的知识。

  三、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幼儿勤于观察

  观察的过程也是幼儿与教师、同伴相互交往的过程,幼儿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到的体验加以描述,这是观察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数学活动重要的一个环节。幼儿在数学探究过程中和活动之后,会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欲望,他们急于想把自己的新发现向老师和同伴讲述,想把自己的疑惑向他人说说。在表达与交流、认真听取别人讲话的过程中,他们知道了原来可以有多种办法解决问题,我也可以试一试他们的方法或许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也能从其他小朋友的讲述中得到灵感,激发创造的火花。因此,幼儿观察后,我总是鼓励幼儿说说他们的发现,不论正确与否,我都认真倾听,对他们的发现给予肯定,在这样的情境中,幼儿都愿意将自己的发现讲给老师和同伴听,师生共同交流,共享快乐。当然,在活动中还需灵活运用个别、小组和集体的形式,让幼儿充分表达。

  总之,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我们着眼于幼儿观察兴趣的培养,着力于观察方法的指导,着重于观察机会的创造。只有这样,孩子的观察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有了好的观察力,幼儿就等于有了一把认识世界的“金钥匙”。

【观察幼儿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观察幼儿心得体会9篇01-21

幼儿园观察教案02-18

《观察儿童》心得体会02-11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03-23

幼儿园科学观察教案01-05

《观察儿童》心得体会13篇04-01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精选60篇)04-25

幼儿园益智活动观察记录与反思06-23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观察反思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