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读后感

时间:2023-03-25 09:10:24 心得体会范文 投诉 投稿

诗的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的读后感

诗的读后感1

  读毕《给孩子的诗》这本书,从〈诗名中外文对照表〉、〈编辑说明〉两篇,已足见北岛与编辑团队对选编此诗集的严谨认真:译文原文诗题并置,以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查阅;编辑尽力联络在世诗人、译者或版权持有人,并解释诗人介绍篇幅的标準、排序以及人名翻译的所依惯例。如此用心,无疑出于编选者对诗人、译者以至诗歌的无比尊重。

  北岛近年积极推动诗歌,筹办「国际诗人在香港」之余,亦为参与的'诗人推出结集,当中作品如非以中文或英语书写,书中则必备原文、英译及中译。

  至於这本诗集既然是「给孩子的」,那么这种学术式的表现方式(presentation)也省得非常合理。其实,诗集里所挑选的作品,无论在广度(时间、地域)和深度(文思、诗意)方面,本身已是给所有抗拒新诗以至外国诗歌读者的一个极佳引介:阅读各首诗作译作,要么能听出韵律、要么能领略美感、要么能感受诗意。

  余光中说过:「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终身在诗国作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有些读者自称不喜欢新诗,只读古典诗,我怀疑他们所读的古典诗恐怕大半也只是『床前明月光』或者『清明时节雨纷纷』之类。

  在诗的品味上,一个人要能兼顾白居易与李贺,韩愈与李白,才算是通达而平衡。」这本《给孩子的诗》浅易而不肤浅,广收兼得以平衡通达,既可作诗歌的教材,更加是诗国世界(或世界诗国)的入场指南。

诗的读后感2

  学过《香菱学诗》后,我知道了香菱为了学作诗,付出了很多,甚至在梦中香菱也不忘作诗。虽然香菱刚开始作的诗有些问题,有一首诗香菱认为已经可以了,黛玉老师却说她有些跑题。香菱不但没有生气,还非常虚心的接受了黛玉的指导,在香菱不断努力下,香菱终于作出好诗。

  香菱为了学诗入了魔,而现在的我们却连香菱的.一半都没有做到。我们做到了不耻下问吗?做到了学习入魔吗?做到了努力学习吗?没有,在我看来,大多数人并没有像香菱一样爱学,如果我们能和香菱一样,那我们的分数一定会高很多。就那我自己说吧!

  在七年级的时候,我迷上了美剧,由于我想知道男女主人公在交流的时候,说的是什么意思,想自己翻译,而不是看屏幕下面的中午翻译。所以我在七年级学英语特别积极,对英语特别感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我认真听讲,专心记录笔记。在坚持了一学期后,我的英语有明显的提高,因为我发现当我看美剧时,不看已经翻译好的句子,而是自己试着翻译一两句,虽然也会有错误,但也算自己翻译了,所以会有点小骄傲吧!可是骄傲就会让人有点看不清自己。再一次英语听写中,我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可我却失误了,我并没有像我所想象的那样,虽然平常没有全对,但错的也比较少,所以没有想过自己会错这么多。在订正错误时我发现,有好几个叉竟然是因为同一个单词出错,我想这个单词我会一辈子记住,字典一一dictionary。

  现在,因为七年级英语基础打的比较扎实,所以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我可能感觉不是太累,但是现在我是九年级的学生,我需要更多的冲刺,没有人回放弃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机会。12下一页

诗的读后感3

  前几天,我读了《我的第一首诗》后,我沉思着,顿时觉得豁然开朗,父母的爱都是相同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一开始读这篇文章时,我真替作者打抱不平,他父亲太苛刻,但是,当我理解这篇文章后,却从心里羡慕作者有这样的父母。

  母亲的表扬是对作者的鼓励,是她给作者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是作者灵感和创作的源泉,成为作者心头的欣慰,使作者一直坚持写作。这一点我跟作者恰恰相反,每当我得到老师的表扬时,我都会近不及待地告诉爸爸,爸爸便会夸奖我,鼓励我。

  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使人容易满足,所以还需要警策的力量来平衡来鞭策。

  父亲的批评,正是这种警策的力量,他时常提醒作者不要骄傲自满,更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促使作者进步得更快。这也弥补了母爱的不足,使作者从另一方面获取力量,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

  这也是父母望子成龙的表现。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作者,使作者成为一名作家,也使作者学会怎么正确地看待肯定与否定,使作者学会“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源自于父母深深的爱。

  生活中,我们需要慈母的爱,也需要严父的`爱。慈母的爱像一瓶芳香四溢的蜂蜜,让我们精神焕发,顺风扬帆;严父的爱像一碗苦味浓浓的良药,使我们警惕。我们应该从这两种爱中,吸取力量,使自己不断前进。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在赞美中不迷失自己,在批评中不轻视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追求真实存在,不为外力所左右。

诗的读后感4

  谈起文学我就非常有兴致,学起文学,我就忘乎所以。这回我又找到了一个知已——香菱。她对诗的兴趣可比我大多了,为了学习写诗,她更是废寝忘食。

  刚和她接触,我就感到她对文学是多么的如饥似渴,薛蟠外出经商,她随薛宝钗搬进了大观园。她学诗的热情就愈加高涨,进大观园的当晚,就去找黛玉学诗。没想到平时骄傲尖刻的黛玉,竟然收了这个弟子,还热情地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地教她。从这里我也看到了黛玉没有小性子时的诗人的胸襟。香菱后来学会了作诗,还加入了海棠社,这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她自己。黛玉给香菱制定了一套正规的学诗安排,从此看,黛玉的学识是非常深厚的,我也看到了这个一个孤独女孩的内心,只有读诗、写诗才能抚平她内心的寂寞,只有在诗的.世界里,她才能自由翱翔。虽然黛玉的莘莘教导让香菱受益匪浅,但是如果没有香菱自己的勤奋努力,也是不会有学成写诗的结果的。香菱在学作诗时茶不思,饭不想,一心只惦记着诗,甚至连梦中也还在作诗。正是因为她如此的虚心、好学刻苦,才能摘取这么硕大的胜利果实。

  尽管香菱是如此勤学好问,但是上天却对她如此不公,让她的人生如此悲惨。原本出生乡宦家庭,却在三岁时被拐走,长大后被薛蟠买去做妾,后来又被夏金桂折磨至死。我不得不惋惜在封建社会中被扼杀的人才,无法表达出对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现象的厌恶。

  在这样的发达、开放、文明的今天,我们拥有舒适的读书环境,随意挥撒的空间,更要借鉴香菱的学习精神,长江后浪推前浪,成为世界的栋梁。

诗的读后感5

  禅是什么?——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是一种富于智慧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一般我们提起禅,主要是指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通过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禅不可说,但可以借诗来谈,《诗里特别有禅》这本书正适合来细细品味诗中的禅意。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在生活的某个时刻体会到幽静又深长的意味,那是脱离了虚浮的嘈杂之后,面向生命本源和世界本源的一种感受。王籍在《入若耶溪》中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把人的灵魂引入到山林的幽静,融化在自然的美妙韵律中。这种幽静得之于自然,同时也得之于内心。这种静自身没有表达的方式,而蝉噪鸟鸣,正是唤起它的'媒介——你听到了声音,然后你听到了幽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走进禅,仿佛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禅的修持所要达成的境界,是要摆脱虚妄的意念,摆脱妄念所造的世界的幻象,保持空明的心境,随缘而行,不为外物所动,由超脱而达成自由。唐代德诚禅师所作《船居》:“千尺纶丝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用钓鱼为象征说禅法,你一心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念念不忘,心都被它填满了,不在在乎其他,“得”未尝得,失掉的已经很多。若于外物无所挂心,将得失看作因缘起落的变化,心中有大自在,根本就没有东西可“失”。“一波才动万波随”是俗众的人生,禅者的境界应是“满船空载月明归”。

  诗中有禅,禅中有诗,禅作为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运用直觉,体现个性,超凡脱俗,却也离不开日常。以一种安静而活泼的心情对待世间的变化,便能够获得人生的乐趣。

诗的读后感6

  《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订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清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千家诗是一本中国传世经典国学,拥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每一位热爱读书的同学都应当对其进行品读、领悟、感悟、求索……做一个有文化底蕴,有学识素养的中国人,而《千家诗》就可以教会我们这些道理。

  打开书,映入眼帘的是李白这首静夜思,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的是床前洒满了皎洁的.月光,朦胧中,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皑皑的浓霜。此刻我们联想到,大地上面一片银白色,如玻璃般透明,明亮耀眼的月光,照在了床头边,隐隐约约朦胧的看上去,如同寒冷的白霜,仔细想一想,那画面真是美伦无比啊!

  王昌龄的送郭司仓,“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这是一首送别诗,开头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时间,碧波荡漾的淮河水稻因着沿岸的门户,作者用那样淮河水一样深长的情意挽留着友人。时间渐渐过去,友人终于在如水的月光中跨马离去。最后一句话语开头互相照应,把分别时的不舍心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描绘了一幅月夜送友,情深意长的感人画面,给人带来一种伤心难过的感觉。

  原来,诗歌,离我们那么远,却又那么近,诗歌见证了数千年的中国,无论是苦难,是辉煌,是沧桑,是淡泊,是热闹,诗歌的魅力,永远是那样的安静。

  生一炉薪火,泡一杯绿茶,读一首诗歌,日子,就这么静了下来。

  千家诗这本经典国学,给我们带来很多感受,讲述了许多古时候诗人的情感。诗词就像一杯香茗,氤氲着久久不散的醇香;不得不感慨,人生路漫漫,若能诗词常驻,诗情永驻,也算幸事!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更多古诗吧!

诗的读后感7

  白居易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特点是他体恤民众,而他的诗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通俗易懂。

  诗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可以用来抒情,也可以用来忧国忧民。

  有的诗华而不实,有的诗精简凝练,有的诗清淡小巧,有的诗玲珑婉转,有的诗辞藻不甚华丽但胜在系人心弦,有的诗语言质朴却也心系苍生。无疑,白居易的诗就是最后一种。

  从借物喻人的.《秦中吟。买花》再到毫不掩饰对民众同情的《新丰折臂翁》,从感慨官府压人的《卖炭翁》再到叙述君王爱情的《长恨歌》,白居易无疑用了大量文字来描绘。

  也从侧面可以看出他对那个时代,那个国家的不满之意,甚浓。

  为了使诗极尽简单通俗,从而使民众易懂再达到广为传播的目的,白居易不可谓费尽心思。

  诗文中几乎没有生僻字,句句意思也没有那么晦涩难懂,相比于李商隐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的朦胧诗,白居易的诗就像平坦的草原,像清得透底的河水,对比李商隐拐了十八个弯还使人不懂的《锦瑟》简直好了不要太多。

  除此之外,白居易的诗也富有美感,就像《长恨歌》里环佩叮当的既视感,其中对杨贵妃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也是超乎其神,那句“回眸一笑百媚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简直绝了。

  那种扑面而来的脂粉味道,袅袅的薄雾萦绕,一名身着华裳的貌美女子回过头,三千青丝随意披洒在美肩,鼻尖小巧,唇畔忽的如春雪初化一般绽出一抹令山河失色的笑意,一双灿若星子的眼眸弯弯,刹那间像是揉碎了一滩星河,简直让人美得心醉。

  这种言辞易懂却又有意象的诗,也只有白居易了吧。

诗的读后感8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念之所至。”其实,香菱学诗也好,语文学习也罢,亦或是生活中的学习与尝试等,心若向,身若往,则必然会得到一个可观的结果。

  心之所向,即内心的向往与憧憬。若指学习,则可理解为对自己的信心与期待的目标,像香菱执着于学诗那样,我们也应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只要坚持就能够做好。如果我们定一个目标,则可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向前,这是自身的信念所致。因此,成功的第一步,即相信自己能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高度。

  身之所往,是在精神与灵魂的指引下行动的实践。若是说学习,则可引申为在拥有了自身的良好状态后付出的行动与坚持不懈的.尝试。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像香菱执着于一次又一次地写诗,如果只有多彩的想法却不将其努力变成现实,那又有何用?不经历几次失败,又如何取得成功?所以,不懈地尝试与在每次实践失败后的反思,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多观察体验也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学习,抑或是生活。香菱在写诗之前,不也研读了许多好诗吗?我们学习语文,不正是要多阅读才能得到更多的观察体验吗?观察、体验写作要领,体会作者思想和感情,在此过程中又积累巩固了基础。

  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正如有些人,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别人的言行与结果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所以,有时多观察、体验、思考,也不失为一条成功的捷径。

  香菱终学有所成,自身原因不外乎这些。天资聪颖,学习认真而勤奋,肯多观察思考,愿意一遍遍写诗且让林黛玉教导自己,这都是促使她终成佳作的原因。当然,道理我们都懂,能实行的人却不多,愿我们“心之所向,即为信仰”吧。

诗的读后感9

  《警察和赞美诗》讲的是流浪汉苏比为了度过冬天,而想方设法进入监狱过冬。但他始终未能如愿,总是发生各种情况使他进不了监狱,当他在教堂听到有人在唱赞美诗时,他突然想要出新做人,当他正准备去找工作的时候,警察逮捕了他,法官判他到监狱服刑三个月。

  小说中写道:他可以去的地方多的是……可是对苏比这种性格高傲的人来说,慈善的恩赐是行不通的。他没有工作,更没有生活经济来源,而又不要别人的恩赐,我想一个人有他这样的想法很好,很自立的`想法,但也要分什么时候,在没有自立能力的时候这种想法还是算了吧,就像一个刚破壳而出的小鸟,走道还不利索,就要展翅飞翔,那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假令风歇时下来,必然摔个大屁敦。”所以苏比这种人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苏比”。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将近七旬的老太太,无儿无女,每月只靠低保金度日,自称两月没吃肉了,竟拿着刀在火车站持刀公然抢劫。进监狱后,老太太面对记者的镜头很开心,说自己最近长了10斤称。这还不是个别案例,据说还有一位40多岁的人故意犯罪,就为免费治疗他的腿伤。监狱何时成为收留所?这也说明,现今的社会体系中,老百姓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实际上,穷人还是有的。当然,这并不是党和政府的错误,哪个国家没有几个穷人,那美国还有贫民窟呢。但我想,政府应给对这类“苏比”提供些帮助,比如多建些收容所,或帮他们找些工作。

  转回正题,《警察和赞美诗》也讲了一个道理:机遇是不等人的,也许,当你错过后,他还跟着你,但当你回头后,它便离开了。

诗的读后感10

  我总是看见一个老人,牵着那头老牛缓慢的走着。有时候,他们在耕地;有时候,老人坐在草地上,老牛在水里安静地洗澡;有时候,他们一前一后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没有剩余的言语,他们只是相互依偎着走过余下的时光。

  我想,对于福贵来说,没有什么美丽人生,活着才是他全部的力量,也是他唯一的期望。坚忍地活着,顽强地活着,苟延残喘地活着......

  我想,对于我来说,也没有什么美丽人生。我也默默地忍受过孤独,我也一个人承受过失意,我也独自地等在黑暗中,在悲痛欲绝的时候,我也彷徨过,痛苦过,挣扎过,也感受过生活的无常。可是欲绝,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因为我明白,人生下来便带有一种力量,不是与命运抗争,而是与命运为友。人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是最顽强的生物。如果我们不能将人生过得完美,我们能够将人生过得完整。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失意与痛苦,从来就不是消沉的.理由,它们只是人生路上一块小小的石子,或许会硌脚,或许会绊倒,可是我们依然能够向前走去。它们或许不能让人生变得更加美丽,可是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活着》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过不了的命运,只要能活着,我们就该好好的活着。人生的沧桑可是如青石板上的刻痕,岁月流转,水珠滴过而又了无痕迹。以往的挣扎可是是过眼云烟,而事到如今,我们才明白,我们要的从来都不是美丽的人生,我们要的,是一步一步走过的故事。

诗的读后感11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诗的读后感12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己亥杂诗》诞生了。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他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己亥杂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堪危。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印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境,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我不禁被龚自珍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诗的读后感13

  古诗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非凡的意义,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却可以表达许多事物、景物,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便透露出诗人的心情,把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

  我们在小的时候,都背过这一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之前给儿子所写的《示儿》,陆游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在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收复祖国的失地。诗中说:"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待到南宋军队收复北方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虽然在陆游生前不能看见祖国统一,但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四句诗说的是陆游在临终前不能看见祖国统一,要他的`子孙在祖国统一之后告诉他,但是 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

  《示儿》表达了陆游想要统一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也要为祖国做一些事,虽然现在祖国统一了,但我们也要建设祖国,让祖国更加繁华!

诗的读后感14

  香菱学诗,她经历了四个阶段:呆、疯、魔、仙;在生活中的我们,谁能把一件事做到‘仙’的境界呢?千里挑一吧;而因为一首作得不好,所以香菱苦思冥想,就连答话都是不搭边!香菱在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但她终于掌握了诗的精髓,第三首就写的不一样了;从旁人的角度看,香菱的行为确实有点“痴”。但是,作为学生的我们,学习就应该有这样的钻劲儿,有一股执着,痴迷的`劲头儿。可是……

  在初中、高中等等,考试写篇好作文,是你语文得高分的关键。初一,我也有幸得过50分的作文,那一次,比班内的学霸考得还高,哎呀,也终于能可以好好地得瑟一回了!可是,慢慢的学习态度开始下滑,到了现在,终于掉了沟了,无论怎样想办法捞起我,都无济于事……

  谁都想成为学霸,谁都想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赏,谁都想当别人问你成绩时,非常有底气地说道:“我是我班的学霸!”可是,有那么简单么?我口头对家长和老师承诺过,我会好好学习,可是却没有实际行动。让家长是操碎了心;打架、上课不听课,总给老师惹麻烦,这完全不就是一个“坏孩子”么!我好好学习了么?我有像香菱学诗那样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吗?我也想好好学习,更想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总控制不了自己,玩心不散。

  我羡慕香菱学诗的精神,想一想,我从没有过问老师一些自己不会的题目,呵呵,那是因为自己都是抄作业;我嫉妒那些被班主任宠护同学,成绩不好的学生,与成绩好的学生发生矛盾,班主任的第一反应便是“坏学生”先惹事儿的;我恨我自己,恨我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学习,恨我为什么那么让父母操心,恨我为什么那么不懂事…

  初三了,还来得及吗?

诗的读后感15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短片小说之王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苏比的流浪汉为了到“温暖”的监狱去过冬,做出了去饭店吃饭不给钱,砸商店的橱窗玻璃,犯坯(调戏少妇),大喊大叫,偷别人雨伞这些可笑的`事情,而警察却视而不见。正当他听见教堂内想起了悠扬的赞美诗时,突然醒悟了,决定重新做人,为理想而奋斗时,警察却把什么也没干他送进了监狱。

  全文以幽默风趣的语调为我们描述了苏比一次又一次的入狱计划戏剧性失败的过程,最后给人一个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和底层百姓的艰辛困苦。

  文章的主人公苏比一开始不自食其力,整天四处流浪,还干了许多愚蠢可笑的事情,这是不可取的。但他后来幡然醒悟,还是给人许多积极的动力。现在社会上也不乏有许多流浪汉,他们中有一些是因为年老体衰或残疾,这可以理解,但有一些人年纪轻轻,身体健全,却因为懒惰,不肯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而跑到街上靠人们的施舍生活。我认为这是很可耻的想法,像我们一样的青少年应该自食其力,在学校时好好学习,学得一身的本事,出来以后勤勤恳恳地工作,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而那些靠别人的救济过日子,自己不工作的人,自己应该感到脸红,觉得可耻。

【诗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走近诗走进诗》的教后反思04-07

光棍诗12-26

冰心的诗12-23

伤感的诗04-24

辛弃疾的诗05-02

随笔诗05-05

自己的诗03-27

生活的诗12-13

家乡的诗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