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观后感

时间:2023-08-30 17:57:12 心得体会范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十八洞村》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十八洞村》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十八洞村》观后感

《十八洞村》观后感1

  之前许久没有看过电影了,最近的这次就是单位组织观看《十八洞村》。

  甫一看名字立即就联想到了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电影一开,果不其然,任务式的观影总是让人提不起兴趣,所以刚看开头的时候是存着几分漫不经心和无所谓的,但是随着画面的徐徐展开和剧情的不断发展,我逐渐看到了湖南山乡所保有传统、温情、质朴、坚持,以及最重要的底层困难群众苦苦维护的体面和尊严,一样样无不令人动容。

  雨后一片空灵、鲜绿、清新充满桃源气息的梯田,阻断村里村外车不能进的山间小道,反复出现的雄赳赳气昂昂抖擞精致羽毛来回踱着大步好似巡视王国一般的傲然独立的雄鸡,村委会高高悬起的不断增加的被褥铺盖,为救自家猪崽不顾安危缒绳而下的'残疾人老杨,身体永远板直双目坚定有神的杨英俊,坚持不住的年轻包村干部,等等等等,这一切要素激荡交融完美叙述了十八洞村的扶贫故事,以及最核心的杨英俊的自尊自强和艰苦奋斗。

  片中最令我动容的两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种成了贫困户”“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头一句自嘲深刻反映出了杨英俊的无奈不甘和深藏心底的尊严,后一句看似轻松实则沉重的童谣般的誓言描绘出了麻妹夫妇对小南瓜不离不弃的大爱和担当。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失去奋斗的方向,失去活着的勇气和尊严,失去对生活的挚爱,踏着所幸的是,杨英俊夫妇有志有爱有梦,有勇气和决心面对这一切,改变这一切,足矣。鲁迅先生曾说过,真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或许杨英俊就是我们的猛士,如片中特写的雄鸡一般,永远羽毛鲜亮仪态方正,敢于栉风沐雨迎难而上,尽管步履艰难却从不回头永不屈服的猛士。

《十八洞村》观后感2

  氤氲薄暮中,青山如黛,碧水潺潺;蓝天白云下,连绵层叠的梯田,原始古朴的苗寨,纯良朴实的民风……电影《十八洞村》用唯美的手法,呈现出一幅幅湘西山乡美得令人神醉,美得令人窒息的诗意画卷。那荡涤灵魂的美景,那撞击心灵的民风,曾是多少人梦魂中的'桃花源,可以随时勾起心中最柔软的乡愁记忆。

  在十八洞村村民求变求新求发展的脱贫道路上,一个个层层叠叠的贫困生命,鲜活而又个性,他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认知,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化。这是一场精神脱贫的洗礼,是一次人性本真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自觉的感召。

  不甘贫困的老杨。“种了一辈子田,结果种成贫困户”,当退伍老兵杨英俊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后,他用这样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无奈的心情。性格刚毅倔强的老杨也不甘心当这个“贫困户”,在帮扶干部小王的帮助下,他决心带领“杨家班”与穷开战,哪怕是填土造田,也要为身患残疾的孙女小南瓜置一份家业。老杨深知人生不过百年,但田土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甘于贫困的杨懒。“我就想当一个贫困户,就等国家来帮扶我”,当老杨动员“杨家班”准备与穷打一仗时,杨懒用这样的话泼了冷水。整日浑浑噩噩的杨懒,想的都是天上掉金子的事情,当了贫困户,也不用做什么,等着国家帮扶就够了。杨懒就是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一类人的缩影。扶贫不是养懒人,脱贫致富除了靠国家的帮扶,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群众自己,勤劳方能致富。

  交心帮扶的小王。因为杨英俊扯掉自家门板上钉的贫困户帮扶卡,工作组的小龙选择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接替他的小王与杨英俊交心谈心,视其为亲人,并最终说服老杨带领“杨家班”打一场立志、立身、立行的脱贫攻坚战。扶贫工作除了苦干、实干,也要巧干,小王身上的特质也值得每一位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学习。

《十八洞村》观后感3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当初复员时因眷恋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余音萦绕,因守护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孙女,而没有和战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资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经营着务农的故事。当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该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内心深处都有摆脱贫困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脱贫的同时团结一心地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影片镜头很朴实,很接地气,能够感受到祖辈务农家族的乡土情和脱贫致富之间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正能量。

  生为农村人的我,经历过贫苦,感同身受。有时候人们只看到脱贫的'结果,而忘了脱贫的过程。脱贫是一个艰难长久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从当地群众的思想上入手,而仅是这一过程就足够长久。实质来看,即是当地群众欲保留世俗传统的思想与现代化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变当地群众的想法则需要扶贫工作人员长期的思想工作服务。

  不论是十八洞村,还是偏僻落后的村落,在党的带领下,在扶贫队帮助下脱贫致富固然可喜,但需开展脱贫工作的地区依然甚多,任务艰巨。脱贫攻坚工作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贫困现象的存在,就是此种矛盾的具体体现。攻克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投入更大力量到扶贫工作中,还需高度重视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无疑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想,《十八洞村》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信息,可以成为我们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借鉴,结合实际,不同类型,对症脱贫。

【《十八洞村》观后感】相关文章:

《十八洞村》观后感12-16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通用20篇)01-04

十八洞村观后感(通用7篇)09-27

鸡冠洞作文05-06

有趣的洞教案03-05

游太极洞作文05-17

本溪水洞导游08-25

此处有洞作文03-17

金洞漂流作文06-12

十八岁作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