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时间:2024-08-20 18:12:07 教育心得 投诉 投稿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1

  学史增信,信是什么?信就是信念,信念是一种强大的意念、不竭的动力,让人在内心呐喊“我要”,进而奋楫破浪、不懈不怠!

  我要报国!党史一百年,太多报国英雄、无数感人事迹,有发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呐喊的革命烈士,有把自己磨练成铁人的普通工人,有把青春献在死亡之海罗布泊的'科研工作者,更有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抗疫英雄。英雄所在时代不同、遍布各行各业,但无一不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扬爱国情怀、宏报国之志,将自身命运同国家命运相结合,燃烧自己助力国家建设。作为一名青年共产党员,今日不论身在何地、从事何业,均应继承和弘扬此种报国信念,忠党爱国、干净担当,矢志接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冲刺棒!

  我要真理!回望人类思想史,哲学理论、政治主义众多,而中国共产党选择的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真理性存在。历经百年淬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加适合中国国情,更为中国人民信仰,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更应秉持真理信念,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关注和回答重大时代课题、实践课题的有力思想武器,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以人民为中心,追求真理、实现真理!

  我要奋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百年奋进史,我们奋力抗争站起来,我们奋斗实干富起来,我们奋进不怠强起来。今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更应汲取党史中的奋进信念,向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革命战士学习,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普通工人学习,向孜孜不倦、埋头苦干的科研工作者学习,在自身平凡的岗位上,不怕吃苦、昂扬奋进,用实干担当书写青年党员的精彩华章!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这便是信念的力量。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信念力量,学史增信,矢志报国、追求真理、奋进不止,让自己成为未来党史星空中的一颗灿烂小星!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2

  通过学习《深化xxx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改革对学生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使学生能更适应现代社会,改革评价体系,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全面评价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情况的评价也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

  第二,我们对学生制定的评价机制必须站在“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做出新的思考,让孩子在更完善的一种激励性评价机制下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贯彻发展性原则,一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发展性评价观,破除为评价而评价的思想以及只有难倒学生才能体现评价人的水平的.落后观念,反对站在学生对立面的评价和仅仅为升学而进行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二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角度地收集评价信息,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激励他们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三要多用肯定性评价,设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表现出自己最佳的水平。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3

  新时代,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切中教育的本质和实质,淡化教育现象的外部指标,关注教育的内在实质。

  教育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课程、教学、管理、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任务当中,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卡脖子”难题。

  先进的理念、科学的制度、规范的管理,都不能脱离和超越评价“指挥棒”的制约。

  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是评价导向与改革不适应所造成的。

  20xx年9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首次系统提出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力图破解教育改革的“卡脖子”难题。

  可以说,教育评价改革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变革是否成功,考验着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智慧、勇气和魄力。

  推动这场变革所要做的事情很多,特别需要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问题上站稳立场,拿出实招。

  一、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教育评价反映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教育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能力。

  人文主义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尚武主义要求培养勇武坚毅的人,宗教至上需要培养驯服虔诚的人,政治至上要求培养忠诚认同的人,社会的价值观决定教育价值观,也决定教育的培养目标、方式和途径。

  然而,一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也不是单一的,宏观的教育价值观是比较明确,但是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却有着不同的教育主张,这些教育主张在有些方面具有一致性,有些方面却存在严重的分歧。

  国家要求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符合国家建设要求的公民,家庭和个人则仅仅希望通过教育改善自身处境,谋求较好的社会地位。

  中央政府要求教育符合国家对国民素质和人才质量的需求,地方政府则关注通过教育显现政绩,争取社会资源,而学校则看重教育资源的分配、生源的优劣。

  教育价值观既反映了对教育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也反映了教育的利益诉求。

  从国家利益出发,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民;从家长的利益出发,考试分数却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兑现教育利益。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撑,从家庭利益的角度看,普通教育却能带来个人和家庭社会地位的改变。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东西方教育都不可避免的处于价值观的割裂和对抗之中,而且价值观的割裂又往往是非难辨。

  20世纪20年代,受到欧洲自然主义影响,美国兴起了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反对固有的课程,鼓励尊重儿童本性,让儿童在行动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

  然而,20世纪30年代兴起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却看到进步主义教育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兴趣和活动,导致美国学生学业能力下降,文化水平、数学水平、语法水平降低。

  要素主义强调教育要促进社会进步,就要让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帮助学生进行严格的理智和道德训练。要素主义强调教师要拥有权威,保证学生遵守纪律,维护严格的价值标准。

  认为由于人的本性,儿童往往不能专心致志,甚至厌恶学习,不能仅凭兴趣学习,提倡对学生进行心智训练,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并强迫自己专心致志,在教学过程中不排除灌输,对学生最大的要求就是服从。

  两种价值观导致截然不同的教育评价标准,现实意义上要素主义对美国教育影响更大。

  本世纪以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也发生了旷日持久的“素质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价值之争。

  以钟启泉为代表的“素质本位”认为应试教育对儿童造成了极大伤害,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育和成长,扼杀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学精神,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要大力推动课程改革。

  以王策三为代表的“知识本位”认为新课程改革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应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不能一味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追求升学率本身并不是一个要被完全否定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就必将长期存在,教育改革只能是调整、渐进。

  观念上的争论反应在现实中就是,一边高呼“素质本位”的口号,一边走着“知识本位”的路子。

  两个事例说明,教育发展一直处于观念的冲突之中,教育在观念的碰撞之中才有了进步。

  应试教育重视教育对个体的现实利益,素质教育关注教育对群体的长远利益;行为主义希望通过控制人的成长实现教育目标,人文主义主张尊重人的自由成长。

  教育中经常面临着注重教化还是注重规训,注重品德还是注重能力,注重适应还是注重改造,注重个性培养还是注重集体意识等观念的冲突。

  我们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但观念又不随人的意志转移,观念是人的意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超越现实、理想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少数人的追求。

  作为评价改革应该跳出单一观念的“窠臼”,关注到各种观念冲突中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既要调和矛盾,又要引领进步。

  今天,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建立符合当下国家现实利益的价值观念,关键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是超越传统的问题,传统教育观念中“学而优则仕”“重伦理轻技术”“重整体轻个体”“面子文化”“人情社会”“盲目攀比”以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严重制约了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扭曲了教育的意义。

  二是正确对待西方教育观念的态度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中国原生的,而是对西方教育体系的移植和发展,西方教育注重实证,重视创新和批判精神等对我们教育的改革是有益的`,但是西方教育表现出过于强调工具理性,重视教育的技术性和功利性又被我们发展到了极致。

  我们今天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既要学习西方教育的优势,又要克服盲目照搬引发的“水土不服”,要树立起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教育价值体系。

  二、教育评价标准是把“双刃剑”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价值、作用、水平、发展等作出优劣判断,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的标准体系,需要把教育认识变成相对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

  标准作为一种工具,既有甄别、判断的作用,又有诊断、引导的作用,适切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相反则导致教育发展的异化。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活动,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几乎充斥整个社会生活,纷繁复杂。

  《总体方案》里确定了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五个大的评价主体,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四个评价维度,这是我们第一次系统制定出的教育评价框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围绕这个教育评价的框架,建构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却是一个相当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到微观,从甄别到选拔,从量化到质性,从综合评价到单一评价,从教育内部到教育外部,重新建构一套评价标准绝非易事。

  评价的标准化是把“双刃剑”。教育评价标准的归宿是能切中教育的本质,但是教育的本质又充满了矛盾和对立。

  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由,又要对学生进行纪律的控制;要重视保护学生安全,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冒险;要强调学生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又要让学生重视集体和他人;

  要让学生充满理想,又要不被理想束缚;要鼓励学术自由,又要强化学术规范;要强化对教师的标准化考核,又要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不追求升学率无法体现教育质量,过度追求升学率又让教育过程丧失人性,等等。

  教育评价正是要在这种矛盾对立中把握方向,引导发展。

  但是,人们的认识水平、认识能力又受到现实和时代的局限,评价的标准也会偏离发展的目标。所有的评价都会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忽略评价的负面作用。

  教育评价过于追求理想的目标,可能就会忽视现实的局限性,导致改革目标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20xx年,美国小布什政府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针对美国中小学生学习水平低的问题,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这一法案客观上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但是由于它采取了强制的区域标准化统一考试的形式,并把考试成绩与学校经费及教师的绩效挂钩,督促学校和教师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导致很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备考时间,减少不参加统考的课程,延长学校上课时间,缩减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放学后补课。

  学校为提高考试成绩不择手段,教师丧失了课程决定权,强化学生机械记忆而不是独立的批判性思维。

  高风险、标准化的考试将丰富、复杂、不确定的课堂教学简单化,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20xx年,奥巴马政府废止了这一法案,取而代之的是《让每一个孩子成功法案》。

  新法案虽然继续保持了学生学业的高标准,但不再把测试的成绩作为衡量学校表现的唯一方式,学校不再因为单一的考试成绩而面临严厉的惩罚,允许各州创新使用各种方式,自己决定如何评估学校进步,自己决定标准测试成绩在评估中所占的比重,自己设定自己的学业进步目标及时间表。

  新法案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促进教师的创造性与工作热情。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具有二律背反的特征,评价标准需要在这种矛盾的张力中引导发展,就要充分估计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迎合、投机、规避等负面行为。

  教育评价中最大的问题是评价标准“单一化”,评价内容“外在化”,评价方式“一刀切”,评价过程“一白遮百丑”,而忽视了教育实质。

  简单的把高考升学率作为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全部,忽视了教育质量也体现在学生的道德、健康、行为、情感等方面。

  把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等级作为评价教师学术水平的全部,忽视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实质性贡献。把教育投入作为考察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全部,忽视了教育体制机制和教育活力也是重视教育的内容。

  教育是兼具实践性、规律性和教育性的综合社会活动,不能简单用各种量化指标评价,特别是教学活动,往往关注了指标化就会偏离育人活动的丰富性。

  然而,近年来在经济生活中的管理主义、工具主义思想影响到教育评价,任务分解、指标分配、效率评估等,就连课堂教学也要追求高效课堂,这都是不科学的评价方式,需要反思和改革。

  新时代,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切中教育的本质和实质,淡化教育现象的外部指标,关注教育的内在实质。

  三、教育评价改革必须进行一场治理体系改革

  20xx年4月,西安电视问政教育问题,现场观众给教育打分21.89分。

  在一种情绪化的情境中,在一个只看问题不究原因的氛围中,不以改进教育为目的进行的一场教育评价,倒是让现场观众出了一口恶气,但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成绩却因为缺乏客观性,而让问政教育变成一场闹剧。

  现实中教育评价数量繁多、频次过密、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正式非正式、正规非正规的教育评价纷纷扰扰,评价结果五花八门,有些评价误导社会和家长,过于频繁的评价评估督导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教育评价的随意的、不规范的现象还有很多,各种机构公布的大学排行榜,全国高中百强校,各种特色学校、示范学校评选,很多学校被各种评估、评选、评价搞得疲惫不堪。

  教育评价改革也是一场教育治理改革。

  教育评价的治理需要从评价制度建设、评价体制完善和评价主体资质方面保证评价的规范科学、有效有序。

  教育评价的法律依据是否充分很关键,对各种教育评价的性质、类型、主体、内容及结果运用等都需要建立规制,让教育评价回归科学、理性。

  需要明确教育评价实施中,谁能评价、评价什么、不能评价什么、评价结果如何使用,保证评价的价值性、独立性、客观性,规范评价过多过滥,重复性评价,同质性评价。

  教育评价治理关键是对使用评价结果功利化的控制。要充分估计到,一些评价涉及到政绩、经费、项目、资源等分配的评价,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投机行为,弄虚作假,过度投入的出现。

  关注一些涉及到具体单位或个人的荣誉、地位、等级、收入、获得的评价,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评价程序。

  控制功利化的结果使用主要是克服急功近利,盲目竞争,目标短视,导致教育生态破坏。

  规范教育评价,不是限制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多元化和多样性是由教育的外部特征所决定的,不同类别的学校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样类别的学校也因为所处的环境、办学主体、办学性质、生源结构、师资水平、历史积淀等差异,需要建立适切的评价标准。

  同样是小学,如果用优质学校的标准评价一所乡村薄弱学校,显然是不能指导乡村学校健康发展。同样,各级各类学校的理念、条件、文化、管理、教学都需要评价引导,过于笼统地评价一所学校好与不好,很难认清教育的真实面貌。

  要鼓励评价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让社会和家长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去认识一所学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我,让社会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人才,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的问题,也避免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局面。

  教育评价治理要推动第三方评价,现行的教育评价八成以上是政府组织的评估、监测、督导,政府是教育的举办者,也是教育的评价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教育评价很难做到客观、中立、科学。

  四、教育评价是一门有待振兴的未来科学

  教育是一项古老的社会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需要科学研究的支撑,教育评价更是一门科学。

  今天,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备,与我国教育发展不充分的历史阶段有关,与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认识水平有关,更与教育评价的科学研究不深入有关。

  教育评价的思想观念、评价工具、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呼唤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及技术开发研究的总体水平提高。

  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加强教育评价、教育测量、教育预测等方面的学科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教育评价学科建设,提高评价的科研水平,培养大量的教育评价人才,满足评价改革的需求。

  教育评价研究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现在的教育评价基本上是借用了西方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克拉斯沃尔的行为结果评价等,这些理论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形成,但是这些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并没有顾及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社情。

  如何对待中国学生的勤奋刻苦,如何引导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何对待汉语及中国文化学习的心理机制,如何关注攀比文化对学习的影响,都需要去研究。

  教育评价研究要关注未来学习的科学化。

  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学习问题,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要用学习科学指导学生学习,就要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脑科学、机器学习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看待学生的学习,认识学习规律、学习策略选择、学习能力甄别,从而破解根深蒂固的学习负担过重问题。

  同时,未来社会淡化文凭、淡化学校的牌子,如何建立并使用伴随一生的学分银行,或者像可汗学院提出的微观证书,来证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创造能力,以及普遍认可的“绿色评价”,都需要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和政策的支撑。

  另外,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教育评价研究还要关注对教育风险的研究,如乡村学校如何布局建设才能避免浪费,人工智能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一些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等。

  教育评价改革事关教育改革成败,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任重道远。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4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加强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教育评价的真义,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具有鲜明、丰富的领导作用。

  一、突破结果唯一,重视过程本位传统评价观以结果为唯一依据,过度强化结果在整个评价中终端的重要地位,具有结果至上的浓郁色彩——这进一步引起了偏重分数、轻视过程的严重结果,甚至表象分数似乎可以铆接教育干坤。其实分数只是冷、机械的数字符号,其后面有更丰富的意义,需要评价主体的多视点、多向度的辩证。学习的成果是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情商、智商、志商、语言商等多要素的融合决定,分数只是多要素融合后的结果。浮出水面的是直观的智商结果—分数,但潜在水中难以发现的共同培养智商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例如,学生的成长不仅取决于智力活动,还取决于情感凝聚的热切度和集中度,取决于意志力的自我控制度和持久度,取决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精彩度。没有学生只凭智商的高度就能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取得贯穿过程的最后成果。

  因此,优秀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符号,教育评价也不能停留在某某,科学评价学习主体是否享受活动中的感情态度、生命活力、批判。否则,难以持续升华为更先进的新课程学习。过程评价比结果本位难得多。但是,在不偏不倚分数的评价结果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生命发育和成长过程中精神力量的成长。结果本位和结果过程并存是区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区分假教育和真教育的试金石。

  二、探索增值评估,激活教师生机增值评估属于新鲜前卫概念,《改革方案》也是首次提出。以享有现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XXXXX泰勒思想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幅度评价教师的业绩,不仅仅是考试分数。

  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长幅度,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与原来的学业相比的增值点,不是孤立的静态、固化凝固的数量符号。正如另一位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本杰明XXXX布鲁姆所说,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正因为如此,增值评估肯定不同于终端鉴定评估。

  具体操作涉及到教育创造力的附加价值。将学生本来的基础纳入增值评价范围,比较学生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的增长幅度。增值评价点有点复杂:首先根据原有的基础获得输入值,然后根据学生接受教育后的成绩获得输出值,输出值和输入值之间的差异是增值,用公式表示增值=输出值—输入值。增值评价不普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接受最初的原某和教育后的原某,难以转变为标准点。因此,《改革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评价需要逐步推进、改善、操作方便。但是,增值评价法的引进,给我们打开了考察教师教育力的新窗口。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通过率、优秀率、低分、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固化分析。引进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是扩大教育评价的多渠道,消除评价的各种遮蔽,明确了评价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识别和选拔,还是改善教师教育的方法,激发教育的活力和积极性。

  其次,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全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

  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执行,促进各级学校创新活力的爆发和科学发展。从发展的意义上看,增值评估确实具有可期望的远景,需要教育评估行业的切实努力。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5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此次教育评价改革,通过五破五立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

  1、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破: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2、改革学校评价

  破: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3、改革教师评价

  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

  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4、改革学生评价

  破: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

  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5、改革用人评价

  破: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

  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此次国家的教育评价改革是切合实际、贴近民生、解决顽瘴痼疾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天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切身地体会到目前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弊端。例如唯成绩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好差就看学生的成绩。为提高成绩,学生夙兴夜寐,还要利用假期补课,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同时也淘汰掉了一批学生,而这些学生实际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很多出现心理问题。上述正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的真实写照,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此也希望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6

  深化教育改革,育学定性评价。通过学习《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我深深感受到,量定情怀下,它是一种能力的构建,育学的花开,更是个人融入到社会情感价值的塑造,真为群体的家国本心,教育初怀,精神家园。一如教育字面上,教,上所施下所效亦,育,养子使作善的执手,它以一种亲情,一种温暖,述说着教育之根,燃火之源。

  科学执语,导育花开。所以我们说,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就是生命体新型的改革,以生长为维力,增源,助力和帮扶,它不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高职高称,而是加进我们教育能力的刻度提高的水平线,以专业高度化,成长育体化,来推进的教育现代化,以教兴国,以学强国,做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子弟兵,让家长满意,孩子乐意,教育提力,努力,向上,每一天!

  文件中27条,每一条都书写着教育人的初心大梦,它是一种引领,更是引风而上的文化支体,育人的场所和场域,这里没有纷争,不存功利,更不会以分数论分值,用文凭来压制孩子的学习力,努力给孩子营造成长的'环境,根据自我身体机能,快乐中学习,努力中进步,作为教师,一定要全力牵好这根引线,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用生活中的点滴,来凝聚成人生的三大观念,积极,努力,奋斗,价值创造价值,让孩子们在周边氛围中,不断地去自我创造,自我营造,观念,信仰,目标,脚踏实地,不骛高远,绝不以升学而升学来打压孩子的心理,一定要全身心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情态,风源物化,快乐成长!

  所以,教育的本质从来不物质,孩子面前更没有功利可谈,它是一种精神,更是社会人标杆立体的形象,多能,多彩,不以文凭看高低,要以能力论英雄,沉心踏步,务实求干,真正的以体及能我去论学术,创大为。教育教学形式上一定要多样化,思维化,改变单一模式,创新育体学堂!同时还要正视升学规律,不片面追求升学率,绝不以分数高低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位,决不把升学率视为奖惩,评先论优。不打状元牌,不将国外学习经历为限制条件,不以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与指标与绩效工资奖励挂钩!但一定要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及人才培养,让精神指标永远熠熠生辉!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7

  假期宅家,闲暇时光静心研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一文,感触颇深。方案中提出: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行为,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改变用分数给好学生贴标签的做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观点,重新给好学生下定义,它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回顾以往,教师眼中的好学生首先是学习好,甚至是一好遮百丑,于是入团、评优、选干按分数名次进行,甚至排座位也按成绩,这就使一些分数高的学生有了优越感,成就感,飘飘然,沉浸在片面追求分数中,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修行,也使一些学习成绩一般,思想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同学得不到认可,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好学生的标准呢?只有学习好才算是好学生吗?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做人是第一位的,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热爱劳动,热心公益活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关心长辈……他们阳光,他们乐观,他们向上,操场上,他们身姿矫健;教室里,他们书声朗朗;扫除时,他们挥汗如雨……他们脸上绽放的是青春的笑容,他们身上充满的是青春的活力。这群浑身充满着正能量的学生,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好学生吗?随着我校生涯规划课程的展开,身边这样的阳光学子层出不穷,他们的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和抱负,他们的.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诗意和磨砺。他们从生涯梦、职涯梦、学涯梦等方面为自己的人生描绘着宏伟的蓝图。徐铭远同学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在十九中度过的六年时光中,徐铭远同学在健美操队刻苦训练,追求梦想,不断超越自我。20xx年全国健美操冠军赛荣获一级运动员称号,20xx年被山西大学录取。他的成长是我校“养正立德,多元树人”这一理念下结出的硕果。在学校开展的棋类、健美操、乐器、篮球、书法、绘画、摔柔等各种有特色的活动中,许许多多的“徐铭远”正在崛起。

  校内如此,校外亦然。福利院、养老院、图书馆、社区、街道、车站,到处活跃着身披十九中志愿者绶带的同学,他们整理图书,打扫卫生,擦洗公交车,陪老人聊天……在一次次的社会实践中,感受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感受着“百善孝为先”的责任;感受着劳动的艰辛,彰显了太原十九中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十九中走过的六十二个春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学子,他们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了著名的主持人,有的活跃在赛场上,有的站在了三尺讲台……无论他们身在何方,每当回首往事时,无一不感谢母校,是母校“养正立德,多元树人”这方沃土培育了最优的你,我们今天才能在各行各业展现最美的我。

  看今朝,旖旎风光秀。已走过六十二年历程的十九中,风华正茂,让我们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用慧眼去发现,用爱心去培养,用热情去浇灌,我们的校园定会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每一个孩子定会绽放出奇花异采!让我们静待花开!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8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自公布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尤其是教师,认真学习和准确理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精神精髓,不仅有助于推进我们的教育教育改革,还有助于理解自己承担的神圣职责。

  最近,我再次读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整体方案》,对今后的教育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

  教育兴国兴,教育强国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始终明确教书和教育人员的第一颗心。在20xx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主席曾以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两大计高度概括教育在的重要地位,强调坚持教育发展之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接班人。这一重要的演讲,体现了对教育工作培养谁、培养谁、培养谁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思考和高度关注,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深的意义。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学习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思想、行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把学生培养成国家有用的才能。

  五破五立不宜极端化。在学习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整体方案的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打破五唯观念,即唯一分数、唯一升学、唯一学位、唯一论文、唯一帽子。仔细研究,所谓五破五立是克服短视、功利思想,克服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克服重分轻素质,克服建立德树人的执行机制,克服重科研经费教育轻教育人的思想,建立健全专心教育人的制度,克服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克服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克服学位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的育人观,重视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在学习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对五破五立的片面发言。事实上,在我看来,打破五唯并不是坚决放弃,而是以此为基础,克服以往人才观片面的价值方向,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德育为首,同时关注分数、核心素养、学生终身发展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老师们只要明确这一点,我们的教育教育就会更有指向性,不会从极端到极端。

  使学校的学校观点价值更加科学合理。李镇西说:我想开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我认为这是很多懂教育的人的声音。目前,许多学校的功利化太强,正在努力创造所谓的特色。但是,在其特色的本质上,只是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育模式、文化传统等方面改变了名字,其本身的内涵价值和普及性并不强。许多学者也说:某学校的特色不是故意创造的,而是某学校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不断积累、完善、升华、日积月累、实践。是的,《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学校办学观价值提出了更科学合理的要求。学校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要品格和重要能力,强调个人修养、社会爱好、家庭感情,重视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科学合理的学校观,以人的成长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以学校学校观的价值取向和领导,不追求功利、短视的学校价值观,不观,不再过于追求所谓的特色,而是以文化、书香、生活等为衡量学校的评价指标,使学校真正成为国育才的温暖圣地。

  改革是为了做得更好。作为教育者,必须研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整体方案,正确理解其本质,对我们今后的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9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快实现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按照市工委办的统一安排部署,今日上午,我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在四楼会议室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聆听了专家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解读。会议由校长袁德平同志主持,除4名教师公出外,50余名教师参加会议。

  聆听完专家报告,袁校长做简要总结。他指出,《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一定会成为我国今后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和“方向盘。我校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坚定改革信心,制定工作清单,奋力推进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切实让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努力实现改革目标。

  通过此次学习,老师们更加清楚了今后的工作方向。会议结束后,与会人员都认为获益良多,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并做好传达工作,结合各年级组、各备课组情况,加强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落实,共同推进我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并在会后上交了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10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经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谈几点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一、推祟新的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要实现由“主角”向“配角”的转变,必须具备三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理念。它要求尊重学生动手学习的权力,要选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最后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理念,即建立科学、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转变体现在五个方面:一要从教学实践者向实践与研究者并重转变,教师在职教学的第一线,通过长期的教学体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果在实践的层面上不断研究教材、总结教法,再不断学习和借签他人优点,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大有收获;二要由生物课程的传授者向实施与开发者并重转变,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广大的教师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这就需要有二次开发课程的能力。要具备挖掘教材的能力、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开发新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能力;三要从单一的教育者向教育与学习者并重转变,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四要教案的执行者向生物课堂教学的创造者转变,教案是一份蓝图,它是上课的前题,过分地一成不变的依赖教案,将会束缚自己的教学行为,必须创造性地运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五要从师道尊严的长者向亦师亦友转变,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差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切忌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其自尊心。

  二、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潜意识存在通过学习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发挥出来。特别是经过新课改这场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洗脑风暴”,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形成优良个性品质,这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观。

  首先课堂教学是思维教学,一个思辨的、有思想的课堂,必须突出一个“静”字,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该静则静,不能只强调活跃,一刀切。每个学生思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把每个人的思考拿出来,让大家讨论明辨、争论,互相取长补短。这时课堂活跃起来热烈起来。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动静结合,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教有思想的东西,学生从你的思想的知识中去感受思想,学会思想。

  课堂教学还是生活教学,也就是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展、自由探索知识和教师智慧展现的教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是知识反馈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创造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情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唤起一种深深的感悟。

  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一、统一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而且,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参,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从层次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11

  高校除了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能力素质的培养,这样才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网络教育的学习,虽然不是面对面的教育,但是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多样化的'培训课程,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感化、激励学生积极努力地去学习,相信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所长。高校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关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改变、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12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笔者在此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浅谈两点学习体会。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在党政工作评价上,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

  在学校评价上,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在教师评价上,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等的.首要要求,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在学生评价上,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

  在用人评价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这些举措都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任务要求,有利于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形成。

  由过去评价党政、学校、教师、学生四个维度,变为评价党政、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五个维度,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内容和指标。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教育改革难,不只有中考和高考的原因,也和现在社会上的用人导向有关。很多用人单位限制学历文凭,甚至非名校、海归不要,因此导致中高考学生压力大,以及“唯分数”“唯名校”“唯学历”等情况的出现。《方案》提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选人用人政策变了,那么用人单位就会形成以品性能力选人、靠岗位需求取人、凭实绩贡献用人的导向和环境,基础教育就会得到真正的减压。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13

  为了能够更好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与教学质量,立足全面务实基础,学校积极组织广大教育干部认真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注重特色的同时,不断寻求创新发展。

  在广大教育干部的助力下,学校正有条不紊地深入推进教育评价的改革,构建出系列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校园氛围的育人气息也得以不断营造。

  虽然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科建设、学生的探究学习等方面,在县区教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绽放着越来越辉煌的光芒,教育事业终将会迈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将是一项必须完成好的艰巨的任务。鉴于此,笔者针对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立德树人,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学校无论是在以前还是在当下,都要以立德树人、开拓创新为学校评价的根本,以培养出能挑起民族复兴重担的时代新人目标。

  为了更好地贯彻总体方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应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来开展日常的教学教育工作,从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对新时期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我们只有不断革新教育的理念,不断适应新课改的指导精神,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升学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之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使之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二、要加学校的体系建设,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1、加强学校党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导向、凝聚等功能,能起到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新形势下,学校应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充分认识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充分探究党建文化与校园文化一体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积极进行创新探索与实践,努力推进学校党建文化与校园文化同频共振、共同进步。

  校园文化,意指以学生为课程之本,在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导下所展开的健康有意的活动而形成的文化。而学校的党建文化,更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有着引领着校园文化体系构建和发展的作用。学校党建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以民族文化为底蕴,以外来优秀文化为补充,并以充分体现人文内涵为价值取向……这些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多元文化形式,让学校的党建文化内涵更丰富多样,让学校的党建文化内涵更有精神底蕴。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体系、心理人格和行为习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

  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是以立德树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理应不断增强学生以党为荣,以党为明灯,积极拥护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稳步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为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践行这一价值观教育,学校在学习中代表一致通过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发展方案——《20xx年新丰县城第三小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及发展方案》。此方案一通过,我们的心情都久久无法平静,因为我们深深知道,只有建好课堂教学、网络思政、学科研究、管理服务、社会实践、文化传承等功能平台和育人实施体系,才能更好地构建出富有我校特色的、科学的、协同性高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才会具有更强大合力的、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才能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三、帮助教师修炼好内功,使之适应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主渠道。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传统课程与新课程为教师提供的发展环境的鲜明发差。新课程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结构触动是深层次的,它涉及教学目标的动态性、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新的环境中,原有的确定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课堂中的种种不确定性。毫无疑问,这对已经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无意识一场“革命”。在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面对开放的课堂、丰富的教学资源,突然变得不会上课了;有些教师始终难以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采用老方法来上新教材;还有很多教师对于改革抱有抵制态度,连新教材的新设计都回到了原来的课程框架之中,更不要说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变革了。这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悖论:一方面教师是新课改的依靠力量,另一方面教师却不自觉地使新课改的实施落入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之中。

  我校积极开展了“集体备课、随堂听课、名师指导、专题讲座、片区共同体教研”等教研活动,让广大教师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来。使之深有体会到只有修炼好内功,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才能让新课程迈向具有开放的教学情境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合理的互动结构;才能使之善于发现课堂中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直面学生创造性的想象、挑战性等问题;才能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浪潮中扬帆。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14

  课件的开发制作应该紧密结合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强调内容质量和科学设计。

  高质量的互动课程要体现在对内容的.提炼、梳理上。要重视文字信息的层次梳理、逻辑梳理,图形、图表信息的可视化设计。

  课件的科学设计要体现在技术辅助学习的有效实现上,要把教育心理学,设计心理学和互动行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有效落实到具体的课件设计上。让高水准的课件真正起到辅助老师教学,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15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着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的教育价值。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发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体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健康生态;

  提出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目的是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的选人用人现状,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深化教育改革评价心得体会11-23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07-14

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精选17篇)11-25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05-2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11-24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精选19篇)05-11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11-24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通用29篇)06-25

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方案心得体会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