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推荐度:
-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推荐度: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热】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下地理知识点:热带草原气候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750—1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纬23.5之间
海陆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南美的巴西高原
3、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季。
4、气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草原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长颈鹿,羚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红土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苏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马里首都巴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亚,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约翰内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港口城市里约热内卢,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畜牧业发达,耕作业以小麦为主,湿季播种,干季收获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
①加快西部开发,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持我国西部边疆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巩固国防;
⑤有利于合理布局全国交通网。
四种进藏铁路线(青藏铁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甘藏铁路)预选方案中,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
①沿途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
②线路最短,总投资最小;③克服冻土技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1、地球运动规律
(1)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点内容。
(2)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虽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时针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东。
(4)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2、正午太阳高度
(5)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6)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关于直射点所在纬线对称。
(7)注意极昼区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特征: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数值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
(8)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3、时间计算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10)北京所在的时区(东八区)、伦敦所在的时区(零时区或中时区)要当常数记忆。
(11)北京时间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时间标准。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所以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116°E)的地方时。
(12)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区分开。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早晚往往是针对同一地点来说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小时间越早;而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是针对不同的地点来说的,一般来说是根据同一纬线上看到日出的早晚来区分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
(13)在进行新旧一天的计算时,新旧一天可结合地方时的早晚来判断,建议画出极点俯视图来辅助计算,以避免混乱。在计算区时时,直接按照区时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不需要考虑日界线。
4、昼夜长短与时间判断
(14)要明确季节与节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节永远相反,但是节气是相同的,审题和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15)在利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多少,不能习惯性地以为是30°或者45°。
(16)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半年时相反。南半球反之。两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17)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所以,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
(18)任意地点,其一年中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恒为24小时;任意一天,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相同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乙地夜长。
(19)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带来的季节变化是地球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要注意总结具有季节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及其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2、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3、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4、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5、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6、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7、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8、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9、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0、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1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1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高一地理的做题方法
1、“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
2、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
3、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5、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6、选择题解题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高考题中这样的选项一般不多见,只有仔细分析,逐个排除。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7、双项选择题,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对选项的准确率作综合的评估,“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需要考生根据对题意的符合程度设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指标,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1500---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3、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
4、气候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象,孔雀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性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纺城孟买,城市和麻纺城加尔各答,新兴工业中心班加罗尔,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泰国首都曼谷,缅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内、港口和工业中心胡志明市、老挝的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我国海南省的海口、的旅游城三亚,台湾港口高雄。历史名城台南,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
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7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图,温度由高到低是DCAB,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8
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9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性的大气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
2.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释放热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
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类活动排放: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
技巧1:全球变暖带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1)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技巧2: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
5.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技巧3: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
(2)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3)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
产生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增多
技巧4: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分布:《20xx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xx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酸雨区域分布范围基本稳定,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湖南和江西是华中酸雨区酸雨最严重的。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
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
(4)危及人体健康。
【盐度和洋流】
(1)盐度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2)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3)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总复习:气候与自然带
(1)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2)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3)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6)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7)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8)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
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11)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13)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14)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1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16)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17)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19)天山南坡有无林带无,原因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20)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 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
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
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3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气候分为两种: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4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
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0°
………………………………………23°26′S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
南昆铁路自广西首府南宁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经过地质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是我国已建成铁路中技术水平最高的铁路。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开发当地丰富有色金属资源和优质旅游资源,改善西南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喀什,沿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
西气东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对于西部: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本区经济发展;
对于东部: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利于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欧洲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①气候湿润,水量丰富;
②地形平原辽阔,水流平缓,河网稠密,河流通航里程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2-07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推荐】11-23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荐】11-23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7-31
【荐】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8-07
高一地理必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9-09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09-10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02-08
【精】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07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热门】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