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总结

时间:2023-03-03 17:15:04 总结 投诉 投稿
  • 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性总结 推荐度:
  • 数学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总结 推荐度: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总结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数学课总结15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课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课总结15篇

数学课总结1

  两年前,有幸随我校团队去沁阳永威中学学习了一周的时间,随后又陆续去了几所名校进行参观学习,就当时个人的思想来说,课改的热情颇高,想法颇多。在校长的大力推动下,开始了全校性的课改实验。

  我们参照一些名校的做法,制定了一套认为适合自身特点的办法。其核心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放手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以全面提升其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对其他方面我不好说,对数学教学与学习的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了更好的实施策略。现在我谨对这两年的一些感悟做一总结。

  一、自学讨论是学习的好方法,但不能缺少老师的指导与监督。

  难点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自学这也许是个老话题,但真正做好很难,特别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段,统一步调完成相同的任务。农村家长对自己的学生管理差或根本不管理,学习任务都在老师身上,这个任务也只是落实在一周仅有的几节课上,一节的教学任务完不成,下一节就麻烦。刚开始同学们自学,很安静,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还算激烈,外在的表现令我感觉很好。但进度很慢,当时的想法是:刚开始吗,慢一点也好,更有利于学生养成习惯,扎实基础。

  半学期后令我们非常吃惊,明显两极分化,跟得上学习的学生并不占总数的多数,通过自学讨论促使后进同学进步的愿望,不但没实现,后进生反而多了。在我随后的观察中发现,由于部分学生旧有的学习习惯不好,相同的学习内容,快的同学很快就看完了,而有的同学只是对着课本发呆。会得早已学会,不会的一点也不知。老师陷入讲与不讲两难之中。这个问题我把它归结到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对缺乏独立思考习惯的学生,懒于自觉学习,在平静的掩饰下,宝贵的课堂时间悄悄地溜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除了要求老师有恰当的自学指导,把学生吸引到自学上来,对学生自学行为的监督尤为重要。老师要不间断的巡视监督,自学后要有相应的练习,使学生学没学、学会没学会等情况具体表现出来,这也是给学生自学过程的一点压力,不要急于让学生讨论,学了没学会,讨论才有价值。根本没有学,讨论有什么用,只会培养学生的懒惰性。所以一定要从你满意的外表下观察到真实的情况,长期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眼见也许为“虚”

  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勇气,在小组讨论后,我们同样安排设计了展示的环节,对小组讨论学习的效果做一检查。刚开始我坚信,对一个题目,只要学生能讲出个所以然来,他就一定会了。同学们表现很积极,即使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也踊跃代表本组上台展示。但经过检查发现,老师看到的并不真实。因为课本基础知识并不繁杂,有的只是鹦鹉学舌般向小组同学了几句话,没有理解,更缺乏随后的练习思考、和与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今天你看到他在课堂上展示学会了,明天一检查完全不是那样。发现这个问题后老师们感叹,都说眼见为实,看来也不尽然,也有眼见为“虚”时。用“展示”这一环节来检查学习情况也不全面,课堂的练习作业、反馈检测还得跟上,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呀!

  三、及时的检查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在洋思的办学经验中,“四清”是法宝,清的内容限于本周学过的题目。我们老师对每周重做原题不理解,说既然检查学习,为什么不找一些新的题目,总是增大了学生的练习量。这些话说明了我们的老思想多做题在作怪。每周一“测”与每周一“清”的意义不一样:测试学生有不会的老师应该接受,学生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清”就不一样了,内容是学过的原题,是老师要求掌握的,清查你学会了没有,从思想上讲学生不敢不去努力学会,再有不会的题目出现,是没有其他理由的(虽然常会出现)。这给平时的学习增加了压力。再说每周所学的内容并不多,比较具体,学生也乐于接受,真是出现了有问题的地方,也不多,老师也便于清查解决。最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平时会把这一压力转化成学习的巨大动力。

  四、一点“偏见”

  现在课改的课堂好像应该是气氛活跃的,兴致高涨的,甚至是喧闹的。对数学学习,我不赞成这样的寓教于“乐”,至少不能成为常用的课堂方式。常言说:会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这个“乐学”应该是以学习为快乐,或者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不应该是“欢乐”的意思,如果是学生很欢乐的数学课堂,那思维是浅薄的,对培养学生独立严谨的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严密性、独特性有害无益。当然对简单的.数学课还是可以的。对有深度有难度的题目必须进行严密的思维,在勤思苦想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很好。要在快乐的气氛中克服难题,就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来说,都达不到。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培养学生严肃的思考习惯,“寓教于乐”更适合儿童学习,适合其他学科,不适合初中以上的数学学习,所以我们不要跟风,在减负的形势下,在还课堂于学生的要求下,还要把握好课堂,不要迷失了课堂,迷失了数学的方向。

  五、对老师的两点建议

  首先,端正自己的思想,积极参与课改。根据哲学的认识,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教学也是这样,随着课程标准的变化,随着学生的变化。我们的教学都会有相应的变化,以前只是没有提出来,没有大力提倡,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思考。现在把它提了出来,且鼓励、要求大家积极参与。所以课改不是很高深的,只有专家级的人物才可以参加的,普通的教师更有实践的价值。一句话说得好: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创造性的做。对我们注定一生要干教育的人来说,经常反思工作,寻找更好、更有效的途径去干好工作,不是很有必要的吗?

  其次,课改刚开始不要步骤太大,自己想象很好很合理的东西也要慢慢尝试,稳步推进,不要操之过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的东西也要有恰到好处的操作执行,才会有预期的效果。

  六、对学校打一点建议

  我们都看过这样的杂技表演:一个人身上压一块大石板,另一个人抡一个大锤砸大石板,以显示下面的人硬功了得。其物理原理我们都知道,大锤的力量被石板吸收了。在现在推行的课改行动中,不少地方的情况与此表演类似:老师就是那块石板,学校或上级部门抡起的课改大锤打在老师身上,力量被老师吸收了,传递到学生身上的不一定多。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埋怨老师,学校应从自身检查一下,课改不仅是:老师的教案形势改写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了;各种资料交了;听了几节课,老师上课有变化了,就完成了任务。那样课改老师只会造假。课改不是学校传递给老师,老师传递给学生。传递的过程越多,内耗越大。像洋思的“四清”,后六中学的“常规管理”等,多是把着力点放在学生身上。学校要两手抓,一方面督促老师,另一方面检查学生。监督老师的执行,检查学生的效果。教学是靠教师来操作执行的,效果是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不是从一些材料上体现的。

  以上总结,仅为个人所见,不足之处,有待实践检验。

数学课总结2

  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关心支持下我们开展了《实施合作学习,发挥优势互补》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组全体老师两年的不懈努力下,已基本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并取得预期成果。

  开展课题实验以来,我们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实验促进了三个方面的转变,一个方面的提高。

  一、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参加课题实验后,实验组的老师们通过边实验边学习,不断总结与反思,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并树立了以“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新型教育教学观念。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精心创设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正在由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转变,由老师教转变为我能学,由师生间的单向性活动转变为双向性互动、多边性互动,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小组合作、乐于探究,他们发扬团队精神,团队之间互相竞争、优势互补,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课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预习信息窗内容,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课堂上,学生能够热烈地交流预习所得,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参与面广,讨论热烈而且有序。课后,能自觉温习知识,深化学习,拓展延伸,并加以运用。绝大部分学生善于表达,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有较强的探究精神,能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并能够多角度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他们乐学,善学,学有所成。随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已多个学习层面辐射,辐射到其它学科、班级管理、文体活动等方面。实验班班风好,学风浓,学生对所有科目的学习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全面发展。

  三、促进课堂教学格局的转变。

  实验班的课堂教学在课改理念的体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师生角色的转换,三维目标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课堂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优于非实验班。课堂上呈现出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格局。现在,我校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实验教师为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自己不断加压,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水平,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两年来实验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验班考试优秀率、及格率逐步上升,学生的计算、操作、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都有明显提高。例1:刘丽丽老师原执教的两个班成绩相当,经过一年的试验,实验班学生成绩已有明显提高,下面是她执教两个班成绩对比统计表。

  实验前:班别教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末平均分及格率88、3%87、9%优秀率58、3%50、6%实验班对照班78、677、9实验后:20xx~20xx第一学期末20xx~20xx第二学期末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实验班82.491.6%66.7%89.696.2%75.1%对照班76.484.5%63.4%78.387.5%64.7%例2:三(1)班在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一学期后,成绩提高较快。下面是三(1)班实验前后与对照班的成绩对照表:

  (实验前一个学期)班别学生人数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实验班3074.651.6%89.6%对照班3077.848.7%90.3%(实验后一个学期)班别学生人数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实验班3085.471.5%93.7%对照班3078.252.4%86%通过我们的实验研究,发现实验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有几名学生置身于小组合作学习之外,不参与活动,对活动不予理睬,还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使班内的纪律混乱,而在进行分组时,这些同学也不受小组欢迎。如何对待这些学生呢?

  第二、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时,由于班额大,不可能组组都发言,没有发言的组讨论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第三、在进行小组学习时,最后一个环节是进行小组奖励,由于各种原因,只能实行精神奖励,如何达到最佳的奖励效果呢?

  第四、在进行小组学习时,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常造成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的现象,还要完成教学任务,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解决。

  实践证明,适时地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功能,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拓宽了途径,更重要的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意识,锻炼交流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合作交流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数学课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作为刚接一年级的教师,由此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由于低年级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如脱离生活而只知盲目计算,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变成书呆子,闹出大笑话。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下面我就谈谈这一学期来的做法。

  一、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在实际的情景中能正确的认、读、写20以内的数,并能认识记数单位个、十,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学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在现时的情景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在认识图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操作的能力,形成了初步的空间概念。

  二、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的生活中能与同伴交流,发现并能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初步学会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的数学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很强,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简单减法应用题”我先拿来5个苹果,把其中2个送给一个同学,再让学生根据我的做法用两句话表达出它的意思,此时学生能说:有5个苹果,送给x x 同学2个,还剩3个。在这道题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和物品自由的编一道应用题,学生很快就编出了很多,我抓住机会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题目在我们的数学里叫做应用题,从而初步了解了应用题的概念。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先介绍常见的电冰箱、粉笔盒、墨水瓶等实物后问: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在此同时也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索长方体跟正方体的特征,一下子说出了很多,最后,我要求学生用硬纸分别做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这样,学生对抽象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感性的具体认识容易记忆,懂得运用,为学习它们的表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学期,我所担任一年级数学的两个班的同学都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他们对同一数学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过分强求一致。所以我注重算法多样化,允许每个儿童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例如:教学“9 5”时,可以是“4 5 5”也可以是“9 1 4”或者“4 4 1 4 1”等。针对学生的解答的方式,再引导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对能解答出得数同学我都给予肯定,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奖励,让他们体验到创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少数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实现了多维目标把握了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从知识能力方面确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的经验。

  在教学中改变了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努力的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完成练习题,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

  创设性的开发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根据新的课程理念,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没,而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对学生实现多元化的评价理念,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数学课总结4

  20xx年10月24—11月1日,我有幸在省教育厅国培办的推荐和我们学校大力支持下和来自福建的另外三名教师一起参加了由xx师范大学承办的“国培计划(20xx)”高中数学一线优秀教师示范培训,本次培训有来自12个省份的50位一线教师。本次培训紧紧围绕“一线优秀教师技能培训”这一基本任务,以“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为主线,以“参与式”为主要培训方式,提升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短暂紧凑的10天培训,领略了高校专家的朴实、严谨、丰厚的数学底蕴、欣赏了国内特级名优教师的灵动丰满的数学报告、折服于同班同学踏实上进的学习特质、陶醉于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短短的培训,深深的缘分,远远的发展在路上,甚有一种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味!现将培训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专家讲座精彩朴实

  本次培训以学科专业技能提升为主旨,听取了11位国培专家的专题讲座,既有中学数学泰斗级的《数学教育学报》副主编、天津师范大学王光明教授,有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副主编章建跃教授,数学教学科研专家张生春教授,也有中学教研型专家知名特级教师连春兴、刘贵老师,有教学一线的衡水中学数学教科室主任褚艳春主任,还有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的引领者石家庄一中校长、全国知名的课改专家娄延国博士、衡水中学分管德育的郗会所副校长、邯郸一中高三年级主任秦喆特级教师。

  章建跃教授作了题为《数学学习与智慧发展》的专题报告,既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和理论指导,又有对具体典型案例的剖析和设计,让全体学员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的冲击,深深感受到了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对高中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迫切性;张生春教授从传统的听评课与基于证据的听评课的案例、基于证据的听评课、如何开发工具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并结合我们高中教学实际给出了具体真正意义上的其于证据的听评课做法;刘贵老师对数学高考、数学竞赛的独到见解、精辟领悟让人折服,也让我们感受了他对数学编题、解题的'巧妙与灵动;秦喆老师作为一个年级部主任从如何关爱学生开设了题为《成就学生,做最优秀的自己 !》专题讲座,他认为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好成绩是夸出来的,让我启发很大。当然,本次培训汇聚着各地优秀的学员,其出彩的课堂教学,丰满的数学讲座,娴熟的教学技术让学员们深受启发。

  二、研讨交流充分有效

  为了让全国各地学员有充分的交流和借鉴,本次培训还开展了以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讨和校本研修的组织与实施为主题的两次主题研讨,并分别到石家庄一中和衡水中学进行了两节课同课异构教学交流。两次主题研讨中各小组讨论充分,能围绕主题主动交流自己学校的做法,提出各自的见解,在“校本研修的组织与实施”主题研讨中,华师大附中周珂老师作为国内一流学校代表做了《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的主题发言,为了衬托他们的高、大、上,我作为山区县级学校代表做了《名师引领联动研修》的主题发言,主要介绍了我们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的做法和主要职责及职能,也引起了有类似情况学校教师的共鸣。另外为横向比较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不同课堂表现,我们选派了素质教育贯彻得比较好的上海青浦中学一位女教师与我们认为应试教育重灾区衡水中学进行同课异构,发挥了全班同学的智慧打造了一节公开课和衡水中学的刘志云老师PK,总体而言,我们并没有感受到这两种课堂的明显差异,没有看到到我们原来想象中应试教育的课堂场景,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和思考都积极主动,不做作,不作秀,课堂朴实但高效。

  三、实地考察收获满满

  为近距离感受名校的教改与校本研修的实施,国培办特别安排了我们在石家庄一中和衡水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习考察,其中石家庄一中呆了半天,衡水中学足足呆了一天半。两天的实地考察,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xx省两所名校的校园文化和学校的精细管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衡水中学所见所闻给我的震撼:

  1。视觉震撼

  清北街。还不到校门,就看到道路两旁墙壁上的宣传榜,一张张学生的照片,全是20xx年的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几乎占了老校区旁边的整条街,被当地人称为清北街。今年有119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17名考入香港大学等港校,72名学生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国外名校录取。这种街道也许只有衡水才有,这种成绩着实让人震撼。

  不可思议的跑操。衡水中学的早操和课间操真的是用语言无法言表。早晨5点30分学生起床后,只见宿舍楼里面开始蜂拥走出学生,出楼之后学生马上开始跑步前进。我看到他们的手里都还拿着一些东西,走近了一看,原来学生拿着卷子、书本以及各种手抄的资料。只见他们走到跑道上站好了就开始背书,一会儿跑道上的人越来越多,无一例外,都是到了操场就开始背书————原来他们是利用跑操前的一点时间在背书,真的是点滴时间都不浪费。队伍站好了,一声哨令,开始跑操,所有人紧贴着,间距很小,后面的人跑得脚正好插在前面同学的抬起的脚跟下面,步调完全一致,没有任何人跑错脚步。实际上只要一个人跑错了,这一排人都会倒下,但是跑得并不慢。班级之间的间距不变,绝对没有停下的现象。学生的口号震耳欲聋,而且都是励志的口号,并不是简单的1234,努力奋斗、拼搏进取、永争第一、舍我其谁等等的口号比比皆是。

  自习、午休静悄悄。衡水中学老校区的校舍呈回字形,晚自习上课铃响10秒钟不到,整幢大楼没有任何的吵闹声,我们当时在场的50多位参观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却真实展现在我们面前。自习课更是听不到、也看不到有学生在讨论、闲聊、打闹现象,所有学生都专心的做自己的事情。中午12点45分午休时间一到,整个宿舍区也如无人一般。

  校园行人急。在校园里走的学生老师大都快步如飞,没人慢腾腾的走路,不像我们的学生天天在校园里像逛街一样。而且学生的手里要么拿着各种学习资料,要么空着手,可是我们的学生手里拿着的是饮料瓶、雪糕、点心……。

  2。制度震撼

  衡中的管理制度非常严厉:学生全部寄宿学校,所有学生回家只准带牛奶、香蕉、苹果、桔子和饼干类点心,其他的不准带,否则回家一个周接受家长再教育;不准在食堂和宿舍以外的任何地方吃东西,否则回家一个周;不准带手机入校,否则回家一个月;男女同学非正常接触,回家一个月;学生打架,立即开除;学生谈恋爱,立即开除;学生不能跑操要有县级以上医院的证明经过班主任、年级主任、学校教育处干事、教育处主任等人的审核,最后由分管教育处的副校长批准,即便如此也还得到操场读书。若学生要返校,必须学生真正反思好,填写好反思表后,由家长领着学生过四关:一是到班主任处由班主任签字认可反思情况,二是到级部主任处签字,三是到分管校长处签字,四是到教育处盖章。如此严格繁琐的管理程序,肯定让违纪学生望而生畏,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管理制度,学生几乎没有违纪的,更不要说各种严重违纪的发生了,在衡中谁要是被处罚接受家长再教育那是很没有面子而且损失很大(七天以上不能听课)的事情,而且在衡中由于任何一个决定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所以没有情分面子会起到什么作用。据他们的副校长介绍,衡水市的书记在公开场合表态,如果介绍一两个学生进衡中没有问题,但如果在衡中因违纪要去说情,门儿都没有。在晚自习参观回来的路上还有一个小插曲,我们离开校园时,但门卫就是不让我们走,说是没有学校安保处的许可,虽然有一个衡中本校的带队老师与门卫交涉也不行。二十几分钟以后,有了安保出的通知,我们才得以离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3。细节震撼

  学生常规管理精细。据了解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所有学生(三个年段,每个年段60个班,每个班级80到100人不等)全部住校,上课时宿舍区和教学区隔绝(上锁)。学校制度、活动非常之多,且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常规检查非常细致。仅从张贴的各种检查表就可看出:有“讲科学、行规范、上水平”教育实践活动公开栏,内容包括:风采展示台、不良行为曝光台;有男生楼、女生楼检查量化表,检查项目包括卫生、安全、物品排放等40余项,每天检查,每天公布;有学生会联查表、跑操检查公布表、自习和作业检查情况公布表;有《班执勤所查不文明行为汇总单》,记载的内容:跑步就餐、男女共餐、就餐插队、走廊长明灯等。

  调研考试安排精细。据了解本学期高三安排了四次调研考试,一次期中考试,高一高二也至少三次调研考试。考试的组织非常严密细致。仅从宣传栏、走廊张贴物等就可略见一斑。调研考试前,对命题范围、题型与分值、考察内容都有明确的命题规定。学校专门制订了《衡水中学试题评价方案》,对试题比例、试题区分度、试题科学性、严密性及试题打印质量等都进行严格的评价。调研考试期间,有一张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活动安排表,何时上课、何时就餐、何时自习,精确到某一分钟;还发现有一张调研考试期间临时课程表,安排到每节课、每节自习。每次调研考试结束后工作做得更细,至少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评出优秀师徒(实际相当于师生成长共同体,教师评选先进时,学生都帮着给拉票);二是评出红旗备课组、学科第一(教学业务系列分析评价);三是评出双优班集体、优秀班主任(管理系列分析评价);四是评出清华北大希望之星,评出理科状元、文科状元希望之星(尖子生情况分析);五是对新老校区各段人数进行对比;六是对各学科系列排名变化进行对比;七是对各班成绩变化情况进行对比(以上内容全部在显眼位置张榜公布)。

  教学细致。教师讲课非常细致,就是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一轮复习也是讲的极其细致,完全不因学生的基础较好而糊弄了事,真的做到了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漏;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更是分的很细,必做、选作、自助餐,怎么收、怎么批、怎么改、怎么讲都规定的详细的很;课程表安排的细,比如英语课,规定了哪一节是上新授课、听力课、自习课、讲评课,其他学科也是按照学科特点进行了相应的设置……。

  4。 德育震撼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衡水中学从1984年至今,每年对高一学生进行军训,而且每次时间都长达xx天。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对高一新生进行一次80华里的远足活动,他们把这项活动称为“砥砺意志的长征”。80华里,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没有人会退缩,也不允许请假。不难想象,有了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感悟的学生,对待困难、对待学习、对待未来会是怎样一种态度。

  说实话在去衡水中学之前,培训班的大多教师(包括我自已)对衡水中学都是带着抵触和偏见情绪,但学习考察完后,对衡水中学的管理和教学都重新定位,它一定是有过人之处,才能引领全国的高考,造成这么大的轰动!

  总之,本次学习培训,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钻研教学业务,我也相信在倾听、反思、实践中,我的教学之路会愈趋成熟,相信会做得更好。

数学课总结5

  引言

  20xx年10月13日至14日我有幸被学校派往合肥参加“和美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会,观摩了十位专家或名师的现场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收获颇丰。学习之后,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

  在学校日常的公开课教学中,有不少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比一节简单的、朴素的家常课好。我考虑应该是教师更多的关注了自身的课堂表现,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课堂中学生彼此的思维碰撞的火花。而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就是让老师与孩子们能够平等交流和合作探讨的教学,它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激励学生都能各抒己见,学生会在彼此的思维碰撞和教师的引导、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逐步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结合此次学习所得和自身的一线课堂实践经验,谈谈在情境、环节、手段、练习四个教学环节中的浅显的认识。

  一、情境

  良好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领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实施。但实际课堂中更多的情境创设往往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与热闹,而忽视了数学内在的思考性和高效性。因此在情境创设时,应该简洁一些、高效一些。

  在合肥之行的学习中,观摩了周卫东老师的《再认识百分数》一课,使我深深地被周老师的简洁教学情境所折服。

  周老师在一开始就直接发问:你认识百分数吗?随后请了两名学生上台板书了自己认识的百分数。紧接着周老师继续发问:什么是百分数?(课件同时出示发问内容:什么是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

  这样的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一个问题提三遍的方式,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直接切入课题。

  二、?环节

  一些老师在准备示范课的时候,费尽心思地查阅和搜集资料,想把所以搜集到的资料都塞进教学中,使得课堂安排得过满。而学生上课,就像应付差事,走个过场,根本来不及思考,更别说领悟了,整个课堂像是安排好的话剧表演。

  在观摩黄爱华老师的《比的认识》教学中,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提出了二个问题就很好地解决了环节设计过于烦琐的问题。

  问题1:什么是比?

  生:两个数相除。(这是书本对于比的定义)师板书:a:b=a÷b

  师:为了说明数量关系,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就是为了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问题2:有什么用?

  用处一:比较大小

  用处二:变化量中不变的`量

  用处三:不可比性变得可比性

  仅仅用这两个问题,就把这一课堂环节浓缩了,而且真正达到了以生为本、简约高效的目的。

  三、手段

  在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形式”重于“内容”的倾向,辩论、角色表演、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具展示等异彩纷呈,只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法都硬生生地镶入课堂。而这些方法引入课堂只是带来了热闹。

  而在罗明亮老师的《真分数和假分数》课堂教学中,紧紧是让学生对另一个学生提出质疑的方式就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气氛活跃,而学生思维直接地碰撞都是在围绕着课题转。

  师:你们看到这个标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它们的关系?它们的意义?用处?如何画图?假分数假在哪?……

  师开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追问,对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其他学生进行思考和解释,解释不清楚的老师继续追问,直到学生思路捋清了。在一些疑问中,老师鼓励学生上台当场辩论,在辩论中追述问题的答案。

  手段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在进行手段的选择时,尽量高效、实用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服务,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

  四、练习

  在俞正强老师《年、月、日》的课堂中,俞老师的练习设置只有一个问题:姥姥在你家过了两个月,你猜一猜姥姥在你家过了多少天?(俞老师是通过和一个学生直接的对话创设出这么一个情境问题)

  俞老师仅仅用一个问题就巩固了本课的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练习环节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巩固,俞老师的问题设计让我感受到课堂练习设计要注重生活性、趣味性、多样性、综合性。

  1.练习要注重生活性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数学课堂上离不开生活。比如一例题,“小明买文具,所带的钱有15元。如果全部买笔记本,可以买10本;若全都用来买圆珠笔,能买15支,买一支圆珠笔比一本笔记本便宜多少元?”这个题很好地将工程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进行了有机结合,既能很好地使学生在解答中提高练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疲劳感。

  2.练习要注重趣味性

  在让每一个学生在整节课中都注意力集中基本都不可能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设计练习时也要像新授课一样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上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的《分物游戏》时,我就设计一个简短的小熊请三只狗做客的故事,让同学们帮助小熊解决分骨头的事情,让学生用彩笔代替骨头给三只狗分骨头,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巩固知识,不仅增加了学习知识的乐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思考和探究。

  3.练习要注重多样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单一的练习不是十分有兴趣,所以练习的设计还要追求多样化,以保证学生有兴趣去主动的解决。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在练习环节就要注重开放性,不至于让学生反复机械地背诵。以“7”乘法口诀为例,练习形式可有:①找朋友:一个学生拿一张乘法算式卡,去找那个拿着数的朋友。②接龙游戏:指名学生说得数,另一个学生说对应的口诀。③整理卡片:卡片上写上口诀,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卡片。

  4.练习要注重综合性

  比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的时候,有位老师这样设计了一道习题:女生和男生的比是(?),男生比女生少(?)%,女生占总数的(?)/(?)......

  如果给这道题目加上条件“30人,那么这30人可能表示哪些人数?”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道题融入了百分数百分数和比的知识,直截了当地揭示了数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知识之间的相容性和差异性。这道题可以说量小质大,很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结论:

课堂设计简朴一些,是为了把空间留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课堂设计简约一些,是为了让教师更好的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更好的备课和备学生。

数学课总结6

  又一学期的日历已经翻过,短短的一学期,我组教师在新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又掀起了新一轮热潮,我们在学习中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体会着“减负增效”带给我们的种种变化和收获。

  (一)、子课题组研究现有状态:

  首先,研究有针对性:定研究专题、找研究问题、定研究任务,无论是研究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都让子课题组每一位老师的研究更具实效性。

  其次,打造出合作共同体:形成子课题组成员间的合作、备课组成员间的合作,每次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群策群力对同一节课进行简析、设计、上课、评析、反思、重建。从而提高了群体参予度,增强了研究实效性。从备课、上课到反思、重建,每一个过程都倾注入了每位老师的力量。对每一次教研活动的课,每一位老师都能站在自己学段的立场给予更多的理解、思考与建议,无论是听课时还是评课,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到目前为止,在研究过程中骨干教师都参与了“教材、学情分析初建研讨学习观摩反思重建”这样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并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整理出了案例分析和听课反思。研究过程中子课题组成员能主动思考,而且外出学习的实验教师自发把听课笔记及吴亚萍老师的点评重建整理出来与大家一起共享。

  本学期研究专题研究阶段骨干教师:探索性研究研究专题研究状态骨干教师4次“数概念与形概念”、由骨干教师逐步辐射至第二梯队2次“数量关系”2次“统计”教教师,正处于骨干教师的尝试研究学的目标确定和资源开发,尝试新阶段。这一专题的研究还处于模仿的教学内容的研究。非骨干教师20次“计算教学”、非骨干教师:推广性研究10次“数概念与形概念”的目标确定和资源开发,在检测成果的同时进一步锤炼基本功。阶段。从骨干教师的研究已辐射至非骨干教师也尝试重建了一些成型的课。对“数运算”的课型结构、资源处理、课堂推进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有幸的是这学期还迎来了上海新基础专家组、“新基础”基地学校实验教师们的的中期评估。研究形式:有同一单元的相关两课时内容研究,有同一内容的重建,有跟踪某几位实验教师,观察他们的成长过程等等。每次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有策划的。

  (二)分层推进,注重研究策略。

  1、分层要求,注重研究的实效。

  (1)注重多元的理论学习。

  骨干教师:文本资料学习。以自学与大组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习。认真学习《“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这本书,总体思路是在第三周之前(包括暑期培训),读完第一~三章内容,平时每月一次主要学习第五章“相关专题的理论”和第四章“数学教学改革策略”的内容。对照书中理念对新的研究课型内容尝试初建,每月举行一次组内学习沙龙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内组际间读书沙龙活动,沙龙活动时要求先备课组内自学,然后结合课例、录像或二实小、局小的教案和反思对照学习,提供对话交流的平台,并结合每月研究课课例撰写读书反思,同时与月考核工作联系起来。

  积极参加基地学校的系列活动和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充分利用专家组理论引领和共同体的信息交流。

  非骨干教师:文本学习的同时结合学习精品案例与专家指导材料学习。有计划的组织学习《“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中第一、二、三、五章内容;同时组织学习每月区内“新基础研讨活动”精品教案和活动摘要;并引导老师根据教学进度温习资料库中所整理的计算教学课例,逐步学会用“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同样结合月考核工作,撰写读书反思。

  (2)加大实践研究力度。

  本学期,作为研究载体的研究课按梯队分层要求。

  由重点关注子课题组大组活动,到同时关注备课组日常研究,借助备课组力量分层落实,备课组活动由原来的两周一次,变为现在的一周两次。

  第一层次:对不熟悉的课型主要在子课题组大组内研讨。主要是由骨干教师对照《纲要》理念试着上初建课,学习基地学校(如局小、二附小)精品课后,试着再上重建课。例如,本学期,张姝、孙丽燕、杨坚(人员的选择也由课的内容、年级安排决定)上过初建课,邵丽娜、王蓉娟、刘秋云、霍雪凤、吴小云、庄粉兰、钱莺上过重建课。人人承担一次大组研究的研讨课,由备课组为单位申报组织,学科责任人与子课题组长负责落实。第二层次:对研究过的课型要求迁移到日常课堂,在备课组内落实研讨,要求每周都有一次备课组内互相听课活动。备课组长(有骨干教师担任)负责落实。

  第三层次:成熟课型的内化,非骨干教师日常教学中尝试研究,学科责任人与子课题组长、结对师傅亲自听课落实。

  例如,本次中期评估活动张姝老师执教的“数量关系”专题课型,在全校大组活动中是第一次,但实际上三年级的备课组早在二年级下册时,就对照着基地学校去年上的《复合部总数量关系应用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王蓉娟老师执教的《8加几》就在前期备课组内,对“20以内进位加法”也进行了整体策划研究,但由意识到实践落实还有一定的距离。五年级的杨坚老师虽然本学期刚刚调入我校,但也已经在日常的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了基础计算专题的研究。

  2、重心下移,提高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研究课内容、理论学习材料由每个备课组自主申报,申报时要求每一轮回的活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交流或案例分析(针对收集的基地学校、实验学校已经研究过的案例,无论成功与否,进行分析。)要求选一名实验教师进行导读,并制作好PPT;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剖析使教师清晰“新基础教育”理念所在。第二阶段为上课评课,由承办组中指定教师进行研讨课活动(必须有助于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间的互动),根据“子课题组主题研究记录表”,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进行深度剖析。评课每次都有主评人,并且要求做到“三有二不”,即有理论支撑,有独特视角,有互动提升;不面面俱到,不作“平面移动”。第三阶段为重建反思阶段。要求备课组其他成员及时进行反思重建,每位教师及时撰写研讨心得。备课组申报后,由子课题组长根据上课时间,内容作整体策划。

  3.多层互动,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1)与基地、实验学校间互动:要求全体骨干教师,鼓励非骨干教师外出学习,集思广益。本学期共有外出培训活动60人次。

  所听研究课的本年级教师在向基地、实验学校学习后,回本校尝试上重建课,把所学及时落实到实践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2)备课组间互动:组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备课组长都有实验老师担任,强化备课组长的职责意识,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定于单周周五为集中备课组活动日,做到“三定一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全体组员共同出谋划策。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并能落实于课堂看实效,而且备课组活动由原来的两周一次增加至一周两次。提倡平时备课组间相互听课活动,学科第一责任人与子课题组长负责落实与监督,组织备课组的评比。本学期每个备课组平均活动16次。

  (3)各梯队教师间互动:推行随堂听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提倡“邀请课”。

  发扬随堂听课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备课组内的相互听课、备课组与备课组之间的交叉听课、以子课题组为单位的中心组听课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集聚与辐射作用。着力打造第二梯队教师,给第二、三梯队教师创设更多在课堂教学中研讨锤炼的机会,从而建立起一支呈阶梯型分布、又不断由下向上攀升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如每一轮教研活动的两次课堂研讨活动第二、三梯队教师的研讨课必须由骨干教师指导,如果第二、三梯队教师学习基地学习研究课后,仍重建不出,骨干教师可再次重建,将研究过程中呈现的教师差异和不同发展态势转化为教师队伍建设的资源,实现教师的整体发展。这学期子课题组大组活动共上研究课12人次。其中张姝上了2次,孙丽燕2次,杨坚2次,王蓉娟2次,其他教师至少在备课组内也人人都上过。相互听课,王文玉校长、张姝主任、孙丽燕组长平均听课30节,其他实验教师平均听课20节。

  4、前移后续,关注研究的日常化。

  每次理论学习沙龙活动和研讨课研究活动先借助备课组资源研究,尤其是研讨课在备课组内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深入解读教材(把苏教版教材与上海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的前在和潜在状态,从而找准新知的生长点和教学的着力点,对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有总体的宏观认识。并将研讨课思路、设计意图告知参加其他教师们,使其他研讨的教师可带着思路进班听课。研究过程不搞形式主义,以专题研究为抓手,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真实、扎实进行课堂实践。

  ①重视反思,首先是自己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然后是集体诊断,并在听取基地学习研究课与专家点评之后进行再反思。上研讨课教师要写出反思重建的个案小结,其他教师要写研讨小结。②重视重建实践,每次研究课研讨,要经过“教材、学情分析初建研讨学习观摩反思重建”的过程,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教学,用群体的力量来推进研究。重建后同样要求本备课组及时积累资料。

  我们想通过这种日常化研究措施来提升本校数学教师的实践智慧,实现“新基础教育”实验所追求的“学习、设计、践行、反思、重建”的变革链和研讨的教研氛围,真正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5、日常渗透,进一步养成师生新基本功。

  (1)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①独立思考,学会记录。为了展现学生在独立思考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记录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符号。

  ②积极参与,学会表现。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全班的交流讨论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第一不要怕说错;第二不太发言的.学生要抢着说,经常发言的学生要看机会说;第三要学会表现自己。学生自信心提高了,也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③认真倾听,学会欣赏和发现。认真倾听是小组或全班交流讨论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保证,是生生、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得以推进的前提保证。倾听不仅包括听教师讲课,还包括听同伴发言。④互相合作,学会交往。为了提高合作的活动效率,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我们对小组活动活动进行了合理安排与相关指导:首先,确定小组成员的搭配与组长人选。其次,制订小组活动规则。最后,我们还要求老师关注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状态,发现合作好的,帮助不善合作的小组。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是课堂教学重心下移的前提保证,是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前提保证。

  (2)重视教师新基本功的锤炼。课堂有效开放(深度、广度);捕捉资源,提升敏锐性;分类处理,并联呈现;过程中的重心下移;过程中的拓展;过程中的问题“点穴”等等。

  结合子课题组活动、备课组活动,同时结合学校平时听课制度和师徒结对听课制度,由学科责任人、子课题组长和备课组长重点落实对师生新基本功养成情况检查和反馈。

  6、集中调研

  期初,子课题组安排了一次集中听课调研活动,了解数学老师的优势、不足、潜在,并组内作了较全面、深入的反馈。以后还要每学期组内调研一次,跨组学习一次。

  (三)、后续研究的策略

  一、继续进行专题研究,促进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

  针对教师的研究只有“形似”而欠“神似”,以后研究活动准备进行一些改变与创新,想通过“定一个主题来学习抛一个案例来剖析上一节课来反思”这样的形式展开教研活动,继续推出“评课四要点”:要有理论支撑,不全是大白话;要有独特视角,不面面俱到;要联系教学实际,不空谈虚谈;要互动提升,不作“平面移动”。要求教师及时撰写研讨心得。继续锤炼教师的新基本功。

  二、继续分层落实,注重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三、成“事”中成“人”,形成研究的持续发展力。

  我校数学子课题组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新基础”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骨干引领、辐射。搭建舞台,让优秀的教师不断滚动发展。

  四、动态调整,加强实践频度,强化日常化研究。

  根据每一学期的调研情况,动态调整梯队情况,备课组落实策略。如,在上学期调研后,针对问题反思,及时调整备课要求。要求备课中,重点思考学生可能状态出现后你怎样推进,把你推进的过程详细写出来,写的过程中追问自己:这个问题大吗?这里怎样并联评价?针对这个半成品价值是什么,怎样提问才能“点穴”?学生又可能生成什么资源?

数学课总结7

  本学期我任四年级班数学教学工作。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四年级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我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我班的个别同学作业拖拉,学习习惯差,家长又不管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并同其家长联系共同做他的思想工作,从赞美着手,及时给他们以积极的评价,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慢慢地他们有了一点自信,再让班上成绩好的学生平时多督促他们完成作业,开展“一帮一”的活动,现在这几个同学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他的毛病相对就减少了。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数学课总结8

  这学期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担任初三两个班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我能够吃透教材,按课改的要求去上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深入了解学生。

  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以便备课时能根据学生的具体设计教学方案,我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理解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来设计教学方案。

  2、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所以我重视教材的钻研。每一节课都在上课前花大量进行备课,在备课过程中,一是在不离开教材的原则下,参考其他教科书,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寻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法。二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处理,设置成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每一节的学习任务,并且每一节课都学有所得。

  3、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

  由于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删去了部分内容,但是,一方面删去的内容中有部分无论是对解决问题带来方便,还是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都是有益的;另一方面,考试命题者还没有完全从旧教材中跳出来,经常出一些需要用旧课本知识解决的题目,并狡辩说课改后只要与课本内容有点占边的题目都不算超标,同时,尽管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社会对学校、教师的评价也只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因此,本学期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补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应对命题者说“要与课本内容有点占边的题目都不算超标”。的能力。

  4、坚持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上,坚持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只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去学习,并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中掌握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认真批改并及时讲评作业

  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的过程。为了做到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我常常多方面的搜集资料,对课本习题和各种辅导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让学生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评讲,使学生能及时纠正自己作业中的错误。本人也根据反映出的情况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6、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通过努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中等难度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也有部分学生能解决或通过合作讨论后能解决。

  存在问题:

  (1)学生基础较差,有部分学生对初一、二课本里中等难度的题目都不会做,难度较大的题目更是几乎没有人会做;

  (2)大部分学生有粗枝大叶的作风,经常不小心做错题,影响了考试成绩。

数学课总结9

  去年我校有幸成为南通市小学数学课改实验基地学校之一,一年来,我校在市县教研室的指导下,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为指南,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研究、示范、幅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我校重视课改基地工作,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科室主任和教导主任分别为副组长的基地工作领导组。同时整合教研组、备课组、骨干教师和实验老师的力量,成立了课改工作指导组,加强对实验工作的指导。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我校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课改氛围:分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进行宣传;在校园内显眼的地方,布置课改宣传标语;举办实验年级家长学校,教师家访双向交流,使课改精神深入人心,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精心布置教室,使教室成为充满童趣、温馨的学习乐园。

  三、认真组织,抓实研究

  1、开展培训,完善培训制度。我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教师进修学校的课改培训,并对培训和实践情况认真组织考核。充分发挥指导组成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作用,实现“实验、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学校领导做到“三个三”。

  即:三个自觉,三个心中有数,三个带头

  “三个自觉”就是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自觉参加校内的各种课改活动、自觉吸收课改信息。

  “三个心中有数”就是对新课程标准和新理念能做到心中有数,对学校课改的每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心中有数,对实验年级的课改计划和实施状况有数。

  “三个带头”就是带头学习新课程标准,带头上好课改课,带头总结课改经验。

  3、实施课改实验课堂开放制度。实验班级的课堂随时向全体老师开放,全体教师关注、参与、支持课改实验,已蔚然成风。

  4、扎扎实实开展校本研究。

  ——以县局规定的'“周六集体备课日”为阵地,每周六上午组织“听、评、讲”活动,即:组织全体老师听一节课改实验课;全体老师一起评课;组织一场有关新课程理念方面的讲座,使教师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新课程理念,让课改横向、纵深发展。

  ——开展“跟班听与教”活动,把拟任下学期一年级老师分到实验班进行试教与评课,参与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由实验老师、指导组成员分别与非实验老师结对,进行师师互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从而带动了非实验年级的老师进一步理解课改新理念,提高课堂驾驭的能力。

  ——开展“五课一条龙”活动,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五课一条龙”落到实处,是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五课一条龙”即集学课、听课、说课、评课、跟课为一体。实现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同伴互助、师师互动的好势头,对优化教师群体结构产生了积极影响。“五课一条龙”较好地落实贯彻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核心要素,既立足“校本”,着眼“课堂”,正常教研,又不影响教学秩序;既满足教研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又为教师所乐意接受,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课改开放,发挥示范作用

  本学年,我校为全镇组织了两次课改研讨活动:上学期组织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研讨活动;下学期组织了课改基地校教学开放活动。两次活动共开设研究课14节,每次全镇都有一百五十多位小学教师参加了研讨,受到很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基地校的示范、幅射作用。

  五、深化科研,师生硕果累累

  教师提高了科研水平,切实转变了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一年来,我校教师发表论文16篇,在县级以上交流获奖论文14篇;学生有30多人次在县级以上获奖。

  驽马自知征途远,不需扬鞭已奋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课改实验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新的教育理念已被教师们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进入了每一个实验班甚至不少非实验年级的课堂,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局面已基本形成。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作为小学数学课改实验基地学校之一,今后的路还很长,还会遇到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学校领导、教师上下一致,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众多专家的教诲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并在实践和探索中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实验学校同行们的宝贵经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就一定会在本校结出丰硕的果实,马北小学这颗江海平原上的明珠定将放射出更加璀璨的课改之光。

数学课总结10

  水文化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的“灵动高效” 课堂,构建此课堂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一门以客观再现教学内容而求“实”的科学和以主观表现思想感情(心灵)而求“活”的艺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新时代教育呼唤“灵动”的课堂教学。灵动的课堂教学需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从表现形式上看,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满意场”。从课堂教学系统的构成上看,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这个“整体”之中,“教”、“学”这两个子系统能够优化组合,有机统一。即教师把“循循善诱”调谐到学生的“独立思考”、“热烈讨论”、“争论和交流”与“体验领悟”之上,从而使“教”、“学”和谐一致。在“和谐”的教学中,师生交往、互动、相互交流、流通、相互启发、补充以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非灵动的课堂是“教师主宰,学生被宰”,“教师主讲,学生听讲”,“教师主问,学生主答”的课堂。没有学生的内心体验,没有情感,品不出浓厚的参与味道。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任由教师“硬灌”。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使学习成为一桩苦差使而索然无味。

  紧扣水文化课堂的灵动高效的灵魂,细数水文化课堂的特征:

  a、和谐、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b、充满激昂的求知欲情感的磁场。c、跌宕的课堂节奏。d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基本形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e、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有深度,表现为“三敢”,即敢问、敢说、敢做;“三动”,即“手动、心动、神动”。 f、训练无痕的课堂。g、多维延伸的课堂。

  在课堂模式的实验阶段,部分老师因循守旧,对新型模式不适应,甚至抱有怀疑态度,认为新型模式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似让教师带着镣铐跳舞。现行模式是否必要?我个人认为创建课堂模式是为了以强制性手段解脱学对教的依附,解脱教师的“责任”,限制“讲”是为了保障“学”,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才能保障权益,“放手”才能学会“走路”。所以在真正实现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的转变之前须模式先行。正如书法学习中的三个层次:先临帖、再入帖,然后破帖。现在强调统一有痕的模式,是为了达到无痕灵动的理想的课堂状态。

  现行模式又是否合理?带着疑惑,我们小学数学组走进了课堂,尝试了此模式,与实践对话,努力探寻通往灵动课堂的路径。我们采用先试验后推广,最后再汇报总结的形式,全体参与,共上课评课共二十一节。

在这二十一节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

  1、教师对自学作用的认识不到位,自学流于形式,作用未能突显,而错失了收集学情、了解学力的好时机。自学实为投石问路,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情,即学生知识起点、现有思维状态。这是教师确立教学起点的依据,是以学定教的把手。

  2、自学题的设计目标不够明确,目标驱动性不强,步骤不够精细,要求过于笼统。部分教师不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让学生阅读通篇内容,笼统提出“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的问题,学生要么无从下手,要么就是遍地开花,交流未果。制定自学的目标和步骤,要充分解读教材,了解内容的整合程度及学生思维逻辑推进的顺序。自学可采用分段自学、分块自学。

  3、自学题呈现形式单一,部分教师一上课就显现多条问答题,这种高度抽象化的呈现方式不适应小学生心理特征,他们喜欢解决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的问题。

  4、课堂上学生在自学这一环节,并没有表现出自主思维的积极,没有表现出手、脑被解放后的主动,更多表现为被动应付情绪。在新课的开始,老师往往以最简单的形式揭题,直接进入自学环节,缺少以学生的情绪调动和问题引导。这种方法既不合情,合乎小学生的性情,又不合理,合乎数学学习起于问题引导,任务驱动之理。

  5、自学方法单一。部分老师把自学片面地理解为阅读数学课本,因此自学形式正常表现为带着问题读课本。默读是一种高级的心智活动,因此不受低、中年级学生的欢迎。另外,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由教师给出,学生的思维还是由教师牵引着。

  6、在新知探究环节,中等生和学困生主动交流的习惯和表达的`信心有待培养,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倾听的能力有待培养。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听,学会思辨。更因为缺乏积极表达和倾听的习惯,学生间的互动不够活跃。

  7、教师有让学生当堂训练的意识,但往往在实施时难以保证练习时间。练习题型偏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指向应用能力的训练不多。

  反思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点努力:

  1、教师就学会“煮”教材,煮熟煮透,准确把握偏者意图和教材旨意。重组教材时考虑问题的空间和价值,调整或设计探究顺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学习内容前置要充分考虑操作的可行性,不要给学生造成识知障碍或拔苗助长。

  2、设计自学题时充分考虑其目标指向性,制定适合学生自学的问题。自学不等于自主阅读教材,自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个性特征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时采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观察法、直觉猜想、操作法、实验法、讨论法、包括阅读教材。在自学时,教师不应统一方法,只应以问题为导向提供研究方向,让学生以个性化的方法学习新知。因此,我认为现行模式中的“自学”的含义应加以扩展,不要理解为单一的阅读文本式。这样就能改变目前实施过程中课堂学习方法单一、唯“自学法”是用的问题。

  3、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曾经说过:通往智慧的惟一的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惟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时保持纪律,自由和纪律是教育的两个要素。教师应让出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活动,但同时要进行活动组织和引导。没有教师组织和引导的活动是混沌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带领学生从混沌中寻找秩序,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理性的思维。教师的引领要借问题这一载体才能产生作用力。好的问题,承载着大量数学知识,蕴藏着较大的探究空间。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做到更好的引领。这样就能解决自主学习异化为放羊式学习的问题,解决面对学生活跃而散乱思维时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4、“课堂互动”也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形式和过程——这是一个产生想法和发展想法的过程:你的思想点燃我的思想,而我的思想又可能丰富、深化和修正你的思想。当我们对一个问题理解和意见一致时,我们就有可能实现由“知”到“信”的转变;当我们理解和意见不一致时,则有可能开阔我们的思路,实现对问题的多元理解。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想法,交流看法,同时应提出听的要求,如“听了他的发言,你知道了什么?”“听了你的发言,你有什么新的想法?”“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问题可以强化倾听的习惯,使课堂因“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的螺旋式互动而精彩。

  二十一节课,二十一种风格,主题只在一个:构建自主互动式灵动课堂。我们都能认真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严格按121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我们经历了转型时的纠结与困惑,感受了失败的郁闷和成功的窃喜,收获了自身的成长和学生的进步。蓦然回首,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数学观察力,发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改善。这些足以成为我们走下去的理由。

数学课总结11

  20xx年12月17到19号,我区数学课堂大比武活动在祝阳二中举行,3天的比赛时间里,18位数学老师为我们展示了18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师生之间和谐默契的配合,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良好的教学效果,无不体现着我区初中数学教师较高的专业水平。虽然是赛课,但老师们的课堂少了花架子,实实在在的专注于创设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背景,新课程的理念已深深的植入我区数学教师的内心,学生为课堂主体得到了很好的落实。3天的听课,使我收获很大,先将个人感想总结如下:

  3天的教学内容如下:

  12月17号:八年级上册6。1第二课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2月18号:八年级上册6。2第一课时不等式的解和解集12月19号:八年级上册6。2第二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及解法我想以课堂流程为主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学习目标:

  使用学案的老师都将学习目标放在了学案的第一环节,在讲课过程中有3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示学习目标,有5位老师放在导课之后出示目标,有2位老师放在课堂小结前出示学习目标,有八位老师没有提及学习目标。出示目标的老师方式也不一样,有的老师让学生读一遍,有的老师自己读完,有的老师象征性的突出这一环节,马上带过。从效果看,出示目标对提高课堂效益没有太大意义,尤其是放在课堂的开始出示目标,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学概念、方法,思想并不熟悉,学生读过之后就会忘记,学生也不会时刻想着学习目标指导自己学习,时间白白浪费。从设计目标内容看,多数老师设计学习目标科学合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标表述笼统,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要细化为:会与同伴交流解题感想。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目标,不是学习目标,那节课不都有这样的目标,成万能目标了;二是学习目标中不能出现“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这样的目标,谁培养,是老师,老师是主语,其实是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混了。

  二、课堂导入

  参加讲课的老师使用了三种导课方式:

  1、复习导课。复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复习方程的解得到不等式的解;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

  2、探究法导课。仿照等式的基本性质2,把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让学生个人选择一些数代入研究,发现有三种情况:不等号方向不变(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变成等号(两边同乘以零);不等号方向改变(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实验得到了结论。

  3、创设情境导课。情景导航中的飞机最多还能装载多少顶帐篷;面包车限载7人;高速路限速100迈;至少答对几道题。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第一天6位老师都从回顾等式的基本性质入手,引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究,为相似知识之间的类比做好铺垫,导课方式合情合理,效果不错。

  第二天学习不等式的解及解集,教材设计了有关直升飞机运载灾物资的情景,有两位老师使用了这个情景导入新课;汶口一中的范义坚老师以乘坐的面包车来参加赛课,面包车的载客量和在行程中看到的限速牌的情景导入新课;李新刚老师设计了购物情景导入新课;十四中的赵培义老师设计了竞赛得分的情景导入新课;一位老师没有设计导课环节,直接给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

  第三天21中的高凤老师设计了一个关于读书的情景导入课题,另有3位老师从回顾一元一次方程入手,引入课题;两位老师没有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直接出示探究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从效果看,课堂的开始设计情景导入环节,这是师生交流的开始,尤其是赛课,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设计一个学生熟悉或是感兴趣的情景,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很有效果。但是在创设情景时,不要形式上的贴近现实,如导课时有教师“如果我们学校捐赠10顶帐篷,这架飞机能一次运走吗?”,看上去联系我们学校了,贴近我们了,岂不知我们学校哪有帐篷,又扯远了

  三、探究新知环节

  参加讲课的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了非常生动的探究情景,比较合理的自学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小组探究、如何反馈,如何评价。此环节充分体现了我区初中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老师们已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彻底抛弃,新的探究式教学已深入人心。实验中学的董海涛老师在教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首先回顾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出示一组不等式,学生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到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然后董老师大胆让学生猜想不等式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学生类比猜想“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或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这一看似合理但有错误的结论。董老师告诉学生,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后还需有科学合理的推理、论证才可以判断它是否正确。(这一步让学生大胆去猜想非常智慧,为学生自然类比出性质提供了舞台,当然是在学生不能提前看书的基础上),董老师鼓励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运用代入不同数值的方法发现,同乘正数和负数是不同的,乘以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所以对于乘法,要分类讨论,学生得到了不等式2和3。这种设计,符合知识的发展,生成规律,即让学生自主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一些老师的让学生自主学习,那数学的“过程”自然也就淹没了,学生不经历这一过程,得到的知识浅多了)。十五中的邱玉荣老师在教授不等式的解法两个例题时,通过较为简单的例题1让学生感知类比方程的解法可以求不等式的解集,邱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例题2,相当多的学生能成功的得到不等式的正确解集,且步骤合理。邱老师让学生通过板演展示,学生评价等方式完善方法和步骤,达到让所有学生掌握的目的。这种方式,能让中等以上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也体现了邱老师分层教学的理念。

  出现的问题

  1、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大体分几种情况:

  (1)性质1、2、3一块得出;

  (2)性质1、2、3分别得出;

  (3)性质1、2一块得出,然后探究性质3;

  (4)性质1先得出,然后探究性质2、3一块得出;

  (5)性质1、2、3分别得出,每得出一个后进行一些练习,之后进行下一个,即性质1———练习———性质2———练习———性质3———练习;

  通过课堂观察,第四种情况符合知识发生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自然生成,其他均有人为硬性的痕迹,是按照成人的思维来设计,不够自然流畅。

  另外,性质1的探究过程没有按>0,<0研究,性质2为什么没按呢?再就是缺乏对“等于零”的情形的.研究,分析不全面。

  再有,教师安排学生自学课本和学案,一定时间后让学生回答性质1、2、3,就算是对性质的探究过程了。让学生看课本总结性质1、2、3,流于形式,没有探究的味,假探究,学生看课本总结那不是鼓励学生背课本、读原文,自己总结么?教师的引导有如何体现??2、合作交流的时机不当

  一上课,出示引例后问“直升飞机最多能装载多少顶帐篷?”,此问题一出,立即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是时机吗?有必要吗?教师要思考“什么时候让学生合作交流?”

  3、有的老师对小组合作只作为一个形式运用,没有考虑实际价值。如没有设置探究解决的问题或设置的问题很随便。一位老师让学生在数轴上画不等式x<2的解集时,问学生2在数轴化实点还是虚点,学生集体回答画虚点,老师又说“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画虚点?”这样的讨论有点多余,因为这是前一节课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有的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开始前没有交代好方法和注意事项,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不停地补充,这样就很容易打断学生的思路。有的老师没有给足够的时间合作学习,很短的时间后就让学生反馈或自己进行总结,这样就达不到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有的老师在反馈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时,只选择组长来说,这样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训练巩固环节所有讲课的老师都特别重视训练巩固,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紧扣当节课所学知识点,易于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训练题组。老师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暴露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形式丰富的反馈加以纠正。

  这一环节存在的问题有:

  1、有的老师设计的题组难度跨度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讲解例题之前最好先做一些基础性的题目,为例题的顺利解决做一个台阶;2、教师讲评前要仔细审查学生板演的情况

  如学生板书“x—5<—3”,把“—”号看做乘号“●”了,但按此乘号“●”做得很好,教师讲评时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批死,造成“冤假错案”,其实该生是平时学习不错的优秀生,致使该学生看错了,而且看错的原因也是教师的课件不清楚所致。

  3、在反馈环节,老师指名课代表、班长、组长等,因为他们大都是优等生,样本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反映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板演时,老师不敢让学生暴露错误,学生一旦出错,老师马上对其订正,错误没能呈献给所有学生,具有代表性的错误不能有效订正。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让学生自己画数轴,自己标数字,教师一般不要提前画好数轴,只等学生来完成剩下的任务

  4、拓展不当,如拓展“已知x≥m且x为正数,确定实数m的范围。”,与本节课时内容关联性不强。

  5、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有教师在数轴与所标线内涂上阴影,意指阴影部分是解集,与课本不符。

  五、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环节,老师们大都提出“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总结,学生大都总结出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以及在做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总结。有两位老师的总结涉及到了当堂课的数学方法和思想。老师们注重了所授知识的概括、归纳及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及价值的总结有所淡化,也没有涉及到对学生情感、学习态度和存在问题的总结。

  六、学案

  讲课的18位教师,有16位老师使用了学案,但学案的设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案个个环节齐全,重点突出学习指导,训练题组有创新,当堂检测设计科学合理。印象最深的是道朗一中的李新刚老师设计的学案,征得李老师的同意后将他设计的学案附在后面,请大家参考。

  学案存在的问题有:

  1、1、有的学案没有标注课题,显得不完整

  2、2、有的老师将学案设计成训练题,没有体现上课的过程

  3、3、有的老师设计的学案设计成了教案的形式,出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词语,学案设计不规范

  4、4、有的学案内容空洞,没有实用性,老师发给学生学案后,没有应用。

  七、关于达标检测

  18位老师都设计了当堂达标这一环节,达标检测题进行了精心设计,题型包括选择、填空、解答与计算,题型丰富。特别是增加了选择题的比重,中考选择题分值占50%,老师们着眼中考,从这里看出我区数学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存在问题:

  有的老师设计的题量太多,有一位老师设计了11道题目;有个别老师设计的题目难度偏大;有的老师因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检测没有完成,导致没有反馈和订正,有很多老师因前面的环节不紧凑,导致拖堂,有的拖堂达到近10分钟。

  八、课件

  讲课的18位老师都使用了教学课件,老师的的课件制作的各有特色,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益,多数老师在使用过程中得心应手,说明我区的数学课堂课件的使用已非常普及。

  存在问题:

  个别老师操作不熟练,不能及时翻页、跳页;过早地呈现后面的内容,退不回去了;对比度不强,许多文字、符号看不清。

数学课总结12

  新课程改革给我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老师们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的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教学气氛浓厚、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兴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们将不断地思索并追求着:“让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成长气息的课堂上张扬个性,自主创新,让教师在充满挑战,勇于创造中开发学生智能,塑造学生人格”。为了这个目标,我们积极投身课改,实践新课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课改活动。在这一学期里,经过培训、研讨、实践、小结、反思等几个阶段,我们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由接受到理解,由认识到实践,由探索到研究,逐步深入。总之,新课改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我们以新课改的理念武装头脑、转变观念。

  一、认识

  1、对教学观念的认识。

  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先要用新理念武装自己。教师们认真阅读了《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育》等书刊,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以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进一步转变了教学观念。

  2、对教学方式的认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达到的,面对未知的探究,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相互合作启发不可缺少,转变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所以目前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也应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的结合。因此,我校的课改年级的班级以6、7个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二、做法

  新课改的成功与否,教学实践是最有力的发言者。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程方案一经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了。过去的一学期,我们一直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完成各项课改实验的目标和任务。本学期我们仍把课堂教学作为工作的重心,踏踏实实地走好教学的三步曲。

  课前:集群体的智慧,充分挖掘文本资源。

  改革以往的备课方式,提高备课的质量。本学期,教导处对备课进行了改革,制定了“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新的备课方式。其中,集体备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个人加减是体现教师个人创造和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保证。

  实验教材是否能马上适应传统教学的土壤,是否能达到专家们预期的效果,这和教师教材的经营者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人孤军奋战常常事倍功半,处理教材需要导师的点拨,需要“三个臭皮匠”的集体智慧。因此课改年级的老师常常围坐在一起,就某个问题出谋划策。更多的是在课间十分钟,大家把上课的成功败笔相互交流,浓浓的学习气氛洋溢在集体备课中!理念的更新,日常的学习为以后的教学带来更多的经验。

  我们要做教材的主人,运用、驾驭并超越教材,就得大刀阔斧地选取其中认为最有价值的点,整个教学过程为达成这个点而展开,让课堂变得实在有效。

  课堂:让学生成为主人,打造绿色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灵魂,知识在课堂中传授,能力在课堂中形成。有了课前的精心预设,该向四十分钟要精彩了。新课标指引下的课堂应有民主宽松的氛围,有发展传统的学习方式,应充满着生命活力,充满着人文关怀!为了向往的绿色课堂,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做到:

  快乐多一点。良好的学习氛围犹如乐曲中的主旋律,是保证学生主动愉悦学习的场。孩子们就象幼嫩的芽儿,需要我们的关心呵护,需要我们的激励赞赏。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喜欢你响亮的声音”、“又是一种新算法,真能干!”这些真心实意的赞美,充满赏识的话语把学生一次又一次带入快乐主动地学习中。

  自由多一点。学生们总喜欢仰着头听老师讲课,等待老师布置任务,总在等待老师给出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是什么桎梏了学生的手脚?是老师保姆式的代劳,是老师主动的浇灌!我们总在担心学生不会读题,独立地做作业,不知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事实告诉我们,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给学生明确一定的任务要求后,再教给一定的方法,他们就可以完成得很好。

  给学生发言的自由,“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我们发现高举的小手多了,课堂变得活跃,思维经常碰撞出火花。我们会发现出色的孩子在进步,本来有困难的孩子也在大踏步前进。自由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主动了,理解多元了,体验深刻了,思维驰骋了,个性张扬了!

  动手实践多一点。“纸上谈兵”是我们的强项,一堂课我们可以滔滔不绝地老师讲学生讲,从上课讲到下课还意犹未尽。语言的交流是必须的,但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和分配考虑,满堂讲是不可取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开始的1520分钟,末尾的十分钟尤为低效。那我们可以写一写,做一做,动一动,转移一下注意力呢!在数学课堂中,我们注重设计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的活动,突破静态学习,强调学习形式的活泼多样化。

  课外:融学习于生活,树立大教学观。学习为生活所用,生活是学习的内容。新教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人文气息,里边编排了许多有意思的活动,通过学生课外丰富的活动拓宽丰富学习内容。各学科各显神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新课程均以现实生活为载体,为了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三、体会

  1、教师在成长。

  老师们在这将近一年的新课程的改革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觉得辛苦但快乐着,生命的张力在勃发,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要求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对学生宽容、民主、平等等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师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是前所未有的。老师们处理教材,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也提升得较快。老师们在体会中谈到:“新课程犹如一阵春风,带来了活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构建了我们师生生命的绿洲。”

  2、孩子在变化。

  (1)喜欢学习。自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孩子们的变化是最大的,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喜欢学校里的生活了。曾经有几位家长在门口说:“我那孩子太喜欢学校了,双休日还老是想着往学校里跑。”能让孩子喜欢学校,喜欢学习,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孩子在学校里尝到了做小学生的乐趣,她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2)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因为孩子们的展示机会多了,所以都能大胆表达想法的时候多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也多了,也不必顾忌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孩子不同意老师的观点的`时候,孩子就会说:“老师,我还有意见。”“老师,我还有话没说完。”等等。

  四、困惑

  欣喜之余,在实践过程中也留下了我们的众多困惑。

  困惑一,学生在操作过程或在小组活动中,教师难以一一进行指导,还时常发现学生的讨论难以控制甚至有时觉得吵而乱。在反馈检查过程中,需要很多时间,学生的练习实践时间相对就减少,势必影响着学生技能的形成。

  困惑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但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的又有多少人?尽管创设了各种情景,课堂上明白了,但开始独立作业时却卡住了。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新教材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比起学习老教材来却更加举步艰难。如何兼顾全体,不让学困生掉队是我们一线直接负担教学任务的老师深为担忧的问题。

  困惑三,家境不理想的学生怎么办?实施新课程,时常需要家长的配合,但我们发现家庭有一定文化基础,一定经济条件的学生学习实验教材是快乐有趣的,可以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购物,可以和父母一起动手做做手工可在我们这里,家长文化层次不高,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辅导,许多的实践活动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指导,因而一部分学生得不到相应的实践机会,造成了某方面技能的缺陷。

  困惑四,如何评价我们的学生?教育行政采用的往往是终结性的评价,而教学还需要科学系统的过程评价,二者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实施新课程也不例外。在同教学理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评价体制,那么如今肯定不能光用传统的一张试卷去评价我们的学生。而现行采用见诸报刊杂志上的如面对面考试,耗时之久会让教师身心疲惫。如何既省时又正确地评价我们的教育,是广大教师所关注的,也是家长孩子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满载希望的工程!我们走进了新课程,新课程也走进我们的心里。课改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我们在课改实验中共同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认同理念形成自己的经验在实验中运用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新课改是年轻富有生命力的,改革的路上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让我们和新课改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成长!

数学课总结13

  自二〇xx学年起,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学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如在教学《认识角》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二、、促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收银员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树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观念

  首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在练习

  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可以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红花或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我在教学“线段”的认识时,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得空间观念、观察想像力和探索问题得能力。所以,从一开始用消防员滑铁管引入,到最后小明从家到学校得线路结束,整个课自始至终,由近到远都与生活实际、情境问题密切地结合,使学生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线段以及与线段有关地简单问题。

  三、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2、巧妙渗透环保教育,关心环保。

  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些应用题,如书本第67页的试一试:“拿一张纸,对折再对折,折出一个直角”在完成书本知识的教育外,还应该教育学生折完后的纸千万不能乱丢,应养成讲卫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培养。

  四、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认识方向”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在地方的”四面八方”分别有哪些物体,加深对方向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同学自己比较,互相看,多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所比较的数的位数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再根据位数的多少或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来判断所比较的数的大小。教学数的读、写法时,在举几个例子之后,引导学生总结读、写数的法则,这个过程本身体现了归纳推理。

  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总结14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经验有多丰富,也要认真研读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因为学科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灯塔和航船,只有理解、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通过学习新课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更进一步理解了数学的内在价值,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才能体验数学的价值;只有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只有教学资源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升华,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启发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角色的转变----变以往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课堂情境的转变-----不再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种手持的传统教具----多媒体走进课堂,变枯燥的学习为学生的乐学、善学,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注重知识的探索与发现过程,注重于学生的操作、思考、总结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逐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一刀切。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学习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

数学课总结15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备好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用出总结。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数学课总结】相关文章:

数学课总结02-27

数学课堂总结04-02

数学课后辅导总结07-15

小学数学课活动总结08-28

数学课堂教学总结09-02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01-28

数学课外兴趣活动总结11-15

数学课堂教学总结02-14

数学课题工作总结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