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推荐度:
-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推荐度:
-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15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10、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七、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22例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一5%的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NaHCO3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八、实验中导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在许多化学实验中都要用到导管和漏斗,因此,它们在实验装置中的位置正确与否均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的实验中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下面拟结合实验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图,作一简要的分析和归纳。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发生反应。
5、点燃H2、CH4等并证明有水生成时,不仅要用大而冷的.烧杯,而且导管以伸入烧杯的1/3为宜。若导管伸入烧杯过多,产生的雾滴则会很快气化,结果观察不到水滴。
6、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央。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7、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8、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9、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11、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
12、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必须置于反应液之上,因而都选用分液漏斗。
九、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o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十、中学化学中与"0"有关的实验问题4例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
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
3、温度计中间刻度是0。
4、托盘天平的标尺中央数值是0。
十一、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NH3、HCl、HBr、H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其它气体若能极易溶于某液体中时(如CO2易溶于烧碱溶液中),亦可做喷泉实验。
十二、主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具体实验80例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8、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39、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红色退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4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
41、加热盛有浓硫酸和木炭的试管:有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
42、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43、钠投入水中:反应激烈,钠浮于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嗤嗤"声。
44、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复燃。
45、加热碳酸氢钠固体,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6、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有大量的白烟产生。
47、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48、加热盛有固体氯化铵的试管:在试管口有白色晶体产生。
49、无色试剂瓶内的浓硝酸受到阳光照射:瓶中空间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50、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激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1、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52、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53、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硫酸镁溶液:胶体变浑浊。
54、加热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变浑浊。
55、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56、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物质。
57、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立即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又转变为红褐色沉淀。
58、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59、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浑浊。S2—+Cl2=2Cl2—+S↓
60、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产生。
6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
62、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内壁有液滴生成)。
63、加热(17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渐变浅。
6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65、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66、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6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68、将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颜色。
69、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70、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71、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紫色褪色。
72、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有气体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振荡:溶液显紫色。
75、乙醛与银氨溶液在试管中反应: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76、在加热至沸腾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
77、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78、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
79、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
80、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成红色。
十三、有机实验的八项注意
有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会考的常考内容。对于有机实验的操作及复习必须注意以下八点内容。
1、注意加热方式
有机实验往往需要加热,而不同的实验其加热方式可能不一样。
⑴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所以需要温度不太高的实验都可用酒精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乙烯的制备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蒸馏石油实验"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⑵酒精喷灯加热。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要高得多,所以需要较高温度的有机实验可采用酒精喷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喷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煤的干馏实验"。
⑶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温度不超过100℃。教材中用水浴加热的有机实验有:"银镜实验(包括醛类、糖类等的所有的银镜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水浴温度为60℃)"、"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沸水浴)"、"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水浴温度为70℃~80℃)"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等)水解实验(热水浴)"。
⑷用温度计测温的有机实验有:"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以上两个实验中的温度计水银球都是插在反应液外的水浴液中,测定水浴的温度)、"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实验"(温度计水银球插入反应液中,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和"石油的蒸馏实验"(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具支烧瓶支管口处,测定馏出物的温度)。
2、注意催化剂的使用
⑴硫酸做催化剂的实验有:"乙烯的制取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纤维素硝酸酯的制取实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实验"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
其中前四个实验的催化剂为浓硫酸,后两个实验的催化剂为稀硫酸,其中最后一个实验也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做催化剂
⑵铁做催化剂的实验有:溴苯的制取实验(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溴与铁反应后生成的溴化铁)。
⑶氧化铝做催化剂的实验有: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3、注意反应物的量
有机实验要注意严格控制反应物的量及各反应物的比例,如"乙烯的制备实验"必须注意乙醇和浓硫酸的比例为1:3,且需要的量不要太多,否则反应物升温太慢,副反应较多,从而影响了乙烯的产率。
4、注意冷却
有机实验中的反应物和产物多为挥发性的有害物质,所以必须注意对挥发出的反应物和产物进行冷却。
⑴需要冷水(用冷凝管盛装)冷却的实验:"蒸馏水的制取实验"和"石油的蒸馏实验"。
⑵用空气冷却(用长玻璃管连接反应装置)的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和"溴苯的制取实验"。
这些实验需要冷却的目的是减少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挥发,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又减少了这些挥发物对人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5、注意除杂
有机物的实验往往副反应较多,导致产物中的杂质也多,为了保证产物的纯净,必须注意对产物进行净化除杂。如"乙烯的制备实验"中乙烯中常含有CO2和SO2等杂质气体,可将这种混合气体通入到浓碱液中除去酸性气体;再如"溴苯的制备实验"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产物溴苯和硝基苯中分别含有溴和NO2,因此,产物可用浓碱液洗涤。
6、注意搅拌
注意不断搅拌也是有机实验的一个注意条件。如"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实验"(也称"黑面包"实验)(目的是使浓硫酸与蔗糖迅速混合,在短时间内急剧反应,以便反应放出的气体和大量的热使蔗糖炭化生成的炭等固体物质快速膨胀)、"乙烯制备实验"中醇酸混合液的配制。
7、注意使用沸石(防止暴沸)
需要使用沸石的有机实验:⑴实验室中制取乙烯的实验;⑵石油蒸馏实验。
8、注意尾气的处理
有机实验中往往挥发或产生有害气体,因此必须对这种有害气体的尾气进行无害化处理。
⑴如甲烷、乙烯、乙炔的制取实验中可将可燃性的尾气燃烧掉;⑵"溴苯的制取实验"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中可用冷却的方法将有害挥发物回流。
十四、离子反应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离子间的反应是趋向于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离子反应通常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理解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好离子反应的关键。溶液中离子共存的问题,取决于离子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如离子间能反应,这些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
(一)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生成微溶物或难溶物。
2、离子反应生成气体。
3、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
4、离子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可分为两类,一是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二是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还应注意:
1、微溶物向难溶物转化,如用煮沸法软化暂时硬水
MgHCO3==MgCO3+CO2↑+H2O
MgCO3虽然难溶,但在溶液中溶解的哪部分是完全电离的,当Mg2+遇到水溶液里的OH—时会结合生成比MgCO3溶解度更小的Mg(OH)2而沉淀析出
MgCO3+H2O==Mg(OH)2↓+CO2↑
2、生成络离子的反应:
FeCl3溶液与KSCN溶液的反应:Fe3++SCN—==Fe(SCN)2+生成物既不是沉淀物也不是气体,为什么反应能发生呢?主要是生成了难电离的Fe(SCN)2+络离子。
3、优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具有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的离子相遇时首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a2S溶液与FeCI3溶液混合,生成S和Fe2+离子,而不是发生双水解生成Fe(OH)3沉淀和H2S气体。
2Fe3++S2—=2Fe2++S↓
总之: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间只要是能发生反应,总是向着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反之,离子反应不能发生。
(二)离子反应的本质
反应体系中能够生成气、水(难电离的物质)、沉淀的离子参与反应,其余的成分实际上未参与反应。
(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类型
1、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4、络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掌握离子方程式的类型及特征,才能书写好离子方程式,正确书写、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例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石灰软化暂时硬水
Mg2++2HCO3—+2OH—=MgCO3↓+CaCO3+2H2O
B实验室制HCI气体
H++CI—=HCI
C氯化铵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
NH4++OH—=NH3oH2O
D铜片和稀硝酸共热
3Cu+8H++2NO3—=3Cu2++2NO↑+4H2O
解析:解答此类题除要掌握离子反应的本质外,还要注意温度、浓度、物质的量,反应反应物状态等对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影响。
选项A,Ca(OH)2中的OH—首先与Mg2+结合生成溶解度比MgCO3更小的mg(oh)2沉淀,故不能生成MgCO3沉淀。
选项B,固态NaCI和浓H2SO4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浓H2SO4和任何固态物质反应都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选项C,稀NaOH溶液,常温,NH3极易溶于水生成NH3oH2O;故C正确。强碱溶液与铵盐的反应有下列两种情况:
NH4++OH—(稀、冷)=NH3oH2O
NH4++OH—(浓、热)=NH3↑+H2O
选项D考虑了稀HNO3的氧化性和酸性,又注意了离子电荷数的配平,故D正确。
例2将过量的氯气通人溴化亚铁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CI2+2Br—=2CI—+Br2
BCI2+2Fe2+=2Fe3++2CI—
CCI2+2Fe2++4Br—=2Fe3++2Br2+2CI—
D3CI2+2Fe2++4Br—=2Fe3++2Br2+6CI—
解析:CI2过量,Fe2+和Br—都应充分被氧化成Fe3+和Br2,A、B两个选项考虑的不完整。C电荷未配平,D正确。
十五、盐类水解的应用规律
盐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称为盐类的水解。
其一般规律是: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强不水解,两弱更水解,越弱越水解。
哪么在哪些情况下考虑盐的水解呢?
1、分析判断盐溶液酸碱性时要考虑水解。
2、确定盐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和浓度时要考虑盐的水解。
如Na2S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按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C(Na+)>C(S2—)>C(OH—)>C(HS—)>C(H+)
或:C(Na+)+C(H+)=2C(S2—)+C(HS—)+C(OH—)
3、配制某些盐溶液时要考虑盐的水解
如配制FeCl3,SnCl4,Na2SiO3等盐溶液时应分别将其溶解在相应的酸或碱溶液中。
4、制备某些盐时要考虑水解
Al2S3,MgS,Mg3N2等物质极易与水作用,它们在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所以制取这些物质时,不能用复分解反应的方法在溶液中制取,而只能用干法制备。
5、某些活泼金属与强酸弱碱溶液反应,要考虑水解
如Mg,Al,Zn等活泼金属与NH4Cl,CuSO4,AlCl3等溶液反应。
3Mg+2AlCl3+6H2O=3MgCl2+2Al(OH)3↓+3H2↑
6、判断中和滴定终点时溶液酸碱性,选择指示剂以及当pH=7时酸或碱过量的判断等问题时,应考虑到盐的水解。
如CH3COOH与NaOH刚好反应时pH>7,若二者反应后溶液pH=7,则CH3COOH过量。
指示剂选择的总原则是,所选择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该与滴定后所得盐溶液的pH值范围相一致。即强酸与弱碱互滴时应选择甲基橙;弱酸与强碱互滴时应选择酚酞。
7、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要考虑水解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8、分析盐与盐反应时要考虑水解
两种盐溶液反应时应分三个步骤分析考虑:
(1)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能否发生双水解互促反应;
(3)以上两反应均不发生,则考虑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9、加热蒸发和浓缩盐溶液时,对最后残留物的判断应考虑盐类的水解
(1)加热浓缩不水解的盐溶液时一般得原物质、
(2)加热浓缩Na2CO3型的盐溶液一般得原物质、
(3)加热浓缩FeCl3型的盐溶液、最后得到FeCl3和Fe(OH)3的混合物,灼烧得Fe2O3。
(4)加热蒸干(NH4)2CO3或NH4HCO3型的盐溶液时,得不到固体、
(5)加热蒸干Ca(HCO3)2型的盐溶液时,最后得相应的正盐、
(6)加热Mg(HCO3)2、MgCO3溶液最后得到Mg(OH)2固体、
10、其它方面
(1)净水剂的选择:如Al3+,FeCl3等均可作净水剂,应从水解的角度解释。
(2)化肥的使用时应考虑水解。如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
(3)小苏打片可治疗胃酸过多。
(4)纯碱液可洗涤油污。
(5)磨口试剂瓶不能盛放Na2SiO3,Na2CO3等试剂。
凡此种种,不一而举。学习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应用之。
十六、焰色反应全集
(一)钠离子
钠的焰色反应本应不难做,但实际做起来最麻烦。因为钠的焰色为黄色,而酒精灯的火焰因灯头灯芯不干净、酒精不纯而使火焰大多呈黄色。即使是近乎无色(浅淡蓝色)的火焰,一根新的铁丝(或镍丝、铂丝)放在外焰上灼烧,开始时火焰也是黄色的,很难说明焰色是钠离子的还是原来酒精灯的焰色。要明显看到钠的黄色火焰,可用如下方法。
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用镊子取一小团棉花(脱脂棉,下同)吸少许酒精(95%乙醇,下同),把棉花上的酒精挤干,用该棉花沾一些氯化钠或无水碳酸钠粉末(研细),点燃。
⑵方法二(铁丝法):①取一条细铁丝,一端用砂纸擦净,再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无黄色火焰,②用该端铁丝沾一下水,再沾一些氯化钠或无水碳酸钠粉末,③点燃一盏新的酒精灯(灯头灯芯干净、酒精纯),④把沾有钠盐粉末的铁丝放在外焰尖上灼烧,这时外焰尖上有一个小的黄色火焰,那就是钠焰。以上做法教师演示实验较易做到,但学生实验因大多数酒精灯都不干净而很难看到焰尖,可改为以下做法:沾有钠盐的铁丝放在外焰中任一有蓝色火焰的部位灼烧,黄色火焰覆盖蓝色火焰,就可认为黄色火焰就是钠焰。
(二)钾离子
⑴方法一(烧杯—酒精法):
取一小药匙无水碳酸钠粉末(充分研细)放在一倒置的小烧杯上,滴加5~6滴酒精,点燃,可看到明显的浅紫色火焰,如果隔一钴玻璃片观察,则更明显看到紫色火焰。
⑵方法二(蒸发皿—酒精法):
取一药匙无水碳酸钠粉末放在一个小发皿内,加入1毫升酒精,点燃,燃烧时用玻棒不断搅动,可看到紫色火焰,透过钴玻璃片观察效果更好,到酒精快烧完时现象更明显。
⑶方法三(铁丝—棉花—水法):
取少许碳酸钠粉末放在一小蒸发皿内,加一两滴水调成糊状;再取一条小铁丝,一端擦净,弯一个小圈,圈内夹一小团棉花,棉花沾一点水,又把水挤干,把棉花沾满上述糊状碳酸钠,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透过钴玻璃片可看到明显的紫色火焰。
⑷方法四(铁丝法):
同钠的方法二中的学生实验方法。该法效果不如方法一、二、三,但接近课本的做法。
观察钾的焰色时,室内光线不要太强,否则浅紫色的钾焰不明显。
(三)锂离子
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
用镊子取一团棉花,吸饱酒精,又把酒精挤干,把棉花沾满Li2CO3粉末,点燃。
⑵方法二(铁丝法):跟钠的方法二相同。
(四)钙离子
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
同钠的方法一。
⑵方法二(烧杯—酒精法):
取一药匙研细的无水氯化钙粉末(要吸少量水,如果的确一点水也没有,则让其在空气吸一会儿潮)放在倒置的小烧杯上,滴加7~8滴酒精,点燃。⑶方法三(药匙法):用不锈钢药匙盛少许无水氯化钙(同上)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五)锶离子
方法一、二:同碳酸锂的方法一、二。
(六)钡离子
⑴方法一(铁丝—棉花—水法):
取少量研细的氯化钡粉末放在一小蒸发皿内,加入一两滴水调成糊状,取一小铁丝,一端用砂纸擦净,弯一个小圈,圈内夹一小团棉花,棉花吸饱水后又挤干,把这棉花沾满上述糊状氯化钡,放在酒精灯火焰下部的外焰上灼烧,可看到明显的黄绿色钡焰。
⑵方法二(棉花—水—烧杯法):
跟方法一类似,把一小团棉花沾水后挤干,沾满糊状氯化钡,放在一倒置的烧杯上,滴加七八滴酒精,点燃。可与棉花+酒精燃烧比较。
(七)铜离子
⑴方法一(铁丝—棉花—水法):同钡离子的方法一相同。
⑵方法二(镊子—棉花—酒精法):同钠离子方法。
⑶方法三(烧杯—酒精法):同钾离子的方法一。
⑷方法四(药匙法):同钙离子的方法三。
焰色反应现象要明显,火焰焰色要象彗星尾巴才看得清楚,有的盐的焰色反应之所以盐要加少量水溶解,是为了灼烧时离子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挥发成彗星尾巴状,现象明显;而有的离子灼烧时较易挥发成彗星尾巴状,就不用加水溶解了。
十七、"五"同辨析
1、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如氢有3种同位素:H、D、T。
2、同素异形体(又称同素异性体)由同种元素组成性质不同的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与石墨、C60,白磷与红磷,O2与O3,正交硫与单斜硫。
3、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的分子组成而结构不同的一系列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的种类通常有碳链异构、位置异构、跨类异构(又称官能团异构)、几何异构(又称顺反异构)。
※你能说出中学阶段的几种跨类异构吗?
4、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一系列化合物互称同系物。
※请总结出两种化合物互称同系物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5、同量物通常是指分子量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CO2与HCHOH2SO4与H3PO4,NO与C2H6。
十八、化学史知识
1、燃烧规律:
凡是除了F,Cl,Br,I,O,N这六种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负价元素的化合物(NH3除外)不能燃烧外,其他非惰性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都能燃烧,且燃烧的火焰颜色与对应单质燃烧的火焰颜色相同或者相似。
2、气味规律:
a、凡是可溶于水或者可跟水反应的气体都具有刺激性难闻气味;如卤化氢
b、凡是有很强的还原性而又溶于水或者能跟水起反应的气体都具有特别难闻的刺激性气味。如H2S
3、等效平衡的两个推论:
a、定温和定容时,在容积不同的容器进行的同一个可逆反应,若满足初始时两容器加入的物质的数量之比等于容器的体积比,则建立的平衡等效。
b、在定温、定容且容积相同的两个容器内进行的同一个可逆的反应,若满足初始时两容器加入的物质的数量成一定的倍数,则数量多的容器内的平衡状态相当于对数量少的容器加压!
4、离子化合物在常态下都呈固态。
5、一般正5价以上的共价化合物(非水化物)在常态下是固态!如:P2O5,SO3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2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 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 最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 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一 、化学键:
1,含义: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
1,使阴、阳离子结合的静电作用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形成离子键:a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
b部分盐(Nacl、NH4cl、BaCo3等)
c强碱(NaOH、KOH)
d活泼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
4,证明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1,共用电子对对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2,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1,共价分子电子式的表示,P13
2,共价分子结构式的表示
3,共价分子球棍模型(H2O—折现型、NH3—三角锥形、CH4—正四面体)
4,共价分子比例模型
补充:碳原子通常与其他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乙烷(C—C单键)
乙烯(C—C双键)
乙炔(C—C三键)
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
二、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
1,特点:a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b化学键弱的多
c影响熔沸点和溶解性——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其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即熔沸点也增大(特例:HF、NH3、H2O)
三、氢键
1,存在元素:O(H2O)、N(NH3)、F(HF)
2,特点:比范德华力强,比化学键弱
补充:水无论什么状态氢键都存在
专题一 :第三单元
一,同素异形(一定为单质)
1,碳元素(金刚石、石墨)
氧元素(O2、O3)
磷元素(白磷、红磷)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为化学变化
二,同分异构(一定为化合物或有机物)
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1,C4H10(正丁烷、异丁烷)
2,C2H6(乙醇、二甲醚)
三,晶体分类
离子晶体:阴、阳离子有规律排列
1,离子化合物(KNO3、NaOH)
2,NaCl分子
3,作用力为离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
1,共价化合物(CO2、H2O)
2,共价单质(H2、O2、S、I2、P4)
3,稀有气体(He、Ne)
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1,石英(SiO2)、金刚石、晶体硅(Si)
金属晶体:一切金属
总结:熔点、硬度——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专题二 :第一单元
一、反应速率
1,影响因素:反应物性质(内因)、浓度(正比)、温度(正比)、压强(正比)、反应面积、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
二、反应限度(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到达平衡.
专题二 :第二单元
一、热量变化
常见放热反应:1,酸碱中和
2,所有燃烧反应
3,金属和酸反应
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5,浓硫酸等溶解
常见吸热反应:1,CO2+C====2CO
2,H2O+C====CO+H2(水煤气)
3,Ba(OH)2晶体与NH4Cl反应
4,大多数分解反应
5,硝酸铵的溶解
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5
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专题二 :第三单元
一、化学能→电能(原电池、燃料电池)
1,判断正负极:较活泼的为负极,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为氧化反应,阴离子在负极
2,正极: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得到电子,生成新物质
3,正负极相加=总反应方程式
4,吸氧腐蚀
A中性溶液(水)
B有氧气
Fe和C→正极:2H2O+O2+4e—====4OH—
补充:形成原电池条件
1,有自发的 氧化反应
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同时与电解质接触
4,形成闭合回路
二、化学电源
1,氢氧燃料电池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2,常见化学电源
银锌纽扣电池
负极:
正极:
铅蓄电池
负极:
正极:
三、电能→化学能
1,判断阴阳极:先判断正负极,正极对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对阴极
2,阳离子向阴极,阴离子向阳极(异性相吸)
补充:电解池形成条件
1,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直流电源
4,构成闭合电路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2Q1+Q2>4Q3 B.2Q1+Q2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3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Na2CO3、天然碱 、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Ca (ClO)2 、CaCl2(混和物) 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炔) TNT: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酒精、乙醇:C2H5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甘油、丙三醇 :C3H8O3 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 HCHO
二、 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
Fe2+——浅绿色 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
Fe3+——黄色 Fe (OH)3——红褐色沉淀 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 Fe (NH4)2(SO4)2——淡蓝绿色
Fe2O3——红棕色粉末
铜:单质是紫红色
Cu2+——蓝色 CuO——黑色 Cu2O——红色
CuSO4(无水)—白色 CuSO4·5H2O——蓝色
Cu2 (OH)2CO3 —绿色
Cu(OH)2——蓝色 [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FeS——黑色固体
BaSO4 、BaCO3 、Ag2CO3 、CaCO3 、AgCl 、 Mg (OH)2 、
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 白色絮状沉淀 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 F2——淡黄绿色气体 Br2——深红棕色液体
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Na2O2—淡黄色固体 Ag3PO4—黄色沉淀 S—黄色固体 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 O3—淡蓝色气体 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度) 品红溶液——红色 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 NO2——红棕色气体
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KMnO4--——紫色 MnO4-——紫色
三、 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 PH的变色范围
甲基橙 <3.1红色 3.1——4.4橙色 >4.4黄色
酚酞 <8.0无色 8.0——10.0浅红色 >10.0红色
石蕊 <5.1红色 5.1——8.0紫色 >8.0蓝色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Mg2+ >Na+ >Ca2+ >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 CO32- + 2Al3+ + 3H2O = 2Al(OH)3↓ + 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
例:电解KCl溶液: 2KCl + 2H2O == H2↑ + Cl2↑ + 2KOH
配平: 2KCl + 2H2O == H2↑ + Cl2↑ + 2KOH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 Pb –2e- → PbSO4 PbO2 +2e- → 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
应为: 负极:Pb + SO42- -2e- = PbSO4
正极: PbO2 + 4H+ + SO42- +2e- = PbSO4 + 2H2O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为: 阴极:PbSO4 +2e- = Pb + SO42-
阳极:PbSO4 + 2H2O -2e- = PbO2 + 4H+ + SO42-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 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 、SiO2=和金刚石。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金刚石 > SiC > Si (因为原子半径:Si> C> 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MnO4- >Cl2 >Br2 >Fe3+ >I2 >S=4(+4价的S)
例: I2 +SO2 + H2O = H2SO4 + 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 、NH3 、HF、CH3CH2OH 。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 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 (-38.9C。),;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 >甲酸 >苯甲酸 >乙酸 >碳酸 >苯酚 >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4
一、硫的物性
淡黄色的晶体,质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二、硫的化学性质
1、 与金属的反应
2Cu+S===Cu2S(黑色不溶于水) Fe+S=====FeS(黑色不溶于水)
(多价金属与硫单质反应,生成低价金属硫化物)
2、 与非金属的反应
点燃
S+O2=====SO2 S+H2=====H2S
第二节 硫的氢化物和氧化物
一、硫的氢化物―――硫化氢
1、 硫化氢的的理性质
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无色、有剧毒的气体,能溶于水,常温常压1体积水能溶解2.6体积的硫化氢。
2、 硫化氢的化学性质:热不稳定性 H2S====H2+S
点燃
可燃性 2H2S+3O2===2H2O+2SO2 (完全燃烧)(火焰淡蓝色) 2H2S+O2===2H2O+2S (不完全燃烧)
还原性 SO2+2H2S=2H2O+3S
3、 氢硫酸
硫化氢的'水溶液是一中弱酸,叫氢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和还原性。
二、硫的氧化物
1、 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常温常压1体积水可溶解40体积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是一种没有颜色易挥发的晶体,熔沸点低。
2、 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与水直接化合生成亚硫酸,是亚硫酸的酸酐,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可以使品红溶液腿色,但漂白不稳定。
SO2+H2O ==== H2SO3 (这是一个可逆反应,H2SO3是一种弱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
3、 二氧化硫的制法 Na2SO3+H2SO4===Na2SO4+H2O+SO2↑
第三节 硫酸的工业制法――接触法
一、方法和原料
方法:接触法
原料:黄铁矿(主要成份是FeS2)、空气、水和浓硫酸
二、反应原理和生产过程
步骤 主要反应 主要设备
点燃
二氧化硫制取和净化 4FeS2+11O2===2Fe2O3+8SO2 沸腾炉
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 2SO2+O2===2SO3 接触室
三氧化硫氧吸收硫酸生成 SO3+H2O=H2SO4 吸收塔
思考:1、为什么制得二氧化硫时要净化?(为了防止催化剂中毒)
2、为什么吸收三氧化硫时用浓硫酸作吸收剂而不用水呢?(用水吸收时易形酸雾,吸收速度慢,不利于吸收,而用浓硫酸吸收时不形成酸雾且吸收干净,速度快。)
第四节 硫酸 硫酸盐
一、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98.3%的硫酸是无色粘稠的液体,密度是1.84g/mL,难挥发,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二、浓硫酸的特性
脱水性 与蔗糖等有机物的炭化 吸水性―用作干燥剂 强氧化性
2H2SO4(浓)+Cu===CuSO4+2H2O+SO2↑(此反应表现H2SO4(浓)具有氧化性又有酸性)
H2SO4(浓)+C=CO2↑+H2O+2SO2↑(此反应只表现H2SO4(浓)的氧化性)
注:H2SO4(浓)可使铁、铝发钝化,故H2SO4(浓)可铁或铝容器贮存
四、 硫酸盐
1、硫酸钙CaSO4 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用作绷带、制模型等)
2、硫酸锌ZnSO4 皓矾ZnSO4.7H2O(作收敛剂、防腐剂、媒染剂 )
3、硫酸钡BaSO4,天然的叫重晶石,作X射线透视肠胃内服药剂,俗称钡餐。
4、 CuSO4.5H2O, 蓝矾或胆矾,FeSO4.7H2O,绿矾
五、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先加盐酸酸化后加氯化钡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则证明有硫酸根离子存在。
第六节 氧族元素
一、氧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氧(O) 硫(S) 硒(Se) 碲(Te) 钋(Po)
二、原子结构特点
相同点:最外层都有6个电子;
不同点: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三、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 从O→Po单质的熔点、沸点、密度都是逐渐升高或增大
2、 从O→Po金属性渐强,非金属性渐弱。
3、 与氢化合通式:H2R,气体氢化物从H2O→H2Se的稳定性渐弱
4.与氧化合生成RO2型或RO3型的氧化物,都是酸酐,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渐弱。
硫的用途:制硫酸、黑火药、农药、橡胶制品、硫磺软膏 SO2用于杀菌消毒、漂白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5
除杂题除杂选择试剂的原则是:不增、不减、不繁。
气体的除杂(净化):
1.气体除杂的原则:(1)不引入新的杂质(2)不减少被净化气体的量2.气体的除杂方法:试剂水强碱溶液(NaOH)灼热的铜网灼热的氧化铜除去的气体杂质易溶于水的气体,如:HCl、NH3酸性气体,如:CO2、SO2O2H2、CO有关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SO2+2NaOH=Na2SO3+H2O2Cu+O2====2CuOCuO+H2===Cu+H2OCuO+CO====Cu+CO2注意的问题:
(1)需净化的气体中含有多种杂质时,除杂顺序:一般先除去酸性气体,如:氯化氢气体,CO2、SO2等,水蒸气要在最后除去。
(2)除杂选用方法时要保证杂质完全除掉,如:除CO2最好用NaOH不用Ca(OH)2溶液,因为Ca(OH)2是微溶物,石灰水中Ca(OH)2浓度小,吸收CO2不易完全。(3)除杂装置与气体干燥相同。
典型例题1.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鉴别H2和CO2除去稀盐酸中混有的少量硫酸
选用试剂或方法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结论考点:物质的鉴别,物质的除杂问题。
(1)H2、CO2的化学性质。(2)SO42-的特性。
评析:①利用H2、CO2的性质不同,加以鉴别。
如H2有还原性而CO2没有,将气体分别通入灼热的CuO加以鉴别。CuO+H2Cu+H2O或利用H2有可燃性而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气体分别点燃加以鉴别。
或利用CO2的水溶液显酸性而H2难溶于水,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加以鉴别。CO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H2不能。
②属于除杂质问题,加入试剂或选用方法要符合三个原则:(1)试剂与杂质反应,且使杂质转化为难溶物质或气体而分离掉;(2)在除杂质过程中原物质的质量不减少;(3)不能引入新杂质。
在混合物中加入BaCl2,与H2SO4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将其除去,同时生成物是HCl,没有引入新的离子。
答案:澄清石灰水Ca(OH)2+CO2=CaCO3↓+H2O氯化钡溶液H2SO4+BaCl2=BaSO4↓+2HCl
2.下列各选项中的杂质,欲用括号内物质除去,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ACO中混有少量CO2(澄清石灰水)BCO2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NaOH溶液)CO2中混有少量H2(灼热氧化铜)DN2中混有少量O2(白磷)分析:
A澄清石灰水能吸收CO2,不能吸收CO,可到达目的BCO2与HCl都和NaOH反应,故不能达到目的CO2和H2混合二者体积比不知道,通过灼热氧化铜可能爆炸,不能达到目的
D白磷自燃且生成物为固体,除去O2,能达到目的
回答除杂问题,一定要全面分析,既要除去杂质,又要使主要成分(被净化的气体)不变质。
答案:AD
3.实验室配制氯化钠溶液,但氯化钠晶体里混入了少量硫酸钠和碳酸氢铵,设计一组实验,配制不含杂质的氯化钠溶液。
提示:本题为除杂问题的实验设计,这样的问题一般要遵循“甲中有乙,加丙去乙,可产生甲,但不能产生丁”的原则。
答案:将不纯的氯化钠晶体溶于适量的蒸馏水中,滴加稍过量的Ba(OH)2溶液,使SO42-及CO32-(原HCO3-与OH-反应后生成)完全沉淀。再续加稍过量的Na2CO3溶液,以除去过量的'Ba2+。过滤,保留滤液在滤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用PH试纸控制),得不含杂质的氯化钠溶液。
分析:为了除去杂质NH4HCO3和Na2SO4,一般可提出两个实验方案:第一方案是利用NH4HCO3受热(35℃以上)易分解成气态物质的特性,先加热氯化钠晶体除掉NH4HCO3,再加Ba2+除掉SO42-;第二方案是用Ba(OH)2同时除掉两种杂质,这种方法简便,“一举两得”,故优先选用。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将不纯的氯化钠晶体溶于适量的蒸馏水中,滴加稍过量的Ba(OH)2溶液,使SO42-及CO32-(原HCO3-与OH-反应后生成)完全沉淀。
检验Ba(OH)2是否过量的方法:取少量滤液,滴几滴Na2SO4或稀H2SO4,如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则表示Ba(OH)2已过量。
②再续加稍过量的Na2CO3溶液,以除去过量的Ba2+离子。过滤,保留滤液。检验Na2CO3是否过量的方法,取少量滤液,滴加几滴HCl,如产生气泡则表示Na2CO3已过量。
③在②之滤液中,滴加稀HCl至溶液呈中性(用PH试纸控制),就可得纯氯化钠溶液。
4、工业上制备纯净的氯化锌时,将含杂质的氧化锌溶于过量的盐酸,为了除去氯化铁杂质需调节溶液的PH值到4,应加入试剂是
A.氢氧化钠B.氨水C.氧化锌D.氯化锌E.碳酸锌正确答案:CE
解释:本题为除杂题,原理是降低溶液中的[H+],将Fe3+转化为Fe[OH]3以除去,所以应加入碱性物质,A、B、C、E均可满足条件,但除杂的原则是不能引进新杂质,所以A、B排除,选出正确答案。
5、海水是取之不尽的化工原料资源,从海水中可提取各种化工原料。下图是工业上对海水的几项综合利用的示意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①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精制时所用试剂为:A盐酸;BBaCl2溶液;CNaOH溶液;DNa2CO3溶液。加入试剂的顺序是
②电解饱和食盐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与电源负极线连的电极附近溶液pH(变大、不变、变小)。若1mol电子的电量为96500C,则用电流强度为100A的稳恒电流持续电解3分13秒,则在两极上共可收集到气体mL(S.T.P)。若保证电解后饱和食盐水的浓度不变,则可采取的方法是
③由MgCl26H2O晶体脱水制无水MgCl2时,MgCl26H2O晶体在气氛中加热脱水,该气体的作用是
④电解无水MgCl2所得的镁蒸气可以在下列气体中冷却。AH2BN2CCO2DO2
①BCDA或CBDA
该小题属离子除杂题。除杂原则是在除去Ca2+、Mg2+、SO42-时,不能带入杂质离子。所以,解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好加入离子的顺序:①Ba2+必须在CO32-之前加入;②CO32-、OH-必须在H+之前加入,所以B、C不分先后,而D、A本身既分前后,又必须放在B、C之后才能满足条件。
②2Cl--2e→Cl2变大4480措施是向电解液中通入一定量的HCl气体
电解饱和食盐水时,与正极相连的阳极发生的反应是2Cl--2e→Cl2,与负
极相连的阴极发生的反应是:2H++2e→H2。H+不断消耗,使得溶液中[OH-]增大,pH变大。电解中外溢的是Cl2、H2,所以要确保原溶液浓度不变,只能向体系中通入一定量的HCl气体以补足损失的H、Cl原子。易错处是加入盐酸,使溶液浓度变小。
③HCl
抑制水解平衡MgCl2+H2OMg(OH)Cl+HCl正向进行④A
6、实验室用纯净、干燥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有下列A、B、C、D四部分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要求,将各实验装置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用序号连接起来:()→()→()→()(2)指出A、B装置在实验中的作用:AB(3)实验完毕后,加热和通入氢气同时停止,等试管冷却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与理论上所得
铜的质量相比较,将会----------(偏大、偏小或不变)分析:装置的排列从左到右顺序一般是:(1)气体的发生装置(2)气体的除杂装置气体的干燥装置(4)主要实验装置(5)尾气的处理(气体无毒可直接放出)
答案:(1)D→A→B→C
(2)A:吸收可能存在的HCl气体
B:吸收水得到干燥的氢气(3)偏大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6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7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一5%的 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 NaHCO3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 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高考化学考点知识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高中化学知识重点
1、SO2能作漂白剂。SO2虽然能漂白一般的有机物,但不能漂白指示剂如石蕊试液。SO2使品红褪色是因为漂白作用,SO2使溴水、高锰酸钾褪色是因为还原性,SO2使含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是因为溶于不生成酸。
2、SO2与Cl2通入水中虽然都有漂白性,但将二者以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再通入水中则会失去漂白性,3、 往某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出现浑浊的物质:
第一种可能为与Cl- 生成难溶物。包括:①AgNO3
第二种可能为与H+反应生成难溶物。包括:
① 可溶性硅酸盐(SiO32-),离子方程式为:SiO32-+2H+=H2SiO3↓
② 苯酚钠溶液加盐酸生成苯酚浑浊液。
③ S2O32- 离子方程式:S2O32- +2H+=S↓+SO2↑+H2O
④ 一些胶体如Fe(OH)3(先是由于Fe(OH)3的胶粒带负电荷与加入的H+发生电荷中和使胶体凝聚,当然,若继续滴加盐酸至过量,该沉淀则会溶解。)若加HI溶液,最终会氧化得到I2。
⑤ AlO2- 离子方程式:AlO2- +H+ +H2O==Al(OH)3当然,若继续滴加盐酸至过量,该沉淀则会溶解。
4、浓硫酸的作用:
①浓硫酸与Cu反应——强氧化性、酸性 ②实验室制取乙烯——催化性、脱水性
③实验室制取硝基苯——催化剂、吸水剂④酯化反应——催化剂、吸水剂
⑤蔗糖中倒入浓硫酸——脱水性、强氧化性、吸水性
⑥胆矾中加浓硫酸—— 吸水性
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不一定是醛.可能是:
①醛;②甲酸;③甲酸盐;④甲酸酯;⑤葡萄糖;⑥麦芽糖(均在碱性环境下进行)
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
① 显两性的物质:Al、Al2O3、Al(OH)3
② 弱酸的铵盐:(NH4)2CO3、(NH4)2SO3、(NH4)2S 等。
③ 弱酸的酸式盐:NaHS、NaHCO3、NaHSO3等。
④ 氨基酸。
⑤ 若题目不指定强碱是NaOH,则用Ba(OH)2, Na2CO3、Na2SO3也可以。
7、有毒的气体:F2、HF、Cl2、H2S、SO2、CO、NO2、NO、Br2(g)、HCN。
8、常温下不能共存的气体:H2S和SO2、H2S和Cl2、HI和Cl2、NH3和HCl、NO和O2、F2和H2。
9、其水溶液呈酸性的气体:HF、HCl、HBr、HI、H2S、SO2、CO2、NO2、Br2(g)。
10、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有漂白作用的气体:Cl2(有水时)和SO2,但两者同时使用时漂白效果减弱。检验Cl2常用淀粉碘化钾试纸,Cl2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1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和SO2,但通入过量气体时沉淀又消失,鉴别用品红。
12、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F2、Cl2、Br2(g)、NO2、O2、O3;具有强或较强还原性的气体:H2S、H2、CO、NH3、HI、HBr、HCl、NO,但其中H2、CO、HCl、NO、SO2能用浓硫酸干燥;SO2和N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13、与水可反应的气体:Cl2、F2、NO2、Br2(g)、CO2、SO2、NH3;其中Cl2、NO2、Br2(g)与水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且都是歧化反应),只有F2与水剧烈反应产生O2。
14、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Cl2、NO2、Br2(g)、O3。
15、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气体:H2S、SO2、C2H4、C2H2、其它不饱和有机气体。
16、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SO2;NO2。导致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气体:NO2等氮氧化物和烃类;
导致臭氧空洞的主要气体:氟氯烃(俗称氟利昂)和NO等氮氧化物;
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CO2和CH4等烃;
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的气体是:CO和NO。
17、可用作致冷剂或冷冻剂的气体:CO2、NH3、N2。
18、用作大棚植物气肥的气体:CO2。
19、被称做地球保护伞的气体:O3。
20、用做自来水消毒的气体:Cl2
21、不能用CaCO3与稀硫酸反应制取CO2,应用稀盐酸。
22、实验室制氯气用浓盐酸,稀盐酸不反应;Cu与浓硫酸反应,与稀硫酸不反应;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稀溴水不反应。
23、有单质参与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变。
24、能与酸反应的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Na2O2.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8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6、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拓展阅读: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一、精读
课本是知识的依据,我们对新学的知识必须认真细致、逐字逐句阅读其概念,掌握其实质和含义,只有把课本读懂了,才能深刻理解,应用时才能挥洒自如。如:“烃”的定义及其分类中说:“烃”是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类物质总称。包含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石油和煤的产品绝大多数是各种烃的混合物。由此可知清洁燃料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都是烃类,它们的主要成份都是碳氢化合物。
二、归纳
1、我们可以从知识点出发用知识结构为主线,把所学化学知识归纳起来。如研究卤素知识点结构可知其教学顺序: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存在→保存等。可得⑴结构的规律性:最外层电子数,核外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⑵性质的规律性:由最外层电子数为7,可推知单质的氧化性较强,得电子后形成离子还原性较弱,而其它含有卤素(正价)的化合物大多数都有较强的氧化性等等。
2、依据物质的特点,把所学过的一类物质归纳起来,如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可以归纳出学过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单晶硅,碳化硅等。
3、根据典型的习题可归纳出常用解题方法,如高一化学的物质守恒计算、混合物计算等等。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9
一、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1、俗名:Na2CO3(纯碱、苏打);NaHCO3(小苏打)
2、除杂:CO2(HCl),通入饱和的NaHCO3溶液而不是饱和Na2CO3溶液。
3、NaHCO3(少量与过量)与石灰水的反应:命题角度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
4、鉴别:用BaCl2、CaCl2或加热的方法,不能用石灰水。
5、NaHCO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问题:因HCO3—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顺序为c(Na+)>c(HCO3—)>c(OH—)>c(H+)>c(CO32—),也有c(CO32—)
二、氯化钠:
1、除杂: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利用二者的差异情况,进行分离。NaCl(KNO3):蒸发、结晶、过滤;KNO3(NaCl):降温、结晶、过滤。
2、氯碱工业:电解饱和的食盐水,以此为载体,考查电解原理的应用。题目的突破口为:一是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判断此极为电解池的阳极;二是在电解后的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液变红,判断此极为电解池的阴极。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因其是高中化学中的第一个定量实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命题角度:一是计算所需的物质的质量;二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是实验误差分析。
学好高中化学的经验
一、了解化学学科性格真心对待新老朋友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对物质的结构和物质间转变进行探究,并找出其规律的一门自然学科。它是自然学科,不是人文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或不常见的物质。所以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实验学科、生活气息很浓的学科、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而在化学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强课本知识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切忌将化学抽象化,像哲学一样。
自然界中每一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在化学家或化学工作者的眼中,它们都是有生命有性格的。如果像人一生中能结交一大堆真正的朋友、认识一大堆人一样,真正搞懂一种物质,了解一大类物质,你就可以成为化学专家了。因而学习化学,首先要在符号与实物形象之间建立顺畅的联系。如氯化钠NaCl,有的人眼中仅是四个字母,两个大写两个小写。读作“naiceiel”。但在优秀学生眼中这不是四个字母,而是一堆正六面体形的固体,它味咸、易溶、可电解......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化学观。一种抽象化,一种实物化。谁能最终学好化学,是不难知道的。
相对于物理:具体东西抽象化。如实物被当作一个质点、一束光被当成一条线......
相对于数学:则是实物抽象化、抽象的东西更抽象,还运用一系列公式进行概括。
因而对于化学,对绝大部分来说起点低、入门易。但如果不注意学科特点,将一系列物质学习过后,思想思维就会出现极大的混乱,不同物质的结构、性质纠缠不清,因而每考每败,这就是化学学习中知易行难的原因。
二。培养形象立体思维方式提高研究化学的乐趣
学习每一种物质,就如同认识一个人,光记着其名字是不够的。你必须和这个人有很长的相处时间,才能记住它们的音容相貌,理解它的性格与特点,知道它的优缺点与长短处。如果你是它的领导,你能知道它适合什么岗位,有多大本事,你才能对他们指挥自如,考试战争才能百战百胜,所以化学学得好才能当领导。
对于每一个要学习的物质,尽量要看一看实物,体会它的颜色、状态......对于学生实验,要尽量动手,体会它性质的与众不同之处,哪怕对于再寻常不过的物质如水也要能对其性质品头论足。同时在化学分组实验中体会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物质学多了,容易糊涂,特别是有些双胞胎、三胞胎物质,也要能尽量分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因而我们学习化学,就不再是一堆英文字母。而必须是一系列形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物质转化。例如电解氯化钠,就应该想到钠离子得电子生成了闪闪发光的金属钠,氯离子失去电子成了黄绿色的氯气瓢出来了,等等。
要经常在纸上,更重要的是在大脑中梳理所学过的一切。让他们站好队,分好类。每个物质都能给他们贴上一个标签,写上一句二句概括性的话。这样化学的形象化有了,化学也就学活了。
三。建立良好自学习惯,培养独立解题品质
高中化学不单是化学,高中所有学科的学习都要求自主先入。因为高中课程内容多、深度足,很多东西是需要用心去体会,而不能言传。因而还指望像小学、初中一样,老师手把手的教、老师一题一题的讲解,学生尽管不懂,也能依样画符,似乎初中都很容易学懂。两个学生中考成绩如果都是80分。但这80分是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得的,一个80分货真价实,是真正弄懂了知识的体现,而另一个80分则是通货膨胀,没有彻底弄懂知识,只是对知识的死记和对老师解题的机械模仿的话。进入高中后,成绩自然分化的很厉害。
所以进入高中后,有自学习惯的要坚持,有自学能力的要发挥。没有的则必须培养、必须挖掘,必须养成。做事情、想问题要超前,一段时间后大家都会了解老师的教学套路,教学方法。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提前学习的意思。但很多同学预习是扫描式、像读小说、看电影。一节内容5分钟就搞定了。遇到稍微恼火的地方就跳过或放弃了,心想反正老师还要讲。这其实不叫预习,就是一种扫描。没有收效,没动一点脑筋,这样的学习,能力是丝毫得不到提高的。
预习就是要通过走在老师前面、想在老师前面、学在别人前面,要拿出一个架式,要拿出笔来,勾画出重点;要拿出草稿本,进行演算,然后将课本习题认真做一做,检验自己的`预习成果。
这样别人是在上新课,对你而言则就是复习课了。下课后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消化课本。解题速度加快,腾出时间进行新的一轮复习与预习。有的同学一天到晚总是在被动吸收知识,被动应付作业。整天头不洗,饭不吃,忙乱不堪,疲惫不堪,但考试下来,总是很不令人满意。便却给自己安慰说:我已尽力了,我就这个能力了,人家头脑就是聪明啊,否法定了自己,长了别人的志气,对自己也就失去了信心。
不少人听新课听得浑头昏脑,飞机坐了一节又一节,最后才不得不翻书,从头自学。为什么就不能超前一点,先自学后再听课呢,这样也不至于天天坐飞机。有人总是一厢热情的认为:上课一边听,一边看书,节约时间,效益超强,结果没有几个人能如愿。
要懂得反思与总结,要懂得调整思路、方法。总之一切皆要主动,要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不被老师操控、推动,但要与老师的教学思路、进度保持一致,从而形成合力达到最大效率。
学习上要动自己的脑子、流自己的汗。不要搞任何人,也不要指望谁来督促你,逼迫你,我们要成为自己学习上的主人,不要成为学习的奴隶,更不要成为别人学习上的陪同者、旁观者、听众或是看客。
要加强培养自己独立解题的习惯,高考是独立答卷而不是商量、合作考试的。很多人一遇到问题就开讨论,无论有无必要都要问别人,似乎很是谦虚好学,实则是偷懒或是借机拉呱开小差。把自己的脑袋闲置起来,借别人脑袋解题,训练聪明了别人的同时,却颓废弄笨了自己,真是得不偿失啊。
有问题不问,不是好事,有问题就问,更不是好事。你要确认经过自己的努力后依然不能解决的才能问。哪儿不懂就问哪儿。别一张口:这个题我做不来;给我讲一下这个题。
有的人,手里拿着英汉词典问别人某个单词怎么读、怎么写。或直接问周围的同学:氢的原子量是多少。这已经不是问题,而是借题发挥了。
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从你提问的方式、问题的出发点,就能判断出你的学习大致是一个什么程度,有什么发展潜力。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0
反应热焓变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1
4、规定:吸热反应:△H
>0或者值为“+”,放热反应:△H<0或者值为“-”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燃料的燃烧C+CO2,H2+CuO
酸碱中和反应C+H2O
金属与酸Ba(OH)2.8H2O+NH4Cl
大多数化合反应CaCO3高温分解
大多数分解反应
小结:
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
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
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
3、反应热
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2
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总结]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
(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
(2)方程式右端用△H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4)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即△H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当化学反应逆向进行时,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3
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总结规律: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注意:
1、计量数的变化与反应热数值的变化要对应
2、反应方向发生改变反应热的符号也要改变
反应热计算的常见题型:
1、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与反应能量变化的'定量计算。
2、理论推算反应热:
依据:物质变化决定能量变化
(1)盖斯定律设计合理路径
路径1总能量变化等于路径2总能量变化(2)通过已知热化学方程式的相加,得出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叠加,反应热的叠加
小结:
a:若某化学反应从始态(S)到终态(L)其反应热为△H,而从终态(L)到始态(S)的反应热为△H’,这两者和为0。
即△H+△H’=0
b:若某一化学反应可分为多步进行,则其总反应热为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即△H=△H1+△H2+△H3+……
c: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1
磷及其重要化合物
(1)红磷与白磷
(2)磷的化合物的性质
①P2O5磷酸(H3PO4)偏磷酸(HPO3)的酸酐
P2O5+H2O(冷)=2HPO3
P2O5+3H2O(热)=2H3PO4
②磷酸的性质
纯净的磷酸是无色晶体,有吸湿性,藏躲畏水以任意比例混溶。浓H3PO4为无色黏稠液体,较稳定,不挥发。具有酸的通性。磷酸为三元酸,与碱反应时,当碱的用量不同时可生成不同的`盐。磷酸和NaOH反应,1:1生成NaH2PO4;1:2生成Na2HPO4;l:3生成Na3PO4。介于l:1和1:2之间生成NaH2PO4和Na2HPO4的混合物。介于l:2和1:3之间生成Na2HPO4帮Na3PO4的混合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2
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的物质类型可分为:
A、化合反应(A B=AB)B、分解反应(AB=A B)
C、置换反应(A BC=AC B)
D、复分解反应(AB CD=AD CB)
(2)反应可分为:
A、离子反应:一种离子参与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反应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本质: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点: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能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酸、碱、盐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能否在水溶液中导电或熔化。②电解质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导电。③并非所有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大多数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与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公式。它不仅表示特定的化学反应,还表示相同类型的离子反应。
这种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产生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反应的化学方程
拆卸:将易溶于水和电离的物质拆卸成离子形式
删除:从方程式两端删除不参与反应的离子
检查方程式两端原子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是指离子之间没有反应;如果离子能反应,就不能大量共存。
A、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例如Ba2 和SO42-、Ag 和Cl-、Ca2 和CO32-、Mg2 和OH-等
B、气体或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例如H 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 等
C、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例如H 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氧化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题干中的条件: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 、Fe3 、Cu2 、MnO4-等离子体,酸性(或碱性)应考虑给出的离子组,大量H (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6)
第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不能写离子方程: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
3、看化学术语是否正确:化学类型、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相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物-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还原)
电子化合物降低-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有氧化)
总结高一化学必修知识点
金属 酸→盐 H2↑中:
①当质量金属与足量酸反应时,氢气从多到少释放:Al>Mg>Fe>Zn。②不同质量的酸与足够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氢就越多。③同一种酸的质量与不同金属的足够反应,释放出同样多的'氢。
三、物质检验
(1)酸(H )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装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证明H 存在。
方法2将未知液滴浸入干燥清洁的玻璃棒中,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 的存在。
方法3用干净的玻璃棒蘸未知液滴pH在试纸上,然后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色卡进行比较,以了解溶液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 的存在。
(2)银盐(Ag )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盐酸盐溶液倒入含有少量待测试液体的试管中振荡。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加入少量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 的存在。
(3)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装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将未知液滴浸入干红色石蕊试纸上未知液滴。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装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净的玻璃棒蘸未知液滴pH在试纸上,然后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色卡进行比较,以了解溶液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盐酸盐或盐酸(Cl-)的检验。
将少量硝酸银溶液倒入少量待测试液体的试管中振荡。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加入少量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的存在。
(5)硫酸盐或硫酸(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装有少量待测试液体的试管中振荡。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加入少量稀硝酸盐。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42-的存在。
总结高一化学必修知识点
常温常压下气态有机物:1~4碳原子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难溶于水;苯酚在室温下微溶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均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均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提取褪色的有苯和苯的同系物(甲苯)。ccl四、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醇、醛、含不饱和碳键的有机物、酚(酚)。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6、碳原子数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异构体的有机物为:烷烃:ch4、c2h6、c3h8;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三、油酸甘油酯等。
10.水解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多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蛋白质(酶)、油(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拓展阅读:如何学好高中化学
提高化学成绩首先要认真听课
这是最简单、快速、有效、最基本的方法。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化学不需要像物理和数学那样花很多时间做问题和研究。有很多化学知识点。此外,化学可以在课前预习,但课堂效率最高。老师通常可以记住70%-80%,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上仔细听。
在课堂上,你可以跟随老师回忆书中的内容,看看记忆模糊的地方,需要加深印象,然后专注于课后复习。同时,老师也应该积极思考,简单地整理笔记,不要拖延上课。
学好化学,其次要多做题
化学属于科学。虽然有很多知识点需要背诵,但也需要做题目,也需要做更多,尤其是计算题目。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元素周期表和方程式。我们必须背诵我们应该背诵的内容,并通过做问题来总结类型问题的规律。
化学实验问题也是一个失分较多的问题。此时,我们应该记住更多现成的术语,学会区分细微的差异,注意细节,找出容易被忽视的点,关注记忆。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3
一、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1.正四面体型的分子键角为109°但是白磷(P4)不,因为是空心四面体,键角应该是60°。
一般物质中含有化学键,但稀有气体中不含化学键,只有范德华力。
3.一般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但铵盐是离子化合物;含氧酸根的中心原子一般属于非金属,但AlO2-、MnO4-等是金属元素。
4.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必须是离子化合物,但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
5.活性金属和活性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三是共价化合物。
6.离子化合物必须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极性键(如NaOH),也可能包含非极性键(如非极性键)Na2O2);离子键不能包含在共价化合物中,必须包含极性键或非极性键(如H2O2)。
7.极性分子必须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H2O2);非极性分子可能只含极性键(如甲烷)、非极性键(如氧气)或乙烯)。
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AlO2-、MnO四、等都是阴离子。
9.单质分子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三是极性分子。
二、晶体结构
1.同主族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熔沸点由上而下逐渐增加,但NH3、H2O、HF但例外,其熔沸点比以下熔沸点好PH3、H2S、HCl原因是氢键的存在。
2.一般非金属氢化物是常温下的气体(所以也叫气态氢化物),但除水外,常温下是液体。
3.金属晶体的熔点不一定高于分子晶体,如汞和硫。
碱金属单质的密度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但钾的密度小于钠的密度。
含阳离子的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也可能是金属晶体;但含阴离子的晶体必须是离子晶体。
6.原子晶体的熔点一般高于离子晶体,但也有例外,如氧化镁是离子晶体,但其熔点高于原子晶体的二氧化硅。
7.离子化合物必须属于离子晶体,而共价化合物不一定是分子晶体。(如果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
含有分子的晶体不一定是分子晶体。如硫酸铜晶体(CuSO4?5H2O)它是离子晶体,但含有水分子。
氧化还原反应
一、难失电子物质,得电子不一定容易。例如:稀有气体原子既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
2.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度是指电子的难度,而不是多少(如Na失去一个电子,Al但是Na比Al还原性强)。
当某一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状态时,它可能会被氧化或恢复。
4.金属阳离子的还原不一定变成金属单质(例如)Fe3 还原后可生成Fe2 )。
5.单质参与或产生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O2与O3.相互转化。
6.一般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越高,氧化性越强,但有些物质不一定如此HClO4中氯为 7价,高于HClO中的 1价,但HClO但氧化性弱于4HClO。因为物质的氧化性不仅与化合价有关,还与物质本身的稳定性有关。HClO氯元素化合价虽高,但分子结构稳定,氧化性弱。
拓展阅读:高三化学复习方法有哪些?
1.重视教材,抓基础
没有基础根本谈不上能力;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扎实,不要盲目攀高,以免眼高手低。复习主要以教材为准,反复阅读,深刻理解知识点,形成点与面的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全面准确。同时,要全面回顾基础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2.掌握化学原理,注意解题思路
经过一年的学习,考生应该注意到化学有很多化学原理和规律。化学和物理一样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们肯定会遵循自然规律。因此,考生不应在庞大的化学方程和原理面前胆怯。只要他们找到自己的内在规律,不断深入总结,放弃表面调查自己的基础,事实上,没有那么多东西需要记住。做问题时,不要完成问题。他们应该注意解决问题的想法。
3.注重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和物理是自然学科,会注重实验,化学更好,近年来化学高考化学,以实验为命题的数量显著增加,分数越来越重。如果考生想获得高分,他们就不能放松实验能力的培养。
4.加强解题训练,培养实战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中,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重点是加强经典问题的培训。培训知识点应结合近年来的高考知识点,深入了解知识点,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适当的时候做模拟试题或真实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质量,还要注意速度。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和数量有助于加强思维训练,减少再次提问的时间。完成问题后,应注意总结,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技能,长期坚持培训,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加强。
5.抓住重点,时时纠正错误
由于复习时间有限,高中三年级复习的门和知识点非常大,如何在少量时间内做好复习,是考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主要方法是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的攻击。同时,即使我们反思考试中的高错误率,我们也应该加强培训。每次考试的错误点和练习的错误点,必须做详细的分析,分析原因。
高考化学大题解题技巧有哪些?
1.列出特例和速排选项
高考选择题往往考查一般规律中的特殊情况,要求考生熟悉特殊情况。对于一些概念判断和命题判断,如果不能直接从正面判断,可以列出反例和特例,快速判断选项是对是错。
2.把握结构,类推性质
有机物的性质主要由其官能组的类别决定。类似的官能组使有机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处理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借助教科书中介绍的典型有机物进行类比。有机物结构包括官能组、碳链、位置和氢原子的数量,有机物包括物理和化学性质。
3.巧用假设,静制动
在回答四个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移动问题时,有时会有多种因素(如温度、水解平衡、浓度或压力),对于这些问题,可以使用假设法,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判断第一因素变化对结果的影响,然后判断第二因素变化对结果的影响,然后得到正确的答案。
4.识别图像,掌握原理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一直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图像,掌握原理和图像关系。图像主要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和时间、浓度和时间、浓度(或转换率)和温度、线、垂直坐标),然后抓住点、压力、图像,首先看到图像(水平坐标、表面关系,如果有数据,必须看到数据和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根据图像分析回答。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4
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总结]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
(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
(2)方程式右端用△H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4)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即△H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当化学反应逆向进行时,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知识3
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总结规律: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注意:
1、计量数的变化与反应热数值的变化要对应
2、反应方向发生改变反应热的符号也要改变
反应热计算的常见题型:
1、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与反应能量变化的定量计算。
2、理论推算反应热:
依据:物质变化决定能量变化
(1)盖斯定律设计合理路径
路径1总能量变化等于路径2总能量变化(2)通过已知热化学方程式的相加,得出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叠加,反应热的叠加
小结:
a:若某化学反应从始态(S)到终态(L)其反应热为△H,而从终态(L)到始态(S)的反应热为△H’,这两者和为0。
即△H+△H’=0
b:若某一化学反应可分为多步进行,则其总反应热为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即△H=△H1+△H2+△H3+……
c: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5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七原则
掌握以下七个操作顺序原则,正确回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自下而上的原则。C1=以实验室制度为例,装配发生的装置顺序是:放置铁架台→摆好酒精灯→铁圈固定在酒精灯的位置→石棉网→固定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的原则。复杂装置的装配应遵循从左到右的顺序。上述装置的装配顺序如下: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再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应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用力不足或用力过猛而堵塞或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的原则。例如,燃烧瓶中的试剂MnO2、固定前应装入烧瓶,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的容器。
5、液体后加的原则。烧瓶固定后加入液体药物。例如,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慢慢加入分液漏斗。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安装后点酒精灯)的原则。
二、温度计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使用分为三种情况和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量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类实验需要测量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量物质溶解度。
②实验室乙烯。
2、测量蒸汽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主要用于测量材料的沸点。由于液体沸腾时与蒸汽温度相同,只需测量蒸汽温度。
①实验室蒸馏石油。
②测量乙醇的沸点。
3、水浴温度测量:这种类型的实验通常使反应物的温度相对稳定,因此使用水浴加热,温度计插入水浴。
①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需要插入棉花的常见实验是什么?
热MnO4制氧气
乙炔及收集NH3
它的作用是:预防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与空气对流,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纯化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较大NaCl,NO3。
2、蒸馏冷却法:沸点差异大。乙醇(水):添加新制的CaO蒸馏前吸收大部分水。
3、过滤方法:溶解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提取方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中NaOH过滤分离在溶液中。
7、增加法: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方法:用于去除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必须被药物吸收:N2(O2):通过铜网吸收混合气体O2。
9、转化方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容易分离,然后还原: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溶解、过滤、去除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10、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五、去除杂质的常用方法有10种
1、杂质转化法:如果你想去除苯中的苯酚,你可以加入氢氧化钠,将苯酚转化为酚钠,使酚钠易溶于水,与苯分离。想要去除它Na2CO3中的NaHCO3可采用加热方法。
2、吸收洗涤方法:去除二氧化碳中混合的少量氯化氢和水,使混合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然后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去除硫酸亚铁溶液中混合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去除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除碘、这种方法可用于沙子。
5、溶剂提取法: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去除水中含有的少量溴。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为了去除硝酸钠溶液中的少量氯化钠,可以降低溶液温度,沉淀硝酸钠结晶,获得硝酸钠纯晶体。
7、分馏蒸馏法:可采用多次蒸馏法去除乙醚中少量酒精。
8、分液法: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分离不同密度和不溶性的液体混合物,如苯和水。
9、渗析:这种方法可用于去除胶体中的离子。例如,去除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如果你想去除某种物质中的杂质,你可以使用上述方法或方法。
拓展阅读: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
甲烷
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只有两种元素(甲烷是最简单的分子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低于空气,俗称沼气和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如何检测产品气体?
甲烷与KMnO4没有反应,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替代反应:(三氯甲烷又称氯仿,四氯甲烷又称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多个CH2原子团的所有物质(';烷烃均为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分子式相同,但结构式不同(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溶解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解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乙烯
1、乙烯制法:
工业制度:石油裂解气(乙烯产量是国家石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气味的气体略轻于空气,不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含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 3O2=2CO2 2H2O(火焰明亮,伴有黑烟)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表明乙烯可以被褪色KMnO四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更活跃。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溴水褪色,除乙烯外
乙烯还可以与氢、氯化氢、水发生反应。
CH2=CH2 H2→CH3CH3CH2=CH2 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 H2O→CH3CH2OH(乙醇)
(3)聚合反应: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03-05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03-07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02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3-05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11-01
高中化学知识点大全12-31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5篇)03-11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必备15篇05-29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集锦[15篇]05-29
七大类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