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专业技术总结

时间:2024-10-18 09:55:57 总结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工专业技术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1

  一、整合资源,实现渠道营销新模式

  大会由沈阳佳暖阎起飞副总主持。会议首先由沈阳佳暖杜德荣副总作“佳暖散热器销售、安装、服务平台”的专项汇报,他通过对市场一年多的调研,作了几方面的总结并谈了:一是在新常态下,要拓展营销的思路,沈阳佳暖先后在新滨县召开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服务平台成立大会,效果非常好;二是为企业、供暖公司、安装公司提供专业安装队伍,搭建服务可控的渠道平台,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这个平台必将吸收更多的内容进来,我们称为“互联网+”;三是在这个平台里他们既是水暖安装工又是销售人员,这个平台称为“销售+”。杜总指出:在当今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企业生产的高分子铝塑散热器,如何改变销售渠道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实现营销十专业安装水暖工模式的创新。佳暖由过去单一的销售模式转变成多元化的销售格局,为社会和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提高更多信息和发展空间,实现资源共享。

  会上,杜总宣读了平台吸收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应具备的条件。并详细讲解了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考核标准。他说,今天我们共同站在同一个平台上,把各自为战的个人行为整合在一起,借助我们企业高分子铝塑散热器品牌推广扩大来提高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收入,实现合作共赢。他号召全体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要热爱本职工作,做到技术过硬,服务热情,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沟通能力、销售能力。

  阎起飞副总主讲了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工艺流程,热熔、穿管、专利技术的应用以及工作原理。大家听了以后对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加工、制造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常态下,营销模式的转型升级

  沈阳佳暖周锦刚总经理介绍了近几年来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研制、技术创新的情况。他在讲话中说: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对于我们传统散热器厂家是一个全新领域的技术,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这一产品的特性,掌握解决的技术,就很难获得成功。中国采暖散热器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快采暖散热器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按照低碳发展模式调整产品结构,研究推广低温采暖系统配套技术和工程应用,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采暖散热器经济”。我们着重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目前的产品结构,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研发创新为宗旨,立足自主创新、重点在材料导热性能、结构热能转换、强化边层传热与对流换热寻求突破点,进一步完善该产品工艺技术,以达到产品使用寿命不低于15年,且具有较好散热效率的目标,实现清洁采暖,让广大消费者用得放心、满意。他说:20xx年、20xx年国家质检总局连续两年抽检沈阳佳暖散热器厂的产品质量均获达标。

  周总介绍了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特点和创新点:近几年来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经过团队潜心研发、攻关、技术上的创新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国家专利8项,获批5项 还有3项审核中。佳暖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自投放市场以来,受到了用户和消费者的好评。今天,在这里召开组建平台战略构思,就是为了明天让社会各界了解新一代高分子铝塑复合散热器节能、环保、绿色。产品主要创新点:一是为解决竖水管与铝型材之间因塑管老化产生间隙丢失散热量的问题。与沈阳市隆兴管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出PE一RTW无记忆管,解决了因塑管老化而丢失散热量的问题。二是利用自主创新专利解决了竖水管两端热熔焊接的强度,将竖水管总成与三通热熔两端内腔设有内衬管,有效地加强了熔焊质量,确保在塑管壁厚2mm情况下,有效地增加了焊接强度和韧性。三是高分子铝塑复合铝型材端面处,在内压下产生剪切力,在塑管的嵴土ο滦纬上蛲馑撼读Γ加速该处老化,影响使用寿命,同时也是产生使用漏率的最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佳暖在三通竖水管侧加装了一个锁力环,锁力环采用铝型材制做,热胀系数相同,有效地保证了竖水管在型材内和离开型材时保持形状基本不变,使用更安全,同时也锁住了向外的撕扯力,这一技术获国家专利。四是散热器接口处为内嵌式金属螺纹,这一金属存在因二者热胀系数相差巨大,长时间使用会产生分离而出现渗漏,为解决这一问题,佳暖将内钳式螺纹接口改为外钳式螺纹接口,彻底取消了水道中的金属存在,使其成为真正的全塑水道散热器,并获国家专利。

  周总还指出组织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销售平台具有四种含义:一是,信息共享平台:在新常态下,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完善专业安装、水暖工的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合作利益共享。佳暖认为注重信息的时效性,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二是,技术交流平台:通过平台的技术交流,可以让专业安装水暖工了解散热器产品加工制造、安装维修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将安装维修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平台共同进行探讨、相互沟通,让大家能互惠互享。三是,相互协作平台,让供需双方通过平台跨越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快速实现数据共享、多种线下形式沟通交流,从而双方达成共识,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四是,共享经济平台:搭建一个有丰富技术经验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销售平台,利用业余时间去与经销商沟通,共享不仅是个人资源的共享,也是公共资源的共享,拓展企业信息系统,建立与供应商、经销商信息共享平台。

  通过周总对产品创新的介绍和营销理念的战略思维,以及会场内的互动,代表热情十分高涨,大家提出了一些工作当中的技术问题和利益问题,周总都作了一一解答。

  关惠生在讲话中强调自己虽然退休了,但还要关注行业的发展。他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做销售这种模式,只是这个平台没有管理好。今天,佳暖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调研,组织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通过统一平台管理整合,使这个平台在散热器销售、小系统的安装更贴近老百姓,更能保证散热器安装质量。我想通过平台的培训让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要给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讲清楚该产品的市场优势及产品的创新点;二是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发挥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原则;三是随着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节能材料的推广和普及,消费者对购买和使用散热器合格的无害产品的期望值也越来越大。如何搭建一个权威的、科学的、高标准的、具有广泛参与的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服务平台尤为重要,需要我们紧跟时展,把握好平台市场脉络,依托平台,组建一支包括有行业专家、技术人员、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在内专业化团队。

  辽宁省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陈明会长为会议发来贺词:祝佳暖在坚持科技创新,研发新工艺,打造绿色环保型采暖散热器的道路上争创佳绩!

  会上《散热器直通车》杂志社总经理曹金刚为周锦刚总经理颁发了“特约撰稿人”证书。

  会议圆满结束了,预祝佳暖在培养专业水暖技师、水暖安装工营销理念、服务质量上更上一层楼,走出一条新的营销创新之路。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2

  一、我国高校设立新能源专业的必要性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发展新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而获得,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由于新能源具有再生、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它。而且新能源可以作为促进人类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所以这些国家在相关政策中都增加了新能源的元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不过,我国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在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领域成为大型能源集团、民营企业、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等诸多投资者的投资热点,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从起步阶段进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我国新能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总目标是:建立初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促进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争取在20xx年将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2%左右。[1]

  尽管国家已经把发展新能源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已在悄然进行,它必将带来新的经济繁荣、新的社会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是缺少成熟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我国主要的新能源设备和技术完全依赖进口,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的这些难题有待专业人士去破解。所以,培养新能源方面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2]但是,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环境复合体,涉及物理学、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子电工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管理学、工业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业。[3]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新能源专业来满足,新能源产业对新能源人才要有宽的知识面、自主的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要求,进而要求高校做好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国外已有一些著名大学建立了新能源的本科专业,用于培养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如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并于20xx年开设了光伏与太阳能本科专业,20xx年又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专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依托其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心也建立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专业。此外,意大利的都灵理工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都开办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专业。美国的'俄勒冈州科技学院于20xx年也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四年大学本科学位课程。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对于新能源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开办有关新能源的专业。

  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新能源这一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20xx年7月经教育部审批,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江苏大学等11所高校首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江苏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担开设任务,已分别于20xx年9月和20xx年9月招收第一批和第二批本科生。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则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二、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对国内外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基于新能源产业特点及企业和社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结合本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了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可行的教学计划的制订等。

  1.培养目标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新的专业,目前处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阶段,因此,找准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确立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尤为重要。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机械工程、电气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土木工程等学科专业的支持,并结合新能源产业的特点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一强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物理、化学及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应用专业知识及技能、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能胜任新能源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的构建

  尽管自20xx年以来国内陆续已有许多高校正式获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招生资格。但总体来看,我国系统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于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处于探索阶段。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4]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属交叉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紧密相关,又强烈地依托于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机械、电气、化工、自控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由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如何以这些学科为依托,形成内容先进、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根据孙根年有关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给出了系统思考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5]

  由图1可以看出,在层次上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不同的课程类别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门人才培养这一特定的功能。

  3.教学组织与实施

  基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结构,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制定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教学组织上前五学期主要进行普通文化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第二、三、四、五学期还安排了金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目的是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操作机会。第六、七学期组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核心课程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第八学期开展毕业设计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特色

  1.以厚基础、宽平台、交叉学科为理念,强调扎实的物理、化学和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

  课程建设时,首先在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方面增加了“大学化学”、“物理化学”、“能源与环境化学”和“半导体物理”课程。其次,根据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强调物理、化学基础的同时,通过减少“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和“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时数来弱化机械类课程。再次,为了充分发挥本校本学院学科优势和特点,在热流体理论方面除了开设“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外,还开设了“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和“新能源利用中的热流体理论与技术”两门专业特色课程。目的是提升专业内涵,强化特色,确保学生具备新能源领域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学生今后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是否具备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

  2.强调实践教学及新能源工程训练

  首先,增加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其次,增加了实习环节的学时数,把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变为第四学期末的一周认知实习和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先认知实习,后生产实习,使实习环节更为科学和合理。再次,还增加了项目设计,把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的两周课程设计修订为第六学期末的两周课程设计和第七学期末的两周项目设计。目的是先开展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后进行具体的项目设计,设置更为科学和合理。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增加了新能源工程训练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和指导老师双向选择后,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指导老师在与国内外新能源企业合作中,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实践机会。这个环节是在第七学期前完成,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通过明确的学分要求保证学业导师制的落实。指导老师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向学院推荐其保研,实现本研贯通培养,前后的培养具备一定的连续性。最后,为了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及已有的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新能源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新能源技术工程应用能力的高要求,在课内及集中实践环节总学分要求基础上还增加大于等于六个学分的课外实践要求(社会实践、竞技活动)。

  3.体现多学科交叉特点

  在课程设置时,除开设“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等课程外,还增开了物理、化学方面的课以及“新能源材料”、“现代生物学导论”、“能源与环境”、“新能源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这样充分体现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物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各学科的交叉。

  4.重视形成宽阔的国际视野

  首先,学校开设了全英文及双语课程,比如全英文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及双语的“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质燃烧及混燃技术”课程。其次,借鉴国外新能源专业的课程设置增设了反映新能源领域前沿的“生命周期评价”课程。此外,还增设“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必修课。这门课要求学生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听取学院安排的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讲座7次以上。专题可以是合作企业、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讲座,也可以是本专业教师科研最新进展的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拓宽视野,尽快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5.以太阳能为主,兼顾生物质能和风能,提供其他种类新能源的广泛选择的专业定位

  首先,在太阳能方面,学校设置有“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光伏技术”专业课;在生物质能方面,开设有“现代生物学导论”和“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而在风能方面,设置有“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和“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专业课。其次,还提供了广泛的新能源相关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需求,比如“氢能与新型能源动力系统”、“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水力发电与水电站”、“燃料电池原理与技术”、“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柴油制备及应用”、“生物质燃烧与混燃技术”、“能源工程管理”、和“能源经济学概论”等课程。

  四、结束语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非常新的专业,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课程安排等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笔者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新能源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供参考。笔者相信江苏大学有能力、有信心建设好该专业,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3

  本人于20xx年7月毕业,所学专业为热工自动化,取得了统招本科毕业证、工科学士学位证。在校期间曾以优异的成果取得了高校英语四级资格证、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资格证。 20xx年7月15日到XX公司参预工作,现在在设备部热控专业工作。未到公司工作以前,始终在生疏电厂的各专业工作分工及责任,并锻炼自己的各部分动手力气、专业技术水平,以便于在到电厂以后能够顺当的胜任各岗位,尽快融入电厂这个大家庭。在到了XX公司以后,从原来的运行实习到现在的设备部热工工作都能够顺当的完成各部分工作,受到了公司各部门、各专业领导的好评。

  到XX公司之初,我首先在发电部运行X值实习了三个半月。在发电部实习的这三个半月里,我从刚开头对发电企业运行部门所从事工作的一知半解,慢慢的更加深入到到的了解了火力发电企业运行部门的职责分工,并且生疏了本公司设备分布状况、系统运行状况等。在XX公司发电部运行五值期间,该值值长、

  1、2号机机组长、辅控班长等各位公司同事都给给了我很大的关怀,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他们都给了我相当大的照看。在生活中,他们时常到宿舍去慰问我,在工作中,他们时常带着我到各台设备、各个系统去实地查看、现场指导。正是由于他们无微不至的指导,使得我更快的生疏了公司的各个系统,以及各部分的运行状况。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指导我学习辅控运行规程、集控运行规程以及公司个系统的系统图等等一些在火力发电企业中工作所常备的最基本的.学问,并且在各位师傅做措施以及日常巡检时,他们都会带着我去就地去查看规程以及图纸上所对应的各就地设备、系统,通过跟着各位师傅的认真、系统的学习,使得我更好的了解到了火力发电企业中的发电原理,以及一些日常工作中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

  当在发电部实习了三个半月后,由于我高校所学专业以及在从前实习期间比较良好的表现的关系,使得我精确的抓住了本单位设备工程部热控专业的聘人机会,从而能够到设备部热控专业工作。当到了设备部热控专业以后,由于我高校所学专业比较贴近以及以前对热控专业有所了解的缘由,使得我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此期间,由于我到热控专业以后正好赶上了本公司的两次B级检修,使得我能够更好的学习了本专业在本公司的所负责各项工作。在1号机组B级检修期间,我学习了给煤机的校验、电(气)动门的调整、限位等等实际操作,更好的熬炼了我的动手力气。在学习给煤机校验期间,本专业同事手把手的教我怎样去操作,使得我学了一次以后就能够独立的完成该项操作。要完成该项操作,首先应当启动皮带,使其空转一段时间,并把皮带等分为四份,在皮带上间隔相同的距离处贴上光标纸。其次再利用水平尺通过调整砝码的挂钩找准其水平位置。然后依次完成空载的校验和加上砝码以后的校验,看空载和带负载的校验的偏差是否在%以内,假如在说明校验成功,假如不在说明本次校验失败,查明缘由然后将存在的问题解决以后,重新校验。

  虽然我的工作取得了确定的成果,但我认为这还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地磨练自己,同时总结阅历,努力做好我们专业的各项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做一名领导满意、群众满意的热控检修工。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4

  中心立足于“建设行业一流的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信息与技术交流平台及人才培养输出基地,成为支撑我国钢铁冶炼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发展目标,长期致力于钢铁冶炼新工艺和新流程、关键技术装备、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系统集成仿真技术和装备系统集成评估体系、方法及标准等开展工程化研究。

  中心的宗旨是整合国内外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研究开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加强系统集成的理论、方法、技术在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中的应用综合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推进工作,并对钢铁冶炼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应用基础问题进行专项科技攻关,更好地支持我国钢铁冶炼产业的快速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中心主要建设成果:

  (一)搭建了一流技术平台,组建了一支一流团队。

  中心自组建以来,建成了设施先进、功能配套一流的成果工程化、产业化与技术研发平台。中心建设完成了能提供咨询、设计、生产技术服务及项目管理的钢铁冶炼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的设计大厦,配备了先进的软硬件设施,达到了与国际接轨的网络化、系统化、集成化的水平:建成了具备大型冶金设备研发、中试以及制造功能的产业化基地,实现年产3万吨、10亿元产值的核心产品集成测试与加工制造能力。建成了国内水平一流的研发中心基地,主要配置有三维仿真中心、远程诊断与维护中心、冶炼技术装备系统控制分析与测试平台、液压测试分析平台和电器测试分析平台等试验设备,拥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及服务器系统,配备了先进实用的分析计算软件和工具软件。一流的平台为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最优质的条件。

  组建了一支国内一流、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中心组建了一支由部级设计大师、研究员、博士后等不同梯队组成的近150名专职研发人员的研究开发队伍,并聘请5位国外冶炼领域知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并形成了一支540余人工程设计和成果转化队伍。一流的团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

  (二)取得了一批核心技术成果。

  中心围绕国家产业战略需求,以科研项目和成果产业化为纽带,集聚行业拔尖人才和优势资源,开展了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始终坚持以钢铁冶炼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依托钢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工程化与产业化,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和开放服务,最终实现中心的全方位建设目标。建设期间,开展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2项。技术成果转让与企业的横向合作项目16项,实现收入28017.7万元。围绕炼铁、炼钢、冶炼自动化核心领域共申请专利394件,其中发明专利144件:共获得专利授权22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4件:在高炉无料钟炉顶、炼铁工艺、炼钢转炉炉体、高炉除尘、炼钢余热回收等多个领域形成专利群进行保护。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7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9项,专有技术28项;获科技和工程奖励27项,其中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两项。

  (三)开放,交流与服务成效显著

  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的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的工程建设优势、与钢铁生产企业联系紧密优势、资料与信息优势等,先后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西门子、罗克韦尔、宝钢集团、攀钢集团等30余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开展了一批高质量的开放基金课题,并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技术转让、承担纵向和横向课题、对外技术咨询与服务和技术培训等,累计收入达到3亿多元。

  中心先后承担了60余项重大钢铁冶炼工程项目,取得了如世界最厚板坯连铸机、特大型高炉大修最短工期、国产最大下悬挂炼钢转炉、世界首座30万方高压煤气柜等一个个国内钢铁工业的新纪录。相关技术成果在国内企业辐射率达25%,形成产值2700亿元以上。

  中心先后培养工程技术、管理和营销等专门人才500余名,培训高技能的技术工人1200余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100余次,参加人员达3000余人次,组织36批120余人次技术骨干到国外进行工程技术交流与短期技术培训,提升了研发人员的国际视野,也加大了中心技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增强了“内功”、“凝聚力”、“辐射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四)探索了一条企业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之路。

  作为第一批企业类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机制。如何把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建好企业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首要问题。对此,中心管理团队经过广泛调研和学习,探索了一套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机制。

  以国家重大冶炼技术创新科研项目和重大冶炼建设工程为牵引,快速组建重大项目部,通过打破原有编制,动态组织项目团队,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成果和人才,建立从研究、实验、中试、设计到冶金工程实施及后续服务的全链条技术创新模式。有效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的结合: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的结合: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的结合。走出一条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之路。通过国家工程中心的组建,依托单位实现了由工程建设服务模式向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成功转变,实现了由主要服务国内钢铁企业向为全球钢铁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转变。

  部分核心技术及产品:

  (一)利用低热值煤气实现高风温的顶燃热风炉成套技术。

  “利用低热值煤气实现高风温的顶燃式热风炉成套技术”解决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顶燃式热风炉燃烧器技术、顶燃式热风炉燃烧器数值仿真技术、顶燃式热风炉燃烧器冷热态模型试验技术、顶燃式热风炉工业性集成试验技术、利用低热值煤气实现高风温(1300℃)热风炉系统集成技术等。形成了我国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利用低热值煤气实现高风温的顶燃式热风炉的成套技术,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成功实现技术成果向国外市场的反向输出,提升了我国在顶燃式热风炉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项目成果在水钢4号高炉、安阳钢铁8号高炉、燕山钢铁公司3-5号高炉等多座高炉上成功应用,热风炉系统运行稳定,生产指标优异,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外知名厂商的指标,并实现了签约合同总金额11.13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072万元。

  本项目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全国产化、能适用于小、中、大型高炉的热风炉燃烧器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燃式热风炉成套技术,打破了俄罗斯卡鲁金顶燃式热风炉等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避免了高炉建设中斥巨资引进国外热风炉专利技术及其设施,大大降低高炉的投资成本,将为我国钢铁行业节约大量外汇,从而提升我国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

  采用本项目成果后,空气过剩系数由1.1降到1.03,燃烧器的燃烧效率提高,送风温度比同级别高炉提高100℃左右,实现了高炉降焦约30kg/吨铁,缓解了对钢铁企业对焦煤资源的需求,有效降低了钢铁企业运行成本。

  采用本项目成果后减少了CO和CO2的炭排放量,CO平均排放量约80ppm(烟气中O2含量为0.3%),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高炉一代炉龄总计减少CO2排放总量达到467.5万吨,其他排放物指标均达到环保要求,有效减轻了环境压力,也为钢铁生产企业节省了环保费用。

  本项目的成功投产和良好运行,有利于推动顶燃式热风炉技术持续开发和推广,有效降低了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了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对我国冶金行业节能减排产生显著效益,促进全球节能减排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升中国冶金装备的技术实力及市场竞争力,为实现中国冶金装备民族振兴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大型高炉无料钟炉顶装置。

  本项目针对关键技术所涉及的装置、材料和试验问题,引进创新方法理论(TRIZ)和配套软件,最终成功突破国外专利封锁,提出了全新的布料器方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并罐无料钟炉顶设备,并开发了配套控制软件和模型,项目共申请专利39项(含发明专利6项,海外专利2项),有效的保护了项目主要技术成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设备国产化率达到100%,填补了国内大型高炉无料钟炉顶装备领域的技术空白。

  本项目在宝钢1号高炉成功应用,工程项目投产后高炉运行稳定、作业率显著提高,并有效降低了高炉焦比,提高了高炉产量。据测算,在每座大型(特大型)高炉上每年可实现新增产值约73,000万元,每年增收节支总额达到15,200万元。项目成果还在韩国浦项3800m3高炉项目上打败众多国际强大竞争对手,成功实现我国对外输出的最大炉容的高炉炉顶设备。不仅提高了国内在大型无料钟炉顶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实现了大型无料钟炉顶技术和设备的对外出口,扩大了我国高炉核心装备的国际影响力。

  国产无料钟炉顶设备费用仅为引进技术的不足1/5,每套无料钟装料设备节省投资达6000万元,依靠此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每年预计在国外实现高炉总承包工程1.5亿美元,在国内实现高炉工程总承包20亿元/年。

  此外,由于显著降低了高炉焦比,减少了焦炭的使用量,每座大型高炉每年能减少约13万吨CO2排放,节能减排效益十分显著,对我国环境保护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特大型下悬挂结构转炉本体设备成套技术开发。

  中心通过对大型下悬挂转炉进行长期、持续的研发和应用,获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大型下悬挂转炉技术,先后申请获得国内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申请PCT2项,其中下吊挂机构发明专利于20xx年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自主开发的大型下悬挂转炉技术领先、性能可靠,主要指标均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国内大型下悬挂转炉的技术难题,完成了大型下悬挂转炉国产化技术的攻关,并依托大型下悬挂转炉技术实现关键设备“中国制造”,增强国内工程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项目研究成果成功宝钢梅钢250t转炉成功应用,成为国内最大自主开发的下悬挂转炉,最大出钢达到280t,并实现了成功出口巴西GUSA50t转炉,成为中国第一次成套出口炼钢设备,合同达1.3亿元。项目不但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而且顺利实现中国第一次成套出口炼钢设备。不仅提高了国内在大型下悬挂转炉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实现了大型下悬挂转炉技术和设备的对外出口,扩大了我国高炉核心装备的国际影响力。

  到20xx年底,中心累计承担的各种吨位的下悬挂转炉合同40座,其中投产的转炉30余座,转炉设备产值达6~7亿元,涉及钢铁产能约4000-5000万吨。

  在直接经济效益上,中心开发的大型下悬挂转炉与国内早期采用的三点支撑转炉相比,设备重量轻10~20%,这会减少转炉的设备投资费用5%~15%,与国内传统设计相比,累计节省直接投资6000~8000万元。与进口转炉相比,仅宝钢梅钢250吨(最大出钢280t)转炉一个项目,国外进口SVAI-Link250吨转炉设备投资降低约40%,节省约1亿元投资,直接经济效益显著。

  (四)板坯连铸机核心装备及关键技术开发。

  中心坚持以自主开发的板坯连铸机成套技术取代国外进口,项目研发成果成功打破发达国家工程公司在板坯连铸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垄断地位。采用具有自主知识的连铸机关键技术与引进相比,以一台单流板坯连铸机为例,可以节约投资5000万元,在建设周期上,平均可缩短3个月建设周期,以单流板坯连铸机的年产量100万t铸坯为例,可以创收2500万元,以上两项可以实现节约投资和创收7500万元以上。

  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新余钢铁、重钢新区、河北敬业、燕山钢板、广联等板坯连铸机合计20余套,与同类引进设备比较,累计节约投资3亿元,并新增创收1.5亿元。

【热工专业技术总结】相关文章:

【热】维修工工作总结03-30

机修工工作总结【热】03-08

【热】机修工工作总结03-20

【热】电力专业技术工作总结05-08

[热]林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07-06

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热】11-09

电力专业技术个人工作总结【热】04-12

【热】电力专业技术个人工作总结01-07

热工仪表工作总结2篇05-01

专业技术总结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