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期中总结

时间:2024-10-25 07:16:01 总结 投诉 投稿

初二物理期中总结6篇(精选)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二物理期中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物理期中总结6篇(精选)

初二物理期中总结1

  这次期中考试就试卷难易程度来讲,二个字——不难,但是我们有一些同学偏偏对付不难的试卷却有困难;大部分同学成绩还可以,这与大家平时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概念性的24分的填空题中,同学们平均都失去3~6分,说明我们有些同学对概念的应用或者对概念的识记情况并不是很好!而且,对于平时多次强调的问题——譬如,霜的形成原因;物体的颜色问题,诸如此类,再次考察后却还是有错误!

  34分的选择题,是大家错误比较集中的地方,和上次抽测考试的问题一样,简单概念的应用方面能力不是很强,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不知道自己考试时在干什么,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的,却由于自己考试粗心而选项填错了;还有题干要求选择错误的说法,而有的同学却看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就把该选项的代号填到答题栏里了。这些原因都属于“意外事故”,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对基本概念作出彻底地、深入地理解,再者考试时马虎,填答案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该选项的说法是否符合科学、符合逻辑。

  9分的作图题几乎没有同学失分,关键还是同学们平时练习练习再练习熟能生巧的缘故,但是对于最后一空的平面镜需要旋转多少角度的问题,很多同学没有得到正确答案,原因在于平时并没有真真正正地先作图,再利用几何知识做出答案。

  26分的'实验和简答题,都是大家平时遇到过的题目,所以没有错误的理由!最后的阅读理解题是很简单的题目,考察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迁移情况!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将已有知识和新物理情景有机融合的能力,教学更必须注重知识的细化,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上课也要更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及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参与探究问题,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加强学生自身的谦虚上进的责任观,端正同学的学习态度。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在下次的期末考察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初二物理期中总结2

  【机械能和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千欧(K)。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初二物理期中总结3

  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科,在前面的学习当中,他们普遍反应物理所学的知识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因此对物理会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爱好;也有一些同学反应,物理很复杂,这是因为,很多物理规律需要在实验中才能得到结论。没有感官的认识,仅仅要他们记住和理解某些规律,是非常困难的。

  通过考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1、对所学过的基础知识没有记住。我觉得初二学生才开始接触物理,所以在上课时我讲的比较多,给学生留出记忆的时间有些短。

  2、学生做题时太慌张,不认真思考。一些题在平时都能做出来,但是考试时都做错了。

  3、在某些问题上,需要认真思考。比如,在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中吸热还是放热,在这个题目中有很多同学丢分,其实,这是不应该的,当我们把一种现象中什么物态变化成什么物态分析清楚,这道题就非常简单。这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和迁移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今后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初二物理期中总结4

x

  8年级下册物理复习资料:摩擦力

  1)摩擦力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的种类: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①与物体间的压力有关;

  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与物体的运行速度、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增加物体间的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8年级下册物理复习资料:重力

  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1)方向:竖直向下。

  2)大小(计算公式):G=m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m=G/g,g=G/m

  (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其中,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4)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5)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它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8年级下册物理复习资料:惯性

  1、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即: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它的运动状态,静止物体要保持它的静止状态.

  2、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的性质,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惯性的大小与物理的质量的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位置及受力情况毫无关系。

  (3)惯性是一种属性,它不是力。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8年级下册物理复习资料: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 = 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如右图,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8年级下册物理复习资料:二力平衡

  平衡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

  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年级下册物理复习资料: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右图量程为 5 N ,分度值为 0.2N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初二物理期中总结5

  一、引言

  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差异,基础差异,兴趣差异等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实施差异教学,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于其需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差异分析

  (一)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

  所谓物理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领会物理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验技能的心理特征。物理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要条件,每个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不同,表现在物理学习能力类型的差异、物理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物理学习能力发展时间和发展速度的差异等许多方面在接受物理新知识时的学习能力表现为:观察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方面,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能力类型特点。

  (二)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智力的个体差异

  (1)学生先验知识的差异

  在物理学的领域里,最基本的知识是表达基本概念的物理术语,如果不使用这些术语,我们就无法讨论问题,甚至无法思考物理领域中的一些现象。如力学中的术语是力、力臂、力矩、速度、路程、位移、加速度、时间等。除了术语知识,还有对有关图形的理解以及主要物理事实、生活经验、实验现象等的'回忆。

  (2)学生领会新知识的方式和知识建构快慢的个体差异

  从一种抽象水平转化为另一种抽象水平的能力的个体差异。例如,用自己的语言把文字说明内容转化为符号、图表,或把符号、图像的内容转化为语言或文字,初中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别比较大。

  三、基于个体差异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基于个体差异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

  1、构建初中物理教育理论与物理教学实践的桥梁,把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学行为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教学理论只能指明教学发展的一般方向,要想把初中物理教学理论变成初中物理教学行为,就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联系的中介物,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就是联系二者的桥梁,它不仅规定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策略,而且提出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方式,从而保证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初了初中物理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2、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

  传统初中物理教学备课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授课方法上,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把学生学习活动作为重要内容,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和谐地统一起来,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初中物理课堂差异教学的设计原则

  1、尊重个体差异,坚持学生中心的原则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为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能对教学中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同时要积极评价学生的不同思维,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2、注重差异反馈,针对个体评价的原则

  在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注重差异反馈十分重要,作用很大,认知心理学认为,详细的反馈比仅仅告知学生对或错的效果更好。

  (三)差异教学的实践——单摆的教学设计及教学

  1、教学内容和设计思路分析

  2、教学过程实录

  (1)设置差异性情景,提出研究内容

  (2)根据学生差异,确定研究方向确定研究内容以后,为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师要引导下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教材,讨论提出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目标:

  1)按照课文的要求制作一个单摆。

  2)观察单摆振动的情况,并大致总结出振动的特点。

  3)借助数学方法理论可以证明,当摆角很小的情况下,单摆的振动可以看作简谐运动。

  4)猜测单摆的振动周期会与哪些物理量有关。

  5)设计实验对猜测给予定性的验证。

  6)定量探究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7)协作探究出单摆的周期与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8)对所学的研究内容作一个回顾和总结。

  (3)关注差异,个别辅导

  这一过程其实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的,教师只给学生提供实验的器材及学生要求的相关资料,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这样使课堂学习得到延伸,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对困难较大的研究小组提供及时指导。特别是实验数据处理问题:如对验证周期和摆长定量关系的小组,要求学生用图像分析问题,做出周期与摆长算术平方根之间的图像,作图时应用坐标纸,并且注意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初二物理期中总结6

  一、做好课前铺垫

  教师在初中物理的前几次课中可以先不急于教授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而是先跟学生讲讲物理在整个中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它所需要的方式方法以及与它相关联的学科等,接着再给学生理清初中物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其中的关联等,最后明确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以及教学研究方法,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

  二、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育人”,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帮助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会自控与自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这方面,教师需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的疑惑进行解答。并且也要多多关注“学困生”,定期和他们进行沟通,并了解学习的难处,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二来也可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自主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到初中的变化,包括学习方法、教学模式等,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很多学生在初期都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现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定期对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分类,对做过的题目进行整理,善于归纳总结所学的技巧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并且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等,进而锻炼学生刻苦努力的精神和勤于思考的品质。同时,鼓励学生在认真听课的同时勤做笔记,还要对做错的题目进行整理,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笔记本和错题本。这样一方面能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物理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当然,这些刚开始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督促,教师可以在初期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督促,并且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

  四、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可以对一些探究性的物理问题设置情景,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思考,并且给他们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并对其想法进行指导。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发现并且可以启发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并且能使他们自主地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进而也能感悟到学习与探究的乐趣。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也要向学生渗透数学能力的重要性,禁止学生使用计算器,加强学生数学运算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适时补充一些延伸的知识及技巧。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致力于给学生营造一个高效积极的课堂氛围,进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需要认识到,教师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初二物理期中总结】相关文章:

初二物理期中总结08-16

初二物理期中考试反思07-29

初二物理知识总结12-17

初二物理教学总结05-06

初二物理月考总结04-02

初二物理期中考试反思(推荐)09-25

初二物理教学总结(15篇)03-30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06-27

初二物理知识总结15篇01-11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