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宇宙的奥秘》含反思 推荐度:
- 大班科学探索活动反思 推荐度:
- 大班科学活动<分灯笼>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大班科学活动反思七篇
篇一:科学活动反思:有趣的指纹
本次活动的设计及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但是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
1.活动的导入。
导入部分我原来的引导语较为平淡“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欠。如果我设计为: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师伸出手指问幼儿,幼儿即兴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疑,可以使幼儿发散思维的大胆去想、去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想说“手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与“导入视频”中的环节吻合,既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与视频巧妙的结合!
2.幼儿操作“印指纹”部分。
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索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印“指纹印”的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不仅时间很长、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儿的指纹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导致了后面的点数环节出现脱节,可见,让幼儿自己印指纹印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让幼儿用放大镜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将观察到的记录到记录表上,这样或许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能够让人觉得本节课是由科学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动而呈现出闪光一面。
3.忽略了大班幼儿已会识字的能力。
在认识指纹的环节中,我本想有一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指纹的样子,为三种不同的指纹起名字,从而起到发散幼儿想象力的目的。结果,在出示指纹图片时,下方写上了指纹的名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发散思维,就被指纹的“正确”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仅没有展现出“发散幼儿想象力”的闪光之处,还适得其反,显得老师不够灵敏!
总之,本次活动经过了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够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并尝试试教!
篇二:科学活动反思:我从哪里来?
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提出的性问题。
专家指出:既然人的性的发育开始很早,即使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也不是中性体,所以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真实正确的表述性知识。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作为教师应该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提出的性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本园有怀孕教师的契机,利用图片、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蒙知识。本次教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
2、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充满了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向幼儿介绍小生命的形成、成长和分娩的过程,我采用了图片和课件的形式,让幼儿直观的了解生命的形成过程。为了让幼儿体验当妈妈的辛苦,在活动延伸中,教师在区角提供了小沙袋让幼儿绑在身上,让他们通过半天的活动,体会当妈妈的辛苦。
3、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处处皆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我利用孩子们关注马老师怀孕的现象,及时的对他们进行了基本的性教育,避免了幼儿对其错误的认识,使孩子们对生命的形成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4、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资源,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我充分利用教师怀孕这个机会,丰富和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经验。
篇三:科学活动反思:拼图
日常生活中我观察发现幼儿在自主玩拼图游戏时兴趣指向比较浓,却缺乏一种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如何把“拼图游戏”作为教育的一个载体,使幼儿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性更加明确,同时还能在游戏中帮助他们提炼经验,拓宽思路呢?我尝试利用通过拼组九个方格的正方形图来进一步挖掘拼图游戏的教育潜在价值,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空间知觉能力,培养他们的多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本次活动我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尝试操作多种的拼图方法,并引导他们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并通过一次次的操作验证环节对幼儿的能力进行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寓教于学游戏教学形式,使孩子乐意参加活动,并在多元、刺激的智力操作活动中得到快乐获得满足,从而为“下一次”打好基础。
教具的设计和选择非常重要。有颜色的拼图卡片是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操作的兴趣。而拼图卡片上的编码则是为了方便幼儿记录,缩短记录的时间,给幼儿创设充足的动手操作和思考空间;也可以帮助幼儿复习和巩固序数概念。同种编码的卡片有重复也是为了给幼儿的操作提供更多变化的空间,使他们的操作结果能更加丰富。记录纸采用“一纸三用” 设计的节约理念,拼图底版、1号记录单和2号记录单都合并在一张纸上,中间用缝纫机踩出空点痕迹,方便幼儿折叠撕贴。这种优化常态教学质量,尽量不要配班老师帮忙的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同时也节省操作结果的展示空间。
突出同伴引领的教学方法。如拼图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是先找出一块图形,然后一个一个地去试,拼成了,再去找另一个;有的幼儿是先看图形缺口的形状,然后去找对应的图形,再用旋转的方式来完成拼组。尽管他们都完成了拼图,显然,后者的思维水平远远高于前者,这是一个同伴之间学习策略交流的良机。又如在难易递进的两次操作环节中我都邀请幼儿示范或小结,使幼儿听到的是来自同伴的一种声音。他的经验和思维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强硬灌输的。再加上教师的提炼和概括,训练了幼儿的多向思维,拓宽他们思考问题的空间,集中了幼儿学习的方向性,使他们的活动从兴趣主导的游戏转向到了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
承上启下的提问激发幼儿思考。我的每次提问都是为下个环节做准备的,常常是前个问题的提出能在下个环节中得到展现或揭开谜底。使幼儿充满惊喜和期待,回答问题、发表见解的声音更响亮,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踊跃,思维更活跃。
制造悬念,激发操作欲望。在二次操作结束后对比幼儿的操作发现:原来方块数量少的卡片组合方法多,方块数量多的卡片组合方法少。我在此基础上延伸了下次活动,鼓励幼儿继续操作在拼图游戏发现其他更有趣的现象。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我正是抓住幼儿的这个特点、启发他们不断思考和探索,使他们的思维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篇四:大班科学活动:对称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因为我对幼儿的猜测答案都没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们就特好奇,给下面的“寻找”增加了更大的兴趣。在我的鼓励下,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们“看看小鸟吧朝哪边”,幼儿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这环节让我满意的是话比较简洁不多,灵活的面对幼儿的“猜测”。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找一找”是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我就请班上学习、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儿回答,结果是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
篇五:大班科学活动《滚来滚去》教学反思
这次的活动的目标是:
1、探索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
2、感受和体验平面图形与立方体的不同
3、能够大胆地讲述自己的见解 我将此活动内容定位在科学领域教学活动,我的重点放在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探索、发现,感知球体和圆柱体的特点和不同,并将探索到的发现和结果,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与同伴一起分享。
一、优点
1、以“滚动球的动作”的方式进入导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也很快进入了课堂的气氛,创造了一个孩子们比较愿意接受的活动气氛,对接下来的科学探索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始。
2、重视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教师不急于揭示答案,给予孩子们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发现,鼓励孩子们敢于动手,在活动中尽量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去实践操作,去感知实物,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3、在制作作品的时候,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空间去选择自己想要料料进行制作。作品完成后让孩子们一起分享制作的过程进行交流,然后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滚动自己的作品,检验是否可以滚动。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材料的投放不够
如果在收集材料时,可以让幼儿共同参与收集,让孩子们在动手收集的过程中,更加了解材料的性质、 形状、颜色、大小、特点(如哪些是长的、短的,细的、粗的,圆的、扁的……)这样孩子们在操作材料时就会有针对性了,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让每一个孩子的创意都个不相同,让每个孩子在制作作品时都能充分发挥他自己的独特性。
2、活动过程中的引导欠缺到位
由于材料的投放,就需要孩子进行自主地探索过程,而活动的气氛也相对的比较轻松,孩子们比较放开、投入,在讨论的环节有些孩子就出现了相互嬉闹的现象,导致之后的教师讲解的环节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失去了对孩子们及时教育的有利时机。
3、系统性的总结不够。 孩子们对探索活动很感兴趣,也能根据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去推敲,但孩子们的经验是散乱的,很多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所获得的结果。这时教师的系统性的概括经验是非常得必要的。一次次的探索,都应该有小结和提升经验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及时,而提问是教师直接引导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问题想孩子们传递,激发孩子们的思维与想象。
在科学探索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在探索的时候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在孩子需要知道和帮助的时候就是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来帮助他们。在小结的提升经验的时候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教师以非常严谨的语言来帮助孩子们增加生活经验,解决他们力所能及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孩子们相互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而更愿意进行下一次的科学探索活动。
篇六:大班科学活动:让它们沉下去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辅助材料探索使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的办法。
2、鼓励幼儿记录实验方法,初步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方法。
活动准备:
积木、水彩笔帽、泡沫网;橡皮泥、螺丝帽;辅助材料:面包线;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进行猜测并分类。
1、出示材料,“这些物品,放到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
2、幼儿回答,如有疑义,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一下。
二、使它们沉下去
(一)、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
1、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表的使用。
2、幼儿说,教师以绘画形式记录。
(二)、幼儿操作并记录。
1、引导幼儿运用自己想的办法进行大胆尝试。
2、提醒幼儿养成记录习惯。
三、小结。
1、在浮起来的东西上绑上重的东西,就能沉下去了。
2、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橡皮泥就能沉下去。
3、在泡沫网、水彩笔帽里面放上一些重的物体,就能沉下去。 反思调整:
1、幼儿对沉和浮的概念需要巩固,他们总喜欢用“飘起来”说明物体浮上来了。
2、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干扰因素:
a、在示范区水太少了,导致了面包线的上浮。
b、积木经过前几次活动后没有晒干,以至于有几块积木被水浸透,放在水里就是沉得。
3、幼儿操作的方法多,记录的方法少,且记录表被水湿透,有的都记不上去了。
4、橡皮泥在水里变得很不方便操作,也不容易整理。
篇七:大班科学活动:让铁块浮起来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辅助材料探索使铁块浮起来的办法。
2、鼓励幼儿仔细观察铁块浮起来的位置,并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螺丝;泡沫、尖叫瓶、气球、塑料碗、积木;面包线、气球夹;白纸;笔 活动过程:
二、交代任务。
3、出示材料。
4、上次我们想办法把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今天,要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螺丝浮起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5、幼儿回答。
二、让铁块浮起来。
(一)、出示记录表。
1、讲解记录表的使用。
(二)、幼儿操作并记录。
1、引导幼儿运用自己想的办法进行大胆尝试。
2、提醒幼儿养成记录习惯。
三、小结。
1、把螺丝放在泡沫板上,螺丝就浮起来了。
2、把螺丝放在瓶子里,螺丝就浮起来了。
3、把螺丝放在小碗里,螺丝就浮起来了。
4、把螺丝绑在积木上,螺丝还是在水底。
四、延伸活动。
你还能想到用什么材料可以放螺丝浮起来吗?回家试一试吧!
反思调整:
1、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始终没有想到用气球吹大来使铁块上浮的。
2、对于用两种或以上的材料组合,使铁块上浮的方法,孩子们都没有去尝试,要如何加以引导?
【大班科学活动反思】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活动反思(精选17篇)09-22
大班科学《好玩的魔术》活动反思08-08
大班科学活动<分灯笼>反思11-05
大班科学详案《恐龙》及活动反思07-07
大班科学探索活动反思(通用11篇)05-27
大班活动反思12-30
幼儿园大班科学《纸的力量》活动反思08-03
大班科学拓印教案及反思05-16
大班科学教案反思10-10
科学活动《有用的弹簧》反思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