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大江保卫战》教后反思

时间:2022-10-06 21:48:28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课文《大江保卫战》教后反思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文章结构严谨,夹叙夹议,重点突出。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从四方面入手,理解这个片段的显著特色。

课文《大江保卫战》教后反思

  一、调动生活积累。

  当我们学到黄晓文的脚被一根铁钉扎了一下,忍痛拔出,继续扛沙包时,我问学生:“你们曾经因不小心被小刺儿或小钉儿扎过吗?请说一下当时的感受。”学生谈得很多,有的讲自己被花刺儿扎时的疼痛,有的谈划破脚时的难受,有的谈被小木刺扎后的痛苦……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便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黄晓文被铁钉重重地扎进脚底后的剧烈疼痛,更能感同身受,体会他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二、凭借插图想象。

  本篇课文中有好几幅插图,第二幅表现的就是战士们肩扛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艰难奔跑的情景。我告诉他们黄晓文就在这个行列里,想象一下他会怎样做。有的说:“黄晓文脚底钻心地疼痛,他几乎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但为了保住大堤,他又挺直了腰板。”……根据插图展开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人物精神更为感人。

  三、体会用词准确。

  作者描写黄晓文这位典型人物时,运用了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充分显示了人物的可贵精神。当讲到黄晓文“扯下一绺布条”时,我请他们换成其他的动词“撕”或“拉”等,可他们说:“不行,“扯”字表现了黄晓文撕布时的速度非常快,因为他想快点包扎好,快点去保大堤。”有的说:““撕”字太斯文了,似乎没有多大力气。”有的说:““拉”字更不妥,让人觉得黄晓文力气也没有了,怎么还能去扛沙包呢?”……后来,我们还对“捆”字进行了换词训练,同学们也发表了很多看法。通过这些换词训练,使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便于指导学生今后写作中的准确用词。

  四、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黄晓文事迹,在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抗洪英雄事迹的基础上,播放李向群的相关录像,那直观的人物形象,一下就抓住了学生心,李向群的感人事迹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也使子弟兵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高大起来。最后,伴随着感人的图片,一曲感人之深,颂扬抗洪英雄的歌曲《为了谁》,在学生与文本交融、激昂的情绪中骤然响起,让积淀学生内心的情感喷薄而出。这首歌既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也唱出了学生对子弟兵的无限敬意。

【课文《大江保卫战》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10-06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03-30

大江保卫战教案01-14

大江保卫战的教案02-26

《大江保卫战》教案02-27

《大江保卫战》的教案03-06

精选大江保卫战教案三篇08-15

《大江保卫战》教案14篇03-07

大江保卫战教案合集8篇10-23

关于大江保卫战教案4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