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教后反思

时间:2022-10-06 19:10:19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月球之谜》教后反思

  “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理念时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它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这不仅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生命活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醒体察,最终认识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

《月球之谜》教后反思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体验性学习将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月球之谜》是一篇介绍月球知识的科普文,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文章内容简单,但要借此引领学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难度还是比较大。因为这篇课文是科普文,所以与其它的文学作品相比,语文性不太强,要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魅力,难度也很大。但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加强学生的体验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些,所以我在课堂上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兴趣,诱发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激发学生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样,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诱发体验的欲望。因此,开始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中,吟诵自己喜欢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在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远的诗句中,对月亮滋生出一种美好的遐想,然后自然导入新课。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今天学习的课堂。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语言学习实践活动、参与“体验”。接着,我让学生欣赏着皎洁的月光,说说自己无边的想象:

  “我想知道月球上有什么?”

  “我想知道月亮是从哪儿来的?”

  “我想知道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

  “我真想住到月球上去。”

  ……

  从学生一连串的疑问中,自然引出课题,并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这些情感的铺垫,为学习下文,进入创设的月球之旅的情境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21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月球之谜》是一篇科普文,如果用单一的阅读方法去了解里面所介绍的知识,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丧失学习的热情。因此,我充分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了力求逼真的情境,进行了一次模拟的月球探险之行。

  “因为旅途遥远,我们需要四天的时间才能到达月球,利用路上的时间,请大家先阅读一下手头的资料,对月球的特点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以便于顺利完成这次月球探险。”在宇宙飞船飞向太空的动画中,和着飞船起飞时的轰鸣声,我用播音员的语调向大家提出这样的要求。由于这些情境的渲染,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本来枯燥的文字资料也变得生动起来。“资料袋中的知识很快就掌握了。”当我宣布我们已经抵达月球的时候,他们似乎真的看到了那里奇异的景色:

  “我看到月球上的阳光特别明亮!”

  “我看到月球上到处是环形山。

  ”“我看到月球上是一片荒漠,太可怕了。因为听不到一点声音,真担心与同伴走散了!”

  “月球上的景色太奇妙了,太阳光照在表面,可天空仍旧是黑沉沉的,这是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景象!”

  ……

  孩子们这些生动的描述,把我们一起带上了神奇的月球。

  三、师生互动,感悟体验。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它将以问题为轴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读书,获得对语言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多向交流,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探究学习,不断增强获取新知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文本教材”向“体验教材”转化。

  当了解了美国宇航员给我们带回来的月球之谜之后,我深情地说道:“解开这些谜底的任务,就落在了我们这些宇航员的身上,就让我们一起踏个神奇的星球,和好朋友一起去寻找答案,并仔细观察研究,看看又发现了什么新的不解之谜?”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从以往交流的情况看,许多学生只注重自己找来的资料,而不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还有的学生只会拿着资料照本宣科地读,等到读完,自己也不知道里面讲了什么。这样的课外知识补充是很苍白的。人类关于月球的探索,资料繁多,为了提高这种交流的有效性,也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登陆月球的感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所以安排了这样一下环节。学生接到这样的命令,自然是欢欣鼓舞,他们学着电影里的慢镜头走路,似乎真的有了脚踩在月球上的感觉,有的在和好朋友交流手里的资料,有的煞有介事地敲敲打打,似乎真的在搞什么研究,还有的做着手势在拍照……教室里的气氛空前的活跃,但因为他们知道在月球上是无法传播声音的,特意压低了说话时的音量,一个个认真钻研的样子,真的有宇航员的敬业精神……

  在热烈的掌声中,这些“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此刻的我又转变了身份——是一名《天文报》的记者,挂上记者证,我进行了一次特别的采访。大家都争着发言,诉说着自己“月球之旅”的收获:

  “我知道了月球上并没有嫦娥、太兔,到处都是环形山、岩石和尘土。”

  “我猜想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功能可能是宇宙辐射造成的。”

  “我又有了一个未解之谜:为什么月球上带回来的铁不会生锈?”(还拿起手中的橡皮告诉我这就是自己从月球带回来的铁,你不得不为孩子们的可爱而忍俊不禁。)

  “我在月球上发现了不明飞行物,猜想可能有外星人。”

  ……

  “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内驱力”。我想:这次难忘的“月球之旅”,给了孩子们深切的体验,才会迸发出如此美丽的思维火花。希望这些火花能将孩子们引向更加广阔的科学世界。

  课后,我看到好多孩子还在继续阅读一起有关月球的书籍,不时有学生跑来与我交流,或者询问有关的问题。后来,从他们的日记中反映出来,他们对这堂课印象深刻,感觉像亲身经历的一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充满生机,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几点不足:

  1、因为这是一篇科普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对这些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但总觉得缺少了一点语文味,除了开头两段进行了一些朗读训练,感悟了一些文字的美,后面重在探究,感觉自己更像在上科学课。这样体裁的课文如何处理好语文与科学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准备的较仓促,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相关的图片、声音,课件是前一天晚上才制作完工的,在上课时,光顾着与学生沉浸在月球探险之中,忘了其中的一个环节,课件里出示的一个句子忘了研读了。出现这样的纰漏,真的是很不应该。

【《月球之谜》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0-10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1-26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03-27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0-09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范文11-03

课文《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0-06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5篇11-02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5篇)02-02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5篇04-12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15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