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连加连减教后反思
《连加连减》教后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能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中学会数学,学好数学。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要多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考虑,让我们的教学真正有实效。在教学时借助课本的几幅情景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实践中建构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并在合作交流中认识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类比迁移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表达能力。在设计时我关注以下两点: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连加连减是在单个加减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说问题,自己列算式,自己说算法。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这种自我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很感兴趣,学习氛围浓郁,学习效果显著。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的加减计算,对生活中感兴趣的情节发展有初步的分析能力,为此,虽然教学参考书中把连加连减分为两课时,而我将连加、连减一并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将连加、连减的的方法进行对比,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其运算顺序;还有利于巩固10以内的加减计算,为下一课加减混合计算做好准备。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多数学生能将连加的计算方法自然地迁移到连减的计算中去,从连加过渡到连减非常自然和谐,这种大胆地对教材的灵活处理是可行的,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力的。
【连加连减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0-27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05-23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0-10
连加连减的教学反思01-20
连加连减教案03-05
《连加、连减》教案07-14
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04-15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05-02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06-17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15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