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科利亚的木匣》教后反思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具有了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但对课文具体写了几个内容,每部分内容都集中在哪些自然段进行描写仍是模糊。因些表现在自己的作文中没有层次感,内容没有梯度。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现象,我在课堂上比较注重指导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要求说出自己的理由。虽然一直都做了这样的努力,可是收效甚微。今天,在讲26课《科利亚的木匣》时,让孩子们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几个内容,抽了好几个学生都没有回答正确。一开始是认为课文读得还不够充分,便又吩咐孩子们再把课文多读几遍,读后再抽问,还是原样。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也认真地把课文又读了一遍,猛然醒悟:课文太长,孩子们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还不能把整篇课文装进脑海中再分级整理,而且对话较多,他们把兴趣点放在了对话上,不能整体去理清课文层次。我当即改变方案:让孩子们再次读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发生在谁身上的一个故事?这个问题没有难度,孩子们张口就能回答上来。接着,我抛出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科利亚几个年龄段的事?经过思考后,孩子们便陆续举起了手,看来也没有难倒他们。随后,我又故作神秘地问:科利亚和木匣之间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谁能说说在他5岁时,他和木匣之间发生了什么事?9岁时,又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孩子的兴趣,有几个同桌还小声讨论起来,我告诉孩子们:“大家可以发挥小组的力量,用最简短的语言或一个词来概括,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有智慧。”不一会儿功夫,孩子们纷纷发言:5岁时写了科利亚埋木匣,9岁时写了科利亚挖木匣。我大吃一惊,和我预想的结果不谋而合。我立即带头鼓起了掌,面带微笑地说:“孩子们,你们真不简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课文内容,你们都是智慧的化身。”大功已经告成了一半,不少孩子眉飞色舞,我又佯装面带难色地说:“不过,我不知道写埋木匣用了几个自然段,写挖木匣又用了几个自然段,你们能帮帮我吗?”还没等我说完,孩子们都已经低头拿起铅笔在书上画了起来,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这个难题,“帮”了我这么大一个“忙”。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处理上,我又进行引导:“小小的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竟然能明白了一个道理,这部分内容应该归于挖木匣这部分内容而是自成一个内容?”五十多张小嘴同时喊出:“自成一个内容!”“可以说说理由吗?”“因为它是写挖完木匣之后的想法。”“它不属于挖木匣时的事。”多精彩的发言,一双双小手此落彼起,一张张小脸笑容可掬。我敢肯定地说,这个画面一定是课堂上最美的一道风景。如果当时有相机我一定会把他们拍下来。总结全文时,我让孩子说一说这篇文章的脉络,孩子们都能高度概括: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课程在孩子们的激情中结束了,我看到孩子们还在故事中留连。。。。。。
这节课上,我巧妙地设置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再加上问题由易到难的梯度,让孩子获得心理满足,从而对所有的难题都产生必攻必胜的信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我在孩子们面前充当一个弱者,激发孩子们内心潜在的正义感和帮助他人的欲望,这本身已经在心理上正确引导了孩子,因此才会有后面精彩的表现。这一箭双雕的方法,既教给孩子找突破点的方法,培养了孩子们的能力,又激发了孩子的兴致。其实,好多时候,在我们课堂陷入僵局时,不妨另寻一条出路,或许你会欣赏到更美的风景。如今,我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智慧”这四个字的含义了。
【《科利亚的木匣》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0-06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06-12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0-20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08-25
《科利亚的木匣》的教案03-09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3篇07-12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5篇07-20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07-21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05-30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5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