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长相思》的听课反思(精选9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相思》的听课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相思》的听课反思 1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著名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他在途中遭遇风雪,辗转难眠。途经一道道山,一条条河,休息时连思念家乡的梦也被嘈杂的声音破坏得支离破碎。他抬头望月,想起家乡那安宁、祥和的生活,不禁泪花闪闪。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家乡温馨和谐的画面。在音乐声中,我深情诵读这首词,学生闭起眼睛,构思着一幅幅别致幸福的场面。
有的说:“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好不热闹。小孩们在巷口玩耍嬉戏,姑娘们坐在门口绣花;放学归来的孩童放下书包,放起了风筝,有的还把花做成花环戴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有的说:“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群星闪烁,作者的亲人坐在窗前欣赏着明月,不远处时时传来鸟儿唧唧的叫声,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似乎也与作者的亲人一样,静静地期待纳兰性德与他们团聚。
我见学生热情高涨,继而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从而更加明确纳兰性德投军从戎,征战疆场的心声。作者为了壮志和理想,忍受着思乡之苦,饱受着思想的孤独和寂寞,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舍小家顾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长相思。
《长相思》的听课反思 2
放飞孩子的想象,可以激起更多的创作火花。这句话,在进行的古诗词教学中我运用了,受益匪浅。
对于学古诗,学生已经习惯于读读诗句、说说诗意,理解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一节课下来,按道理说,学生已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总觉得缺少些什么。细细想想,学生了解得只是表面的、肤浅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地、深入钻进古诗句之中,因此学习起来平平淡淡。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古诗词三首时,我进行了尝试。前两首《泊船瓜洲》和《秋思》让学生进行想象,但效果不太明显。而最后一首诗《长相思》有两个地方让学生进行了想象,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相思》中第一句中描写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的艰难,如何让学生去体会呢?我引导学生说“你们想象一下,他们的行军途中会遇到什么困难?”经过几分钟的思考,有的学生说他们的鞋磨破了几双,有的说他们的脚磨出了鲜血,有的还想到了在翻山越岭掉到了山崖,有的则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对比……这些想象,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当时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将士们到边关应征的艰辛。
《长相思》中第二句中的“故园无此声”怎样来和将士们在野外露营对比来表现思念家乡呢?此时,我让学生闭着眼睛,想想将士们没有出征前在家里有哪些事呢?有的学生则认为:在寒冷的风雪之夜,儿女熟睡了,妻子在灯光下缝补衣服;有的则说一家老小正围着火盆说着话;有的说妻子和儿女盖着厚厚的、暖暖的被子做着好梦……学生的这些想象,是我没有想到,但我给他们提供了机会,那样他们的'思维得以在更大的空间里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长相思》这首诗词,设计的两处想象,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将士们行军之难,思乡之深,比起干燥无味地讲解诗意,强加给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我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效果。
《长相思》的听课反思 3
本学期,我在二小多媒体教室教了一节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长相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读(出生朗读)、看(默读)、听(听老师范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课堂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征途中,体会行军的艰辛,体会征途中充满了远离与牵挂。
通过对纳兰性德的生平情况的交流,将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渔舟唱晚》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纳兰性德故园的情景时,由于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没有更好地体现故园温馨。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可更多样些。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训练,还有谁会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更充分地说和读,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这次上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更大的进步.。
《长相思》的听课反思 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王崧舟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 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崧舟再次启动了他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我认为,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长相思》教学中,王崧舟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着情感、深化着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动”,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为纳兰性德保家卫国的精神而感动。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长相思》的听课反思 5
打着我的提灯,
我找到了一个人:
我。
我观察他。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文本”。按照英美新批评派的观点,文本一旦完成,作者就已经死亡。在这里,对这一命题我权且做一次教学论上蹩脚的迁移:
“课堂教学一旦完成,执教者就已经死亡。”我抛出这样一个观点,意在强调“课”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存在。当课被执教者演绎完成后,课的意义已经不再为执教者本人的意图所支配,“课”用自己的存在向每一位听课者言说它自己的意义。这个时候,不管你愿意与否,执教者只能将自己转换成听课者的角色重新倾听“这一课”的言说。
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也就有了课后的王崧舟与课中的王崧舟之间的对话:我以为,王崧舟的《长相思》一课(这样的言说总有点怪怪的,人要抽身而出看自己,难!说不定哪天你就成了神经病)是在诗(词也是诗)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着一种“和解”之道。
诗是不可解的,但诗又是不得不解的,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两难境地,抑或说是一种教学策略上的悖论。诗被卷入课程,既是她的幸运,更是她的不幸。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护“诗”的存在,使她免于被拆解、被蒸发。在《长相思》一课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王崧舟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他对“诗是不可解的”这一命题的艰难守望和维护。“诗”之不幸,就在语文老师漠视“诗”做为一种完形的存在。“诗”是一个极易被糟践和摧残的小生命,教学上稍不留神,我们就可能毁掉“诗”的存在。其毁灭之道,即在于将“诗”置换成另一样式的言语存在。诗是不能搬家的,做为诗栖居的言语形式就是她唯一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诗”像“树”,一挪就死。因此,一个有智慧的语文老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
王崧舟的《长相思》,走的大约就是这样一个路径。保护“诗”,就是保护“诗”做为一种“完形”的存在,这种保护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我们可以从“器”和“用”的层面上理解“诵读”,但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有必要从“道”和“体”的高度看到“诵读”对诗做为一种完形存在的本体论上的意义。诗活在诵读的当下,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诗即诵读。于是,我们看到,在王崧舟的《长相思》上,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长相思》在诵读中流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这是对诗做为一种完形存在的深刻尊重和理解。
《长相思》的听课反思 6
我看师傅的《长相思》,听师傅的《长相思》,读师傅的《长相思》,就是无法用一字来诉说我挚爱的《长相思》。我试图从《课谱》中去梳理一下我飞扬的思绪,但是我惊奇地发现有着深厚的课程与教学论积淀的林志芳师姐都说她听完了《长相思》后震惊到无语,丢掉了所有的关于语文、关于课程,甚至关于诗词的概念、原则、理念与判断,也完全丢掉了自己。连聪慧如林师姐都尚且如此,更何况资质愚钝的我呢。
“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齐读)长相思。”
课在这样的回环与复沓中戛然而止,而我的心却深陷在《长相思》中不能自拔。情与义,爱与愁,交织在一起,触动了心底里最柔软的那一部分。那一声声“长相思啊,长相思”,从此梦萦魂绕,绵绵无尽。
谁敢相信这样的《长相思》是课?谁敢相信这样的《长相思》是在没有教案的'情况下完成的?谁能把亲情爱情友情演绎得如此情真意切、摄人心魄?
师傅曾在讲座中说过,古人做诗最讲究章法,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谋篇布局。诗词的章法大体上可以归结为“起”、“承”、“转”、“合”四步,只有符合这四步的才能算是好诗词。细细品读《长相思》的教学精髓,似乎也正符合这个章法。不然我实在想不出师傅何以能将《长相思》演绎得如此出神入化,美妙绝伦。
一、起。在第一板块的教学中,师傅从王安石眼中的乡愁、张籍笔下的乡愁,切入到“在纳兰性德眼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读词,从读准字音,到读准节奏,再到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自己的感觉。学生在这样层层递进的诵读中,开始有了自己对《长相思》模糊的感受:纳兰性德这是在思念家乡,想念亲人。这样的“起”,可谓是用心良苦,达到了先声夺人、震动全课的作用。
二、承。在第二板块的教学中,承接了上面教学中学生对《长相思》模模糊糊的感受,师傅很自然地提出了“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在师傅的引领下,学生借助注释,读懂了词意,读懂了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无奈和痛楚,进而读懂了纳兰性德为何要如此的长相思。“承”在这里起到了蓄势的作用,为后面的撼人心魄奠定了基调。
三、转。就在学生展开了想象,完全沉浸在纳兰性德的孤独和无奈中,师傅突然话题一转:“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乐曲也突然之间由空灵悲怆的箫声《怆》,转换到了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琵琶语》,伴随着师傅深情的诉说 “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那还可能是……”学生的情感就在这样的意境里一发不可收拾,情动而辞发,一泻千里。
四、合。在课堂进入到最高潮的时候,在学生陶醉在其乐融融的故园图中的时候,师傅又一转:“但是,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破碎了,这样的情境却都破碎了。”接下来,便是一遍又一遍地诵读《长相思》。接下来,便是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问再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别离?”最后,课在“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齐读)长相思”中完成了诗词教学的凤凰涅槃。
《长相思》的听课反思 7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的一首词,知道这首词源于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设计。看到过他的教学设计,为他精妙的设计所折服。于是决定拿着王老师的实录去教学,看看到底有没有好的效果。
上课那天学生虽然不是那么了解诗句的意思,但凭着“思乡”这一主题,在反复读中也一次次地读出了那种伤感的语调来。特别是“纳兰的身在哪?”这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思绪飘向艰难的从军征途,去感受那离乡的愁与苦。一次又一次地将纳兰的的背井离乡的情形,用语言“播放”,学生一次次地读“山一程,水一程……”,在学生的眼前不仅看到了征途的跋涉,更“触摸”到纳兰的伤痛。学生沉浸在课堂上良好的氛围里。
燕子:
词,如何读?
诗词教学,读是它的主旋律。怎样细化读,让读成为诗歌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读是主旋律,用读贯穿整首词的教学。读,不是单一空白的读,是一种盘旋环绕,回复上升的读。教师要用他诗歌般的语言,循序渐进地浮载起“长相思”的意境,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美梦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乡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春风化雨:
境,如何创?
中国诗词的丰富意象决定了它深沉的内涵和表达的'含蓄,如何把诗歌教学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它一起深呼吸?这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情景的创设。然而,合理有效的情境的创设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又是一根软肋,我们创设的情境很多时候要么过于注重外在的花哨,要么与文本本体的意境隔着一层皮。教师要与文本浑然一体,课堂要与文本浑然一体,学生置身其间,便也与课堂的意境浑然一体了。
小溪:
语文课堂要创设意境,一种与文本贴近的意境;语文老师要有一种语文的气质,达到这样一个水乳交融的高度。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才能深切。此时的课堂才会变成一首动人的诗、丰富的词,一幅清丽的画。
向晚微风:
文本细读所钻研的不是剥离了语言的内容,而是言语本身。文本细读,首先让文本返回到原初状态去,将文本返回本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为文本的“文本”是学生学习的源。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文本细读,才能实现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才能找到一种神采飞扬的感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
《长相思》的听课反思 8
上周四,听了一节课,是三小老师来讲的《长相思》。听完之后,颇有感触
不得不说,每一节课,只要有人听课,讲课的人无论时间多紧,总要下一番功夫的。头天下午大课间的时候,那位老师才接到通知,就慌慌张张地赶至我校,询问学生,教室等问题。想着回去的那一晚,必定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第二天要上课了,我们得知改讲《长相思》,想来单是选课一定也受了一番折磨吧
《长相思》这一课是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之前我们已经上过,可是听课过程中,仍然感觉上出了新意,解读教材非常深刻,令教过几遍的我们眼前一亮。看来每个老师处理教材的方式,都有独特之处。这节课,老师紧紧抓住感悟“思乡情”来组织教学:先是从思乡诗导入,再以朗读贯穿全课堂。以两个问题:作者身在哪里/心系何方就解决了全词的大意理解。又围绕着两个问题,深刻感悟作者身与心的纠结,借助想象,走进作者内心,体验行程中跋山涉水的艰辛,书写家乡温暖宁静的美好生活,叩问诗人:人生能几团圆月,问君何事轻离别?进而达到理解全诗感情的目标。最后再从思乡诗中作者借月抒情学习全词通过叙事写景来抒情的表达方式,圆满完成课堂任务。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又巧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音乐与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诗情,令在座的我们也不知不觉进入强大的场效应,堪称完美。
听完这课,我想了很多:课堂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的确是需要我们花心思的,我们都知道,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任何一节课的设计,它都需要老师深入挖掘教材,巧妙设计教学,合理运用教法,最终在课堂上完美呈现,并与学生不断碰撞,最终达到教学相长。作为从教多年的老师,我们是否叩问过自己:每天行走于课堂,我们赢在课堂了吗?我们又从学生那里收获了什么?龙应台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跟国内的大学生上课,每次都有被掏空的感觉,她看不到师生碰撞的火花,从学生那里,她得不到成长。而我们不也是这样吗?上周改卷中,几个老师不约而同的感慨:为什么我们说了那么多遍,他们竟然一遍也没听进去?我们的课堂真的是无效的课堂吗?究其根本,还是我们没有经营好自己的课堂啊!
借用窦桂梅老师的一段话:课堂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经营的地方,是我们人生修炼的道场。课堂就是一本人生的大书,自己写来大家读,有的章节精彩,有的段落却模糊。让我们把眼光回归课堂,经营好自己的舞台,修炼好教育人生吧!
《长相思》的听课反思 9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古诗词的环节处理也感觉颇为棘手。今天我听了姚洁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一课很有收获,给我很多帮助。
首先,在教学伊始,老师很学生对诗,把学生带入古诗词教学的情境,也展示了班级学生平时的课外积累。接着让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对《长相思》的作者进行了介绍,这样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此外,本课中的词语理解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姚洁老师用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再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引导学生理解整篇课文,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通过想象的方式来理解文本更深层次的东西,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长相思》的听课反思】相关文章:
听课教学反思05-19
小学听课教学反思06-02
语文听课教学反思03-26
小学数学听课心得反思01-20
《故都的秋》听课反思范文10-16
《故乡》听课反思范文(精选10篇)10-10
《伶官传序》听课反思08-19
相思的语录02-20
相思入骨的经典句子02-25
明月寄相思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