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21 15:51:48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课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1

  《百分数应用(一)》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3页----24页的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并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一、精心设计复习题,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百分数应用(一)》是主要学习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这一课的难点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求百分数便是容易多了。而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摆在我面前的大问题,为了很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没有采取直奔主题的方法,而是采用了衔接方法收到的效果却很好。比如,在让学生用这两个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百分数应用题时,有复习时的内容铺垫,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提出“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这样的百分数应用题,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借助线段图,找准单位“1”,寻求、理解解题思路。

  怎样理解“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百分之几?” 这一问题学生容易想到的是书的第一种方法,先求出多的体积,再去除以单位“1”的量。对于第二种方法学生,一是很难想到,二是对“-100%”的理解,就是要把计划的看作1去减,这一点对分数意义理解不深入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一知半解。要想很好理解第二种方法,关键还是要借助前面的线段图,直接用两个量求出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结合熟悉的思维求多想减,想到用现在的减原来的,结合图想到原来的量是单位“1”,就是100%,继而用减求出问题来。另外在辨析“增加百分之几”是不是也可以说“减少了百分之几”这环节上,学生不是很理解,这时就迅速让学生按照例题自己画线段图,独立分析解决。进一步体会一下这两题在画图中的共同点与细微区别:共同点是都是先画单位“1”量,再画比较量,区别是例题先画的是水的`体积,而此次先画的是冰的体积。两次图中所标单位“1”的位置是不同的。这也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图中直观的体现,很大的帮助了更多的学生理解解答的方法。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2

  大家都是用下面这样的方式来导入的,我也这样设计了(见下面的教学流程,呵呵,落入了俗套),但中间加了问题:为什么用秒作单位呢?可与时、分作比较,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是如何学习“时”的时间概念的?那么今天我们想想怎样来研究“秒”,引导学生体会学习的方法。

  如果不这样去引入,那么又可以怎样去教呢?可以从哪里去入手?突破口在哪里??

  想到的切入点:

  出示下面的信息:

  (1)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

  (2)火车每秒约行55米

  (3)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4)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5)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每秒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

  (6)装配一台海信电视节约1秒钟,整个公司一年可节约成本500万元。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时间短、效率高、创造的价值高!

  师:秒表示时间短,你说说怎么个短法呢?

  继而展开.......

  三上《秒的认识》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来等待神七的`发射。春节联欢晚会…10、9、8…这里表示多少时间呢?为什么用秒做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

  二、探知

  (一)感知1秒

  1.关于秒,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出示钟表,认识秒针

  3.感知1秒,1小格为1秒。

  感知1秒能干些什么?

  (1)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

  (2)火车每秒约行55米

  (3)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4)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5)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每秒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

  (6)装配一台海信电视节约1秒钟,整个公司一年可节约成本500万元。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时间是1秒1秒累积起来的,我们要珍惜每1分,每1秒。

  (二)感知几秒

  1.1大格为5秒。2走到3走了几秒?5走到8呢?

  2.感知15秒、30秒。

  3.从教室这头走到那一头大约要几秒?系一条红领巾大约要几秒?

  (三)认识1分=60秒

  1.观察秒针走60小格,分针走多少?1分=60秒

  2.感知1分钟能做什么?举例

  3.时间格言

  三、练习

  1.估算1分的活动

  学生把头趴在桌子上,老师说开始,大家心里估计1分钟的长度,觉得时间到了,就没有声音坐直。

  看钟表秒针走动,拍手数数,感知1分钟。

  2.我会填。

  我们上一节课要40()。

  小明跑50米用9()。

  妈妈每天工作8()。

  3.我会转化。

  60秒=( )分 4分=()秒

  70秒=()分()秒 90秒=()分()秒

  10分=( )秒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你们辛苦了!

  今天上午我讲课的内容是“体操表演”,它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5页《体育中的数学》的第一节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设立、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授后反思等反面谈谈我的拙见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分两课时,本节课主要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为实践活动课,内容设计将数学与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一般学生每一学期都会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也经常观看电视里的.体育节目,对于书中所提及的体育问题可以说经常接触,并在不同层面上有过思考。基于这一点,书中的问题,部分学生是可以解决的。但要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并要利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解决,这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有序思维的方法。 综上所述,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图形与乘法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 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中难点是:

  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难点: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总结为三观一实践。

  第一次是观看视频,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体操表演的美,并从中初步感知体操表演中队形的变换;初步认识长方形队和正方形队(即方队)。

  第二次是观看一组图片,主要解决长方形队和方队的概念,顺势解决行(或排)与列的概念;并且让学生了解体操表演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就此导入课题。

  第三次是观察体操表演模拟彩排图,就是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学生有了长方形队和方队的概念以后,再加上已掌握的乘法知识,就能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继而解决本课重点;最后有用列表的方法展示排列方案,教会学生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为下节课学习“比赛场次”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突破难点。

  四、授后反思

  本节课我努力地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且先小组合作,再自主解决问题;努力关注每一名孩子,但是在教学中做的还不够,还需要向各位专家和老师学习,还需要你们的多多帮助。谢谢!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4

  我们发现教材把比的认识放到了六年级的上学期,学完了百分数之后就认识了比,而删除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以及应用正反比应用题。而只研究正反比例(图片),加入了变化的量(图片),、画一画(图片)、探究与发现(图片),等内容。

  为什么加变化的量、画一画、探究与发现等内容?

  由困惑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有了下面的答案。

  其一在《课标》中,更强调了通过绘图、估计值、找实例交流等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为以后念打下基础。学生绘图的过程可以说是他亲身体验的过程,是他“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只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加深了对函数的认识。多种研究也表明,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中,应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函数图像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变量的变化关系,并且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更好的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这一点可以从课堂和课后的作业中找到答案。

  其二为今后对函数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再来看一看函数课程的发展链。

  小学:数的认识,图形数量找规律,数的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字母表示数—变量,统计—变量,商不变的性质—常函数,正反比例—函数。

  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高中:函数概念的映射定义。一些具体函数模型—简单幂函数及其拓展,实际函数的模型——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

  到了大学还在继续着对函数的学习,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只是对函数的最初级的最浅显的认识,但却影响着孩子今后对函数的学习。从多方面理解变化的量,打破了思维的局限,利于今后函数概念正确的建立。

  这节课我谈谈个人的观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积累了一些常用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反比例这个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正好是规律探究的知识,因此高老师尝试用整体进入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使学生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教材的安排是用例1、例2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的图像,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而高老师第一课时并没有进行图像教学。而是对教材大胆地进行重组,第一课时进行正、反比例意义的'教学,第二课时进行正反比例图像的教学。从意义和图像两方面进行对比,用结构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这节课高老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呈现出学生“分类方法”的多样化,在两次“分类”中不断激发学生探究两种相关联量变化规律。学生学的比较愉快。

  探讨的地方有:

  1.在出现表格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个不是相关联的量的表格让学生进行分类。如人的身高与体重等。这样对比更明显,让学生知道不相关联的两个量要归类在不能成比例一类,

  2.可以让学生把一组组对应的数据写出来进行对比,教师也可以板书这样学生更能直观的发现他们的比值一样的.或乘积是一样的,以便发现规律.

  3.重心下移的力度不够,规律可以让多个学生尝试归纳,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得出规范性的数学语言.

  4.教学中增加对比练习

  5.增加拓展练习,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加深正比例的概念的理解。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5

  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这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几何语言,第一次使用几何符号表示几何图形,因此这节课对于几何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抽象出三种图形,让学生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三种图形的学习中学生还感受了类比的数学思想。

  一、设计理念

  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建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实施课程教学民主化,促进开放式教学的深入研究,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暴露和展示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经历一个再发现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空间,紧紧抓住“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条主线,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将面向全体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实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线段,为学生学习本堂课提供了基础。这节课对学生来说,通过课件形象感知直线、线段以及射线的特征,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分类思想的培养。通过典型的感知材料,及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组织感知活动,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了根据三线各自的特征区分直线、射线、线段。知道了线段、直线、射线是最简单、是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也是以后系统学习几何所必需的知识,线段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直线、射线的表示法是由线段延长而得到的。

  三、这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

  1、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线段的特征总结方法,过渡到学习射线、直线,进而总结射线、直线的特征,学会三线的异同点,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自己又对单元教材进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

  2、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多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3、能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学生先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了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教材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四、值得反思的地方

  1.整堂课因为内容设计较多,怕教学时间不够,加快了整个教学节奏,有些地方就显得有些匆忙,不够从容。最后总结全课后就正好下课了,机动的拓展题目可以不出现,拖延的那几分钟时间出现思维拓展题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够集中,没达到预期效果。

  2.气氛不够活跃。可能由于不是我自己班的学生(我是八年级教师)彼此之间不熟悉,另外七年级新生有些紧张,所以我们配合的不是很默契,不过在我的调动下,后半节课有所改观。

  3.课件要和动手实践相结合。这是使用课件教学的不足之处,特别是讲授几何课,更要再使用课件的同时动手画出图形,让学生看到作图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更深刻把握重点内容。

  4.对个别同学回答问题时的几何语言纠正的不及时。

  总之,我会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并且不断的进步!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6

  “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

  第一次教学

  反思:第一次在教学9加几这堂课时,由于事先准备地比较匆忙,所以在许多教学的处理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首先,在重点和难点上,没有把握到位。在处理饮料问题时,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凑十法”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受这种方法的优点,让学生在逐渐的练习、感受中体会这种方法。而我似乎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想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主地感知方法的优点。同时在教学中学生操作摆小棒的部分也没能掌握好,没有给学生明确的要求,以至于这部分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自然不会达到教学要求。以后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应该起好引导的作用,让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融洽。

  第二次教学

  反思: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去思考计算方法,领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我只是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计算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充分让学生们体会到“凑十”的优越性。激发了学生不断自主创新意识,学生在相互影响和激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想出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他们体会了学数学的乐趣。

  但在操作摆小棒过程中,引导还是不够,有些操之过急,学生们有些忙乱,以至于学生在交流过程时有些描述不清,影响到学生们对“凑十法”理解。

  第三次教学

  反思:经过前两次的教学,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再加上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我再一次修改了教学设计。在这次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多说多练,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们通过摆一摆、移一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 “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体验“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使每一个环节处理得更加到位。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7

  《去游乐场》是教材P30-P31的内容,是在学习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的进位的计算。着重讲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写法和处理,发生进位,要把进位标出来,在乘下一位时就要把进位的加上去。

  教材设计成去游乐场买票的学习情景,我以十一老师组织学生放假去游乐园游玩为线索,创设了“去游乐场”这一活动情境,让同学们在游乐场里边学边玩,边玩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在具体地情境中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所给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全班43个同学一起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基本采用了竖式计算,有的'学生对进位有标出来,有的没有,对这两种情况都给予鼓励,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板演,部分学生出现算式问题:(1)没有表明进位导致没有加上进位导致错误,(2)虽然有进行表明,但是马虎导致进位忘记。及时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提醒学生最好把进位写上去。

  在本堂课,结合国庆放假,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孩子们亲自去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及时的进行鼓励,使得学生更加专注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总结:在课堂上学生都基本掌握知识点,但有两位数乘一位数,乘到十位时有向百位进位时,有学生会不写出进位,直接写积。我

  担心学生会忘记进位,还是规定他们把进位数写出来。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8

  一、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切入点”。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知道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个10,2个十是20,这节认识整十数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整十数已经有接触,并有一些零碎的、不系统的认识,我认为这就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在对“十”和“二十”略作复习后,可以直接给出3捆小棒,让学生说说 3捆小棒是多少根,是怎么知道的?而无须每10根捆一次,一直捆到10捆。那样不仅没有对理解3个十起多大的作用,反而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时间。所以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切入点”,有效地进行教学。

  二、抓住教学各环节设计的连接点。

  每设计一个教学环节都到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且环与环之间要有连接点,并呈现逐步提升要求的趋势。我设计的三个操作活动即从老师拿出3捆小棒、6捆小棒让学生认识3个十是30、6个十是60,到自己拿出随意几捆说出几个十是几十,再到10根10根数到100,逐步提升要求。学生在认识“几个十是几十”的同时对整十数的意义有了清晰的感知,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三、尊重教材为前提,重组教材为需要。

  教材面向广大学生,为教师提供教学蓝本,教师应该钻研教材,知道每节课要达到哪些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什么。但是针对各地区、各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的不同,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不一定都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可以适当重组教材便于本班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像这节课在认识整十数后,我就安排了认识整十数的练习,而后再通过计数器来认识数位和学习写数。这样学生对整十数的理解会有更深的认识。多角度、多方位地去钻研教材,合理重组教材,目的只有一个:更利于学生的学。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9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特征”为题,主要阐述了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内容结构、传统的课程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的特征以及现代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构成特征。其中我对第三部分即现代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构成特征进行了重点的阅读与批注。

  书中以xxxx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发,总结概括了60余年的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在论述中,我了解到了新的课程内容的组织的侧重点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关注数学科学自身的逻辑结构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和发展。虽然如今我们已经使用上了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但是与之前相比,这一点也是相同的。而我国小学阶段新的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特征,也可以从3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

  (1)从知识的领域切入。

  我们经常提到的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就是将数学课程从知识领域的.角度去划分的。与时俱进,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重新命名:“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从数学学习的目标切入看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按照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

  看到这一划分,我一开始以为是与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相对应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当看到领域分类对应的特点和模块归属,我又感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

  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将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数学活动,以6大类数学素养构成了数学课程内容。对比xxxx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发现了不同。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第5页: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阅读与对比,我们也可以将现今的xxxx版《数学课程标准》放在书中更高层次的课程结构发展中,这样能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改革与发展。了解了这些变化与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以之为依据,把握课程内容的切入方向,做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10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小数产生的过程。

  新课开始,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读商品标价理解标价的意义和测学生的身高(测彩带的长度)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聪明的人们于是想到了用分数、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体会到了小数的意义,然后全班交流得到: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尽管这是一种规律,但教学时,我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从0.1米还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引导学生利用1米=10分米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依次类推, 0.5米、0.9米是多少分米,用分数怎么表示?接着,认识一位小数;以同样的方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顺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在实践运用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为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练习,人文性的提示更激发了学生展示的热情,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他们的知识得到了充实,思路得到了拓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对教材钻研不够。在教学相邻小数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时太仓促,处理的不到位,在课中应引导学生回忆并举整数的计数单位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11

  刚刚接手新的班级,一切又要重新开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本节课结合勾股定理的历史和毕答哥拉斯的发现直角三角形的特性自然地引入了课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机会,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发现勾股定理。层层深入,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

  不管怎样,加油吧!为自己和那些孩子们!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12

  一、教学内容

  《认识整千数和一万》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数》第一课时。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10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是学生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它也是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在具体情境中探究认识整千数和一万,能正确地进行读写,并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较大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学会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教学难点:感受一万的实际大小。

  三、教学程序:

  为了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地突破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下面几个教学程序:

  (一).关注生活,激趣导入

  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最容易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说了一句话含有很多数字,让学生也学着我说说从而感受到数的无处不在,由此引出今天要学更大的数 ,再通过猜测体育馆人数来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经历数小方块的过程,直观感知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小方块过程,

  从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再 迁移到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来完成对万的认识。

  2、构建数位顺序,在这里我将书本原来的教学顺序进行了修改将构建数位顺序放到前面教学,为了后面更好地教学数的读写。

  (1)看着计数器一起回忆学过的数位。

  (2)一千一千地数发现现有的数位不够了,从而增加了万位。

  (3)教师依次从右往左板书出,并且引发思考表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4)同桌对照数位顺序表互相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分别是什么数位?

  (5)师生抢答:从右边起,第几位是千位?第几位是百位?万位是第几位?十位呢?万位在第几位?

  3、借助计数器,探索整千数和一万的读写

  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读书、写数,来探索完成整千数和一万的读写

  (1)在计数器上拨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并读写,(唤起原有的认识经验;寻找新知的生长点)

  (2)让学生试拨3000在千位上拨3,表示几个几?(3个千,教学3000的写法)为什么3后面有三个0?千位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数是第几位?(第3位)

  再在千位上拨上2个千是几个千?(5个千,学生自己写5000)

  再拨上4个千呢?(9个千,也就是9000)再加上1个千是多少?(一万)

  (3)你还能拨出几千?小组拨整千数,读、写;

  4、介绍在数轴上表示数以及有序地数数

  (三)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本环节我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

  1、结合情景读出横线上的数,读图中的句子,写出你所听到的数,感受数与世界的密切联系。

  2、游戏 找朋友 沟通读法和写法

  3、自学整千数的加减法(已经预设到学生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不必要教师重复讲解。

  4、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拓展知识,提升认识

  数学的知识是系统的、前后有联系的,为此我在教学的最后没有采用传统的总结感受的方式,而是以游戏结尾,让学生在读数中发现还有佷多自己未知的知识等待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同时也为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孩子创造了表现自己的舞台。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结合新课标理念,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营造出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积极动手、开动脑筋、充分体验,希望整个教学过程会成为孩子们探索数学的发展过程。让他们在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四、教学反思

  9月19日经过上课之后的自我反思和在吴老师的提点之下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比如:

  1、在游戏与计算之间的过渡与上需要更加仔细推敲如何更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在教学读与写的过程中还要加强练习力求做到整千数脱口而出,一写就准。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再多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力求让孩子们自己说出第二种方法。

  尽管以上说的有些地方不会影响到整个课堂的结构和效果,但是我想如何让课堂做到精致化、精细化这些细节恰恰是至关重要的,在此也感谢吴梅香老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听课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力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13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组织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尝试着将问题变形、引申和推广,反思解题思路,从而认识到数学问题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对于学生形成综合解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学中还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过程。其次,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智慧,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体现自己个性的案例,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我在备课时总觉得用七巧板进行拼图来设计寓意也就那么几种图案,不会有什么更新的花样,但在实际课堂上,学生却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充分展示了小组合作的力量,他们不仅拼出了一些我意料之中的房屋、各种小动物等图案,而且还创造性地拼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悯农》、《百花齐放》等美丽的图案,更令我惊喜的是有的小组的同学结合边境口岸的实例,拼出了《国门》的.图案,使当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加上投影的应用,使学生的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本节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活跃的氛围中指出课堂中应用的数学知识。

  三、多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等等。

  四、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经过一段时间课改的具体实施和不断的反思,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14

  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以故事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童话般的故事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中,小数点的故事、学生日记等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寓小数与情境中,使学生喜欢小数,对数学感兴趣。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 1/10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 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

  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本节课中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大部分内容均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思维,增大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本节课又注重了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课题、一位、二位、三位小数的8个主要关系式等,均由老师板书。提纲挈领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几点不足或困惑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老师引导太多。概念教学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习方式值得研究。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的问题设计我修改了几次,但我觉得总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数的本质,特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能写成小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15

  参加新课程改革的这半个学期,略有感想。下面我谈谈让我感触最深的两点:

  一、教材的编写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为教师的合理利用及创造性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半个学期来,我深深感觉到教材编写更具人文性、灵活趣味性。如《观察物体》这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教抽象,但是教具随手可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上课时我让学生在家里找出各种长方体代替正方体摆一摆,学生摆得津津有味、余味未尽。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初步建立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的创造力。我不拘一格让学生摆弄长方体,学生们居然能用这些看似简单的长方体摆成了许多有趣的不同的形状的物体。有的同学摆成长长的火车;有的同学摆成可爱的小狗;还有的同学摆成了酣态可鞠的机器人,真是妙趣横生。

  当然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教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质疑、补充、变更。

  二、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摘几条《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目标的阐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要求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我们去听课时发现不少班级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质问权威(有的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时,跟老师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是常有的。)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兴趣勃勃、情趣盎然。如教材41页的"数学故事",我按照常规让学生讨论后,让学生汇报情况是,前面汇报的几位学生编的故事各有千秋,但大体上都大同小异:机灵狗不小心把装有12条金鱼的鱼缸打破了,淘气和笑笑又拿来2个鱼缸装金鱼,现在每个鱼缸里有6条金鱼。正当我准备总结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响亮地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其大意大致是,机灵狗不小心把装有12条金鱼的鱼缸打破了,死了4条金鱼。淘气和笑笑又拿来2个鱼缸装金鱼,现在每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这样的想法真实让我为之叫绝。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02-16

数学课程教学设计03-25

数学课程教学设计10篇03-25

数学课程教学工作总结03-16

小学数学课程《9加几》教学设计优秀09-06

五年级数学课程教学总结05-21

小草教学反思 《草》教学反思11-04

乌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9

化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最新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