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春》教学反思 推荐度:
- 江南春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江南春》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江南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南春》教学反思1
教学中,能抓住古诗特点,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想象,解诗意悟诗境,感受江南春色之美,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热爱。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借助资料自主解疑,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品味诗歌中那淡淡的忧伤。在解意悟情的同时,设计了个人读、小组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情境引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朗朗书声中激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并让学生明白了: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则能看到文字背后的秘密。整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思考,大胆交流,自信展示,精彩不断。
身为师者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诗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我打破课堂界限,适度拓展,引入杜牧的《泊秦淮》、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以诗带诗,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淀,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
不足及改进措施:
1、整节课虽然书声琅琅,但是朗读的形式多停留在小组读、男女生读、集体读等层面,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较少,且朗读的层次性不强,不能体现螺旋式推进的课堂节奏。
2、在借助想象理解诗意和引入背景感悟诗情的环节,由于课堂节奏把握不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因而孩子口中的江南春景不够生动丰满,课前设计的“看着烟雨迷蒙中的座座寺庙,诗人杜牧仿佛在说……”的说话训练未能进行,因此整节课总有点稍欠火候的感觉。今后在教学环节的取舍和课堂节奏的把控上还应多下功夫。
3、课堂中虽然有意识的关注全体,但在真正的实施中总有些不善于展示的孩子被忽视。于我们而言,他只是一个学生;于家长而言,他就是一家人的希望。因此我们不经意间的忽视,对一个家庭来说影响的可能是未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在“注视”的同时,多些“扫视”,多关注教室边边角角的学生,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孩子,让每位学生都被重视,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古代诗歌中,描写江南春景的诗不胜枚举。杜牧的《江南春》,以其画面的优美和情思的含蓄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景: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遍野绿树红花。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酒旗在迎风飘展,行人在不断来往。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建立的寺院,在蒙蒙细雨和淡淡薄雾中隐约可见。只是由于写得含蓄蕴籍,因此,凭吊南朝、讽谕当代这些意思不易被人看出,其实他写《江南春》是有现实的讽谕意义。
再加上诗歌的教学特点——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个别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能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2.抓字词理解及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借助资料领悟诗情,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
3.通过本堂课的学诗方法拓展学习《题临安邸》,感受不一样的抒情方式。
通过这次的古诗教学赛课,我从教学上和自身谈谈自己的感触:
在设计上从来没有这样认真的去思考过古诗的教学,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最后也能完整的设计出整个教学流程,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进步。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重要。在学法上刚拿到古诗时,我就在思考:古诗教学应该带给学生怎么样的学习方法呢?人们常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所以,除了借助注释这一方法之外,想象画面,借助背景资料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江南春》教学反思2
话题与问题有所不同,话题是一个大的阅读背景的构建,问题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手段,从而推动话题的深入。所以,话题忌碎、小,话题要与文本主旨,文章中心直接关联。构建的话题如果直奔文章中心,这样的对话更有价值,也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纵深度,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江南春一课时,我原本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推进式,零碎而显繁琐。后来阅读参考了一些网上教案后进行了修改,整堂课就构建了这样两个话题:
1、分别找出诗人描写江南晴天和雨天的景色的诗句,读一读,想一想,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想一想,诗人抓住了江南哪些特有的景物来写江南春色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的阅读对话就显得有的放矢,课堂结构步骤干净利落,简明轻快。学生也能学有所得。
《江南春》教学反思3
春天将至,在这时节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的古诗,很合时宜。诵读经典,春的气息迎面扑来,温馨备至。
《江南春》是首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之一。杜牧擅写绝句,尤其擅于写景抒情的句子。《江南春》写今吊古,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由烟雨迷蒙的楼台佛寺联想南朝覆灭,借古讽今,诗情画意中寓含讽喻之情。江南水乡的秀美画卷:黄莺、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这些江南特有之物构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这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图画,意趣盎然,充分体现了杜牧诗歌明媚流畅,清新有致,情境悠然的特色。
古诗教学,应从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学是这样思考的.:自主预习侧重了解作者生平和其他诗作,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课堂教学交流讨论为主。前两行诗的意思可以让学生看图自主理解,以学生的交流为主。难点在后两句,但经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对南朝和作者所处时期的了解,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应该不困难。这样,品读悟情也就容易多了。
《江南春》教学反思4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在此我只说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国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国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年级下册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春》教学反思5
就我自己的这堂课,上完后,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认真备课与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
因为组内的老师以及主管教学的校长要进行听课,所以自然不能像平时上课那样随意,都想上好课。为此,课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后,才着手进行备课。所以我的这堂课,真是彻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古诗的模式,不再仅仅拘泥于讲、抄、背,主要是以“赏”为主。课堂更为活跃,更有趣,更生动。
这堂课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两处: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在讲“酒旗风”的这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字的'诗句对比学习。二、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到位。学生们首先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接着学生们就讲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会到了诗的美。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不少。1.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江南春》教学反思6
一、注重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朗读要求语速要慢,而且语调要有高低的变化,课堂上我注重朗读指导,加强示范,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带上动作读、配乐读,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情,读出诗中的美,读出感情了,对诗意的感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诗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是因为他曾经身处在那样的意境之中,只有为学生创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意。所以在教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不但能说出诗中所写景物,而且有的孩子能说出仿佛听 到了流水的声音,这足以见得学生真的去想了,真的走进了诗的意境。
三、大胆尝试了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仍是教学重点,我尝试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儿歌识记、家族识字、给生字组词,用词语说句子等多种方法,夯实了识字教学,特别是用词语造句,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答能力,而且感悟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江南春》教学反思7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对于小学生的诗歌教学我始终有些迷茫。一来在诵读环节上,结合诗句引导诵读的技能比较生疏。虽然学生在读,但是只是机械的认读文字,很难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景之美。二来在悟情环节上。如何引导他们理解诗中情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为此,我播放了一些江南的美景,以期加强学生对整首诗的感悟。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春》教学反思8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特别的失落。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目标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了美的意境,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试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二、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比如说在对“莺啼”的理解时,有学生就说这里的莺是指黄莺,我没有及时的.更正,因为自己当时也不敢肯定,上完课之后,细细的分析了一下,“莺”不能单指“黄莺”而是包括了春天里各种各样的鸟类。
三、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
学生体会的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的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在讲解诗意的时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对诗人的情感感悟时,只是浮光掠影。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地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江南春》教学反思9
景、情、理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元素,也是打开古典诗词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若能披景入情、缘情入境、因理生悟,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先说“景”。
《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都和春天有关,也都有对于春景的描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 “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魅力的春天。
如果诗人就此打住,仅仅将一幅图画展给世人即沉默无语。也许,这首诗也能名噪一时,但很快将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诗人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是兴起一份对景物,对人性的深思冥想。
于是关注了“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句既有“景”又含“情”。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感叹,就特别引人遐想。有人说,这是诗人对于佛教的讽刺,我也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一定非让他们在这里就学会明显的批判,不要硬性的破坏诗人带给我们的关于春天的美丽感受。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在程颢的诗作中,这算的上是一首好诗。
最后再说“理”。
《江南春》教学反思10
今天和学生一起阅读了《江南春》,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的春天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廷的衰败,表现诗人反对佛教,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杜牧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因为每学期学生都会背诵古诗,所以对于这首古诗,学生都能背出。所以,本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说说“莺啼”、“绿映红”、“酒旗风”等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由串讲诗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数红花互相掩映。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飘荡。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南朝的覆灭,讲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治时期,皇帝和大官僚都崇信佛教,修建寺院,据说有五百多座,寺院的僧人也是空前高涨,这些达官显贵想通过拜佛求经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千秋万代,荣华富贵,可是这些寺院在随着朝代的更替倒塌无数,已经没有多少存在了。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学生很能领会老师的用意,他们发言完毕,最后一句诗的意思也就出来了.你看看,你只知修建寺院,不知道强兵练武,这么的寺院还有多少掩映在烟雨中呀?
诗句意思出来了,可是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于是我又给学生介绍杜牧生活的朝代,当时正是显赫一时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败,连年征战,宦官当道,民不僚生,苦不堪言.而当时的统治者也效仿南朝统治者的做法,企图通过修建寺院的方法来保佑自己江山永固.学生们听了很是愤慨,纷纷对当朝都的做法表示谴责,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就是诗人的情感,共鸣的情感在课堂上涌动。
春的景致直观地带给人美好的遐想,那么怎样和学生一起品味春色呢?那就把诗意和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读诵积累与情意熏陶结合起来。诗人杜牧在《江南春》这首诗描绘了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秀丽春光,同时由烟雨迷蒙中的楼台佛寺联想起南朝覆灭,流露出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借古讽今,这是本首诗的难点。如何巧妙地处理呢?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二两句;然后抓住“南朝”和“多少”切入第三、四句,适时补充作者用意,启发学生理解“写今”与“吊古”的内在联系,从而收到获得审美体验与弄清寓意的双重效果。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春》教学反思11
上了古诗《江南春》。我觉得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诗人描写江南晴天和雨天的景色的诗句,读一读,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诗人抓哪些特有的景色来描写江南的春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课堂结构就会显得干净利落,步骤简明轻快,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激情,课堂就会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就会学有所得,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首诗有个教学难点就是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感情。如何巧妙的处理呢?我认为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作者杜牧的时代背景:当时兴盛一时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败,而当时的统治者也效仿南朝统治者的做法修建寺院的方法来保佑自己江山永固。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在学理解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的难点也就不攻自破。就能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江南春》教学反思12
对于小学生的诗歌教学我始终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一来在诵读环节上,结合诗句引导诵读的技能比较生疏。虽然学生在读,但是只是机械的认读文字,很难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景之美。二来在悟情环节上。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如何引导他们理解诗中情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
另外,学生辅导书的内容比较完整,在帮助孩子们课余自学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依赖性。这节课的“明诗意”环节进行的十分顺利,但是我明白,这背后是《教材全解》在给他们“撑腰”,至于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转化,我感觉不是很乐观。所以我有这种设想:在下次的.诗歌教学时随堂上,不按照课本的顺序,给学生一个“措手不及”。这主要是想真实的考察一下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最后的一点点小感就是:小学诗歌教学在某一个范畴比较中,比初高中诗歌教学的难度要大。这个范畴就是教学方法。
《江南春》教学反思13
今天教《江南春》感觉很糟。
教学步骤:
一、读诗将诗读熟。2、引导学生质疑,找出自己读懂的词句。3、疏通诗意。4、背诵5、拓展相关江南春天的诗。
在第二步骤,学生提出“江南”“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词不理解。首先他们提问的“江南”一词就出乎我的意料。我讲“江南”是长江以南(顾名思义),包括江苏的常州、江阴、常熟、无锡、苏州;浙江的杭州等,还有福建的一部分。古诗中的“江南”是一个大概的地理概念,更多是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让学生回忆了一下白居易的《忆江南》,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下课了,到百度里一搜才知道还讲错了一点。原来,百度里说“江南”包括的地方还有江西的上饶和浙江绍兴等地,福建不在其中。又找到了几首有关春天江南的经典诗词。(《忆江南》全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古诗不好上。作为教师本身的知识蓄备不够,开口就心虚,伤脑筋。下次课前要作充分的准备呢。
接下来讲解词意,逐句疏通诗意。麻烦了。“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两句诗,诗人通过列出“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意象来写江南之春。过去讲诗句,一般是由词到句,让学生大体领会,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今天这“水村”怎么讲,“山郭”又怎么说。“郭”字字典解释为“城外之墙”。“山郭”连起来怎么讲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还是教参聪明: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树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把“水村山郭”原样连在一起了。讲这首诗,字字落实,显然行不通,也没有必要,教学的时候犯了大忌。这两句除了“酒旗风”是学生看图领会,其余都是我讲的。
下面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课前查了南朝一些相关历史知识,这两句讲南朝历代君主大兴土木,建寺庙保佑其江山,以永享荣华富贵,还有杜牧在诗中的寄喻之意。
唉,这一课我一人讲了大半,口干舌燥,从学生的眼里感觉他们仍多有不明就里之处,真累!可是,古诗教学是不是只要让他们读读背背就行呢,那样一来教师教与不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首诗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呢?
《江南春》教学反思14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因此在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
当然,这首诗上得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全诗的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这些都是我在诗歌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地方。
《江南春》教学反思15
1、识字:第一课时中,通过同桌对读正音、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组词来认识生字,但没有做到每个字都让学生说一句话;第二课时,通过带拼音全班齐读生字、小组合作读生字卡、识字游戏等方式复习巩固。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生字,少数学生不能认读“莲、南”,nl不分。
2、写字:第一课时,学写“东、西”,“东”的第四笔容易错写为点,有几个学生能自觉发现“西”和“四”的相似,也能区分。书写时,竖弯容易错写成竖折。时间分配不当,课堂上实际写字的时间不足。
3、诵读:第二课时的`读比第一课时多,设计了小组赛读、分角色读、带动作读、吟诵品读等方式。但读得还不够多样,环节设计不够紧密。部分学生误将“莲叶何田田”读成“荷叶何田田”。尚须要强化识记,加强诵读,读中理解,熟读成诵。
4、拓展:介绍了《采莲曲》《小池》等古诗,其中意外发现《小池》是学生幼儿园学过的。这个环节充分暴露了我的问题:不信任学生。我一开始应该先询问学生知不知道其他关于莲花的古诗。由于担心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我在教学中有“满堂灌”的倾向,这节课我讲的时间起码占了一半,没有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5、调控:不时有学生开小差、搞小动作,我有时不能发现,可见我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没有留意到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说明我的课堂还不够生动有趣,不能完全吸引学生。
【《江南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江南春》教学反思01-07
江南春教学反思04-18
江南春作文04-03
《江南春》教案07-22
江南春教案02-24
江南春的教案03-08
江南春的教案范文08-25
《江南春》优秀教案03-06
江南春作文(15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