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6 10:07:15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推荐度:
  •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反思 推荐度:
  • 小学数学双减教学反思 推荐度:
  •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推荐度:
  •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保守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小学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小同学们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溢着求知欲和表示欲。

  下面,我对一些具体案例的教学反思,从同学的变化看课改,就我教学经验谈一下课改体会:

  教学反思一、从生活动身的教学让同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本学期的教材有“图形与变化”这一节课,在同学理解了旋转和平移的前提下,让同学多去观察日常生活中,哪里有旋转,哪里有平移,第二天再来回答,同学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同学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同学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反思二、交流让同学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和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克和千克的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什么大约重一千克,我想,假如直接给同学答案有几种,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于是我让同学们从家带来两袋盐,让他们用手掂一掂,告诉他们这就是一千克,让同学们从笼统的概念形成感观认识,然后拿称去称一称,实现了他们对重量单位的理解和认识,大家一起分享发现和胜利的快乐,共享相互的资源。

  教学反思三、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在本学期习题中有关 “10个一百是一千”的问题,我想假如没有实践同学,是不会有立体感的。于是,我就让同学带来小木棒,让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动手摆一摆,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学生要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活动完成这节课的学习。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热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比较2/5和1/4大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2、你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吗?你准备怎么比?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各小组确定一种方法,开展讨论研究,等一下分组汇报。

  3、分组讨论学习。

  4、请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居然找到了多种方法比较这两个分数。(化小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化成同分子分数再进行比较画两个相同的圆,分别用阴影表示着两个分数,再观察比较大小)。

  接着我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我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也有一些比较遗憾的地方,我总体感觉讲课效果不好,我备课不够充分,教学环节不是很严密。孩子们不能迅速找到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和前面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有关。在小组合作上不到位,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没有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今后要提前培训小组长,让她们充分预习,在小组交流时给组员指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后我要不断学习,敬请领导老师们指导我的教学,我会不断探索,以期打造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通过本次网上数学研修的学习,作为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践新课改。网上研修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个人感觉在这次学习中收获很多,盘点收获有一些感受.

  加强教学反思,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听课教师的评课建议,及时修改、补充、调整、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教学反思,几年以后很可能成为名师。我们要坚持写课后反思、阶段性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 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

  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 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 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 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 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 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总之,通过培训对我来说有了很大的收获,给我带来了全 新的教学理念;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使我 对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认识。我要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 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教学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为农村基础教育做贡献!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1.运用已有经验,理解抽象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一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理解知识。周长这个概念是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如果教师直截了当地让学生解释这个概念,他们会感到无从谈起也很难表述清楚。但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物体,他们对物体的周长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结合这些特点,我设计了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通过学生指一指,说一说理解周长概念的过程,。事实证明:教学中有效运用直观性原则,寻找直观操作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连接点并通过迁移原则,有效疏导学生思维障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组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新知

  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在教学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我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教学中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此时,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里,每个学生,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推荐,展开辩论等多种形式,找到最好的计算方法,从而归纳出长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思路是活跃的,有时可以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放手让他们去研究去探索,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精心设计练习,激发探索兴趣

  练习设计的开放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兴趣,让练习内容开放,具有选择性;让练习时空开放,具有广阔性。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激发起学生探索兴趣。在练习时,我只设计了几道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的选择研究的课题,既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分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反思即反省和思考,教学反思总是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反思的过程,是将“学会教”与“学会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付诸于实践后,再不断的反思进行调整。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教学之后,我听取了老师们给我的意见,进行了教学反思。在备课时,光靠经验或一本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尤为重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发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正所谓“授之以渔养其终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面探讨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评价标准。

  一、精心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进行教学设计,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组织教学,就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完全地传授给学生。每上完一节课后,或多或少都会留有遗憾,对教学设计的修改也是必要的。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能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将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成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去解决这些问题,比老师反复讲解的效果要好。课后,我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在引探准备中,主要复习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回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了解一个物体运动的特征,并联想行程问题中一些经常考虑的因素,为新课作准备。而第二个环节里,我将几个概念分散在每个细节的环节里,一个部分讲一个概念。首先,在准备题中,通过学生演示,解决“从两地出发、相向、同时”;然后,在填完表格后,设计几个问题解

  决“相遇”的概念;再通过表格里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来解决“相遇时间”;接着,带领学生一起总结“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特征;最后,在学生自己解答例题的过程中,分析“相遇问题”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解答,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解决“速度和”的概念。这样以来,概念很清晰,相信学生也容易理解,不会混淆。

  二、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

  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三、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

  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现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了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而一个教师的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新教师”、“有经验的教师”、“专家型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中不断提高,新的教学思想也必然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确立。从有经验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条件是教师进行研究与反思,设计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经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小学数学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三节。整理和反思这三节课,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

  (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训练的地形式

  数学训练的内容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数学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结合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竞争性、多样性。

  根据以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三节课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1.通过计算训练整合分数乘法法则。2.口算训练(直接写得数),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乘法的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图形表征,应用分数乘法意义理解这种关系,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3.单位转化,初步应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1.解决具体问题(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感知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2.集体交流,剖析解题的思路。3.专项训练,理解分数条件(图形表征、语言叙述)。4.巩固练习,渗透对应思想。

  第三节:综合练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异质同组的两人搭配,也是平时我们最常用的合作方式,来达到一对一的互助和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的目的。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丰富统一的、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同时,这种合作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就给不爱发言的学生留出了一定的表现空间,差异就不会被当作教育中令人头痛的问题,而是当作教育的一种财富和底蕴。在这个过程中,我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的手,在他们争执不下时给予理性公正的评判,帮助他们反复建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展示学生的才华。同时,我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重视小组汇报交流、自由答辩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时,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

  例如:在认识中位数、众数之后要求学生同桌合作,举出一组数据互相找找中位数和众数的这次合作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本来老师出两道题也行,在这里为什么要让学生出题做呢?一方面在合作中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在活动中一人出题另一人判断,并能有理有据的说明理由,把小问题解决在大组汇报之前,激发了学生说出问题并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发挥学生的巨大的潜力引发特殊情况的呈现在小组解决不了的同时反馈到大组来,能使学生产生高度重视,有利于特殊问题的解决。在学生说不出来的情况下,我也做了预先的准备,这又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补,这样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另外,《中位数和众数》这部分内容,是传统教材上没有的,它原本不是小学教材里的内容,不但对我,对所有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全新的。为了能驾驭教材,我反复阅读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领会教材,并且查看了很多资料,力争琢磨透彻,但是,遗憾的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很不到位,因此这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汇报中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又是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由于自己经验欠缺,没能及时随机应变,则错过了不曾预约的精彩。

  总之,“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是我在一篇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把它作为我这个案例的结尾,是希望能给自己带来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自己更好地捕捉课堂中的“意外”,让它成为亮点,给我的数学课堂创造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世博会之旅,用新鲜的话题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之前有专家提到此类情景创设有欺骗学生之嫌的问题,在设计课时,我也考虑到了,但只是觉得这样创设情境不太合适,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的情境对于天真、爱幻想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勉强奏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增加,会渐渐对此类假设性的情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一点也是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这节课中,展开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结合,以用促算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首先电脑出示学生准备去世博会参观的排队的.场景,给出每个班的人数,引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充分把握学生,提出多种预设。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这里应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我知道,但是教材是否更强调把数字分开来计算,因为我在备课手册上看到的都是拆数这种方法,而我在教学中遇到学生用笔算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形式来进行口算(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是这样算的),这样是否容易出错,是否属于口算,我有点不明白.不过我当时给予孩子的回答是可以的,找出适合自己的算法就无可厚非。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及其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 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

  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二、 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 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 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

  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从事数学教学已二十多年,在不断的摸索、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已经逐渐适应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并且深深喜欢上了数学教学这项工作,不敢说自己在教学上多么的有经验,下面仅谈一些感受。

  一、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义的工作。

  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深化,也有正误辩论,有积极的合作。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小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我们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他们个个使劲浑身解数,在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绎精彩而又真实的数学童话故事。不知不觉,挑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已经开始要求我坐到他们中间去听发言的学生讲课。乐在其中,我努力改变教学方法方式。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

  很多时候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的教授,习惯现成的接受问题,缺少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自己去解决的,还有很多题目,尤其是那些比较多的,看起来比较负责的,很多学生第一反映就是不会做, 不会自己动笔去算, 思考,试着去解决问题的。不太喜欢动脑筋,怕算。还有就是在做题时,有些同学对于错的题,错了也就错了,并没有在课后去针对错题分析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这也可能会导致他再次出现这个错误,还有老师讲过的题目,没有好好的理解,下次出现相类似的或者是变的稍微复杂了一些,就不会做的。课后缺少去反思,把里面的原理搞清楚的.。

  三、学生目的性不明确。

  我为什么要学这个数学知识点,学了这个知识你有什么用,貌似生活中不怎么用得上的?学生还找不到学习的目标。从而觉得学习数学没意思,作用不大。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这个问题,我讲解了很多现实数学作用的例子,慢慢的觉得他们对学习数学比较感兴趣了,也认识到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小学数学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我认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1、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2、要关注学习过程

  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要注重学用结合

  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要着眼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一、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使反应的而非反思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使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事错误的。

  二、智慧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智慧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事“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的教学走向理智型的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展,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区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她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她不仅能“做”,还应当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等方面去开展。简单地说,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苏俄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中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受通常不一样。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方式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使很难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完成教学。比如平时我们在上课的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的很清楚明白了,但反馈后却发现很多学生还是糊里糊涂的。说明了我们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等经理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有价值、可用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作出反思。

  2、学生的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在新课标中,有些习题,如最优化方案,让学生去选择租车、买票等方案,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接法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们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时一致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开展有意义的讨论。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互相听课、做课后分析等。

  4、专业学习

  多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教学资料,能帮助我们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的思路,使我们的教学和反思不再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里,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那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那些更带有普片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可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后东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使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本课时教学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空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校园和教室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校园和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

  这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面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时常常采用机械、重复的题海训练,忽视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致使学生反感和厌恶数学计算。新课程改革以来,部分教师又偏向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盲目让学生随意发挥,效果同样不够理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迅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及对此展开探究。

  一、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其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更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只有具备了计算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的逻辑运算和推理,提升学习成绩。由此可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奠基作用,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和意志

  1.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第一步。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在训练形式上下功夫,通过游戏、竞赛、限时口算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另外,在注重训练形式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数学试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计算问题。有了这样的努力,学生便能在心里引起对数学计算的重视,从而更加专心、认真地学习计算。

  2.培养坚强的意志

  有了计算兴趣还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学生长期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比如,在进行完必要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拓展训练,每天坚持做10道相关试题,久而久之,既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因素,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将学生不喜欢做的稍显复杂的数学计算简单化,增强学生的计算信心。

  (二)重视基本的口算、估算训练

  1.口算

  作为计算的基础,口算一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入门方法。这是因为一道数学题,无论是简单运算还是四则混合运算,通常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组合而成的,毫不夸张地说,口算能力的高低、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口算练习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尽量使试题具备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比如,初学时,教师可以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为基础,让学生尝试进行口算。有了这一基础,教师再逐渐增加难度,多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提高学生对数据特征的观察力及数学推理能力,如此便能让学生在面对较为复杂的计算题时,仍然能够通过口算迅速得出正确答案。

  2.估算

  估算与口算一样,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计算方法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讲,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在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将估算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对数学规律、解题思路等进行估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估算意识。其二,鼓励学生通过估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比如,一个油桶装5千克油,有32千克油,能装几桶?通过这样的估算训练,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引起重视,主动探索估算方法,提升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很多时候,数学计算出现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粗心大意、马虎,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计算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面对 数学题目,教师可通过“一看、二想、三计算”的形式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对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都要观察仔细,然后再确定运算顺序,以合理的运算方法进行结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必须书写工整,避免过于潦草的字迹和过多的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有了这些积累还不够,必要的验算同样不容忽视。因为在计算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数字没看清,运算顺序错误等疏忽,而验算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使计算正确率明显提升。有了这几方面的努力,学生计算的准确度将大幅提升,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更快、更准确。

  (四)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计算时所犯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和普遍性,只要教师及时引导就能纠正和克服。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且一些错误的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生根,纠正起来比较困难。面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及时帮学生收集典型的错题,与学生共同“会诊”,一起交流。同时,要求学生整理错题本,将各类错题记录下来,利用课下时间重新分析订正。如此,便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更多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计算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知它们的作用,并帮助学生建:空间概念。这节课有两个教学内容:平移的概念和平移的距离。这是一节有动感内容的教学。而概念较难辨析。所以比较特殊。根据这些特点,这节课的设计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生活化教学。

  平移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现象,随处可见。所以教学平移应尽量与日常生活结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丰富想象。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感知和认识物体的平移。

  (2)活动化教学。

  平移这个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活动的,要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移的概念。必须动于操作、观察实验、建立模型。所以教学时应创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有趣情景(如蚂蚁搬家)。应设计多些可操作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个人动手操作验证和思考分析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感悟平移现象、体验平移含义、获得平移概念。在课堂组织活动活动时。应注意处理好活动目的与活动内容的关系,每—个活动内容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同时要注意活动中学生认识问题。达到目的过程设计,不要使每个活动太“急功近利”地达到目的,因为这样会压缩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习惯于单一性、简单化。例如本节一开始为学生认识平移,指引学生作模拟实践,领悟物体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之后,再设计有意实践,针对“平移”操作后,归纳出平移的'特点。学生这样学习平移的知识,深入扎实,又懂得与别的运动形式比较、判断。

  (3)讨论式教学。

  这节课设计了很多概念认知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在讨论、争论、思考中从正、反角度对比地认识平移,这样的认知更自主、更深刻。如日常生活或问题情境中很多现象:工作中的升降机、奔驰中的小火车……这种物体直线移动而方向没变的现象叫们什么好呢(学生既动脑筋思考又动口讨论)?书从桌面掉下地是什么现象?球沿直线向前滚是不是平移?蚂蚁的房子移动,停在屋顶的蝴蝶怎样移动,移了多远?把平移与旋转、滚动,摆动等对比学习。整节课学生在活动、在讨论、争辩中越观察越明了、越对比越分清、越讨论越清晰。这些讨论,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性,认识问题的多向性,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加强自主教学。

  在搞活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同时,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绝不能为了活、热闹而忽视“双基”教学。在双基教中,说话教学尤其重要。二年级的学生年纪还小,语言表达水平还不高,在学习活动和讨论中。要注意加强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生活化的指引,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16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06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8-2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范文05-24

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3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03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04-01

【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