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推荐度:
-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5篇(精品)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是什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
《我是什么》是人教版小语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篇科普短文,这篇课文以环境保护为题材,写了小作者看到生活中的污染而产生的美好愿望。全诗用儿童的语言表达儿童的内心感受。文章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的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态、变化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利害关系。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结构新颖,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针对二年级儿童的特点,恰地使用直观形象手段。学习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会变”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出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了从语言到思维到图像再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于二年级教学,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重点。我重视了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并将读书、识字、写字、学词融为一体。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
但是,我在很多环节的处理上还不到位,比如:
1.指导有感情朗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叫了几个学生单独读句子,分组读,没有变换更多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尝试着也读出这种感情,也就不了解他们真正的朗读情况。
2.没有设计出很好的随堂练习。整节课老师和学生其乐融融,相互交流,探讨着“我是什么”,学生也很主动。但没有练习也是我这一节课的遗憾,应该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2
《我是什么》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常识性课文。学生喜欢学习这样的课文,因为课文里的知识是他们感兴趣的、想了解的,这也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如何抓住这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阅读,把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被课文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至关重要。
在初步读文后,学生反馈交流读懂了什么。当时学生纷纷畅所欲言,基本上已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补充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能把课文都背诵下来。这样一来,就将我本来的教学设计打乱了,如果再照着教案按部就班,则很难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思维火花产生碰撞。于是我放开约束,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把课外收集到的有关水的知识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对于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都不是从零开始的,也不应从零开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达的情感,总能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识之感。事实上,仅仅一个课时在教室这样狭小空间的阅读教学,是无法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的。只有生活才是语文学习永远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上《我是什么》之前,我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语文资料,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加大阅读的'总量。这也为学生在课堂上能侃侃而谈提供了保证。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并不是孤立的,他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可见,丰富文化积累、生活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通过对生活的了解、参与来实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前实践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感性经验,更重要的是课上学习课文时与作者在激发的情感与语言表达形式上产生的呼应对照,能够促使其读写能力尽快提高。学生通过自己身边的观察和直观感受,被唤起的必定是与作者相同的感受,吸取的必然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生动传神的描写。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3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课我试图通过指导观看图画、动作演示朗读等,使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把有趣的东西学得更有趣。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注重用言语描述、图片欣赏、生活体验让学生有感受地朗读。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体会地去感悟朗读的技巧,比如在指导朗读“有时候我穿白衣服,有时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这一句时,我先带着学生欣赏美丽的云图,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到的三幅云图:白云、乌云、彩云,学生自己感受到云的变化,云的美。我又把云儿说成是爱漂亮的小姑娘,让他们把云儿想像成爱漂亮的小姑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那种美,那种快乐,让他们感受到读这一句时应有的感情。
本节课在理解课文时,我始终以“水这位魔术师”来引导学生读文,抓住第一、二段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水的不同变化,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们从变“云”,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动作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并根据板书及时总结,梳理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读懂了我是什么。最后,是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比较朗读是最能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表现,我采用女生读温和的部分,男生读暴躁的部分。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理解更加透彻。
不足之处:写字指导仓促,个别学生对生字掌握不是特别熟练。自习课上需要进一步指导,以便学生彻底掌握,不留教学死角。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4
一、教学目标
《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12个生字,会写4个,认识雨字头。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3、了解水变成云、雨、雹子、雪的形态变化,学习正确使用动词。
二、教学环节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初读环节。利用自读、自己发现难读的生词、摘苹果读生词、同桌互读、男女生分读这几个环节来达到认字、正确流利读文的目的。
2、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自己读1到3自然段,找出水变成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再来发现雨字头。
3、品读环节。第一自然段利用动画、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思,调动学生情绪,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利用选字填空帮助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使用动词。
三、收获
我在这次教研活动中的收获有很多,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怎样“放”。在刚开始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达到我们本次教研“关注文本语言训练点,提升低段学生语言表达”的主题,我设计了很多教学环节,比如在整体感知水能变成什么后,我设计了一个句式训练“我是水,我会变,我能变成---、----和什么”。在教学水变成云的过程时,我设计让学生同桌之间先说水变成云的过程,再来看动画。在学生欣赏了云的各种衣服后,我设计了一个句式训练“云娃娃穿着怎样的衣服”。在教学雨、雹子、雪的不同形态时,我设计让学生带着动作感情朗读句子。这些繁复的设计让我的课堂时间大大不足,可我又舍不得放弃这些在我看来可能会比较精彩的设计。后来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听了叶老师和中心组两位的.指导,我明白了在课堂中的任何环节都应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一个教学环节再精彩,只要它是重复的、对教学环节没有帮助的,那么再精彩也没有保留的必要。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只要能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就行,不能想着什么都要抓。识字、写字是低段重要任务,每堂课必须要留充足的时间来指导写字。而且在指导写字的时候必须要有层次,要体现学段变化,不能过于单一。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5
《我是什么》是一知识性课文,文章的特点鲜明,是用拟人的写法,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介绍水在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我根据课文的特点,课标的理念,设计教学,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
主要表现在非常注意让学生认真读书。通过反复的读从课文语言深入到内容。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再读课文,要求读流利,并说说你认为他是什么,这时学生对课文还只是直觉的.印象、浅层的了解。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
我根据本文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做为线索,贯穿教学全过程。
3、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的词句。
语文课要丰富学生语言,感受汉字语言美。我注意抓精彩词句,而且设计巧妙。如:对“打、落、飘”三个动词先做找朋友的游戏,又让学生用动作理解,并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文中用词之准确。
4、针对二年级儿童的特点,恰地使用直观形象手段,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语言。
如:“水变成汽升上天空变成云”的过程,制作成示意图的课件,使学生能观察到这个变化。又如:边讲边板书,最后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示意图,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6
一、紧扣主线,理解朗读
最后,是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比较朗读是最能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表现,我采用女生读温和的部分,男生读暴躁的部分,这样一比较起来很容易读好这一段。根据这样的思路理解课文,不仅教给了学生从揭示重点、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而且培
养了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益
1.投映画面,突出重点。
2.对比画面,加深理解。
利用课件播放水“温和”时,为人们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三峡大坝发电站;“暴躁”时,为人们做坏事,淹没庄稼,给人们交通带了不便,冲毁房屋,危害人们生活,给人们带了灾害。通过这些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想出哪些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从而使课堂更加丰满,同时,完成了使学生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的教学目标。
三、不足之处
1.没紧紧围绕书本。上完课后,我觉得同学们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但是回过头一想,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拿着书读的机会很少,大多是看大屏幕。看着大屏幕读是很方便,而且又有图片可看,但丢掉书本去读书还是不行的吧?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时候还得让他们多去品读感悟,不能太直接地给了他们答案。
2.不要太多理论的'说教。低年级学生重在感悟,有真实的感受就行。比如在学读问句时,学生有生活体验,知道如何读问句,掌握方法就行,不要说太多深奥的理论,把简单的东西弄复杂了。
3.没发挥范读的作用。我在朗读指导中注重了言语描述、图片欣赏、生活体验对朗读的指导作用,但回过头一想,老师亲身的示范很少,虽然小朋友们有体验,但老师如果能起个示范作用,能让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朗读的方法。
4. 注意语言的锺炼。同样的意思,表达方法不一样,小朋友们理解得深度就不一样。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提问时语言既要精炼又得适合语文阅读课的本质,能够让小朋友们更明白。有些地方我也疏忽了,语言组织上不够注意,好像在上自然课。
5. 没有设计出很好的随堂练习。整节课老师和学生其乐融融,相互交流,探讨着“我是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7
《我是什么》是一篇极其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小短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以亲昵的语气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人类关系的描写,富有趣味性。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生动,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课上,我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走”到不同的地方就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样设计激发了孩子们探求的欲望,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文情景,投入学习的状态,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
另外,通过课上交流互动,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类的道理,从而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小谜语导入,导入的形式简洁、有趣,一下子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起来。然后,留给学生思索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谜底是什么。为了找到答案,孩子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很容易地就猜出是“水”。
2、有效的提问带孩子们一步一步走进课堂深处。自读课文后,抛出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同时。面对学生的回答,我及时进行鼓励表扬,鼓舞了孩子们的斗志。
3、授课中我将水的不同形态以简笔画形式展现在黑板上,让孩子们感到亲切、有趣、一目了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霞”。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不足之处
1、整体读课文的次数太少,没有对随文识字进行落实。在检查学生预习时,只将词语较多的一个段落进行了出示和识记,开头的3个生字由于不是要求认识的字,所以单独出示让学生识记,显得过于突兀。
2、缺少收集信息和课外延伸。
在处理“人们想出了种种办法管住水,让水给人们多做好事,不做坏事”,人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问题提出后,很多孩子什么也想不出来。我想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提前收集有关水的相关资料,然后交流讨论课前收集的有关水对人类所作的贡献的资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了人们植树造林,建三峡大坝来防洪、发电、航运等。这样既得到了口语交际训练,也能培养其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拓展环节,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组织学生开展“节水小卫士”的活动,帮助、监督身边的人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使更多的人增强环保意识——这样就能更加有效了。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利用好课文,落实好随文识字。导入后检查学习困难的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发现有困难的词语并及时板书,识记。再把这些词语带回到课文中进行朗读,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牢牢记住这些生字。今后要做好课前预设,提前布置让孩子们预习课文和准备课前资料的收集的任务。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8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我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
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后,自然地猜出是“水”。接着抛出大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学生能够按照课文内容回答,品读水的变化:先学习描写“汽”和“云”的句子,再学习描写“雨、雹子、雪”的句子,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
“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
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第三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充分利用课件观察看见什么了?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状态。以读代讲,让学生把对这段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最后,是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根据这样的思路理解课文,不仅教给了学生从揭示重点、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想出哪些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让学生课后观察水在生活中的变化,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并组织学生开展“节水小卫士”的活动,帮助、监督身边的人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使更多的人增强环保意识。
但是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叫了几个学生单独读句子,分组读,男女读,齐读较多,没有变换更多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尝试着也读出这种感情,也就不了解他们真正的朗读情况。语言方面用词不够贴切严谨,需要加强,教学生字部分,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忽略很多环节,总之,与最初的目标定位相距甚远。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9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却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描绘了水的各种形态。这篇文章中明白水循环的规律并不是重点,学生通过读课文就能猜到“我”是水,那么重点就是让学生能读好课文,读出水的变化,读出趣味来。觉得今天在教学时有几个环节引导比较好。
朗读课文第一节时,学生对云的变化并没有很好的体会,只是了解了由水到云的变化过程。在指名读和齐读不尽人意时,我觉得我应该范读引领一下了。读了以后,我让他们说说听出了些什么?他们就纷纷举手,有的说“老师,你读出了云的变化,特别是云一会儿穿黑衣服,一会儿穿白衣服,一会儿穿红衣服,变化很多。”有的说,“老师,你读得很有趣,很可爱。”……于是我让他们就照着我的`方法再练练,看他们摇头晃脑读了几遍后,一听,呵呵,比原来好多了,看来有时候理解到位感觉不到位的时候范读可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还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再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男生来朗读描写雹子的句子,请女生朗读描写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在教学水的不同形态时,我先用课件出示各种水的图片,从平静的湖水到汹涌海涛,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水。他们说了很多,宁静、美丽、平静、清澈见底,活泼、调皮、活跃,奔腾不息、川流不息、汹涌澎湃……然后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这样的水呢,出示课文描写水不同形态的这一小节,体会拟人句的生动活泼,让学生明白,哦,原来写相同的事物有着许多不同的写法。而有了比较后,朗读也就比较到位了。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0
孩子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自然界的种种现象都是那么神奇。《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
课文在叙述时用了一个“变”字,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学生很感兴趣的小魔术的方法来吸引大家。然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同时,我还将“水”的变化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不同形态。本节课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中,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着大家一起“变”魔法。这样设计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根据水的形态变化,让学生理解起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抓住重点词“落”“打”“飘”,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从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时要重点;读“雪”飘下来时要轻点、慢点;读“雨“落下来时不慢不快,从而让学生明白用词要准确。
随后又引导学生体会、思考“我”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第四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通过拟人的手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生活中的的感知,体会到池子里的水是很平静的',小溪里的流的水很缓慢,江河里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涛澎湃的。通过指导朗读,学生能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
最后让学生理解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好。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1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说明短文,它以拟人的手法和朴实生动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水的变化及利害。课文以“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密切关系。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学时,我以谜语导入,把水与学生所熟知的孙悟空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中,我始终以“变”作为主题,重点讲述水的状态变化和住地变化,同时顺带讲了水的循环,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帮助学生理解水状态变化的原理。
朗读是我这堂课的重点。比如在学习水变成云时,我利用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云的'美,再用语言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把这种美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在教学水的住地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先想象动作及意境,再融入感情朗读,这样学生自然就知道睡觉是安静的,应该读轻一点,而散步很悠闲,要读轻快一点,同样奔跑热烈,跳舞唱歌开大会热闹,学生理解之后就能用不同的语气将句子段落都读得很好。
抓住个别词语,让学生理解词语学会用词语是我这节课的另一个目的。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我抓住“落、打、飘”三个词,让学生感受于、雹子、雪的不同特点,并让学生加上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感受课文用词的准确,然后让他们来读,这样学生对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就会有深刻的印象,并且能在以后的习作中运用起来,体现出课堂的语文性。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比较生动的课,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这堂课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虽然课堂上的朗读很充分,朗读的形式也比较多样,但是朗读仅限于朗读,没有将更多的知识层面拓展开,形成学生新的认知冲突。
其次,课堂结束后我没有及时布置一些拓展型的作业,让学生说说该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水、珍惜水。
另外,课堂前自己语言的重复、表述较快等也是存在的问题。总之,这节课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商榷,我也会更加努力将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做真正有效率的教学。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2
课文以“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密切关系。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在教学时,我以谜语导入:“好吃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导入形式简洁、有趣,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充分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抛出大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学生纷纷抢着回答。
其中,有的学生回答:“我”会变成汽、云;有的学生回答:“我”会变成雨、雪、雹子;还有的学生回答:“我”还会变成露珠、霜。面对学生们的回答,我及时表扬:你知道的真多!根据声画同步的教学方法,我很快将水的不同形态以简笔画形式展现在黑板上,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一目了然,课堂里的气氛更加活跃。我不失时机地追问:“如果你是它,你最想变成什么呢?为什么?找出相关的句子与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于是,教室里一片热闹的场面。他们有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感情地朗读;有的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
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愿意变成云,因为云在不同时候能够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特别奇妙!于是,我及时引导:有的学生说想变成雪,因为下雪能够净化空气,景色很美。我就鼓励他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还有的学生说愿意变成雨,我又问:“那你知道雨是怎么来的吗?”有个学生说:“大概是好多云纠缠在一起产生的雨吧。”还有个学生说:“我想是云和冷风打架打输了,它哭了,这样就下雨了吧……”这样的答案,在教学改革中极富典型意义又极富挑战性。因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而言,这样的答案只能说幼稚甚至荒谬,但从文学角度而言,这样的答案又充满了想象力,甚至于,这种想象力还不限于文学,它又能回归到科学的灵感火花上去。曾经不止一位科学史上巨匠说过:正是想象力,才是科学发明的原动力。所以,它的挑战性就表现在这里:既要对学生指出他们在科学角度上的答案错误,又要充分鼓励他们答案中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们的想法丰富多彩,还恰恰说明了他们对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认真观察。
这里面,就有了教师本人全面专业素质的问题:要懂一点自然科学(至少是课文内容所涉及到的),要懂一点文学,要懂一点儿童心理学,更要懂得当遇到类似的挑战时,如何在它们的交汇点上,po解这样的难题就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纲要中所指出的`:“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课文内容既是语文课,又是常识课,既是课堂上的书本教学,又是贴近生活的环保教育、节水教育。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既有声,又有画,既有课文,又有谜语,听觉和视觉的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的方法反复运用,使学生们对“水”的概念,领会得尤为清晰而深刻。
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热爱自然,也同步进行了启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过于深奥,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得当,就一定能受到预期的效果。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3
《我是什么》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30课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主要用拟人手法写作而成的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类的利弊关系。
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完成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带拼音拼读,去拼音指名读的`基础上,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上,只在重点处点拨,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字形特点。
不足之处:
识字环节漏掉了“躁”的教学,导致在开火车读字卡时进行补充,占用不必要的时间,影响后面教学。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4
《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科普文章,题目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能够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孩子们通过阅读,不难猜出谜底。但是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在教学完这一课后我的感受很多,虽然有一些优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下面反思如下:
一、优点:
1、猜谜激趣。课前,我给孩子出了一条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孩子们一下子就猜出了是雨。然后我接着说:“谜语有长有短,我们刚刚猜的是短谜语,而今天的课文却是一则长谜语,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猜。”这样,孩子们带着任务读,对课文也有了兴趣,整个学习过程就变得更积极,更主动。
2、通过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例如:在指导朗读“有时候我穿白衣服,有时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这一句时,我给孩子们欣赏美丽的白云、乌云、彩云三幅图片,让孩子们通过图片感受到云的变化,云的美。从而让孩子们读出快乐的语气。
3、注重知识的渗透。在说到彩云时我给大家介绍彩霞、朝霞、晚霞。在介绍水的变化时我抓住了重点的'动词,因为雪很轻,所以用飘,因为雹子很重,所以用打。通过欣赏图片,又让孩子们了解了许多水温和和暴躁的另一面。这样学生很感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对新知识产生向往之情。
二、不足之处
1、没发挥范读的作用。我在朗读指导中注重了言语描述、图片欣赏、生活体验对朗读的指导作用,但回过头一想,老师亲身的示范很少,虽然小朋友们有体验,但老师如果能起个示范作用,能让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朗读的方法。
2、没有设计出很好的随堂练习。整节课老师和学生其乐融融,相互交流,探讨着“我是什么”,学生也很主动。但没有进行语言训练是我这一节课的遗憾。因为语文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5
一、魔术激趣 整体感知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写的,并且抓住了水是会变化的这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魔术来吸引大家。说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这样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通过读课文,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让学生明白了小魔术师就是“水”。在讲课时教师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和学生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大家一起变魔术。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学习状态,深入理解课文。
二、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教师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男生来朗读描写雹子的句子,请女生朗读描写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加强朗读训练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动作词“落、打、飘”。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通过教师的范读,大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 、散步、奔跑、跳舞。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就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纲要中所指出的:“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课文内容既是语文课,又是常识课,既是课堂上的书本教学,又是贴近生活的环保教育、节水教育。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既有声,又有画,既有课文,又有谜语,听觉和视觉的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的方法反复运用,使学生们对“水”的概念,领会得尤为清晰而深刻。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热爱自然,也同步进行了启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过于深奥,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得当,就一定能受到预期的效果。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03-30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09-27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精选10篇)09-13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5篇)04-13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5篇)03-07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15篇02-24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5篇02-21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通用18篇)07-18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简短(精选16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