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08 16:38:18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刘胡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刘胡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刘胡兰》教学反思

《刘胡兰》教学反思1

  语文学习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替代体验,使他们亲身经历主人公的生活和作者言语的形成过程,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将《刘胡兰》这一课当作朗读训练课来上,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1、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多读几次,边读边体会,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并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动读出来。

  (这样的学习从情感入手,披文入情,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读书感受,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移到课文里设身处地地与作者、人物对话,与之产生共鸣。由于有情感的参与,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了的情感体验。不论是自学还是小组讨论,学生都很投入。)

  2、反馈时,学生更是情绪高涨、情态激动。教师抓住几个关键的句子,或引导对比,品析语言,或引导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或重点指导朗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发挥了情感的纽带、驱动作用,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感悟,品味,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刘胡兰的形象也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逐渐高大起来。

  3、最后,课件出示毛主席的题词和录像片段,有感情地朗读。请带着敬仰之情,再次饱含深情地缅怀这位年轻而又伟大的`革命烈士。

  这次教学中紧扣朗读训练为主题,虽然并没有把“伟大”提出来,但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却处处感受到了刘胡兰的“伟大”。正是注重了情感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投入,进行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情感冲击波”。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朗读体验和交流体验中品味文字、发展语言、涤荡精神,打通了课堂的壁垒,制造了课堂的热源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朗读训练教学的效果。因此,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替代体验,使他们亲身经历主人公的生活和作者言语的形成过程,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文本的意义才能生成,读者新的视界才会形成,语言文字运用的优劣才会领悟,这样互动共振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有意义学习,这样的朗读训练才能是扎实有效地训练.

《刘胡兰》教学反思2

  课后,经过评课老师们的指正,我猛然醒悟:对啊,这位学生要说的“口是心非”有一语双关的功效。它不仅仅可以说明敌人想利用钱财收买刘胡兰的“假仁假义”,同时刘胡兰知道共产党人的秘密,知道敌人的鬼把戏,违心地和敌人说:“我不知道!”他们两者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进行斗争。这个孩子充分理解到了两者人物的心理和言行的目的,可谓理解透彻,分析鞭辟入里,并切中要害,说明简洁精炼,就一个“口是心非”而已!我想,如果当时我仔细、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讲完,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其他的孩子也会有她那样的感受,就会发现敌人的用意之“阴险”,更可见刘胡兰英勇之气概,对理解下文也是顺水推舟。岂不是一举两得?我的心被震撼了!这是多么精彩的瞬间啊,一朵“奇葩”将要绽放,但还来不及绽放,就在我的.“了了收场”中未央了。

  平时,我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的发言不旁逸斜出,课堂不节外生枝,能够不枝不蔓地在自己的预设下自然推进,我会马上停止他们好似错误的回答,或者干脆接过话头引申开去。我也以为这样的引导堪称有方,课堂行于其当行,止于其当止。刚才的课堂中,被我抢去话题或止住话头的学生却是欲言又止的样子。他们还有话要说!他们的话并没有说完!然而我却自私地“封闭”了他们的嘴巴,掐灭了他们思维的火花,仅仅为了顺利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善于倾听是教师重要的道德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并以一种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完,同时在瞬间进行判断、提取、综合、引导。

  我在教学后记中郑重地写下:

  1、“等待——课堂生成的‘酝酿谷’。”善于倾听的前提是:等待。等待是一种耐心,更是一种艺术。教师要能等待,要善于等待,就要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进行酝酿,让他们在已有的旧知识找到新的生长点,把所有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并把所要表达的话通盘说出,不遗余言。这样,精彩的教学瞬间就挥之欲出,在整堂课中成为难得的“香饽饽”。

  2、“‘善于倾听’是一种优秀的能力、习惯和品格,不独儿童要“善于倾听”,我们作为教师,也要有一双倾听的耳朵,有一颗能听懂童音的细腻的心。”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教师要聚精会神地仔细聆听,并迅速作出判断,哪些问题有价值,需充分肯定;哪些问题尚不明晰,需展开讨论;哪些问题偏离了教学目标,需适当引导。对于一些看似无效生成的问题,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教师在整个倾听的过程中,决不是在简单地判别正误,短短的瞬间就要经历“倾听→判断→思考→做出应对”的过程。这确实是对教师素质的挑战,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教育机智、驾驽课堂能力的综合考验。

《刘胡兰》教学反思3

  一、教材解析

  《刘胡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课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位以红色故事为主,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伟人的英雄事迹,去感受他们身上的伟大的品质!懂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那些不怕牺牲,不辞辛苦的伟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和无尽的辛劳而换来的,让学生学会感恩,初步在学生心底种下一个“红色的小种子”!课文写了共产党英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坚强不屈,最后牺牲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赞扬了她从容不迫、为国捐躯的高尚品质。

  二、课堂反思

  (一)学情研究

  红色主题的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尤其是在很多难理解的词语上,如本课中的“叛徒”、“收买”、“威胁”、“牺牲”等。其次,红色故事发生的时间离现在太久远,学生很难感受到那紧张又危险的氛围,现在孩子们生活太幸福,很难感同身受。那么在营造氛围上,我会稍微花一点心思。

  (二)成功之处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们扫清了文字的障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同学们能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本节课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同学们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请用横线画下来,你从这个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很多同学画出了刘胡兰被收买,被毒打,被威胁的句子。部分学生读出自己画的句子后,说自己的感受,刚开始他们还不能说得很完整,只是说:“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敌人很残忍,刘胡兰很坚强。”接着我引导他们:“什么是收买?先找到这个词语。再读一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以及它所在句子的前后几句话。说说你的理解。”小晟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说:“老师,收买就是拿钱去买别人。”我再引导:“拿钱或者好处去诱惑别人叫收买。”再让学生朗读句子。

  接着学生说最让他感动的是,刘胡兰最后的那句话。我接着提问:“她多大?为什么不怕死?她宁愿死,也不说出同伴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就一个一个回答,有的说:“她才15岁。”有的说:“她怕同伴也陷入危险。”有的说:“她不怕死,因为她是共产党员。”

  有的'同学说她被打的鲜血直流,都没有说出同伴的名字,让他感动。这里我让同学们想象,她哪些地方在鲜血直流?他们回答说:“肩膀,腿,手,头,后背……”我接着问:“她有没有向敌人投降?屈服?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回答说:“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这句话看出她没有投降,屈服,并且很坚定,勇敢。”

  最后总结,“你觉得刘胡兰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说:“我觉得刘胡兰是个伟大的人。”“刘胡兰是个很坚定的人。”“刘胡兰是个很英勇、不怕牺牲的人。”……那么“她这么做得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保护更多的同伴。”“保护同伴,就是在保护什么?”这时我插入了故事,“那时候共产党员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在不断地努力着,可是国民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联合地主们一起杀害共产党员,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就这样,共产党员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党和地主们对老百姓非常苛刻,还记得老师和你们说过,地主们把自己的田地租给农民们,要求他们无论收成怎样,都要交很多的粮食吗?最后可能农民伯伯们家里一粒米也不剩。而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们,分田地给老百姓,和老百姓们同吃同住,帮助老百姓做很多事情。如果没有了共产党,人民就没有了新的希望。所以刘胡兰,她宁死,也要保护共产党员。她保护的不仅仅是共产党员,还是人民们的希望。”

  最后,我提问:毛主席怎么评价这件事?学生回答:“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挽联”的意思,“挽联”就是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为什么毛主席有如此高的评价呢?我播放了一个视频。同学们回答,刘胡兰生的时候,为祖国的解放工作做出了许多贡献,死也是为了保护更多的共产党员,保护人民的希望。再齐读最后一段。

  (三)不足之处

  1、学生能力有限,能够主动学习,参与讨论的学生不多。把满堂言变成了几人言,课堂变成了几个人展示的舞台。

  2、学困生关注不够,学困生听得比较迷糊。无法理解和感受。

  3、朗读指导不到位。虽然让学生读了很多,但是没有让他们分角色朗读,虽指导学生朗读刘胡兰语言的时候要读出坚定和不屈,但是只是让几个同学练习了,再让全班共同练习。

  4、没有让学生们说一说,你想对刘胡兰说点什么呢?引导学生们学会感恩先辈。

  (四)改进措施

  课堂上完更加关注学困生,加强朗读的指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

《刘胡兰》教学反思4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刘胡兰忠于党,忠于人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刘胡兰的名字以及英雄事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现在的孩子对刘胡兰烈士的事迹知道得很少,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布置学生查查资料,首先了解刘胡兰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孩子走进刘胡兰,给教学这篇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中,倡导“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抓住刘胡兰与敌人的三次对话,特别是刘胡兰说的话,进行重点指导,先让学生理解对话前面的提示语(比如“大声”“愤怒”等),接着在提示语的引导下体会感情。然后通过老师的范读引导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在练读中采用:个人读、挑战读、同桌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师生配合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与文中人物的情感撞击,进一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刘胡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敌人的残暴,让学生的感情升华,领悟文章的'灵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淋漓尽致地感受刘胡兰的英雄形象。之后,让学生在朗读中把语言和表情相结合进行朗读练习,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其中,从中体会刘胡兰英勇不屈的精神,从小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品格!

《刘胡兰》教学反思5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刘胡兰忠于党,忠于人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面对这样的英雄人物,距离学生比较遥远,这为学生在感受其形象的伟大上造成一些不便。因此,课堂内牢牢把握课文的主脉,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淋漓尽致地感受刘胡兰的英雄形象。

  1、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说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里,我们可按照“自动————互动————导动————创新”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在复习导入阶段,可以请学生自由挑选词语进行造句,不仅巩固了旧知,又加深了理解,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投入学习中。之后,再通过A、“你觉得刘胡兰是个怎样的共产党员,你从哪儿看出?”B、“敌人用了几种手段对待刘胡兰?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C、“你如何理解‘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毛主席为什么如此题词?”这样的三个问题入手,让全班同学自由分成三个大组进行自主学习。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思维不断地相互碰撞,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所争议,有所创新,有所发现。每个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互教互学,互补互促,许多问题不用老师讲,凭着小组集体的智慧得以解决。在讨论的过程中,执教老师要深入每个小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纠正错误,归纳整理知识点,即时将文章的中心深化反馈时,尊重学生“我补充、我反对……”等一些意见,即时将“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勇敢……”精彩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其“不唯师”、“不唯书”,敢于争论,善于思辩的学习习惯。“取长补短,相互交流”,此环节,学生将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让学生充分地读

  新课标提出:“在阅读中,可以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文章的基础表达方法。”本课在讨论过程中,可结合学生的.朗读。如“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她迎着呼呼的北风……”、“刘胡兰挺起胸膛: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的不是共产党员!”通过个人读、挑战读、同桌读、小组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练读中与文中人物的情感撞击,进一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刘胡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敌人的残暴。练读中让学生的感情升华,领悟文章的灵魂。在最后,可使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和投入。这是教师喋喋不休的教学所远远不能比拟的。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都是一座座待开发的宝藏,只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引路,善挖掘,放飞他们自由的翅膀,这些宝藏才会发出异彩!我们的课堂才会有生命力!

《刘胡兰》教学反思6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教师有感情地谈话:1947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山西省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出卖,年仅15岁的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捕了。(板书课题出示刘胡兰像)敌人对她用尽了刑法,刘胡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当着乡亲们的面用铡刀杀害了她。毛主席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把挽词板书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然后再认真反复的拼读生字词。

  3、同桌互相认读画出来的生字词,纠正对方的错音。开火车读、齐读。

  4、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5、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6、指名检查读,评读。

  7、听录音读课文,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识记生字,书写生字

  1、再次认读有拼音的生字词,然后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词。

  2、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齐读。

  3、你最快记住了哪个字,你是怎么样记住它的?

  4、用字组词并说话。

  5、你能把下面这几个字写好吗?先观察一下它们的样子,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些什么?

  6、仔细观察这些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看看你能提出什么同学们写这个字时要注意的问题。

  7、教师边念笔顺边在田字格里示范,学生边观察边在桌面上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8、指导学生先描红,再独立书写。

  9、引导学生互相欣赏,看谁写得工整美观。

  四、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情境引入

  1、欣赏电影《刘胡兰》片段,感受情境

  2、讨论:刚才你看到了什么?看了电影后你现在最想对刘胡兰说什么?

  3、情感表达: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大声地对刘胡兰说一说。

  二、研读课文

  过渡:我们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刘胡兰的勇敢、伟大,我们也可以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到刘胡兰的英勇不屈,那就让我们读一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从哪里可以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的英勇不屈?

  1、自由读课文,用你最喜欢读的方式读一读找一找有关句子。

  2、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3、讨论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和朗读好以下四组句子:

  A、敌人想收买刘胡兰,对她说:“告诉我,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说出一个,给你100块钱。”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要点:理解“收买”;体会人物的不同语气;刘胡兰真的不知道吗?)

  B、敌人又威胁她说:“不说就枪毙你!”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点:理解“威胁”、“愤怒”;体会人物的不同语气)

  C、敌人把刘胡兰打得鲜血直流。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要点:理解“钢铁铸成”;体会刘胡兰的钢铁意志)

  D、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不说,也铡死你!”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的不是共产党员!”(要点:体会人物语气和刘胡兰的品质)

  4、齐读第四段,谈谈对毛主席为刘胡兰亲笔写的挽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理解。练习有语气朗读。

  5、读了课文,你还发现了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等)

  三、总结升华

  1、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2、教师总结。

  同学们,有千千万万像刘胡兰这样的`先烈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血不会白流,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不辜负他们的希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我们齐声朗读毛主席为刘胡兰写的挽词,以表示我们对烈士的怀念。齐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教学反思

  《刘胡兰》是一篇英雄人物的文章,用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人物的特点,所以,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也就相当重要了。

  范读后是讲解课文。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同学们很准确的找到了:讲的是刘胡兰被捕了。然后介绍了被捕的历史背景、原因。重点再来理解:被捕、叛徒等词语的意思。第二个问题: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敌人收买、威胁、拷打和恐吓刘胡兰的句子。用浪线画出刘胡兰的表现。随着孩子们的汇报逐一进行分析和朗读的指导。因为有范读留下的印象,在朗读时,孩子们读的敌人的收买、飞、威胁语气形象极了。最为经典的是孩子们读出了刘胡兰勇敢、大声、愤怒的语气。重点体会:鲜血直流、钢铁铸成似的。我让孩子们做出“钢铁铸成似的”的动作。最后讲到,刘胡兰牺牲时,只有15岁,15岁在现在就是初三的年龄,在家长眼中就是孩子。而刘胡兰已经是共产党员了,可以为祖国和人民牺牲。从孩子眼中,我已经看到了他们对刘胡兰的崇敬之意。讲到此处,孩子们就更容易理解毛主席的题词了。

  这篇课文,我和孩子们学习的轻松、快乐。孩子们的朗读水平的提升让我高兴,以后要给孩子更多练习朗读的机会。

《刘胡兰》教学反思7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到非常的同情、惋惜。学习的过程中,有股默名的情感,仿佛那情感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轮到我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了,我也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同我一样能感受到这些。

  上课开始,我想想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敌人的凶残、刘胡兰的英勇。课前也让学生预习了一下,没想到学生对课文缺少了解,在读与敌人的对话时脸上充满了笑容,觉得很好笑。根本无法体会到当时的情境。虽然当时有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但仔细想想想想也不能怪学生,他们这些年龄的孩子喜欢的是动漫、科幻、武侠,试问了一下学生哪些人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电影呀,寥寥无几,难怪孩子们对这段历史的漠不关心,又怎么会对过去的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呢?

  我想作为老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这段历史,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历史知识,介绍有关的书籍让学生阅览,播放有关的电影、录像让学生欣赏,同时,还可以利用朗读课外资料、比赛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相互进行交流。我想这种渗透应该是持之以恒的,不是因为教了这篇课文而形式一下就心满意足。

【《刘胡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刘胡兰》教学设计06-20

《刘胡兰》教学设计3篇06-20

小草教学反思 《草》教学反思11-04

乌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9

化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最新12-27

荷花教学反思反思10-13

小班反思教学反思01-07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05-19

教学反思12-31

教学的反思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