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推荐度:
- 唯一的听众课文教学反思 推荐度:
- 《唯一的听众》优秀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课堂中,在出示导学提纲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训练提升的模式进行学教学习。结束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我想从得与失这两方面反思一下:
我认为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一、力求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领悟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尤其是文中省略号自然段的补白连写收到了好的效果。然后通过原文的再现,体会省略号的妙处。
三、力求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努力达到“三给”,即给方法(自学提纲呈现);给内容(抓住重点语段);给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读书时间)。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讨论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
四、德育实施润物无声
本课的德育实施点很多,如:老人的鼓励关爱,平易近人,体贴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等等,但是统观起来就是——关爱与自信。所以,在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每一次的小结都力求照顾到双方人物的感受,并在小结中提升情感,板书中体现出来,以求让学生得到心灵的震撼。
课堂永远充满遗憾。我认为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是:
一、整节课,对学生的自主性、全员性的体现仍需加强,对学生的牵引较多,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过多,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过少,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够。本班学生朗读水平较差,学生不够大胆,不够自信。今后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二、纵向推进式的教学留下的遗憾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这篇课文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要把深度的点定准了,而且这个深度要适合学生,要循序渐进。”根据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这篇课文,发现了一个给我新灵感的关键——“变化”,整篇课文不都是围绕变化来叙述的吗?“我”的琴声是一种变化,“我”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变化,老人的`语言是一种变化,老人的神态又是一种变化。全文紧扣着这个字眼来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过“变化”来解读文章。但是必须把两条线索紧密联系起来,纵向推进与横向教学相结合,抓住琴声的变化这一点,牵出老人和“我”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这样,学生在相同的情感体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质显得更加高尚,学生的思维相信会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语言也应该更加丰富。
三、对课文的钻研和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深刻。没有对自读提示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课堂前后衔接不紧密。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深入钻研教材,备好学生这本书。课余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四、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因问题分析过多,课上到练笔处就下课了,导致了教学内容未能完整呈现。如何做就能达到轻负高效?它是我现在仍在思考探索的问题之一。
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2
《唯一的听众》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主题单元“变化”的一篇主体课文。它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我”开始拉琴像锯木头,被众人嘲笑。在一个老音乐家的关怀下,“我”的自信心增强了,坚持天天练琴,迅速成长为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演奏的小提琴家。
上课一始,我引导学生从课题目入手,何为“唯一的听众”?继而让学生明白此文是写人的文章,从而复习写人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于是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问题:这个唯一的听众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接着就让学生边自读,边找答案。然后让学生汇报,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出示相关重点词句进行点拨,并进行指导朗读。最后总结写作方法——语言、神态和心理的描写。
在教学中我也能注意到单元主题“变化”。引导学生从课文来找到变化。如刚开始“我”拉得怎样?在老妇人的指导下,最后“我”拉得怎样?刚开始家人听“我”拉琴的态度如何?一段时间后,家人对“我”的态度又是如何?
虽说在教学中自己能注意到的都尽量注意到了,但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课文留白处很多,理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深入人物内心,但在操作中,由于时间关系这方面就匆匆带过,以致于当“我”知道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后,学生没有办法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课今后能上得更精彩,好好努力吧。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3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变化表现了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上,不仅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老教授对“我”的关爱、鼓励和帮助,还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老教授那诗一般的语言,使语文课重语言感悟的`同时,又注意语言的表达,语文课上充满语文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体性把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学生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王燕骅老师在评课时也指出,解读文本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先要对课文有感悟,才能引导学生感悟。老师在备课时,要问问自己“什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老师的“问程”问题引起我的思考。“‘问程’越长,空间越大;‘问程’越短,空间越小。”是呀,课堂上,一个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考的价值教学问题,可以影响学生的思维走向,能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能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自主性,会使课堂思维集中、深入,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第一课时,问题可以精简,如:1、“唯一的听众”是一位怎样的听众?(理解型——表达是叙述性的)2、为什么要装成“耳聋”?(思考型——表达是说明性的)3、课文写了他的语言和行为,哪一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为什么感动?(发散型——表达是创造性的)第二课时也可以迁移。这样,问题一焦点,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把学生推向一个更高的思考空间,被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动,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王老师给我的启发是多方面的,能得到王老师的点评是我的荣幸。她就像《唯一的听众》中的老教授用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鼓励着我,引领着我。它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灵,给人勇气,给人动力。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4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六(上)册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它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课文写了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
接到学校给我的上课任务时,我的心是七上八下的,一是对教材熟悉不够,不用说新教材的六年级,就是老教材的六年级也没接触过,一直在一、二、三年段循环,造成在教材的理解上产生了断层,这样的断层是不可能靠短时间的学习补上来的;二是对学生不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文本理解能力?什么是学生能够自己感悟的?什么是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的?什么又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延伸?这些是最基本的问题我都不能明白,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把握不好,两次试教下来,效果一点都不好,我觉得自己就像课文里那位小伙子,沮丧到了极点,甚至想到了放弃,但是半途而废毕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不是符合我的性格,于是就一次一次的试教,虽然每次都像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一样,感觉总是很糟糕,但是凭着那股“屡败屡战”的精神,在不知不觉间也还是有点进步了。 都说教学是门艺术,看来我缺少这方面的艺术细胞,回顾自己的课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缺少大局的理念,所提的问题缺少深度。好的问题总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我的问题提出较细碎,这
就造成了问答式的课堂模式,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缺少自我的观点,常常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沈大安老师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我的课堂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眼中没有学生,只有课件和教案,不会俯下身看学生。因此当我再度回学校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和学生互动的真实性,学会去关注学生学习反馈,看看学生到底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服务,把自己定位在服务员的角色上。
二、朗读品读缺少层次和有效地引导,有时只是为了读而读,而且读的方式单一,没有层次,朗读中缺乏个性的评价。都说词不离句,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并没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回读句子,虽然个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处理上总缺乏艺术和技巧。
三、课堂节奏过于快,总想着自己的教案,而不善于捕捉学生的感悟,抓着课堂的生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也足以说明自己在课堂上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还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它反映了我在平时课堂中的弊病,我在反思这堂课的同时,更在反思的自己的课堂,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我“台下”的功夫没练好,所以“上台”时,就漏洞百出,我想,在常态课上下功夫是我今后必须做的功课。
课上得不成功,但是收获很大,特别是关于略读教学的,以前总认为略读教学等同于选学课文,有时间就上多一点,没时间就让学生
自己看看。听了阙老师的评课,才明白略读的含义,它不是“忽略”的略,而是“精略”的略。略读课文应该做到精中有略,略中有精,它更多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运用,就像阙老师说的是学生学习的训练场,从这个角度讲,略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更为重要。由己及人,可能很多老师对略读教学存在很多的误解,特别是我们学校,大家课务多,很多高年级的老师都没来参加活动,因此,我们很必要在学校开展一次略读课文的专题教研活动,一来是为了使培训面更广,二是为了使自己对略读教学有更深刻的教学。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磨练使人痛苦,更使人成长。教学就像是永无止境的攀登过程,在这个过程也许要付出很多的汗水,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这个过程我也领略到别人所没有的那份魅力和那份沉甸甸的感动。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5
《唯一的听众》一文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在本课的学习中,要让在学生阅读文本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基础上,体会作者通过人物言行、神态等刻画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课堂导入所创设的情境如若能令学生产生质疑的兴趣,那么这个导入将会为整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考主动性埋下伏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导入中引用课文首尾两段形成一个反差。让学生明显感觉到“我”由一个毫无自信的小提琴白痴到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手的转变。从而引入了这个转变的引导者————唯一的.听众(切入课题)。在学生的朗读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读了文段和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随而,在学生的提问中,归纳成了本课教学的两个主要问题“唯一的听众她做做什么事?”“唯一的听众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了学生的自发的提问,那么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也是相对积极多了的。而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阶段学生就可以掌握的了。不过为了能够对人物了解得更加的深入些,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以及神态这两个方面去入手。这同时又能够为解决“唯一的听众是一个怎样的人”做好铺垫,所谓一举两得。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感悟“老教授”的作为对我产生极大的鼓励,给予我成功的动力。我在学生深入研读人物语言、神态的句子前加入了那么一个片段:在文中找出一组能够体现“我”丧失自信的词语,以及一组体现我重燃信心的词语。并让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去感悟前后判若两人的“我”。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了是“老教授”诗一般鼓励的语言,以及平静的眼神促成了“我”的成功这一思考方向。
在研读人物语言以及神态的环节中。充分的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渠道。对于“老教授”的语言,往往是先粗读谈体会;再细读品语气;最后运用理解到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让“老教授”的话变得有血有肉,其情感能够在朗读的语气中充分体现出来。除此之外,在品读“老教授”眼神时,我还加入了这样的环节进行延伸:每次平静眼神时,想象老教授当时的心理活动。这个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那三次平静的眼神背后的深情厚谊,还能力透纸背欣赏到“唯一的听众”那颗美好的心灵,从而又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铺设了台阶。
回想这节课,那个能够引发学生产生质疑的情境导入可以作为引子,而透过比较“我”的变化来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至把握人物语言、神态上来,可谓铺设了一条铁轨。而在其后的诵读以及思维拓展训练就提供了让学生体味的前进动力了。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6
虽说之前已经上了一些课,但是这篇课文《唯一的听众》算是我第一次上的课本课文内容,所以在之前我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所以这篇课文上得也算是比较顺利,但是问题也有很多。跟老师讨论的时候老师指出了我的问题,就是我自己说得太多,学生讲得太少,因为课堂是以学生主体,老师起的是引导作用。有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不应该着急,不要抢在学生面前将答案说出来,如果他们不能回答,就要做适当的引导了。
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在课上的朗读环节比较少。实际上朗读的作用要比我想象中的要大。我一直都以为朗读不过是一个拖延时间或者酝酿情感的环节和方式而已,非常无聊。实际上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和我想象的相反,朗读的效果和作用要大得多。它可以让学生领会课文情感的同时获取课文信息,从而能够得到回答问题的思路。
要不要专门设置一个朗读的环节呢?老师说涉及朗读环节并不需要太刻意,相反,优秀的老师会将朗读环节穿插在课堂的细节之中,使得朗读能够更加好的和课堂融为一体,滴水不漏,可以将朗读课文的环节放在同学回答完问题之后,这既是一次朗读的机会,同时又是对刚刚思考过程的一种巩固和反思,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在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刘辉同学(班上的一位后进生)将一个问句读得颇有意味,我就下意识表扬了他。老师在课后也跟我说这个表扬是比较到位的,但是你表扬了他之后可以让他单独再读一遍,可以让同学们向他学习,从而让这个偶尔的闪光点效果达到最大化,而且被表扬的学生的自豪感也会得到满足。事实上我在第一课时表扬了他之后,他居然在第二课时主动回答了一个问题,这着实让我惊讶,也验证了我的猜想和老师的观点。或许一个表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但是如果可以让一个学生对一节课或者是一篇课文产生持续的关注和专注,那么表扬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
“问题可以少一点,解题的过程可以长一点。”我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总是担心撑不满40分钟,老师就给了我这个建议。实际上课堂没有必要安排得行程满满,同一个问题可以多问几次,或者换着法子去问,问了优生之后再问后进生,如果后进生答不出来,我可以让他模仿优生的`方法将问题再回答一遍,因为上课是以全班为对象的,而不仅仅是那么几个人。我问这样的话学生们不会觉得很无聊吗,老师说对于优生我们可以在课后给予他们额外的一些关注,毕竟课堂要面对的是全班人,而不是个别人。
我自己也反思了一下,或许语文的学习也可以参考我自己外语学习的方法,就是锻炼自己“听说读写思”的能力,那么在课堂上也可以分为这几个板块,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围绕这几个点去训练他们的能力。而我的这次课堂安排可以在分析老人的话语的时候训练他们的“读”和“说”,分析神态的时候训练他们的“写”的能力,至于“听”,就是他们在课堂上听同学们说、听老师说的时候的课堂吸收了。总之课堂环节的设计可以是多样的。
这次正式的上课给了我非常多新鲜而且宝贵的体验,既然踏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步,我也衷心希望下次的课堂、下一次的自己能够更加出色。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7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在教学时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学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本节课较为成功之处。
1、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课题来进行阅读的方法训练。
2、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3、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内化情感。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自始至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在读中感悟,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4、将写作教学贯穿于课堂,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教学中组织学生自由读首尾两自然段,思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对比的写法,师生合作的引读法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对比写法的作用。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重点赏析第二句,学习借景抒情写作手法。教师用课件播放优美灵动的背景音乐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欣赏。同时,教师通过音调的变化有感情读(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支悠悠的小令。” )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这时告诉学生这就“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充分表达了“我”暗自窃喜的心情,并鼓励同学们以后写作多多使用。学以致用,将写作教学贯穿于课堂,贯穿于阅读,贯穿于体验。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整体感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只是提问“唯一的听众”在课文中是指谁?没有很好的深入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应该把问题抓住,顺势引出“唯一的听众对我有什么影响呢?”这样就使下面的教学流程更加自然顺畅。
2、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寻路。
3、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三、引发的思考。
1、针对这节课而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吗?应不应该把老人的语言、神态与我的心理变化放到一节课上来解决,今天的课堂告诉我这样显然是内容太多了,但不放到一堂课上就感觉不是一个整体。或者是把表达方法的落实与训练放到第三课时来完成可以吗?好不好?
2、第二课时都应该干些什么?高效课堂应高在哪?
3、通过上课感觉出来学生不会阅读文本,不会分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老师提出问题不知从何入手来解决,没有任何方法。这一现状正是导致学生阅读水平低下、作文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在想我的语文课该怎样上,每一节课都该给学生些什么?
4、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细节的处理,导语的设计、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等等。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8
记得上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语文大组活动时,肖老师抛出令大家感到好奇而又深思的问题——“磨课究竟好不好”?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实践,我对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2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在前后磨了2篇课文后,在一次一次试教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发现自己问题的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所以我觉得“磨课”是利大于弊的。
我执教的是《唯一的听众》的第二教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转换人称的方式改写故事。导入时引读老教授说的4句话,这既是对上节课的复习,又对上节课的内容起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接着我出示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要把老教授作为第一人称写,更要学生明确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接下去的环节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先将故事分成三个部分,着重指导第一部分的写作。在指导第一部分时,我先引导学生活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老教授的心理活动,随后进行换位体验,写出老教授的所见所闻所想所言,目的是强化学生明确写作的方法。这个环节我利用多种填空题给予了学生一个写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把学生推向一个更高的思考空间,学生都有了写作内容,也学会了写作方法。
在此基础上第二、三部分则是放手让学生写,重在依据写作的要求从同伴、教师的点评中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问题,更好地运用写作方法来进行写作。所以当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时,他们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表达形式的多样,做到了一课一得,许多精彩的语言不断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最后我请学生思考课文除了《唯一的题目》,还可以取什么题目?这又是本堂课的亮点:《善意的谎言》、《蜕变》、《“耳聋”的老师》、《真正的音乐》、《鼓励的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座的听课老师都啧啧叫好。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要抓住读和写的共同点进行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打磨课堂,搭好脚手架,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写中促进思维,在写中学会转化语言。
这次能圆满的完成公开课的教学任务,离不开汪老师、肖琼老师和李青老师的细心指导,离不开我们全体五年级语文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借此机会我由衷地感谢大家。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9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文章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传神,是学生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的很好素材。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研读老人的语言、眼神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作为教学的重点开展教学。上完了这节公开课,听了市教研员王亚芸老师给我的精辟点评,我对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反思我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一、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能紧扣本单元及本课课后练习中的重点内容展开教学,重视了领悟写法的指导,课堂学习目标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如在课堂上多次抓住难理解的句子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神态的句子,学习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等。
二、注重披文入情,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内化情感。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自始至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同桌互读、师生互读、评价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读书的时间比较充分,达到了预期的读书效果。
三、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了多种语言训练内容,如引号的用法,转述句转换为引述句,想象说话等,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在这节课中也暴露出了我的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开放性不够,教师牵引得比较紧。主要体现在整个过程都是老师逐层抛出问题,一步一步领着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先理解老人的三次话语,再理解老人的眼神的含义,每个环节都完全在老师的牵引下完成,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好。而且,对于学生能理解的内容如“我”和老人怎样相识的就不用再讲解,要敢于跳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建构,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使课堂更高效。
针对这样的问题,如果再上这节课,我将进行以下的修改:以一个大问题总领全文: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妇人?让学生主找出有关的语句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汇报时让学生尽情的表达,我再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有关句子和段落重点点拨,进行朗读指导,体会老教授的关爱和鼓励是“我”刻苦练琴的巨大精神力量。最后总结写作方法——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这样的设计更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帮扶作用也得到体现,学生情感更加容易激发,对于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板书设计欠严谨,没有体现主要人物。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
关爱
鼓励
真正的小提琴手
语言
神态
沮丧
自信
这样的板书让学生误以为课文的主人公是“我”,而实际上本课的主人公应该是老教授,因此,这样的板书是不严谨的。根据王老师的建议,板书应做如下的修改:
唯一的听众
关爱
鼓励
老人
我
语言
神态
“耳聋”
白痴
沮丧
最有声望的教授
小提琴手
自信
修改后的板书更能体现文章的写作思路,主要人物的品质得到更好的体现。
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这番话道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和精髓。我想,每一次的反思就是让我们老师成为更出色的引领人,让学生在攀登“高山”过程中更快更轻松。我将不断反思,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0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他躲到树林里练习拉琴,幸运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失聪的人的老妇人,给予了无私的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顾虑,重拾了自信,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回顾课堂的四十分钟,我自己觉得在以下方面还可圈可点。
一、精心设计补白,营造课堂高潮
由于老妇人隐瞒了身份,装作了一个失聪的人,直到有一天,妹妹才告诉我事情的真相,由此,我震惊震撼,我百感交集,在原文中,作者还是继续隐瞒了这个秘密,继续面对这唯一的听众演奏着动人的曲子,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回报老妇人的教导。因此,事情的真相的揭示,同样会给同学们一个震撼,回读的设计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设计了通过再读描写老人语言神态的语句,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激发了学生对老人的崇敬之情。
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自读课文时,给与充分的时间朗读,同时写写批注。在巡回时,我发现有些同学的批注还是相当精彩。通过阅读,学生很敏感地感受到老妇人不是真正的耳聋,而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有的对“平静的望着”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平静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现在回想一下,课堂应该是展示学生学习心得的舞台,课堂上未展示这一点,实在有些遗憾。
正是由于学生出于对老教授的尊敬,所以学生学得入境,读的入情,感悟得也更深刻。如:我的心中漾溢着一种从未有过感觉。我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学生的回答令我惊喜:“这是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这是一种像喝了蜜甜滋滋的感觉!”“这是我从未感觉到的自信!”……谁说不是呢?学生读到了我的心坎里去了。
三、巧妙的教材处理,引发了探究欲望。
这是一篇叙事文章,事情的开头和结尾有很大的差异。首先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找到“我”前后的巨大变化,较好地引起了学生探索变化原因的兴趣。
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这样一篇课文,我用一个课时就完成了。容量是相当大的。其中,学生的很多精彩的个性批注,没有一一展示。其次,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不够,虽然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1
1、在我校“同课异构”主题教研如火如荼地拉开序幕之际,我们六年段确立了《唯一的听众》作为研究课题,并展开集体备课,深入讨论。这种形式的教研,我们都有同感,既能取长补短发现问题又能发扬个性发现亮点。在对比中,我们的收获是累累的。现就自己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反思。
这篇课文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琴艺糟糕、丧失自信到成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是什么力量使他成才?我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
首先,直奔首尾段,对照变化,探究原因,设置悬念。我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师生合作:
师: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
生: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师: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
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沮丧,
生:后来,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师: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
生:后来,他成功的变成了出色的提琴手。
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于是就带着强烈探究欲望进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接着,精读重点段落,潜心研读,品味语境,体验情感。为了让学生感受老教授循序渐进的鼓励,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老人的四处语言描写和三处神态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鼓励“我”,由此“我”的心理和行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励学生体会每一句鼓励的话语和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老人的用心良苦。还设计了说话训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1)当“我”拉出像在锯床腿的声音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3)当“我”渐渐感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同是“平静”,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却包含了不同的含义: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和鼓励,读出了老人对“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样,学生思路理清了,对老教授这个人物了解更加深刻了。
此外,课文的语言如诗一般美,为了培养语感,我除了让学生同桌合作读书、小组赛读、配乐朗读外,还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兴趣大增,有的.想当“唯一的听众”,有的想当“我”,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现文本,声情并茂地表演,入情入境,升华情感。
这堂课遗憾的地方也不少,如教师激励性语言不多,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不多,今后,我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
2、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主要抓住这些句子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体性把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学生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而且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拖堂的问题一直是我的顽症,在35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带着锁链跳舞”。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老人的爱心和善良默默带领着我走进了成功的大门。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
这篇课文是我比较喜欢的文章,也曾作为督导课细细揣摩、精心设计。今天再次拿来当初的教案,文章的思路、主线没有改变,却上出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效果。
1、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有疑必有议,有议必有得”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阅读的方法。
在揭示课题以后,要求同学们就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唯一什么意思?唯一的听众是谁” ,“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度课文之后,学生基本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并学会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第三个问题是课文重点,包含的意思很多,学生大抵能谈到“因为我拉琴很难听”这一层。这里我没有急于带着学生去寻找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抓住老人言行来慢慢体会。
2、以第二条线索“老妇人的语言”为主线,品读感悟老人真诚善良的美德。
教学中,我启发“老妇人与我一共说了几次话”?通过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画一画等环节,要求学生思考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自己的思考的基础上再和同学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想到了老妇人撒谎的原因是她看出“我缺乏自信,以耳聋的谎言来鼓励我、维护我”。
有一句话含义深刻“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平静”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有什么不同含义,从她的眼神中你读出了什么?在交流和发言中,我看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思索着、实践着,发言踊跃,讨论也较为热烈。他们在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句子上进行批注,或多或少的写上了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上课初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迎刃而解。
3、巧解课堂意外,促进思维发展。
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老人言行的重点句子反复品读,感悟老人爱护鼓励年轻人的美好品质,学生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走入故事中。这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问题“十聋九哑,为什么老妇人是聋子还会说话”,听到这个问题,我也蒙了,对呀!老人这个谎撒的有漏洞啊,作者编故事也编的不像啊!这时,杨龙祥答道,“假装假装嘛,假的东西还能跟真的一样?”虽然说的不是很有道理,但这句话提醒了我。“是啊,老人撒了个善意的谎,既然是谎言,就什么都能发生,大家不用较真。其实老人有个动作也能说明她并没有耳聋”。学生一下子茅塞顿开,惊喜答道“她手指还能打节奏”“她脸上还会漏笑容”……我没有评价孩子们的对与错,只是留下一个想象空间,让孩子们的想象越飞越远吧!
这节课的成功与意外,让我感受到:同一篇课文,同一个教案,给不同的学生讲,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要抓住契机,开发学生思路,促进思维发展。所以,再熟的教案,也要认真备备课。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3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懂课文。2、从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两个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我”对老妇人的感激与敬佩之情。重难点: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学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课题来进行阅读的方法训练。
二、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补白训练恰到好处
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训练,在学生感悟到老人特殊方式的鼓励与帮助之后,让学生写一些想对老人说的话,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的文章。
四、质疑贯穿整节课,形式多样,如课题质疑、随读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质疑等等,因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必有议,有议必有得。
语文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以及阅读的方法。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成功之处,例如:
1、课的伊始,没有很好的拽住学生的质疑,当学生提问到“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时教师应该把问题抓住,顺势引出“唯一的听众对我有什么影响呢?”而导入第二环节的学习,这样就使教学流程更加自然顺畅。
2、在处理老人与“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一问题时出现故障,课后分析原因应该是教师问题设计不准确,如果提问“我是在怎样的情绪下与老人相遇的?”然后让学生读文章第二自然段,学生对课文有一个了解之后就很容易回答了。或者是老师用一句过渡语直接引出“我”沮丧的心情。这样就能省一点时间。
3、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师的提示问题不恰当,课堂上我才猛然间感到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生说不出什么,所以在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时教师又增加了新的问题,给人一种脱节的感觉。如果问:“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为什么要说这些话?我听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可能就不会出现教师过多提问学生满头雾水的现象了,学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谈了。不至于出现教师苦苦的追问也出不来自己想要的答案。其次,这一环节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深入的读课文,我感觉把语言单拿出来体会效果不好,应该放置语段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这过程中要穿插读的训练,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老人的用意。在处理老人的神态描写环节也同样犯了这一个毛病,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三个不平静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虽然补白训练比较新颖,但是学生说的不是很恰当,主要原因在于分析得不透彻。
4、课结尾处,表达方法的总结效果不好,我觉得原因在于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点拨的不及时,强调得不明显,也可能这个总结放在这一环节就不合理?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4
每学期上完公开课,总有一些心得,这次也不例外,我自认为自己已经很精心地准备这节课了,但是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在最后练习时,只有一组学生将我布置的练习做正确了,我认为非常失败,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这堂公开课很失败,同时,我也做了一些关于公开课的反思,公开课教学反思。
如在教《唯一的听众》这这篇课文时,在明确教学重点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导出板书,我认为我的板书清晰明了,但在讲课文时出了问题,我本想充分结合板书讲思路寓言,并结合课后题组织学生讨论,但是在实际教学时,却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像轻描淡写一般,就把这本应浓墨重彩的.部分描了一下下,当时我就感觉不好,该详细讲解的地方不详细,这一点充分说明我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教育论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学环节顺序上我也考虑得不够,我将学生表演课本剧这一环节安排在了复习字词后面,这也是很失败的,如果学生表演得都很好了的话,也没必要老师再来细讲课文内容了,是啊,前辈说为什么不放在讲解完课文内容之后呢?是啊,不过我并不是没想到,我也曾想过到底是放在最后还是放在之前,思前想后、左思右想、冥思苦想……最后还是把这一题“选择题”给选错了。
每次上完自己的一人一课后最大的感慨就是:上好一节公开课真难。在这条教学道路上我们每走一步都应作些思考,只有这样,当你在走一大步时才不会因那么多的为什么而放慢你的脚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
3月7日,我和檀小所有老师一道,迎来了教研中心的教研员们的集体视导,心情有些紧张。王颖老师聆听了我的第一节课——《唯一的听众》。
时间已经过去几天了,可我还是没有从那节课的遗憾中解放出来,还在没有能处理好“问题传递”与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的关系而纠结着!为自己没能深挖文本,让学生体悟人物的语言美而遗憾着!
其实,通过两次试讲,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已经确定了。也许是我太想展现学校的“问题传递”的特色了,课上便要求学生以“问题传递”的形式谈对老教授的充满诗意的语言的理解。在传递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了一些孩子的“力不从心”。教师的要求有些高了,如:老人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我”听后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体会说给大家听?在学生“问题传递”的过程中,我过于相信学生,高估了他们的能力,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我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生活实际来深化他们对老人语言的理解。但由于人物语言的含义非常丰富,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但欣赏起来颇有难度。这是,如果我及时而果断地改变教学策略,把深陷迷茫之中的孩子们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教师的帮助引领下前行,或许课堂会更活跃,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看来,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师授课时的变通能力,对课堂的成败起了较大的影响!
课后,王颖老师针对我的课堂的表现进行的点评,并从“人物语言美”这个角度,对我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令我受益匪浅!王老师认为,本节课最难得一点是老人充满诗意的语言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这样讲就会有诗意的效果?通过了解老人的身份,再来揣摩老人的语言,就不难发现老人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同时也是语言表达的高手!“诗一样的语言”,一定是情感充沛,让人的心为之颤动的语言!老人什么技巧也没交给作者,却赢得了作者的敬佩,他不愧为智者!
从写法的角度,老人的几句话,从内容和形式上也各有不同!传递的形式不同,却得到了作者的由衷赞美!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10-06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2-05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4-11
关于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0-07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10-06
《唯一的听众》优秀教学反思04-19
课文《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10-05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精选3篇)10-07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精选4篇)10-06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精选7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