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2 08:14:2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指名背诵。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鼓励提问: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

  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

  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补充阅读材料: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后小记:

  在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走近苏轼的这一段心路中,我会常常忘却眼前摆着的是一篇小学四年级的教材。待从遐想中将目光收回到《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赞叹改编的人。

  首先,题目好。“但愿人长久”,从词中化来,既是苏轼对子由的心愿,也是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待细细读过一遭后,谁又能不为苏轼折服,谁又能说,“但愿人长久”不是后人缅怀这一千年文化的伟人而在真诚地祈福?

  其次,构思好。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无论是前半部分的介绍,还是后半部分苏轼的心灵独白,以及最后词的撷要呈现,都显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导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躺在床上 悲欢 隐没 虽然 阴晴圆缺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 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皓月当空 举家欢庆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手足情深 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明月 真情宽慰 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个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此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有通情达理的情怀。本文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古典诗词——《水调歌头》创作的经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图片,卡片,小黑板,磁带。

  2.网络搜集苏轼资料,了解苏轼生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教学反思: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昨晚,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声反复的将《水调歌头》吟诵。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5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皓月当空明月高悬欢聚一堂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八月十五)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有谁了解苏轼?

  他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写此词之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2.读词,正音;

  3.初读课文,感悟每一节意思及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苏轼的内心。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思念——埋怨——宽慰

  (一)感悟思念

  1、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

  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起一起”“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

  ①“手足情深”:“手足”原来指手和脚,这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一起一起“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②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

  ③引读:可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

  因为古人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有手机、视频,可以用qq聊天等。

  “各奔东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板书)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突出。

  △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2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1小节。

  想一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原因之三:触景伤情

  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

  1、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读读1-3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达出来。(自由练读、分小组分段赛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1-3小节。(配置背景音乐《良宵》)

  指导: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

  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用伤感的语气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出示图片)

  2、可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状的惆怅与埋怨。他在埋怨谁?为什么埋怨呢?

  三、感悟“埋怨”(精读第4小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苏轼在埋怨什么?指名回答,齐读。

  2、指导感悟

  (1)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睡不着。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夜思》中所说的,引背已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神情是怎么样的?(眼睁睁)你会觉得他怎样?(很孤独、很无奈,若有所思。)

  (2)圈画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圈画:埋怨、无情〉

  谁来埋怨月亮?指导读。

  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请一位小诗人上台站在电视机前试着埋怨一下。

  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起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心情。

  (3)为什么苏轼在中秋夜会觉得月亮无情?

  教师归纳:其实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无情。但是苏轼认为,是月亮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思念之苦,是月亮无情和自己作对。“花好月圆,人不圆”在苏轼看来,月亮应该是有感情的,应该是有同情、仁爱之心的,不应该和诗人过不去,所以,自己和弟弟身处异地,天各一方,月亮应该同情手足兄弟的分离,不应该这么圆、这么亮。这看似无理的埋怨和责问,实则表达了他思念弟弟的强烈感情。原来这埋怨之情来源于思念之苦。

  (4)其实他不仅埋怨月亮,还在埋怨什么?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如果你是苏轼,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这美丽的夜景,如水的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5)你能带着这样的的心情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吗?齐读。(注意读好反问句,“怎么也”让人感觉苏轼辗转难眠。)

  四、感悟“宽慰”(精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宽慰”是什么意思?板书。(宽解安慰。课文中指因得到安慰而宽心。)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

  2、他换了一种想法,他转念想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反义词。投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实物投影圈画几对反义词。

  3、师边指边述。

  4、“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换种说法)

  什么叫“十全十美”?有句话叫做“遗憾也是一种美”。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5、小结:是啊。生活中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是喜怒哀乐交集在一起的,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也就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过渡: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6、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

  7、想到这些,一种美好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正所谓继续投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是《水调歌头》中最有名的几句诗,其中最让人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句子就是我们文中节选的部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齐读诗句。

  结合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书本中找找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答,生齐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重点理解“人长久”: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

  “婵娟”:美好的月色。

  (3)上面三句话的意思找一找。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②指名再读意思。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只希望。

  婵娟:美丽的月光。

  ③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8、让我们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齐读这几句词。配乐读、背诵。

  9、再读:轻轻抬起头,对着这轮皎洁的明月,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读读词,再读读那一段话!

  10、所以苏轼心情宽慰了。由此可以可见,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我们有时也需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悲伤离合。

  五、总结课文

  今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

  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

  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习,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 (月圆人不圆) (真情留人间)

  【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01-17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3篇06-01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3篇05-11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3篇)05-11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4篇05-13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4篇)05-13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04-21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04-05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范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