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推荐度:
-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3.体悟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4.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良好的积累、观察、思维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动画视频。
2.学习生字:螳螂
3.为动画起片名。
4.说带动物名的成语。
5.告诉学生: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范读课文,交流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1.指导有感情地读。
2.根据故事情节,引出道理。
3.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
4.告诉学生:勤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四、再读课文。
1.根据板书质疑。
2.读文谈发现和疑惑。
3.设疑、存疑。
4.告诉学生:冷静思考,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五、布置作业。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虽然是下午第三节课了,大家看上去依然很精神,这说明大家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动画片。
1.播放动画片
好,我们欣赏完动画片,谁来说说动画片上有哪几个主要角色?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并板书:螳螂,蝉,黄雀
2.学写“螳螂”
你知道螳螂怎么写吗?螳螂,又称刀螂,可不是那个叫刀郎的歌星,因为螳螂是昆虫所以螳是虫字旁加个大会堂的“堂”,螂是虫字旁加个刀郎的“郎”,
观察生字,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对你真会发现和总结。
3.为动画片起名
螳螂,蝉和黄雀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谁来说说。
呀,你的观察真细致。
呀,你不仅说出了三个主角的动作、神态,非常形象。
还加入心理描写,和个人分析。这说明你不仅会观察,还会思考。
这么有趣的一个动画片,谁来给它起个片题。命名。
完善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齐读。
4.说带动物名的成语
这是一个带动物名的成语,你们还知道哪些带动物名的成语呀?
5.习惯培养: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大家积累得可真多,鼓掌送给你们。同时送给大家一句话: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过渡:大家知道,咱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颗璀璨明珠,一个成语往往就是一个故事,有着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有不少同学一脸的疑惑,有些不信,那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螳螂捕蝉。完善板书。
二、初读感知
1.首先请大家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读通,自学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
提醒注意:侯与候的区别。后描红。
出示:侯与候说形、音、义的区别。
解释:诸侯国
2.再听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所画词后的意思,再交流。
3.再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有条理地来说说。
过渡:现在你们说说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作用大不大。那我们来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好好讲一讲。
三、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请大家找出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语段读一读,课文哪几节写了这个故事。请一个学生说一说。出示语段,齐读。
1.指导有感情地读。
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
我们走进课文先想象一下螳螂、蝉、黄雀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各自的心理。
这样我们就能融入人物情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
2.根据故事情节,引出道理。
你们发现故事中的三个主角都有一个什么特点吗?
用书上的.话怎么说。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的祸患。
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由这个道理你们能想到哪些词语。
3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让学生说一说。
4.引出习惯培养: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其实,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许多人常常能从身边的事、物以及自然现象中有所启发。我们课本上也介绍过不少,比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一首诗《观书有感》中的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在池塘边读书获得的启迪;还有《鸟语》中提到“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这是作者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发。送给大家一句话:
勤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
四、再读课文。
1根据板书质疑。
好,同学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引人深思,可这个故事只是少年讲给吴王听的,是课文螳螂捕蝉中的一段内容,板书:少年、吴王
请大家看看板书,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有了哪些想法。我们再次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解开心中的疑结,或者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2.读文谈发现和疑惑。
3.引出习惯培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勉励大家:
冷静思考,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3设疑、存疑。
大家问了那么多,说了那么的发现,老师也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这个少年真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吗?
(是在劝吴王),可我觉得劝(板书:劝)字显得过于单薄,你觉得再在前加个什么字比较合适,更能较好地概括全文呢?(智、巧)为什么呢?同学
让我们在家一起怀揣这些疑问,共同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作业: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二、 学习新课
(一)学习故事
过渡: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避免了血鱼腥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1、出示故事,指名读。(第9、11节)(读得字字清楚,读得字正腔圆)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留意描写蝉、螳螂、黄雀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它们在想些什么呢?
3、交流
(1) 谁来说说那只蝉?指名,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评点后再指名读,着重读好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它高枕无忧呀 边吃边唱,真叫一个逍遥自在呀 你把这只得意的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2) 谁来继续交流螳螂?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螳螂:一拱、一举、一捕,生动刻画了一只急切觅食螳螂的模样。你想怎么读?
如果能加上螳螂的动作读,就真的绘声绘色了。谁来读一读?(重点落在急切)
(3)黄雀:它在想什么?指名读。(既吃螳螂又吃蝉,一箭双雕)
4、它们的想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呀!)
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隐伏”是什么意思?
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说螳螂的时候,板书黄雀在后)
引读:蝉悠闲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
螳螂一心想着捕蝉,却不知道——————
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
它们都——————却没顾到——————
5、它们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板书)呀!
这个故事的确很有意思,连身为一国之君的吴王都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让我们也来学着少年,根据老师的'提示,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出示:动词提示)
(二)明白道理
1、听了少年这个故事,吴王明白少年讲的故事所饱含的道理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恍然大悟”,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A指名说 这么一个故事与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呢?(它与吴王攻打楚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你理解得很透彻,走到吴王的心里去了)
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他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完成板书 吴国攻楚,诸侯在后)
(出示春秋形势地图),同学们,你们看,当时的楚国在离吴国很远的地方,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必须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势必造成后方空虚,周边的邻国就可以乘虚而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
这不正是课文第一节中大臣劝说吴王的话吗?一起来读读。出示“吴王准备出兵……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国的人民要遭殃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吴王的王位也将不保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要国破家亡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后果这么严重,可当时的吴王听得进大臣们的劝告吗?(继续出示吴王的话)谁来读吴王的话?指名读。
(评读:真是固执呀 真是太霸道了 高高在上,惟我独尊)
可是听了少年这一番话,出示引读最后一节。吴国的黎民百姓就此避免了一场厄运。
B后悔自己的行为,
C感谢少年
(三)感悟少年
1、同学们,文中的少年是什么身份?(侍奉吴王)大臣们无法劝阻的事,却被少年一个小小的故事给劝阻了。从表面上看,他有没有说一句劝说的话?(没有)他只是给吴王讲了个有趣的故事而已呀。实际上,少年劝了没有?(劝了)有没有像大臣那样劝?(没有)能不能像大臣们一样劝?(不能)他是暗暗地劝,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少年真是太聪明了!(板书:智)
2、 少年的机智表现还不只于此,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8节,对课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圈圈划划,仔细地琢磨琢磨,你从哪里还感受到少年的机智?爱动脑子的同学肯定有新的发现。
3、指名交流:
(1)拿着一只弹弓 归纳:巧妙呀,只有这样才让吴王相信他确实在打鸟呀,真是巧拿道具引吴王呀!
(2)花园 转来转去 沾湿 毫不介意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终于
师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呀?是呀,只有这样才能遇到吴王呀,只有这样才能给吴王讲故事呀!真是一个勇敢而执着的少年呀!
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劝说吴王,那他为什么不到大殿上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向吴王讲这个故事呢?而是煞费苦心地在花园里转来转去,寻找机会呢?
(预设:A他要把故事讲得真实可信,所以不能在大殿上讲。你看他还特意拿了一只弹弓呢。B因为吴王不听大臣的劝阻,下过死命令,谁要劝阻他,就会被处死。C不能让吴王意识到少年是在利用故事劝阻他,否则即使少年说得再正确,吴王也不可能会接受的。D因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吴王是一国之君,他怎么能更改自己的决定呢?所以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这个故事是给吴王台阶下,为了保护吴王的面子。E身份不允许他到大殿上去劝。)
道具选得巧妙,地点选得巧妙,时机把握得巧妙呀!谁来读这段话,给大家展现这位机智的少年形象。练读这段话。
(3)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这样说才能让吴王有兴趣听他讲故事呀,谁来读,让人一听就有兴趣?(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4、小结。少年选择的是吴王每天必到的花园这个地点,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心安排地见到了吴王;接着他又巧妙地用弹弓作道具,话语富有悬念,一步一步地引着吴王对自己讲述的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巧妙的是,少年编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吴王明白了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恶果,最终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他的这一番劝说可谓是巧劝、智劝、妙劝!(板书见——引——劝)
5、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5、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被他的智慧与勇气所折服。你的心里是不是更加钦佩这个少年了?分角色朗读3~ 12节。
三、总结谈感受
1、今天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2、指名谈感受
一个好的主意或者建议要想让别人去接受或者采纳,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就像文中的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3、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受益颇多,我们在生活中,既要警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恶果,但也不能因此而犹豫不决,束手束脚,也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四、作业延伸(1为必做做题,2、3为选做题,任选其一)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低年级的同学听,尽量使用课文中的原话,并加上你丰富的想象。
2、吴王作为一国之君,说话一言九鼎,他之前已经准备攻打楚国,并已下了死命令,那他该怎么在大臣面前收回自己的话?怎么向大臣解释这件事?动脑筋想一想,把它写下来。
3、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个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似的事例,写一篇100多字的感受。
捕
板书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少年
攻
吴国——楚 诸侯在后 (智)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见——引——劝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文言文较难理解,因此,对于一些字词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要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字典,同学们互相启发来自学古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时间,放手让他们自读、自悟、自讲,教师做必要的讲解。文言文的朗读与白话文不同,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基调,注意语速和适时适度的抑扬顿挫,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
自学、启发、引导、讲授
教学理念:
本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念。借用学生原有知识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自己练习,读通全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有关词语的读音。
谏(jiàn)孺子(rú)曲附(qū)颈(jǐng)
2.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指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评读。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5.同学齐读课文。
四、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结合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2.以下是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
3.指名逐句说意思。
4.把整篇课文用白话文说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文明理
(一)理清课文脉络
1.自己读课文,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找一找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层。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预设:
(1)吴王想攻打楚国,而且决心非常大,最后为什么又放弃了攻打计划呢?
(2)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3)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几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少孺子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能讲给大家听?
4.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重点理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1)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此三者”指的是谁?
“皆务”什么意思?
怎样理解“欲得其前利”?(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其”字指的是谁?
(2)连起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注意停顿,有语气地读一读。(指名读——师范读——指名读)
(4)谁能把这句话背下来?
5.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其他国家就会趁机而入,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6.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7.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9.多么有深意的故事?自己多读两遍,把它记下来。——指名背
10.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
(三)理解“其”字的意思。
1.画出课文中带有“其”字的语句。
2.结合上下文讲讲“其”字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
学完这篇文言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攻楚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巧妙劝说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暴君顽固暴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恍然大悟”“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4、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大王与大臣们看待问题的不同。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 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 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
2、 板书并简介、认读生字“螳螂” “蝉”(预习准备:了解螳螂和蝉)
3、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整个故事可用八个字概括: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理解词语意思。
3、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自学:
(1)文章中有些字一字多音,在下列词语中,你能读准吗?
打着鸟 转来转去 禀报大王
弹弓 举起前爪 乘虚而入
(2)想想下列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读一读。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毫不介意 恍然大悟
(3)指名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明明是一个历史故事,却为何用“螳螂捕蝉”作题?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中蕴含一个寓言故事,是一个大故事套小故事,我们把他称为历史寓言故事。
4、让我们先走进寓言版的“螳螂捕蝉”。
三、了解故事
1、指句读。出示语段,再指名读,读出“精彩”“有趣”
2、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到自己的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蝉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3、可是为什么蝉、螳螂、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细读这段文字。
4、交流
生:我觉得蝉非常悠然自得,只顾喝自己的露水,因为它自由自在,也就没有意识到身后的危险。
师:不错,你是从哪个词看出蝉很悠然自得的?
生:“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悠闲、自由自在”表明蝉很悠然自得。
生:那螳螂的眼里只有蝉,所以它一心只想如何把蝉捕到手。
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从这个“拱”字我感受到螳螂势在必得的心态。
师:说得很好,有谁来说说黄雀的?
生: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伸长脖子”表明黄雀对螳螂的`渴望,急切地想要吃到螳螂。
师:说得真好!因为黄雀对螳螂的渴望,所以黄雀也就对身后的危险放松了警惕。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历史版的“螳螂捕蝉”。
5、齐读第一自然段,。
(1)引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劝阻的理由是—— (师述: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大臣的反对是非常有道理的。)
(2)可是吴王呢?——这句话该怎么读?(读出吴王的固执、权威)
(3)吴王为什么会如此固执呢?难道他不明白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偷袭吴国的惨重后果吗?
生: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丧失了理智。
师:说得真好。如此看来,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觉得胜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这样当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谏了。
6、那么,少年是如何改变吴王的决定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听说训练,指导复述
1、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四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四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2、(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3、(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学生都开心地笑了):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打个“☆”。(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教师将几位同学的听写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扼要地评点。)
5、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从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6、(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7、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8、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9、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师:(惊喜地)你们听出些什么来了吗?
(师:对!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动听了。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师: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10这个故事就叫——
(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读文明理
1、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教师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谁想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少年的那句话给吴王的启示最大。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句话为什么能给吴王以启示呢?(提示:再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谁像螳螂,什么是蝉,什么是黄雀。)
3、师:这句话让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的意思是(生说)
(出示: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是呀!吴王是个聪明的大王,他明白了
(学生齐读句子)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这就是少年要告诉吴王的一个道理(齐读)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这也是这则寓言故事要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齐读)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三、质疑感悟人物形象
1、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提的'问题能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2、师小结: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3、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演?(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三、演故事
四、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劝动吴王吗?请你谈谈你的想法。
3、再读读其他的寓言故事看看从中明白了什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7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
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
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读完后啊,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认真地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完后,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巡视指导。
3、评价学生朗读情况:刚才,老师巡视了一番,发现咱们六()的同学读书可认真啦!想必,你们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吧?
4、指名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决心已下,不容劝说。在大臣们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从而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指名两生说,第一生说完后要给予明确地肯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一定要说出“固执”和“恍然大悟”两词)
评价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教师手指文字,叙述:你们看,起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是极力劝阻,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会——不堪设想(着重号点出),你怎样理解“不堪设想”呢?(不敢去想象,说明后果非常之严重!)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设想的后果吗?(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将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是啊,尽管后果这么严重,可吴王却固执己见,(着重号点出“固执”)你又怎样理解“固执”呢?——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并且他还说——引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读好吗?自己去练练,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练读——指名读、评——齐读)
(二)第十二自然段
如此固执的吴王后来是——呈现文字——恍然大悟(着重号点出)最后,打消(着重号点出)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质疑
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读,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问号问出来?
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说服不了吴王,而一个少年却能?
为什么吴王起初是固执不已,而后来却恍然大悟,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果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从这两段文字中寻找答案——听了少年的这番话。)
少年的这番话是什么样的话?(“这番话”下加——和?)
这位少年的'一番话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评价过渡: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问题的学习不叫真正的学习!”看来啊,同学们真的会学习,真的会思考!
四、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那么,少年的这番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话呢?(出示9、10、11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文字,其他同学思考:少年的这番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学生说(螳螂捕蝉的故事)是的,它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
4、出示自学要求: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象,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出示关键词语的着重号: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伸长脖子、瞄准)争取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5、学生读、自由练说
6、出示图片: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苏老师给你们提供了这样一幅插图,对照着插图,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说。
7、指名两生说。
8、原先固执的吴王就是听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出来,将“这番话”下的——加?舍去)才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9、那么,究竟这个故事蕴藏着怎样的道理呢?(指名说)
10、出示9——11自然段,在“它们……祸患呢!”下出现下划线。齐读这句话
11、出示:此刻的吴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12、是啊,正是因为少年的那番话,才使吴王悟出了如此重要的道理,实际上,这个道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借鉴的。
13、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五、评析少年形象
1、同学们,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少年,一位与我们同龄的少年,他做出了许多大臣们不能做到的事情,你佩服吗?
2、你为什么佩服他呢?出示:认真得读读课文的2——11自然段,细细地品位文中描写少年的词句,然后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友情提醒:一定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写,要写得有理有据,如果能结合以前所学的课文和生活经验来写就更好啦!
3、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析
你的叙述方法老师很欣赏,你用了总分的句式把自己对这位少年的印象说得有条有理。
有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你不仅用了文章中的语句,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真不错!
……
六、课堂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也耐人寻味,它所蕴涵的道理我们也要牢记: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七、作业布置
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把这篇课文的故事情景表演出来?(想)那好,这个工作留给你们课后去精心准备,呆会儿,我去建议你们的语文老师利用下节语文课展示你们的准备成果,好吗?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05-31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5篇)03-15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5篇03-10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3篇03-09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2篇03-03
螳螂捕蝉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04-26
《螳螂捕蝉》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07-0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7篇)04-25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