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橙色的画》教学设计 推荐度:
- 二年级语文《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画》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画》教学设计1
导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重点)
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难点)
课前独学:
在文中画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宝宝,并把它们多读几遍。
看拼音,试着读读课文。
导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一首儿歌《猜一猜》,还记得吗?齐读儿歌《猜一猜》。你们喜欢谜语吗?那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一则谜语,你们可要认真学习哟。
二、预习可检测:
1、出示课题,带读课题,
2、打开书,自己小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字不会认,拼一拼试着读一读。这篇课文是一首古诗,你看看共有几句,分为几行?
3、指名读。
三、识字我能行
1、这首诗虽然只有4行,可藏着许多生字,昨天我布置你们预习,把横线上的生字画出来,你们画了吗?画了的请举手,不错。
灯片出示,同位检查。
2、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大声读几遍,组两个词。
3、交流:这些生字中有没有你已经学会了的字?(顺势学写“人”字)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共有几笔,怎么写,从什么地方起笔?……书空,练习写。
四、合作我主动:
1、学会了人字,其他的.生字我们在小组里合作学习好吗?
2、你现在有什么好办法来认识并记住这些字宝宝?
五、展示我精彩:
1、识记方法我知道
在小组交流识字办法的过程中,引导认识“远”“近”“还”三个字中所带的偏旁。
①偏旁归类。如,“远、近、还”都有“辶”。
②换一换。用给熟字换笔画或偏旁的方法来记,如,“天”变成“无”,“入”变成“人”,“听”变成“近”。
③编字谜。如,“春”:“三人日下去春游”,“来”:“米上加横竖出头”。
2、生字新词我熟读
用抽读、开火车读、齐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重点检查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
六、检测我不怕
摘苹果游戏: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苹果树,学生到大屏幕前点读并组词。
七、朗读我能行
1、课文我能读: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去了,你还能认识他们吗?请小声把课文读一遍。
2、范读认真听:这是一首古诗,古诗有古诗的读法,,你们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教师范读并演示。古诗的每一行中间都要有停顿,这一斜线表示在这里要停顿一下,要读得停而不断,读得有韵味。哪第二行该在哪儿停呢?演示,再范读。
3、带读我跟上:教师带读课文两遍。
4、练习我认真:请同学们大声练习读课文。
八、检测我不怕:
1、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小组展示读(一人一行),齐读。
2、练习背诵。
3、这首古诗是一则谜语,谜底是什么,你猜出来了吗?
九、质疑我开心: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2、你想提什么问题考考大家?
《画》教学设计2
一、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沙画的作画步骤。
二、活动意义
1、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掌握简单的构图的能力。
2、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3有效锻炼孩子大脑发育,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且有利于左右手协调。
4、提高审美和认知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并掌握一技之长。
三、活动内容
《沙画》
活动形式:分组
活动准备材料:
沙子
沙画板
四、活运过程
一、观看沙画视频,引起幼儿兴趣。
二、示范制作沙画方法:
1、介绍基本手势和握沙动作。
2、介绍各种画法。
3、教授各种笔触和线条。
五、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有以下三种:
1、勤俭节约,朴素型(生活型)
(1)活动意义:以画面进行潜意识熏陶,从而起到教育意义,培养孩子节约意识,树立优秀品格。
(2)画面表现:
第一画面为饭桌上,剩下大堆食物,第二画面为房间里,堆满的新旧玩具。
第三画面为田地里,阳光爆晒下的农民伯伯,正在辛苦劳作。
2、顽强拼搏
斗志型(梦想型)
(1)主题意义:通过简单的画面不仅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而且激发孩子内心的斗志,面对生活的挫折能够不娇弱,在人生道路上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积极向上。从小培养优秀品质。
(2)画面表现:
第一画面为大海上,航行的帆船平静地行驶。
第二画面为暗礁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和摇摇欲坠的帆船。
第三画面为,海平线上的旭日,远方的灯塔和渐渐平静行驶的帆船。
3、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轻松(学习型)
(1)主题意义:简单的.画面遵循孩子们爱玩的天性。一方面孩子们希望和父母在一起这是现代父母不能经常陪孩子在一起历经生活中简单的遗憾美好每个孩子们内心的梦。也许这能让孩子们在压抑中放松。,开发孩子的思维,享受生活中的美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山水。
画面表现:
第一画面为海边沙滩,海平线上朝阳升起,椰子随风摇曳。第二画面为在沙滩上的人玩耍,天空飘来的云彩,海上浮着游泳圈。第三画面为夜幕下满天的繁星和散步的人群们还有交织的路灯。
(初学画面内容尽量简单考虑小孩的学习和操作能力,随后有其基础再往上添加内容。)
六、分组比赛
1、分组画画,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2、分组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七.所需人员及费用人员:
四位沙画师,每位沙画师一百元;沙子共一百元;设备损耗费五十。
《画》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创作连环画作品,了解连环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连环画创作的能力、语言表达及综合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连环画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
难点:故事中主要情节的画面表现及形象的连续性。
三·教学准备:
课件、连环画资料、美术纸、水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
(2)·你了解连环画的一些什么知识呢?
(3)·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进入连环画的世界。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式学习:
1·根据每四人小组提供的连环画资料,小组合作研究。
(1)·连环画和以前学过的画有什么不同?
(2)·连环画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反馈交流: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情况。
3·师生共同总结:连环画的特点:故事性强,图文并茂,画面内容和形象具有连续性,色彩丰富等。连环画的组成:封面设计,图画,文字。
4·对于封面设计,文字你觉得应该应注意些什么呢?
封面设计:有题目,主要形象,作者名字,色彩漂亮等。文字:简洁。
(设计意图:提供资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从中了解连环画的特点和组成。)
5·欣赏课件,引导分析:
(1)·课件演示教材中连环画的内容。
(2)·你能根据作品讲讲画的是什么故事吗?
(3)·小组研究:作品如何在不同的画面里表现同一个形象的不同动态。
(4)·组际间的交流:(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师生共同分析解决构思,形象,构图问题。)
(三)·动手实践,创作连环画:
小组进行分工合作,自编或已准备好的小故事画成连环画。
(设计意图: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共同构思分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连环画的创作能力。)
(四)·展示评价:
学生组际间相互介绍自己组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欣赏他人的意识。)
五·小结:
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画》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校园里的画》是新入选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折射了前苏联儿童的校园生活。课文写了“我”和卡佳在黑板上比画画斗智的故事,所画的内容本身又自成一个故事。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富有情趣。
本课在读与写方面承担两个过渡任务:在以前学习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本课第一次提出默读课文的要求,是为即将进入中段的学习“初
步学会默读”的过渡;“我”和卡佳所画的内容本身又自成一个故事,可以用来进行连环画的看图写话的训练,是从写话向中年级“习作”的过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以下五个教学目标:
1、学习1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会认3个新字。
2、借助学生自己制作“我”和卡佳所画的画,凸现小故事,理出故事情节与“我”的内心活动的两条曲线,感受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3、学习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进行课本剧表演,悟一点道理:学习卡佳正确看待竞争,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良好品质;知道“我”聪明,能知错就改,也是好孩子。
5、(创新目标)分层分类进行看图写话训练:把“我”和卡佳斗智的五幅连环画写成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其中标2、3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目标,标1、4、5是要第二课时要完成的目标。
五个教学目标体现了创新学习的过程(凸现小故事,理出故事情节与“我”的内心活动的两条曲线)、目的(悟一点道理),还重视学法的渗透(凸现,理出,感受,悟,默读、有感情地朗读)体现教为学服务、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其中在老师的示范与引导下理出“我”内心感情变化的曲线是重点,准确评价“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难点。用数画、勾画、取名等手段凸现小故事,为水道渠成引出两条曲线、准确评价“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突破本文重、难点的关键。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以读为主线串起“学、惑、思、行、习”(推陈出新五步法)这五粒珍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儒家把学习过程分为五步,即《中庸》所概括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受此启发,探索出了“推陈出新五步法”:自读自悟——学;质疑问难——惑;突破重难——思;双基训练——习;创新提高——行。推陈出新五步法的顺序也要根据课文内容来灵活掌握,顺序可以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
分为“学、惑、思、行、习”五个环节。虽然五个环节分在两个课时里,但因为它们环环相扣,所以我一并作个介绍。
(一)自读自悟——学
告诉学生默读课文的要求:不出声,不指读。第一遍:眼睛看到那里就读到那里,不懂的打上问号。第二遍:回头再想想题目的意思明白吗;不懂的地方再想想;让自己有所感(感动、感悟、感兴趣等)的地方,想想为什么自己有所感。
设计依据:有实验证明,“当给予参与者关于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建议或某种形式的指导时,他们的表现比没有获得任何信息的参与者的表现更糟。”这说明让学生自己去读,读懂多少是多少,就可以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地学。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质疑问难——惑
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帮助差生扫清一些字词方面的障碍,是在默读的基础上的读完之后,提醒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有意识地按照与重点目标联系紧密的程度把问题分为两类:简单问题与重要问题。师生共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1、什么是“血盆大口”?(让学生做做动作理解)2、什么是“诚恳”?(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卡佳进行反复地读,渐渐悟到要用“亲切”的语气,让人感到是发自内心的,是诚心诚意的。)3、为什么不说“在军舰上画了一个个炸弹,水兵都掉进了海里。”而说“在军舰上画了一个个炸弹爆炸的火球,水兵都掉进了海里。”?(这个长句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读起来有些拗口。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知道如果不说“炸弹爆炸的火球”,那么就没有说具体,没有明确地交待炸弹到底引爆没有,危险性就没讲清楚。);重要的问题列出来,可以融入到下一环节去解决。
设计依据:早在宋代,学者张载就曾经说过:“学则须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突破重难——思
这一重点环节分为两个训练板块:凸现小故事;理出两条曲线。其中第一板块又是为第二板块服务的。
1、凸现小故事
(1)数图。
在默读的基础上快速浏览,数出有几幅图。
再与事先准备好的六幅图相互映证。
设计依据:这是一篇新课文,没有现成的教学挂图、幻灯片、电教等辅助手段可供使用,而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出示这几幅图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
(2)勾画
这几幅图是根据课文中哪些提示画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在书上用“——”勾出画的内容。
设计说明:从教材中来,又回到教材中去,图文对照,有利于学生更快地凸现小故事。
(3)取名
先问学生:有哪几幅图可以组成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确定后面的五幅图。)
再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给这五幅图各取一个名字,比比哪组取的名字精彩。要想取高水平的名字,我有两个建议:一是字数工整,就是说每幅图的名字字数一致,都是两个、三个,或者四个、五个,不要太多了。二是意思连贯,把这五个名字连起来要使大家大致知道是个怎样的故事。三是用水彩笔,尽量写大些,方便展示。
接着是展示小标题,说说自己取的名字好在哪里,评出优胜小组。
最后老师可以说说自己取的小标题:前进落水得救糟了OK
如果学生取的名字取得好,也可以用学生的作板书。
设计依据: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优生带动差生,可以共同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这与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2、理出两条曲线
两条曲线指的是故事发展曲线和我的感情变化的曲线。
第一条由老师对应小标题示范画曲线:你们看老师画一条曲线,考考你们的观察力,听老师的语气、看曲线的走向,也许你能悟出点什么?(曲线向上表示故事向好的方向发展,向下表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曲线起伏不平,说明这个故事很曲折。(明确告诉学生“曲折”这个词。)
第二条曲线要引导学生画:先找文中的那个小男孩“我”也因为这个故事的曲折向前发展,感情发生变化,什么变化,在书中去找。比如第一幅图,是不服气,第二幅图没写,你觉得用什么词合适?(“高兴”“解气”都行。)后面的'几幅图,你自己去找出来。
然后把有关的词语板书出来:不服气解气有些生气挺得意满脸不高兴
再问学生:你能帮“我”画条感情变化的曲线吗?(用红色粉笔与前一条线区分开来。)
两条曲线出来了,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老师要启发学生:“我”的心里可真复杂呀!明明故事往好的方向发展,却要读出不高兴,明明坏事了吧,偏偏还很高兴,情绪一会儿低落一会儿高涨,起伏不平。谁能读读4-6自然段,自己先试试。然后通过指名个别读、师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充分地读,引导学生走进“我”的内心世界。
设计依据:两条曲线横向比,一样的有起有伏,我要让学生感受到“曲折”,因为“曲折”是故事的生命;纵向比,线的走势形成强烈的反差,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有助于帮助学生走进“我”的内心,感受“我”争强好胜已经到了妒忌的地步。
尽管“我”的内心如此复杂,但“我”毕竟是个小孩,学生与“我”在情感方面具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心理学认为的:“小学生的情感表现得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上,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所以学生能够走进“我”的内心,去感受“我”的复杂的情感变化。
(四)创新提高——行。
进行课本剧表演。
表演后让学生议议:你觉得卡佳和“我”这两个孩子怎么样呀?(学生通过以上学习和亲自参与表演,能说出这两人都很聪明,卡佳待人宽容友好,“我”争强好胜,但能知错就改,也是好孩子。在善意地笑“我”的同时,悟出妒忌是不好的,应该正确对待竞争,与同学友好相处。
设计依据: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意注意占优势,而且
极不稳定,持续的时间短,所以决定采用趣味性较强、操作简单又能激发情趣的'课本剧表演的方式,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同时依据我校正在开展的《以“三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三创”指创造性地教、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评价。)进行设计的。目的在于给他们提供一个创新的机会,展示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表演才能及协作能力。
(五)双基训练——习
以《有惊无险》为题,把五幅图的内容连成一个小故事。
提出两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作。
1、抄写:把课文中描写这五幅图的内容找出来,适当地增加、修改一些字词,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并全文板书出来。
一艘漂亮的军舰出发了。
突然,敌人投来一个个炸弹,水兵都掉进了海里。
掉进海里的水兵坐在一条条小船上,向岸边划去。
哇!来了一条大鲸。大鲸张开血盆大口向小船扑去,耶!大鲸是来救他们的。所有的水兵都骑在大鲸的背上。大鲸愉快地向岸边游去,还拖着一串小船。
2、创新作业:能干的同学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一个精彩的故事。
设计依据:体现分层分类教学的原则。“抄写”是为差生设计的,可以让学生知道写连环画,要一幅一幅地写,写完一幅图要空格提行另起一段。“创新作业”是为优生设计的,每幅图都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瞬间,一个个瞬间与瞬间的联结,就是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在动手写的时候再一次感受“曲折”在故事中的重要性。
《画》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个简短有趣的故事学生并不难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再读中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并通过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换词、读单个生字等多种形式来学习生字。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体会玲玲由满意一着急──战胜困难后的喜悦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品味、思索、铭记爸爸简短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玲、幅”等8个生字,会写“脑筋”一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句子字条、一张画
教学重点
1.读好玲玲和爸爸的对话。
2.理解并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边讲故事边出示词语:同学们,有个叫玲玲的小朋友,她画了一幅画,想看看吗?(出示课件)瞧:这就是玲玲画的──《我家的一角》,她画完后,非常满意,左看看,右看看,端详着自己的画,越看越满意,越看越喜欢。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可是玲玲不小心,把画给弄脏了。玲玲急得哇地哭起来,再画已经来不及了,明天又要交,这下可怎么办呀?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后面发生的事吗?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板书: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
二、读文识字
同学们:打开书,翻到25课(板书:25)咱们认真地读一读,边读边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小组内交流你的识字方法。
1、自由读文。
2、检查生字读音并正音。
①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全班齐读课文中的词。 ③抽一组开火车读词语。
④换词全班开火车认读生字。 ⑤去掉拼音抢读生子,组词。
三、朗读感悟
生字我们学的很好,想再读课文吗?这遍我们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后告诉老师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过度:玲玲仔细地端详着自己的画特别满意,可是不小心,把画弄脏了,急得哭起来,谁想接下去读一读。想读的站起来齐读(5-10自然段)
你们读的真好,老师这有几个句子谁想有感情地读一读。
1.出示句子:
“怎么了,孩子?”爸爸放下报纸问。
“我的画脏了,另画张也来不及了。”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① 学生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你能读好哪句?你为什么这样读?(你读出了什么?)
③评议:他读得怎样?你能试试吗?
④齐读。读中对反问句引导理解,并转换肯定句式。
⑤师生合作读,男同学读爸爸的话,女同学读玲玲的话,老师读叙述部分。
2.玲玲听了爸爸的话后,玲玲怎么做的?
①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
②指名读,评议。
③齐读。
④看着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她满意什么?
3.玲玲把这幅满意的画交上去,结果怎样呢?
①齐读第10自然段。
②为什么这幅画能得一等奖呢?如果你是评委,你会怎么评这幅画呢?
③出示玲玲的画,学生评这幅画。
④小结:是啊,同学们说得好,就是这只濑洋洋的小花狗,为这幅画增添了情趣,使这一幅有了生机,有了家的`温馨。瞧,小花狗睡在这儿多舒服、多安心啊!连它也恋上了家的这一角,我想:这也许是这幅画能够得一等奖的原因吧。
4.这就正如玲玲爸爸所说的(出示字条)。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① 齐读。
② 背诵玲玲爸爸说的话。
③“坏事”指什么,“好事”指什么?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六
④指导书写“脑筋”一词(师范写,学生练习,评议)。
5.默读课文,
①思考玲玲的情感变化,以及学习文中两个人物的哪些优秀品质。
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启发思维,课外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呢?坏事能变成好事,你遇到过吗?好好想一想,咱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坏事
变
好事
动 脑筋
《画》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W”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意思相反的词:“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W”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意思相反的词:“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什么?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的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同桌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
(3)抽读重点。平舌音、翘舌音、前后鼻音发音不准的学生。
(4)全班齐读。
5、导学: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让我们再来读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6、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7、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的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两两赛读,最后选出一名优胜者,然后每组派一名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朗读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诵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背,表扬背诵得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背得不错!你在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呢!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8、教师总结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戴头饰,演一演下面几组反义词,然后再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通过演示,体会“高、矮”的意思。
(3)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找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黑、白”的意思。
(5)晚——早。什么是晚,什么是早?找学生说说知道的例子,体会“早、晚”的意思。
(6)同桌相互读一读每组反义词。
(7)教师引领学生做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古诗。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认读生字。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识字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
三、指导书写。
1、呈现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这么美的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引导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其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画》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绘画工具,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
2、大胆运用各种画笔、手和脚涂鸦色彩。
3、体验初次玩颜料的愉悦。
活动准备
1、排笔,白色长卷纸,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 (为幼儿的第涂鸦做好充足的物质准备,让幼儿尽情地在彩色的世界里玩耍)
2、霍克尼《尼科尔斯峡谷》,康定斯基作品(以色彩丰富的作品为主,让幼儿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3、音乐《仙境》。 (美好的音乐让幼儿身心放松,易于想象联想,并且和(伲科尔斯峡谷》的画面相呼应)
活动过程
1、创设音乐情境,幼儿自由想象。
播放音乐《仙境》,让幼儿置身于“仙境”中,感受音乐中的流动,想象自己在一个宁静、舒适的地方,可以让说说自己的感觉和想象到的事物。
2、欣赏作品,感知色彩。
(1)欣赏《尼科尔斯峡谷》,教师提问:这幅画中的什么地方是最美的?画里有哪些美丽的东西?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画中的色块,感知多种多样的色彩。在欣赏画的同时,继续播放音乐,将音乐中流淌的感觉和画的美结合起来,让幼儿感受色彩带来的美好和神奇。
(3)教师:美丽的峡谷是神奇的宝贝变出来的,你们想认识这些宝贝吗?
3、随音乐在游戏中舞动色彩。
(1)教师依次介绍排笔,水粉颜料……
(2)教师:看看这些神奇的宝贝在干什么?(教师用笔蘸颜料)
丫丫:在手拉手。
妞妞:他们在跳舞......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笔蘸颜料的时候需注意量的把握,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告诉幼儿多了或者少了应如何处理。
(3)教师(播放欢快的韵律音乐):神奇的宝贝要跟着音乐跳起舞了。
瑶瑶:哇,这是圈圈舞吗?
教师:嗯,他们可不仅会这一种舞哦。还会点点舞,雨点舞,长蛇舞......
要点提示
教师边说边操作,注意笔触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可以用笔,也可以泼洒。重点是让幼儿知道有哪些玩颜料的方法,在玩的时候身体是不受拘束的。
(4)幼儿操作,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涂鸦情况。
涂鸦,有的幼儿可能还不能完全放开,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和知道,当幼儿玩得很尽兴了,教师提示幼儿可以用手和脚丫涂鸦,将整个涂鸦活动推向高潮。
【评析】
对于刚人园对绘画还很懵懂的孩子来说,如何让他们对色彩产生冲动,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色彩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色彩第一课,就是让孩子在尽情地挥洒中体验色彩带来的快乐,在无拘无束的童话里,站在原创的制高点上,展现“天才画家”的创造才情。
《画》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够应用绘画知识和临摹学习感受分析山水画作品,说出作品的表现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对画中所表现意境的理解。
2、掌握树木山石的画法。
教学难点
墨色浓淡变化和景物虚实处理的方法,树木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有过这样的感受吗?我们到大山游玩常常会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使我们很想用笔把它表现下来!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水墨风景世界,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3-34页认真欣赏。
(板书)水墨风景画
二、欣赏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幻灯片中的作品)
1、 水墨画是中国的国粹,这就是水墨画。(出示课件)
师(提问):大家觉得它美吗,美在何处?
生答师总结:它若影若现
2、 出示课件:这三幅大师作品,描绘的是同样的内容,概括的说画的是风景,详细的说它画的是什么吗?
生答师总结:树和石头
师(提问):那么空白的地方是什么呢?
生答师总结:就是云和水,这种画法叫做计白当黑,所以我们只要画好树和石头。同时你也表现出了云和水
三、学画松树
画好树和石头需要长期的积累,这节课老师教大家画松树(出示课件)这就是松树。
1、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思考松树有哪些基本特征
(1) 树的枝干从粗到细(其实这是所有树的基本特征,如果从细到粗,那么这
棵树就倒了)
(2) 树皮一圈一圈,像鱼鳞。(这种画法叫鱼鳞法,出示课件)
2、 经过观察,大家已经掌握了松树的`基本特征,可以开始画它了。
需要如下
(1) 画松树从树干开始,从上往下画,松树枝干形态各异,树干朝下(示范)
(2) 画宽树干画树皮,鱼鳞画法,其实就是半圈半圈
(3) 树叶画法:松树的树叶叫松针,松针的形状很多,有马尾形的,有扇形的
画松针要一丛一丛的画,将大量的松针进行堆侧,注意聚散。
(4) 最后加些细节,这叫点苔,主要代表断了的枝干,同时也代表苔藓(松针
示范)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欣赏
《画》教学设计9
【教材说明】
《画》是鄂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要求】
1、会认“远、刊、近、听、春、还”6个汉字。
2、借助拼音朗读谜语诗,熟读成诵。
3、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
⑴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
⑵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
⑶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画》教学设计10
一、认识版画
版画与其他画种作品欣赏
思考:版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
1、什么是版画?
是通过制版和印刷的过程来完成的,可以同时出现许多作品。
2、版画的制作工具
制版工具:板材、刀具(刻刀、剪刀)、胶滚、木蘑菇、板刷等。印刷工具:版画油墨(水性或中性)、颜料(水彩、水粉、国画)白卡纸或图画纸。
3、版画的种类:凸版、凹版。
二、分析版画的美感
欣赏版画作品让学生分析并说出感受。
1、主要归类: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
2、灰色的处理是黑白木刻的`关键。
木刻:刀感味,力量感,木纹的肌理美
铜版画:细腻的表现风格
纸版画:层次感、制作方便
三、制作过程(看录像)
1、画稿
2、透版
3、剪贴
4、印刷
四、小组合作完成一幅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评。
《画》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课本的图片和美术作品,了解农民画的特征和艺术形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改画、添画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生活与美息息相关,以及农民画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学习运用农民画的装饰特点和表现手法,大胆表现生活中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弘扬民族艺术的情感。难点:装饰色、装饰线的大胆应用。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法、启发式教学法、赏析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学法:探究法、自学尝试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农民画资料、油画棒、教学课件、学生优秀作品。学生:图画纸、油画棒、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农民画《山间蜜糖果》导入:
1、这幅农民画表现的什么场景?
2、你从画中能感受到什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反映农民的纯朴、热爱生活的农民画。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农民画直接导入,初步感受农民画的绘画形式。
(二)分析农民画特点。
1、引导欣赏农民画并介绍什么是农民画?
2、对比分析,农民画中的形象与真实生活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问题:比较一下,农民画中的蜜糖果和现实中的蜜糖果有什么不同?(1)花纹:农民画的花纹是生活中常见的花草、动物等形象,他们用自己熟悉的形象来打扮作品。
(2)色彩:色彩艳丽,对比鲜艳,具有喜庆的意味,体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农民画造型的特点
对比分析,农民画中的形象与真实生活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总结农民画造型的特点:造型大胆、夸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花纹与色彩的特点是难点,通过这一环节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轻松有趣。
(三)合作探究
老师真高兴,同学们已经了解农民画的基本特点,那又该怎么画农民画呢?
1、根据自己兴趣,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研究讨论一下: a、《磨谷谷》b、《猴吸烟》c、《舞龙》这三幅学生作品是怎样改画和
添画农民画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这几幅图是怎样从形象、色彩、环境几方面进行改画的?)
2、添画:添加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改画和添画的.基本方法,为下一步绘画打基础。同时与学生作业的对比观察、发现,明确对农民画改画、填画的内容。
(四)学生创作
1、提出作业要求:你想创作一幅什么样的农民画?
根据你的想法进行改画、添画,注意构图饱满、色彩鲜艳。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设计意图】欣赏学生作品是开拓学生创作思路,为学生的独立创作提供素材。
(五)、学生作品展评、欣赏
1、展评学生作品。
2、谈谈自己对农民画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评述同学的作品,提高加深学生对农民画的认识。
(六)、教师小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认识了农民画,也学会了画农民画。但农民画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类,包括年画、版画、剪纸、壁画等等民间艺术。它来源于生活,也充实了生活。以它特有的方式表现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
【设计意图】拓展、丰富学生对农民画的知识,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进而去认识感受美术不同领域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
这节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其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农民画具有大胆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表现手法、鲜艳的色彩和饱满的构图等特点。
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的课本中都不时有农民画的身影出没。然而除了欣赏,从未独立进行创作过。课堂中我通过网上收集的农民画的作品,民间剪纸,年画,还有不同风格的农民绘画作品使学生欣赏,还给他们讲述一些民间艺术的渊源和故事,孩子们很感兴趣。
在导入部分,我先让学生欣赏农民画,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农民画的特点。自己去发现问题。接着向学生介绍农民画,并把课文中的蜜糖果中农民画的形象和生活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农民画的造型特点——夸张。认识农民画中的花纹和色彩是这节课的难点,我通过出示许多农民画作品供学生欣赏,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研究讨论农民画的花纹和色彩的特点。同学们发现农民画的花纹是生活中常见的花草、动物等形象,他们用自己熟悉的形象来打扮作品。色彩方面,色彩艳丽,对比鲜艳,具有喜庆的意味,体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结合书本上的作品《磨谷谷》、《猴吸烟》、《舞龙》,让学生了解改画和添画的基本方法,为下一步的绘画打下基础。
本课的作业是让学生从课本中选一幅喜欢的农民画,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改画、添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想象力丰富,学习效果良好。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想我应该更注重平时各方面知识的积累,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运筹帷幄,令学生信服。在学生作业时,遇到不懂、不会的要及时辅导。要对各组学生探究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更好的掌控课堂时间,调动课堂气氛。
《画》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难点是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厂家大自然的美丽。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
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
(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准备给学生一个惊喜。)
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学习课文
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1、指导熟读诗句:
⑴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
⑵ 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重点指导读准:“远、近、春”、“惊、听、声”、“色”等前后鼻韵母和平、翘舌音的生字。
2、理解诗句:
⑴ 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⑵ 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
(板书课题:画)
⑶ 结合图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3、朗读古诗:
⑴ 师示范读。学生闭上眼边倾听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⑵ 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⑶ 背诵诗文:
① 教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② 依据板书,自己练背,同桌互查。
③ 指名背诵,齐背。
4、识字:
⑴ 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⑵ 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用了哪些好办法?
① 用熟字形记忆“人”和“无”;区别“人”与“八”、“入”“无”与“天”音形义。
② 用熟字加笔画记“来”。
③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认记“看”和“惊”,认识新偏旁“忄”。
④ 用熟字和偏旁的方法记。启发学生发现“还、远、近”都是半包围结构,“之”旁里面都是熟字。
⑤ 比较“远”和“近”、“近”和“听”的'字形。
5、写字:
⑴ 观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⑵ 展评。
6、实践活动:
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竞猜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学过的生字,会在田字各中写“文”“六”两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创设情境,领会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惊、无、近、来、还、人”。
2、读句子找生字朋友,在具体语境中,巩固识记部分生字。如:
⑴ 春雨细细地下,远山变成了绿色。
⑵ 我听见小学生在大声读书。
3、指名背诵课文。
二、学习诗句中的几对反义词
1、理解“远”和“近”:
⑴ 出示“远”和“近”两个词,让学生指着图,说说谁在“远处”,谁在“近处”。
⑵ 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如:谁离老师远,谁离老师近;谁家离学校远,谁家离学校近。
2、出示诗中另外几组反义词:
师生互说反义词,或同桌互说反义词。
说说生活中你还认识了哪些反义词。
3、做游戏:
把“我会说”中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
三、写字
1、观察“文”与“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学生按笔顺选书空后练写。
3、展评。
四、创设情境
指名一位学生扮演小诗人,先站在教室后,一边看画面上的山,一边说“远看山有色,这山上一片翠绿,真美啊!”又走近图画,一边听一边说:“近听水无声,画上的流水一点声音也没有。”。小诗人指着画上的花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他又做赶鸟的动作,大家一齐说:“人来鸟不惊。”
多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并评议。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山 有──无
静听水无声。 水
春去花还在, 花 去──来
人来鸟不惊。 鸟
《画》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门画的由来及不同时代的风格和作用。
2、让学生初步了解门画的造型、色彩、构图的艺术特点。
3、让学生了解民间门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门画的作用、艺术特点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对门画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自主探究。
2、通过讲解、对比、评价活动,改进自己的门画,初步表现到门画喜庆的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不同表现形式门画的艺术美。
2、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传统绘画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门画的作用和含义。
2、了解门画特有的表现手法(对称、夸张、喜庆、吉祥)。
教学难点:
能对门画的人物造型、色彩特征、喜庆效果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新年音乐,创设春节欢快情景。
师问:同学们,听到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预设:新年的'感觉)
2、介绍春节传统习俗,导入课题《门画》。(播放过新年的习俗图片)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被人重视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春节有哪些习俗吗?
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一下自己画门画。
二、初步了解门画(预习汇报)
1、了解门画的由来,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2、了解门画不同时代的作用,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三、对比欣赏传统和现代门画,进一步了解门画的基本艺术特征。(重点、难点)
1、通过赏析传统和现代门画,谈谈对门画基本艺术特征的感受。
2、欣赏学生作品。
四、学习门画的绘画步骤。
1、勾画动态造型。
2、完整造型,添加细节。
3、添加吉祥语,上色。
五、学生自主创作:以线描方式为主,为自己的房间门设计一张(对)门画。
1、提示:构图饱满、色彩喜庆、大胆创新。
2、学生作画,教师巡堂指导。
六、作品展示,评价。
1、学生作品展示,互相评价。
2、表扬大胆表现和有创新的学生作品。
七、总结、拓展
1、谈收获。
2、中国门画的传承。
《画》教学设计14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这一个学习领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可以深入地感悟古诗意境,并用绘画的方法画出诗的内容,创作诗画合璧的作品。诗配画,不仅是诗的形象的解说图,更是诗的意境的再创造。抓住诗中的一两处关键,根据个人对诗的理解和生活经历、体验,将诗的意境画出来。本课教学不但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诗意,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想象绘画能力。中国的古诗意境优美,想象丰富,语言朴素。结合中国画材料来表现,中国画的韵味可将诗境发挥的淋漓尽致。为古诗配画能使学生更好地实现文学语言和水墨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用水墨、彩墨或其它形式给古诗词配画,结合学校开展的“小学诗书画一体实践研究”课题和全校各班级 “诵读古诗词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改画、添画和创作。
教学目标:
1、学习诗配画的基本知识。学习给古诗配画的创作方法,能选择已学的或自己喜爱的一首古诗,抓住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上适合诗情的图画,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了解)
2、学会用画面表达诗意。通过古诗配画的创作,使文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一步培养创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练习)
3、为古诗或喜欢的诗配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热情,能借用绘画的`方法,给小说或自己的作文作插图,扩大创新之路,为更好地掌握只是而努力学习。(接受)
教学重点:
学会用画面表达诗意的方法。要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诗意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画结合,画龙点睛,相映成趣,使古诗更有生命力和普及性。
教学难点:
诗的意境的表达。领会古诗,吃透古诗,将诗境巧妙地化为画意,培养学生的再造学生的再造想象。
教学方式、手段:
直观欣赏、对比法,讲解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
教学准备:
课件、铅画纸2张、记号笔,上色工具等。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收集的儿童读物,统计一下共有几种?你最喜欢的是那一种?
教学过程:
一、古诗接龙(课件展示图片,教师作针对性的评述,多从鼓励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激发学生给古诗配画的兴趣。)
上个星期我们学校举办了诗词诵读比赛,相信同学们一定个个诗词满腹,出口成章!今天,我们也来一个小小的比赛——古诗接龙!
二、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领略诗人的创作过程,理解诗情画意。)
同学们真聪明!中国的古诗词精彩绝伦,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漂亮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我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像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虽然他们各自的风格不同,但是,他们都以自己的优秀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那么,诗人是怎样从身边的人、事、物、景中有感而发,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佳作呢?让我们静心来体验诗人的创作过程,从这幅风景照片中,你想到了什么?
三、学生观看示范绘画
1、教师示范古诗配画《小池》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粉笔画《小池》,讲解构图知识。
2、学生观看视频演示国画形式的绘画步骤
3、总结“诗配画”作画步骤
由图画想到诗词,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由诗词联想创作出美丽的图画!
只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书画一体的中国绘画的特色“四绝”——即“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四、欣赏名家范作(理解体会文学语言和水墨语言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诗词一般题在画面的旁边,一般不会贯窜全画。(横幅或竖幅)。
五、欣赏学生作品——“我们的作品”
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你能将所学过的古诗,用画面再现吗?
诗配画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由选择,有水粉、水彩、国画、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等不同形式。
六、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自由形式表现诗配画)。
作业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画。
七、作业展示,小组互评。
以小组形式展评作业、小组互评。
(1)对照诗意,研究一下所配的画不是符合诗意?
(2)如果你来配画将怎样处理?
(3) 画面有什么意境吗?他是如何表现的?
(4)黑板上的画有几种表现形式?
《画》教学设计15
课业类别:
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关系,了解日记画的特点。2.引导学生多侧面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3.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平衡发展。
教学重点:
典型事例的分析与表现方法;色彩、黑白关系的处理与空间层次的体现。
教学难点:
画面与文字的相互关系,画面的表现形式。
教具准备:
了解学生写作水平和日记的实际情况,收集学生的优秀日记画习作。
学具准备:
选择一篇自己认为较好的日记,彩色水笔、钢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行为规范,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1.复习语文知识:
日记。(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回答问题。)
2.出示日记画范样、板书课题。(教师配合动作与板书,用语言进行衔接,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讲授新课
1.引导欣赏。
①这幅日记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日记有什么不同?(有形象、色彩、文字。)
②画面与文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致、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图文一体。)
③作者选择了生活中的什么事例进行表现?
(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较为特殊的事例。)
2.赏析课中图例。
请学生把课本翻至第14页。
①图例表现方法分析。
有黑白、白底有色、有底色有色彩三种表现形式。
②图例是如何选择表现内容的?
《钓鱼》,小作者选择了星期日与父亲在湖边钓鱼的.活动内容,仅用下饵的瞬间,概括了活动过程。
《帮妈妈做家务》,选择了整理家务中的扫地一事,小帮手手中的道具、屋里陈设反映了扫地的结果。
3.日记画的特点。
以画为主,文字叙述为辅,文画一体,相映成趣。
4.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方法:
①选择利于自己表现的事和物;②合理分配画面与文字叙述的位置;③铅笔起稿;④草拟与画面相符的文字;⑤着色。
要求:
①注意文与画的整体关系;②画要形象鲜明、主次分明,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特定环境;③文字叙述言简意赅,与画面相呼应。
(教师可结合上述方法和要求,作步骤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
根据自己的日记,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特点的形式完成一幅日记画(彩色、黑白均可)。要求事例典型,环境独特,语言冼练,构图饱满,主次分明,对比中有协调。
辅导要点:
①合理分配位置(根据学生日记的特点进行辅导);
②主体形象的刻划(出示学生能够接受的人物画资料,供学生借鉴、参考);
③环境气氛的渲染(强调对比关系的运用);
④草拟文字(注意语句的连贯、通顺及与画面的关系);
⑤黑白对比方法(点、线、面的合理运用);
⑥色彩关系的运用;
⑦文字书写(要求规范,注明时间、作者、年龄)。
五、小结
优秀日记画讲评。
【《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画教学设计01-28
《画》教学设计02-13
《树叶画》教学设计09-19
沙画教学设计01-31
画杨桃的教学设计04-22
《字与画》教学设计04-18
《我们的画》教学设计04-13
画杨桃教学设计01-02
《画杨桃》教学设计01-11
《画鸡》教学设计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