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活动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动课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课教学设计 1
1、教学目标
在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分子与细胞》(必修1)“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安排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活动课,并给出了一个实验设计的参考案例,这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拓展空间:如实验中为什么要选择蔗糖作为实验材料?浓度为什么要确定为0.3 g/mL蔗糖?能不能选用其他实验材料或试剂?等等,学生头脑中充满着一个又一个的“?”。随着“研究性学习”在各地中学的推行与普及,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探究能力,因此,我对该活动确定了以下目标:
1.1 知识方面:
(1)了解植物细胞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基本过程情况;
(2)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1.2 技能方面:
(1)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
(2)培养“假设—实验—结论—应用”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
1.3 态度情感方面:
(1)领悟科学探究思想方法,体念探究活动中的成功感,增强学科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学风;
(3)培养交往合作能力。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实施探究实验,确定实验的材料、试剂的种类与浓度,并进行应用创新。
3、教学难点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前准备
(1)实验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复习渗透作用原理及其发生条件,并做好预习,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
(2)材料器具:洋葱、黑藻;蔗糖、KNO3、清水;天平、显微镜、秒表及其他实验器材等。
5、教学方法
合作式探究教学法
6、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及教学意图
教师及学生活动
教师
学生
(1)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提问:比较处在一定液体环境中的植物细胞与渗透装置,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若将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到较浓的溶液中,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将向细胞的哪一侧运动?而如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将会出现什么有趣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2)引导学生探究选择洋葱鳞片叶、黑藻叶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目的是为学生顺利“作出假设或猜想”并进行创新提供帮助。
提问:虽然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容易观察,但一般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是透明的,若要成功观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除非……
学生思考、回答。
图片展示洋葱鳞片叶细胞的结构。
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的结构,理解其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图片展示黑藻叶细胞的结构。
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黑藻叶细胞的结构,进一步思考黑藻用作实验材料的可行性。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哪些问题需要探讨,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
提问:教材中为什么要选择0.3 g/mL的蔗糖溶液作实验?
学生思考、讨论、假设,提出探究问题,如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在什么质量浓度范围内质壁分离?在什么质量浓度范围内不发生质壁分离?在什么质量浓度以上发生了质壁分离之后不能复原?
(4)学生实施探究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其中教师有意提供了KNO3这一实验试剂,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尊重科学事实、实事求是的良好态度和学风。
观摩学生实验,其中应格外注视使用了葡萄糖这一实验材料的探究小组,适时恰当地予以指导。看其是否能敏锐地观察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这一事实,及能否真实的记录数据,并继续在下面的“分析实验结果,各小组进行交流评估”步骤中予以关注。
学生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 KNO3溶液,分组实施探究活动,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通过“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这一事实认识到植物吸水与吸收矿质元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5)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各小组进行交流评估,目的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认真聆听学生发言,最后总结。
各研究小组进行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相互进行评估,交流心得(成功的经验、出现的问题及其改进的措施等)。
(6)进一步探索:测定细胞的渗透浓度,本步骤是前面探究活动的延伸,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教师首先指出:引起50%左右的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浓度,称之为细胞液的等渗浓度。接着提问:怎样测定细胞的渗透浓度呢?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测定。
(7)布置作业,目的是复习和巩固学习成果。
课外作业:
①在操作步骤(6)中如何更精确地测定细胞的渗透浓度?
②某植物细胞已经萎焉,如何判断其活性。
7、 教学反思
(1)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究活动的机会。兴趣是动力之源,兴趣是成功之母。高中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已经相当强,教师应激发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材规定的学生实验教学时,切不可简单局限于课本中的“条条框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性实验活动。
(2)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育学生创造的激情。教师必须设置好探究历程的梯度,并且不能超出学生当前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并适时、恰当地给学生创新提供帮助,使其能享受成功喜悦,激发并能维持学生的创造热情。
(3)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应严格遵守教材理论,但不一定拘泥于课本。如本实验中教师有意提供了KNO3这一实验试剂,虽然实验结果与教材设计有所区别,但只要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就可以深化对植物细胞渗透吸(失)水原理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植物吸水与吸收矿质元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使知识实现升华。更为重要的是,本探究活动的设计突出了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力度,如观察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尊重科学事实、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和学风等,这对于学生日后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十分有益。另一方面应将探究实验活动的成果予以适当拓展、延伸,进行应用创新活动。
活动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特色。
2、学习初步的解读诗歌的方法。
3、体味诗歌语言美和艺术之美。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⑴ 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生平
⑵ 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⑶ 有关赤壁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
⑷ 文天祥生活的历史背景
⑸ 我国古代词的主要特点
⑹ 我国古代散曲的主要特点
⑺ 搜集你所喜爱的名词名曲,并试分析一二。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1、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艺术价值极高的古代诗歌。
2、研读:
教师列出研读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品其诗,体其情,学其法。
⑴ 品其诗:学生通过多角度地反复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基本明确诗歌字面的含义,且能用流利的现代汉语将其精髓翻译出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拘泥于字词的释义,更忌逐字逐句的翻译。
⑵ 体其情:要注意启发学生在研读诗歌过程中挖掘诗歌的隐藏在字面之下的真挚的情感。因为诗歌是诗人情感运动的轨迹,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在诗歌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审美的感受。诗人情感越真,诗就越美。要注意学生是不同的审美主体,对诗歌情感有多样的解读是正常的,不要强求整齐划一。
⑶ 学其法:诗歌之所以多样很大程度是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从《诗经》的赋、比、兴直至现代诗歌的多元手法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解读诗歌的过程中要学会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借鉴吸收。
3、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从诗歌的含义、作者的情感、诗歌的手法三个角度来共同解读诗歌。
⑴ 散读、范读、齐读诗歌
⑵ 研读《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品诗:我被贬至巴山楚水的凄凉之地已二十三年了
体情: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痛苦而又孤寂。
品诗:我怀念旧日好友只能徒劳地吟诵《思旧赋》,回到了故乡已经物是人非。
体情: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⑶ 教师小结
⑷ 学生学法
⑸ 课堂背诵
4、自主活动:
⑴ 四人小组自主选择诗歌一首
⑵ 运用学过的方法讨论研读诗歌
学法:用典“闻笛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烂柯人”晋人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品诗:破旧的沉舟之侧百舸争流,孤寂的病树之前万木正春。
体情: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学法:“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品诗: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体情: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⑶ 将活动成果记录在教师分发的活动报告上。
⑷ 在教师的组织下分选不同诗歌的四个小组课堂发言,由小老师展示小组的活动成果。学生提问,教师帮助解答,师生共同研读好剩下的四首诗歌。
二、课后活动
1、教师仔细批改学生的活动报告,发现偏颇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和学生个别交流,学生修改活动报告。
2、背诵诗歌准备默写。
3、将活动报告搜集成册班级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活动课教学设计 3
一、活动背景
交通安全是第一位,现在的小学生安全意识不够强,所以要想把安全意识铭刻心间,就应该多教育,多关注。通过少先队活动课,这样既有趣味、又有教育意义的平台,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做一名懂法、遵守交通规则的合格少先队员。本次活动采取小品、知识竞赛、交通指挥手势操、快板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领悟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少先队活动课,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安全常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学生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秩序,珍爱生命。
2、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使学生理解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三、活动准备
1、确定主持人,选定剧情扮演者并进行排练。
2、搜集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资料。
四、活动流程
1、各小队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辅导员报告,邀请其参加并批准活动开始。辅导员接受报告。
2、中队长宣布活动开始。
3、出旗,唱队歌。
4、主持人上场。
(1)观看小品《踢球》。
a、谈感受。
b、总结。
(2)“交通知识知多少”竞赛。
比赛规则:每小队派一名代表上场,轮流答题,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不得分。不会时可以求救自己的队友。最后,得分最高的小队将成为今天的“文明交通小队”。
a、比赛。
b、公布分数,宣布获胜小队。
(3)欣赏交警指挥手势操表演。
(4)欣赏快板《交通安全心中留》
(5)总结。
5、辅导员讲话。
6、呼号。
7、退旗。
8、中队长宣布活动结束。
活动课教学设计 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认识茶叶并观察泡茶叶时茶叶的变化,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2、通过课件,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培养幼儿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
3、通过故事,使幼儿知道中国是第一个发现茶叶可以泡水喝的国家,激发幼儿对祖国的自豪感。
4、教育幼儿从小懂礼貌。
重点领域:
科学、社会活动方式:集体、小组
活动准备:
1、课件
2、茶叶、玻璃杯、茶具、磁带、表格、信封。
活动过程:
一、用魔术形式引出主题,引导幼儿运用嗅觉,触觉认识茶叶。
1、魔术:信封出物。
2、提问:猜猜老师变出的是什么?讨论:用什么办法来判断?
3、请幼儿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
4、记录下没泡前茶叶的`形状。
二、通过看课件,使幼儿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1、介绍茶具及用途。
2、泡功夫茶的步骤。
3、介绍几种名茶。
4、品茶:
(1)教师泡茶
(2)幼儿听故事《茶叶的故事》
(3)请客人品茶。
5、记录结果:没泡过的茶叶 泡过的茶叶 相同不同
要求:可以画,可以写字也可以用拼音代替。
三、结束:
1、教师小结
2、提问:关于茶叶,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请幼儿查找资料并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
活动课教学设计 5
活动内容:
水表面的张力引起的现象
活动目标:
1、知道水的表面张力可以托住一些轻微的物体。而洗洁精会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2、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入一定数量的回形针,水没有流下来,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
3、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和实验的巨大差别中认识到做实验进行探究的重要性。
4、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充满悬念的、有趣的,并尝试给探究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活动时间:
1课时
知识链接:
针之所以能在水面上漂浮,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被称作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后面的活动中,洗洁精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
在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入一定数量的回形针,出现明显高于杯口的水凸面,出现这一神奇的现象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它有如一层薄膜铺在水面上,禁锢了水的流动。当水凸面达到一定的高度,产生的重力超出表面张力的承受限度,水就流下来了。
这个实验中还有一大看点是,看起来在杯中的回形针接近半杯,实际上它们总体积是比较小的,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隙。至于能放多少个回形针,这次实验主要跟杯口的大小和原有水面的高度有关。
材料准备:
一杯水、针、一小条面巾纸、洗洁精,回形针一盒
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一:
一、提问,揭示课题:
1、在杯子里倒一杯清水,然后出示针,问:把针放在水面上,是沉还是浮?
2、学生猜测,然后实践操作。不管学生多么仔细,针总是会沉到杯底。
3、设置问题:有没有办法让针漂浮在水面上呢?看来水很有魔力。
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1、教师把针放在小条面巾纸中间,再把纸巾的两头提起,再小心地放到水面上。纸巾湿润后慢慢沉到水底,针会浮在水面上。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漂浮的针”的原因分析。
3、教师在此基础上解释科学原理。是水表面的张力在起作用。
三、让漂浮的针沉下去:
1、现在我们想要让针沉下去,但是不能用手去直接碰针,也不能故意把水震动,有什么办法?
2、让一个学生上台做实验: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
3、集体讨论原因。
活动二:
一、倒水活动,预设情境:
1、引入:请一个同学来装一杯水,尽可能装满。
2、把小的杯子放讲台上,学生倒水。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判断能否再向杯中加水,直至确定杯中不能再加水为止。
3、拿出一个回形针,问:这样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放入回形针后水会不会满出来流下来?
4、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小心翼翼地把回形针放入,水没有流下来。
二、自由猜想,实践探究:
1、猜想:不让水流下来,这个杯子能放进多少个回形针?
2、学生自由发表,教师按一定的顺序记录在黑板上。
3、请一个学生上台放回形针,提示竖立轻放。
4、在放入较多回形针后(比如50个以上),给学生第二次机会,重新猜测。
5、继续实践,直到水溢出为止,记录放回形针的'数量。
三、畅谈感受,尝试解释:
1、请学生说说感受,并小结:做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而且尽可能多做几次。
2、尝试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水的表面张力在起作用。
3、可进一步引导观察回形针在杯中的占领空间,虽然看起来有许多,实际上是一个错觉,它的总体积其实还是比较小的。
四、有意拓展,课外延伸:
1、换另一个大杯子,猜想:装满水后能放多少回形针。
2、学生实验。
3、分析影响放回形针数量的因素有哪些。(杯口的大小、原有水面的高度、液体的不同,放的人的手法等)
4、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实验。
活动课教学设计 6
重点:
意象、意境
难点:
鉴赏方法的初步形成
一、活动导入
这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比喻成一个人写文章的想法。一种思想的萌生,一种表达的愿望,正如一粒种子,总是要向下扎根,我们称它为“内容”。向上萌发的,是我们看得见的形式。
这粒种子是一株小草,还是一丛荆棘,抑或是一株参天树。我们叫它“形式”。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会用一种形式呈现,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写文章、比如写诗填词。
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章法,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欣赏诗词我们要懂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象、意象、意境。
草、荆棘或树,我们称之为“象”(所见),“意象”是这些客观的景或物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所感),“意境”是一组意象形成的一个大环境,是一个画面(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组景物)。学诗歌,我们必须要引入这三个概念,因为它们是诗歌的要素。
二、活动形式
绘制一棵思维树。
三、活动过程
齐读词作。
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表达的'情感基调是“豪迈”。
这棵种子发芽了,我们以“树”的形态展示它的具体表现。树干是“以天下为己任,开创未来新天地”的主题。观察作品,应该画出主要枝杈是几个(两个)一个实是上片,一个是下片。
上片分析:
上片之象(用“树叶”表示),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意象,万,漫,写广阔,写博大,抒发豪迈之情;“红”是革命的色彩;与“碧”相映,展示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百舸争流,奋勇争先;鹰翱翔天空,敏锐有力;鱼畅游水底。所有意象表达的落脚点集中在一个词语上,是哪一个词语?“自由”。
所见所感所思。
所思即是“问”,谁主沉浮?究竟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
下片分析:
齐读下片。找出下片的中心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的,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都有什么样的体现?少年风华,挥斥方遒。
应和上片词尾一问,现在遥相回应一笔。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中流击水的同志们,击起的浪花阻挡了飞驰的船只。我们有力量、有能力掌握局面,把控大势。
过渡语句:上片下片连接性语句是那句?如何承上的,又如何启下的?
携来百侣曾游,写革命战友在橘子洲头相聚的情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引出下文革命经历的回顾。
四、活动深入
要想一棵树长得好,要浇灌水润树根。也就是我们要对作品的背景探一探,寻一寻,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创作的。长沙是毛泽东成长的地方,也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1911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革命的征程。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开启了早期的革命活动。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他领导长沙工人罢工,后来被通缉。1925年,他组织农民运动,又遭通缉。8月,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此时,他来到了橘子洲。32岁的毛泽东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再度全词,涵咏品味。
五、活动拓展
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情感,这种对革命战友的激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选取的意象角度必须是大气的,纵横开合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高山大河,雄鹰展翅。这些叫“借景抒情”。在抒情方式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间接抒情,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种直接抒情。下片直接抒发对战友的感情,喷薄而出,汹涌澎湃。有理想,有信念,战无不胜,乾坤在心中,天地在手中。意象纷呈,意境宏阔。
六、活动总结
课内知识总结,见ppt,笔记。
抒情方式总结。
七、活动巩固
学法指导,通过做题完成学习巩固
欣赏诗歌的方法:
输入过程朗读成诵。
输出过程:
(1)词句内涵的体现。课后第二题;考查对中心的体会程度。示例:万山红遍,“遍”,布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红红的枫叶,丹枫似火,表达了作者火热的情怀,象征着中国革命的美好前途。
(2)分析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画面感,或描绘画面,或概括画面。
(3)结合背景,领会主题。
活动课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或技能,如数学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活动主题和内容。例如,可以选择科学实验、艺术创作、体育竞赛、社会调查等不同类型的活动。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活动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通过故事、视频、实物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活动情境,明确活动目标和要求。
活动开展:
分组与任务分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分组,并分配具体的任务。
活动实施:学生按照任务要求,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交流与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相互评价和学习。
总结与反思: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提炼经验和教训。
五、教学资源
物质资源:根据活动需要,准备必要的器材、材料、场地等。
人力资源:充分利用教师、家长、专家等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信息资源:利用图书、网络、多媒体等信息资源,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
六、评价与反馈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
成果评价:根据活动成果的质量、创意、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反馈与改进:及时向学生和家长反馈活动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活动设计。
活动课教学设计 8
活动名称:
小小科学家——探索水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的基本性质,掌握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
探索水的溶解性、浮力、热胀冷缩等性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水的不同形态和用途,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奥秘。
活动开展:
分组与任务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实验任务。
实验实施: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溶解性实验、浮力实验、热胀冷缩实验等。
交流与分享:各组学生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相互评价和学习。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提炼经验和教训。
教学资源
物质资源:实验器材(如烧杯、量筒、温度计等)、水、食盐、糖、油等。
人力资源:科学教师、助教。
信息资源:科学教材、网络视频、实验指导手册等。
活动课教学设计 9
一、活动名称
“探索自然奥秘:植物成长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了解几种常见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记录、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学生特点分析
学生年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学生特点: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对自然现象充满兴趣
已有知识基础:对植物有初步认识,但缺乏系统了解和深入探究
四、活动内容设计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花盆、土壤、种子(如豆芽、向日葵等)、尺子、记录本等
经验准备:提前介绍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和过程
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播种与观察
第二阶段:生长记录与分析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与总结
当植物长到一定阶段时,组织一次成果展示会。
各小组展示植物生长的照片、记录本和心得体会。
评选出“最佳观察奖”、“最具创意奖”等奖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每周组织一次小组讨论会,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生长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条件(如光照、水分、土壤等)对生长速度的影响。
教师可适时提供植物生长的科学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种子进行播种。
在花盆上贴上小组名称和种植日期,放置在教室的.自然角或阳台。
每天定时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在记录本上。
活动拓展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观察其他植物的生长情况,增加知识储备。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进行户外考察活动,进一步了解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五、教学方法
实践探究法:通过亲手种植植物、观察记录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
讨论交流法: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引导发现法:教师在关键时刻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植物生长的秘密和规律。
六、评估方式
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观察记录的详细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成果展示评价:根据成果展示会的表现和成果质量进行评价。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促进自我提升和相互学习。
活动课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环保知识和环保行为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培养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
环保知识讲解:介绍垃圾分类、节能减排、水资源保护、植树造林等环保知识。
实践活动:设计并实施垃圾分类小游戏、节能减排创意展示、校园绿化小项目等。
三、教学对象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环保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设计活动方案,准备活动所需材料(如垃圾分类道具、节能减排展示板等)。
划分小组,明确各小组任务。
学生准备:
预习环保基础知识。
思考并准备节能减排的小创意或方案。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环保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出“环保小卫士”的主题。
2. 环保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环保知识,强调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环保主题(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水资源保护等),准备进行实践活动。
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讨论活动方案。
4. 实践活动(30分钟)
垃圾分类小游戏:设计垃圾分类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将不同的垃圾卡片投放到正确的'垃圾桶中,增强实践能力。
节能减排创意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节能减排创意或方案,可以是手工制作的小装置、PPT展示或现场演示。
校园绿化小项目(视条件而定):组织学生在校园内种植树木或花草,进行简单的绿化工作。
5. 总结分享(10分钟)
每组派代表分享活动体验和收获,教师点评。
强调环保行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6.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一项环保行动,并记录下过程和感受,下次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
反思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总结活动效果,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活动课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环保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为成为未来的环保小卫士打下坚实基础。
活动课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至少5种常见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生长习性和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观察、记录数据、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探索欲,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三、教学准备
场地准备:选择校园内的.植物园或附近公园作为观察地点,确保安全。
材料准备:植物图鉴、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尺子、笔、笔记本、手套(可选)。
分组安排: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并指定小组长。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植物探险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植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明确任务:介绍今天我们将扮演“小小植物学家”,去探索并了解身边的植物。
2. 知识讲解(10分钟)
基础概念:简要介绍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生长环境的重要性。
观察技巧: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细节,如何测量植物的高度和叶片大小等。
3. 实地观察(25分钟)
分组行动: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前往指定区域进行植物观察。
任务分配:每组成员需共同合作,识别并记录至少5种不同植物的名称、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等信息。
教师指导: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解答疑问,鼓励学生细致观察,注意安全。
4. 汇报交流(15分钟)
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察成果,包括植物图片、记录表及发现的有趣现象。
互动问答:其他组成员可就汇报内容进行提问,促进知识共享与思维碰撞。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次活动的亮点与收获,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并记录家中或社区的植物,探索更多未知的植物世界。
五、作业布置
完成一篇题为《我的植物探险记》的小作文,记录本次活动的经历、感受及新学到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评估活动效果,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活动课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至少5种常见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生长习性和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观察、记录数据、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探索欲,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三、教学准备
场地准备:选择校园内的植物园或附近公园作为观察地点,确保安全。
材料准备:植物图鉴、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尺子、笔、笔记本、手套(可选)。
分组安排: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并指定小组长。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植物探险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植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明确任务:介绍今天我们将扮演“小小植物学家”,去探索并了解身边的植物。
2. 知识讲解(10分钟)
基础概念:简要介绍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生长环境的重要性。
观察技巧: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细节,如何测量植物的高度和叶片大小等。
3. 实地观察(25分钟)
分组行动: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前往指定区域进行植物观察。
任务分配:每组成员需共同合作,识别并记录至少5种不同植物的名称、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等信息。
教师指导: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解答疑问,鼓励学生细致观察,注意安全。
4. 汇报交流(15分钟)
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察成果,包括植物图片、记录表及发现的有趣现象。
互动问答:其他组成员可就汇报内容进行提问,促进知识共享与思维碰撞。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次活动的亮点与收获,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并记录家中或社区的植物,探索更多未知的植物世界。
五、作业布置
完成一篇题为《我的'植物探险记》的小作文,记录本次活动的经历、感受及新学到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评估活动效果,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活动课教学设计 13
活动课教学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以及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个基于一般原则的活动课教学设计示例,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和思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或技能,如数学中的方位认知、语言学习中的口语表达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学生分析
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如小学生、初中生或高中生,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学习需求: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和需求,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存在困惑或需要提升。
兴趣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活动内容
主题确定: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确定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活动主题,如“探索海洋奥秘”、“小小建筑师”等。
活动设计:
导入环节:通过故事、视频、游戏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主体环节:设计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活动任务,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
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分享活动成果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四、活动形式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建筑师、导游等,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学习和体验。
实践操作: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如制作模型、绘制图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五、物质准备
根据活动需要准备相应的物质材料,如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评价方法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活动成果,如作品质量、报告内容等,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
七、教学流程示例(以“探索海洋奥秘”为例)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海洋的纪录片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海洋的奥秘和生物多样性等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实践活动:
实验环节:进行海水盐度、温度等简单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结果。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海洋生物学家、潜水员等角色,模拟海洋探险和生物研究的过程。
分享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和感受,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提问。
总结提升: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强调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探索和学习。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探索海洋的奥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活动课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某项具体技能或知识点,如数学中的加减法运算、语文中的阅读理解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是一个科学小实验、一个历史故事角色扮演、一次数学游戏竞赛等。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游戏教学法:将知识点融入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活动流程
导入环节
通过故事、谜语、视频等方式引出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示范
教师对活动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明确活动目的、规则和步骤。
分组活动
学生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展示交流
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分享经验和感受,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反馈。
总结提升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引导学生将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教学资源
物质准备:根据活动内容准备必要的教具、器材和场地等。
经验准备:确保学生具备参与活动所需的基本知识和经验。
技术支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注意事项
确保活动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强调活动的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避免单纯追求娱乐而忽视教育目标。
活动课教学设计 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某一特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自然科学课上,可以选择“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作为教学内容;在语文课上,可以选择“创作并表演短剧”作为教学内容。
三、学生分析
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如注意力持续时间、兴趣点等。
学习基础: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以便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
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准备所需的教具、学具和场地等。
经验准备:提前让学生了解与活动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故事、视频、实物展示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导入新课内容。
2. 讲解新知
简要介绍与活动相关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参与活动打下基础。
3. 活动实践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或角色。
动手操作:鼓励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践来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成果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展示活动成果,分享经验和感悟。
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反馈,肯定成绩并指出不足。
5.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结论。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六、教学反思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活动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活动课教学设计03-23
德育活动课教学设计10-06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03-11
初中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03-07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03-02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05-21
[经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05-29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课教学设计范文10-07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总结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