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推荐度:
-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关于三角形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三角形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三角形教学设计1
教材与学情: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对分析问题能力要求较高,这会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信息论原理:
将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作为已有信息,通过复习(输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贮存);再通过例题讲解,达到信息处理;通过总结归纳,使信息优化;通过变式练习,使信息强化并能灵活运用;通过布置作业,使信息得到反馈。
教学目标:
⒈认知目标:
⑴懂得常见名词(如仰角、俯角)的意义
⑵能正确理解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
⑶能利用已有知识,通过直接解三角形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⒊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理解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信息优化策略:
⑴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中,神经兴奋,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⑵在归纳、变换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⑶重视学法指导,以加速教学效绩信息的顺利体现。
教学媒体:
投影仪、教具(一个锐角三角形,可变换图2-图7)
高潮设计:
1、例1、例2图形基本相同,但解法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将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通过旋转、翻折等变换,使学生对问题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输入并贮存信息:
1.提问:如图,在Rt△ABC中,∠C=90°。
⑴三边a、b、c有什么关系?
⑵两锐角∠A、∠B有怎样的关系?
⑶边与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提问:解直角三角形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由投影给出,便于学生贮存信息
二、实例讲解,处理信息:
例1.(投影)在水平线上一点C,测得同顶的仰角为30°,向山沿直线 前进20为到D处,再测山顶A的仰角为60°,求山高AB。
⑴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⑵分析:求AB可以解Rt△ABD和
Rt△ABC,但两三角形中都不具备直接条件,但由于∠ADB=2∠C,很容易发现AD=CD=20米,故可以解Rt△ABD,求得AB。
⑶解题过程,学生练习。
⑷思考:假如∠ADB=45°,能否直接来解一个三角形呢?请看例2。
例2.(投影)在水平线上一点C,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30°,向山沿直线前进20米到D处,再测山顶A的仰角为45°,求山高AB。
分析:
⑴在Rt△ABC和Rt△ABD中,都没有两个已知元素,故不能直接解一个三角形来求出AB。
⑵考虑到AB是两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而CD是两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而CD均不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但CD=BC=BD,启以学生设AB=X,通过 列方程来解,然后板书解题过程。
解:设山高AB=x米
在Rt△ADB中,∠B=90°∠ADB=45°
∵BD=AB=x(米)
在Rt△ABC中,tgC=AB/BC
∴BC=AB/tgC=√3(米)
∵CD=BC-BD
∴√3x-x=20 解得 x=(10√3+10)米
答:山高AB是(10√3+10)米
三、归纳总结,优化信息
例2的图开完全一样,如图,均已知∠1、∠2及CD,例1中 ∠2=2∠1 求AB,则需解Rt△ABD例2中∠2≠2∠1求AB,则利用CD=BC-BD,列方程来解。
四、变式训练,强化信息
(投影)练习1:如图,山上有铁塔CD为m米,从地上一点测得塔顶C的仰角为∝,塔底D的仰角为β,求山高BD。
练习2:如图,海岸上有A、B两点相距120米,由A、B两点观测海上一保轮船C,得∠CAB=60°∠CBA=75°,求轮船C到海岸AB的距离。
练习3:在塔PQ的正西方向A点测得顶端P的
仰角为30°,在塔的正南方向B点处,测得顶端P的仰角为45°且AB=60米,求塔高PQ。
教师待学生解题完毕后,进行讲评,并利用教具揭示各题实质:
⑴将基本图形4旋转90°,即得图5;将基本图形4中的Rt△ABD翻折180°,即可得图6;将基本图形4中Rt△ABD绕AB旋转90°,即可得图7的立体图形。
⑵引导学生归纳三个练习题的等量关系:
练习1的等量关系是AB=AB;练习2的等量关系是AD+BD=AB;练习3的等量关系是AQ2+BQ2=AB2
五、作业布置,反馈信息
《几何》第三册P57第10题,P58第4题。
板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例1已知:………例2已知:………小结:………
求:………求:………
解:………解:………
练习1已知:………练习2已知:………练习3已知:………
求:………求:………求:………
解:………解:………解:………
关于三角形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三角形图形、画点的底图、水笔、三角形组合的挂图、教室周围布置三角形的实物。
2、正方形的蜡光纸、剪刀、胶水、图画纸。
活动过程:
1、导入:有个图形宝宝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图形宝宝吗?
2、出示三角形,让幼儿说出三角形的名称,然后让幼儿找出教室周围与三角形相似的实物。
3、提出问题:“你怎么知道它们是和三角形宝宝一样的图形?”引导幼儿用手摸摸三角形的`角和边,体会三角形的外形——三个角,三条边。
4、出示三角形组合的挂图:
1)引导幼儿找出挂图的图案都是三角形组成的。
2)请幼儿说说怎么知道是三角形组成的。
5、出示左图,请幼儿用直线与点连接起来成三角形。
6、老师与小朋友一起讲评连接三角形的情况。
7、剪贴花:
1)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花是用什么图形粘贴的。
2)提出问题:没有三角形的蜡光纸怎么办?(引导幼儿用正方形折剪成三角形进行粘贴)。
关于三角形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并了解三角形3个内角之间的关系;;
2、会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
3、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关系;
4、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学习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感悟新知
1、三角形蓝和三角形红见面了,蓝炫耀的说:“我的.面积比你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也比你大!”
红不服气的说:“那可不好说噢,你自己量量看!”
蓝用量角器量了量自己和红,就不再说话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呢?
方法一:度量法、
方法二:剪拼法、
3、你还有其他说明方法吗?
二、探索规律,揭示新知
1、议一议:如,3根木条相交得∠1、∠2、若a∥b,则∠1+∠2=、
理由:、
2、操作:把木条a绕点A转动,使它与木条b相交于点C、根据形,你能说明“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的理由吗?
3、说理:
(补充说明:也可以转化为平角进行说明。)
4、方法小结:在这里,为了说明的需要,在原来的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5、你还有其他方法说明“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吗?
6、思路总结:为了说明三个角的和为1800,转化为一个平角或同旁内角互补,这种转化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思想方法、
三、尝试反馈,领悟新知
例1:如,AC、BD相交于点O,∠A与∠B的和等于∠C与∠D的和吗?为什么?
例2、如右,在△ABC中,∠A=3∠C,∠B=2∠C求三个内角的度数。
若将条件改为∠A:∠B:∠C=2:3:4,又如何解呢?
四、拓展延伸,运用新知
1、随堂练习
2、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巩固练习:
①、△ABC中,若∠A+∠B=∠C,则△ABC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②、在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中,最多能有几个直角?最多能有几个钝角呢?为什么?
③、如△ABC中,CD平分∠ACB,∠A=70度,∠B=50度,求∠BDC的度数。
五、课堂小结,内化新知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必做题:
习题7、5第1、2、3、4题。
2、选做题。
如右:试求出中∠1+∠2+∠3的度数
七、教学寄语,拓宽课堂
老师寄语:
如果你想学会游泳,你必须下水;
如果你想成为解题能手,你必须解题。
【三角形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角形教学设计03-13
三角形的边的教学设计02-08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02-01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02-05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02-26
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03-16
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设计01-12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03-25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3-17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