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历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幼儿园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混合运算》 推荐度:
-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数学教学设计19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教学设计1
【教法说明】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所学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几何知识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要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复习提问中的第3题,我们知道了与互补,那么,由此你还可以推出什么?根据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推出,这个推理的全过程就是:
∵(已知),(邻补角定义),
∴(同角的补角相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再加上这一步即可).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思索后回答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学生语言不规范,注意纠正).
师:也就是说,我们又得到了一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我们把它简单说成:
[板书]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由于复习引入第3题为定理的推导做好了铺垫,所以学生并不难接受推理过程,放手由学生总结出判定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另外在叙述判定方法时,训练学生用准确、规范的几何语言.
师: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我们由同旁内角互补,推导两条直线平行,除了上面的推理过程,有没有其他途径?怎样写推理格式?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对照复习提问第3题的第2问很快地找到另一种途径,并在练习本上写出推理格式,找一个学生在原来黑板上的板书基础上完成.
【教法说明】通过使用不同种方法的推理,不仅开拓学生思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使用推理,从而使学生掌握推理格式的书写.
尝试反过,巩固练习
师:有了这种判定方法,我们就可以由同旁内角互补,直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了,让我们回到复习提问的第4题,管道、平行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平行,因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不仅解决了前面遗留的问题,同时巩固了所学新知识.
师:下面我们一起应用这种判定方法再来研究一些题目(出示投影).
练习:
1.如图1,量得,,可以判定,它的根据是什么?
图2
2.如图2,已知,与互补,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与哪个角互补,可以判定直线?
【教法说明】这组练习进一步对判定方法加以巩固,第2题的第2问是根据给出的结果,找它成立的条件,是执果索因,学生应
该没有什么困难,教师不必多讲,但要注意第2问中出现答与互补这类错误时,要结合图形让学生弄清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两条直线所截.
例题讲解
师:我们学习了三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在具体题目中如何选择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呢?下面我们看例题(出示投影).
例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师:这个题目相当于文字题,解答时应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3),同时为了叙述方便,还要在图形上标出需要的字母或符号.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题意,按所说画出相应的图形.
师:我们要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应先想什么?可以讨论.
学生活动:讨论后答出,先想学过哪些判定平行线的方法.
师:再看已知条件与哪一种方法的条件相同或有关,思考时注意图形,按老师所标直角符号,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后,踊跃回答.
教师给出规范的板书,答: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理由:如图3,,.
∵,(已知),
∴(垂直的定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这是两步推理,两个“∵”之间省略的一个“∴”,是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已证).
【教法说明】教师在讲解时,注意后发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从而学会分析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师:想一想,能不能利用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来说明呢?图形中的符号怎样改动?模仿例题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写出理由,请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做,形成板书:
理由:如图4,,.
∵,(已知),∴(垂直的定义).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理由:如图5,,.
∵,(已知),
∴(垂直的定义).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一题多解既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出示投影):
1.如图6,木工师傅用角尺画出工件边缘的两条垂线,这两条垂线平行吗?为什么?
2.如图7,如何判断这块玻璃板的上下两边平行?
图7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给出第1题的答案为两条垂线平行.因为画出的两条线都垂直于工件边缘,也就是说,相交成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对于第2题需要添出截线,然后有三种方法来判断.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都是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第2题,我们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根据被第三条直线截出的三种位置的关系角的大小来判定,通过此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及应用.
(四)总结、扩展
师:我们学习了几种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完成下表.
判定
文字叙述
符号语言
图形
第一种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
∴ ().
第二种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
∴ ().
第三种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已知,)∴ ().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97~98页A组第6(3)、7、8题.
作业答案
6.(3)可判定.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7.(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xx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图片,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在此题的基础上拓展: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右边的数字有5、6、7、8,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5、6、7、8、9,右边的数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看图和涂色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良好习惯。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情境图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复习口算
教师出示卡片:2+4 1+5 6-1 2+2 7-4 3+2 4+3 6-3 7-2 6-5学生抢答,答对的奖励一面红旗。
(二)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小明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他们下课的时候在玩什么好吗?(生兴奋回答:好)
(1)出示跳绳图。
师: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什么呢?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有几个人在跳绳?
生:有几个男孩子?
(2)汇报交流加法算式
师:这张图里面藏着许多数学问题,那么,就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答呢?(举手汇报,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完整说出问题。)
①生:有2个同学摇绳子,6个同学跳绳,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师:你能不能帮自己的问题列出算式呢?
生:2+6=8,6+2=8
师:你真厉害,一口气能列出两个算式!
②有4个女同学,4个男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4+4=8 ③跳绳的`同学中有3个人穿裙子,5个人穿裤子,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3+5=8,5+3=8。
④有1个人戴帽子,7个人没戴帽子,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1+7=8,7+1=8
(3)小结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都可以解答这道题,我们采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得到8的组成。1和7可以组成8,2和6可以分成师:刚才咱们列出了这么多算式,是不是有点乱呢?聪明的你能不能帮他们排排队呢?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呢?
(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排,课件出示整理好的结果)
(4)汇报交流减法算式
师:你能提出减法问题吗?试一试。
先在小组内小声说一说,再指名汇报。例如:
(1)操场上有8个同学在跳绳,有4个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
(2)操场上有8个同学,有2个同学在摇绳子,有几个同学正在跳绳?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减法算式。试一试
(二)涂一涂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看图提问题,还会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我们的大象朋友想请你帮一个忙,你愿意吗?(生:愿意。)
师:你看看,大象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画画,已经涂了一个格了。
师:大象伯伯正在装修房子,他想把这九块瓷砖涂上颜色,本来有几格,他涂了几格,还剩下几格?
生:本来有9格,他涂了一格,还剩下8格。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彩色笔来帮帮大象好吗?大象他想用两种颜色画格子,已经画了一格蓝色的
1)这是谁?
2)出示:
师:你们看它多辛苦呀,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大象伯伯呢?如果由你们来替大象伯伯涂色,你们想怎么涂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一根油画棒,自己动手画一画。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列出算式,针对同桌涂色的情况,想一想你都能列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呢?
3.组织全班交流。 (三)试一试
1.出示:
7+2=□ 9-4=□ 4+4=□
6+3=□ 8-5=□ 8+□=□
5+□=8 □-4=5 □=1+8
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订正,针对重点题目进行指导。如:5+□=8 □-4=5 □=1+8 (四)练一练(第35页)
1.说一说,填一填。
看图说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列式。
全班订正。
2.口算第35页第2题。
学生都能算对。
3.数学游戏:凑成9。
每组准备1~8八张数字卡片,拿出卡片,找朋友,两个数能凑成9的卡片放在一起为好朋友。
4.数学故事:八戒吃瓜。看图讲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列出相对应的算式。 〖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我围绕教材安排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几个环节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说、画、写等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还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形成初步的数学能力。练
习中的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既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前面内容说得较多,以至后面的数学故事时间紧,学生讨论时间少了。今后在时间分配上还需多考虑。
〖案例点评〗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标准》的新理念,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练习中,教师利用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有趣的练习形式,不仅使学生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练习,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方法规律】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示范举例】
例1:
(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飞飞的生日是9月24日,他很早就通过日历表查到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学校不上课。他非常希望到那一天父母也能同时休息,好陪他去书店看书、去游乐场游玩,可是又不知道到那天父母是不是能同时休息。于是想请同学们帮忙提前算一算,大家愿意吗?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二、探究规律: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三、日历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其实在日历表中的这些数字之间还藏有许多有趣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把它们找出来?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数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1.如图1所示,直线、被直线所截,如果,那么,为什么?
2.如图2,如果,那么,为什么?
图2
3.如图3,直线、被直线所截.(1)如果,那么,为什么?
(2)如果,那么,为什么?
4.如图4,一个弯形管道的拐角,,这时管道、平行吗?
图4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板书]∵(已知),
(邻补角定义),
∴(同角的补角相等).
(以备后面推导判定定理使用.)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第44-45页 “乘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
教学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5+3 6-4 8-4 9+0 6+4 10-5 9-3 2+8 5+4 3+4
2、编数学问题:
(1)加法。
例如:我有3枝铅笔,又买了2枝铅笔。一共有几枝铅笔?
3+2=5(枝)
(2)减法。
例如:原有7个苹果,吃了3个,还剩几个?
7-3=4(个)
二、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都坐过公共汽车,注意公共汽车到站时,会发生什么情况?(车会停下,有人下车,有人上车)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乘车”的游戏,好不好?
板书:乘车
三、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学习连加
请学生表演:
车上原有2人,上来3人,又上来了2人。
当学生表演完“—”时,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人?并列式:2+3当表演全结束时,让学生根据表演编一个数学问题。
车上原有2人,上来3人,又上来了2人,现在汽车上有几人?
列式:2+3+2=7(人) 取名字:连加
(二)活动二:学习连减
请学生表演:车上原由7人,下车3人,又下车2人。
让学生根据表演编一个数学问题:
车上原由7人,下车3人,又下车2人,还剩几人?
列式:7-3-2=2(人) 取名字:连减
(三)活动三:加减混合
请学生表演:车上原有5人,下去4人,又上来3人。
让学生根据表演编一个数学问题:
车上原有5人,下去4人,又上来3人。现在车上有几人?
列式:5-4+3=4(人) 取名字:加减混合
四、巩固练习:
数学教学设计8
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是我在西胡垌小学的第一次公开课。讲课前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些准备,开始上课得到时候,脑子好像完全不听指挥了。刚开始我让学生翻开课本地14页,地3章的题目会“1~5的认识和加减法”,我顺手就写在黑板上了。这首先就是课题书写不正确。接着新课导入,我要求学生观察教材14~15页上的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的比较仔细,但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比较强、直观感知能力强的时期,我没有利用好学生的这个特点去开展教学,所以学生的兴趣并不高。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4个向日葵”“3个花”时,我并没有及时发现学生使用数量词不当的错误并去纠正他。这个问题是我得师傅胡老师提出来的,她指出小学的教学活动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各个学科之间互相联系,并且贯穿。我有次感到了小学教学工作任重道远,任何好习惯都要从小、从生活的点滴中去培养的,特别是对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1~5的认识”重点只是认识,学生能通过数数来认识1~5这5个数。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本课时中也要求数字范写。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挑学生上黑板上写,把自己最漂亮的字体展示出来。学生虽然之前已经接触过1~5各数,但基础参差不齐,我为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情况,而让学生直接范写,其实是不严谨的,毕竟小孩子还是小孩子。教师应先范写,然后再让小学生模仿着写,刚开始一定要要求严格,
在课堂纪律方面,挑选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为注意到其他同学的状态,没有刻意去维持纪律,导致学生注意力的不集中,这一点做的不是太好。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缺乏对同学的'倾听。再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多鼓励、表扬表现好的学生,特别指出“xxx听别人回答问题听得多认真啊”,多鼓励多表扬,我相信孩子的好习惯就可以逐渐养成。
听过我的课后,其他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很好地建议,我已经记了下来,并且胡逐步改正。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学习的过程,我相信有了大家的帮助,我会不断进步的!
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会正确读、写整时。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会认整时,会正确读、写整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钟、实物钟、头饰、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声音
师:小朋友,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呢?
2、出示主题图
师:听到闹钟响起后,乐乐在干什么呀?请你们打开书本91页看看。
(思想教育:我们要向乐乐学习,听到闹钟响,就马上起床)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些钟表的身上隐藏了许多小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1、联系生活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样子的钟?
师:老师收集了各种各样有趣的钟,你们想欣赏吗?
2、同位说钟面
师:欣赏完那么多有趣的钟表后,请你们拿起桌面上的钟,跟同位说一说钟面上有什么?
3、学生介绍钟面
师:谁愿意大声地把你的钟面介绍给大家呢?
生:汇报(板书:12个数字12个大格)
师:时针长得怎么样?分针长得怎么样?
生:汇报(板书:时针分针)
4、动画钟自我介绍
师:看到大家介绍得那么开心,动画钟也要把自己介绍给大家,请听。
5、归纳小结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还有时针和分针。
(二)、认识整时
1、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都认识了钟面,那怎样看时间呢?(板书:认钟面、看时间)请你观察一下,乐乐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2、讨论
师:同位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是7时的?
生1:我是这样看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生2:我是这样看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生3:我是这样看的,钟面上有分针和时针,而且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3、练习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出示钟表图:8时、6时、3时
4、小结方法
师:看看这些钟的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分针全部指着12。
生2:分针全部指着12。
师:像这样,分针指着12的这些时间,就是整时。
刚才你们用了什么巧办法一下子就认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呢?
生1: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归纳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
(三)认识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1、创设情境
师:我们既认识了钟面,又学会了看时间,那怎样写时间呢?(板书:写时间)刚才老师听到小红和小明在争论,他们看着这个钟,都写了一个时间,他们都说对方写错了,现在,请你来当一回小判官,看谁写得对?
2、学写时间
师:文字的表示方法怎样写呢?
生:先写7,再写时。(板书:7时)
师: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又怎样写呢?
生:先写7,再写两点,最后写两个0。(板书:7:00)
师:(指着电子表的表示方法问)你在哪里见过这种记时方法?
3、练习
(1)写8时、3时、6时(书本91页最后三个钟)
师:你们真了不起呀,谁会写这些时间呢?(三名学生到白板板书)
师:请你们拿出这张纸,在纸上完成,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同时进行)
(2)连线(书本94页第1题)
三、质疑问难
四、课间休息:唱《两只老虎》
五、巩固练习
1、游戏:找朋友(书本94页第3题的时间)
师:看到大家表现得那么棒,现在老师请大家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谁想出来玩?
2、拔时间
(1)拔8时
生:嘎嘎嘎,谁是我的好朋友?(找不到朋友)
师:这只小鸭子真可怜,找不到自己的朋友,请你们在学具钟上拔出小鸭要找的时间。(全体学生拔8时,同桌互相检查。)
(2)同位互拔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会拔8时了,你们想不想出一个时间考考你的同位会不会拔呢?
(3)拔一个喜欢的时间
3、书本92页“小明的一天”
(1)看图说图意(课件出示7时图片)
(2)写时间(书本92页)
五、总结全课
老师要你们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你会告诉爸爸妈妈你学会了什么呢?
六、作业设计——小小设计师:
运用你知道的钟面知识,设计一个你喜欢的钟面。
七、板书设计(附后面)
数学教学设计10
一、打破传统模式,构建思维型课堂
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而学生对于教师的良好感情则是课堂互动的基础。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增加对教师的依赖感,降低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互动,适当地增加问题的提问。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结合实际,问题的设置要尽量贴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原来枯燥的说教方式。只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学生才能对课堂感兴趣,才能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在解题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一)加强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个步骤,而细看当今中学生的答题试卷便可发现,因为审题出错的题目比比皆是,所以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关键步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如可以让学生在读题时用笔标出关键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小声朗读题目。这都有助于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
(二)设置思维型问题,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
无论是课堂例题的设置还是课后练习题的设置,都需要教师动脑筋,教师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去吸引学生,并使之从中得到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思维发散的题目对于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益的。且这类题目一般形式新颖,学生对于它们的印象比较深刻,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吸收。例如,现有含盐15%的盐水200克,含盐40%的盐水150克,另有足够的盐和水,要配置成含盐20%的盐水300克。
1.如果要求是使用现有的盐水,但尽可能地少使用盐和水,应该怎样设计配置方案?
2.你还有其他的配置方案吗?这一类的题目就是一种思维发散的题目,第一问更多地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能使他们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展开想象,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最终求得合理的配置方案。而第二问则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学生可以相互展开讨论,培养自己的求异意识。这样,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培养对错题的反思意识
对于错题的整理与反思是纠正错误、加深印象和提高成绩最有效的办法。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做得还不够好。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错题反思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做硬性的要求,使学生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去发散思维,得到新的启示。
学生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在做一道题时,反复思考都得不到答案,但是一经别人的提点或者一看答案解析,就立马想到了做法,实际上这还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学生要培养错题反思、整理的意识,在了解标准答案的同时还要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进行着重的记忆,在造成解题障碍的环节上多下功夫。另外,学生在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往往能收获新的解题方式,或者能对题目有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思维锻炼的方式。
三、结语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当将知识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应当注重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方式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有趣灵活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的可能性将更大。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初中生这一时期的特点,构建思维型和情感型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书本91页和9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具:画好表格、圆的大纸;直尺;绳子;剪刀
学具:画好表格、圆的作业纸;直尺;火柴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在讲什么故事,大家知道吗?
生:……
师:那么照这么讲下去,第23句我们应该讲什么呢?
生:……
师:对了,由此方法我们也可以知道第60句我们讲哪一句。
再引出找规律填数字
师:大家发现了吗?刚刚讲的两个题目都与什么有关?(找规律),对,这是大家在一到五年级学过的两类找规律的题目,一类是在数字之间找规律;第二类是周期规律,今天老师带着大家来探索一种新的规律,大家有兴趣吗?
二、在摸索中前进
师导入:今天,小明家里来客人了,妈妈给小明一个任务——摆桌椅,(点课件)一张桌子可以坐6个人,客人比较多,就又摆了一张桌子,这回儿可以坐10个人,大家想想看,若是桌子的数量又增加的话相应的椅子数量是多少呢?
例1:(课件播放)按图中的方式继续摆桌椅
(1)填好表格数据,点课件,出示数据
(2)师:是怎么填写出来的?(每增加一张桌子就多4把椅子)
(3)师:除此之外你有其它的发现吗?点课件提醒学生两个量之间还有公式的关系。
(桌子的张数×4+2=椅子的数量)
师:大家觉得这题目有意思吗?(有)下面一个题目需要同学们一起来合作完成了
例2:(课件播放)用火柴棒按下面的方式搭三角形
(1)师:要求是观察图后同桌合作完成搭火柴棒,再填好表格数据,把在此过程中发现的规律及时写在作业纸上
(2)反馈:报数据,说说是怎么样得出数据的?(火柴棒堆出来的;推导出来的)
(3)师总结规律:
每多一个三角形就多两根火柴棒
三角形的个数与火柴棒的根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火柴棒的根数等于三角形的个数×2+1)
由此我们用n表示三角形的个数,用A表示火柴棒的根数,我们就有了A=2n+1
小结
师:讲了两个题目了,老师想问问,今天探索的新规律,新在哪?
生:……
师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两个量之间的一种规律,这类题我们不仅可以找出某个量前后数字之间的关系,有时还可以得到这两个量的一个公式,其实这个公式就是规律的呈现方式。
有了前后数之间的关系或是有了公式,我们在解决较大的数字问题时就轻松多了!
师再点课件:当摆出25个三角形的时候,需要的火柴棒根数是多少?(51)
例三:(课件播放蛋糕图片)师:这个蛋糕漂亮吧?让人看得馋涎欲滴,看到蛋糕很多人会想到生日,那么老师相信大部分同学在生日时会切蛋糕,好,下面一个问题就与切蛋糕有关,假如今天是班上是某个同学的`生日,老师要求他切五刀,大家帮他想想看,最多能切给几个同学吃?要求是只能从上往下切,蛋糕可以不均匀。想好方法的学生请举手。
生说说方法
师:对了,一下子让我们切五刀太复杂了,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数字入手,然后逐渐来研究比较大的数字,那么我们应该从一刀入手(两块),两刀(四块),三刀呢?开始复杂起来了,不要急,我们课前不是在作业纸上画了一个圆吗?你们把它当作蛋糕,用手中的笔和尺子当作刀,切切看,切好了举手。
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说说怎么样就能保证切出来的蛋糕块数是最多的。
生再独立完成切四刀
屏幕上点出分别切一刀、两刀、三刀、四刀对应的蛋糕块数
师:下面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是切5刀呢?
生会低头再去画,师提醒用规律的方法去做
三、巩固新课
师:前面三题都是我们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完成的,下面做个独立作业,看看同学们掌握情况如何?
书本翻到94页,独立完成第三题
四、趣题拓新
师:连续做题我们来休息一下,拿起刚才那张作业纸,这张纸我们还可以干什么呢?(折飞机,折花)对了,同学们说的都与折有关,老师做最简单的动作,(讲纸对折)这张纸有什么变化(一层变两层)再对折呢?……
填数据,找规律,出示折了30次以后的数据,然后与珠穆朗玛峰比高。
师:其实,这是人们在简单的生活经历中找到一定的规律后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发现。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之间的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索,试着去寻找一种规律然后去挖掘别人未知的世界!
展示“课后探索”
数学教学设计12
学习内容
学习旋转的特征(课本第83页的例题1,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第1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
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教具
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教师用课件演示:
(1)钟表的转动;
(2)风车的转动。
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83页例题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旋转
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把学生生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目标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述清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将学生的生活中位置经验转化为数学化位置的认识,能用四个方位词准确的表达物体所在的位置。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一)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1.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2.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
(二)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学生举手发言: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上、下、前、后。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活动,初步感受上、下、前、后,从而揭示课题。】
二、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一)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江上大桥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这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在对这幅情境图的观察和表述中,根据轮船、火车和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在对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位置的.表述中,认识前、后方位。初步感受上、下,前、后方位的相对性。体会到对于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是一定的;对于三个物体,由于选择的比较对象不同,造成位置关系不同,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也会不同。】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一)进一步认识前后。
1.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说清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2.课件: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活动,让学生对前、后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巩固练习:做一做。
把铅笔盒放在桌子的上面;把数学书放在铅笔盒的下面;请坐在xxx前面的同学起立;请坐在xxx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1)老师提要求,学生做一做。
(2)学生当小老师提要求,其他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将练习转化为在现实空间进行的活动,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正确辨认、使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灵活应用,拓展提升
把附页中的小兔子和小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设计意图:结合熟悉的龟兔赛跑故事以及生活经验,明确指向终点的方向是前;同时让学生在平面图上辨认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这是因为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是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渗透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蕴含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的难点是:多种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是因为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难于正确辩论和区别各种不同的运算以及运算所使用的法则,易于将各种法则混淆,造成运算结果的错误.
三、教法建议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1)在新课学习阶段的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在观察思考之中.
(2)在新课学习的例题讲解阶段,可采用讲练结合法.对于例题的学习,应围绕问题进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较强针对性的练习,分散难点.对学生分层进行训练,化解难点.并注意及时矫正,使学生在前面出现的错误,不致于影响后面的学习,为后而后学习扫清障碍.通过例题的讲解,教师给出了解题规范,并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本节课可以师生共同小结,旨在训练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进一步防范学生在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3.通过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难点:分清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中,幂的运算法则.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单项式?什么叫单项式的系数?什么叫单项式的次数?
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幂的运算性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学习整式的乘法运算.先来学最简单的整式乘法,即单项式之间的乘法运算(给出标题).
新课看下面的例子:计算
(1)2x2y·3xy2;(2)4a2x2·(—3a3bx).
同学们按以下提问,回答问题:
(1)2x2y·3xy2
①每个单项式是由几个因式构成的,这些因式都是什么?
2x2y·3xy2=(2·x2·y)·(3·x·y2)
②根据乘法结合律重新组合
2x2y·3xy2=2·x2·y·3·x·y2
③根据乘法交换律变更因式的位置
2x2y·3xy2=2·3·x2·x·y·y2
④根据乘法结合律重新组合
2x2y·3xy2=(2·3)·(x2·x)·(y·y2)
⑤根据有理数乘法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得出结论
2x2y·3xy2=6x3y3
按以上的分析,写出(2)的计算步骤:
(2)4a2x2·(—3a3bx)
=4a2x2·(—3)a3bx
=[4·(—3)]·(a2·a3)·(x2·x)·b
=(—12)·a5·x3·b
=—12a5bx3.
通过以上两题,让学生总结回答,归纳出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步骤是:
①系数相乘为积的系数;
②相同字母因式,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相乘,作为积的因式;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也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积仍是一个单项式;
⑤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也适用.
看教材,让学生仔细阅读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边读边体会边记忆.
利用法则计算以下各题.
例1计算以下各题:
(1)4n2·5n3;
(2)(—5a2b3)·(—3a);
(3)(—5an+1b)·(—2a);
(4)(4×105)·(5×106)·(3×104).
解:(1)4n2·5n3
=(4·5)·(n2·n3)
=20n5;
(2)(—5a2b3)·(—3a)
=[(—5)·(—3)]·(a2·a)·b3
=15a3b3;
(3)(—5an+1b)·(—2a)
=[(—5)·(—2)]·(an+1·a)b
=10an+2b;
(4)(4·105)·(5·106)·(3·104)
=(4·5·3)·(105·106·104)
=60·1015
=6·1016.
例2计算以下各题(让学生回答):
(3)(—5amb)·(—2b2);
(4)(—3ab)(—a2c)·6ab2.
=3x
3y3;
(3)(—5amb)·(—2b2);
=[(—5)·(—2)]·am·(b·b2)
=10amb3
(4)(—3ab)·(—a2c)·6ab2
=[(—3)·(—1)·6]·(aa2a)·(bb2)·c
=18a4b3c.
小结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是整式乘法中的重要内容,它的运算法则的导出主要依据是,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以及幂的运算性质.
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此教学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为了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试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的意识,提高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炳辉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关键:通过找一找、摆一摆、画一画等认识简单规律和创造规律,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四、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一学生喜欢的“做游戏”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摆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本课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六、教学准备和采用的教学媒体
教具:小旗,胶带等。
学具:学生摆的学具若干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好吗?(好)那先看看老师怎么做,然后你们再接着做下去!比一比,看谁看的仔细、听的认真。
口念: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接下来老师会说什么?为什么?
动作:拍手、叉腰拍手、叉腰拍手、叉腰,接下来的动作是怎样的?为什么?
2、小结:对,刚才我们所做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都是就有规律的。(板书: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规律。(板书:找)
出示课件:找规律(生齐读)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师:(出示课件“联欢会”)元旦马上就到了,瞧,这是同学们布置的教室,多漂亮呀!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图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有规律?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1)、二人小组讨论联欢会上的规律。
(2)、学生汇报:
a、小旗的规律:
学生汇报:小旗的规律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师:还有谁发现了小旗的规律?你能在黑板上贴出小旗的规律吗?
学生说,生在黑板上贴黄旗、红旗图片
学生再次完整的说小旗的规律:一面黄旗,一面红旗,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师:先是一面黄旗和一面红旗,后面跟前面是一样的,我们就把一面黄旗和一面红旗称为是“一组”。(板书:一组,齐读:一组)
为了更好的看出谁和谁是一组,我们用圈把一组圈起来。(圈出一组)
当我们要找图形排列的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板书:重复排列,齐读:重复排列),至少重复三次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他是有规律地排列。
问:那在这行当中谁和谁为一组重复排列?(要求语言表述完整)
如果再挂一面小旗的.话,会是什么颜色?再挂一面呢?为什么?
b、灯笼的规律:灯笼的规律是?
如果再挂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
c、花朵的规律:
d、小朋友队伍的规律:
3、小练习(分层次设计)
师:你们可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规律,老师这还有几个这样的难题,你们愿意帮老师吗?(愿意)一起来看看。
①问:图中的物体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那按这样的规律横线上应该出现什么图形?
②星星的后面藏着什么图形?为什么?
如果后面再排一个圆是什么颜色?再排一个呢?
③问号后面藏着什么图形?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动手操作,摆一摆规律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是太厉害了,个个都是火眼金睛。那我们的小手,请把你的小手拿出来,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吗?请拿出学具袋里的学具,同桌2人合作摆规律,看哪一组同学摆出的规律最有创意。
(学生操作,师巡视,最后反馈了3组有特点的)谁来当当小评委,说说他摆的规律。
老师表扬下面摆的有创意的同学。
(提示:收起学具,看哪一组的同桌收的快)
2、涂一涂规律:
师: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为图形涂上有规律的颜色吗?请你拿出水彩笔,为学习单上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规律,看谁涂的漂亮,比一比,看谁是最有创意的设计师。
①学生画规律,师巡视,并注意表扬动作比较快的同学和提醒速度(画好的同学坐端正,同时也要注意时间,比一比哪个同学的动作最快。)
②汇报展示:(选几幅有代表性的)请小作者介绍自己的规律
③下面的同学,请你给你的同桌说说你涂的规律是什么?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
师:有规律的东西是很美丽的,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物,你能找一找吗?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规律,请同学们欣赏。
4、动手做一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你们为自己鼓鼓掌吧!你能让你的掌声有规律吗?(一个同学做,全班齐做)
师:谁也能用这样的动作或声音来表示规律呢?(请一到两个同学来表示规律)
(四)、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师: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
师: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可真能干,不仅学会了找规律,小手能摆出有创意的规律,还能画出美丽的规律,真了不起。有规律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多仔细观察,发现更多美丽的有规律的事物。
2、你能根据我们今天学习的规律,为妈妈设计一条有规律的漂亮的手链吗?
(五)、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重复排列
展示区
数学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些图形纸制品、学具、多媒体课件、小剪刀等。
教学方式:
分小组活动,每四人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1.认一认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课件出示)
2.选物体
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贴一贴)
师:请你选择一个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吗?谁能想个好办法?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们想把自己剪得图形贴出来让别的小朋友也看看吗?(师生共同贴出剪得图形)
二、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剪得图形真漂亮,你们想看的更清楚吗?看!老师已经把你们剪得图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谁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好听的名字?
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图形长的比较像?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
过渡: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认识图形》。
三、实践操作
这四种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下面我们来动手围一围,摆一摆。
1.用钉子板围。
2.用小棒摆。
四、课间活动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庆贺一下吧!(师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走向生活,提高能力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关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请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吗?(有)
请你找出来,找到的小朋友请告诉你小朋友们!
2、辨一辨。(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指着有关实物有表面抢答。)
师:小朋友,你们都找了这么多有趣的图形,老师也找了一些回来,你们想不想看看?下面进行抢答游戏,知道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这是什么?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老师出示准备的几个实物课件)
3.数一数。
看,数学多有意思,就连我们今天学的图形也能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数数这些有趣的图形吧!(课件出示组合的图形)
4.认一认。(多媒体出示交通标志)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每个图形里有哪些图形?谁来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认清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
六、创新活动——当个小小设计师
1、导入。(多媒体出示学校的体育室,导入“小小设计师”。)
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
我们学校的未来的体育运动室)
漂亮吗?这位设计师利用了哪些图形来设计呢?这个是什么图形?这个呢?... ...
原来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图形能设计出这么漂亮的图画。
2、设计图画。
听音乐,运用今天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
3、汇报成果。
教师把设计好的图形展示给同学们欣赏。
4、教师小结。
其他学生设计得也不错,课后我们就开个“小展览”大家一起来评一评,好不好!
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做了小小设计师,只要大家努力学习,长大后,一定会成为著名的设计师。老师相信经你们之手,一定会把我们的祖国设计的更加美丽、壮观!
数学教学设计17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问题
1、母亲26岁结婚,第二年生个儿子,若干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到3倍,此时母亲的年龄为几岁?
解法一:设经过x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由题意得
26+x=3x解法二:设母亲的年龄为x岁。由题意得
x=3(x-26)
(二)精选讲例,探求新知
例
2、某班有45位学生,共有班费2400元钱,准备给每位学生订一份报纸。已知《作文报》的订费为60元/年,《科学报》的订费为50元/年,则订阅两种报纸各多少人?
巩固练习小明和小李两人进行投篮比赛,规则:小明投3分球,小李投2分球,两人共投中20次,经计算两人得分相等,问小李和小明各投中几个球。
(三)变式训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
3、小明和小李两人进行投篮比赛,小明投3分球,小李投2分球,两人共投中100次,小明投中率为40%,小明投中率为40%,经计算两人得分相等,问小李和小明各投中几个球。问题
4、已知某电脑公司有A型、B型、C型3种型号的电脑,其价格分别为A型6000元/台、B型4000元/台、C型2500元/台,我校计划将100500元钱全部用于从该公司购进其中两种不同型号电脑共36台,请你设计出几种不同的购买方案供学校采用。小红的方案:她认为可以购进A型和B型电脑,请你判断小红提出的.方案是否合理,并通过计算说明。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A、B两地相距36千米,甲从A地出发步行到B地,乙从B地出发步行到A地,两人同时出发,4小时候相遇。若6小时后,甲所余路程为乙所余路程的2倍,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2、某班借来一批图书,分借给同学阅览,如果每人借6本,那么会有一个同学没书可借,如果每人借5本,那么还剩5本书没人借,问该班有多少人,有多少书。
(五)拓展
1、变题训练问题2中,若学校要购买A、B、C3种型号的电脑,有如何安排?
2、某中学新建一栋4层的教学大楼,每层楼有8间教室,进、出这栋大楼共有4道门,其中两道正门大小相同,两道侧门大小也相同。安全检查中,对4道门进行测试,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两道侧门时,2分钟内可以通过560名学生,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时,4分钟内可以通过800名学生。
⑴问平均每分钟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各可以通过多少名学生。
⑵检查中发现,紧急情况时因学生拥挤,出门的效率将降低20%,安全检查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全大楼的学生应在5分钟内通过这4道门安全撤离。假设这栋大楼每间教师最多有45名学生,问建造的这4道门是否符合安全规定。
数学教学设计18
教学内容:《认识上下左右》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左、右
数学教学设计19
教学目标:
1、探索比较大数大小的方法,体会比较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比较多个大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在小组合作中探索出比较大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出示一幅中国地图,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回家有多少个省份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区。(板书课题:国土面积)
2、请同学们观察地图,你能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或自治区的面积比较大吗?学生观察并学生回答。(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
二、探究新知
大数的比较:
师:读了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的面各从大到小排列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你们的排列结果写在你们的小黑板上,一会请每组的组长来汇报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排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