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比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5 19:11:0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六上比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上比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上比教学设计15篇

六上比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习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掀启(xiān) 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安顿 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 泛舟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四、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3、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五、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

  ①“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②老人为什么在介绍优越的家庭时却“不好意思”? 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却说“没出息”?

  4、教师设疑,突破难点: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六、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1、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乡爱国)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八、效果检测

  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①你准备怎样说?

  ②你准备怎样拟题?

  九、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板书设计:

  枣 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六上比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以“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为指导,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灵活运用教材实施教学。

  1.课堂关注的是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各个环节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作用。此外,本节课还安排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收集百分数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他们自然积极投入,数学课堂正因为重新回到生活中而显得有活力了。

  2.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中的百分数并不陌生,知道生活中经常有“%”的存在。因此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完整掌握分数的意义及比的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并对百分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因此我打破了原有教材的编排,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感知百分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强烈欲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引入。

  师:我们的学校正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你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些运动吗?

  生:跳绳、篮球、排球、足球……

  师: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有这么多同学喜欢足球啊!其实老师也特别喜欢足球,我这里有一段足球明星们的精彩集锦,咱们一起欣赏一下。

  师:(播放含有点球的视频)刚才的比赛精彩吗?为什么会有点球?如果你是教练,你打算派你的哪些队员去罚点球呢?

  2.揭示课题。

  师:现在就从足球比赛进入我们本节课的学习。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本环节中,从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入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百分数的欲望。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一)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

  1.课件出示情境图及表格,学生读要求。

  队员

  罚球数/个

  进球数/个

  淘气

  20

  18

  奇思

  10

  8

  不马虎

  25

  21

  2.现在请各位同学仔细考虑,看一看怎么比较才能把最合适的队员选出来。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分析过程,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应该选谁去罚点球?说出你的'根据。

  (2)学生汇报:要看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几分之几。

  ①淘气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

  ②奇思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

  ③不马虎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

  (3)引导学生比较。

  师:这三个分数谁大呢?看出来了吗?有什么办法能够很快地看出他们谁罚球最准?(通分)

  师:请大家将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进行比较。

  (4)学生独立把三个分数都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汇报。

  淘气:

  奇思:

  不马虎:

  (5)教师小结:不难看出,当我们把这三个分数的分母都化成100的时候很容易比较。现在谁的罚球水平高一些?能看出来吗?(淘气)

六上比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1、这节课是在数与代数这个板块中,在课标教学中要求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把百分数、分数互相转化。

  2、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是掌握百分数与分数互相转化的方法,为百分数的计算和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发现互化的.规律;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以前学过小数与分数互化的基础上教学,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会很困难,学得比较灵活,知识点掌握比较好。在学习新课程中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百分数的三种写法,分数化小数,百分数化小数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互相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过程方法目标:

  1、在掌握百分数化分数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逆向思维发现分数化百分数的规律和方法,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六上比教学设计4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革命先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活动。

  一、教学目标

  1.四篇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会写32个字,会写40个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了解相关背景。

  二、教学重点

  1.会写本单元40个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列小标题划分课文层次。

  四、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自学单

  3.关于每篇课文的背景资料。

  五、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言揭题

  (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观看几幅图片,看看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事件。(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开国大典)

  (二)是的,从长征到新中国的成立,整整历经28年,跨越时空的隧道,去寻找历史的足迹你一定会为之震撼,面对革命英雄的大义凛然,面对壮士们的宁死不屈,你一定会为之感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单元。

  二、教学过程

  (一)请一位同学来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二)从他的朗读中,你知道本单元人文主题的内容是什么吗?

  (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是什么呢?

  (四)下面我们就来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谁来说说本单元四篇(五)现在请快速浏览课文,在自学单上完成自学任务。

  (六)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检查难读的句子

  今天,同学们完成了自学单上的任务,并且读准了字词和难度的句子。剩下的自学任务我们留在下一节课继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上一节课,我们落实了本单元的词语和难读的句子。这节课我们继续交流自学单上剩下的学习任务。

  二、听写词语

  三、继续检查自学情况

  (一)介绍《七律.长征》这首诗每句话的诗意。

  (二)介绍《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介绍《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介绍《灯光》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用列小标题的形式给《狼牙山五壮士》划分层次。

  (六)用列小标题的形式给《开国大典》划分层次。

  (七)给灯光划分段落。

  (八)汇报每一篇课文的背景资料。

  (九)小结:

  回顾历史,我们不禁感叹今天幸福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都是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用生命换来的。那令人感动的一幕一幕,就让我们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去深深体会。

  另外,本单元在场面描写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层次感和画面感非常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这种写法我们在课文的学习中再来具体感受和体会。

六上比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要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中表达主人公情感的语段

  3.学习作者热爱生活、面对挫折不气馁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介绍张海迪入手,举例中外虽身体残疾,但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如霍金,罗斯福。

  (二)课文分析

  1. 全体同学朗读好语段,并体会作者的独特的情感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1——6)回忆往事,妈妈教“我”吹口哨。

  二.(7——10)口哨陪我度过少女时代。

  三.(11——12)经历了三十年的漫长岁月,我对生活仍存希望,表明“我”决不放弃生活,决心与病魔决战到底。

  3.文章开头很独特,为什么作者采用这种方式开头?

  强调人物对会吹口哨有独特的内心体验,点题,引领全文。

  4.“我”吹口哨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是一个高位截瘫的小女孩,久卧病床,不能动弹,在吹口哨当中“我”找到了快乐,摆脱了孤寂,寄托了“我”对恢复健康的希望,使我敢于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5.文中第三段多次用到“我”,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一种压抑情感的宣泄,是作者内心的独白。

  6.文中多次提到“小鸟”,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小鸟”暗含自由自在。这是“我”内心的`渴望,激发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

  7.对第十段的理解,暗含什么?虚实相映,暗含岁月的坎坷,个人的不幸。

  8.文中多处用到比喻修辞,找出来加以分析

  第十段,最后一句(有深度),老师要加以引导。

六上比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主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老师对学生又有哪些帮助。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补平凡的经历?

  (3)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

  (4)“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明确:

  (1)文章写了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贴在报告栏上——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3)“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4)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三、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四、交流体验。

  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交流后,教师作适当总结。

  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

六上比教学设计7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一个有关玄奘于成名前,在师父的指导下,坚持在高僧济济的法门寺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的帮事。说明“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本文结构简单。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玄奘远离森林;第二部分写玄奘在师父的指导下,决心留下法门寺。第三部分,玄奘终成名僧,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1、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小黑板教学理念:

  本文是一个传说,又是一个故事,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的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所以,我先让学生讲故事,再由问题引领,带任务学习。从中体会作者借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再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一个做人的深刻道理。

  教学程序:

  一、生活常识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西游记》的主人公是谁?那在这些人中,有一位锲而不舍的取经人是谁?唐僧的生活原形人物就是玄奘。本文讲的'就是他在成名前是否留在法门寺的一个故事。想听吗?板书课题:生命的林子。

  二、整体感知,讲述故事。

  1、学生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书上作批注,为稍后的讲故事做好准备。

  2、个别学生生动的讲故事。

  三、读文、悟意。

  1、问题引领,出示小黑板: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2)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3)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

  (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5)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些语句?

  2、自学。在书上作批注。

  3、交流收获。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①法门寺“香客如流”,“法事应酬太繁”,难得“静思养神,潜心修身”。②“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是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他想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心学习,尽快成才。

  (2)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很草率的?你从哪能词可以看出来。我们把这个句子带着感情读读,好吗?

  (3)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个别学生读第8自然段。)

  (4)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在第几自然段?(个别学生读第5、6、7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两个问题:①老方丈问玄奘愿做烛火还是太阳的用意在哪儿?②老方丈是怎么劝说的?

  (5)在这儿老方丈的用的方法是什么?(作比较,打比方)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齐读最后一段。(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人由此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请批在书上。

  (6)为什么离不开社会?(竞争!)你又想到哪句格言警句?请批书上。

  (7)练习用打比方说明一种道理的方法说话。

  三、感情朗读,总结全文。

  1、有感地朗读全文。

  (1)说说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认为读好本文的重点是哪些语句?

  (2)练习有感情读好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

  (3)有感情地读好全文。

  2、同学们,我们要想向唐僧一样出人头地,就要把自己放在社会中去接受竞争,让自己也像文中的松树一样为了得到一点阳光而奋力向上拔。于是:“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名言吧!出示小黑板:

  A、天生我材必有用。B、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四、巩固延伸,布置作业。

  出示小黑板(硕果累累):

  (1)我想积累这些词句:

  (2)我明白了一些做人的处理:

  (3)我想续写《生命的林子》。

  (4)我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了。

  选三个给自己的学习伙伴说说。

  板书设计:

  生命的林子

  山野小寺玄奘法门寺

  两三棵树松树松林竞争成才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虽然感觉还可以,可总觉得有一点小问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原想,不就是讲一个小故事吗?这好说。可我想错了,我喊了一个举手很积极的同学,可是他讲得是那么生硬,且故事情节十分不完整。恰恰就在那时,该上场的教育机智也不知去哪儿了。还有一点小问题:课堂导入语的设计不是那么吸引人。我想,如果我把它改为:“同学们,你想让自己成才吗?好,那就让我们一起为我们有这个远大的志向而鼓掌吧!可是,在我们的奋斗中常会出现可怕的竞争呀,你能讲讲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好,现在我们学生的这篇课文就与这有关。”这样多好,既很有吸引力,又在师生平等对话中把同学们带进入了学习主题。不过,优点还是不少的。如: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

  在本节课上,为了让同学们读好老方丈说的一席话(那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也是含义深刻的地方)。我选用了三次个别学生读,两次齐读。第一次齐读是想了解一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三个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很让我欣慰的是,个别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好。所以在时机快到时,又进行了一次齐读。真棒,这次,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2、关于培养学生说理能力方面。

  本文老方丈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认为在节课当中,不仅要让同学们记住这个道理,要求自己在生活中能正视竞争,还要让同学们学会文老方丈的说理方法。于是,我在同学们明白此方法后,赶紧抓住时机让学们练习一下。

  3、知识的检查与延伸与拓展方面。

  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我设计了“硕果累累”对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所学进行小组内汇报,这样同学们通过自己选择说话题目的交流,达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收获到了别人的新信息。课后作业题也是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下的。这就体现了新课标的要充分尊重学生这个理念。

  4、设计问题方面。

  为帮学生学好本文,我精心设计了五个有层次、过渡性强的问题。(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2)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3)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5)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些语句?在学生的学习中发现,还是能起到引领学生自学的作用的。

六上比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善意的谎言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因为它没有掺合任何的功利,完全是真情凝铸的尊重和关爱。“别饿坏了那匹马”就是这样美丽的一个谎言,在这个谎言中包含着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这样的一个谎言成全了“我”年幼时渴望看书的强烈愿望,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托词中保全了“我”一颗需要尊重的心灵。

  《别饿坏了那匹马》文章记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一个极其喜欢看书但又没有能力看书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可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文字下面去蕴涵着作者“我”对那个良苦用心的残疾青年万分感激,同时文中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尊重,是给予一个人最大的帮助和关怀。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中的个别生疏词语,读准文中的生字。

  2、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残疾青年给予我的帮助,体会“我”对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受文中个别重点句子,明白“别饿坏了那匹马”的良苦用心,体会“尊重”对我的莫大感动。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包含在“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谎言中的双重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明白残疾青年寄予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良苦用心,体会“尊重”对我的莫大感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话题。

  A、师: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碰到一些令自己感到无奈无助的困难,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给我们一些帮助,相信大家心里一定能感到无比的温暖。老师想知道,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述说得到别人帮助或者帮助别人的生活经历)

  师:教师随机提问: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

  B、揭示话题,引导质疑。

  师:是的,我想对于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我们除了感激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有一位作家,在成年之后,始终无法忘记曾经给予他莫大帮助的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预设生:我感恩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特别是一位残疾青年。

  师: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都想知道一件事情:为什么我特别感激残疾青年?其实这件事情在作者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中写到了,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1部分,感受“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我的帮助关怀。

  A、检查朗读,了解故事大概。

  师: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读,想读的站起来,(教师布置朗读段落)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想一想刚才我们提到的问题:是什么事情让我对那位残疾青年感激不尽?

  预设:残疾青年满足了我渴望看书的欲望。(让我把马草卖给他)

  B、再读课文,感受我对“书”的渴望。

  1、师:你刚才听得很专注。是的,我以后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然后在书摊里尽情地看书,这可是一件我____________(巴不得的好事)

  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轮椅上的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耽误时间饿坏了那匹马,行吗?”“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

  2、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话,感受下当残疾青年让我把马草卖给他是,我当时的心情如何?(激动,喜悦,心安……)你知道我为什么欣喜若狂吗?请你自由地再读读课文,找出我喜悦激动的原因

  生:①我向往看书:那里是我放学后惟一留恋忘返的地方。(攥着来之不易的几毛钞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

  体会作者心情:渴望

  ②可是更多的时候,手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那么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

  体会作者心情:害怕、担心

  ③可马草并不那么好卖,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就强制自己不去书摊。(我抖抖手中提的一捆马草,无奈地摇摇头)

  体会作者心情:无奈、痛苦

  3、总结引读:

  师:对于一个渴望读书却又看不起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博览群书了,他心里能不喜悦吗?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对于一个曾经担心受怕看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心安理得地看书了,他心里能不舒坦吗?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真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对于一个曾经靠卖马草看书的孩子来说,从今以后可以不用担心马草销路的孩子来说,他心里能不激动吗?引读:“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我真巴不得有这样一匹马呀!

  三、总结过渡,引出下文。

  师:这喜悦、舒坦、激动多亏有这位好心的残疾青年,多亏他家

  里那匹马呀!难怪多年之后,作者回忆幼年的时候,对那位残

  疾青年充满了无限的感激。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感激,再来

  读读这段话:

  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师:可是,同学们,故事并没有结束,让我对那位残疾青年刻骨

  铭心的并不是这一点帮助与关怀,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老师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也许你会有更深的理解。

  四、研读课文第2部分,感受“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我的尊重理解。

  1、师:故事读完了,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里,老师可以感受得到故事带给大家的感动,谁来说说当你读完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

  预设:A、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谎言“别饿坏了那匹马”……

  师:是的,故事的最后,残疾青年亲口向我承认了这一切都是一个谎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地说:“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2、师:也许是心情过于激动,也许是难以启齿,残疾青年对我说的话并没有说完整,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想想,残疾青年在这里想说什么?

  师生情境对话交流:

  预设1:其实那只是一个谎言……

  是的,这的确是一个谎言,可是你为什么要编织一个这样的谎言

  呢?

  a不用提心吊胆地看书b不受到父亲责骂…… c不用担心找不到卖马草的人

  预设2:其实我不想让你知道这是个谎言的……

  是呀,你是不想让我知道,可是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感悟朗读,理解残疾青年阻挡我的原因

  1、“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他为什么急?从哪里感受到残疾青年的焦急?)

  2、“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预设3:其实有没有马都没有关系,你继续看书吧!

  既然这样,你当初为什么不直接和我说可以让我看书呢?

  同桌讨论、教师点拨:让我认为这看书的机会是靠自己劳动换来的,不是同情,为了顾及到我的自尊,是尊重我的一种方式

  3、师:当听到残疾青年的这一番话,当时的我虽然强忍着眼泪,没有让自己哭出来。可是我们都能感受得到当时作者内心的激动,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笔,帮助小作者在纸上写下当时的想对残疾青年说的话。

  “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地说:“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写话,教师指导)

  4、汇报写话材料,分角色朗读(教师随机总结反馈,适当修改)。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师:听着同学们这一句句深情的告白,老师心里又扬起了一阵阵感动。“那匹马”虽然是摊主虚设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虽然只是摊主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句话,让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尽情享受了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托词中尊重了“我”一颗需要理解关怀的幼小心灵。真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是一份特殊的帮助和关怀,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几年后,作者是这样回忆这段往事的,让我们在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因为他不仅给了我雪中送炭般的温暖,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温馨。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我

  热心、善良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六上比教学设计9

  一、谜语导入课题

  1、师: 同学们,这里有一首小诗,缺少一个题目,谁能帮它起个名字呢?

  风云雾里行,缕缕丝晶莹。悄悄润物生,滴滴言吾情。

  无弦堪称曲,未有指尖声。无字却在歌,江海心悦明。

  2、同学们自由朗读,有的会说就叫“雨”吧。

  3、师:大家读明白了,这是一首描写雨的小诗。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无字的歌谣。我们似乎听到了雨声的美妙与神奇。雨后的景色一定更美。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山雨》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生:山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山雨过后的景色怎样?

  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以下读音:

  水淋淋(linlin)

  啼啭(zhuan)

  倾吐(tu)

  读后师生评议

  3、师: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感悟探究解疑

  1、自读感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A、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1) “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2)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说说比喻句的好处。

  (3)“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4)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的感觉,或自己独特的奇思妙想。

  B、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1)“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2)“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胸”。排比句的妙用。这是作者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的喜爱这绿色,所以说“流进我的心胸”。

  点击课件,通过屏幕展示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同时印证文中作者的感受。

  (3)“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这句突出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C、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自读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 组内朗读。

  3、各组派代表在班上读,师生评议。

  四、总结感悟延伸

  1、配乐朗读课文。

  2 、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觉。引导学生品味出文中的意境美和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 画一幅《山雨》的彩色图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赞美自然景物的习作,表达真情实感。还可以做一期手抄报,美图配美文。任选其一。

  板书设计:

  山雨

  雨前: 山风云雾

  雨中: 听声

  雨后: 见色

六上比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银河》.

  2、欣赏歌曲《啊,高山》.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2、能自主学唱歌曲和处理歌曲,合唱和谐优美。

  3、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本单元的标题是“星空畅想”。星空能引起人无数的遐想。自古到今,关于星空有着很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例如“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还有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等,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星空的美丽传说?生答。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童声合唱歌曲《我爱银河号》。

  2、学唱歌曲。

  (1)听范唱录音。

  (2)简介“银河合唱”。

  (3)随录音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谱和歌词。

  (4)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二乐段。

  (5)将两个乐段连起来演唱。

  3、欣赏歌曲《啊,高山》。

  (1)初听歌曲录音。

  (2)根据歌词内容进行讨论。

  (3)学习八六拍。

  (4)复听。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星空畅想

六上比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啊,高山》。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攀登科学的顶峰。

  2、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难点:听音乐给歌曲划拍子。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啊,高山》。

  (1)、初听《啊,高山》录音。

  (2)、歌中的“高山”是指什么?(高山是指科学的高峰)

  教师介绍:这首歌的歌词是受马克思的名言启发而创作的。马克思的.名言是“登向科学高峰是没有平坦的路可走的,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辉的峰顶。”

  (3)、八六拍的含义,即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拍,一小节内有六拍。

  八六拍的强弱规律:强、弱、弱、次强、弱、弱。

  (4)、学生练习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5)、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随录音范唱做挥拍练习(第一乐段)。

  (6)、学生简单唱歌曲,感受歌曲第一部分音乐具有叙述性,优美而平静。

  (7)、第二部分为两个乐段,四四拍。

  (8)、第二乐段在“啊,高山”富有想象的音调后,节奏突变,使用附点和八分休止符,连续的x.XX0节奏型表现了青少年向科学高峰进军的顽强意志。

  (9)、第二乐段歌词是X的名言,音乐变得宽广起来。

  (10)、歌曲后半部分节拍变化了

  二、复听《啊,高山》.

  (1)、前半部分学生可轻身跟唱。

  (2)、学生自己划拍。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了银河,引发了我们对太空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此外,还学习了新的节拍:八六拍。

六上比教学设计12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人们:默默的关怀,真诚地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由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学会关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听众”理解词语。出示:唯一的听众。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唯一的听众”是指谁?“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带着这几个问题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那么,聪明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提醒大家,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哦!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现在这两个问号,你能解决了吗?

  ⑴“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的老妇人。

  ⑵“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同学们可真聪明,第一个小问号轻轻松松就擦去了,但要把这第二个小问号擦去,还得回到我们的书本上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画出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一边读,一边想,并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学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三、深入理解课文

  1、一开始,我的父亲和妹妹都认为我是个音乐“白痴”,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躲到了后面的小树林里练琴,这时,老人对我说了什么?(学困生)

  相机出示: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出示词语)介意 指导朗读。 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

  引导生体会老妇人是在鼓励“我”,让“我”不要懊恼灰心。老妇人给我“我”勇气和力量。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的老妇人。再读老妇人的话。

  2、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引说──(齐读句子)。

  (出示):“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指导朗读。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练琴。)

  3、你还找到了哪句(出示):“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指导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想象什么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优秀生)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

  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喜滋滋的,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让我们再一起来读5~8自然段,体会老人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在鼓励我,催我上进。

  4、过渡:老人的鼓励,给我了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对我的`变化,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出示词语):难以置信(理解)。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我不在乎妹妹对我的评论了,我也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琴了,家里人对我的这一变化──难以置信。

  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出示词语)潜滋暗长(理解)

  有一次,她竟说──引说 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

  5、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中等生、优秀生)()的老妇人(由外貌上升到品质)

  6、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啊!所有的话,都凝聚在他的琴声中,(相机出示12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吗?(感激、激动)

  四、总结课文

  1、情感升华:“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成功,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

  2、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妇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作业设计

  你能给文章添上一个结尾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真正的小提琴手

  鼓励关爱帮助

六上比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知识要点]

  1.认读本课4个生字。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3.了解“母亲”温暖宽容而充满智慧的爱对艾尔比产生的巨大影响,懂得爱的付出与回报都能带给人幸福快乐。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自学,体会“母亲”对艾尔比的感情及影响。

  教学难点:给课文划分段落。

  学习过程:

  1.字词义

  悻悻然——怨恨愤怒的样子。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话茬儿——方言,话头的意思。

  欢呼雀跃——欢快地呼喊,像雀儿一样跳跃,形容高兴的样子或欢乐的情景。

  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

  爽朗——开朗,直爽。

  冒昧——(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做谦辞)。

  2.落实篇的训练

  本学期教材对篇的训练要求明显加强,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均有这方面的题目要求(如第29、30课中的第3题)。给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就是一个理解全篇、理解组材方法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训练方式。

  课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因此,除了“教材说明”中提到的划分方法外,还可以按时间顺序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12年前,一个打错的电话,让“我”以“母亲”的身份帮助了艾尔比,使他免去了“小偷”的嫌疑。这部分内容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分为3层。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12年后,已是大学生的艾尔比突然充满感激地站到了“我”的面前。

  叙事性的文章在归纳段落大意时,要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交代清楚,“经过”中的要点不能遗漏。在初步归纳完成之后要进行修改,使语言通顺、简洁。

  3.教育学生懂得感恩

  诚然,这并不是本课的重点,但这却是课文传达出的一个信息。不可否认,感恩,目前已经是我们社会比较稀缺的品质,尤其是孩子,他们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其实,没有什么是生来就该如此的。我们生活在世上,蓝天绿树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能够健康成长是家人、师长对我们的付出,不断进步发展是占有社会资源和财富的结果,我们的生命都和别人的付出息息相关。得到与付出促成了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而感恩是这循环的动力。就像艾尔比,“我”无私地帮助了他,并不求回报,但他以自己的快乐成长、突然出现让“母亲”喜极而泣,相信艾尔比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像“母亲”一样对待他人。教学时,应该让孩子对此有所领悟,用这盒美丽的“水彩笔”为孩子的道德修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是本课的人文性所在。

六上比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3、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

  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介绍麋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

  这个故事发生在3000年前。相传有一天,《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正在为自己的坐骑所发愁。因为别的神仙都有自己的动物坐骑了,像美丽高雅的仙鹤、凶猛有力的狮子等等都被人家选了,他在想,我该选什么呢?知道他选了什么当坐骑吗?

  (“四不像”)同学们对这“四不像”感兴趣吗?

  2、点题: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读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7页,根据屏幕上的“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

  先请一位同学把要求读给大家听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给课文分段。

  1、这篇课文的生字都会读了吗?好,老师把课文的大部分生字都结合在屏幕上的这段文字里了,请你从头到位,一字不落,按照自己的.速度响亮地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两段文字。

  3、有不会读的字吗?可以请教一下。指读第一段文字。

  4、读完了第一段文字,看看第二段话中有四个字组成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跟漂泊他乡的意思接近,但同时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谁来说说这个词?

  ①指说(正音)指说指说跟他一起读记住它,再读。

  ②指导记写生字“沛”。

  这个词语中的生字“沛”,我们应该怎么记住它?(强调右半部分是一横加上一个“巾”字)师板演。

  请同学们把课本100页的生字在田字格中练一遍,特别注意“沛”字的写法。

  5、这里还有一个词语谁来读?(跋涉)

  指读齐读再读。

  谁来把第二段文字连起来读一遍?

  6、同学们的词语已经掌握得比较好,那课文讲了麋鹿得哪些方面呢?(外形、习性、经历)

  指说。

  7、看一看,课文哪几小节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8、快速默读第一小节,看看写了什么?

  9、这几部分中你对哪几个片断,哪一小节最感兴趣?试着自己读读,指读。

  三、精读第二段。

  课文已经读通,理顺了。让我们和麋鹿再走近一些。(出示,师说:1、仔细读课文2、3、4三小节,看看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都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可以边读,边用笔画出相关词句。2、把麋鹿的这些特点整理出来,准备上台介绍。)

  学生自练,说给同桌听。

  指名说。

  听了讲解员的介绍,想看看真正的麋鹿吗?(出示图)

  四、布置作业。

  让我们一起来记住麋鹿的这些特点,完成读书卡。

  板书设计:

  17、麋鹿

  外形和生活习性(2-4):角尖、尾巴、毛色、蹄

  传奇经历(5-7)

六上比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比一比》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二的一篇识字课,本单元专题是围绕着生活展开的。课文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情境图。其间有勤老的黄牛、悠闲的花猫,有嬉闹的鸭子、快乐的小鸟,还有酸酸甜甜的杏子、桃子、苹果和红枣。第二部分是带拼音的词语,第三部分是一则韵文,也是一首琅琅上口,通俗易懂,节奏感强,非常适合儿童诵读的儿歌,在诵读间会传出一种暖暖的情意。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这是一种简单的比较,又是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个孩子在院子里跳跃、玩耍的身影,听到孩子清脆的童音……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课文主要通过对农家小院具体事物的比较,为学生提供识字的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及相应的词组。

  2、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儿歌,并从中体悟“大小、多少”的含义及量词的用法。

  (二)、能力目标

  能够认真观察图画及周围的事物,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知道语文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

  2、在诵读中初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感受农家小院的美丽和农家温馨的生活场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知图文、认识事物的基础上识字学词。

  (二)、教学难点:

  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及其他量词的用法。教学方法:兴趣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赏识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

  五、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情导入

  1、同学们起立后比一比谁最高,坐下后比一比谁做得最端正。

  2、生活中经常都需要比一比。课件出示篮球、足球,说说图中有什么?哪种球较大?哪种球较小?再出示足球和乒乓球,说说哪种球较大,哪种球较小?出示1个篮球、3个足球,说说哪种球多?哪种球少?再出示3个足球和8个乒乓球,说说哪种球多,哪种球少?通过这两次比较,你知道了什么?可见大小、多少、长短等都是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二)第1课比一比》。

  (二)、创设生活情境,读词识字

  1、根据图和拼音读词。

  课件出示插图——农家小院。

  看着碧绿的禾田,闻着泥土的芬芳,听着青蛙的鸣唱,我们已来到了一户农民伯伯的家,轻轻推开院门,走进小院,看看院里有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随机在图上相应位置出示相应名称的词(带拼音),请大家借助图画和拼音读这些词语,学生自读——指名读,师注意正音:特别是“~子(zi)”的轻声读-生领读(谁想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这些词语?)-齐读。

  2、根据图去掉拼音读词。

  3、去掉图和拼音读词(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4、把词语按照水果之家和动物之家进行归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 前不久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次热闹的比较,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吗?学生读课文并圈出不认识的字。

  2、老师范读,同学们注意听自己圈出的字。

  3、学生再读课文。

  (四)、学习童谣,积累量词。

  1、学习第一句:

  (1)、今天农民伯伯家的小动物来和我们打招呼了,他们是谁你知道吗?(课件出示黄牛和花猫的图片)今天的花猫心情非常不好,他俩在比什么让小花猫那样生气?谁大谁小呢?齐读第一句话。

  (2)、“头”和“只”换一换说行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黄牛比猫大。猫比黄牛小。)

  (3)、同学们知道了大小的区别,你能帮大象和公鸡比一比吗?(课件出示一个(),一个(),一()大象,一()鸡。)

  2、学习第二句儿歌(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1)、瞧!小鸟和鸭子都来到我们的课堂上想和我一起学习,请你从它们的数量上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展示一只小鸟和一群鸭子的图片)鸭子多,小鸟少。

  (2)、因为小鸟只有一只所以叫?一只小鸟。鸭子有很多只所以叫?一群鸭子。

  (3)、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一群表示,比一比谁的想象最丰富?在我们教室里有一群_______;;在广阔的草原上,你看到了一群________;清清河水里,你看到了一群______;在蓝蓝的天空中,你看到一群_______、。

  师小结:有了你们的想象,“群”字来到哪儿,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3、学习第三句: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

  (1)、看到这些动物朋友们在院子里比得这么热闹,水果娃娃们也不甘示弱,它们也要来比一比,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展示实物苹果和红枣)

  3(2)、苹果和红枣谁大?谁小?对了,苹果大,枣子小小的。小小的枣子我们就叫他一颗枣子。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一颗来表示?(课件出示珍珠、钻石、星星的图片)你们看像这样小小的,圆圆的东西都可以用“一颗”来表示。

  (3)、“一颗”还有一个好朋友和它的读音一样还长得很像,这个“一棵”哪些事物可以用它来表示?和植物有关的就用“一棵”来表示。

  4、学习第四句:一边多,一边少,一堆杏子,一个桃。

  (1)、老师展示杏的实物请同学填空:一()杏

  (2)、课件出示一堆杏的图片,请同学填空:一()杏

  (3)、为什么同样是杏我们中间却变了一个字呢?还可以说“一堆”什么?这些东西都可以用一堆来形容只要他们的数量有很多。根据图片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五)、巩固新知 学生齐读词组:

  1、巩固词组,讲解量词

  一头黄牛 一只猫 一群鸭子 一只鸟 一个苹果 一颗枣 一堆杏子 一个桃

  将量词字体变红,解释词组里字体变红的字叫量词,用来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若搭配不当会出现很多的笑话。

  2、课外延伸

  今天树林里的啄木鸟医生在给大树治病,想去帮帮它吗?请你来看你能找到大树的毛病在哪吗?(课件出示一条老师,一台笔,一颗衣服)

  3、完成课后题

  (六)、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真不错,能认真听还能主动去想去说,学会了字词和一首非常好听的儿歌,还学会了一些量词的正确用法。

  2、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玩这个游戏,课间和同学到操场上说说校园里的设施,回到家里可以和爸爸妈妈说说家里的东西,好吗?

  七、板书设计:

  大 小黄牛 猫 苹果 枣

  比一比

  多 一群鸭子一堆杏子少

  鸟 桃

【六上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上比教学设计05-05

《草原上》教学设计08-14

《草叶上的歌》教学设计03-19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03-19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04-23

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02-19

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范文04-0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08-26

上、下教学设计(通用15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