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5 23:37:0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望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月教学设计

望月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七组中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却神聚。其静谧明雅的月色、清新俊逸的语言、深沉委婉的意境更给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个自然、质朴的视角。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则使文章颇添了几分童话色彩,易于引起学生共鸣,便于启发他们同样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作为本组的主体文章,《望月》还能通过课外拓展的教学形式,获得超越文本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同学们,上课前我想知道,咱们五年级那个班最优秀?(五几班)好,那就大声告诉在座的所有老师:五三班最棒!老师还想知道,咱班里谁最棒?(记住,最优秀的人是你自己!)好,大声告诉自己: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找到自信了没?是啊,自信的人最优秀!开始上课可以吗?好上课!<一> 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望月》,齐读课题。

  1、浏览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和大家一起分享,谁先来?(生可读自然段,也可读句。)

  (预设评价语:点评从学生回答中提炼出来,自然)是的,江上的的月色真令人着迷。板书:江上月

  是的,诗中的月亮让人喜欢。或:看来你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你爱上了古诗中的情和趣。板书:诗中月

  是的,心中月亮多么新奇有趣。板书:心中月

  3、(指板书)这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就是先写江上月,再写诗中月,最后写想象月。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写作顺序,接下来,我们再细细的品读,去感受望月的乐趣。<二>品读“江上之月”

  1、首先我们和作者一起,走到江轮的甲板上,欣赏迷人的江中月。

  2、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第二自然段,把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划出来,读好它,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3、交流: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美?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月亮的美?

  4、通过赏读,欣赏、评析重点词句。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品读:抓“安详”悟情思

  (1)生读此句,谈体会

  师:你真会读书。你抓住了“安详”体会到月亮的 如果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就追问——

  A、“安详” 什么意思?——本是形容人的一种温和、从容不迫的神情。

  (2)作者把它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月亮怎么样?(3)这一句,谁还有感受?

  点评:你读出了月夜的静态美。板书:静态美(4)指导读句。

  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A.生抓“跳动”,你读出了光斑在跳动,一个“跳动”让景物动了起来,赋予了它们生命这句话,B.你还读出了什么?

  C.生抓“千点万点”、“晶莹闪烁”。写法指导:

  作者这一静一动的写法,叫“动静结合”(板书:动静结合)写景时就应抓住景物的特点,既关注景物的静态美又关注景物的动态美,做到动静结合,就能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吸引人。

  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1)同学们,见过黑色剪影吗?我们来看看图。

  (2)月光下,那山,那树林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真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

  (3)这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这朦胧的月色中怎样,用你的手势把它表现出来——伸展着??起伏着??——师生动作演示

  (4)指导读句。

  (5)“它们”指的是什么?(回到第3句的学习)

  (6)在这两句中,还有哪一处的描写吸引了你?抓“镀”字 ①你真是独具慧眼呀,发现了这个“镀”字——偏旁理解本意,镀:用电解或其他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均匀地附着在别的金属或物体的表面上。

  ②为什么要用“镀”呢?

  ③点评:是啊,一个“镀”字用得多准确、多精妙啊!

  5、是啊,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文,让我们把它烙在心坎上吧!(配乐,引读,感悟表达顺序)配乐齐读。

  “安详”“吐洒”等词概括了月的静谧,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给人以亲切和亲近感;“晶莹闪烁”“千点万点”“跳动”的光斑正凸显了月的“动”,抓住周围芦苇、树林、山峰进行反衬,让一个皎洁的月在作者的眼中更具体更清晰。“镀”字的运用也使文中的月更柔和,更均匀,更美。

  <三>品读“诗中之月”

  1、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作者和小外甥坐在甲板上,欣赏着月光,请同学们轻声读4-12自然段,感受一下舅舅和小外甥是怎么享受着美丽的月光的。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交流

  分角色读,弄清人物的身份。同位读,师生读,生配乐读??

  5、同学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诗人,此时此刻,在你的脑海中一定也浮现出许多与月有关的诗句,正好文中的删节号给你机会啦,我们一起把它补充上吧,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不能重复呀。

  同学们真是积累诗句的小专家呀,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先对到这里,课下继续。(拓展)

  6.柔和的月光洒落在我们身上,我们在快乐地对诗,沉浸在诗歌所蕴含的情趣之中,难怪,作者说:“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齐读

  <四>品读“想象之月”

  1、月亮在遥远的星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遐想,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中的第14—20小节,看看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又有怎样的情趣呢?(自由读)

  这部分能读好吗?

  2、一起读一读这一部分:出示“这是明亮的眼睛······童话故事。” 会读书的同学一定注意到课文对朗读要求的暗示,什么是“绘声绘色”?就是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的生动逼真.你能绘声绘色的读一读吗?请同学们都绘声绘色的读一读,用心体会,小外甥眼里的月亮怎么样?

  同学们读的真不错,在你的眼中,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3、小外甥的想象很丰富,也引发了作者的想象,因为作者说:“当甲板上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4、如果你也在这月光皎洁的晚上,面对着这样的江天月色,你会把月亮想象成什么?同学们,展开幻想的翅膀,写一写吧。

  请把你的奇妙幻想分享给大家吧!谁先来!

  指生读一读。指生评价,教师面批:“你的想象真奇妙!”“真有创意!”

  “语言真优美,你是我们班的桂冠诗人!奖牌颁发给你!”

  仔细品味同学们的幻想,多么美妙啊!真是“举头望明月,幻想如诗歌”啊!<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今晚也来观看月亮,写下你的感受和幻想,我相信你们的眼中的月亮也会很美很妙,我期待着同学们的精品佳作!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望月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望月》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一篇散文。叙写了“我”和小外甥江上赏月的情景。而文中有对月夜江色的描写,有舅甥赛诗的经过,有外甥对月亮独特的想象。“我”和小外甥喜爱月亮之情跃然纸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形象鲜明。《语文课程标准》种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学《望月》,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月夜江景之美、回忆描写月色的古诗、体会小外甥的独特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范围,所以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掌握: 1,学生能自己解决生字词。2,能搜集月亮资料。3,能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课文感受作者与小外甥对月的独特情感。

  2.能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月亮下的美景,理解文中写月的古诗句,激发美好的想象。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感悟→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2.学习课文感受作者与小外甥对月的独特情感。

  3.能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月亮下的美景,理解文中写月的古诗句,激发美好的想象。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课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月儿图片,引出课题

  过渡:有时它会是个大圆盘,有时的它是条弯弯的小船。瞧,这变幻莫测的东西,就是我们每天夜晚只要抬起头就能看到的月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月亮有关。

  2.板书课题:望月→齐读课题。引导通过学生两次读课题,体会不同

  音量、感情读课题的效果。

  2.把课题读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学好课文的信心。3.出示教学目标,带领学生朗读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月儿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告诉你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散文,有写景、对话、抒情。(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边读边在书上做标记,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义。了解课文体裁。

  三、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大意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请大家们放声自由读课文。

  找一找: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指名答)

  板书:月夜江景

  2.除了欣赏这美景外,我与外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指名答)

  板书:赛诗 对话

  3.我与外甥赛诗后,我和外甥各有了什么不同的感受?(指名答)

  板书:想象、幻想

  4.快速浏览课文并根据板书提示,思考:课文可以根据什么写作顺序分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段意。板书:根据事情发展顺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题纲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并归纳段意。

  四、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学习第一部分

  1.过渡:夜深人静的时候,作者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同去看看,请同学们细读课文1-2自然段,找一找:我在甲板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指名答→集体交流→出示)

  月亮

  吐洒

  清辉

  江水

  晶莹闪烁

  光斑跳动

  景物 月光

  洒落

  长江

  两岸

  黑色剪影

  伸展起伏

  月光

  镀

  银色花边

  2.并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常识理解“清辉”、“剪影”、“镀” 意思

  3.根据板书顺序提示,同桌相互介绍江上景色。

  4.谈一谈月夜江景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指名答→师小结)

  5.这么美的景色,连老师都忍不住想身临其境一番。请大家用那美妙的读书声把老师带入到作者的世界中去一同感受感受,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搜一搜:这么迷人的'景色除了作者被吸引了以外,还有谁被吸引了?(指名答)

  2.师质疑:是谁把他叫醒的呢?找一找,画一画。

  3.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师质疑:月亮怎么会叫醒人?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师质疑:小外甥的聪明而又好学体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指名答→集体交流→师反馈)齐读5—11自然段。

  4.“床前明月光”是谁背诵的?你为什么这么说?(指名答)

  过渡:小外甥和舅舅对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句,文中哪里告诉你的?

  (点明此处省略号的作用)

  5.这些都是我们琅琅上口的诗句,你知道还有哪些诗句是描写月亮的。我们来比一比谁知道的多。

  形式→小组活动

  活动:诗词大比拼 爱拼才会赢

  (1)准备。

  各小组同学互相讨论、补充完整诗句。

  (2)抢答规则:

  老师说‘开始’开始举手抢答,最先举手的小组回答。

  (3)评分标准:

  说出一首诗,记一分,不能重复。答错扣一分。

  过渡: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

  “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天比舒畅,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6.找一找课文中那一句话告诉我们,作者和小外甥也沉迷于此了?(指名答)

  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让我们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形式→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过渡:同是那个月亮,在不同的诗人的眼中却有着不同的情思,它有时是诗人孤独的哀思,有时又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又变成诗人的天真与童趣,有时又是诗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感叹。小外甥的眼中月又是怎样的?这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又冒出了什么问题?

  学习第三部分

  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是又什么样的呢?

  (1)画出描写小外甥对着月亮展开想象的句子。

  (2)为了把这些语句读好,我们还要画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吧!——分角色朗读,加上动作等。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3)质疑:读得懂吗?有什么问题吗?(体会到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读出他眼中月亮的活泼,明白月的圆缺规律。)2.我又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它以其旷远和神秘寄寓着人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那同一个月亮,为什么在不同人的眼里就不一样了呢?正如清朝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眼里是不一样的,关键看人所处的环境,人的心情如何。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月亮下的美景,理解文中写月的古诗句,激发美好的想象。感受作者与小外甥对月的独特情感。

  拓展延伸:

  同学们心中的月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你们也动笔写一下你心中的月。板书

  望月

  散文 写景 对话 抒情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

  月夜江景(1-2)赛诗 对话(3-20)

望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月夜江景、赛诗诵月、幻想月亮这三个片段,体会月的美妙,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4、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象的句子。

  2、体会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眼里是不一样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师:讲解法

  生:自主学习法、合作法。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背诗激趣,导入新课。

  1、月色是柔和迷人的,面对皎洁的月光,有多少诗人为之陶醉,所以留下了许许多多描写月亮的诗句,你会背哪些呢?指名背诵。

  2、相同的月亮在不同人的眼中又会有别样的`情致,今天我们就随从赵丽宏以及他的外甥一道来《望月》。

  3、板书课题《望月》

  二、自读感知,自主释疑。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检查预习和自读情况。

  3、学生质疑,教师区分处理。词语的理解(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对文中诗句的理解(课后查工具书)对难懂的句子(可存疑)

  4、指名分节朗读,思考,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精读品味,欣赏美景。

  1、自由朗读课文,在头脑中想象画面。(画面中有月光、江水、光斑、芦荡、树林、山峰的剪影)

  2、欣赏课文录音,画出你认为美的词句。

  3、指导朗读,品味佳句。

  4、让学生当一回“小画家”,在纸上画出心中的:江边月亮图。

  5、背诵指导:老师对着投影上的图片先背,学生尝试背。

  四、教学生字。

  五、小结课题,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品读月夜江景、赛诗诵月、幻想月亮这三个片段,体会月的美妙,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2、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教学过程:

  一、回忆月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月图,谁能带我们去领略一下美丽的月色?

  2、指名读第二节。

  3、导入: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迷人的,月光是美丽的,在如此美好的月光下,作者和小外甥来到甲板上干什么?本节课继续学习。

  二、美读课文,交流感悟。

  1、精读课文第3——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畅谈课后感受。

  (2)交流感受:一个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聪明好学表现在哪?

  (3)小组学习讨论,以分角色美读形式进行汇报。(代表汇报,评价激励)

  (4)分角色朗读,体会词义、句意,体会当时的意境。

  (5)小结谈话。

  (6)课件播放优美的配乐月色图,进行赛诗会。

  2、精读课文第13——20自然段。

  (1)导: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又向我发起了挑战,这次挑战是什么?

  (2)默读课文第13——20自然段。要求:画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子。议议:请你联系生活中实际谈感受。读读:细细品味他想象的奇特。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去感受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幻想奇特,头脑中装满了奇特有趣的东西。(抓重点词指导读好小外甥幻想的句子,品味奇特的想象。)

  (4)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

  (5)引导学生把幻想到得东西说出来。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能想象到的有关月亮的内容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月

  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

  聪明好学

  想象月亮

  爱幻想

  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望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月》教学设计02-08

《望月》教学设计03-13

望月教学设计05-29

《望月》教学设计(15篇)04-27

《望月》教学设计15篇02-08

(精)《望月》教学设计15篇11-21

《望月》教学设计锦集14篇06-29

《望月》教学反思04-11

望月的作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