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文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意在告诉女儿生活中一个严肃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为了讲清这个问题,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精心设计了一个故事。故事的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的背后寓意,读懂了它的寓意,也就明白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一不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真谛,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对故事寓意的理解;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傅雷先生给他儿子的两封信,我们知道了一个人在失败与成功面前该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位外国父亲——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讲了些什么。(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我们一定看这不少电影、电视剧,我们也一定喜欢不少流行歌曲。那么,其中也一定会有一些有关爱情的故事和内容,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来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致女儿的信》(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主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著作。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三、预习检测
(一).读音:
忐忑(tǎntè)繁衍(yǎn)一怀黄土(p óu)怒不可遏(è)
(二)、作者写这封信的缘由是什么?
十四岁的女儿问自己的父亲:“爸爸,什么是爱情?”
(三)、实话实说,在这之前,有没有想过“爱情”这个问题?想过这个问题,问过父母的举手?你的父母是怎样回答你的?如果没问,试想假如你问了你的父母会怎样答复你呢?
四、朗读课文,交流研讨
在信中,除了女儿,还有哪些人也问了这个问题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上帝、“我”、千百万女性和每个男青年)他们分别得到了怎样的答案?再文中圈画出来。
(一)、讨论上帝得到的答案:
预设:A、学生直接找到关键词:美、力量、忠诚、心灵的追念。
教师引导:
1、找出童话里关于关键词句的具体体现(三个画面的描写),朗读。
2、分析三个画面内在的联系: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都看到了“美和力量”,有什么区别吗?他的态度如何呢?
第一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男女相爱的真挚情感。)
⑴那么这份“不理解的美”是指什么?(爱情。)为什么不可理解?(因为他从未见过。)
⑵他的态度如何?(勃然大怒)
⑶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师明确:在上帝的眼里,人类只是他创造出来的一种生物,传宗接代,繁衍子孙,与其他生物是一样的。)
第二次:上帝第二次看见的有没有变化?
⑴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呀?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
⑵解释“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思考:为什么上帝眼里见到的美会是无与伦比呢?
(五十年相濡以沐,同甘共苦,永不褪色。)
⑶那么这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什么呢?(忠诚。)
师明确:爱情就是忠诚!忠诚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哪怕过了五十年!
第三次:上帝第三次来了以后只有一个人了,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所有爱情好像似乎应该黯淡一些。但他看见了什么?(还是美。)
⑴美在那么上帝第三次所见到的“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是指什么呢?
(心灵的追念。)
⑵为什么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这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经过五十年岁月的消磨,男的女的还是这么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第三次早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⑶面对这一现象,上帝象上两次一样发怒了吗?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久久地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
⑷四人一组讨论: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他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他离去后,让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爱的无法毁灭,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的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⑸上帝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
预设B
学生认为上帝没有达到答案
教师引导:
⑴思考上帝的身份(创世主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⑵找出上帝三次视察人间时的不同感受,体会其中的区别及缘由(三个画面)朗读。
⑶体会上帝的“沉思”(看到了爱情的具体表现,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和力量)。上帝对爱情的认识并非他人直接给出,而是自己在视察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的。
⑷总结: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二)讨论奶奶给“我”的答案
⑴、指名朗读倒数第二段。指导朗读的语气。
⑵、结合将通话的环境背景,读出奶奶这个答案的美丽诗意。奶奶尽管没有给出爱情的定义,但是对爱情的美和力量充满了赞美。
(三)讨论“我”给“女儿”的答案
⑴父亲的答案。齐读结尾段。
⑵、如何理解这段话?
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师明确:父亲并没有给出爱情的定义,而是对女儿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希望女儿能够懂得人生的幸福在于成为有智慧的人。
(四)讨论“千百万女性和每个男青年”思考的答案
小结:爱情是难以定义的,各有各的理。每个人的爱情都各有各的特点。但是他们都应该具有生活的智慧。
五、深化小结
1、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爱情观的?
3、一位诗人说,爱情是一种“意念”
一位科学家说,爱情是“无尽的思念”
一位思想家说,爱情是“相携一生”
一位普通人说,爱情是“一辈子对你好”
一位作家通过童话中的人物对话告诉我们,
爱情是
六、质疑研讨
1、“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
“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讲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2、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一句包含了人生交往中,哲理的话语,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七、课外拓展
你知道哪些有关“爱情”的传说故事、电影、诗歌?
八、结束语
听《最浪漫的事》,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早恋不属于我们。
短短的一节课怎能说得明白爱情,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力量,你可以读一读白朗宁夫人至善至美的爱情情书;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忠诚,你可以听一听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如果你想了解爱情的高贵,你一定要读一读《简爱》……你还要读一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飘》……你就会更深刻地了解爱情!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希望女儿懂得用智慧去善待爱情获得幸福并成长为“真正的人”的写作意图。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语言形式与内容情感的统一,把握行文的情感脉络,体会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希望女儿懂得用智慧去善待爱情获得幸福并成长为“真正的人”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 :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语言形式与内容情感的统一,把握行文的情感脉络,体会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
教学用具 多媒体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二、读 亲爱的同学们,先来读课文吧,读两遍!
三、问题导引
阅读课文至少三遍,自学生字词,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读后的感想。
课堂研讨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读一封信,一封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他女儿的信。我们都读过这篇课文吧?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要给女儿写信呢?
二、 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听了这封书信,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个什么样的人?
2、苏霍姆林斯基在这封信里和女儿谈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3、我们的教育家在这封信里是采用什么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的?
四、点拨研讨
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童话故事部分,我们先一起来看看需要几个角色?(奶奶、上帝、大天使、我),那几个同学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朗读这则童话?
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用笔将相关的句子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
1、 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1)那么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为什么不可理解?
(2)他的态度如何?
(3)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2、那么,上帝在五十年之后看见的东西变了吗?
3、三年以后上帝又来了,这时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什么样的爱情好像都应该黯淡一些,他看到的东西如他所愿发生改变了吗?
(1)这次他仍然看到了什么?
(2)为什么第三次上帝看到的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这里的“不可理解”与第一次的“不可理解”意思相同吗?
(3)上帝除了看到老爷爷目光里的那种不可理解的美和力量之外,还看到了什么?
(4)面对这一现象,上帝并没有象上两次一样发怒,那么上帝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5)学生讨论:上帝为什么没有继续发怒而是“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他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他离去后,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4、在上帝的眼里爱情是如此的完美,在作者笔下爱情更是被描写的美轮美奂,在上面的这三个片段描写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片段?那句话?或者哪个词语?,请你找出来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五、质疑解难
1、作者安排的三个场景基本相同,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呢?
2、奶奶眼里的爱情是什么?爸爸眼里的呢?你眼里的呢?
六、迁移训练
作者在给女儿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的'时候”,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大声的朗读一遍。
思考讨论: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呢?(……)
(2)在我们中学的校园里或者大街上,经常会看到一些14、5岁的男孩女孩,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毫不顾忌的做出一些亲热的动作,在高中校园里甚至还有男孩子为了给女孩子过生日不顾校规校级,在晚自习后在操场上燃放烟花炮竹,完全听不进去老师和家长的劝告,宁愿耽误学习影响自己的前途也要去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所谓的爱情,你们认为他们是有智慧的人吗?(……)那么他们能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呢?(……)
(3)那么我们来想想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何在?作者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什么时候才能追求爱情的幸福?才能体会到爱情的幸福?
七、作业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3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十四女儿写的一封有关什么是“爱情”的信,通过作者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深刻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进而体会爱情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至纯至美的感情,每个人都要善待这份感情。
关键信息:
(一):从教材的内容出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育的观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如:导入新课时用优美的歌曲《爱情是什么》,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思考这一人生问题。
(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1、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主动探究,合作解决疑问。力争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力争做称职的开发者、组织者,尽力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
二、学习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爱情既好奇又神往,有很多学生还对异性产生了朦胧的好感,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每个人都没有必要回避,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著名的教育家从三个方面给自己的女儿阐释了什么是爱情,学生对这个话题本身就很感兴趣,也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因此教材内容的设置非常及时,顺应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许多经验表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感情方面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他们个方面还没有成熟,长者、教师的点播、疏导是非常重要,所以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与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识记重点的字词,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通读课文,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爱情真正的含义。
(三)对作品的思想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要善待人类这至纯至美的感情。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多读、多说,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内容的意义和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高尚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己去找答案,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在解决困难中尝到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用“三板块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尽可能多得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都有美的感受,从而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在教学流程中强调学生的动脑、动口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三)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关注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指导和矫正。
(2)通过研读赏析,探究质疑,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问题的内涵并进一步取得用文学作品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效果。
(3)通过课后交流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学生互动及个人自评相结合。根据课堂小组之间的讨论,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探究质疑、拓展延伸、教学小结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并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美的享受,从而达到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准备《爱情是什么》音乐,并纳入多媒体课件。现在的语文教学以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调集各方面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致女儿的信”内容共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四十五分钟完成。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责任。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歌曲《爱情是什么》,教师导入,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但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在涉世未深的你头脑中翻腾过好多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他女儿解答这个问题时写的一封信,你们肯定会从其中获得很多教益。(教师板书课题)
(说明: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情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氛围与课文的内容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境界,奠定教学成功的基础)
第二环节: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1、出示教学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先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哪三种不同东西?前两次他的反映是怎样的?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的表现是又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2)作者认为的爱情又是什么呢?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说明: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学生必须速记并能够复述,以明确学习任务。带问题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这些工作主要由学生自己做,教师只作点拨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探究质疑:
1、作为著名教育家的苏霍林姆斯基,再给十四岁的女儿写这封信时,用语通俗易懂,但又有许多的语句充满了哲理,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请你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样的句子,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作者为什么把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放在一起解释爱情,这三者有什么联系,可不可去掉其中一个?
3、作者为什么用一个童话故事给女儿解释:什么是爱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
(说明: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讲述一至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做到突出重点、解除难点,消除难点、把握特点,授学生以知识,同时在课文的讲述中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学习思路、练习的方式,使之奠定基本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自学的能力和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现在部分中学生存在的早恋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说明:这一环节,是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指导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实践、练习,进而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进一步认识到爱情这种感情,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第五环节:梳理小结:
1、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2、只有人才能爱,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善待这份爱。
(说明:梳理小结主要是引导学生紧扣板书提纲,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中心,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感,从而训练学生的概括、综合分析能力。)
1、把读一读,释一释写两遍。(p48页)
2、以“善待自己的感情”为题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七、教学反思
(一)“五环节”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练”,依据教材的内容练读、练写、练听、练说,从而训练思维,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因为本篇是涉及到“爱情”,对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有些畏首畏脚,当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时,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进一步的调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4
内容预览: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可以说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种活动,一种体验。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安排:
学习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4、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人》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同学们已满十四岁了,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
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
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
2、简介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勋章和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二)、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A、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B、我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附板书2)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5)、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三)欣赏名人名言
爱情是这样的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说的呢?
多媒体出示: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才是高尚的
苏霍姆林斯基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狭小的.,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作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席勒
(四)朗诵爱情诗词
欣赏完了名人的爱情观,让我们回顾一下初中阶段所学的爱情诗歌
多媒体出示,伴随着轻音乐,学生齐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的人憔悴。
欧阳修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汉乐府·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五)讨论早恋现象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早恋如同一枚青橄榄,品尝到的只是苦涩,要想收获甜美,那就等着成熟的时候再品尝。只有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乃至雄厚的经济作为基石,才能达到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
(六)小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七)、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2、理解作家以讲述神话故事代替正式说教的用意,树立正确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故事,理解爱情的深意。
2、讨论法、质疑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心灵”追念三者的关系
难点:理解爱情的甜蜜,美好,理智,慎重的关系。
教学突破:
设置环境,引导阅读,合理想象,写自己的爱情宣言。
教学准备:
朗读录音、相关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1、谈话:同学们,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永远演绎着动人的爱情故事。大作家歌德曾说过:“哪个少年不多情,那个少女不怀春”。中学生正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爱情既产生冲动,又懵懵懂懂。这个时期我们的父母应给孩子以教育,告诉他们“什么是爱情”,应该怎样对待“爱情”。下面老师要做一个调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自己说过爱情这个话题了吗?(学生自由回答)
2、导入:从刚才的调查来看很不乐观,大多数同学的家长可能由于思想保守,对这一话题过于敏感,而忽视对孩子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希望能为各位同学的家长补上这一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内容
1、正音正字
忐忑(tǎn tè)繁衍(yǎn)一抔黄土(póu)怒不可遏(è)
词义:忐忑:心神不定。
怒不可遏:遏,阻止,禁止。愤怒到极点
2、小黑板出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回答:
①这是一封父亲写给女儿的信,父亲回答女儿提出的什么问题?
②作者采用什么方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
③为什么不直接讲道理?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回答,明确:
①父亲回答女儿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爱情?”
②作者采用讲故事方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
③以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形象,易于接受。避免呆板的说教。
3、作者以美丽的神话故事来给女儿诠释爱情。请说说阅读的感受是什么?(要求:可以涉及主题,故事内容,写作手法,精彩句段)
教师准备(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①女儿敢向父亲问“什么是爱情?”
②采用书信的形式,以神话故事来诠释爱情真谛,生动,形象,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以亲身经历,也可以拉近和女儿的距离。
③谈论爱情并不可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④明白爱情是彼此忠诚,是相互间永久的心灵追念。
⑤是上帝三次发怒,和大天使三次来到人间,并以衰老、死亡来威胁人类,考验人类的爱情,但最后被人类的真正的爱情所感动。
三、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1、学生自由诵读全文,质疑探究: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根据上述,概括全文的主旨: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做归纳:
课文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男女间彼此经历时间考验的忠诚和相互间跨越生命空间的心灵永久的追念。
3、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和段落。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
教师准备(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1、“爱情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由衷赞美。
2、喜欢21段——描写很悲凉,但却显示出一种生死相依的爱情这是伟大的。
3、“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使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里的智慧,可理解为“理智”和“责任”。
教师做总结:
大家说的很好,对句子的理解也很深刻。都能以正确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爱情。
四、课外拓展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1、问:人之所以能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有智慧有理智,懂得对爱情的忠诚,那么我们初中生能不能谈恋爱,尝试爱情的滋味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教师准备:
(1)不能早恋,影响……
(2)认为早恋无罪……
教师总结:同学们各抒己见,说的太好了。说明我们同学善于思考,有独特的见解。大多数同学认为早恋是酸涩的,影响学习。因此,我们还是应把精力放到学习上。
2、写自己的爱情宣言。
针对中学生爱情状况以及上述大多数同学的观点写出发自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自己的爱情宣言。如愿意,可以和同学交流、分享。
教师准备:
(1)爱情是两颗心灵之间碰撞时所产生的`火花,充满激情;但是火焰太高会把两颗心都烧焦的。———杨老师
(2)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理的主宰。——苏(霍姆林斯基)老师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了爱情的真正含义,老师希望大家都能拥有美好的爱情,但不是现在,而是将来。现在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忠实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样将来有了知识,又有了健全的人格,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美好的爱情。
六、作业:熟读课文,思考完成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永恒的话题。
是爱情是忠诚、心灵的追念。三位一体的。
什么真正的爱情:是男女间彼此经历时间的考验和
相互间跨越生命空间的心灵的永久追念。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对女儿情感真挚的一封信。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爱情的话题,是青春期教育中一个敏感的话题。“谈情色变”困扰着许多教育者和家长。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首先用“美好”给“爱情”定位。避免把这个话题当做洪水猛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充分阅读,又引导他们从神话故事中去领会爱情的真谛。领会幸福的真谛。并紧扣话题,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爱情需要时间和困境去考验,是男女之间经历时间考验的忠诚和相互间跨越生命空间的心灵的永久追念。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调动学生参与阅读、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让他们放弃羞涩,大胆畅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早恋”的态度,并以写自己的爱情宣言的形式,来端正学生的爱情价值观。
注意本文不可只做粗略的阅读,应为家长补上这一课。本节课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上做的还不够,课堂还有些沉闷。待改进。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媒体】
幻灯片、幻灯机。
【其他】
1、让学生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简介、重要著作,了解其教育思想。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问问家长:“爱情是什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设计意图一、设疑导入
1、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她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问过你的父母吗?为什么?
2、当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可能会怎样回答呢?激发探究兴趣。二、调动积累,实现资源共享
1、谁来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家的生平、重要著作、教育思想等等?
2、大家很会学习,会搜集资料也是一种能力。今天我们就有幸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对话。请大家看《致女儿的信》,看看这位教育家在信中是如何与女儿对话的,如何与处于花季中的我们对话的。作者用书信的形式来回答女儿的问题,有哪些优势?鼓励学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资料,增强阅读积累,拓宽语文视野。
让学生体会到书信的特点。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请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我们在朗读时要以怎样的语气才能表现父亲写信时的心理?(关爱、高兴)何以见得?
2、我觉得大家是幸运的,这篇文章是第一次选入我们的语文课本。在我们读书时是谈“情”色变,生怕老师和家长误认为思想不纯洁。今天我们与苏霍姆林斯基谈论“爱情”这个话题,可谓是时代的一大进步。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惊心动魄。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不知大家敢不敢谈论这个话题?尤其是要大胆、大方、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敢不敢?
3、敢,这是大家成长的标志。请再读课文,思考:“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有谁来为大家概述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并请学生点评。
5、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呢?这说明了什么?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6、作者把三者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他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走进作者。
提出对话要求:大胆、大方、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突破难点。
指导筛选信息。
抓关键词语进行揣摩分析。四、精读课文,进行多方对话
1、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2、这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好好品味。请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霍值得揣摩的语句,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
3、本文构思巧妙。前有暗示,后有点睛;层层推进,起伏有致。前后对比,凸现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在于什么呢?请将文中的语句读出来。
4、大家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先浏览再精读,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与作者对话。五、拓展阅读,丰富语文素养
1、我们要感谢苏霍姆林斯基,是他,让你我悟出了这么高深的道理。其实爱情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是个永恒的话题,那么你知道哪些歌咏爱情的古诗词?(学生交流)
2、现在,假设你的同学问到你,什么是爱情?请你也用一个故事给他阐述你对爱情的理解。(学生交流: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泰坦尼克号等。)
3、当我们听到杰克对罗丝的最后要求“向我发誓,你决不会放弃生存”时,我相信没有哪个人不会为这段忘我的爱恋而动容。的确,有关爱情的故事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爱情时这样美好,是人类伟大的感情之一,你可知道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学生交流搜集的名言。)内引阅读积累,意在强调课外阅读,提升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从名人身上学到生活的智慧。六、与父母对话,着眼感情问题
1、大家就“爱情是什么”这一话题问了父母吗?他们的反应如何?他们是如何回答的?(学生交流。)
2、有没有谁问过爸爸和妈妈的爱情故事呢?
3、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确,生活中的爱情更多的是两个人相扶相持走过的岁月,是两颗心的相互依恋:在你生病的时候他递来一杯白开水和一枚药片;在你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她关切的询问;在你兴高采烈时,他在望着你傻傻地笑。那么,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你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交流。)
与父母对话,既是思想沟通,更是一种情感交流。
七、自由写作,激发读写创新
1、“爱情是什么”这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现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你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
2、学生交流,教师予以点评。鼓励自由写作。
八、总结
希望我们今天围绕“爱情”的对话,能伴大家快乐成长。
九、布置作业
将课堂上的即兴创作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8、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
【特殊教学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与文化巨人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文坛泰斗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著名学者傅雷的家书(节选)一起构成“感受精英思想”主题单元,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品读,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毫无疑问,《致女儿的信》“承担”了这系列思想风采中的爱情教育的“使命”。
文章主题深刻。文章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是一种生命体验,“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积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这无疑为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提供了感性材料。
文章写法独特。书信对“爱情是什么”没有作枯燥的理论上的阐述,而是以一个童话故事为基本框架,通过上帝三次视察人间诠释了爱的伟大:爱情的力量征服了无所不能的上帝,人类主宰了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作为书信体,文章有很多细腻的抒情与描写。行文意味深长而又文采斐然。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思想“风险”。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各种传媒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瑕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涉“爱河”,苏霍姆林斯基对年轻人的“不设防”和宽容稍有不逊便会演变成“鼓吹”与“教唆”。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定位难度。本文是篇思想、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经典美文,爱情又是学生较为敏感的话题,就主题纠缠过多,又很容易把它上成一堂以“爱情”为主题的班会课,而忽视它的语言特质和艺术价值。
【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致女儿的信》寓意深刻,文字却浅显易懂,可以一个课时学完。依据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课堂理念,每堂课直奔语言,把握几个要点就行。
本人选择了三点作为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化为乌有、无与伦比、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体悟细节,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进行表达。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哲思(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
为避免“主题至上”对语言特质的干扰,我确定了以“说听读写”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加上课前的音乐欣赏,共分为五个教学板块:
1、赏爱情名曲:
课前十分钟播放扬琴名曲《梁祝》。
2、抒(说)爱情见解:
学生略讲梁祝爱情故事,引出课题,并就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爱情。
3、听爱情故事:
以“自身经历”(教师本人化身为苏霍姆林斯基)演绎《致女儿的信》中的故事,并随着教师的“讲”、“演”显示教学目标中要求积累的词语。
4、读爱情经典: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归纳主题,领悟细节,并进行细节写作训练。
5、写爱情体悟:
赏析哲理语句,升华文章主旨;写作训练,进行内化:以苏霍姆林斯基女儿的身份给苏霍姆林斯基写一封回信。
三、教学机智的运用
1、“美文美讲”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进入文本前,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课文故事。这种机智的运用脱胎于韩军“新语文教育”课堂理念的“美读吟诵”。韩军认为文字是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的,传达文字生命动感的最好办法是诵读,这更切合“读图时代”的学生心理:学生对声音和图像的敏感远甚于文字。“美讲”就是“美读”的一种变式。800字的文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略显冗长,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学生在听到美妙的故事后,更有兴致研读文本。
2、“体态解词”提升积累效率:
本课设计在积累语言方面另辟蹊径,运用了“体态解词”的教学机智,即教师讲故事时,根据语境配以体态语言突出并同步用多媒体显示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积累的词语。这样做能是使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词的含义与用法,从而提高语言积累效率。
3、“故意出错”突出主题思想:
本文从多方面提示了爱情的真谛。更应对当今中学生要突出的观念是:爱情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而不是一时的冲动!课文中上帝相隔五十年后第二次来到人间见证爱情就说明了这点。我在讲故事时(学生未进入文本时),故意把五十年错讲为十年。学生在进入文本时很快发现了这个错误,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不是十年而是五十年)?为什么爱情要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见证?这样,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便更为深刻。
【精彩教学片断】
一、片断一
师:老师的故事讲得好,还是作者的故事写得好?
生:老师讲得好,富于变化的语调使故事引人入胜;同时还配有手势辅助,很形象。
生:作者写得也好。描述了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师:其实,老师讲得不够好,同学们的评价太高了。老师讲得不好的最大的原因是不够细致,如老师讲到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这对男女(前二次)和他们的后代(后一次)时的情形,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他们幸福地生活着。作者却描述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画面。我们现在把这些动人的画面找出来读一读。
生:(朗读。)
那正是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见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色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师:谁能说说这三个画面感人的地方到底体现在哪里?
生:它描述的生活场景很美,如第一个画面中的“成熟的谷物”、“熟睡的婴儿”……这些画面色彩明丽,气氛祥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古朴的乡村。
生:它表现的情感美,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这句话在三个画面中都有出现,刻画出了两个人心灵默契、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交流世界……
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幸福祥和的、美的画面呢?
生:有。中秋节我们一家团聚在一起烧烤、赏月的情景,就是幸福。
生:……
师:大家生活中的幸福场景的确感人。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幸福的襁褓中。现在,老师再跟你们欣赏几个幸福的画面。
(投影显示图片一)这是电影《坦塔尼克号》的剧照:男女主人公张开双臂迎风而立……(依次出示图片二、三)。
师:这些画面和我们同学开始描述的场景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能不能象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用文字表达自己心中和眼中的幸福呢?
生:能!(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分钟后)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文字的精彩: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描述的幸福画面。
生:一个幽静的小院里,有一个小凉棚,这小凉棚似乎专为等候一对老人而设。看,他们又来了,相互搀扶着来到凉棚下,头顶是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的小鸟在欢快在唱着歌,他们就这样相拥着聆听这动人的歌声。有时他们又相互凝视着,捋捋彼此的白发,脸上荡漾着浅浅的笑……
生:……
二、片断二
师:老师讲故事之前,认为我的女儿心智不够成熟,课文里与“心智”这个词相近的词是什么?请找出有这个词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朗读)“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
师:从这两句话里你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早恋”持什么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你怎样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
生甲:苏霍姆林斯基是支持“早恋”的,他把爱情写得那么美好。“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人只要有智慧就可以恋爱了,我们现在不是个个挺聪明的吗?(学生笑)我想……,他是支持的……
生乙:错。苏霍姆林斯基应是反对的。他跟老师一样认为自己的女儿不够成熟。“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说明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自己的女儿还没有成为有智慧的人,不能享受爱情的幸福。
师:我支持生乙的观点。那么,生甲把这句话里的“智慧”理解成“聪明”,生乙理解成“成熟”,到底哪种理解更接近于作者的本意?谁能就一就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智慧的人”到底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分小组议论。)
生(小组代表):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智慧的人”应指成熟的人。作者说: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智慧就是生活的本事。我们小组讨论的结论是:生活能自立,思想能独立,经济能自主,才能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有生活本事的人。而这些只有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拥有!(掌声)
……
师:我们来做个设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可能是恋爱了,她心中有一个心仪的“白马王子”或是有一个男孩在追她(学生笑),她是心中有了迷惘才问她父亲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的。收到父亲这封信后,她明白了什么?她会怎样对待自己的感情?
生:她认识到爱情是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的,而不是一时的冲动。
生:她认识到爱的精神力量远甚于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生:她认识到她还没有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她不能恋爱,她会拒绝那个男孩(学生笑)。
……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中肯,希望你们也能正确理解爱情,当我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后,我们会拥有自己圆满幸福的爱情。
【深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我先后在九、八年级的两个班级作了实践。教九年级时只有这个设计的雏形,感觉不错,便有了更完美的设想,并精心制作了课件,在八年级班的教学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八年级学生没有教材不知道上课的内容也为很多教学机智的运用提供了情境,大部分八年级学生刚好是苏霍姆林斯基写这封信时他女儿的年龄──十四岁,接受这样的教育也正合适):学生有些心灵上的收获,语言训练上也较到位。这堂课的设计完全来源于自己的独创,事先没有查阅任何有关的教学设计。后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才知道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招牌”展示,竟暗自庆幸事先没有理解更多的教学设计资料,也就没有受他人的影响,教出了自己的特色!
由于设计和操作上的不足,这堂课也给自己带来一些深度的思索:
1、教学目标设计没注重学科思维训练:
本堂课安排了二次说话训练:进入文本前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粗浅认识,学习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文章哲理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对爱情的认识。第一次因学生缺乏心理暗示,学生参与度不够;第二次因把握了文本,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思维和见解(见教学片断二)。
教后我想,这堂课在设计时应有一个说话训练的目标,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力争做到有条理、有依据。虽然这一目标在课堂“生成”时达成了,但由于教师事先缺乏“预设”,没有给足充分的时间,没有达到思维训练的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对每一篇文章我们可针对文本的特色,着重于听说读写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2、“美文美讲”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美文美讲”在教者的教学活动中不是第一次尝试,但因为这次有了理论支撑(不久前听了韩军老师有关“美读吟诵”的讲座,并听了他诵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心中有了对课堂效果的期待,便投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课堂氛围有了不小的改观,激发了学生挖掘文本美的兴趣,但由于教者水平所限,没达到应有效果,不失为一个遗憾。
新的语文课堂要求语文教师能读、能讲、能演,这就在个人素质修为上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课堂资源引用要贴近学生兴趣与爱好:
本堂课为了营造课堂气氛、提前介入课文主题,在课前安排了学生欣赏扬琴名曲《梁祝》。课堂导入时问学生这首曲子的名称,全班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事后有些感慨:经典国乐在青少年中的市场已完全被流行音乐侵占。国乐经典教育是个社会风尚问题,这是个更深层次的教育话题。留给我们语文教师的思索是:我们在引用课堂资源时不能依据自己的教育背景想当然地选择,而要更多的研究学生实际,选择贴近学生实际兴趣爱好的资源,比如这堂课的背景音乐,在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中也有很多主题健康的爱情歌曲可供选择。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
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三、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为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四、拓展延伸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
三个故事
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
“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
前3位都模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
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士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士:“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
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分析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课堂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完成字词、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在孩子没学会劳动前,先教会他劳动;在孩子没有涉及爱情前,先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孩子只有了解了爱情,知道爱是理性与智慧的选择,他们才不会为了好奇,过早地盲目追寻爱情。那么到底爱情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苏霍姆林斯基在信中给女儿所作的对于爱情诗意的回答吧。
二、检查预习(先由各组组长订正答案进行一对一互批,然后组长反馈预习完成情况)
1.了解掌握作家作品常识
《致女儿的信》,作者(1918——1970)是(国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他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2.注音并解释词语
忐忑()一抔()伫立()
宿愿()繁衍()怒不可遏()
无与伦比:
勃然大怒:
3.积累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感知爱情
1.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学生发言)
2.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14岁的你们有没有想过爱情?放心,老师不会问你具体是怎么想爱情的。(举手示意)
奥,多数人想过(或许心里多数偷偷想过吧),那当老师布置大家在课前问父母“爱情是什么”的时候,父母是怎样说的?(学生发言)
刚才几位同学的父母回答得非常好,但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相比还是有有区别的,比如,第一,在表述形式上,你们家长都给你们讲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是用讲童话的形式。第二,你们父母都讲每人的爱情不一样,但是既然是都是爱情就有共同的特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情感。现在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
五、品读爱情
下面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或者不懂的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老师一会儿也给同学们谈谈我的体会。”
【温馨提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某些段落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最能打动你的……】小组交流进行发言
六、领悟爱情
我为你们的精彩而感动,为你们对情感有这样深刻的感受而感动。
1.现在请你们回顾一下,就在我们身边、校园里出现的那欲遮还掩的双双身影,你们觉得那是真的爱情吗?(交流谈谈对早恋的看法)
这是个敏感的'话题,我不便多加展开,只有想告诉那些心中有些困惑的同学,在青春的季节,有情感的萌动是正常现象,老师当年也曾遭遇到类似的激情,尤其在我们那时候,校园近似于封闭,男女生连话都不敢讲,因此,当四目相接的刹那,我们便以为看到了爱情,为对方对自己的注意和重视,为对方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而暗自高兴,其实那是因为朦胧所以神秘、纯美。今天,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们,那不是爱情。送给你们一句话“爱情是一朵美丽的浪花,然而你生命的航船却要绕开它,因为你稚嫩的双桨还载不动如此神圣的职责。”因此,如果你正遭遇到什么状况,请你什么都不要做,将一切交给时间。
2.现在,我们就不妨来谈谈你们父母的情感,在经历了多少风雨之后,来看看爱情+时间等于什么,请几个同学来讲述你所感受的父母的爱情。(配乐:最浪漫的事)
3.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对情感思考的成熟,我想,课上到这里大家一定对爱情有了更深的领悟,那现在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你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对爱情的箴言。(配乐朗读展示并赠送给同学)
七、小结
老师今天从同学们中了解了许多爱情的箴言。最后我想把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成熟的爱情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它的声音是低的,它是谦逊的、退让的、潜伏的,等待了又等待。
因此,孩子们,老师等待你们一天天长大,等待再过若干年,你们也会迎来自己的爱情,迎来自己的家庭,并有自己的孩子,说不定老师还会教你们的孩子;到了那一天,老师会从你们孩子身上看到你们的影子!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最浪漫的事?这样的人生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爱情的人,才会拥有这样诗意人生!”
八、作业
1.推荐阅读作好读书笔记的好词好句精彩语段的摘抄,重点书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2.写好这节课的课后反思及其收获作为这周的周记。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难点】: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朗读:(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三、新课讲授: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明确: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明确: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明确: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明确: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明确: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四、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
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神情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再后来,家长让她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小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看名人名言: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才是高尚的
——苏霍姆林斯基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狭小的,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作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席勒
五、课外拓展:
1、三个故事:
三个故事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
“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前3位都摸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
“她是我妻子。”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土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土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土:“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2、搜集资料:
搜集有关爱情经典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等等
朗诵爱情诗词
欣赏完了名人的爱情观,让我们回顾一下初中阶段所学的爱情诗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的人憔悴。 ——欧阳修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五、课堂小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2、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第一次 爱情
第二次 忠诚
第三次 心灵追念
爱情是人独有的
体现人类美和力量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1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说、读、唱、背、品、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和互相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提升学生对爱情的崇高的审美认知。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按以下要求积累:
1、中外著名爱情诗──会朗诵。
2、中外著名爱情歌曲──会唱。
3、经典爱情名言──会背诵。
4、至善至美的爱情情书──会朗诵精美片段。
5、历史上真实动人的爱情故事──会讲述。
6、关于爱情的经典小说──会品味。
二、阅读文本,说理解的话
1、由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2、阅读课文,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在写给女儿的信中回答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
3、重点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情节,说说上帝从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4、结合课文,说理解的话:爱情是什么?(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性爱,更主要是超越性爱的“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才是真爱)
三、交流、展示积累的成果
1、每个小组选派两名代表,准备展示成果。以爱情诗歌示例,一个学生动情的朗诵,完毕,另一个学生结合歌曲说理解的话:爱情是什么?
2、代表激展示,教师点评。
四、敏感话题大讨论
话题:早恋是中学生很敏感的话题。有人说,早恋就像那苹果枝头青涩的果实,不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千万不要急于摘取。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请畅所欲言。
五、写写父母的爱情
话题:通过细小的情节,展现你眼中的父母的爱情。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创设多种情境,理解爱情含义;通过理性思维,领悟爱情真谛。
〖教学步骤〗
一、激导入课文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神秘、最温馨、最浪漫的一种情感。可以说,正是有了爱情的.滋润,人类才得以延续,生命才富有色彩。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更是对爱情充满了最浪漫的想象和憧憬。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请听一位父亲对他十四岁的女儿的讲述吧,听了这个故事,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听故事,理解爱情的含义
将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语段划分为三个层次,分三次进行朗读录音播放,每听完一层后,让学生结合所听的,说说爱情的含义是什么。
三、寻难句,悟句子的含义
1、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主宰”?
2、为什么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3、怎样理解“从人本身来说,只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四、观看影片《泰坦尼克号》精彩片断,说说爱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歌德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当我们遇到这个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积累词语:
繁衍忐忑迷惑不解无与伦比怒不可遏
曙光刹那间勃然大怒伫立凝视化为乌有
2、用一个词语说出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动、震撼等。
师:如果细读课文的话,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再读课文,思考体验
1、文中的“我”(父亲)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说到了祖母玛丽娅给少年的“我”讲的故事。跳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读出主要信息)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人-住宅-田地
3、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那么上帝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明确: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4、五十多年中不变的是什么?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美和力量,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概括。
明确:勃然大怒-怒不可遏(模仿朗读)-伫立凝视。
6、齐读:上帝第三次反映的语句,讨论:上帝为什么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呢?
提示:爱情高于上帝,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课后练习二或点评自己欣赏的语句。
四、迁移探究,情感升华
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幸福。”教师出示一份案例,请同学们谈谈打算怎样度过这段情感萌动的青春时期?
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
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神情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再后来,家长让她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学生针对案例畅所欲言,谈对中学生早恋的认识,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懂得现在不是恋爱的季节,品尝的只有苦涩。追求应有的爱,那是一种理智;放弃不应有的爱,那是一种轻松。
师: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现在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你对爱情的理解。
小结:老师今天从同学们中了解了许多爱情的箴言,最后我想把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成熟的爱情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它的声音是低的,它是谦逊的、退让的、潜伏的,等待了又等待。
五、布置作业
A类:积累有关爱情的古诗句或名言警句,积累佳句。
B类: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
忠诚
心灵的追念
美—力量
8致女儿的信目录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3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为诗人们竞相传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爱情枝蔓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于是学生的早恋现象成为大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老师将它视为瘟疫,家长视其为毒瘤,学生们对这种朦胧的感情也遮遮掩掩。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正视这种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成为教育家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基于此编者用心良苦的将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选如了九年级语文课本,由此搭建了一个开放而正规的教育平台,与教师一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去解封那禁闭的心灵之窗,绽放那灿烂的爱情玫瑰。
课文分析: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论著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它不仅是作者写给14岁女儿的一封信,更是一位教育家父亲对花季中的少男少女的谆谆教诲。初中生正值青春时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懂得真正的爱情,因此本文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懂得爱情的真谛。
教学思路: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教者却只是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针对这篇自读课文,设计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提倡学生用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情感态度的教学上,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个性感受,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爱情观,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 、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让其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教学设计:
一、 激趣导入:
老师: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以故事形式激趣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小故事,你对爱情的真谛有哪些领悟,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爱情就是从一而衷。
学生:爱情就是生死相许,永不厌弃。
(有的学生开始偷偷的笑)
老师:看来咱们同学对爱情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到底爱情是什么呢,学完了今天的课文,或许你会有新的'领悟。(板书课题)
二、朗读,感知,探究
(这一过程设计了三读课文,分别是:浏览感知,精读探究,研读赏析)
1,浏览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文章脉络。)
[浏览加复述故事情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印象,把握了重点:本文写了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并引导学生体会三者之间的联系。]
2,精读探究。(学生再次细读课文,让其自己发现本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即写作特色,并引导他们问一下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本文是以书信的形式行文的。这样可以斟酌字句,
言更周密,感情更深刻。
学生:本文是以插叙的方法,讲了一个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解释了什么是爱情,突出了主旨的。
学生:文章开头提出问题,结尾总结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前后照应。
( 学生回答过程中往往并不全面,再给予肯定的同时,引导他们问一下为什么)
学生:我认为以故事的形式解释爱情,更加的形象生动,更利于理解。
学生:还有,这样可以使文章层层推进,起伏有致。
学生;我认为首尾照应可以是文章完整而且主题突出。
……………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的在予以点评肯定引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使他们获得了成就感,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研读赏析。(引导学生有重点的研读划出并摘抄下自己喜欢的语句了段落或是自己认为的名言警句,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我喜欢“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这句话,因为他把人类美好的爱情置于了上帝之上,这是对爱情由衷的赞美。
学生:老师我特别喜欢第21自然段,因为他描写的虽然很悲凉,但却显示了一种生死相依的爱情,这是伟大的。
学生;老师,我不太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 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时候。”这句话。难道没有智慧就没有幸福吗?
(课堂教学情况多变,在欣赏学生的见解时,有人突然质疑,虽然打乱了原有的秩序但却显示了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应予以肯定和鼓励,并借此反馈给其他同学,这样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老师:问题提的很好,咱们同学勇气可佳,到底爱情和智慧有怎样的关系呢?哪位同学可以帮忙解决一下?
学生: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有理智,会思考,才会得到幸福。
学生:我认为人只有理智的对待爱情,负起应负的责任才会成为幸福的人。这里的“智慧”指的是理智与责任。
老师;是啊,在异性或爱人之间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还有同学有不懂的地方吗,咱们可以拿出来共同商量。
…………
[ 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另外,这一节的小插曲将整个的课堂引向学生的质疑探究和自主合作,使课堂生动而连贯。]
[ 这一环节的教学打破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而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
辅以师生互动,在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积极动脑动手,敢于质疑并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获得了自己的个性体验和成就感,信心大增,积极性逐渐高涨,教师也应趁热打铁]
三、课堂拓展,各抒己见。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智慧有理智的,人类的爱情不仅是种族生命力的纽带,更是一种神圣的责任,一种对爱人忠诚,使其的到幸福的责任。那我们青少年能否尝试爱情呢 ?(问题一出有同学又开始窃笑)
(问题非常尖锐,而且由于长久以来社会主流舆论的错误导向,很多同学只是窃笑,没人敢于举手回答,课堂气氛立即变的很微妙。…………
一分钟后,突然后面一位同学大胆的举起了手。)
学生:老师,我认为早恋无罪。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处在心理发育的快速时期,迫切的需要外界尤其来自异性的肯定。这是一种生理上的正常反映,所以没有什么可害羞的,更不值得大人们劳师动众的进行侦察。我最反感的就是妈妈偷翻我的日记。
(学生的回答大胆而叛逆,顿时班里炸开了锅。此时我预感到一场暴风雨的到来。于是,适时的将课堂放开,让学生去讨论,几分钟后……)
学生:老师我也有同感,我妈也天天象监视特务一样的监视我,虽然我一点情况也没有。
(顿时,底下有许多同学小声讨论应和。但同时另一位同学挺身而出。)
学生:我认为早恋对我们有害,很多同学因为早恋,过分的注重打扮,而荒废了学业。早恋就是个青苹果,又涩又酸。要不然,大人们也不会那么胆战心惊的,恐怕我们尝到。
学生:我认为早恋无可厚非,它并非一定对我们有害。只看我们怎样对待,我们可以把它变成一种动力,两人互相激励,它就会使人成功,我们还可以把它升华成友情,或是将它储藏,以便在适合的时候把它变成最甘醇的美酒。
…………
[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已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迸发出自己迷人的思维火花,张扬了自我的个性,见证了自我的成长,同时又指出了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带动整个课堂气氛走向高潮。]
四、积累运用与反馈。
老师:说的太好了,咱们同学不仅情感丰富而且语言也很优美,观点更是独特。既然我们对爱情的理解那么深刻,那么就让我们每人写一到两句关于自己的爱情的宣言,将它记载在我们班级的语录中,和同学们一同学习借鉴。
(学生按顺序的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宣言,语句有长有短,字体有大有小,横七竖八,颜色各异,形成了一期生动的黑板报。)
[ 此项设计在于进行课堂的巩固与积累,同时也是对写作的练习。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树立自己正确的爱情观。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警示和鼓励]
教后反思: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建立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而本文,涉及的是中学生特别敏感的话题,所以在师生合作之前得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针对本课的特点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既尊重了他们的个性体验,又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端正了态度,获得了警示和成就感。学生也从一开始的偷笑,羞羞答答到后来的侃侃而谈。整个过程充分证明了语文“润物细无声”的魅力,作为一个一线教育者我因此为语文而感动,为新教改而欢呼!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01-27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5篇01-27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5篇)05-05
致女儿信教学设计05-26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2-03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汇编15篇)05-05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04-22
《致女儿的信》教案03-06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5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