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詹天佑》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教师节班会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通用15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的心情。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成功的经历,请大家简单地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成功了,成功后感觉如何?指名述说。
2、大家说的都属于个人成功,有没有什么成功的事情是很多人甚至是几千、几万人努力的结果呢?指名述说。
二、创设情境
1、讲述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那神圣时刻的画面。
2、记得这情景吗?谁看了,这是什么时刻?
3、看过的同学当时心情怎样?
三、初读课文
1、激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非常生动地描述了那感人的情景,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否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不认的字可以借助课文下边小礼物里的'拼音,也可以互相请教。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难读的词、句,并把这些词、句认真地读一读。
四、识字写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会读的同学先示范读一读,然后学生每个词读两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可让学生单个读、指名领读、小组读来巩固。
2、在朗读重点词句中进一步指导认读生字。如,第一段中的“喜讯传来……”一句,第二段中的“人们挥舞……”一句,第三段中的“人们相互……”一句,都包含了较多的生字,可重点指导读正确。
3、出示单字学生认读,给这些生字找朋友,组成词语。
4、说说记字的方法,结合旧字识字,反复重现巩固识字。
5、写字指导:
引导学生发现:拥、抱、扬三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泪、洋都有三点水,也是左窄右宽的字。
提醒学生注意:
⑴ 京的上横、互的下横是长横;
⑵ 申、洋二字的竖为主笔。
⑶ 互字中竖折的竖和横折的折笔应该向左边斜。
⑷ 匹字的笔顺是:横、撇、竖弯钩、竖折;
⑸ 泪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所以右边是“眼目”不是“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2001年夏天的那个夜晚,我们十几亿华夏儿女的眼睛都盯着电视里的萨马兰奇,当听到萨翁那平稳而清晰的北京两个字时,我们的心沸腾了!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我们赢了”这句话,我们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自豪感和成功感。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中国的成功。这次竞争是体育的竞争,也是经济的竞争,环保的竞争,文明素养的竞争,国际形象的竞争。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申奥赢了,更是中国赢了,中华民族赢了。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
二、了解背景
学生将自己知道的中国北京申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老师再补充一部分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人们的心情。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激动、自豪的语气),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己欣赏后的感受。即: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
2、说说你们现在的心情,(指名说说自己的心情)请带上这种心情朗读课文。学生练习读课文。
3、小组开火车朗读,比比谁能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4、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全班学生朗读。如:第一段中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第三段中的“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是什么意思?从“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5、老师听了大家的朗读非常感动。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我们成功了!(师生齐读课文。)
四、实践活动
“我为2008年奥运会出力”
可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了解奥运,了解北京,关注体育;再想想我们能为200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客、何”2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生字。
2、情感目标: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谈话、激发了兴趣: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你愿意背给大家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2、导入新课:同学们背诵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国诗歌是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明珠,徜徉在这艺术的河流中,我们心旷神怡,今天就让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老爷爷带领我们再一次走进古代诗歌中。
3、作者生平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这位老爷爷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求学,他克服困难用功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后来他到京城去当了大官。他和唐代的另外一位著名的诗人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会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就知道了。(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书:写,偶书:随便写的诗。)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4、师: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这回老师要把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5、师: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6、师: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你找到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紧扣“客”字读诗
1、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2、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师: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这五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什么变化?
(生:乡音无改鬓毛衰)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交点的横坐标.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交点的横坐标.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2、新课讲解
例题讲解
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 (m )与运动时间t (s )的关系可以用公式h =-5t 2+v 0t +h 0表示,其中h 0(m)是抛出时的高度,v 0(m/s )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被以40m/s速度竖直向上抛起,小球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那么
(1)h与t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小组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1)h与t的关系式是h =-5 t 2+v 0t +h 0,其中的v 0为40m/s,小球从地面抛起,所以h 0=0.把v 0,h 0带入上式即可
求出h与t的关系式h =-5t 2+40t
(2)小球落地时h为0,所以只要令h =-5t 2+v 0t +h 0中的h=0求出t即可.也就是
-5t 2+40t=0
t 2-8t=0
t(t- 8)=0
t=0或t=8
t=0时是小球没抛时的时间,t=8是小球落地时的时间.也可以观察图像,从图像上可看到t =8时小球落地.议一议
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的图像如下图所示(1)每个图像与x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 , 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 +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的图像y=ax2+bx+c与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解答如下:
(1)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的图像与x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 2+2x=0有两个根0,-2 ;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方程x2-2x +2=0没有实数根
(3)从图像和讨论知,二次函数y=x2+2x与x轴有两个交点(0,0),(-2,0),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
二次函数y=x2-2x+1的图像与x轴有一个交点(1,0),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二次函数y=x2-2x +2的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方程x2-2x +2=0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小结: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交点有三种情况: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焦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 =0时自变量x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基础练习
1、判断下列各抛物线是否与x轴相交,如果相交,求出交点的坐标. (1)y=6x2-2x+1 (2)y=-15x2+14x+8 (3)y=x2-4x+4
2、已知抛物线y=x2-6x+a的顶点在x轴上,则a= ;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3、已知抛物线y=x2-3x+a+1与x轴最多只有一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4、已知抛物线y=x2+px+q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2,0),(3,0),则p=,q= . 5.已知抛物线y=-2(x+1)2+8 ①求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②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6、抛物线y=a x2+bx+c(a0)的图象全部在轴下方的条件是( ) (A) a0 b2-4ac0(B)a0 b2-4ac0
(B) (C)a0 b2- 4ac0 (D)a0 b2-4ac0
想一想
在本节一开始的小球上抛问题中,何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是60 m?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交流:在式子h =-5t 2+v 0t +h 0中v 0为40m/s,h 0=0,h=60 m,代入上式得
-5t 2+40t=60
t 28t+12=0
t=2或t=6因此当小球离开地面2秒和6秒时,高度是6 0 m.课堂练习72页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是x1、x2,则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A(x1,0 ),B( x2,0 )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与二次三项式ax2+bx+c及二次函数y=ax2+bx+c这三个二次之间互相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3、二次函数y=ax2+bx+c何时为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工具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新课教学
1.光反射的规律
1、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一点、两角、三线.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
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练习:投影仪胶片。
(1)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
(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
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演示四: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图上)
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
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
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
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再启示学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2、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
3、除了上节课讲到的“雨”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让学生上来写。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雨
鸟
烛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学生写出的例句大体如下:
鸟: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蒙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
烛: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枫叶:江枫渔火对愁眠/枫叶荻花秋瑟瑟/停车坐爱枫林晚/晓来谁染霜林醉/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情最是台城柳,依然烟笼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须怨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雪:飞雪连天射白鹿/独钓寒江雪/楼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雾非雾/无可奈何花落去/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径不曾缘客扫/花落知多少
日: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
杜鹃:杜鹃夜半犹啼血/杜鹃枝上杜鹃啼/望帝春心托杜鹃
风:山雨欲来风满楼
松:静听松风寒
三、简要评说这些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鸟:有空远感觉;
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烛:相思情、愁别意
柳:留恋、离别含义
月:美丽、忧愁、冷清
日:多为夕阳
四、课后作业:
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6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
学习方式: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师问: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生答)大熊猫最爱吃什么?(生答)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生答)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出示竹子图:这就是竹子。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3、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5、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后小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中小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采取个人练习、小组练读、全班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后自己评一评、小组评一评。)
三、朗读感悟,角色表演
1、师范读,想一想笋芽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让我们大家做一株小笋芽儿吧!让小笋芽儿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带着幸福的感觉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成:笋芽儿、春雨、妈妈、旁白几个角色来读。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3、班推选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四、指导写字
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五、课外拓展
资料袋:向学生介绍“毛竹”。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粒种子》,想一想: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7
活动目标:
研究在自己读过的书中,哪几种动物出现的较多,他们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写下研究结果,并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与自己的结论和想法有什么不同。
活动重点:
写下研究结果并与同学交流。
活动准备:
读书,写下自己的研究结论和想法。
活动时间:
一周
活动过程:
首先读书,研究书中出现较多的动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接着写下研究结果,最后与同学交流,比较结论与想法有什么不同。
活动交流——书本中的动物
一、引言导入:
同学们,在众多的故事书中,比如《丑小鸭》、《狼和小羊》、《舒克和贝塔》,都有大家熟悉的动物朋友。哪几种动物出现较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大家的研究报告拿出来与朋友交流共享。
二、小组交流。
1、分组交流,哪几种动物出现最多?我最喜欢和最讨厌的动物是谁?为什么?由组长填表格或者写下结果。
2、整理小组成员的发言,并选定代表准备全班发言。
3、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故事片断进行表演,展示自己的想法。
三、全班汇报成果。
1、动物名称及自己对他的印象。
2、喜欢或讨厌及原因。
3、故事片断表演。
四、教师小结:
童话故事是同学们喜欢的,故事中的动物更受到大家的喜爱,因为他们明确的代表了我们内心评判善恶美丑的标准。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就以这种标准去衡量别人和自己。找到自己的影子了吗?愿大家多读书。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8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部分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初步体会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课前组织(猜谜活动):
说它是条牛,不能拉车走,说它力气小,却能背屋走。
小小轰炸机,攻击用针吸,痒的叫妈咪,快喷杀虫剂。
一位小姑娘,身穿花衣裳,飞舞花丛中,长得最漂亮。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
【教学过程】
一、欣赏白鹅图,揭题
1、你们想看看白鹅吗?
(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的图片)
可以和你同桌说说你想说的。
2、集体交流:
刚才你们在说些什么呀?
3、揭题。
板书:
白鹅
4、过渡:
同学们所感叹的是白鹅的外表很美;丰子恺爷爷笔下的白鹅又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好吗?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准读正确。好吗?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指导。)
2、(出示词语)同学们,老师摘录了文中的'一些新词,请你读一读,能选择几个词,说一两句话,简单地介绍一下文中的白鹅吗?
同桌试说,指名说。
3、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就在书上写一写。
(师巡视,如发现错误率高的字,实物投影出示,指导书写。)
4、刚才同学们介绍了文中的白鹅,那么作者认为:
白鹅是怎样的一个动物?
请快速浏览课文,划出这个句子;它的高傲集中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5、小结:
板书:
叫声
高傲 步态
吃相
三、聚焦“高傲”
1、(机动)从“姿态”中感悟:
⑴ 出示句子:
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到“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⑵ 你是怎么理解的?模仿“左顾右盼”,你说它在想什么呢?
⑶ 指导朗读。
2、从“叫声”中感悟:
⑴ “鹅的叫声”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高傲呢?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⑵ 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研读句子: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同学们再读读,看看你最想强调什么?
谈自己的理解,品词“厉声叫嚣”、与“引吭大叫”你能想象白鹅好像在说什么吗?
⑶ 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指名读,小组赛读。
⑷ 指导读书方法:
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抒发对鹅的喜爱之情。
⑸ 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3、从“步态”中感悟:
⑴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从步态中我们是否感受到了它的高傲?
⑵ 集体交流: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① 指名读句说感受: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的鸡和鸭是什么样的?鸡和鸭见到人时都匆忙逃跑,说明什么,而鹅呢?
② 朗读体会:
你看这个鹅它不仅不怕人还咬人,谁能把它这种高傲劲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⑶ 集体交流:
活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① 看看净角出场片段:
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净角出场。
② 既然是写鹅为什么前面写鸭?
③ 赛读体会:
师读鸭子的步调,男生读鹅的步调,女生当评委。
师读鸭子的步调,男女生读鹅的步调。
⑷ 再读: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四、背诵积累
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9
一、导入
1、我先作个调查,看过腰鼓表演的同学请举手。
2、看后你有何感受?
3、对,那是心灵的呼唤,那是生命的宣泄。今天我们来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XX,题目是──
二、整体把握
1、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 ⑴ 这篇XX要表达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XX。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⑵ 说一句话:XXXXXXXXXX的安塞腰鼓
⑶ XX分为几个部分?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2、讨论明确上述问题。
三、分角色读主体部分
1、读课文。
2、仿句。
四、品读
1、结尾句的含义。
2、XX美吗?美在哪里?
美在这篇XX,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XX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 ?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围绕这一话题,可以作相应的问题探讨。
五、结束语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炼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给你们一份礼物:《龙泉日报 菁菁校园》等你去发表一篇XX,正标题自拟,副标题是──我读《安塞腰鼓》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优美句子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欣赏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渗透环保教育。
2、学习第一、三、四自然段,能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看图(春光图,画面中没有燕子)。
2、这么美的春光图,谁想用大文学家郑振铎写的句子来赞美一下。
(指名)
让我们大家再一次大声地来赞美一番。
3、请大家再仔细研究一下这幅图,是否还有美中不足,缺少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为什么要增添燕子?
(学生讨论)
板书:静──静中有动
二、学习第一段
1、那我们各小组再给上节课画的画增添几只燕子吧!怎么画?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读第一段,其实呀,这一段读好了,你不但能画小燕子,今后写小动物外形也不成问题。
2、学生画。
3、欣赏画面:
师:哪些小组愿意把这副有小燕子加入的春光图请大家欣赏?
你们能说说为什么这么画吗?
重点引导学习:
乌黑光滑的羽毛。
(乌黑说明颜色黑。“光滑”呢?仅仅只是黑吗?)
俊俏轻快的翅膀。
(什么是“俊俏”?我们平时还可以说谁俊俏?作者说小燕子的翅膀俊俏,可见他非常──)
剪刀似的尾巴。
(形状)
4、哦,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课文,还画了这么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看来,课文一定写得很美,谁愿意用朗读表现燕子的美?
5、请大家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美美地来读一读,并找一找你觉得哪个字用的最妙?
(凑这个字用的好,让我们觉得小燕子活泼可爱,十分伶俐,用其它词就没有这样的形象,不能刻画得这样惟妙惟肖。)
6、可见,作者十分喜爱燕子,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读出对小燕子的赞美吧!
7、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吗?
8、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第三段
1、师:燕子的外形真美,老师已经迫不及待想领略燕子的其它美,你们想吗?
2、请细细品读第三节,划出你认为表现燕子美的句子,再多读几遍,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可以与同桌交流。
3、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交流。
4、讨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
师:这是一个长句子,你读懂了吗?
主要写燕子飞到高柳下。
其它词语呢?写出了什么?
“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有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恶劣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掠过”你体会到什么?
“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你又体会到什么?
比较句子:
如果把这句子改成“燕子飞到高柳下“,你们还有这种感觉吗?你们的脑海中还有这飞姿优美的小燕子吗?
因此,我们在写xx是一定要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xx才有味道,大家才爱看。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小圆晕是什么?为什么不用小圆圈?“晕”和“圈”有什么不同?
“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让我们再读这句话,领略这其中的`美。
四、学习第四段
1、刚才我们欣赏了燕子飞行之美,那么停歇时的燕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第四段,你最喜欢哪些句子?并与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交流:
估计:
⑴有几队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落写出了燕子飞行是疲倦是休息的样子,比停恰当)
⑵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
师:为什么用痕,不用根?
(电线远,而且多,看不清楚,在蓝天中只留下一丝痕迹)
为什么天空不用“蔚蓝”,而用“嫩蓝”?
师:是颜色浅?是蓝得透明?是天空也充满活力?是,但又不全是,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
⑶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这指什么?远远看上去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五线谱。我们来看看曲谱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家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三、四段,领略了燕子外形之美,飞行之美,还有停歇在电线杆上时的音乐美。怪不得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作家写赞美春天的诗文,少不了燕子;歌唱家唱赞美春天的歌,也总少不了燕子。可以说,如果少了燕子,春天就会失去一半的美。让我们饱含神情,再次齐读这三段,把可爱的燕子,把美丽的春天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伴随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使生活更有生机,更加灿烂!
六、课外延伸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燕子的外形,飞行时的美姿,停歇时的音乐之美,关于燕子你还知道写什么,可不可以把你课外找到的资料与小朋友共享?
同学们,让我们保护燕子……
以《我是一只小燕子》写一篇短文。
【板书】
春光飞行
美
外形停歇
教学设计方案篇【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xx新奇浪漫的想象美,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xx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习运用。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有很多句子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而且韵味十足,得让学生反复地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描写,可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朗读和练笔。
3、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很多,本设计抓前后两处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展开教学,教师还可以从课题中的友直接切入学习。
4、文中描写各种景物时的写法有些类似,教师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法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不要面面俱到,逐段分析
学习主线
抓住文中一前一后的两个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感情,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美,从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老桥
带着好心情
树林
带回好心情
山泉
热爱大自然
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教学】
揭示课题后,问:看了课题,你觉得作者可能去山中访问谁?
【字词教学】
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组织交流: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自由读课文后,师出示几组词语:
德高望重津津乐道依然如旧
汩汩瀑布栀子花犬吠恩泽
细数唱和旋转
①自由读指生读,正音齐读。(注意第三行多音字的读音。) ②引导理解词语恩泽,谁来给它找个近义词?
③你能结合课文给将成语补充完整吗?
德高望重的()
津津乐道的()
依然如旧的()
引入:作者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回来的?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回答。
2、从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到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你感受到了什么?
3、从这两段的哪些词语中你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好心情?(品味:一路月色犬吠、归鸟的环境衬托描写的作用)
【语言训练点1】
文本内容:第3自然段
引入:作者的好心情源于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和这些朋友的深厚感情?
1、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2、反馈交流。
3、作者形象地把桥比做什么?什么叫德高望重,为什么把桥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
4、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桥的德高望重?
5、读着这些词句,想象一下,古桥在几百年历程中,都驮过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
6、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可是古桥依然屹立着。这正是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7、小结: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语言训练点2】
文本内容:第4自然段
1、你能用你的朗读带大家走进这片熟悉的树林吗?
2、当作者还是孩子时,曾在这儿做什么?当他成年时,他又会在这儿做什么?
3、因此,树林里的一切是怎么欢迎我的?
4、作者为什么会有把自己变成树这么奇怪的想法?
5、师: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语言训练点3】
文本内容:第5自然段(自由读)
操作步骤: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能给句子换个说法吗? 2、作者分别是怎么和山中的一切打招呼的?你能给它分类吗?
3、你从作者不同的招呼中读出了什么?
4、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说一说。
4、小组合作朗读,感受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景物和作者的深厚感情。
5、想象写话:
我还山中的()打招呼:
预设教学流程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1、课文实际上是写作者去山上观赏景物,为什么却以山中访友为题,你从题目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山中访友》
一、找近义词。
邀()清爽()拜访()依然如旧()知己()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山泉
()的溪流
()的瀑布
()的白云
()的云雀
()的雷阵雨
三、读读句子,想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4、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5、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6、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四、小练笔。
还记得家乡的桥吗?还记得家乡的石板路吗?或者家乡的小河让你念念不忘?请选择一种景物,模仿课文中26自然段中任何一段的写法,来当一回小作家吧!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1
【教材简说】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和绿及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课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以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头镶嵌,青苔、绿草、野花环绕,就像一个大花环。泉水色绿且深,清可见底。第三自然段讲从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阳光下呈现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讲这就是自己家乡的珍珠泉,表达了家乡孩子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家乡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在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是了解叙述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自学生字,检查预习,理解词语,了解__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发展想像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泉水吗?在哪里见过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珍珠泉看一看。
⑴ 配乐教师范读。
⑵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珍珠泉的美景。
⑶ 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
(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1、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思考提出问题。
2、讨论交流,朗读体会:
⑴ 说说为什么叫珍珠泉?出示句子:
① 开始,水泡消失了!
② 水泡闪亮珍珠啊!
③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
⑵ 从中你知道了珍珠泉的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跟同伴讨论讨论。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⑶ 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体会珍珠泉水绿、深、清的特点。
⑷ 指导朗读,读出珍珠泉水的特点,重点练习朗读2、3自然段。
第2段指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形成画面水是那样绿,绿得像
第3段要读出泡泡的趣和美。
三、练习朗读,体会感情
师:假如你是作者,向别人介绍珍珠泉时,语气是怎样的呢?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练习朗读,体会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赞美之情,为家乡有此泉而自豪。
四、联系实际、拓展练习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珍珠泉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珍珠泉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
(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同学们旅行开始了,小组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汇报。(品味语言的具体形象)
例:泉的位置:同学张贴绘画。导游配乐朗读。游客谈体会。同学评议。
(从多种角度评价,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理解,发展思维,丰富语言)
2、其他两个部分方法同上。
3、重点指导学习水泡儿。
(有难度)
教师提示:__最有趣的部分应是水泡,作者是从几方面描写的'?你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4、分四个部分进行指导背诵。
5、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我们都是小导游,让我们带领游客再一次欣赏珍珠泉的美景。
(配乐、看图、加上表情动作,感受美与作者产生共鸣)
6、评价。你这次旅行愉快吗?谈谈感受。
7、教师小结总结、扩展:
这篇__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二、布置作业
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处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点评:《珍珠泉》是一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的略读课文,本教案能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自学时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初读,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课文的顺序等。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在熟读之后,注意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以便学生积累。第二课时做小导游介绍以及谈感受,更是本教案的亮点,及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既培养了学语文的兴趣,在胆识、语言的运用、表达上得到锻炼。
教学设计方案 篇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邮票吗?小小的方寸之间蕴藏着许多秘密,不知在其中你是否也发现了许多美丽的色彩。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你喜爱美丽的集邮册吗?赶快打开书来读一读。
2、老师提要求:看准生字,读准音,要读流利。
3、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着重指导能力不强的学生。
4、[出示投影]
神圣 庐山 琢磨
轩辕 敦煌 歌颂
不朽 硕果
5、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评选出“识字能手”。
6、老师随机检查生字掌握一般的学生。对每组评选出的“识字能手”,给予奖励。
7、谁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学生初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挂图):
看在这些图中,你看到邮票上都有什么图案。
2、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
3、指大面积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其他画面来表达)
4、老师小结,引出下一环节:
是呀!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从这些缤纷的邮票中发现了什么
5、分小节朗读诗歌,你从诗歌中了解到什么?
6、将全班交流的结果在读书笔记中作摘抄。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7、指朗读优秀的学生进行师范朗读,大家来点评。
8、小组内互相朗读点评,评选小组内“朗读优胜者”和“朗读进步者”。
9、全班进行“朗读大比拼”,一人读群人评,评选“朗读快乐之星”。
10、老师小结:同学们在五彩的世界里,快乐的长大。
三、课堂小结:
五彩的邮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用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生字。
二、讲授新课:
(一)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1、出示生字卡片
2、随机抽一组学生读生字卡片。
3、出示词语卡片
(二)认识新生字,记忆新生字。
[出示投影]
你认识这些生字吗?
谁来带领大家读一读?
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老师根据学生记忆生字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
(三)学习生字的书写方法。
出示这三种结构的生字:
小组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指学生说说这几类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蔚乘”的写法。
(老师范写)
老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老师根据巡视的情况,指学生上黑板范写。
[出示小黑板]
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并且在组内评选“书写最棒”和“书写进步最大”的学生。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7个生字,同学们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把这些生字写的十分规范,同学们在不断的进步,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努力,把生字写的更美观。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2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带点字的拼音比较不同,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韵母,准确发音,说好普通话。
2、通过填写恰当的词语,让学生正确地搭配词语,积累和简单运用词语。
3、通过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通过选词填空,提高近义词辨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4、通过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发现句中词序不当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并用修改符号改正过来,帮助准确地表达句意。
5、通过阅读短文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口头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够结合短文内容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6、通过本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注意词语间的搭配与词语的理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带点字的拼音比较不同,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韵母,准确发音,说好普通话。
2、通过填写恰当的词语,让学生正确地搭配词语,积累和简单运用词语。
3、通过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通过选词填空,提高近义词辨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辨析、简单的运用词语。 教学难点:辨析和使用近义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实践活动8。
二、读词语。
1、指名读,注意词语中带点字的拼音。
2、比较,有什么不同。
3、小组间互相读一读。
三、填上恰当的词语。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3、教师指导。丰富积累,学会运用。 四、选词填空。
1、指名读所给词语,说一说它们的意思。(辨析词义,学会运用。)
2、独立填写。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6、12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发现句中词序不当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并用修改符号改正过来,帮助准确地表达句意。
2、通过阅读短文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口头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够结合短文内容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够结合短文内容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修改病句。
1、指名读懂句子,找准病处。
2、明白病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正确。
3、默读复查。
二、阅读短文。
1、自由读短文,整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正确、流利,理解短文的意思。)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学会概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阴凉鱼被海豚捉到后是怎样逃脱的?(明白阴凉鱼求生的方法,学会根据课后练习题阅读短文。)
4、再读短文。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6、13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上网收集有关机器人、新科技材料、太阳系和太空人等方面的资料,可以是文字或图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根据已经有的资料确定小报的内容,整理材料。 教学重点:搜集资料,整理材料。 教学难点:对已有资料进行再加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关于科技与环保方面的课文,我想大家肯定还有你们想进一步了解的。
二、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1、组织学生上网搜集。
2、互相交流,记录资料。
三、确定科技小报的内容。
1、根据所给资料,确定本期小报的主题。
2、围绕主题,选择资料。
3、对资料进行再加工,完成组织资料。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进一步完善资料的编辑。
第四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6、16
教学目标:
1、全班交流,评议修改写作内容。
2、设计版面,完成小报的设计。
3、展览交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设计版面,完成小报。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大家都对自己的资料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完善。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互相评议。
二、评议修改写作内容。
1、自愿介绍,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2、全班评议,交流。
3、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设计版面,完成小报。
1、小组交流,把版面设计合理,完成绘制。
2、填充内容。
四、展示交流。
1、自愿汇报,介绍。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蓝天山的风筝
2、物品:吹风机、扇子、风车、棉花等。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蓝天上的风筝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天上飞的是什么?(风筝) 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天呢?
(引导幼儿说出有风的情况下,风筝才能飞上天。) 教师: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有风呢?你怎么知道有风? (教师用扇子在幼儿的面前扇一扇,感受风。)
二、展开
1、感受发现风力
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1)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
(2)通过图片感受中级风、大风。
教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2、探索判断风向
(1)教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 (北风就是从北边来,是风向。) 用什么方法判断? 引发孩子的讨论。 (2)到户外进行观察活动。
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
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3)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
展开讨论:怎样记录风向
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3、尝试制造风的方法
教师:(出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怎样才能让风车转起来呢?
三、结束
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种笔画。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各种纸树叶;配乐朗诵音乐;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前几天我们一起去科大校园找秋天,你发现了什么?
2、小朋友们发现了许多秋天的秘密,秋姑娘可高兴了,你看,她来到我们班(贴出秋姑娘的图片)小朋友们跟秋姑娘打声招呼吧!(板书:秋姑娘)引出课题,指导正音:“娘”读轻声。大家可知道秋姑娘来做什么?(请学生有礼貌地提问)原来,秋天到了,秋姑娘给小朋友们送信来了。(板书:信)指导正音:“信”是前鼻音,第四声。(齐读课题)
3、秋姑娘知道小朋友们刚学过拼音,想通过音节词让小朋友们认一认汉字,这样就能读懂她写的信了,小朋友们愿不愿意试一试?
出示音节词:写信、摘下、片片、好朋友、小心、生病、山村、裹上、 (指名读、齐读,出示课后生字表和绿色通道的生字认读)
秋姑娘夸小朋友们真聪明,她邀请小朋友们一起去看她给好朋友们写的信呢!
二、初读课文,感悟整体
1、秋姑娘给哪些好朋友写了信?信中说了些什么?我们来读读课文,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秋姑娘给哪些好朋友写了信? 请你用“─”划出它们的名字。 秋姑娘给好朋友的信中分别说了些什么?请你用“~~”划出来。
2、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老师相机贴图,随后,出示“秋姑娘给 、 和 写了信。”指导学生把它们并成一句话来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带拼音词大雁、青蛙、松鼠。)(指名读这一句话。)三、细读课文 感悟重点
1、创设情境,引导自学
(1)秋姑娘给大雁写了什么?谁愿意把第2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2)大雁是候鸟,秋天到了,它们就开始往很远很远的南方飞,整个冬天它们在温暖的南方度过。你能帮秋姑娘读读写给大雁的信吗? (大雁好朋友,路上要多加小心啊!)
(3)秋姑娘对自己的'好朋友大雁多么关心、多么爱护,我们一起来读读第2自然段。
(4)指导看图背诵: 看,大雁们听懂了秋姑娘的话,队伍排得多整齐。 师引: 一封写给——…… 让它们——…… 谁能不看书,把这段话全部说出来?
(5)小结学法: 我们学习第2自然段,是先读一读,然后帮助秋姑娘读信,再练习把这一段话读好,读得多了,自然而然便会背了。
2、自读自悟,朗读交流
课文哪几段跟第二自然段很相近?按刚才的学习方法,请你学习秋姑娘给松鼠、青蛙、山村孩子的信。听清老师的要求:
(1)你喜欢读写给谁的信就读谁的信。
(2)你读懂了什么?
(3)不懂的地方画上“?”(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自学) (回答问题时尽量放开让学生自由说,读懂一点说一点,学懂哪里说哪里。文中的重点词“别、冬眠、快、充足、裹上”,老师给于适当的点拨、引导。通过分角色读、表演读、竞赛读等方法,再次感悟秋姑娘对好朋友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从而也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大雁“南去”,青蛙“冬眠”,松树“准备食品”,小树穿“冬衣”等,感受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情趣。)
3、学习课文最后两自然段。
老师引读:秋姑娘写呀写呀---
学生跟读:咦,……?……,……!(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高兴的语气)
4、回归整体,表情朗读,指导背诵。
(1)师生合作朗读,老师读给谁写信,学生读信的内容。
(2)练习背诵课全文。看图听配乐朗诵,学生看图把信的内容介绍给大家,还可以加上动作。
四、说写结合 培养能力
1、 秋姑娘用枫树的树叶写信,把枫叶全写完了。老师带小朋友们出去找秋天的时候,收集了一些落叶,小朋友们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和颜色。)
2、 秋姑娘还有许多好朋友,她也想给他们写信,不过,秋姑娘太忙了,想请我们一(3)班的小朋友帮帮忙,代表她写信。小朋友们愿不愿意?老师这里有许多纸树叶,请小朋友们小组讨论一下信的内容,再把信写下来,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3、 汇报,评价。
五、布置作业
1、 课后背诵课文,熟读生字。
2、 收集落叶,办一个“落叶展览”。
3、 课后按秋姑娘的口气给爸爸或妈妈写一封信,提醒爸爸妈妈在秋天注意身体。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4
一、学习方式
本节课以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为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对使用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把握每次实践练习的机会,充分熟悉,熟练.理解搜索的要领,达到活学活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
从教材地位上分析,本课在此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介绍搜索引擎的两种使用方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网络基础知识,进一步掌握网络使用技巧,提高上网效率.教材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学生能够自的,自觉的使用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从本课教学要求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并且学会比较,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高其信息素养.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性分析,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从学生特点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精神不易长时间集中,需要教师始终掌握学生思维动向,激发学生兴趣,调节学习情绪,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考虑,对本课的讲授选用任务驱动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模式上使用探索研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分组式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让其在教学活动中保持高度的热情以达到尽可能高的课堂效率.
四、教学媒体和工具
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
屏幕录像软件
搜索骑兵软件
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
五、学习起点能力
前几节课使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网络知识,基本能够使网络为自己进行较为简单的服务.但面对略高级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掌握相关技巧.通过日常观察和了解,部分学生还存在不能正确有效地应用网络,没有养成较好的上网习惯的现象.这些问题通过本课都将一一进行解决或改善.
六、教学目标
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学习习惯,自觉锻炼,动手动脑,勇于实践.正确认识网络的便利和信息化社会对于网络服务的使用要求.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启发及实践,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上网查找信息.并引导学生在搜索中建立分类查找的思想,掌握对关键词的提炼技巧和要领,提高上网效率,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与优势,令其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种搜索方式:相关专题搜索(即分类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每种方式的形式,特点,使用技巧是学生应该重点把握的尤其是关键词搜索,使用熟练后将非常方便.而且此方法目前在网络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难点:(1)分类搜索对学生分类能力的考察和要求.在学生没有正确把握搜索对象的归属分类的情况下,很难顺利使地用
其完成搜索任务.这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分类概念,培养其分类能力. (2)关键词高级检索方式(使用”空格”,”+”或”&”连接多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关键词搜索的核心在于关键词的提炼.要提高搜索效率,做到”用最少的关键字,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准确的结果”这样三最的标准对学生来说不是很容易,也不是一堂课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例练习要注意尽可能引导学生努力掌握提炼关键字的技巧,自觉培养提炼能力.
八、教学过程
略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5
教材分析: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重点难点:
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板书课题)
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
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
(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
(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
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样的?
2、让我们认真地读,没读懂,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风明月为伴)
(2)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指导朗读,范读)
[预设二]: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自在)
(2)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铺”:着一“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是无限宽阔的原野。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3)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4)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弄”:逗弄的意思。快乐的牧童吹着悠扬的笛声。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张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有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
4、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板书:童乐)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5、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读出你的向往。
6、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展开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些什么?
7、总结: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快乐的生活。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三)、从场景入手,学习《舟过安仁》
1、牧童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让我们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看到了什么?
(课件: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你看到了什么)
2、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3、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知道朗读)
4、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
5、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
7、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
8、总结: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四、诗人结尾,两手整合。
1、现在我们在读这两首诗(老师范读),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2、陌生的诗人:吕岩,其实我们早已认识,今天更让我们看到了吕岩对悠闲、安定生活的向往。熟悉的诗人:杨万里,之前我们并没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今天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未泯的童心。千百年前的诗人,今天依然呈现他们那么美好的心,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崇敬,齐读一遍,老师引读。你们愿意了解更多的诗人吗?那就去读更多的诗,是个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走进诗人内心的路。
第二课时
清平乐村居
课前预热
1同学们,你在农村生活过吗?
2和城里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一、导入
1、时光如水,岁月如流,今天让我们一起慢慢回头,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去品味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一起读:《清平乐?村居》。
2自己读一读这首词,看看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读)
交流:(词牌名上下片押韵长短句)
二、初读
1、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争取读得有感情。
2、谁来读一读。(1-2人)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我们来交流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A翁媪:根据字形就能猜测它的意思。
在这首词里,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相媚好:你认为呢?
吴音:吴的地方话!
醉:知道意思吗?可能是谁喝醉了?你们认为呢?
无赖:调皮的样子。
卧剥:谁知道?(躺、趴)
词语的意思你们都读懂了,这首词你们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三、品读。
过渡: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相媚好”,老师还有更深的思考:词中说到“茅檐低小”,足以看出生活的清贫,可为什么他们还这么“相媚好”呢?
(一)自由读: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二)交流:(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这个问题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1、学生发言:我觉得儿子勤劳孝顺,他们才相媚好。
2、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3、你是怎么理解的?
大儿子正在锄草,他觉得父母年纪大了,想尽孝心,体谅父母。(谁来补充的?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二儿子正在织鸡笼虽然没有哥哥力气大,能干,但也很尽力。
4、小结:夫妻俩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中儿,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么年幼的小儿也让他们喜欢吗?
(三)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1、你是从哪儿读懂的?点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为什么喜欢?(小儿子调皮可爱)
3、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哪些地方写出了小儿的调皮可爱?
无赖:a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蛮不讲理游手好闲)
b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C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老夫妇对小儿特别喜欢,是对小儿的爱称)
a“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b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C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好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4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1)听老师读一读?
(2)你觉得老师哪些词读得好呢?(好在哪儿)
(3)谁能读出小儿的顽皮?
小结过渡:大儿、中儿勤劳孝顺,小儿调皮可爱,难怪他们“醉里吴音相媚好”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们相媚好呢?(再读读课文,想一想)
(四)感悟景美
1、生回答: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这儿的景色很美。
2、你从哪儿读懂的?
3、谁来读读这句话:[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4、从青青草你读懂了什么?(草青草茂盛生机勃勃)
5、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A自由练说
B指名说
6、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7、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五)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听到老两口在说什么?
2、自己说一说,然后同桌讨论讨论,
3、交流:(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4、小结:乡村的景色如此优美,农家的生活如此幸福,真令人陶醉呀!
5、指导朗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四、感情朗读全文。
1、喜欢这首词吗?自己练习读一读,注意把感情读出来。
2、老师读上阕,谁来读下阕。
3、还有谁愿意读的?你读上阕,老师读下阕。
4、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生平:
出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任地方官期间,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可是却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教案设计
(1)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经历了风风雨雨,饱受了打击,而如今还要面对晚年的凄凉和寂寞。当他看到眼前这一农家的生活时,他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2)羡慕有多深,忧愁就有多深,面对如此美景,诗人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我们在静静地聆听中走进他的忧愁,读懂他的向往。
5、配乐吟唱。
五拓展积累
1、像这样清新的诗,辛弃疾还写过不少。辛弃疾一生写过600多首词。你读过他的哪些词?
2、学生推荐
宋词历来和唐诗并称双绝。每首宋词都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课后,找来宋词读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2-0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2-11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10-1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8-30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3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4-04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7篇)01-25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1-01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1-01
2023年教学设计方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