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推荐度: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推荐度:
-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等方式,了解双龙洞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导入
师介绍智多星夺标旅行团的特点就是能让小朋友们在夺标旅行中不知不觉地成为智多星,“小朋友们想不想成为智多星?”“想!”学生热情高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宣布此次夺标任务:(多媒体出示)
目的地:双龙洞
夺标指数:五星级
智囊宝典:叶圣陶爷爷《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导游:难难
“在这次的夺标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要善于运用我们手中的智囊宝典我是你们的导游难难,希望不要被我的难题难倒哦!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有!”“祝你们好运!”
临行前填写调查问卷。(多媒体出示)
调查问卷:
1、去过哪些景点,有何感受?
2、此次旅游你想有什么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游览顺序
挑战:自行设计此次旅游线路图。(了解文章的明线)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还等什么?我们出发吧!”创设情景,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声,师朗读描写路上美丽景色的段落。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鹃,粉红的山,变换调子的溪流声。)
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仿佛真的看到听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当我们还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时,快看啊!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口:
(多媒体展示双龙洞洞口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口大 。很有气势的特点)“小朋友们想不想到洞里探险?学生迫不及待“想!”
“小朋友们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细观察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待会有很艰巨的任务等着大家呢!”
(多媒体播放双龙洞的录像,直观感受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完成任务:(多媒体出示:)
任务:绘制金华双龙洞地形图。
内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方式:协助导游完成任务。
(在师生合作中探讨交流,了解双龙洞的地形以及各处的特点)
重点学习内洞和孔隙部分的内容。
内洞的特点:
⑴ 大,找出体现内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句子写出内洞大的特点的`。
⑵ 奇,感受作者是通过写洞内的石钟乳的形态多端。颜色各异来体现内洞奇的特点。(观看石钟乳图片,想象。说说它们的样子。形态。给它们起个名字)
⑶ 还有没有新发现?(叶圣陶爷爷还描写了内洞的另一个奇观: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在洞顶)让学生了解这是双龙洞名字的来历。
孔隙的特点:
低小。(多媒体播放乘船过孔隙这一段录象),提醒学生注意看,说说自己在看过孔隙这段录象时的感受,再让学生通过智囊宝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学生讨论汇报:
⑴ 船小。通过朗读表现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点。
“为什么通过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只小船出。”
⑵ 乘坐方式独特。“怎么乘坐?”
抓住关键词“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以及动词“贴”,再想象当时乘坐小船为什么用这样的仰卧方式,以及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会想什么?有什么担忧?
⑶ 作者乘船时的感受,先请学生谈谈自己观看过孔隙时候的感受。
生:“压抑,不能呼吸。喘不过气来,光线昏暗。”
师:“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和我们的感受是不是一样?”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压抑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了解小船如何自由在孔隙间出入的。
老师总结:
在过孔隙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孔隙有多么低小,可是我们却从船小。乘船方式独特以及作者乘船时的感受体会到孔隙低小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腻真实的写作方法。
3、师:“我们的旅游快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线路完成任务的,其实,我们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师可适当提示“哗哗哗~”学生恍悟“小溪流!”请看任务:(多媒体出示)了解文章的暗线。
挑战:在地形图的基础上添加小溪流水线路图。
提示:找出智囊宝典中所有描写小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4、总结这次旅游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师:“小朋友们,总部给我们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快看看!”宣读致小朋友的一封信:(多媒体出示)
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的这次旅游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觉得愉快吗?这一路上你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了合作学习,并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和双龙洞地形图,你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你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小小智多星了,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加油吧!
此致
敬礼
夺标旅行团
赏识鼓励学生,让他们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作业
(多媒体出示)
1、写一篇游记。
2、对照自己绘制的双龙洞地形图,给没去过双龙洞的小朋友当一回小导游。
师:“我宣布,今天的旅游夺标任务圆满成功,小朋友们再见!”
生:“再见!”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
教学主题: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学会抓住重点景物去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按照:外洞-洞口-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写的。作者围绕“游览的顺序”选取了外洞、孔隙、内洞等景物来写的,要求学生先整体感知,画出课文游览路线图。 再分析内容,看看作者选取的'景物有哪些,哪些又是重点写的。
二、面向对象:
四年级学生能够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借助汉语拼音自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读出文章的情感。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对文章质朴无华的语言理解不够深刻,对文章“抓住重点景物去写”的领悟不够深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运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法,品读描写景物的词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走进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怎样抓住重点景物来写的。
本班大部分学生喜欢语文学习,双基知识掌握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适应多媒体教学环境,适应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掌握学生的特点,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领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
三、教学环境:
1、教室里有一台联网电脑,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具有丰富资源的共享学习空间;有一台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一台高清激光投影机,能够使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
2、利用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引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小组研讨、师生互动、及时反馈,班级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3、利用PPT课件引领课堂教学流程、呈现关键知识信息、呈现多种媒体素材等。但是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照搬PPT课件内容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采用留白、动画效果、互动试题、超链接等方式丰富师生互动的形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二)解决办法
1.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知道作者在外洞和内洞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的。
2.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根据游览的先后顺序,练习给课文列提纲,把理解课文和领会训练项目结合起来,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联系起来。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课文,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二)自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讨论、交流。
(三)具体地学习、讨论课文内容,看看学懂了什么?
(四)试给课文列提纲。
五、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带、电视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置身于大自然,一定会对大自然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给别人。《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后写下的文章,我们可以沿着他的足迹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课题:8记金华的双龙洞
2.放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自学课文(目的是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1.通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生字,把句子读通顺,不明白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几名学生连读课文(教师随时纠正错音,帮助理解“石钟乳”、“石笋”、“十来进房子”)。
3.自读课文(目的是理清课文条理)。
(1)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板书: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再读课文(目的是初步理解课文,为第二课时打基础)
1.自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懂用“——”划出来。
2.小组讨论、交流,试把不懂的问题弄懂。(教师巡回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读、思、议过程,并及时给予点拨、诱导。)
3.全班交流、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提出小组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有些对理解课文内容不太重要的问题可随时解决;一些需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才能理解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学生回答后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
本段交待了什么?(时间、地点)
2.自学第二段,思考: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
(2)师生交流、讨论。
重点提示:
①看到了花(映山红),映山红很多,到处都是,而且长得壮、长得旺,显得有精神。从“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看出来。
②看到了树,“洞桐也正开花……很不少。”
③看到了山,“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④山、花、树给作者一个怎样的感受?
理解“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提示: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是什么意思?想象那美丽的景色。)
⑤看到了溪流,听到了溪声。
板书:溪流
投影句子:“一路上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想象是怎样的画面说一说。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溪流是从洞里出来的,要游双龙洞就必须“迎着溪流”上山。)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此时的景色真是有声有色,祖国的山河真美呀!)板书:美
指导读这句话,体会美感。
作者把一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指名感情朗读2、3自然段,其它同学闭眼倾听,让这位同学把每位同学都带入那美好的意境。
(三)学习课文第三、五段
1.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自学第三、五两个段落,投影出示思考题:
(1)内洞和外洞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你还学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重点提示:
(1)外洞大(板书:大)体现在“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洞口外很有气势,体现在“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怎样理解“突兀森郁”?
(3)内洞奇(板书:奇)(因为内洞黑,有许多的石钟乳和石笋,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结合句子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4)双龙洞由内洞洞顶的双龙而得名,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
(实际上是两个石钟乳,这两个石钟乳蜿蜒在洞顶。)
你理解“蜿蜒”的'意思了吗?(原指蛇爬行的样子,课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两个石钟乳弯弯曲曲的形状。)
(5)还有哪些句子介绍内洞的?
怎样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这句话说明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想象成各种神仙、宫室、器用等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6)有关写溪流的句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板书:深黑的石洞)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泉水?讨论泉水的路线。(并把泉水的路线板书出来。)
3.指导学生读三、五段。(让学生体会、想象外洞高大宽敞的美,内洞梦幻般神奇的美。)
(四)学习第四段
1.自学本段,看看你学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倾听学生的意见,掌握同学们的理解程度、存在问题)。
3.发言汇报。
重点提示:
(1)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就是这个孔隙。
(2)怎样在孔隙里进出?说明了什么?(说明孔隙小)板书:小。
(3)作者是怎样仰卧在小船里进洞的?有什么感受?
投影句子:“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再读理解这些句子:
①“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了什么?(作者的姿态低得没法再低。)
②“挤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孔隙很窄小,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紧挨着山石。)
③指读投影的句子(意在体会作者的紧张新奇的感受。)
4.再读这段,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意在指导学生背诵。)
(五)指名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的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七)看全文录像(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
背诵第五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第五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二)概括主要内容,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色的热爱。)
(三)试给课文列提纲
1.介绍提纲包括三部分,即:
一、课文题目
二、文章中心
三、材料安排
2.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是怎样进行材料安排的?
(1)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
(2)讲路上的见闻。
(3)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4)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5)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6)讲乘船出洞。
3.学习编写课文提纲的格式。
4.学生试给课文列提纲。
5.交流、订正。
七、布置作业
1.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
浙江(zh8 zh6) 逐一(zh* zhu$)
蜿蜒(w3n w1n) 即使(j@ j0)
2.组词:
浙( ) 稍( ) 蜿( )
逝( ) 稍( ) 碗( )
蜒y2n( ) 曲q&( )系x@( )
蜒y2n( ) 曲q(( )系j@( )
3.课后作业第5题。
4.预习第9课《养花》。
要求: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不懂的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
(2)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并做上记号。
八、板书设计
8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感觉溶洞的奇观。
2、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自读课文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联结感悟
1、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学生可能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
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三、生成新知
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四、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二、联结感悟
(一)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二)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
“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三)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联系上文讨论: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联结感悟
(一)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⑴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⑵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二)小结
1、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2、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三)质疑问难
三、生成新知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四、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6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依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读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难点: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亭台楼阁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见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过来?
(4)“时而”什么意思?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前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质?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五)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四处寻找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六)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迪塞县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七)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到的?
2、这一段所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八)锻炼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惨状。
(九)理解小溪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行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五、作业:
布置作业:背诵从外洞坑里进内洞口的那一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
2、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4、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段落。你会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吧。
分组朗读课文的段落。
三、看着黑板上的导游图,说说我们将要旅游的地方
1、对照黑板上的图,到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自己感受一下将要游览的景点。
2、做一次导游,为即将出发的各位游客介绍一下行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说说对此次旅游的期望
五、小结
旅程是否精彩,下节课我们就出发去体验一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3、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4、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1、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2、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游双龙洞的行程路线,大家对这次的游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幻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二、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⑵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⑶“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⑷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⑸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⑹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把它记下来多好啊。看谁在3分钟内记得又多又好。
学生自己读句子。交流,并请记得多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⑴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⑵“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⑶“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⑷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⑸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⑴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⑵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⑶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⑷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三、穿过这惊险的'孔隙,我们的眼前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我们下节课再学
四、课后作业
把前面已经游览过的地方编成导游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2、练习利用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
教学重点
1、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2、学习游记。
教学难点模仿课文写一篇游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穿过孔隙,又别有天地,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1、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就到了内洞。内洞里的景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3、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4、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二、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2、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
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4、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三、续编导游词
把昨天让大家去编写的导游词加上今天的内洞,写完整。
谁来做一回小导游?(学生读导游词)
四、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学生踊跃发言)
2、寒假就要到了,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提示: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列好提纲再写作文,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得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8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⑴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⑵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⑶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⑷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总结,作业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了解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3、学习可以把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叶圣陶爷爷游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请同学来读一读点明地点的句子。
2、谁来回顾一下游览顺序?
小结:叶圣陶先生就是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3、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课文一起到“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去看看吧。
二、精读感悟
(一)“洞口”“外洞”
1、来看描写“洞口”的这一段。你会怎么读这一句话呢?指名读。听老师读“洞口”部分。你发现老师是怎样读书的吗?
2、像这样读一读,想一想,圈一圈,就找到了洞口的特点——宽(板书)。
3、共读“外洞”部分
用老师这样的方法,自由读读描写“外洞”的句子,找出“外洞”的特点,一生指名朗读描写“外洞”部分语句,交流读书感受。
过渡:用“读、想、标注”的方式,自由读第5-7自然段,思考:孔隙和内洞有什么特点?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4、总结:孔隙的特点——窄小、低矮;内洞的特点——黑、奇、大。
(二)“孔隙”
我们经常出去游玩,和你去过的地方比,“孔隙”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1、进出工具——船小
a、大家对孔隙的印象就是一个字——小。那孔隙有多小呢?我们来读读对进出孔隙的船的描写,你能感受到“孔隙”之小吗?对比句子,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了一下,你觉得哪个句子比较好。从四个“小”体会作者对船小的强调。指名读。
b、除了这四个“小”你还能通过哪些词告诉别人,是怎样的小船?在这条小船上,我可以坐着吗?我们可以三个人一起做吗?都不能!到底是怎样小的小船呢?谁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船的小呢。
c、假如后面有听课的老师想问问小船的情况,你会怎么告诉他呢?指名读。
小结:这孔隙只能容下这样小小的船进出,虽然写的是“船”,可让我们处处感受到“孔隙”的低矮、狭窄。
2、进出方式
a、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孔隙”的小的呢?船小,这小船进出孔隙的方式也很特别呢?指名说。
b、老师这有一艘小船,请两位工作人员结合黑板上的图给大家解释一下进出孔隙的方式。
采访一下工作人员:为什么采用这样独特的方式呢?
c、哦,原来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就算是这么小的船在里面也没有办法掉头,只能直进直出,这个孔隙真的是太小了。
3、做法感受
a、同学们去过双龙洞吗?我们体验一下坐船过孔隙吧?
臀是本课的生字,臀是月字旁,句子中还有一些也是月字旁的字,这些都和——身体有关。你知道臀指的是身体哪个部位吗?摸摸句子中提到的身体部位。凡是和身体有关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到——到——,没有一处不——。这样细致具体地描写更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吧!
b、引导换词体会:“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里的“贴”字还能换成什么词?(如挨、触)读一读,你觉得哪个好?谁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这几个动作——挨、触、(体会到是紧紧地挨着,从而感受到孔隙的低矮)读一读这句话,体会着必须紧紧挨着船底的感觉。
模拟过孔隙:你是怎么躺的?想象着自己躺在小船里,谁能说一下。男生准备好了吗?男生一起来读这句话。女生呢?一起读。我们马上就要开船了。播放视频。
c、有人真去测量了这孔隙的高度,只有一尺(33、33厘米)低。你有什么感觉?你们会不会动?敢不敢动?要是把肩膀稍微耸起来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来?要是把臀部稍微抬起来?学生想象说话。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出你的感受。
4、仿写“一线天”
a。感悟写法:这段文字,没有一个孔隙的“小”字,字里行间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孔隙的窄小、低矮,让我们的心也随着作者进入孔隙紧张起来。作者是怎么把孔隙窄小这个特点写清楚的呢?
小结: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就是他的——见闻,还有他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b。拓展延伸:黄山著名景点之一——一线天,也是以窄著称,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你的感受是什么?学习课文的写法,也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让我们感受到一线天的狭窄吗?写一写,交流。
(三)内洞
1、内洞又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呢?谁来说一说。孔隙的特点是——小,内洞的特点是——大、奇、黑。
2、我们跟着图片去欣赏一下,发挥你的想象力,看到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你会想到哪些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3。有人游览了双龙洞,他觉得太有趣了,他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指名读。可是叶圣陶爷爷却是这样写——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如果把这一段加到课文里就更好了,双龙洞也介绍得很详细,你认为呢?就这个问题,我也问过叶圣陶爷爷,你猜他怎么说呢?
5。也许你读了叶圣陶爷爷的.原文你就明白了。谁来读——“这是各处岩洞的通例,凡是岩洞都有相类的名目。我不感兴趣,虽然听了,一个也没有记住。”打开文章就像和作者对话,原文选进教材会有改动,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可以找到原文读一读。
三、感受写法
1。叶圣陶爷爷在这篇文章中还悄悄告诉我们一些写游记的小秘诀,你知道了吗?就像语文园地“交流平台”里说的那样——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
2。原来双龙洞作为自然景观都有1600年的历史了,在明代就有“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舠(dāo)仰卧入回溪。——(明) 屠隆” 这样的诗句,一起来读。另外,据考证双龙洞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卧舟进洞的溶洞。所以叶圣陶爷爷在这篇文章中花了很大的笔墨写了重点景观——孔隙。
3。《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就刻在景点里,具体位置还等待你们去找寻。你看,叶圣陶爷爷正在给一个小男孩讲述写好游记的小秘密呢?谁来猜猜,叶圣陶爷爷有可能怎么说呢?指名说。是呀,我跟着叶圣陶爷爷的文字游览了金龙洞,也从中学会了一些写游记的方法。老师也进行了总结,谁愿意读一读。出示——游览顺序讲分明,介绍景物抓特点,突出感受写真实,游记方能吸引人。
四、作业:
1。思考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推荐阅读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
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读 记 批注
见闻 感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0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⑴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⑵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⑶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⑷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总结,作业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1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的一篇游记。教学的思路是这样的。先了解游览的顺序: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再去细读文字,感受文字,看看景点各有什么特点。很清晰的思路,按照这样的设计,我带着学生主要了解了内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概括出外洞的宽、大,孔隙的窄、矮、险,内洞的黑、奇、大的特点。学生理解得比较透彻,也能够感觉到双龙洞的吸引人之处。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几点不足。首先,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找描写双龙的句子不太合适,显得突兀,应该改为教学这一段时自然指出,一带而过。其次,我力求把学生带进文字中,我也做到了,但是在学习描写孔隙的部分时,领悟得还不够,因为,第五自然段是文章重点部分,虽然是个小孔隙,但是叶圣陶却用了大篇幅介绍,说明孔隙留给他的印象很深刻。关键在于孔隙的`特点,怎样的窄,人怎样仰卧在小船中,作者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一步步深入进去。而不是把问题问得过碎。然后问题出在,出示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放映太快,学生还没有完全感受到内洞的奇特。所以感官上的理解还是要多看看才行,这样与文字结合才会更好。
我还要注意问题不能太碎,对于高年级学生还是要多注重感悟,练笔,这节课练笔的时间给的还不够长。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这些问题的,同时我更需要做的就是花时间研读教材,根据学情设计适合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保证高效的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更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2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另外在处理教材时要尤应注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点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三)环境分析
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画出表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画出游览线路图。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景物,找出有关语句和重点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景物,学生先提到哪一处景物,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景物。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这句话。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根据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2)指导学生朗读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这段话。
(3)多媒体演示船是怎样进出孔?复述这段内容。
(4)背诵这一段。
如学生提到内洞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重点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
(2)多媒体演示内洞的景物(重点看石钟乳和石笋)谈感受。
(三)总结全文。
1.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文章的写作顺序。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外洞 孔隙 内洞
明艳 宽敞 窄、小 黑、奇、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课文按游览顺序写到的,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故土热爱。
教学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要求大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中学生来介绍景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注重评价过程。切身感受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构想
由导读引入,需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弄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然后以小导游的身份去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然后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己解析做出解答。最后由录像激励学生学员理顺课文,并总结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录音带、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自学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提出问题,系统地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跟爸爸妈妈去哪里旅游爷爷奶奶过?你在旅游中有什么感受呢?
2、今天,我们就第一课一起来学习第十九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开火车按招盛纯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2、自由小声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指名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三、读懂课文,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看到的景色的?
2、自由读,思考:路上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3、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基础知识?着重理解:“映山红”“新绿”“或浓或淡的新绿”“明艳”“眼前一片明艳”“时而”“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随着山势……”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个人自由读,边读边想路上察觉到的景色。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外洞、内洞的特点。
1、默读,没错外洞和内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在这些自然段中,你读出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
(1)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主要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2)内洞的主要就特点是什么?理解“变化多端”和“形状各异”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叫做双龙洞吗?(因为内洞有几条龙。)
(5)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石钟乳)理解“蜿蜒”
3、课文哪一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
(1)这一段讲了哪数层意思?
(2)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什么?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熟读课文,练习有情谊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作业设计
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19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游览路线:
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明线]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讲义的'内容,加深学生印象。理出温泉水流经的路线,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你喜欢哪个自然段?能给大伙背诵一下吗?
2、指明说说外洞特质和内所洞的特点。
二、理解青草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找出课文中写水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再泉水是从哪儿流水到哪儿的?
2、学生讨论,巡视指导。
3、集体讨论。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
三、教师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一般性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作者按照饱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汇入路线结合起来写,条理很清楚。
四、画图,发挥想象力。
1、同学们,你喜欢双龙洞的哪处景点呢?当一次小导游,跟着录像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好吗?
2、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吗?
作业设计
1、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
2、根据画面,把自己喜欢讲解的景点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9记金华的双龙洞
泉水流经的路线:
深黑的山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暗线]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4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1-14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05-2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3-18
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3-2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5篇01-1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5篇04-2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5篇)05-2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5篇06-1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5篇)04-1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集合15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