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2 18:30:5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

  1、掌握生字词;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蒲松龄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讲了两个人,项羽和勾践。

  (项羽)巨鹿之战:骁勇善战,勇冠三,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二、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文本研读

  (方法点拨)

  1、欣赏垓下之围(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齐读第一段,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起饮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

  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播放音频)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学生范读)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2、欣赏东城快战(突出“叱”字勇猛自负)

  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段。

  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

  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3、欣赏乌江自刎(突出“笑”字知耻重义)

  学生分角色朗读

  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

  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总结归纳: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勇武豪气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四、诗文有别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文区别:一、散文刻画手法具体,诗歌则是跳跃、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品尝的空间。二、散文更注重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而诗歌较偏向意象化,读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赏、学习部分描写形象的语段,学以致用。

  六、作业

  写一段文字,通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思路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里自主赏析的一篇文章,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故而内容亦容易把握。

  另本单元的鉴赏要点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均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亦是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项羽之死》一文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正以此入手,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精神气质,掌握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审美的方法,以及项羽之死的审美意义。

  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明确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重点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3.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

  4.把握文章内容,联系相关资料,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学习结合文本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诵读和自由讨论为主,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

  一、导入新课

  项羽是楚汉战争的失败者,刘邦是楚汉战争的胜利者。但是后人却大多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与刘邦相比获得了更多人的追忆,有仰慕、哀叹、同情与惋惜。他的故事被后人反复演绎在各种文学文本中。那么同学们有无想过这其中的'秘密在哪?秘密主要就在我们今天所上的《项羽之死》这节文本中。(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

  解决学生预习与阅读中的字、词、句方面的障碍

  文学这事务本合文字与思想两者而成。周作人《思想革命》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论文学》

  所以要理解文本的基础是弄清语言

  (以上过程约10分钟)

  三、具体研读

  讨论:刚才我们说道项羽被人追忆的秘密,我们想要弄清其中的秘密,必须首先对项羽这个人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同学们在该文中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项羽?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要理解一个文学形象必须深入到文本中的情境中,唯有深入,才能深切感受。文字不是静默的,她有形有声!

  补:红楼梦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听到戏文时“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深入之法一:诵读

  至于三史诸子百家集,本是做出底文章,若不高声读之,如何能得其推敲激昂之势。 清 何绍基 《语汪菊士论诗》

  诗以声为用者,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声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 沈德潜 《说诗晬语》

  深入之法二:想象

  我国民间戏台上有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戏剧欣赏须想象。

  深入之法三:移情

  在鉴赏艺术形象时,移情能使鉴赏者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以上引用的内容简单带过,不做过多阐释)

  引导学生诵读项羽之言,感受项羽之人

  (让学生读自己最为感兴趣的文段。这部分活动可不按文章顺序进行。)

  问题与补充的内容:

  垓下之围部分

  楚歌:其特点是悲凉。“楚歌悲远客,羌笛怨孤军” 唐 刘长卿

  问:项羽在这节中的心情怎样?哪些字能反映?他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悲伤激昂。悲、泣。形象:多情善感。

  补: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

  东城快战部分

  问:此部分中项羽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勇猛无敌又自傲自尊。

  问:这部分中有三“为”,这三“为”体现了项羽怎样的心理?

  明确:项羽不存突围之心,愿打一个痛快之战给追随他的部下。更进一步表现了他重情重义心理。

  补:文中一呼一叱的细节充分表现了项羽摄人心魄的声威。

  乌江自刎部分

  问:项羽在这部分的形象是什么?

  明确:知耻重义、从容悲壮

  总结:项羽的形象美在何处?

  美在深情、美在重义、美在雄健、美在无惧

  问:最后一段的开头还说“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为什么乌江亭长一心想渡项羽过江,项王却笑着拒绝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学生讨论 (关于这一点本人查了很多资料均无解读,甚惑之!)

  这也是李清照疑惑的问题: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就是秘密所在,让人追忆的秘密就是项羽没有渡过乌江。为什么?

  没有渡乌江,项羽最终选择了自刎而死,完成了一个圆满的具体的美丽的瞬间。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

  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个画面: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

  这群狼和羊的首领是刘邦。刘邦是他们的君,他们的牧。

  补:伟大的孤独者的最后决定是选择死。

  亚里斯多德:悲剧的功用可以净化心灵。

  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英雄的完美谢幕 ——项羽之死

  公元前202年,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英雄主义的最完美一幕——垓下之战。

  美,首先就是那人性的激情澎湃。记得当初读《赵氏孤儿》的时候,心不止一次的被撼动。像那些义无反顾地追求自我生存理想和价值原则的人们,是人类永恒的英雄。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人类在社会的发展和心智的进化中,这种快感也基本上丧失殆尽了——试问现在有谁能真正体会得到项羽在乌江边上大喝一声“”时的恣意情怀,想必如暴风骤雨,摧枯拉朽,涤荡尽所有生前烦恼身后名。现在的我们连追寻这种快乐的勇气也没有了。内心被世俗所束缚,标准由舆论在引领,甚至自己“何许人也”也要在别人口中需求答案。而像刘伶那“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像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更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将船买酒白云边”,难能因而可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也只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了。因为他们那人性的激情澎湃,所以我们崇拜。

  虽然这些人最终多半“潦倒”或者“失败”,可是,谁能不说——就是项羽的死造就了项羽这个万世英雄。如果借着一叶扁舟和几多“江南才俊”,即便“卷土重来”,项羽也不过就是一代君主罢了(多半也是昏君),更何况结果还“未可知”!项羽是质朴的,他张扬着自己的性情,因此他也是幸运的。其实,君主与英雄 ——世俗的成功,权力的拥有,对于生命的意义是需要好好思量的。想起在卢森堡参观美军二战牺牲士兵陵园时的情景,一排排一列列的墓碑,宛如威武整齐的列队;而在墓地最高处的一个,一面美国国旗格外醒目,那就是著名的巴顿将军的葬处。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美哉!

  多少年来,垓下之战被人们一次次描绘,一次次感叹。垓下之战快成为纯美的文学意象了。

  公元前202年,项羽与刘邦逐鹿中原,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想想英雄末路之时,啸声咽咽,楚歌四起。歌曰:“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甲执戟兮孤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空床……”直唱得个个铁血男儿身心俱碎,泣不成声。项羽想必也自知众寡悬殊,当虞姬献舞进酒时,忽然听到楚歌四起,便知军情有变,于是饮酒赋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罢泪下。而美人虞姬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刎颈以别,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兵戈铁马,风云叱咤;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一个纯美的典型的文学意象。

  自古对英雄美人的感慨,当无出其右者吧!想想,世上哪个男人能不渴望拥有这样的情谊,这样的女子(何况还是美人)。项羽当时痛苦的面容,两千多年后仍旧如在目侧。

  记得上大学选修《美学论》时,老师讲“悲剧美”是美学的一大分类,因为它美得持久、美得动人心魄、美又得让人感悟更多生活的美。而“喜剧”不属于美学分类的一项。何况还有刘邦这个市井之徒的志得意满相参照,跟是让无数世人感慨万千:“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想让项羽打败刘邦,我实在是搞不懂!也许,就是因为这四面楚歌的悲悲切切的“美”!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2)误信田父,田父为何故意给项羽指错路?

  补充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杀汉卒十余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马迁委婉地表达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战中的“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的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你从中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仿佛看到一个英姿飒爽、骁勇善战、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为什么在文中项羽又数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这句话暗示了项羽的自负和不醒悟,他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暗含着司马迁的批评态度。

  那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语文教案)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残凶狠;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错失良机,误信田父走错路。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五、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特征

  坦诚直率、心地善良、光明磊落、知耻重义、视死如归、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有勇少谋、多愁善感、优柔寡断、自矜功伐、妇人之仁

  六、讨论:项羽能不死吗

  结论:项羽必须死。

  1、性格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2、历史悲剧

  (1)事力量垓下之战前,项羽的十万大受到三十万汉联的长期围困,而汉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队受到了重创,几乎全覆灭,楚霸王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基础与条件,正所谓“杆子里面出权”,没有强大的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项羽力能拔山也无济于事。

  (2)治形势。汉王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楚霸王却缺乏治家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略。

  (3)起义的环境与条件。即使他能过江回到家乡,形势也与起义前大相径庭。当时之所以能够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是因为强秦刚灭六国,人心不稳,而又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实施酷刑厉法,伤民过多过重,可以说是,所以,不管是陈胜吴广也好,还是刘邦项羽也好,只要义旗一竖,便如星星之火,绵延不绝。而经过连年战乱后,人心思定,当时已经不再具备项羽东山再起的治环境。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生存机会。刘邦从安天下的角度出发,不会给项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过江,汉也会继续追杀,不除掉这个眼中钉,刘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从以后除掉韩信、英布等做法看,项羽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机会和可能性。

  七、评价: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了,我们还能称其为英雄吗

  1、李清照: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易中天: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3、王立群: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八、课后作业

  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字数:300字左右。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诵读逝代散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文言知识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上,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功底,文言知识的掌握也已能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总的来说,还要经过更深层次的学习,才能有质的飞跃。

  设计思路

  鉴于以上两点,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品味探究,走进文本,贴近人物形象。

  在《中国文学》一书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项羽之死》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不经反复品味,实难深度认知。因此,师生共同品鉴本文,以期求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学效果。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自读,概括故事情节。

  2、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

  2、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品评项羽这一与众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3、掌握塑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形象,评价其性格。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项羽性格。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屠洪纲的.《霸王别姬》,渲染气氛。

  介绍不同性格侧面的项羽,以引出本课的项羽形象。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回顾复习

  教师引导

  (一)梳理情节

  学生活动:找出本文描写的三个场面。

  教师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二)分析垓下之围中的项羽形象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探究项羽的性格。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再三品读《垓下歌》及“泣”中包含的项羽情感及其性格侧面。

  2、总结项羽性格:多情善感,儿女情长。

  3总结品鉴人物形象的方法:品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及侧面烘托等。

  合作探究

  (一)分析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形象

  学生活动:分小组合作探讨,赏析东城快战中的项羽形象。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总结项羽性格。

  勇猛善战,临危不惧,气概豪爽,不知自责自省。

  (二)分析乌江自刎中的项羽形象

  学生活动: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找出文段中最打动自己的文段,并交流。

  教师活动:

  1、点评朗读。

  2、根据学生的交流总结项羽的形象:知耻重义,视死如归,慷慨豪爽。

  (三)总结分析所得的项羽的形象

  多愁善感、勇猛善战、气概豪爽、知耻重义、视死如归、极度自负、心地善良。

  拓展迁移

  参考李清照和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谈谈自己对项羽的看法。

  要求:1、200左右。

  2、可以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和细节为事例。

  3、点评事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用塑造人物的方法共同品鉴了《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品文如品酒,品人亦如此。细细品味,方能深解个中滋味。反复品读,方能读懂文意,读懂形象,读出见解。此法不唯品“项羽”,亦逝人鉴赏之通则,举一而反三,乃品文之真境界!

  四、作业

  完成对项羽的评价小作文。

  五、板书

  项羽之死

  司马迁

  知情节

  品形象抓住人物个性化语言

  扣住人物动作神态

  注意侧面烘托手法

  评项羽

  六、教学反思

  高中生读古文,常浅尝辄止,限于字词,负于表面。本设计旨在“授之以渔”,以诵读、品鉴为法,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做到知人论世。

  附:《项羽之死》原文

  项王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不知项王所在,乃分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臣有船,汉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籍所杀汉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5

  课题:《项羽之死》

  学习目标:

  1、 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了解项羽的性格特征及自杀的原因,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尝试赏析人物形象。

  3、 体味精彩语段,理解重点、难点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学习重难点: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尝试赏析人物形象。

  学习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史记》及司马迁的相关常识。

  2、 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3、 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学习内容和过程: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字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搜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资料。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过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2、作品简介

  《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作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史学与文学方面,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文学上,它不仅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而且为所有的文学形式成功地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史记的体例: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录典章制度,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

  3、背景简介

  项羽,中国秦末反秦领袖,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在吴中举兵反秦。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进入关中后,与刘邦明争暗斗,鸿门宴上双方暂时和解,项羽西屠咸阳,秦民大失所望。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项羽死后,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8、《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了解项羽的性格特征及自杀的原因,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尝试赏析人物形象。

  3.体味精彩语段,理解重点、难点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美人和之() ②骑能属者()

  ③田父绐曰() ④自度不得脱()

  ⑤被十余创() ⑥麾下()

  ⑦瞋目()

  2.辨形组词。

  ①垓赅 ②阕阙③麾魔④靡糜

  3.词语释义。

  (1)四面楚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斩将搴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化知识。

  《史记》又名________________,全书_______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本纪、____________书、____________表、____________世家、____________列传。《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假字。

  (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乌江亭长

  6.解释古义异义。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1、掌握生字词;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蒲松龄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讲了两个人,项羽和勾践。

  (项羽)巨鹿之战:骁勇善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二、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文本研读

  (方法点拨)

  1.欣赏垓下之围(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齐读第一段,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起—饮—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播放音频)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 (学生范读)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2.欣赏东城快战(突出“叱”字——勇猛自负)

  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段。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3.欣赏乌江自刎(突出“笑”字——知耻重义)

  学生分角色朗读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总结归纳: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勇武豪气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四、诗文有别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文区别:一、散文刻画手法具体,诗歌则是跳跃、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品尝的空间。二、散文更注重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而诗歌较偏向意象化,读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赏、学习部分描写形象的语段,学以致用。

  六、作业

  写一段文字,通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项羽之死》教案08-25

项羽之死教案12-21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08-26

九年级《杨修之死》教学设计06-24

与项羽对话作文06-04

我心中的项羽作文10-03

我看项羽作文04-09

紫罗兰之死教学教案一等奖10-28

丑小鸭之死_750字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