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8 07:20:0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推荐)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页 例1

  教材简析:

  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的总体情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通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的概念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它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此时的学生虽已初步具有了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对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时期,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或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操作实践和通过动态演示,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另外,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具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时,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而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提高”的数学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操作:

  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 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

  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

  3.交流汇报

  a.移多补少:只要从8 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材料──圆形磁铁,让学生通过摆来体验和感悟新知识。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培养了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4、教学例1

  (1)、出示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

  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三年级6班的第一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明收集15个,小亮收集11个

  生: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

  师: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生:就是让我们求出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利用情境图,处理数学信息

  A: 移多补少

  师:怎样才能让他们收集的瓶子变得一样多呢?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

  生:小明给小亮2个,小红给小兰一个,他们收集的个数就一样多了。都是13个

  师:这13个是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不是)那么13应该叫做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B: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这四位同学只是告诉你自己收集了几个瓶子,你还其它方法求出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吗?

  生:先求和再除以4.就可以求出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14+12+11+15=52(个)52÷4=13(个)

  师:13是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C: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师:平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表示每个同学都收集13个瓶子吗?你能举举例子说说吗? 生:不是

  生:他们平均每人收集13个,但是小明实际收集了15个,小兰实际收集了12个。

  师: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平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小组的整体水平,并不表示每一个人真的收集了13个瓶子

  师: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13和原来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红和小明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多的,小兰和小亮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少。 生2: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生3:“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4:“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收集瓶子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收集瓶子的平均水平。” D:归纳“平均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平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数,而是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

  E: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有几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移多补少

  2、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平均数,但是我们做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等。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巩固应用

  1、算一算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你能算出这四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吗?

  2、辨一辨

  (1)白沙县第一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那么王老师一定是38岁。

  (2)白沙县第一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陈良同学不可能捐4元。

  3、想一想:

  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知识穿线,自己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刚才我们利用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想一想,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看谁是有心人,试着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他们时刻体会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二、探究学习,理解平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分桃子活动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练习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平均数,通过先估计再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平均数的区间,从中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计算4个人的平均分而只给出3个数据,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第三个层次是课件设计通天河横截面图,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

  四、拓展延伸,让数学回归生活

  课堂小结时,给教师表现打分及计算平均分再次强化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现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又得到了这节课的真实信息的反馈;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 , 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兴趣。

  五、不足与遗憾之处

  一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三是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中缺少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感染,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 。

平均数教学设计2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权”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尽管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会计算权数相等情况下的算术平均数,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权”的作用理解仍将非常困难,教学中应尽量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加深对“权”的理解和体会,渗透平均数和“权”的统计思想,为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为实现后继统计知识的学习目标──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思想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教学重点是:

  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在实际问题情景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1)就本论本,不能很恰当地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例子,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揭示概念;

  (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

  (3)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统计思想的揭示和统计观念的建立;

  (4)对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具有的相关平均数的知识经验了解不足,致使引入的'问题太过简单或难度要求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抽象的“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所困难;

  (2)尽管在第一、第二学段已经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但对统计的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尚处在最粗浅的认识层面,加之对“权”理解的困难,所以可能会感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比较抽象,缺少学习的激情

  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入理解数据的权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教学中要实现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作用,恰当利用PPT的演示功能、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几何画板的动画和计算功能,通过设计简单的程序,直观、形象地展现“权”的意义和作用,感受过程的真实性,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教学设计3

  导学目标:

  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彩笔及笔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课间休息时玩什么?

  (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

  课前让同学们记录自己一分钟跳绳的次数,请一个小组汇报。

  男生和女生谁获胜了?怎样比较?(求总数)

  2、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出示成绩统计图),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你觉得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比什么?怎样比?

  A、比男、女生的总数(质疑不公平)

  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

  C、比男生还是女生套的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

  本组的想法。引出平均数。即: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移动女生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5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动手操作移动彩笔。(说清移动方法及结果)

  质疑:移动有局限性,数大或者没图怎么移?(如:求平均身高)

  (2)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讲解思路并板书)

  独立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板书)

  求丝带的平均数。(P94页2题)

  求平均身高。

  小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河水平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揭示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四、实际应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

  2、给本节课打分(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进一步渗透平均数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平均数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第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课件、题卡、磁扣等。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吧?我们班级的同学也特别喜欢搬运玻璃球的游戏。今天老师带你们看一场30秒的运球比赛,不过看比赛有个任务,请第一、二、三组的同学分别为女1、2、3号选手计数,第四、五、六组同学分别为男1、2、3号选手计数。听清楚了吗?请看大屏幕。

  二、 讲授新知

  1、探究平均数的方法

  师:紧张的比赛结束了,请小组长统计一下选手的成绩。我们用1个磁扣表示运了1个球,请组长们汇报运球数,把运球的个数贴到黑板上。(说一个贴一个)

  师:大家看,他们每人各运了几个球?

  师:请同学们观察,如果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你认为哪组成绩好?为什么?

  生:男生成绩好。女生总数12,男生总数15。

  师:对,我们比较总数,可以看出男生队成绩更好。

  师:大家能不能再分别找出一个数能代表每一组的平均水平,让他们比一比,还很公平。

  生:用3或者2等表示,教师要抓住问其他同学,用3代表这一组每个人的成绩可不可以。(2号7个,用3不合适)

  生:4.

  师:用4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男生队用几表示呢?

  生:5.

  师:那么请大家借助手中题卡,小组合作,画一画,写一写。用什么方法得到4或者5的。想一想,为什么用这个4或5可以代表每组的水平?

  生:小组合作。

  师: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汇报一下?(只出示女生的)

  生:女生队2号最多,给1号2个,给3号1个。

  师:结果怎样呢?

  生:让他们变得同样多。

  师:谁还想说说你们的方法。(两种移多补少画法),把两种画法放在一起,他们都是把多的补给少的,然后使他们变得同样多。画一条虚线。想法都一样,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师:大家听清楚了吗?谁愿意到黑板上摆一摆?

  生:移多补少演示。

  师:大家同意吗?

  师小结: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我们把多的匀给少的,最终让它们变得同样多,(手笔画这黑板磁扣这)数学上把这叫做移多补少(板书)。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的(箭头)同样多的数(板书同样多)(向上箭头),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的知识。那么2、7、3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4。

  师:你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出男生队的平均成绩吗?

  生:到前面来演示。

  师:同意吗?(再移回来)同学们,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出平均数,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列算式。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4+5+6)÷3

  =15÷3

  =5(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用男生队运球的总数除以3,就是每人平均运5个球。

  师:听明白了吗?括号里的式子表示?除以三呢?结果5是?

  师小结:我们先求总数,再除以三个人,也可以使这组数据变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就是合并平分。得到同样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它也是求平均数的一种方法。

  师:你能用合并平分的方法,求出女生队的平均数吗?

  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哪一个队成绩更好呢?

  生:男生队

  师小结:比总数女生12,男生15。比平均数女生4,男生5。比总数和平均数都是男生胜,看来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比平均数都很公平。

  2、平均数的作用

  师:马老师看同学们玩得特别开心,也想玩一玩,我运了4个球,我看女生成绩少,就把这4个球加给女生了(操作,老师 4个)这回女生总数由12变成了15,反超了男生,我宣布了此次比赛女生获胜?我这个裁判公平吧。

  生:公平,再观察一下,他们为什么不同意。

  不公平,人数不同。

  师:大家同意吗?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不合理,那我们就比平均数吧!你们比一比,谁的平均数多呢?

  生:4.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

  师:比较平均数哪一个对成绩更好呢?还是男生队。小结: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比较总数和平均数。人数不相同,我们比较总数就不够公平了,比较平均数比较公平。

  师:看来老师加入也没改变女生队输了这个结果,假如老师运了8个球(贴),这回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了呢?(5)

  师:打平了。假如想让女生队的平均成绩是6,老师至少需要运几个玻璃球呢?

  生:12个。

  师小结:女生队其他人运球没变,随着老师运球数的增加,这组的平均数变大,所以说平均数随整组数据每一个数变化而变化。

  3、平均数的性质

  师:请大家观察女生队的成绩

  我们得出来的平均数4是1号的实际运球数吗?是2、3号?(不是)

  平均数4和这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比较一下。(具体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4比7少3个,比2多2个,比3多1个。

  师:所以平均数4在7和2之间,也就是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我们再来看看男生队平均成绩,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平均数5是每位选手实际运球的数量吗?

  生:不是

  师:平均数5和男生队每个人实际运球数比较一下。

  生:平均数5和2号选手实际运球数一样多。

  师:那么这个5和2号的成绩5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2号的成绩,表示他在比赛中运了5个,代表自己,一个是一组的平均水平。

  师小结:我们用平均数和每个数据进行比较,在数据不等的前提下,发现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也可能在数值上和某个数相等。例用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在计算平均数时,先估计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或者检验平均数是否合理。

  习题:小强在20秒时间内拍球4次,分别是24下、27下、28下、29下。1、请你估一估小强拍球的平均成绩,可能是多少下?2、动笔算一下,平均成绩是多少下(27下)两张幻灯片。

  师:同学们都是用哪种方法算平均成绩的?(合并平分)一般情况下,我们计算平均数时经常用合并平分的方法。

  师:其实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你知道哪些平均数呢?

  生汇报:

  师:对,我们经常接触的有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时间,平均气温等。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周易》已产生了平均数的思想:

  1:统计平均数就是对研究对象的某数量标志的变量,减有余而补不足所求得的一般水平。

  2:计算统计平均数的作用,在于衡量事物要均等。

  所以说平均数很重要,我们可以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三、习题

  1、课件出示“小小”冷饮店习题。

  2、水深。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均数,学习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那么,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细细去体会吧。

  板书设计

  平均数

  合并平分 移

平均数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思考:(感动、感觉)

  《课前小研究》

  1、 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

  2、2人1个小组比赛跳绳,并记下每个人跳的次数,和另一个小组比,说说哪个小组赢?

  二、问题讨论:课前小研究的交流与(感知)

  师:昨天,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请各小组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这2小题?

  【设计意图:“悟学式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汇报交流的重要性,让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学生。因此,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课前小研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途径,丰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交流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不相等到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拓展练习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不会□可能会□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设计意图: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悟学理念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出“五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感动、感觉、感知、感悟、感恩”。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因而我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借助各种资源——同学的互助等,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主动建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悟学理念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把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进行了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感悟的活动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这才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人教版平均数知识点

  基本公式: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平均数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平均数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感与态度: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教学准备:幻灯片、磁铁、统计图等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取数据

  话题:同学们投篮过吗?老师也会投篮,一分钟我一般可以投4个。可是在一分钟投篮测试中我第一次投居然只投了一个。只测这一次能测出我的我的一般水平吗?那怎么办?

  就像同学们所说,多测试几次就能把一般水平体现出来。

  (2)、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你们瞧,快乐篮球队也正在进行一分钟投篮的测试。为了能较好地测出队员的一般水平,体育老师让他们每人测三次。

  师:第一个出场的是小林。你们说用几个来记录小林一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接下来轮到小华出场了。看他第一次投了5个。是不是也可以用5个表示他的一般水平了?

  生:5+6+7=18(个)18÷3=6(个)

  师:像这样把三次投的个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这三次,使三次投篮每次投中的个数看起来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做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刚好第二次投中的个数和平均数一样多

  师:能代表小刚第一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

  生:是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师板书:一般水平)

  师:也就是说,6是这三次投篮的平均数,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说6是5、6、7的平均数。

  师:小强测三次,求得的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他的一般水平,如果想更好地测出他的一般水平可以再多测4次5次甚至更多次,次数越多平均数就越能表示他们投篮的一般水平。

  紧接着小强投篮的'情况也出来了

  师:该用几个表示小强投篮的一般水平?

  师:除了列式计算(移多补少),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动手移移看拿出小圆片,像老师这样用圆片表示投篮的个数,想一想怎么移能让三次看起来一样多,再移一移?

  师:我们还可以说,通过移多补少使每次个数看起来同样多的数,叫做平均数。

  【设计意图:知道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其实除了我们刚刚求得的平均数,生活中也有许多平均数就藏在我们身边。

  图1,老师通过抽样调查统计出我校三年级同学平均身高是……。

  平均身高124厘米表示什么?

  图二,丽江春节期间平均每天3万游客。表示什么?

  图3,冬冬身高140厘米,到一个平均水深110厘米池塘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师:除了这几个生活中的平均数以外,你还能举出其他生活中的平均数吗?

  【设计意图: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四)、归纳总结,知识拓展。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评委5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操作:

  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

  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

  3.交流汇报a.移多补少:只要从8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材料──圆形磁铁,让学生通过摆来体验和感悟新知识。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

  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培养了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4、教学例1

  (1)、出示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三年级6班的第一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明收集15个,小亮收集11个

  生: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

  师: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生:就是让我们求出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利用情境图,处理数学信息A:移多补少师:怎样才能让他们收集的瓶子变得一样多呢?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

  生:小明给小亮2个,小红给小兰一个,他们收集的个数就一样多了。都是13个

  师:这13个是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不是)那么13应该叫做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B:先求和再平均分师: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这四位同学只是告诉你自己收集了几个瓶子,你还其它方法求出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吗?生:先求和再除以4.就可以求出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14+12+11+15=52(个) 52÷4=13(个)师:13是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C: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师:平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表示每个同学都收集13个瓶子吗?你能举举例子说说吗?生:不是生:他们平均每人收集13个,但是小明实际收集了15个,小兰实际收集了12个。

  师: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平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小组的整体水平,并不表示每一个人真的.收集了13个瓶子师: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13和原来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红和小明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多的,小兰和小亮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少。

  生2: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生3:“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4:“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收集瓶子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收集瓶子的平均水平。”

  D:归纳“平均数”的含义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平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数,而是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

  E: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有几种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移多补少

  2、先求和再平均分师: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平均数,但是我们做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等。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巩固应用

  1、算一算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你能算出这四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吗?

  2、辨一辨

  (1)白沙县第一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那么王老师一定是38岁。

  (2)白沙县第一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陈良同学不可能捐4元。

  3、想一想:

  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会□不会□可能会□可能不会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知识穿线,自己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刚才我们利用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想一想,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看谁是有心人,试着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他们时刻体会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授课时间:3月27日下午第一节课教学反思教学中,我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迁移类推能力,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教师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求平均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教师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

  1.基本训练。

  2.变式练习。

  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参与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平均数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请学生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平均数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90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目标: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积累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李明和王小飞两位同学要进行篮球的定点投篮比赛。

  (课件出示)比赛规则:每人各进行3次1分钟的定点投篮,以每次投中个数为成绩。

  (课件出示)比赛成绩统计图:

  观察,你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

  问题:谁赢了?为什么?

  2、 王小飞再投一次,(课件出示成绩统计图)

  问题:现在谁赢了?为什么?

  发现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平均数

  1、合作讨论

  讨论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时,该怎样比才公平?

  2、 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想一想:(以李明三次投球为例)能计算出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

  教师适时板书:(7+3+8)÷3

  =18÷3

  =6(个)

  问题:(1)、“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我们是怎样求出7、3、8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

  小结方法:先求和再平分。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引导:不计算,有办法找到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

  小组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移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说一说:根据刚才以多补少找平均数的过程,说说你对平均数的`理解。

  想一想:“6”表示的是李明三次都投中6个球吗?“6”表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认识平均数的特征。

  3、 即时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求王小飞平均每次投中球的数量。

  组织汇报,交流方法

  结论:通过比较平均数,谁赢了?

  通过这次比赛的经历,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

  4、 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不会游泳的小明身高140cm,他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2)、小明家去年4个季度的用水量分别是16吨、24吨、35吨、21吨。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量是(16+24+35+21)÷4=24(吨)。

  2、你能想办法求出他的语文成绩吗?

  (1)、先估测一下:语文成绩可能是多少?

  (2)、同桌合作讨论。语文成绩究竟是多少?

  四、拓展延伸

  我校的舞蹈队参加市舞蹈比赛,评委亮分96、91、95、96、84、99、97,算一算,我校舞蹈队的最后所得平均分是多少?

  激发认知矛盾:平均分是94分,可评委却宣布最后得分是95分。这是为什么?

  师: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下课后自己去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

平均数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屏幕出示)看,三(1)班的几个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呢,他们每人套了15个圈,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初步引出平均数

  问:你们的眼睛真亮!那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猜猜看。

  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行间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

  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指名回答。

  师: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算总数不好比,也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男生统计图)问:你能看图说说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预设:把张明的9个移1个给陈晓杰,1+6=7,张明还有8个,再移1个给李小钢,1+6=7,最后大家都是7个。(生答,师演示))

  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

  ⑵你能用移多补少法看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吗?(生答,师演示)

  3、先合再分

  ⑴提问:还有其它办法得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

  (生答,师演示)会列式吗?板书:6+9+7+6=28 (个),28÷4=7(个)

  师:这种方法是先怎样,再怎样的?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后都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圈,反映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水平。

  ⑵、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出示:女生统计图)那么你会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自己算一算。(指名答,师板书)10+4+7+5+4=30(个),30÷5=6(个)。

  问:刚才男生中用总数除以4,到了女生中,怎么就除以5了呢?(因为女生是5个人)通过算平均成绩,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吧?(出示:答:男生套得准一些。)

  4、揭示课题。

  (出示男、女生统计图)同学们,刚才我们算出男生每人套中7个,这个7就是6、9、7、6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出示课题:平均数)这个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

  5、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1)比较。男生实际上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7个?把这7个跟男生实际套中的个数比一比,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7个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7个少?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2)提问: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3)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口答。师小结:当数据较少而且数据之间相差不大时,适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算平均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快来解决小丽的问题吧。

  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当数据之间相差较大时,适合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实物投影)

  3、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看,篮球队员们的比赛多么激烈呀,你能解决这里的数学问题吗?

  师:我们对平均数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帮帮小明吧!

  4、95页练习九第1题。

  怎么理解“平均水深110厘米”?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出示池塘水底)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平均数,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

  1、师:小玲参加歌唱比赛这是5位评委给她打得分,你能算算她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吗?

  学生自主计算,全班汇报。

  2、出示打分规则,再次计算

平均数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同学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前几天我校三(1)班举行了套圈比赛,想不想去看看?

  2、 (课件)师说:现在是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比赛,每个人套15个圈。第一场单人赛开始了,男生一号队员进场(音乐,情境。)他套中几个?(7)再来看女生1号队员,(音乐。)套中几个?(4)这场比赛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谁套得准一些?男同学为我们男生鼓鼓掌。再来看第二场双人赛,(比赛的音乐)四人同时走出来,同时套,这次比赛,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谁套得准一些?为什么?(7+2=98+5=13)女同学为我们女生鼓鼓掌。第三场团体比赛开始了,哇,来了这么多同学,男生有几个人?女生有几个人?谁获胜?谁先说就先鼓掌。鼓掌完了问:你们男生有没有意见?有意见。(如果学生说因为,老师赶紧引过来你直接告诉大家你有没有意见?你认为哪个队获胜?)看来这场比赛情况比较复杂,怎样可以知道哪个队获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三次比赛的数据不能一样。)(套圈图淡去,统计图渐出。)

平均数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1)通过计算(10+11+16)÷3=12?1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袁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12画,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1)表示袁铭璟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12叫做袁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148+142+139+141+140)÷5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平均数》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 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成功发射的辉煌场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体地位,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

  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学生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尊重个体差异,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

  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学生常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4.再让学生比眼力,猜测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最高?

  2.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

【平均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平均数》教学设计04-18

平均数教学设计03-08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06-10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06-10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06-24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06-21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06-21

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15篇06-21

平均数教学设计集合15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