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07 18:45:1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神奇故事。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体现了巨人盘古的不畏艰难的献身精神。课文处处充满神秘的味道、神奇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着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1、教学效果(思效)。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教学,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读中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边读书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得巧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 “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让学生体会反义词的妙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以品味,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同时对描写的情境有了形象的认知。

  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部分有所质疑,因为课文插图中是盘古手托着天,所以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究竟是盘古“头顶着天”还是“手托着天”?是故事描写有误还是课文插图不够精准?其实,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也无所谓,只是借助这样一种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而已。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遵循主线展开教学。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而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尤其是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以及盘古身体发生变化这两部分,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谈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盘古抡起斧子开天辟地的高大形象就跃然眼前。

  (3)小练笔的设计恰到好处。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某一种东西,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声音变成雷声,眼睛变成太阳月亮……从而让学生体会,想象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时候布置学生练笔——除了课文中描写的,想象一下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学生就有了想象的思路。

  3、不足之处(思失)。

  复述课文是四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的语文技能。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是设定了这项任务的,自己也以为很容易达成,结果发现我太高估学生了,他们只是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概括了故事内容,缺少复述的趣味。这样说明学生并没有掌握复述课文的诀窍,尤其是精彩片段的精妙之处,包括一些关键词句,学生并没有运用到自己的复述当中。

  4、改进措施(思改)。

  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合理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不管何种类型的课文,老师都应该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2

  《盘古开天地》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想象力是创造一切的源泉。怎样使学生领悟到文章的精妙,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浩如瀚海的人类文明面前是那么渺小。尽管如此,我也要尽我最大的努力让古代文明在学生的心中熠熠生辉。

  说实话,这是一堂校级公开课,。于是,我多方查找资料,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适合我教学特点的教案。接下来我将各个教学环节熟记于心之后就走马上阵了。

  上完课后,细想各个教学环节,觉得整个教学过程还算得心应手,但还是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平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讲课时,有一道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题是这样的:盘古不停地为人类做奉献,想象他的身体还变成了什么?学生的答案很丰富:有的说,他的筋脉变成了大路;有的.说,他的左脚变成了月潭,他的右脚变成了日潭;还有个孩子说,他的细胞变成了儿童……多丰富的想象!可语言又是多么的贫乏!只有个别同学在我的引导下将句子变成了极富感情色彩的倒装句。例如,“大地上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我知道,那是盘古的细胞。”如果是这样,盘古看见这些孩子一定会欣慰地笑了。这些孩子会让盘古含笑在整个宇宙!我要让这样的精彩出现在课堂上,那么就要在平常教学中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那样,我的教学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关键的是我的学生将会受益终生,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让他们在干一般工作时游刃有余。

  二 继续加强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在教学中孩子们读课文时还可以抑扬顿挫,可回答问题时就差远了。以后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感。比如看见“温暖”就感觉舒服,看见“冷酷”就不寒而栗等等。再者要言传身教,多给孩子范读课文,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范读课文以前,学生必须扫除生字障碍,对课文内容要熟悉一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听范读时注意老师的表情变化,感受声音的变化和面目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当然,在范读以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试读,有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反复练习,直到完美!最后,要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读的处理等等。

  总之,我要多学习,内翔素质,以便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出语文素养好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3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巧妙的使用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课文,我用了几张图片,这些图片都是动画片里的人物有:孙悟空、小哪吒、葫芦兄弟、嫦娥奔月,它们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教学第三段时,为了使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其他部位变成了什么?

  四、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如:分组读、男女生读、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

  五、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但是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个人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对有些环节的处理还欠考虑,如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想象盘古的身体还有那些部位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应该再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4

  《盘古开天地》是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的中华文化”,《盘古开天地》正是从神话这个角度初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本单元所选古诗文都和神话以及民间故事有关。学习本组课文,主要是为了感受古人的丰富想象力和进行讲故事训练。远古时代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流传下来?神话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这种传的过程就是一种古代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种语言实践。

  从三年级儿童的特点分析,三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神话故事,在生活中也接触过部分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对神话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故事浅显易懂,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盘古为了造福人类,不辞辛劳,不怕危险,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因此,我把“说好神话故事”作为本节课的一个核心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开展教学,让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神话人物的精神。

  一、运用多媒体,融情于景。

  导入本课时,我用的是几幅孩子们熟悉的图片:《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性地使用学生已知道图片故事引路,引起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共鸣、起到了激发兴趣的作用。然后屏幕显示刚才出示的词语,请学生观察这些词语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高度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且在揭示课题的过程中,把神话的特点也适当揭示出来。

  二、教师示范说故事,理清神话大结构。

  教师给学生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在学生回答的过程当中,通过简练的语言把它梳理出来,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个故事。请学生利用板书,利用故事的大结构讲故事。理清神话故事的大结构,这是说好故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阅读教学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第一步。

  教师二次示范说故事,说清神奇的细节。

  教师提醒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要关注这个故事当中神奇的地方,边听边记住一些神奇的细节。教师讲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记住了哪些神奇的细节。紧抓神奇,引导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的语言特点。这是复述能力的再提高。

  三、方言试说故事,课外拓展延伸。

  教师播放一个兰州版的神话故事,告诉学生:在古代,在不同的地方,老百姓分别用各自的方言,传承着同一个神话。通过还原古代人们代代相传神话故事的现场,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说故事的冲动,这又何尝不是新的语言实践呢?

  四、选择微信图片,感受盘古精神。

  假如,我们把《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编成一则微信,微信封面你觉得哪一张比较好?小组讨论。哪一幅图最能体现盘古的精神?理清故事大结构是阅读教学的第一个整体,说清神奇细节教学进入了部分,而感悟盘古精神又让教学回归到第二个整体,符合阅读教学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让学生说说选择哪一幅图,也是渗透神话价值观的需要。

  本节课,我选择了“说”作为语言实践的主线,让学生在“理清大环节一说清小细节”的过程中,将课文的消极语言转化为自己的积极语言。可以预见,本节课的教学将会呈现师生共说,其乐融融的教学场景。课也因为这样的说故事而变得富有张力。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够具体生动,情感表达能力欠缺,在讲得时候没有营造出一种“神话氛围”,此外,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有些内容把握不够充分,导致在讲故事的时候语言不够流畅,虽然我示范讲了两遍,以及播放方言版本,但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下课后,我坐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思路,发现在课前备课环节中,花了大力气去备教材,钻研教材。可是却没有考虑到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能力,忽视了备学生这个重要环节。预设应该充分考量到文本,学生,这些因素,才能使学生在一种“浑然不知”的状态下受到教育,生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这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5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现将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阅读课文把握结构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同时也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重点朗读2——5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文中找找。同时揭示课文的课文中心句,也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指导学生学习各个自然段,让学生接触到根据内容加小标题。总整体认识课文故事叙述顺序,了解课文的结构。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你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6

  语文课是对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本节课的教学,我把抓语言积累,重表达运用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首先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文中角色,透过语言文字体味盘古开天地的艰难和辛苦。

  其次是通过朗读感悟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一组排比句,学生要积累的是表达的方法。

  最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出文本,将课堂的积累,运用于表达之中。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讲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本来设计的是让孩子们把故事讲给在座的`老师们听的,可是孩子们不够大胆,都在自己的位子上讲。但是我注意观察了,全班同学都在张嘴说,有很多学生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故事。这一点说明,原本最后的这个学生讲故事的环节可以请几个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当堂讲一下的,但是,我想到小学是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所以,我修改了教案,让学生把故事讲给自己听,或者讲给老师听。目的的是让每个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在思考今后的教学,一方面要继续抓课内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运用。积累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同时还要加大课外阅读的力度,让孩子们的知识面更开阔一些。课堂上让学生说说盘古倒下后,身体还有哪些变化的时候,孩子们生涩的语言,浅薄的想象,真让人遗憾。这都说明学生的见识狭窄,积累有限。没有积累就无法表达。所以,抓积累,重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方向。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师教学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一)播放动画短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5.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于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解决;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答。

  三、顺学而导,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一)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

  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

  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③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气。

  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

  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

  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

  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C.结合句子,进一步理解“混沌”的意思,体会联系上下文也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3)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

  3.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受神奇和美丽。

  (1)学生自读,找到自然段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2)边读边画出盘古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变化的神奇。

  (3)指导朗读,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宇宙的美丽。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感受美丽。

  (4)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句式)

  盘古的(),变成了()的()。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想象要合理、丰富。

  (5)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盘古创造的宇宙的美丽。

  三、回归整体,升化认识。

  (一)围绕板书,说说盘古是怎样创造的,明晰“创造”的含义。

  (二)朗读、品味中心句。

  (三)教师小结。

  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课题的引出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我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让孩子们猜出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些神话人物,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马上引出了课题,激发了他们对新的神话人物——盘古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在教学时,我抓住“抡”“劈”这两个词语,与“拿”“砍”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课文中的这两个字更准确地写出了盘古分开天地的艰辛与决心。并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的恰到好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所妙之处。我还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容量太大,上课的节奏有些快。整堂课先是导入新课,接着是检查字词的预习,再就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后学习课文的1—5自然段,几乎一节课学完了整篇课文,知识容量很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少了给孩子们品读、“消化”的时间。

  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了这一举措,不仅有帮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永不放弃。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8

  《盘古开天地》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二、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身体的巨大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句式:他的(),变成了()的()。

  师:请你们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补充完整。

  学生自由说。生:他的手指,变成了高高的山峰。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火山。

  生:他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柳枝。

  生:他洁白的牙齿变成了晶莹的钻石

  生:他的经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

  生:他身上的细胞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号是课文本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教师特别强调是变成了“什么样的”“什么”。留下空白,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这样的课堂就会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过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永不放弃。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9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故事极具想象力,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万物生成进行展开,体现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课文处处

  充满神奇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着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并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欣赏周围美好风景进行导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因为慢慢地睁开眼睛,不仅充满神秘感,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谁带给我们这些进行揭题。在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之后,让他们自愿进入文本进行初读感知,随后进行文本的.感悟,重点讲解了二、三、四自然段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并以不同形式的。朗读,角色扮演,说话等让学生体会这一献身精神,最后在拓展之后进行总结,完成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安排。

  教学中,师生互动尤为重要,因此要让学生愿意想,愿意说,并且说得妙,必须让学生产生兴趣和铺垫准备。所以在进入同一个情景中,自己全身心投入在每一个角色中,丰富的语言,饱满的情感,带动学生情绪。课堂上,学生愿意和我交流,愿意和大家分享,这样整个课堂气氛更加生动。在每一个环节中,我不断转换着各种角色,以引导着的身份让学生学会自悟感知;以寻求方式,让学生愿意走进文本帮你寻找、探究答案;以接受者的角色,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适当点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整堂课下来,可以说学生亲身体验了盘古开天地的景象,感受了盘古英勇献身的精神,但是针对这堂课,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自己改进,思考,研究的。

  一、词语归类,特点呈现

  字词教学是中低段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词语归类,让学生以不同形式的读中,发现特点,不仅对字音熟悉,对字形也加深印象,而我在课教学中,呈现的词语除了“累到”“茂盛”“血液”这一组词语有特点,其他三组没有特点,这样使整个环节缺少了针对性,学生学习不轻松,接受速度慢。

  二、用“情”表达,情感体验

  以读激情,三年级课文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去感受,那么如何朗读才能读出情,悟出情呢?学生情节想象,角色扮演,体会心情,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出不同节奏,语气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反复地朗读中从而感知“悟”。如在讲天开辟地的这句话中,可以利用“抡”“猛劈”这几个词语特点去感受开天的情景,为什么要抡,为什么要猛劈,带着理解读出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而并不是只是大声读,却不知为什么要这样读,导致未能做到“激情”效果。

  三、落实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设计为目标服务

  在教学中,每一个设计,每一个句子呈现,每一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围绕目标做到一步步落实,而不是走马观花。在教学盘古顶天立地中,让学生角色体悟,感受了盘古的辛苦,对累得倒下的盘古说话都让学生进行情感的化,但是在这个环节中,似乎做到了环节的到位,到是在落实这一个点上却不够,学生读得不够,学生说得不够,学生悟得不够,恰如走马观花般匆匆路过。

  精心的付出总有收获,我将不断探索、不断揣摩,让我的课堂更加完善!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0

  《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开课时我以许多学生们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为引入,学生们一起举了十余个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于是,课堂上学生十分积极地读书,学习兴趣比较高涨。

  一、备课过程中,它使我明白备课不单单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更应该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刚接触到教材的时候,我认为到第三自然段天地成形为止,盘古开天地已经成功了。但是反复读教材,思考教材之后,我发现,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盘古开天地不仅是说他劈开或者分开天地,还应该包括创造宇宙万物。那么就可以把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天地分开——天地成形——变成宇宙万物。因此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第三自然段,着重的通过朗读体会盘古开天的不易,体会盘古的伟大。把这段话的重中之重“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与课文插图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换位思考,让学生体味盘古的伟大,了不起,说话与朗读相结合,进入师生与文本共鸣的佳境。

  二、想象学习第四段:

  第四自然段句式整齐,就像列队的士兵。因此我先让学生找出天地发生的巨大,然后师生合作读排比句。把红色送给女同学,绿色送给男同学,黄色部分留给我自己。通过合作朗读,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段美妙的文字。其间,结合着学生的朗读,指导他们读出感情,读出文字所表达的意境。

  接着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盘古的身体上还有什么?分别会变成什么呢?试着当一回小小神话作家。

  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他们仿佛触摸到了盘古的肌肤,听到了他的呼吸,任想象自由驰骋,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同时创设情景,让学生仰望天地,观察万物,用()是盘古的()反写刚才的句子。两个环节相辅相成,学生对盘古的伟大体会得更深刻。

  四、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的方法,比如范读,男女赛读,抽读,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尤其是个人读,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因此读不出感觉,读不到老师希望的水平。今后应加大学生朗读的指导,让他们敢读书、会读书。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这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1

  在学区组织的“同研一节课”活动中,我执教了三年级《盘古开天地》一课,在与大家同研的过程中,我觉得受益匪浅,主要体会有以下两点:

  1、课前一定要备学生。

  第一次教学设计完成后,我到三年级二班上了一节课,结果一塌糊涂,令我手足无措,讲课的自信心及热情荡然无存。在评课时,徐主任给我很大鼓励,她告诉我,课型设计没问题,符合新的课程理念。现在,课上不下去,学生不能接受,我们应该从其他方面找找原因,是不是与教师表达不明确,学生不理解意图有关呢?静下心来,我仔细想一想,是啊,我现在教的学生已经跟了我四年了,我们早已形成默契,他们对老师的教学风格以了然于胸,有时即使一个眼神他们也能从中洞察老师的想法,长期以来,就造成了课堂上即使我不用把要求说得很明确,学生也能明白,课也能顺利地上下来。

  而现在我要给我们彼此都感到陌生的三年级的孩子上课,况且他们刚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处于小学阶段关键的转型期,尤其是语文方面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师的授课风格都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而本次我授课的`内容又偏后,孩子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接受呢?课的设计思路是对的,但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上如何能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关键。例如:一开始,我就问学生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个问题设计难度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偏难。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的热情给压了下去,后来,我将这个问题改为:读了故事后,你都知道了什么?虽然这个问题很普通,但却如一把钥匙般,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学习的思路,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很精彩,也符合现在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的思路。后来,我将自己对学生说的每句话都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修改,把每个要求,不图快,不怕麻烦地说具体、细致,那么,再讲这一节课的时候就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备学生同样是备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一点,让我感触很深,当课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不要轻易抱怨学生,而是要反思自己备课过程中哪些环节没备到。

  2、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评课的时候,夏老师给的鼓励让我充满自信,提的意见也让我茅塞顿开,深受启发。夏老师提到了一点就是:课堂的每一个设计都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更多的学生带来更多的机会,即使是朗读设计,也要考虑到面向全体。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得非常优美、动人,在我进行范读之后,很多学生应该也有了读的愿望,而我这时没有让全体学生都放声尽情地朗诵一下,而是指定学生朗诵,一下子又压制了绝大部分学生的热情,仅仅是满足了少数人的情感体验。由此我想到,在指导学生朗诵时,我往往想到的是各种形式、各种花样,而忽略了设计要达到了各种目标。这使我明白,不管什么形式的设计,什么内容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大家同研一节课让我收获不少,但一堂课下来也留下不少遗憾:课堂举手回答问题的挺多,但气氛却不够活跃、轻松;课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比较平淡,不是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本次活动将作为我挑战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我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2

  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事一次汇报课,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盘古开天地》,在讲这一节课之前,我在网上看过一些其他优秀教师是怎样上好这节课的,我从中选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地方,把它加入到自己的教案中,这也是一种学习,毕竟我才刚刚开始从事这个职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可是上完这节课,觉得自己上的糟糕透了,课后我向其他老师询问我上课的一些情况,上课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普通话很烂,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也是常常给我纠正一些字的读音,可是不知怎么的,说着说着一些方言就出来的,可能是习惯问题吧,但是我会慢慢改正的,毕竟作为一名老师,普通话还是比较重要的。

  上课过程中在提问题的时候,语言的衔接有很大问题,在突然之间就把问题提出来,给学生有一种跳跃感。而且上课提问的方式有点啰嗦,一个问题总是会问很多遍,这个问题许老师曾对我说过,我今后会改正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这节课的重点把握的还不是很好,对于《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重点主要在盘古倒下后,其身体的那些变化,可是由于前面的时间花的相对多一点,后面的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去带领学生去感悟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神奇变化,最后只能草草了事。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一些其他的缺点,,这里就不一一道来。但我认为我在上面讲的几个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向其他老师学习的。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3

  《盘古开天地》一文,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去感悟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

  “升华中心,总结延伸”这一部分,说实话花了好些心思。敢于挑战、勇于牺牲、勤于创造的盘古形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更何况是对孩子?这样好的人文教材,怎样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我试图将这些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之中,是点滴渗透而不是集中轰炸。最后,孩子们对于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内容有一定的体会,但自我感觉还是老师的主导略显强势,“润物细无声”我向往那么一种境界。关于这一环节的处理,自认为理念要坚持,方式需斟酌。资料的补充几乎没有展示,甚至还极不民主地霸占了孩子们的下课时间,无论是从生本理念的角度看,还是抛除一切理念,单从本课的`教学目标来看,都是失败的。通过资料的补充,一方面能让孩子们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自我消化总结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为孩子们的学习打开了另一扇窗,让他们跳出课本,看到更为开阔的世界。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我认为在教材的处理上做的很成功,轻重分明,第一自然段一笔带过;第二自然段重读,第三自然段简易地导,第四自然段细细地品味,对教材大胆的取舍,合理巧妙地进行组合。

  如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为读铺垫;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起来;第三自然段中的三次引读,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感悟;第四自然段让学生自由品读,尊重感悟。

  在整个朗读环节中根据学情适当调整朗读教学的`策略。借助音响、范读、图片等各种手段,采用了情境创设、读好关键词、想象体验、角色扮演、递进引读、画面再现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受与想象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感受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同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避免了“千人同腔”。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读得入情,不仅读通了文本,而且读出了神话的韵味,读出了学习的乐趣,展示了“美读”教学的风采!

  本节课中也有一些做的不妥之处,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鼓励性语言还不够到位,在将来的教学中我会取长补短,我相信我只要肯于探索就一定会有收获。

  我深知教学领域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漫漫教学长路,我还得不断学习,努力前行!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

  我和张祖庆老师虽未谋面,但已多次聆听了他的课堂。驻足在他的课堂里,那娓娓道来的神情、抑扬顿挫的语调、舒服悦耳的声音、激情机智的点拨、井然有序的组织会让你觉得——听课是一种莫大享受。

  这次,听了他的《盘古开天地》,除享受之外,还得到了新思考。

  教学目标的价值在于发展语文素养

  如果我们在上语文课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且适宜的教学意向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无的放矢。这样一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便成了“水中月”、“雾中花”了,成为了一种幻影。

  其实,老师们的教学意向肯定是有,并且一般也是很明确的,因为教学参考资料或者优秀教学设计中都赫然摆着。如果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自己的思考与辨别、筛选与改变,就作为自己教学行动的“指南针”,那么在教学旅途中,面对学生的鲜活的观点、情感、表现时,可能就会尴尬不知所措的地步,甚至找不着南北了。

  看来,当教参、周围的优秀教师等“权威”给你设定了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向时,如果你只是将它当成一个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需要自己理性反思的主题的话,那么,我们可能成为庸俗的“教书匠”了。因此,那样的教学绝对不能算作真正的教学,因为“真正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而这“自身认同”,就拿面对“给定”的教学目标来说,需要进行“这教学目标有怎样的价值”的追问,当自己内心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确立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之后,才能算是初步的“自身认同”。

  张老师制定了四条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血液、滋润、浊”等生字词语,部分词语能结合语境,在复述中初步运用。

  2.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

  3.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抓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4.读懂“总起——分述”的段落,并能仿照课文第四段的句式练习说话。

  这四条教学目标,从他自己的“反思”中,可以知道一定是经过他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追问的。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本课教学目标大都是这样定的: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以上的教学目标。不难发现,张老师的教学目标不仅强调了字词掌握,还标出部分词语结合语境在复述中运用;不仅强调“总-分”结构的感知,而且还追求仿说;不仅要求复述,而且教给“抓要点”的方法;不仅要求朗读,而且要求想像、品位语言;不仅要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而且要感受神话故事的体裁魅力并产生兴趣。

  对比之后,我们仿佛能瞧见张老师的教学目标背后,张老师内心十分认同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这语文素养应该遵循“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运用”(李海林)这一规律。而这就是教学目标的价值追问后的所得。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理念,才会有这样的目标设定,也正是为目标与思想都是经由他内心反思并认同的,所以教学目标充满着一种理性色彩。

  语言的有效性形成交往的理性

  教学的完成需要通过语言交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语言素养,那么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因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语)。然而,老师的语言除了感情投入之外,更需要理性的介入。如果一个老师光是充满激情地通过语言和学生交往,而不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达到“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与“教育性”这些标准,那么通过语言交往的有效性肯定不会高。

  不过,我欣喜地发现,张老师通过语言和学生交往时做到了。

  我们随意撷取张老师教学“创造”一词时所用的语言:

  师:看老师写“创造”这个词语。请大家注意观察“创”字什么旁?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立刀旁”?

  师:需要工具是吗?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师:再看“造”字,创造的“造”为什么要用“走之底”?

  师:是啊,原地不动,能创造吗?同学们,“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拿起书。

  从后面“读成连环画”那个环节中学生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围绕“创造”这个词语来理解课文的意义,的确非常有效。比“你从课文的哪里读出了盘古的伟大”这样的教学语言要有效得多。张老师的教学语言由于是清晰、简明和可理解的,比如“创为什么要用“立刀旁”,所以是“可领会”的;由于关于创用立刀旁与造用走之底的知识陈述是已经得到文字学的验证的,而不是张教师信口说出的,所以是“真实”的;由于张老师在引导学生由偏旁思意义之后,一语道破理解“创造”一词的真正意图,即理解盘古是怎样去创造美丽宇宙的,因此老师的教学语言在道德上是具有“真诚性”的;由于张老师在交往中选择了这样的语言——“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这样的语言很好地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方向,并且引发了学生好奇心,以便使学生愿意和教师一起开辟理解的新境界。因此,老师的用语具有“正确性”,同时这句话又具有“教育性”。由此看来,张老师的交往用语是非常有效的。

  如果老师的交往都能够这样有意识地以这五个标准作为思想前提,那么老师的交往语言将为孩子高效学习成为可能。

  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意向的达成

  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内容。由此,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传递、呈现就至关重要了。

  张老师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成四“读”——读成一句话、读成连环画、读出真感受、读出真问题。

  先来看“读成连环画”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请同学仿照上面的句式(投影显示的句式略),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开始!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时,老师:这排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注意你在说的时候也要让人感觉到很神奇,所以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

  学生这样说——

  生1: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

  生2: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

  生3: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

  生4:他的牙齿,变成了高大无比的山峰。

  生5:他的脚指头,变成了一颗又一颗的石头。

  生6:他的鼻子变成了(迟疑地)大大的山洞。

  生7:他的头发,变成了一棵棵小草。

  生8:他的五个指头,变成了珍贵的民族饰品。

  生9: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

  生10:他的牙齿变成了美丽的星座。

  孩子们在这个句式指导下的想像性言说中,他们言说时的语气、神态与言说“结晶”说明他们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这种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这不是已经实现了一部分教学目标吗?

  本课张老师又在想像朗读、对盘古诉说心理话、抓要点复述等教学内容的达成中教好地实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看来,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运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合适的、合理的“工具”,并且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种“工具”充分地展现了理性。

  教育的欢愉在于“儿童就是目的”

  张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教学魅力,同时也足以说明这次教学有多成功。他的教学已经向“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价值理想接近了。

  人生的价值理想是多样的,上面的这一价值不是核心理想,而自由才是人生的核心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自由是实现人生其他价值的基础,不能为了实现发展儿童语文素养这一价值,就牺牲儿童的自由。

  自由是德性的基础。牺牲自由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不符合教学的伦理性。因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就是伦理性的标准。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始终是自由思考、自由发言、自由交流的。如果我们已经确立好了思考的终点,比如“同学们这画面太神奇了,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去读一读一、二两个自然段,读出它的神奇,一会请同学读一读”;如果我们已经给出了言说的模式,比如“他的(),变成了()的()”;如果我们的交流态度只能是唯一的,比如生读“放眼大地:辽阔的土地,一片生机。我知道,这是盘古的肌肤”时,读得没有感动人时,老师便指出:同学们,说话的时候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那么,此情此境中学生能算比较自由吗?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在教学目的上,儿童作为人的位置最高,而不是发展语文素养的为最高位置。其实,发展语文素养是为了儿童,假如为了发展语文素养,就不顾儿童的生存状态,不以儿童为指归,那么发展出来的语文素养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伦理性、德性、自由,常常没有教学的意向性、交往性等特征被那样受重视,自然,它也就会成为不容易被理解和实现的一个特征了。正是因为这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实现教学的伦理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假若你已经选择了远方,那么就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吧!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07-25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04-17

《盘古开天地》语文教学反思07-23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通用8篇)10-24

三年级《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02-13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07-12

盘古开天地的教学设计10-31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02-16

盘古开天地的教学设计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