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

时间:2022-10-06 23:32:1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雨霖铃》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一):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2、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难、重点

  1、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2、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这天,我们就来一齐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感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艰苦探索(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第1句:写景。透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情绪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状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情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四)整体点拨《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1、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2、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述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能够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第5句:点题。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比较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眼前景晓风—“凉”(特点),衬别后情绪之凄凉。别后情(明)(暗)“残”月—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寒蝉凄切

  骤雨初歇

  别前:勾勒环境

  凄清、萧瑟

  雨霖铃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

  1透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再别康桥》

  二、词的相关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能够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能够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作家作品简介

  (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2)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超多写作慢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曲,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超多适合于歌唱的慢词。柳永在与歌妓一齐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齐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五整体感知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2播放音频,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

  3说说作者是如何透过写景(选取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意象: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柳、风、月

  作用:

  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六精读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

  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情绪,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应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你怎样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之后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此刻“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能够想见他的情绪。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齐,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但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七整体归纳: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八拓展思维:鉴赏诗歌的技巧?

  1总思路: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情感(透过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描绘怎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感情?)

  措施:看题目,典型景物,关键字词。

  2你最喜欢那句话?原因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情

  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

  (实)

  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

  (实)

  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

  (虚)

  十总结:这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十一作业:背诵,把词描述成片段。

  十二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案(三):

  教学目标: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1.体味意境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透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透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

  1.展示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这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述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三、展示目标:(略)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四、展示全词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答案:长调)

  五、简介作者

  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骤雨:急雨。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

  (答案:B)

  3.配乐范读

  用心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忙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主角,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期望你们抓住机会,用心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尽情感受。二、不要打扰主人公。三、要用心回答我的问题。)问题:①你此刻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

  6.分别找出描述景物和情感的词句。

  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

  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1.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

  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从基调上看。)

  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

  13.做练习: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答案:B)

  14.检查背诵

  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十分重要。这天我为大家带给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忙。

  八、布置作业:请运用这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

  雨霖铃教案(四):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1)透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资料和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标:透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资料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这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这天,我们就来一齐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简介:见学案

  明确三点:(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情绪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齐,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情绪。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资料,回答问题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资料?————离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能够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述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稍停,拖音(领起字)

  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阅读,老师示范

  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透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情绪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状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情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述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能够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比较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眼前景晓风—“凉”(特点),衬别后情绪之凄凉。别后情(明)(暗)“残”月—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课外作业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二选一)

  [附: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基调: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资料:离别(中心句)顺序:时间

  离别前:勾勒环境

  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渲染气氛:凄清萧瑟

  烘托情绪:痛苦失落

  离别时:描述情态

  留恋难舍情真意切

  虚实结合

  离别后:刻画心理

  过渡:前途茫茫,相见无期

  反问:凄凉冷落

  借景抒情

  假设:孤苦伤感苦涩

  问结: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雨霖铃教案(五):

  【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全词。2、熟悉阅读欣赏古诗的步骤、方法。

  3、熟悉赏析诗歌描述手法的步骤、方法。(重点难点)4、感受宋词的美。

  一、读懂诗歌——古诗鉴赏四步法

  一析标题看注释,抓住形象明题材。(什么诗歌?)

  我认为《雨霖铃》的题材类型是送别诗,理由是注释1。

  二译诗文构图景,理清思路明资料。(写了什么?)

  1.参考注释,尝试翻译诗歌,不理解之处用问号表示。

  2.阅读译文,理解诗歌大意,用符号法表示重点词句。3.理清思路,贯通诗歌逻辑,明确诗歌资料。

  我学到的新词汇:寒蝉处那兰舟长亭凝噎清秋节风情

  三抓关键析意象,联系背景明主旨。(想说什么?)

  1.关键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主要意象及其特征:(1)离别(别时、别后)之景:凄清;(2)离别之人:留恋,依依不舍、想念、悲伤……

  3.主要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4.写作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归纳主旨(写作对象+情感态度):词人透过描绘与恋人离别时与离别后的情景,表达了离别的悲伤与思念的痛苦,同时也蕴含着仕途失意的无奈、迷茫。

  四比常态换词语,确定方向明特色。(好在哪里?)

  1.常见的诗歌美有形象美、意象美、意境美、情理美、技巧美、语言美、结构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等,我认为本诗这几种美个性突出:意境美、意象美、情理美、技巧美、语言美。

  2.透过替换词语,我感受到这些词语诗歌运用得很好:(1)动词:伤催发、凝噎(2)形容词:寒残(3)特殊词:①叠词;②拟声词;③数量词;④色彩词。【宋金十大名曲:司马槱《蝶恋花》、苏轼《念奴娇》、晏几道《鹧鸪天》、柳永《雨霖铃》、辛弃疾《摸鱼儿》、吴激《春草碧》、蔡伯坚《石州慢》、张先《天仙子》、朱淑真《生查子》、邓千江《望海潮》。

  雨霖铃教案(六):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三册《词七首》中的一首教读词。词的上片实写离别时眼前所见,下片用想象虚写别后的孤寂,用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渲染了词人仕途失意又将失去爱的慰藉的离别之痛。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个性是诗词,如一方滋养心灵的沃土,是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熏陶会培养我们民族未来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领悟美就成了语文个性是诗词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词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因而借助音乐营造一个真实的立体的词的意境,帮忙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其中,对理解词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

  教学思路

  以导语中的唱开始,以尾声中唱词结束,中间始终音乐相伴,在浓郁的古典文学氛围中,感受——领悟、鉴赏——应用、拓展。

  学生分析

  针对语文基础较好、感悟表达潜力较强的学生,课下安排其自己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1、鉴赏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

  3、培育学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

  教学方式:范读、听音乐感悟、分析、讨论、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很喜欢听流行歌曲,那么大家觉得流行歌曲的歌词怎样样?

  我觉得有些歌词还较有意境、有味道,但大多数流行歌曲的歌词有一个通病,比如爱上一个人会毫不掩饰地唱:“我的爱如潮水,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想念一

  个人也会直接表白(唱):“想念你的人,想念你的味道”,可当他受到伤害时,也会毫不客气地唱道:“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

  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过于直白甚至露骨,象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好的文学作品就应是一杯茶,看上去温润如玉,品上去回味悠长,这一点就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含蓄蕴藉。在这方面登峰造极的当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唐诗宋词,个性是宋词中的婉约派。

  这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北宋词人柳永,并学习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二、感知

  师:早自习我们检查了背诵,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幻灯片一)

  1、鉴赏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

  师:我安排大家查找有关资料,有无关于词牌的?

  明确:《雨霖铃》又叫《雨淋铃》,相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蜀地,一路上遇到霖雨(连阴雨),又听到远处传来铃声,勾起他对被赐死的杨玉环的思念,于是谱作此曲。。

  师:可见这一词牌本身就具有哀伤意味。谁来介绍一下作者柳永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明确: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又称柳七,柳屯田,一生放荡不羁,潦倒悒郁。死时甚至家无余财,由歌伎出资将其埋葬。但他对宋词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是第一个专力作词的文人,且使婉约派走向成熟并有创新。有词集《乐章集》。

  当时,词人因仕途失意而离开汴京,这就意味着离开心爱的人,失去爱的慰藉。

  【透过自己查找并筛选资料,培养学生自己积累和整合的潜力。】

  师:因而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格外低沉。同学们朗读时要个性注意。

  下面老师范读。诵读,不仅仅读文,还要读情读韵,老师范读时请大家注意体会词中情感。

  (音乐响起,教师范读)

  (两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及教师点评。)

  有感情地群众诵读。

  【反复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感悟—再读,是理解词的重要环节。】

  三、领悟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面,同时思考三个问题,看屏幕:

  1、(词境)写了什么?

  2、(词情)抒发了什么情感?

  3、(鉴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音乐响起)师:和着美妙的古典音乐,请大家欣赏图片感受这首词的意境吧!(展示一组意境与词一致并配有词的画面,学生欣赏)

  (欣赏结束)师:不明白此刻在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大家用笔将它描绘出来。

  师:哪位同学把写好的意境朗读一下?

  明确:深秋时节,应对着离别的长亭,耳边是凄切的蝉鸣,一场急雨刚刚下过。都门外帐中毫无情绪地喝酒,心中正难舍难分,远处的船又在不停地催促。那迢迢的路途中,江水茫茫,暮霭沉沉,楚地的天空如此辽阔。多情的人原本离别时就很伤感,又怎承受得了这凄冷的清秋。这一夜会在什么地方醒酒,必须是杨柳依依的江边,还有那一弯残月与凄冷的风。这一去的一年里,必须是良辰美景形同虚设,就算有无数的欢乐与忧伤,又能和谁去诉说?

  (两位同学读后,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

  师: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寒冷凄清的秋天日暮时分一对相爱的人难舍难分的情景,上下片意境简单说就是什么?

  (学生概括。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明确:上片:离别时。难舍难分

  下片:想象别后。孤独寂寞

  师:这首词透过这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离别时的痛苦

  师:词中并无“痛苦”二字,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生:景物描述。如:凄切的蝉鸣,离别的长亭,凄凉的雨,催发的兰舟,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等营造了一幅难舍难分的意境,让人感到词人与心爱的人离别的痛苦。

  师: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述中总是融入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在表现手法上叫什么?

  生:融情入景。

  师:(板书)那么下片是否有景物描述?

  生:有,杨柳、晓风、残月。

  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这三种景物常令人想到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生:离愁别绪,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不错,老师还找到一些,请看大屏幕,大家一齐朗读:

  (展示幻灯片九)

  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霸桥伤别。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红楼梦》:秋风秋雨愁煞人。

  范仲淹:《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

  师:这首词不仅仅将以上三种离别之景同时出现,而且让它们出此刻一个特定的时刻,说明时候?有何特殊之处?

  生:酒醒之后。酒醒后会更加清醒,也就更加痛苦。

  师:十分好,因此这句词传诵千古。古人爱用酒写愁,还有哪些?

  生: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范仲淹:《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

  酒醒之后,离别之痛无法逃避,更添一重愁绪。

  【课外诗词的补充,是课堂的延伸与拓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师:两片虽然都有写景,但有何不同?

  生:上片写眼前之景,为实写;下片想象别后,为虚写。

  师:十分好,这首词不仅仅描述上融情入景,而且结构上虚实结合,由眼前离别想到别后孤苦的羁旅生活,眼前之痛更添一重,心中之苦更难排遣,虚实交相辉映,将离愁别绪渲染的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是一首典型的婉约之作。

  (板书):表现手法:描述上融情入景,结构上虚实结合。

  四、比较

  师:我们曾学过豪放派代表作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天又学习了婉约派的代表作,大家不妨讨论一下,婉约之于豪放各有何千秋?

  (学生讨论)

  师:形容这两种流派常会用到哪些词?

  生:婉约派多用缠绵悱恻,委婉含蓄等词;而豪放派多用阔大宏伟、慷慨激昂、悲壮雄浑等词来形容。

  师:很好,婉约派多写离愁别绪,所选意象多是春花秋月,流水落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意境柔美,多用缠绵悱恻,委婉含蓄等词来评价;而豪放派多怀古忧思,谈古论今,意境壮美,多用阔大宏伟、慷慨激昂、悲壮雄浑等词来形容。

  【透过比较,学生会对词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和更全面的把握,并对所学旧知有一个回顾、整合、创新的过程。】

  (板书:婉约派:意境柔美,缠绵悱恻,委婉含蓄;豪放派多怀古忧思,谈古论今,意境壮美,阔大宏伟、慷慨激昂、悲壮雄浑)

  师:除了我们这两首,大家是否还明白一些其它的婉约或豪放之作?

  (学生举例)

  【既是回顾旧知,又是知识的拓展】

  师:我明白大家很爱唱,是否有会唱词的?

  (学生试唱)

  师:有一首词大家必须明白,是一位抗金英雄创作的,而且在抗日战争中广为传唱,鼓舞了多少爱国心,大家必须猜出来了。

  生:对,是岳飞的《满江红》,我记得是这样唱的

  (教师自唱,学生跟唱打节拍。)

  【词源于唱,教学中师生共唱,不仅仅营造极好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感受到其实词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更熟悉她更热爱她,受到优秀的古典文学的熏陶。】

  五、小结

  (音乐响起)词之多,浩如烟海;词之美,回味无穷。无论婉约还是豪放,都是词中之瑰宝,文学之精华,并无高下优劣之分,正好比“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词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期望大家也因此更加喜欢词,热爱词,热爱文学,热爱美,热爱生活,把对词、对文学、对美、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作为你一生永久的心灵伴侣。

  六、作业:比较李清照的《声声慢》和辛弃疾的《破阵子·罪里挑灯看剑》的表现手法。(屏幕上展示这两首词)

  板书设计:

  感知——意境上片:离别时。难舍难分

  下片:想象别后。孤独寂寞

  领悟——情感:相爱的人离别的痛苦

  鉴赏——表现手法:描述上融情入景

  结构上虚实结合

  比较——婉约派:意境柔美,离愁别绪、缠绵悱恻、委婉含蓄

  豪放派:意境壮美,阔大宏伟、慷慨激昂、悲壮雄浑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超乎想象。无论是音乐对学生的感染对学生情绪的调动,还是学生对美对意境的感悟,他们心中所蕴涵的想象与诗意都超出了我的预料。

  汪曾祺说:“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值得欣赏的。”透过这堂课的实践,我更加确信,语文就是培育诗化了的心境,调动一切手段使学生的心灵充满韵致。教育需要诗意和浪漫,语文教学尤其需要。艺术是相通的,能够互相补充、阐释,而文学正如能纳百川的大海,比如音乐、绘画,会使文学中的诗意更加丰满、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唯其如此,才能让我们一同与学生进入真正的文学境界,才能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用审美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从而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美感,享受她、延长她、将其融入灵魂深处,塑造出一个个全新的自我!

  雨霖铃教案(七):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了解婉约派词的特色。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潜力

  教学重点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认真审视诗中意象和情感,体味婉约派词的特点。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方法鉴赏法

  教学过程

  教学资料

  明确目标

  导入

  1.作者简介

  5.总结全词,当堂背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有人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可见柳词的风格与苏词截然不同,前者婉约,后者豪放。有人认为柳永的词反映的资料不健康,是靡靡之音,如李清照便认为他的词“词语低下”,其实通俗是柳永的成就,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其词影响的广泛。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这首婉约词的代表作品《雨霖铃》。

  柳永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宋相晏殊,因资料风格不为晏所喜,失意而流连曲坊。尝有<<鹤冲天>>词曰:“妨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其词即事言情,融情入景。(课件展示)

  (1)、问:读完这首词之后,大家觉得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请大家从词中找出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一下。

  明确:如词中“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说?”等句子均直接抒发了作者难舍、忧伤、失意的情绪。

  (2)、过渡:以上在抒情上是属于直接的来抒情,抒情还有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间接抒情。请问这首词中采用了什么间接抒情方式?

  明确:借景抒情。

  (3)、问:那么词中有几处写景?请大家从词中找出写景的句子。

  明确:有三处: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②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③杨柳岸晓风残月。

  (4)、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分析一

  下,这些景语是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几句写景的句子并且从三处写景的句子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体会一下。

  (5)、为了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进一步透过比较来体会景中之情,(见幻灯片)如下: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与“秋蝉声声,对长亭晚,夕阳无限”比较。②“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千里金波,暮霭袅袅楚天阔。”比较。

  ③“杨柳岸晓风残月”与“榕树边凉风圆月”比较。“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期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

  明确:透过比较把握景的基本特点,体会词人悲凉的心境和难舍、忧伤、失意的情绪。

  (6)、过渡问:词人为何要抒发如此难舍、忧伤和失意的感情呢?

  明确:这当然与词所表达的资料有关,或说是与主人公的遭遇有关,因为词中所写的是离别的事件,(全词都是写离别吗?)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想象离别后的思念。

  (7)、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可配画,画可配诗。根据资料,全词显然就是两个主要画面,一个是离别时的场面,一个是想象别后思念的情景。要求学生分组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两幅画面,也能够从上阙或下阙的资料中选取一句话展开联想并加以描绘。同桌间能够相互讨论。

  (8)、学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9)、学生有感情背诵课文。

  参看课文注释。

  雨霖铃教案(八):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体会柳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过程与方法:

  3、指导学生透过诵读,理解这首词长于铺叙的特点以及融情入景、借景写情的特色。

  4、透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潜力。

  教学难点:

  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

  (二)全班齐读

  (三)初步感受:

  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

  ——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明白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齐,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齐,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齐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情绪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齐,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词作集中地反映了他离开都城汴京城(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和这种复杂的情绪。

  (四)明确基调:

  透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就应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就应是?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

  ——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诵读不是比谁的肺壮气长,不是看谁更适合练狮吼功。诵读有必须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三、二进文字:整体把握。

  下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基调自己诵读这首词,再次共同走进这首词的世界。如果说第一次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资料?(同桌讨论,回答)

  ——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四、三进意境:体会情感。

  到底词人和心爱的人是如何分别,他想象的别后生活到底是何种情状,让我们第三次走进这首词,去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齐读)

  设问,串讲: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我相信同学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幅爱人离别之图,那么你们头脑中的这个图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时间:傍晚

  地点: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

  2、怎样的一个傍晚?

  ——阵雨初停的傍晚

  3、你们是从哪里获取这些信息的?

  ——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4、那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寒蝉,这蝉鸣助添了悲凉,“凄切”一词一开始就为这个画面乃至这首词定了调子,展开了一个凄切的氛围。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这样的情境下,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虽然有酒相送,但是也无心饮用,因为心中有百般留恋,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但是人要留,船却要开了“兰舟催发”。“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

  2、正因为如此,后面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当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阿,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透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有人说这两句“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

  那里透过“兰舟催发”这个场景,抒发了作者不舍之情。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除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上阕里还有哪些景物?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何联系?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情绪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透过上阕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请女同学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上阕。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的别后情景了。请男生一齐诵读下阕,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的生活。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悲哀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下片紧承上片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四人一组讨论,品读)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

  ——俊在:

  (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齐,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好处,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是在这个时候,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的诗句,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此刻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但是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应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阿!

  (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是否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

  (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因为词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五、归纳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的写法:

  2、虚实相济

  拓展:(时间允许的话)

  读完这首词,让我想到了当代人写的一首歌——黄磊的《背影》。这首歌的意境与《雨霖铃》有几分相似。让我们在歌曲中,去体会去品味吧。

  附一: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情

  寒蝉骤雨长亭悲戚

  别时兰舟不舍

  (实)烟波暮霭楚天愁苦

  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

  (虚)

  附二:另种导入

  在清朝末年,有一位著名学者,名叫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几句话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那么这三种境界中的第二境界是什么呢?那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谁明白这两个名句出自哪位词人的笔下?——这两句也是出自一位宋代著名词人的笔下,这位词人名叫柳永。

  附三:宋词的发展脉络: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之后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构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整理如下:

  时期作者成就代表作

  北宋前期范仲淹开启豪放派词风《渔家傲》

  北宋后期苏轼开拓豪放派词风《念奴娇》

  南宋前期辛弃疾继承→爱国词派《永遇乐》

  北宋前期柳永发展婉约派《雨霖铃》

  北宋后期周邦彦婉约派集大成者《苏幕遮》

  南宋前期李清照婉约派大家《声声慢》

  南宋后期姜夔继承→格律词派《扬州慢》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这天我们一齐走进柳永,透过《雨霖铃》

  感受他的情思。

  雨霖铃教案(九):

  雨霖铃教案

  【导入】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取,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的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短暂而风雨飘摇的宋朝凭什么让这些名人,对它充满了神往?

  其中有一人,他的词在当时就是最流行的歌曲,直到千年后的这天还在独领风骚。他就是柳永。

  这天让我们走进柳永这个多情的浪子世界,品赏中国词语史上的盛宴。一、大声的诵读这两首词

  1、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

  2、小组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二、读读品味两首词的基调

  第一首:哀婉、悲伤、凄清第二首: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如果说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酌低唱的话,那么“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则非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引吭高歌不可。《望海潮》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相去不远。

  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十分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之后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请大家一齐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资料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

  三、再读: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手法、情感)

  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平气象,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那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举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拿它代表柳词。那里没有一个字写情,而没有一个字不写情。李白诗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就似乎有必然的联系了。借杨柳抒离情成了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杨叶比愁眉,愁长比柳丝。”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杨柳就会涌起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词中“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秋月的风是凉的,秋日的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残月就显得个性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个性浓重的凄凉冷落之感。

  这样在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一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而这幅凄清的画面又出此刻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

  酒醒之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融在一齐,这情景是多么的凄凉难耐的阿!

  【小结】这天,我们走进这位天才词人的心灵世界,真切体味到他那动人的情感、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所营造的异域美空间。也真实地触摸到了他的灵魂: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也看到了这么一个历经磨难成为自己境界中真正的王者——白衣卿相柳永!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心中怀才,唯不遇赏才之人;内心落寞,偏不逢安慰之人。虽悲哀别离,浪迹天涯,宦游浮沉,却将万千情绪化为苦酒,酿化出最洒脱的词章,在历史长河中永存!

  如此美妙的世界,南怪汤因比、余秋雨等大学者都愿活在宋朝。

  1、倜傥豪放柳三变,少有奇才功名恋。三赴科场葬流年,满腹牢骚鹤冲天,奉旨填词风流现,晓风残月别情倩,宦海浮沉诗情拈,金鹅峰下月枫念。

  2、暮霭沉沉,孤柳独立,晚风催得雨声碎。寒秋时节,谁怜落花卷霜帷。只守驿外,何时揽得乌纱归?佳人翘首,才子归去。蝉鸣引出离别泪。枉断空肠,酒香却道离别怅。长亭一别,纵是那时雁过也心伤。

  3、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你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

  4、忘不掉那一双泪眼中凝聚的爱意,拂不去被晓风吹在脸上的发丝。滔滔江水,清秋千里,你孤独漂泊的影子如惊鸿一般短暂,转瞬即逝般不见在梦中人的眼里。

  5、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十年寒窗夏雨冬雪,无奈你却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从此你便因为一时的少年豪气而踏上了一生的颠簸流离。你选取了词,词也选取了你,于是凡有井水处便得歌柳词。

  6、他是个罪人,不仅仅写下了《望海潮》,让觊觎江南的完颜亮更加觊觎,更用多情细腻的笔触,让痴情的女子更加痴情。

  7、柳永之词,始终以一情字为主线贯穿整个文学创作之路。动情处,令七尺男儿泪满衣衫;细微处,像雨夜听荷般诗意。写前人所写,却更胜一筹;创前人未有,泽被后世。

  8、男欢女爱,美而不俗。文笔坦露、大胆,不落窠臼;心涌友善,以平等地位之观念,抒写红尘女子喜怒哀乐。在他的眼里,男女平等,即使烟花女子也一视同仁。此种情怀,若无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岂能这样至情、至诚。

  9、这天,我们走进这位天才词人的心灵世界,真切体味到他那动人的情感、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所营造的异域美空间。也真实地触摸到了他的灵魂: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也看到了这么一个历经磨难成为自己境界中真正的王者——白衣卿相柳永!

  10、他是一个比谪仙更浪漫的人,他是一个比东坡更多情的人。他是用词句覆盖了市井陌楼堂馆所,他踌躇满志命运不堪的浪子——奉旨填词柳三变。

  11、水墨城镇,是他生活的底色,和着微风,就着夕阳,写下瑰丽的词句。灯红酒绿,是歌女们穿梭的小巷,伴着琴弦,踏着舞步,他的词曲在神光离合中窜腾。天纵的才情,奈何年少轻狂,失了一生所向的仕途。只好怅然行走天下,醉那无用之酒,钟那无用之情,把酒黄昏,作别伊人。榨尽一生的辛酸悲凉,成那一声声歌女口中词。而这一生便郁郁而终。

  雨霖铃教案(十):

  《雨霖铃》教案

  ——有效教学督导课

  执教:朱维杰

  【学习目标】

  ⒈在诵读中体味柳永的伤别之情。

  ⒉借助联想、想象,品读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见时难别亦难”,古往今来,离别的那一份柔情,那一腔眷恋,给多少有情人的心底投下了浓重的阴影,文人墨客也无法摆脱如此的伤痛,但他们用自己的才思创作了许许多多不朽的名篇。这天,我们就走进柳永笔下的离别世界,倾听柳永的伤别哀歌。

  二、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

  1、在诵读中体味柳永的伤别之情。

  2、借助联想、想象,品读语言,体味意境。

  三、走近柳永

  柳永(约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柳郎中。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其词多写歌妓愁苦和城市风光,尤其擅长写羁旅行役之情,表现封建社会文人怀才失意的情绪。其词情感多凄婉哀伤。著有《乐章集》。

  四、探究文本

  1、请大家听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明确此词的主旨句是哪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感情基调:哀伤凄苦

  2、请同学们回顾诗词诵读的注意事项:

  明确:节拍的划分

  重读的字词

  语速的快慢

  声调的起伏

  3、请同学们在范读的提示下,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诵读事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4、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诵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并补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明确:萧瑟之秋,天色已晚,雨后寒意袭人,耳中恰闻凄凉悲切的蝉声。寥寥几笔勾勒出送别的典型环境,渲染凄清苦切的氛围,“对/长亭/晚”又极具顿挫之感。分别时凄凉悲苦之情无不糅进这幅秋悲图中。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明确:分别在即,欲饮无绪,一面留恋情浓,另一面却兰舟催发,内心的不舍、无奈甚至怨恨的复杂情愫便跃然纸上。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明确:作者描述“执”“看”的典型动作,刻画“泪眼”“凝噎”的典型情态,“执子之手”却并不是“与子偕老”,而是万般无奈心酸的离别,从此天涯海角,相会无期,情如潮涌却都哽咽在喉,变作“无语”,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明确:江面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云气重重下压,给人压抑沉闷之感,未离别已想象行程遥远。情绪也恰如千里江波般绵长,如沉沉暮霭般厚重,如楚地天空一样空阔无际。阔远凄清的意境中便弥漫着漂泊无依、孤苦无奈的愁绪,作者因情生景,景中含情,水色天光也投上无边阴影。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明确:作者直抒胸臆,离别伤感,古已有之,但恰逢无限冷落凄清的秋天,情何以堪?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借酒消愁,却偏于酒醒后见引发别情的杨柳,难免使人触景生情,拂晓凉风,让人凉上加凉心更凉。偏此时月也残缺不全,月圆人圆的完美愿望也化作泡影。哀伤凄苦之情与凄清萧瑟之景水乳交融,“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明确:离开心爱之人,自然无心赏“良辰美景”,“良辰美景”也就如同“虚设”;但“良辰美景”又怎能“虚设”?每遇好景反而引发思情念意,勾起无限伤感凄楚之情,“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千般柔情,万般蜜意,无人可诉,无处可说,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5、在刚才几位同学的深入体会基础上,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全词。学生主动读全词。

  6、请大家找出词中的景语、情语。(多媒体)

  总结:词中描述离别时的典型景物,勾勒人物的典型情态,想象别后的情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淋漓尽致地表现离别时的哀伤凄苦之情。

  7、从文本中选取喜欢的一句话,展开联想、想象,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可描绘画面也可集中抒情。

  8、学生分小组交流,推荐优秀段落,全班交流,并整理到周记本上。

  这堂课,我们透过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深入品味了柳永因离别而生的哀伤凄苦之情,无论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让我们把柳永笔下的这份人类完美的情感珍藏心间。

  雨霖铃教案(十一):

  柳永《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品鉴意象,赏析意境,感受词中的“画意美”

  2、语言赏析,把握柳永词俗语的特征,体味情感

  【教学重点】

  1、品鉴意象,赏析意境

  2、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意境,感受词中的“画意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景还原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师生听歌)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起立)老师好!

  师:大家明白这是谁演唱的歌曲么?

  生:邓丽君

  师:恩,没错。相信大家对邓丽君是很熟悉的。那又是谁为邓丽君作词呢?生:柳永

  师:很好!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盛传“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在当时有多少的粉丝阿,或许比此刻的周杰伦、蔡依林、五月天等歌手还要火吧。恰好前两年穿越剧活跃在荧屏上,那么让我们也穿越一回,走进柳永的时代,去聆听他的歌曲(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能够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直接表达作者离别情绪的一句话。(播放范读)

  师:许多同学已经陶醉其中,请告诉我,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情绪呢?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大家听得很用心,也很善于动脑,作者的情绪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生:悲哀,凄凉。

  师:是阿!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对于别离我们并不陌生,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情绪是十分普遍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生(预设):我觉得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阿!

  三、品鉴意象,赏析意境

  师:说得真好阿!说你是柳永的知音也不为过阿!柳永和爱人是在清秋时节离别,那么作者又抓住了清秋时节的哪些特点来表达自己的离别之苦。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生: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师:大家找得很全。这些意象有眼前作者所能看到的实景,当然也有作者虚设的景物,你能够辨析么?

  生: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是实景

  师:追问,你是如何辨析的?

  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是作者离开恋人之后想象的景物。“念”在那里是“想、想到”的意思。

  师:分析的十分好。针对这些意象,(1)试分析他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些意象会给你这种感觉?(2)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一两个词进行概括。

  (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3分钟时间,做好记录)

  生1: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留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生2: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这长亭常作饯别,这儿既交代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庾信《哀江南赋》中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句,词人联想到“天下悲哀处,长亭更短亭”,更能撩人情怀,悲哀难忍。

  生3:兰舟——借指船夫

  兰舟是对船的美称。词中的“兰舟”借指船夫。“骤雨初歇”后该是上船启程了,为何在词人心中又是“催”呢?船夫不解作者此时的心意阿,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生4:杨柳岸:寄托愁思的地方,《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又是寄别之物,因其枝条柔嫩,“缠缠绵绵到天涯”,谐音“留”。

  生5:晓风:清冷令人微带寒战的风,因为在冷落清秋节。

  生6:烟波、暮霭、楚天:既曰“暮霭”,又曰“烟波”,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能够想见。同时,江月如此浩渺更是衬托前途之迷茫、不可知。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能够透过抓关键词来进行赏析: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

  生:回答

  师:[小结]作者在哀婉伤感情绪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凄美的离别图。正如俄罗斯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诗或好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独特的意境、风格。”总之,柳永笔下这幅“画”之所以美,就在于其中有景、有物、有人、有情。唯有景,才使万物秀丽;唯有物,才使万物存在;唯有人,才使万物有灵;而唯有情,才使这一切富有神韵。柳永词的美,在于“情之真”,只因为有情,才如此凄切优美。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的相思苦和离别情。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三、语言赏析

  师:透过分析和朗读,我们发现柳永词的秀丽除其溢满真情,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永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投影冯煦评论)“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险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能达之情,而出于自然。”——冯煦《蒿庵论词》那我们该如何理解评论中“自然”一词?让我们再次走进文字,仔细品味,你觉得柳永的文字有什么特点?

  生1:写景言语以通常的口语来修饰、形容,“寒蝉”之“凄切”,“长亭”之“晚”,“雨”之“骤”之“初歇”,“烟波”之“千里”,“暮霭”之“沉沉”,“楚天”之“阔”,其中名句仅以“杨柳”冠以“岸”,“晓风”与“残月”并列而已。这些词语都为人们所习惯,虽淡犹浓,虽素愈真。

  生2:写人之笔,“执手相看泪眼”一句,并无可疑形容之处,却传递出情深意蜜的神韵,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生3:写情,“多情自古伤离别”句,直而不失其真,“便纵有千种风情”句俗而不失其真。师:大家分析的太好了。“自然”既指感情之自然,也指用语的自然。柳永词不喜堆砌辞藻,

  而是以本色的语言、白描之笔来塑造形象。犹如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柳永词的语言自然、通俗,自有特色。正是这种情真、语俗的魅力,让柳永的词跨越了民族,跨越了肤色,跨越了时空,故而有“凡有进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就应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明白,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情绪叫相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五、作业布置

  师:词还有个别名,大家明白叫什么吗?

  生:“诗余”

  师:对,“诗余”。可见诗词本是一家,那么大家能不能选取《雨霖铃》中的意象,把这首词改写成诗呢?试试看吧!(幻灯9:【拓展应用】“词改诗”)

  示例1:

  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

  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

  示例2:

  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

  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

  六、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意象意境“情”伤别离细节描述

  雨霖铃教案(十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透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我们之前在讲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能够分为两个流派,我们请为同学来回答一下具体是指哪两个?并说出一到两个代表?

  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而婉约派则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板书题目)

  相信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对于作者有了必须的了解。在这儿就不做具体讲述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同时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哀婉、悲伤、凄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先看上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描绘了怎样一个画面?

  描绘了一个情人离别时的场景。同时指出事件发生的季节是在秋季、时间是傍晚、地点是在

  长亭。

  2)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它是如何奠定的?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从而我们能够看出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写饯别时的情绪,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应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样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之后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此刻“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能够想见他的情绪。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齐,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但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可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四、整体归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

  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小结:

  这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情

  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

  (实)

  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

  (实)

  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

  (虚)

【雨霖铃教案】相关文章:

《雨霖铃》教案01-23

柳永《雨霖铃》 教案10-07

《雨霖铃》教案模板08-25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6篇)10-06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03-07

《雨霖铃》教案(精选21篇)11-05

《雨霖铃》教案(精选11篇)12-14

《雨霖铃》教案15篇01-25

《雨霖铃》教案(15篇)01-25

雨霖铃翻译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