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19 08:41:54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必备)找规律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找规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找规律教学设计15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规律的学习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优化的过程。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体会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用课本出示例1情境图)为了庆祝国庆节,工人把广场布置得非常美丽,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景图,看看工人是按怎样的规律布置的?

  (引导由近到远观察情境图,说出:盆花、彩灯、彩旗)(板书:1、盆花,2、彩灯,3、彩旗)

  1、盆花:每2盆一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出)

  2、彩管:每3盏一组

  3、彩旗:每4面一组

  师:从左到右按颜色分,它们蕴含着什么数学规律?

  (给学生自己找,并和同桌说一说。)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寻找它们蕴含着什么数学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应用“引领式”导学,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目的是提高学生观察的顺序性(由近及远),初步感知周期现象中排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或“圈一圈”等方式描述周期性、进一步感知周期性,目的.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个周期即一个组,为理解组的意义做铺垫。

  二、自主探究(先学)

  师:找一找蕴含的规律,试一试解决下面的问题。

  “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出示)

  师:(齐读问题后)请同学们通过自学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学习(可以利用课本资源)再与小组同学交流,老师巡视、适时指导并了解学生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后教”做准备。

  三、学生展示、交流(后教)

  预设知识点:

  (1)、画图法:画出15盆花,用数字1至15从左起标上去等

  (2)、列举法:分别列出从左起蓝花和红花的盆序数

  (3)、计算法:把2盆看做一组,15÷2=7(组)……1(盆)

  提问:谁知道算式中的“7”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认识:把15盆花每2盆为1组;分成了7组,还多1盆。剩下的1盆是下一组即第8组的第1盆,由于每组的第1盆是蓝花,第2盆是红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

  四、当堂训练

  1、独立尝试,优化方法

  师:现在如果让你告诉大家“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的颜色,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第18盏呢?”小组里互相说说。(课本出示“试一试”第1题)

  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计算的方法?怎样计算?(用画图法、列举法比较麻烦)

  (指名汇报各自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17÷3=5(组)……2(盏)说清楚每个数据表示的意思,特别是余数是指每组里的第几个。进一步引出当18÷3=6(组)余数是“0”时,余数表示每组里的第几个?)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展示计算方法。)

  师:能用这种方法算一算“从左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是什么颜色吗?”

  (指名学生板演,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先学”的基础上,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展示表现出来,让能者“教”,使学生对新学习的知识了解得更充分、更全面。在做“试一试”的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组”、“余数”各表示的意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第2题;

  (2)、做“练一练”第3题

  (3)、做“练习十”第1题(选做题)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所学知识的运用,进一步巩固加深。

  五、总结: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你能举出生活中的规律吗?

  如:红绿灯;七彩的霓虹灯闪动;一年四季;时间等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反思:发现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体会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这节课的主攻目标。我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教学。收获不小,问题不少。

  1、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课堂一样有精彩不断。在这节课中的“先学”部分,我完全放开学生去自学,让学生自己用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去学习,有几个学生的学法很新颖:学生1,用112去排列15盆花,1代表蓝色,2代表红色,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学生2,用OΟ去排列15盆花,O代表蓝色,代表红色。这些意外的惊喜正是学生学习智慧的火花。

  2、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为了突破难点,当我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当学生发现计算也可以很容易发现规律时又提出“谁知道算式中的‘7’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的问题,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学习任务中自己探索学习的方法,一步步深入学习,最后突破难点。

找规律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例1情境图的课件。

  学具: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等。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二、教学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一会儿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2.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各种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规律的理解。

  预设1:彩旗是按照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的顺序重复排列的。

  预设2:彩花是按照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这样的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

  预设3:彩灯笼是按照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这样的顺序重复排列的。

  预设4:跳舞的同学是按照一名男生、一名女生、一名男生、一名女生、一名男生、一名女生这样的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刚才找到的彩花、彩旗、彩灯笼,还有围成跳舞的同学们,都是按照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像这样按照顺序地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板书:找,依次、重复出现)

  3.按发现的规律在图上圈一圈。

  教师: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可真不少!在我们上面找到的每一组规律中都有重复的部分。每组规律重复的部分一样吗?我们一起来圈一圈、找一找吧。

  学生边在图上圈边说,找出图中重复的部分。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圈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按照顺序一组一组地不断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准确地发现规律中重复的部分是找规律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规律。

  4.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有规律地挂彩旗、彩花、彩灯笼的呢?

  三、拓展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刚才我们都是在找规律,现在我们来摆规律。学生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

  3.老师用教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先摆3个,让学生观察这3个图形有什么不同?接着摆,最后的3个让学生上黑板摆)

  4.涂一涂85页做一做,请你先想一想自己打算按怎样的规律涂色,再动笔涂一涂。

  四、联系生活

  同学们不但会找规律,还学会了摆规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规律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找找自己身边有规律的事物。教师图片展示。

  五、知识延伸,创造规律

  和父母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教学反思:

  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魔术”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3、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

  4、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涂色,摆学具、活动,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找规律教学设计3

  一、引言

  小学数学是人的知识学习中重要一环。而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是教师最大的愿望。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特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的方法。”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则是设计组织好学生活动,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可以采用自主参与式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创新,从小学生就要开始培养。

  二、《找规律》的教材与学情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找规律》知识体系的起始内容,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新起点。简明自然辩证法词典中对规律是这样定义的:“规律是现象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的特点是::它是现象内在固有的本质属性。因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的,个别中存在一般,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普遍规律也与特殊规律、个别规律相联系,并寓于特殊和个别的.规律之中,并通过对个别表现出来。”从哲学中可以看出,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而数学里面的《找规律》则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与观察能力。这部分内容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下册。小学生虽然很小,但是他们在从小的观察活动中对事物的观察很仔细,这样就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精要巧设计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把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方面要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猜一猜、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理解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找规律》部分的重点在于能发现简单的有规律的排列并用语言叙述,而难点则是创造规律,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中要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若干、课件等,以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具体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动手操作,建构规律;联系与深入生活,寻找规律。

  (一)、创设情境,培养感性知识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学生们回答:儿童节。教师接着问:那你们打算怎样庆祝节日呢?小学生举手回答:唱歌跳舞表演节目。老师根据这个情景再说:一班的小朋友已经把舞台布置好了,那我们去看一看!

  老师让学生观察一班学生布置好的舞台,问本班小学生:你们感觉怎么样呢?小学生会说美呀、多漂亮之类的话。在这个时候教师循着学生的感性知识,接着问: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然后学生分组来作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这个过程可以控制在5分钟左右。

  (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1、找彩旗规律。教师要求学生要重点观察彩旗,深入理解。

  教师:仔细观察老师贴在黑板上的彩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了……

  教师:这些彩旗是随便摆放的吗?是怎么摆放的?先自己看看,再把看到的和同桌说说。

  学生甲:彩旗是按照一面红一面黄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学生乙:彩旗是按照一面红一面黄又一面红一面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放下去的。

  教师:为了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能不能按它们的排列顺序,给彩旗分分组?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分。

  2、展示学生分组的答题纸

  教师展示一些孩子的分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一组用圆圈;2、长方形;3、正方形;4、竖线;5、横线;6、分类。

  3、师生共同解读分法

  (1)教师:能看懂他们的分法吗?他们是怎么分的?

  学生:他是红黄为一组这样分的,红黄又为一组这样分的……

  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小结一下:这其实就是我们学过分类,但如果这样分,我们就破坏了这些彩旗本身的排列顺序了,而且不能让我们把这样的排列看得更清楚,所以,我们要注意:分组是在不改变排列顺序的前提下。

  (3)、找共性:让我们来看看这三种分法,他们都是怎么分的?

  (4)、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几组彩旗,要求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并且猜想:后面的彩旗是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按一面红旗一面黄旗的顺序两个为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找规律。

  (三)、动手操作,建构规律

  1、第一关:涂一涂。

  要求:请你用我们刚才找规律的方法先分分组,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最后涂一涂,比一比谁最快?学生涂——交流——汇报。

  2、第二关:猜一猜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3、第三关:摆一摆:

  要求:结合自己手上的材料,商量一下你们自己要创造什么样的规律,再动手。

  还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如声音与动作中的规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这样的规律。然后教师小结。

  四、结束语

  通过学生在找规律过程中的观察、动手操作、联系生活实际去发现规律,这样卡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索、创新的能力。小学生是每个人学习生活都要经历的角色,而小学数学的学习为每个人一生的学习作出了铺垫与支撑的作用。如何寻找规律,还需要每个人坚持辩证法,努力做到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找规律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7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数列与数组的排列规律,并能够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在发现规律、与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与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数列与数组的变体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数列与数组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激励引入

  (一)成果展示,复习旧知:

  1.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我们生活的规律美吧?课件呈现学生课外收集的利用重复形成规律美的图片。

  2.这些图片漂亮吗?谁来图片中的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都是按什么规律来排列的?

  3.请你说一说:这些图片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重复出现。

  (二)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1.师:其实规律有很多种,刚才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的重复出现。

  2.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找规律,但今天学习的规律要比上节课的更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的对学生收集图片的展示,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简单梳理与复习,并且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励,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需求。】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数形对应,感知规律

  (1)说一说:分步呈现例3的第(1)小题上面的四组图形: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让学生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并请学生代表汇报。

  (2)摆一摆: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把这几组图形也像这样的摆放出来吗?或者利用手中的.笔将几组图形画出来吗?

  (3)想一想:先让学生来谈一谈:摆图形与画图形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麻烦?再启发学生: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也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将每组图形相对应的正方形个数用数表示出来。

  (4)如果按这样的规律再往后摆一组图形,应摆几个?为什么?如果让你按这样的规律再来表示出几组,你是愿意摆图形还是写数呢?

  (5)比一比:我们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字的重复,而今天学习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与教师的引导,利用图形与数的结合,注重图形与数列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在直观的认识的基础上能初步抽象出等差数列的一般规律。】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呈现例3第(1)小题下面的四组图形

  (1)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发现下面这些图形与数排列的规律?

  (2)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3)比较:这一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与上面的那一组一样吗?

  (4)小结:相同点: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不同点: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个数。

  (5)简单介绍等差数列:像这样,每相邻两个数后一个数减前一个数的差都一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图形与数列的规律,并且通过比较、概括,发现这两组规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了全面的认识。】

  3.独立学习,认知规律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看哪个同学先找到规律,并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代表汇报,教师配合板书。

  (3)比较、归纳:这两组等差数列的变化规律是: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4)让学生在直接在书上填写出剩余的四个数。师生再进行简单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层层过渡与递进,学生已经完全能借助方法的迁移,顺利地通过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完整的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4.适时反馈,巩固认识

  (1)完成P87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

  (2)你能自己设计这样的一组数吗?

  (二)探究数组中的变化规律:

  1.小组合作,发现规律:课件完整呈现例4。

  (1)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看看哪一组先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完成填空。

  (2)小组代表汇报:师:两个括号里分别填多少?为什么?

  (3)多让几个学生来说一说其中的规律。可能会有:①想45+50=90;②想90-40=50;③想40和50组成90。对于这些发现,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2.比较规律,提炼方法。

  (1)想一想:这道题每组数的规律与前面的等差数列的规律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是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差不变;而这一题是这三个数之间都有不变的和或差的关系。

  (2)教师小结: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规律虽然不再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得到的,每组图形、每个数或每组数都在变,但其中一定还隐藏着不变的东西,我们就是先要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才能找到规律。

  ②我们在找规律时,要善于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和差关系。

  3.应用方法,设计规律:

  (1)请你按照这样类似的规律来设计一个数列与数组,来考考大家。

  (2)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作业,教师板书,与学生一起来找其中的规律。

  (3)完成P87“做一做”的第2题。

  【设计意图:因为例4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所以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并且通过分析、比较、归纳与概括,让学生初步理解要在变化中找到不变量,体会所学规律背后的共同规律。】

  三、利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基本练习:P89练习二十的第3、7题。

  (二)提高练习:练习二十第6、8、10题

  (三)变式练习:练习二十第5、11、12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练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师小结:

  1.规律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但背后体现的规律可能是同一个。

  2.找规律就是要找到这些图形、数列与数组背后隐藏着的“不变”的东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同时通过教师的归纳与提炼,让学生理解找规律的本质,初步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找规律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一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例一情境图的课件。

  学具:例一中的彩旗、彩花、灯笼等。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老师发一个口令,你们用动作来完成。

  师:拍拍手,拍拍手,跺跺脚。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接下去该做什么呢?

  师:哇,你们真聪明,猜得很准,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猜到的呢?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象这样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事物,我们把这种排列方式叫做规律。(板书:规律)

  师:下面,我们来做第二个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这里有红、黄、绿等几种颜色的爱心,老师先出示一张红色爱心,你们大胆猜一猜,老师第二张会出示什么颜色的爱心呢?老师出示第二张黄色的爱心后,在让同学们猜一猜第三张,依此类推,直到完全猜到为止。

  师:同学们开始猜得不准,后来猜得很准,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开始没有规律,后来有规律。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一组、重复出现)

  二、探究新知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大家一定很高兴吧,大家是不是想把自己的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过一个开心的儿童节呢。这是我们实验小学六一儿童节时要把教室布置成的样子,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学例一,大家说,好看吗?

  师:大家看一下,图中都有些什么?

  生:有彩花、彩旗、灯笼,还有男女同学围成圈跳舞。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1,学生自己观察一会儿。2,小组合作探究。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各种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规律的理解。

  课件出示彩旗图

  我们先来找一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生:彩旗的规律是一面黄、一面红,又一面黄、一面红不断排列的

  师:我们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彩旗的规律呢?教师指导。

  彩旗的规律是按一面黄、一面红为一组重复出现的。

  师:大家说的真好,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老师现在要在彩旗的后面再摆一面旗,按照彩旗的规律应该摆什么颜色的呢?

  生:黄色的。

  师:说得真准,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因为彩旗的规律是一面黄、一面红,所以红旗的后面肯定是黄旗。

  师:真好,老师如果让你用画圈的方式给彩旗分组,你会吗?学生画圈后,教师总结,彩旗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

  课件出示彩花情境图

  师:彩旗的排列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有什么排列规律呢?给他们怎么分组?如果在后面加一朵,应该加什么颜色的呢?

  生:彩花是按照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如果在后面加一朵,应该加红色的。

  课件出示灯笼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你们看一看灯笼有什么排列规律?

  生:灯笼的排列规律是一个红灯笼、两个蓝灯笼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图中你还发现其他有规律的物体吗?对,围成一圈跳舞的学生也是有规律的。

  课件展示跳舞的学生

  师:谁来说说跳舞的学生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跳舞的小朋友们是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师:你能接着往下画一组吗?

  课件展示绘图内容,先个人思考,再合作探究,然后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象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们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准确发现规律中重复的部分(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它能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和把握规律。

  三,知识应用

  1,(课件展示85页的做一做),师:请你先想一想自己打算按怎样的规律涂色,再动笔涂一涂。

  完成后组织全班同学交流,相互判断并欣赏大家创造的规律。并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涂色时是怎么想的。

  2,做动作,猜规律,课件展示作业内容,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3,找规律,画一画,课件展示作业内容。并说一说他们分别是按什么分类的。

  他们是按形状分类的,上面应画圆柱,下面应画三角形。

  4,找规律,涂一涂。课件展示作业内容,学生完成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总结

找规律教学设计6

  一、“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审视

  数学中探索规律的过程,实际上是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综合运用的过程。过去我们比较强调演绎推理,弱化了合情推理,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合情推理是丰富多彩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合情推理。彭加勒曾经说:“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因此,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活动中,既要用合情推理发现数学规律,又要用演绎推理加以论证,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两者缺一不可。这就好比人在迷雾中前行的眼睛与双腿,既要用眼睛观察方向、探寻道路,又要靠双腿循序渐进、达到目标。虽然合情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在推理过程中,大胆的设想,超乎寻常的猜想,往往孕伏着发明创造的潜质。让学生在给定的事物中发现、探求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突出探究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现行教材设计特点的分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都对“探索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合理选择和精心设计。但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内容选取相差甚远,编排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下面是人教版教科书中“探索规律”的单元设计:可见,关于“探索规律”的内容分别在学段中以主题单元方式进行了独立设计,把探索规律的教学作为培养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综观各册教材进一步发现,在其他各个学习领域,还以分散渗透的方式穿插编排了有关数学规律的探索性内容,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把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人教版教材以独立单元设计的“探索规律”的内容相对较多,并且分布在各个年级。选取的内容主要是图形变化规律、数列变化规律和操作活动变化规律。内容设计的活动性、探究性比较强,一些内容直接设计在“数学实践活动”之中。如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搭配的规律”;五年级上册《量一量找规律》中,通过操作实验探索规律等。并且注意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数和形的变化规律,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美丽。

  三、合理建构内容形式

  《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在公式、法则、算法等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中强调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的过程;另一方面,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因此,小学数学中“探索规律”的内容,主要是数、式、形的规律的探索,并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即在不同阶段设置独立的单元以适当的主题进行“探索规律”的学习,同时以相关内容的学习为载体,以分散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培养学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的能力。探索数的变化规律,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已经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探索数的变化规律的形式可以是在数列中找规律、数表中找规律、数与形的结合中找规律等。在低年级可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规律更多地了解数的意义,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推理能力,为第二学段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作准备。:探索形的变化规律,可从一、二年级开始,通过让学生观察简单的不同图形的排列,发现其排列规律,从而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图形。这有利于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找规律的思想方法。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有时需要画图和操作,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手脑并用,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增强空间观念。算式中找规律可通过一组或多组相似的式子,让学生从中发现式子与式子之间规律性的变化,然后根据找到的规律填算式或写出算式的答案。这里,减法算式中隐含着“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变化规律。可通过先计算,再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感受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一方面,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独立设置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如苏教版教材中通过填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另一方面,可分散设计一些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练习题。

  “探索规律”内容的设计,应体现素材选取生活化、情境设置趣味化、呈现方式多样化等特点。也就是说,要从儿童身边的事例入手,设计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使数学学习更加生活化、社会化、趣味化;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并且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内容,如图形、漫画、表格、文字等。学生探索规律时需要从题干、表格、人物之间的对话等当中获取信息,有时信息多余,需要学生选择,有时信息不足,需要学生设法间接获取,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或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四、恰当把握内容设计的层次性和探索性

找规律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北京版数学一年级第二册81页“找规律”

  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材背景分析

  “找规律”是北京版数学一年级第二册探索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变化的规律。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第一次接触,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索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手段与技术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教具磁力贴(图形、食物、动物)若干、彩笔、白纸。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通过找一找、画一画、摆一摆等、认识简单规律和创造规律,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看大屏幕猜圆形的`颜色,第一行猜一个对一个,第二行乱七八糟。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行有规律,第二行没有规律。有规律就好猜,没规律就不好猜,所以规律很重要,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小动物们和我们一起来上数学课了,看看它们有规律吗?

  它们是按照一个小狮子,一头大象,一个小狮子,一头大象这样排列的。

  先出现一个小狮子,一头大象,后面又是小狮子大象,像这样后面重复小狮子大象的出现,我们就称小狮子和大象为“一组”。板书:一组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入手,学习什么是一组,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行有规律吗?什么规律?(这行是以红红蓝为一组的)。可以按照你发现的规律有节奏的读一读吗?(读完一组后停顿一下红红蓝、红红蓝、红红蓝)像这样后面一组和前面一模一样的出现,我们叫做重复出现。板书:重复出现。【设计意图】有颜色的圆形比小动物要抽象一步,通过这行图形来理解“重复出现”,体会后面一组和前面一组一模一样,像这样,把后面的出现叫做“重复出现”。

  3、认真观察这行规律是一个一个重复出现的还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这行有规律吗?(有、没有)有什么规律?(红黄红为一组重复出现的)有节奏的读一读(红黄红、红黄红、红黄红)

  【设计意图】部分同学认为没有规律,难点在于两个红色虽然紧挨着,但是它们一个为头,一个为尾,是以红黄红为一组重复出现的,可通过其他同学的读,来让所有学生知道这行是有规律的。

  2、这行有规律吗?(有)几个图形为一组在重复出现?(4个)

  3、看这两行,第一行颜色不同,形状相同,形成了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第二行,恰恰相反,颜色相同,形状不同,也形成了一组规律。看看这第三行,颜色相同,形状也相同,还有规律吗?

  有规律,前三个图形为一组在重复出现。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了解到颜色不同可以形成规律,形状不同可以形成规律,而第三组是由于位置不同形成的规律。

  猜一猜三个问号下面藏着的是什么图形?

  猜一猜字母下面藏着的是什么颜色?

  猜一猜括号里应该填什么数?

  【设计意图】会找规律还远远不够,人们找到规律往往是为了使用规律,这三道题主要是通过找到规律来使用规律解决为题。

  4、创造规律

  在白纸上用彩笔创造规律,投影上展示。设计1:圆形,颜色有规律。设计2:颜色相同,形状有规律。设计3:位置有规律。

  设计4:画出不同的图案。如:蛋糕,汉堡,冰激凌;蛋糕,汉堡,冰激凌?? 【设计意图】在应用中升华,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5、欣赏大自然中的规律美

  四、归纳整理,总结全课与大家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1.找规律

  2.用规律

  3.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

  六、学习效果评价

  1、课堂上及时运用语言、手势、眼神等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2、抓住机会,在操作活动和小组汇报、生生互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七、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争给学生们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这些有效的方式使学习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并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猜颜色来作为课题导入,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在游戏中学会数学。

  学会知识还要会使用知识,从不同角度让孩子去发现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解决问题,让孩子们体会有些时候有规律好猜,没有规律不好猜,体现规律的重要。

  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规律,让学生们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找规律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造成了阻碍。

  在这节课中,我初步认为教学目标是: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

  1、通过物品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动手创造新的规律,增强合作意识。

  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四、激趣定标

  1、情境导入

  “六一”儿童节的会场创设情境,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情境教学的理念。不但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能让他们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由以往的教师让我学习转变为我自己想要学习。接着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同学们在迎接节日的到来,这与课前创设的情境相吻合,然后学生观察说出教室里有彩旗、灯笼、花朵,它们不是乱摆放的,是有顺序的,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课题——找规律。

  2、认识规律

  这里分三个层次,由浅到深,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接着“灯笼”图和“小朋友排队”图同时出现,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最后出示小花的排列图。原教材中的小花的规律是按绿、红重复出现排下去,但在这里我把小花的规律改为绿、红、黄重复出现,这样就提高了难度,深挖了教材,也是以“放”为主,让学生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这样安排的目的如下:

  (1)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易到难的过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不但面向了全体学生,让不懂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而且也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要求。

  (2)改变原教材小花的`规律,可以避免例题的过于相似。小花由原来的“绿、红”为循环变为“绿、红、黄”三种不同的颜色为循环,不但提高了知识的难度,也避免了学生觉得例题枯燥无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并且为下一个环节中出现的复杂规律做了铺垫。

  3、动手学习

  先让学生做89页按规律涂色的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更好的铺垫。接着再完成第88页的动手摆学具,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地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大胆用“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4、动手创造规律

  5、联系生活,找身边的规律

  学生通过按规律摆学具这一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进一步加强,已经可以判断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所以这个环节出现得很贴切,很自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不但为下一个环节“用数学”做了铺垫,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

找规律教学设计9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贴纸;红、蓝彩色笔;水果图、正方形、星形、圆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

  东东想请你们去参加动物王国的联欢会瞧

  小熊、小猴、小熊、小兔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欢迎你们呢!(电脑出示三排小动物)第一行: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第二行:兔子、猴子、青蛙、小熊第三行: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摆呢?由学生来摆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摆?、探索新知

  2、同桌讨论怎样排才是有规律的排列?提问说排法。

  3、排一排

  找4个同学上来排队总结:(循环排列的规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规律

  而且有许多规律比我们以前学过的更美丽、更复杂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认识规律

  同桌讨论怎样排才是有规律的排列?提问说排法

  三、探索规律

  1、欣赏主题图感知规律

  (出示课件2)

  最近小东家装修了新房子想请大家去做客

  你们愿意吗?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下小东设计的墙壁装修图他设计的图案既美观又有规律可我总觉得乱七八糟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观察一下

  想想有什么样的规律?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到底有什么规律?

  2、合作交流探索规律

  谁愿意来说说你们小组找出了什么样的规律?

  老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观察出一些规律可有些同学却很迷茫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索这幅画面看看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说说每一行都有哪些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3、当学生行与行之间的规律发现后引导其观察列与列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发现变化规律同行与行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同时引导学生斜着看图有什么特征?

  师生小结:大家都发现了每次都是第一个往后移动其他的图形依次往前移动一个位置这种有规律的排列方式

  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排列的规律我们班的同学真棒!同样一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到了不同的规律看来学习需要有心人

  4、地板砖的规律、巩固认知

  小东家的地板砖更漂亮

  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板砖颜色的排列规律

  ①(出示出地板砖的图样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先看看每行都有哪些图形再看看每行颜色的排列顺序

  你发现了什么?有没有像刚才那样的循环规律?

  ②汇报规律

  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每次都是怎么变的?

  ④小结:哦!难怪小东家的地板砖颜色这么漂亮原来它们的排列是有学问的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

  四、运用规律

  2、画一画:练习课本115页练习

  3、找一找: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规律的图形?

  五、欣赏规律

  课件出示有规律的图片

  六、做一做

  七、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些事物排列的规律也用找规律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问题

  同学们想不想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案!出示一块正方形的'"手帕"可是上面什么图案也没有需要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

  给这块手帕设计出有规律的花边或图案注意

  设计的花边或图案要有规律请拿出学具袋

  每个袋子中有一张正方形的纸和图片

  同学们要先想好怎样摆才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图片看谁设计的图案最漂亮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九、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机动)

  同学们设计得真漂亮!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杰作吧!这是谁的能说说你设计的有哪些规律吗?

  十、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找规律教学设计10

  在《找规律》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去找寻和发现规律?怎样通过找寻和运用规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规律的同时,获得数学思考的历练、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迪、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情感的陶冶呢?围绕这些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找”的载体建构

  规律即事物的本质属性,常常蕴藏在大量同类事物和现象之中。《找规律》的教学预设,需要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素材和背景,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探究活动情境。那么,用什么样的活动情境能够有效地诱导和助推学生找寻规律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相接近时,学生往往会自觉地参与其中,主动地提取和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储备去解决问题。因而,从学生生活背景中选取富有童趣的、便于发现与揭示规律、利于历练找寻规律的数学思维与操作技能的典型素材,让学生作为观察、分析和探究等数学活动的内容和载体,是至关重要的。

  如五年级下册《找规律》例1(移动表中红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的安排,主要基于数学知识上的抽象,其情境会挑战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进行数理分析和推理概括。然而现实意义淡了些,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不浓厚,其学习常常是受老师的任务驱动,为找规律而找规律。为此,我们不妨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重组利用,把例题改编成:“如图是10张连号的观摩券,小明和小刚想观摩时坐在相邻两个座位上,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拿票方法?”在鲜活的生活背景中,学生饶有兴致地经历从生活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10个连续的自然数,任意选取相邻的两个,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这样既利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又能真切地体会到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找”的过程历练

  规律本身的内隐性和数学教学活动应当具有的育人功能,决定了《找规律》的教学不光是让学生找寻到某些具体规律是什么、怎么找,更重要的是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等探究活动中习得“找”的方法,演练“找”的技能,感悟“找”的思想,获得“找”的体验,积累“找”的经验。“找”的过程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多元认知方式及其模型的建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理解的思维发展与智慧提升的过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搭配规律》(小明要在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中,选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一顶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时,可这样分层实施:(1)操作中感悟。用娃娃和帽子的实物图片给学生摆一摆,外显学生的操作思维,让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感性经验。(2)反馈中优化。在学生的反馈交流中,呈现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先选木偶娃娃或先选帽子),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思维优化过程。(3)变式中提升。如果没有图片摆,你怎样表示出所有的选配方法呢?有的同学用不同的两种图形分别表示木偶和帽子,用连线的方法表示;有的同学用图形、数字、字母等符号来一一列举出来。(4)比较中发现。通过“如果有(:)个木偶娃娃,(:)顶帽子,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开放式填充练习,让学生自行选取数据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再摘录学生的数据,在观察、比较和进行相关的数理分析后,引导学生揭示规律:木偶的个数乘帽子的顶数就是搭配的种数。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摆图片的具体操作思维,到用图形连线和符号列举的表象演绎,再到从观察、比较变化的数据中发现不变的规律,揭示规律的本质内涵,构建表达规律的数学模型。

  三、“找”的思想渗透

  在《找规律》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于知识层面的“是什么规律”和操作层面的“规律怎样找”,而忽视了“找规律”所承载的思想方法的挖掘与揭示的本质追寻。其实,规律的.背后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相机启迪、适时渗透,才能引领学生立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视角上,真正把握规律的本质属性。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中“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时,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而且两端的物体都是一样的。接着观察它们的数量,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学生通过比较数据,发现两端物体比中间的间隔物体多1。在“试一试”的小棒与圆片的操作中,也验证到了存在同样的规律。在归纳总结规律时,追问学生:“这样排列,为什么两端物体总是要比中间的间隔物体多1呢?”促使学生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理性思考,领悟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一一对应,最后就多出一个兔子,自然兔子要比蘑菇的数量多1的道理,从而有效地避免学生发现规律时的浅层理解和应用时的机械模仿。借助一一对应思想,合理、直观地解释了规律,使学生由内而外地真正理解了规律的内涵。同时通过一一对应思想,把一一间隔排列的情况进行了拓展: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正好能一一对应,所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封闭情况下的一一间隔排列,两种物体也正好能一一对应,它们的数量也是相等的。这样,在一一对应思想的统领之下,学生深刻理解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虽情形不同,数量关系不同,然而找寻或解释规律的思想却可以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

  四、“找”的方法甄选

  《找规律》的教学重点无疑应落在“找”上,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思考角度的不同,“找”的方法自然会有不同。学生往往是采用自认为最好的方法去找寻。在多种方法面前,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甄别、遴选,进而实现方法的优化。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方法优化的时间和空间,蓄意通过教学活动去生成“多种方法”的资源,并适时引导、有效利用,以使优化水到渠成。比如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教学简单的周期规律例1(蓝红依次排列的盆花图)时,在解决“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的问题中,有的同学用不同符号来表示蓝色和红色的盆花,通过枚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同学从左到右给图中的盆花编号,发现编号为奇数的是蓝花,偶数的是红花,从而推想通过对“15”作奇偶性分析解决问题;还有的同学发现了“蓝、红有序,2盆一组”的排列规律,运用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周期变化的既有知识经验,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尔后,在“试一试”的练习中,学生发现了采用奇偶性分析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对于两种元素的情形,并且是符合奇偶排列规律的事物,而对于其他情形的排列则不具有普适效用。当面临“第100盏彩灯是什么颜色”这样的问题时,学生则纷纷放弃了画图枚举的方法而认同了计算的方法,深切地体验到计算方法虽然抽象,但解决这类问题时却具有普适意义。最后让学生比较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自己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在比较中领悟到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整个优化的过程没有教师强硬的“规定”,更多的是学生自主选择,使方法的优化真正成为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

  五、“找”的变式演绎

  规律的找寻和发现是教学的起点,而学生能够自如地进行实际应用才是教学的归宿。会用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与浅层次的模仿,而是能够灵活地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拓展规律的内涵,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规律的现实意义与价值魅力。基于此考虑,规律的练习中应讲求变化。

  首先是练习形式的变化。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练习形式就要力求多样,这样才能有助于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练习,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周期规律》后,让学生用手拍出周期性变化的节奏,倾听规律的音律之美,再说一说生活中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接着动手设计富有周期规律的花边,欣赏规律周而复始的秩序之美,并互相运用规律推算第几个是什么,依据有限来把握无限。

找规律教学设计11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59页-60页例1、“试一试”及练习十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

  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

  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课研究的简单周期现象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有规律现象。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四个“让”:一、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学习;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学习;三、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四、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最终,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的价值所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下,教师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配合课件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应用简单周期现象中的内在规律。

  板书设计:

  找规律

  画图:

  列举:

  计算:15÷2=7(组)……1(盆)

  18÷3=6(组)

找规律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第115~116页例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设备

  图片若干。

  教学设计

  一、旧知回顾

  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 _ _

  1 3 5 7 9 _ _

  2 4 6 8 10 _ _

  (让学生观察,说出每道题中的规律)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设置情境,感知循环排列

  1、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老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步逐一贴出图片:小熊 兔子 猴子 青蛙

  第二步逐一贴出图片:兔子 猴子 青蛙 小熊

  第三步逐一贴出图片:猴子 青蛙 小熊 兔子

  第四步怎样贴呢,学生试贴:青蛙 小熊 兔子 猴子

  师:为什么这样贴呢?说出你的理由。

  2、观察整幅方阵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小动物们轮流做排头。

  生2:图案的对角线处的图案一样。

  ……

  3、请四个学生上台前做类似方阵图中动物的排列,四位同学不停的停换位置。(体会其中循环排列的含义)

  师:深入观察,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同学们像在不停地转圈,重复轮流做排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出其中的排列规律,我们还可以说这种排列方式是循环排列的规律。

  4、小东家搞装修,房子是怎样布置的呢?我们一起参观参观,有什么规律呢?(出示第115页两幅图)学生讨论讲解:墙面与地面都是循环排列的规律。

  三、自由设计,加深感知

  (1)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现在来到小东的房间,小东拿出一些贴画。你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吗?试一试。(学生独立设计,展示交流)。

  (2)根据下面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

  ◇□■ ◇■□ □■◇ — — — —

  (3)讨论:有何规律,与上面的相同吗?

  ☆○● ●☆○ ○●☆ — — — —

  得出:其中的循环排列与上面的方向正好相反。

  (4)试着画一画,你有什么发现。

  □■ △□ ▲△ — — □■

  △▲ ▲□ ■□ — — △▲

  得出:图形的排列呈顺时针循环排列。

  (5)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针面规律)

  四、课后总结

  体验快乐 体验成功

  ──《找规律》说课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研组 肖君

  一、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意图: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的延续学习。一年级下学期以简单的周期排列为主,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则以图形中的循环排列规律为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习发现规律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习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发现图形循环排列的规律。

  二、教学策略

  设计理念:

  在变化无穷的课堂里,到处充满着课改的气息,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性的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主动发展。本节课我就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出发,变教师角色由单纯的指导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给孩子一个自主发现与创造的空间,使他们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产生不断学习的内心需要。

  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对周期排列规律的了解,我充分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图形循环的规律。

  教学方法: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彻底理解图形中的循环规律不是易事。因此我在教学方法的思路体现是:

  教就是为学服务的,教法应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思维具体形象等特征。

  我用游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说学法: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习氛围。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各抒几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孩子在我的课堂里找到自信。

  三、教学程序

  1、游戏激趣、回顾旧知

  回顾旧知,感受生活中的规律,便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延续学习。

  2、游戏激趣、引入新知

  注重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

  新课开始,我就以学生们喜爱的小动物引入,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并让学生进行排列表演,使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

  3、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这些图案都是内容色彩丰富,都是同学们平时喜欢的。使学生在“玩中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堂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出示小东家墙面、地面问题,这一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提示规律。

  4、自由设计、深化新知

  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

  我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设计出不同的循环排列规律。

  反复实践、巩固新知

  “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转盘游戏。设计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的。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低年级儿童趋乐性理特点设计的,师生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各有所得。课虽尽,味犹存。

找规律教学设计13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计算教学不应仅追求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而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愿意亲近计算、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是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下面就如何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进行分析。

  一、找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练习计算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找到计算过程中的规律,让学生按照规律解答计算题,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计算速度。而要更好地做到一题多解,必须引导学生寻找计算过程中的规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规律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在讲授“分数的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授分数计算过程中的一般步骤,即“有乘除先做乘除,然后再计算加减;有括号先解括号,然后再解其他”。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题目,让学生对这一步骤有基本的认识,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一些简便算法,如30×(1/5+1/3),这样一道题目按照正确做法往往需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外面的,但是括号里面的需要通分,比较麻烦,这时教师先让学生计算3×(5+3)和3×5+3×3的结果各是多少,当学生发现两者结果相同时,引导其找到规律,最终学生明白a×(b+c)=a×b+a×c这一规律,随后解答这一题时就会非常快速地将答案做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计算的规律,其印象会更深刻,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二、创情景,激发学生计算欲望

  在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更好地进行计算练习,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加深对计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所学内容,内容可以是风景类、故事类,也可以是竞赛类、游戏类,只要能激发学生计算欲望的情境都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情景中受益。

  如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小数计算,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游戏情境,游戏内容是这样的,班级中有33个同学,每个同学背后背一个数字,其中15人背的为1-15的数字,9人背的是0.1-0.9的数字,还有9人分别背有“+、-”号,随后教师在讲台上随意写出一个数字,如15.2,下面的学生需要根据自己背后的数字与其他同学的数字结合在一起,不管加减只要最后得到的是15.2这一结果就算成功,最快组团的小组获得胜利,经过比赛,背着8、5、3、0.2的学生以最快速度组团成功,而15、0.5、0.3的学生获得第二。这一游戏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计算能力,让学生养成持续计算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欲望。

  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对学生计算欲望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学生能完全沉浸在情景之中,学习将变得更有效。

  三、多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引导学生以后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因此数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其自身的实用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寻找一些数学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计算对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如讲授“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顺序的关系,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位老师给班级同学统计学习成绩,需要将班级中90分以上、80-89、70-79、60-69的同学成绩数量分别计算出来,为了提高计算效率,采用计算机excel进行计算,先利用降序工具进行排序,然后开始数各个分数段的数量,年级中一共有200多名学生,教师如果一个个数非常麻烦,你们能想到一种简单的方法帮老师计算出来各成绩段的人数吗?(提示:利用excel左侧的行数)”这样一道题目与生活中的excel表格联系比较密切,很多喜欢电脑的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打开电脑表格让学生更直观地分析这道题目。经过分析,学生发现90分以上的.最好计算,因为左侧的行数是几就是几,如最后一共90分的行数是5,那就有5位同学为90分以上,但后面的就不好计算了,如15-30行为80分的,那应该有几个80分的呢?有学生想到30-15=15行,教师让他亲自数一下看看是几行,学生数过后发现是16个,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最终学生总结出一个规律,即大行数-小行数+1就是最终的数量。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回家后可能会传授给自己的家长,而当他们明白数学的实际用途后,学习数学的欲望会不断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高年级计算的目的不仅仅是算对算错,而是采用何种方式计算正确,在计算过程中思考了什么,最终学到了什么内容,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计算正确率当做评价学生学得好的唯一标准,而更多的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学以致用和学习欲望培养,在不断深入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找规律教学设计14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升旗和上体育课的时候都是怎么去的?

  生反应(排队)

  师:在排队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快、静、齐)

  师:不仅同学们会排队,小动物们也会排队,大家请看。(投影)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反应(有规律)

  师:这种排列规律是我们在一年级学习时发现的,这种排队规律是比较简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找一找更复杂、更漂亮的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排队,引出动物的排队,让学生能够发现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样设计可以比较自然的导课,从动物的排队入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师:请看大屏幕,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反应。

  1、师:来看看这些小动物在排队中过程中,它们的位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

  师:看来这些动物排队的变化规律有些复杂,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研究,看看这里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2)小组合作,研讨交流。

  小组汇报研讨结果。

  师:如果我把这幅图分开,现在你能够发现怎样的变化规律?(生反应)

  (3)重点引导学生能说出横着看的规律。(提示:先要看从第二次开始动物的位置都是怎样变化的?根据变化说出规律。)

  (4)让生上台演示动物排队的变化现象,帮助生理解掌握规律。

  师:现在,规律已经掌握了,你能按照刚刚发现的规律说出它们第五次排队的情况吗?

  (设计意图:动物的排队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先找动物在排队中的变化规律,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让学生去找其他的排列规律会更简单一些。)

  2、师:很好,不仅小动物会排队,漂亮的图片也会排队,大家看。(出示课件)

  师:你能发现图片在排队时的规律吗?

  让学生观察,自由发言说发现。

  师:你能按照这个规律,说出第四排的排列情况吗?

  3、找方砖的排列规律。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不错,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这些方砖在排队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生反应

  师:你能根据这种规律说出第四行吗?第五行呢?第六行呢?

  师:现在这几行都怎么样?(和前面的重复)

  师:如果按照这种规律继续排出第7行、8行、9行……,你猜会是什么样?

  投影展示

  师:看到这种效果,你有什么感觉?(漂亮)如果用这些方砖给你们家铺地板怎么样?

  师:看来像这种有规律的排列,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在方砖的排列中让学生发现了循环排列,在不断的循环后,让学生感受到方砖排列的很美丽,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有规律的排列可以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美丽,体现了学习找规律的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师:很好,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找出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并画出第4组。

  (1)让生观察说规律

  (2)画出第4组,投影展示。

  2、请你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设计一幅美丽的地板图案:

  (设计意图:前两道练习题和方阵的形式不一样,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摆脱方阵规律的约束,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寻找规律;第三题设计图案,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去做数学。)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找规律教学设计15

  【课题】

  找规律(苏教版小学四年级)

  【教材简解】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单元中第一课时,第48~49页的例1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找规律”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例题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分别观察、分析晾晒的手帕块数和所用夹子个数,小白兔只数和蘑菇个数,篱笆的块数和所用木桩的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规律。“试一试”让学生操作学具表示上述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其中的规律,并对不同现象中的规律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体会相应的数学模型。“想一想”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具有类似数学规律的例子,进一步打开思路,使认识更加清晰。“想想做做”继续呈现出了一些蕴涵同样规律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在直接运用规律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认识。其中第3题还能让学生体会生活现象的复杂多样,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 ”这一规律。

  2,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3,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理念】

  全课设计力图凸显“找”的味道。充分挖掘教材的文本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逐步积累感性认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进行交流。无论是表达间隔排列规律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突出过程中的数学思考。培养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理性精神与规则意识,追求“有本、有人、有效”的数学课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每两个物体之间夹另一个物体”。

  师:同学们在这个月的教师节里,老师受到了一份非常美丽的礼物,大家一起来欣赏(师拿出一个纸盒,从中露出一串千纸鹤最上面的两只,一只红的一只绿的)这是……

  师:对了,你们猜猜看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生猜,师拉出下一个红色的千纸鹤)

  师:(师拉出下一个纸鹤,并且一端固定,使纸鹤串竖直展现在学生面前),其实老师这份神秘的礼物就是一串纸鹤,(手指着纸鹤)它是怎样排列的`?

  师引导生:一红一绿依次间隔排列的。

  师:而且最后一个纸鹤是……

  生:红色。

  师:它与第一个纸鹤的颜色是……学生接:相同的。

  师:这位同学很有审美观,还做到了开头和结尾相呼应啊,那么这样排列的纸鹤是红的多,还是绿的多,这个中间又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其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对“--间隔排列”概念的理解有点困难,教师创设了欣赏纸鹤这个看似简单的环节,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一一间隔排列实例。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吸引学生,注重倾听学生的每一个回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一间隔”这一概念。体现出规律存在的普遍性和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起学习新知的欲望,顺势导入新课。】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1,观察挂图,初步感知

  (1)谈话:其实像这样排列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看大屏幕,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学生答,师相机板书:夹子、手帕;兔子、蘑菇;木桩、篱笆。

  师:同学们看看夹子与手帕,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先看一看,数一数,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2,寻找两种物体之间的排列规律。

  (1)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一进行分析。

  师:我们先来看木桩和篱笆(放大木桩和篱笆图)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一个隔一个,一个木桩一个篱笆,

  师:是有一个木桩就有一个篱笆吗?这里有几个木桩?几个篱笆?(老师板书数据)最后一个木桩后面有篱笆吗?几个木桩围一个篱笆?(每两个木桩中间有一个篱笆)两头的是什么?

  师:谁能把观察的木桩和篱笆的排列特点说一说?

  讨论并小结成:木桩和篱笆一个隔一个排成一排,每两个木桩中间有一个篱笆,两头排的都是篱笆。

  放大兔子和蘑菇图、夹子和手帕图,说说排列特点。

  得出:兔子和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排,每两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两头排的都是兔子。

  夹子和手帕一个隔一个排成一排,每两个夹子中间有一个手帕,两头排的都是夹子。

  (2)观察:这三组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排在两头的物体,我们称为:两端物体;排在中间的物体,我们称为中间物体。

  小结共同点: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物体相同。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两种物体的个数,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同学说一说。

  预设:兔子个数比蘑菇多1,木桩个数比篱笆多1,夹子个数比手帕多1。

  师:谁能概括起来说?

  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我们发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多一。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经历数一数、看一看、列表整理的探索过程,能使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排列有规律,数量相差1 。初步培养学生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规律,体现数学方法的培养。全班交流可以使学生同时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类比分析,验证规律

  1,质疑:是不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物体相同,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呢?我们还得进一步的去验证,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预设生:摆或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去验证,并数一数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把自己验证的过程和自己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

  2,动手验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请两位同学把自己摆的或画的内容放在实物投影机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选的是哪两种物体,怎么摆的?(如学生说出每两个小棒中摆的1个圆片)你得出什么结论?

  3,追问:这与前面发现的规律一样吗?有不一样的例子吗?

  集体汇报结束后,两个人一组,也按照演示同学说的过程,相之间轻声说一说。

  (提醒学生说好后把学具收好)

  4,看老师收到的礼物,现在谁能说说其中排列的规律?

  【设计意图:发现规律后,进而验证规律,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科学的认识规律。并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进入深度探讨的过程。推而广之,联想到生活中大量类似规律的运用,初步感知规律的广泛运用及价值。】

  四、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这种规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你们不但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一双灵巧的手,那么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像这样规律的事物吗?请学生说一说。(5个手指中有4个空档,4排课桌中有3个空档,放学的队伍,学校栽的树等)

  师:老师也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这样的规律,想看看吗?你能说说里面蕴涵的规律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知识源于生活,当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体现着这样的规律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

  五、解决问题,拓展规律

  1,师:这样的规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看一看。(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马路的一边共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师:这里的电线杆和广告牌是怎样排列的呢?

  师:现在告诉我们是排在哪儿的物体?

  要求的是排在……生接:中间的物体。

  师: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师:如果我们把题目的已知条件改成有25个广告牌,那有多少根电线杆呢?对比一下这两道题,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两题中物体的排列是相同的,不同的一个告诉我们的是两端物体要求中间物体,一个告诉我们是中间物体要求的是两端物体。

  2,解决了马路边上的问题,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木匠师傅那儿,请你们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帮木工师傅解决这样的两个问题。

  出示练习(2):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师: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演示),谁能够用我们刚学过的规律来解释一下锯木料?

  师:那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生:5次

  3,师:真不错,我们小朋友的游戏中也有这样的规律问题。

  出示题目:5个女生站成一排做游戏,每两个女生中间站一个男生,需要几个男生?生:答。

  师:你是怎么想的?如果5个女生围成一圈游戏,每两个女生中站1个男生,需要几个男生呢?

  学生通过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或围一围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明白:男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行,夹在中间的男生比女生少1个;当围成一圈时人数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且富有思考的分层练习,加深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及其解题策略的理解,完善认知,形成灵活的解题策略,达到学以至用,提高数学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排队游戏和原有的球串,加深对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接着提出要求,有意识地设置认知障碍,制造思维冲突。拓展认识“两种物件--间隔排列围成一圈,两种物件的数量相等”,这一“封闭式一一间隔排列”的拓展性问题,前后呼应,趣味性强。】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规律啊?

  师:是啊,其实有规律的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许多规律,解决许多问题。

  六、思考题

  老师这儿还为你们准备了一道思考题:盒子里有一些用线串起来的红绿一一间隔排列的纸鹤,红纸鹤有5只,绿纸鹤可能有几只?

  学生讨论研究

  【设计意图:来源于生活的一个个有趣的、实际的、熟悉的问题,能学生感到亲切,乐意探索。层次分明,典型齐全的习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具有同样规律的事物很多,运用“规律”可以解决许多生活问题。在探索问题中使学生掌握从局部观察找到规律,类推及全部事物;从简单的熟知的事物入手,受到启示,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未知的问题的方法;在变式中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规律;创设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求异思维,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找规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学设计03-30

《找规律》的教学设计10-06

《找规律》教学设计10-19

《找规律》教学设计03-05

找规律教学设计10-13

(经典)《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10-14

《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09-02

《找规律》教学设计模板09-11

《找规律》精品教学设计12-18

《找规律》教学设计(精)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