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08 08:45:5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集合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集合4篇]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2.理解景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景观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学会从外观结构和形成原因两方面欣赏旅游景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景区的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各景区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片、自制图片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与启发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通过黄山景区示意图介绍黄山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及其位置。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正式将黄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1)奇松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松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绝妙佳境。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松之奇与哪些生存环境特点有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以下知识: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黄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岩体坚硬,但垂直节理发育,表面易发生球状风化;其次是旅游者的观赏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异,妙趣横生。

  (3)云海

  黄山云海的动态美、朦胧美,呈现出一种天地交融、浑然一体、虚无缥缈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在云海之中构成了一幅朦胧美的画卷,美在天边、美在眼前。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多云海的形成原因。

  点拨:黄山云雾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__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4)温泉

  黄山温泉成因:黄山的花岗岩体庞大,深厚且断层发育,节理发育使地下热能沿断裂处释放,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归纳:黄山四绝

  现象成因奇松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遍布于山巅峰峦之间。黄山松依山势而长,形态有立、有卧、有仰,还有异体同干。正所谓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的松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奇异的姿态闻名于天下。黄山松生存于高峰悬崖之上,那里岩石坚硬,土壤贫瘠。然而,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怪石古人曾留下这样一副对联,极言黄山峰石的奇绝:“人间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黄山群峰之间怪石星罗棋布,形态各异,名物状景,惟妙惟肖。前人谓黄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黄山石之怪还在于它往往有“移目换彩”“移步换形”之妙。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云海“黄山自古云成海”,黄山云海缥缈,瑰丽壮观,气象万千。黄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雾,有“十日九云烟”“山色去来云”之说。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__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温泉与诸多名山相比,黄山因有温泉而备受游人青睐,因此有“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之说。黄山温泉终年喷涌,水洁明净,可饮可浴。温泉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大堡礁纵向分布在离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断续绵延2000余千米。礁区覆盖着澳大利亚大陆架大约35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是世界上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⑴位置、分布

  ①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②大堡礁海域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⑵成因

  形成条件海域环境水温高达2l℃~38℃,且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盐度平均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海水浅,阳光充足地质环境地壳缓慢沉积,珊瑚虫骨骼堆积

  总结:大堡礁的成因:

  ①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②随岛屿下沉逐渐形成。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1)海底世界

  ①大堡礁海域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②从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环境和地质环境可知,大堡礁有的分布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但大多数是分布在水面以下很浅的部位。

  ③欣赏水下景观,只有近距离的观赏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

  大堡礁海区水下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其鲜艳靓丽的色彩足以与珊瑚相媲美。

  (2)热带风光的大陆岛屿和土著部落文化

  思考我国海南岛附近的南海属于热带海区,海中也有珊瑚礁分布。如果有人想在那里建立一个珊瑚礁主题公园,你认为可行吗?

  点拨:学生可以认为“可行”或“不可行”,只要学生能够说出理由就行。

  背景材料:海南岛的三亚大东海——亚龙湾是海南的海滩之一,这里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5.5℃,海水能见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着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鱼种,属珊瑚礁重点保护区。在亚龙湾的西岛,建有我国第一个以贝壳为主题的展览馆,展厅中展出了世界四大洋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珍奇贝壳和珊瑚。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掌握:元阳县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与云南省省会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通过图片展示元阳的美丽和梯田的壮观,云南的元阳梯田景观是居住地风景文化的典型例子。这是近千年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探究活动:根据图文资料,说明元阳修建梯田的地理背景。

  (提示:元阳修建梯田与生存需要、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条件、水源条件等密切相关。)

  说明:首先,地理条件使元阳建梯田成为可能,说明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根据地理条件修建梯田,说明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的一面,需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但改造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第三梯田景观是人地和谐发展的产物。

  3.元阳的梯田景观——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

  初春——流水飞溅,恰似一条条从天而降的银链;

  三四月——宛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要把握观赏时机

  夏末初秋——一片金黄

  冬天——如一面光亮的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

  思考云南元阳梯田四季景色怎样反映了水稻生产的过程?

  点拨:反映了播种、生长、收割的生产过程。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

  二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

  2、运用实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产业转移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又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这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思考,敢探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更好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式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的转移引入)

  (二)新课学习

  1、实例分析明确概念

  实例分析:

  1、日本汽车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技术,市场

  2、服装,制鞋企业的转移————劳动力

  学生结合教材,解释产业转移的概念

  2、比较分析区分类型

  生结合教材分清类型: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

  3、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式变化、原生产地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

  4、课堂活动

  (三)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并强调:不同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产业转移中所处的环节、地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3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07-21

(精品)高二地理教学设计11-16

地理教学设计02-12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汇编[6篇]11-24

关于地理的教学设计01-31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07-11

地理教学设计(推荐)11-20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2-02

地理《农业》教学设计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