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9 17:27:3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跷跷板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跷跷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材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天平等。

  教学流程设计:

  一、 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

  一匹马儿两人骑,

  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骑着笑嘻嘻。

  师:今天,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 (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那谁都玩过跷跷板呢? (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同学体格有差异。)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情形呢? 生: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 翘翘板就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

  (引导学生说甲比乙重,

  乙比甲轻。)

  师:那现在邹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我一起去玩呢? (挑选学生甲。)

  师:老师和甲去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老师那边低,甲那边高。

  生:老师那边会沉下去,甲那边会翘起来,因为老师比甲重,甲比老师轻。

  师:那请大家想一想,邹老师和甲、乙相比,谁最轻?谁最重? 生:邹老师最重,乙最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只是通过观察就看出了谁轻谁重。为了奖励你们,瞧,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宝盒)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第一箱宝藏!接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呢?

  生:有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习比较轻重,继续闯关,收获更多的宝藏吧。

  (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二、探索新知

  1、感受“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呢?

  生:数学书重。

  生: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呀!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 (学生积极想办法。)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轻谁重。

  师: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 : 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 生:同桌合作

  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宝藏!

  (课件展示:宝盒)

  师:不过小朋友们可不能骄傲,因为后面还有精细等着你们来发现哦!、

  2、感受称一称

  师:老师会变魔术,看看我的手里有什么?

  生: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师:赶紧猜猜看哪个重哪个轻。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用刚才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苹果重还是梨重呢。

  (学生掂一掂,依然得到不同的结果。)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不同,这可怎么办呢?谁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同学验证一下呢?

  生:用秤称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天平)

  师:介绍天平的构成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天平,看看左右两个托盘是什么状态? (展示:天平)

  生:平平的

  师:当天平左右两个托盘一样平的时候,我们就说左右两个托盘里的物体一样中。

  师:现在大家在看看天平,看看天平左右两个托盘还一样平吗? (教师操作,把苹果放在天平的左托盘里。)

  生:不一样平,左边沉下来了

  生:苹果重

  师:我们班的同学太厉害了,太善于观察了。当天平地把边托盘沉下去,我们就说哪边的物体重。

  (教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托盘里。)

  师:现在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谁轻谁重呢?

  (学生自由发言,试着说出理由。)

  生:天平动了,梨这一边低。

  生:梨那一边沉下去了,梨比苹果重。

  师:小朋友们真棒,看哪边托盘沉下去就知道哪边重。怎么样,小朋友们在成功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宝藏的同时,还交了天平这个新朋友,以后它也会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

  (出示:宝盒)

  3、练一练

  师:还剩下最后一箱宝藏了,赶紧给自己拍拍手加加油吧! 师:出示一个铅球、一个皮球

  师:小朋友们觉得谁重谁轻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又不统一了。那赶紧想想办法验证一下,看看谁这次猜中了?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

  师:谁想来掂一掂感受一下

  生:掂,铅球重

跷跷板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我们一起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跷跷板教学设计3

  一、实施前的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课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尺平衡的秘密,而且本课活动的过程基本贯穿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经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基础和感受,在“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延伸上册的培养要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结合《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要求,我采用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尝试解释——制定计划,实验探究——思考结论,表达交流——联系生活,应用知识——总结评价,课下制作”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思路吸纳了教材的优点,同时又创新使用教材,将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变成了导课中的观察内容,而且将科学探究的过程适当切块,脉络清楚,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思路。

  二、实施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出示蜡烛跷跷板):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玩过)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师板书:跷跷板)

  (师课件动画演示两学生在玩跷跷板)

  生:跷跷板一边高,一边低,重的一边把轻的一边压起来了。

  生:跷跷板两边不平了。

  师:对,像这样的现象叫做不平衡,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有时两边一样高,是平的,那应该是平衡的现象吧?

  师:对。(师板书:平衡)请看这是一个蜡烛跷跷板,现在它是怎样的?

  生:两边一样高。

  师(点燃两端的蜡烛):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生:它的左右两端不断地翘起来。

  生:一边翘起来,一边落下去,真好玩。

  师:大家的观察真仔细,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为什么点燃蜡烛跷跷板后,它就不断的起起落落呢?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不断运动的?

  生:玩跷跷板时,为什么我能把妈妈跷起来?

  生: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我想可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重的一边往下落,轻的一边会往上升。

  生:对,左边蜡烛油滴下后,重量就会变轻,所以左边就升起来了,

  师:看来,两边的起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师板书,重量?)

  生:我认为除了重量,还可能与位置有关,我们玩跷跷板时,就见过小同学把大同学翘起来,只与重量有关是不对的。

  生:老师,我就曾经把大同学翘起过。

  师:看来,这种现象还与位置有关系,那么位置是相对于哪里说的?

  生:中心。轻的物体离中心远了,照样能把另一边重的物体翘起来。(师板书:距离中心?)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

  生:做实验。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四)思考结论,表达交流

  1、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2、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找相同点,图(1)、(3)、(5)是一类,因为它们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对称了;图(2)、(4)、(6)是一类,因为左右挂得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师生讨论分析第一类:为什么能平衡?学生的表达可以多样化,只要合理即予以认可,如平衡的条件有:

  (1)左右格数一样,重量相同(个数相同);

  (2)左右格数相同,挂得一样多;

  (3)左右挂得一样多,格数相同;

  (4)左右对称就平衡;

  (5)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五)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师(出示课件):有一天,小猴子和大象比赛玩跷跷板,看谁跷起来,结果大象把小猴子跷起来,后来小猴子开动脑筋,找到了跷起大象的方法,你们能猜出小猴子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小猴子离支撑点远一些、几只猴子一块上跷跷板等。)

  2、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六)、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学生交流。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师: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

  三、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没有为学生作出相关届时,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的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便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得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关键问题: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这是为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课堂,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跷跷板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大胆探索翘翘板的多种玩法,发展平衡能力,提高动作灵活性、协调性。

  2、培养幼儿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良好品质。

  重点:通过玩跷跷板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难点:能通过不同摆放的跷跷板路

  活动准备:

  跷跷板每人一个,小木桩4个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5分钟)

  1、每人拿一个跷跷板四散站立,跟随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准备操

  2、跟随教师一起冲浪(站在跷跷板上左右摇晃,前后摇晃)

  二、自由探索跷跷板的玩法(5分钟)

  1、刚刚潘老师带大家一起在跷跷板上玩冲浪,那么现在请我们小朋友想想,我们和跷跷板还有其他玩的方法吗?

  2、幼儿分散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方法如:站在跷跷板上摇晃、跪在跷跷板上摇晃、盘腿坐在跷跷板上摇晃、俯卧在跷跷板上摇晃、仰卧在跷跷板上摇晃、将跷跷板竖放跳跃、将跷跷板倒放站在上面等等。

  3、集合,请不同玩法的幼儿示范,其他幼儿学做。

  三、自由探索多人合作的`玩法(5分钟)

  1、小朋友的本领真大,想出来了那么多好玩的方法,那我可要增加难度了,现在我要求你们2个或者3个小朋友一起来玩,看看哪一组想的方法最多?

  2、幼儿分散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方法如:两人面对面站在跷跷板上手拉手一起摇晃、两人同向站在跷跷板上手拉手一起摇晃、两人背对背站在跷跷板上手拉手一起摇晃、多人将跷跷板排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从上面走过等等(跷跷板可排列成横向、纵向、间隔等类型)。

  3、在探索的同时,教师选出1—2个特别的玩法请幼儿一起来尝试。

  四、游戏:勇敢者之路(10分钟)

  1、按照幼儿能力的强弱分成四组

  游戏方法:

  1)、保持身体平衡,走过勇敢者之路,一次也没有从翘翘板上摔下来的孩子,可以到前方裁判老师那里敲一个章。

  2)难度由易到难分成4条小路,要求幼儿每一条都要去尝试一下。

  2、一个跟着一个走跷跷板,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不断改变跷跷板的摆放,来增加难度。

  3、最终数一数谁的图章最多,谁就是今天的勇气之星。

  五、放松

  1、拍拍手拍怕脚,深呼吸。

  2、游戏结束,幼儿自行归还跷跷板。

跷跷板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1.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并乐意唱歌。

  2.用自然欢快的声音学唱歌曲《跷跷板》

  3.在活动过程中会与同伴合作

  重点难点

  重点:用欢快的声音学唱歌曲难点:学会与同伴合作

  活动准备玩跷跷板视频、曲谱《跷跷板》、幼儿游玩跷跷板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运用情景及视频,进行开嗓练习及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1.模范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进行开嗓练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坐车去游乐场玩吧,先坐汽车(嘀机、火车大(模仿各种音效开嗓练习)

  师:去郊游好开心啊,我们一起唱首歌《小星星》

  2.教师清唱歌曲,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旋律.

  师:今天有两个小朋友也在游乐场玩游戏,我们一起来听听戏。(教师清唱歌曲)

  3.观看视频,熟悉歌曲旋律

  师:一起来看看他们到底在玩什么游戏(边播放视频边唱歌二、运用变换表达开心的方式及手指游戏反复聆听歌曲。

  1.运用变换表达开心的方式反复聆听歌曲

  T-S1:玩跷跷板好开心啊,你开心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动作唱歌曲,最后嗨嗨时用该动作表现)

  T-S2:你有没有不同的表达开心的方式。(我们所有小朋友曲,唱到嗨嗨时做相应动作)

  2.运用手指游戏及与凳子互动反复聆听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我也好想玩呀,看我的跷跷板来了(说完游戏)

  师:你们想不想玩跷跷板?你们的跷跷板在哪里啊?来准备

  板了(教师唱歌曲,幼儿玩游戏)

  师:刚刚是两个小朋友玩跷跷板,现在变成4个小朋友玩(教四个手指玩手指游戏)

  师:刚刚的跷跷板太小了,我们换个大的吧(幼儿用凳子当跷游戏)

  三、运用师师互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游戏自然跟唱。

  1.利用师师互动,反复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呀,我请XX老师和巧巧老师一起玩,(教师上天时我落地就一蹲一起)

  2.运用师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T1-S1、T2-S2:谁想和老师一起玩跷跷板啊?(请想玩的小朋边玩,唱完后再去请小朋友)

  3.运用幼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啊?现在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玩跷跷作边玩边唱)

  4.结束活动

  师:跟你的好朋友玩跷跷板开心吗?我们一起出去外面找更多。

  附1:【曲谱】

  歌曲《跷跷板》

  1=D2|4

  565|132|556523|10

  565|132|5653|13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时我落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时我落5653|231|XX||

  小朋友们真开心嗨嗨!朋友们真开心嗨嗨!

  附2【手指游戏玩法建议】1.跷跷板,真好玩——手指对手指随音乐摆动

  2.你上天时我落地——手指做一边高低的动作

  活动总结

  本活动生动、有趣、层层递进,达到活动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戏让幼儿反复聆听,在不断的游戏中学唱歌曲,与幼儿互动性强教师要是能及时退位就更好了,这样能让幼儿自主演唱歌曲

  3.小朋友们真开心——两个手指转圈

  4.嗨!嗨!——做拍手、抱抱用于表现开心

跷跷板教学设计6

  活动目标

  1、了解三个物体之间轻重关系,具有初步的轻重守恒能力。

  2、有一定推理、比较的能力。

  3、能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过物体的轻重。

  物质准备:

  教具:实物鹌鹑蛋、鸽子蛋、鸡蛋各一个,天秤一架。

  学具:《幼儿用书》(P32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可爱的蛋宝宝。

  ——教师:爸爸带宝宝出去玩,他们在小河边发现了一些可爱的蛋宝宝。你认它们吗?

  ——教师分别出示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请幼儿辨认。

 2、谁轻谁重。

  ——教师:宝宝想知道它们哪个轻哪个重,你知道吗?

  ——请幼儿猜测、比较蛋的轻重,并讲述理由。

  ——教师分别引导幼儿比较鹌鹑蛋和鸽子蛋、鸽子蛋和鸡蛋的轻重,请幼儿将蛋放在天平上称一称,了解它们谁轻谁重。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鸽子蛋比鹌鹑蛋重,鸡蛋又比鸽子蛋重,那么鹌鹑和鸡蛋谁轻谁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启发幼儿从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三者的轻重关系上进行推理。

  3、幼儿操作活动。

  ——给重的'打勾。观察画面上小动物坐跷跷板的情景,感知动物的轻重,认读字:轻、重。目测下面的三个动物,请你给最重的动物打勾。

  ——观察数字天枰,感知两边的数量,并填写二、符号。

  ——观察天平称上的水果,感知水果的轻重。目测旁边三个水果的重量,请何最重的水果打√。

  4、活动。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大家检查,并引导幼儿讲述理由,进一步巩固推算轻的能力。

跷跷板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用等量代替法理解物体重量间的关系。

  2、用判断推理法灵活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教具:天平一个、塑料水果、实物图片

  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天平介绍原理

  1、天平干什么用的?

  2、介绍原理:指针在中心时,左右两个托盘平衡时说明什么?

  左边高右边低说明什么呢?

  右边高左边低又说明什么呢?

  3、示范用天平称塑料水果

  称一个苹果和一个草莓,苹果那边的.托盘低,草莓那边的托盘高,说明谁重谁轻呢?

  称一个苹果和两个草莓,两边的托盘平衡,又说明什么呢?

  小结: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草莓的重量。

  二、出示实物图片了解重量关系

  一个西瓜等于两个菠萝的重量

  一个菠萝等于三个苹果的重量

  一个西瓜是几个苹果的重量呢?

  幼儿先索,教师介绍用等量代替法换算。(用图片演示)

  (即把西瓜和菠萝全换成苹果的数量)

  三、出示跷跷板图片进一步换算

  图片:一个长方体积木等于两个正方体积木等于三个圆柱体积木的重量。

  1、跷跷板左边放两个长方体积木右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平衡呢?

  2、跷跷板右边放四个正方体积木左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平衡呢?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可有多种方法,让跷跷板平衡。

  四、操作游戏“我是小小天平”

  老师出示图片:一棵白菜等于两个萝卜等于三只茄子的重量

  要求:幼儿的身体做支点,左右手做托盘,到操作蓝里找两种蔬菜,要使左右手托盘中的蔬菜种类相等。

跷跷板教学设计8

  在通过户外跷跷板活动,我们可以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目标:

  1、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 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 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 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 怎样帮它改正呢?

  5、 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 师生互动探究

  1、 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 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 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

  4、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 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 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2 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吗? 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 你找到规律了吗?

  11、 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 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 生活中的平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平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平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平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 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

  14、课文《跷跷板》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示跷跷板的图片。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想到自己的玩的跷跷板的经验和发现。在学生回忆中,我提出问题:你在玩的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就是对于自己玩的经验在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的之后,我出示本课的板书,今天再来研究跷跷板了。

  然后就是根据学生刚才的发现,就是验证学生的发现:怎样用轻的物体翘起中的物体,两边的怎样时候才能平衡。

  在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杠杆尺,怎样调平杠杆尺。然后让学生按照他们提出的问题自由的去探究。在学生自由的探究中,学生们去发现问题,发现真相。

  在整个的活动的过程中,虽然耗费很长的时间,但是学生发现了很多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可以使杠杆尺平衡或者是将重的一端翘起来。甚至个别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活动时候,竟然发现了杠杆的平衡原理。虽然这是比较深的理论的内容,但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竟然发现了。这说明,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只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再予以他们一些指导,他们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我想不能够轻视孩子。

  在介绍杠杆尺的应用的时候,我采取比较的快的方式介绍了天平。这是因为我在探究问题的时候,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时间的安排再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就不会太紧张了。

跷跷板教学设计9

  【教学分析】

  “跷跷板”是孩子们喜欢的游乐设施之一,不仅可玩性高,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原理。认识、制作跷跷板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后续学习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提供直接经验的储备。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制作滑梯的完整流程,对技术与工程领域建立的初步的认知,因此本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在设计、制作和评价三个方面的难度有所增加。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塑料尺、牙签、纸杯、别针、透明胶带、剪刀。学生准备:无。

  【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景

  师:上节课同学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了一部小滑梯,相信丁丁和当当一定特别开心!不过游乐场不能只有一件游乐设施,今天我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一部跷跷板好吗?

  生:好!

  师:大家都玩过跷跷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跷跷板?

  (生介绍跷跷板的样子以及自己玩跷跷板的经历)

  师: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十分了解,那么为了便于我们完成今天的任务,我们一起来认识跷跷板各部分的名称吧!

  (师利用PPT带领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

  生:我明白了,跷跷板分成两大部分——底座和跷板,跷板的中心有轴,可以围绕底座旋转。

  师:你真了不起,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导入活动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这里继续采取为丁丁和当当建造游乐场的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项目往往由几个子项目组成。二是引导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学生虽然有丰富的玩跷跷板的经验,但往往很少有人细致地观察了解跷跷板的结构组成,借助PPT让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也是为接下来的设计和制作做准备。

  2.提出任务

  师:既然是跷跷板,那么跷板要能够顺利地将丁丁和当当跷起才行。想一想,如何建造跷跷板才能保证跷起它们呢?

  生1:跷板要足够结实,不能断裂。

  生2:跷板还要能够在底座上旋转才行。

  生3:如果不能旋转的话,跷板就不能把丁丁和当当跷起来了!

  生4:可是怎么才能让跷板绕底座旋转呢……

  生5:还有,底座要很稳固才行,否则不安全。

  师:是啊!跷跷板不仅要跷板足够结实,这样才能承受丁丁和当当的重量,而且,跷板还要能够灵活地旋转。

  “跷板足够结实”,“能够绕轴旋转”、“底座稳固”这三个结构性的问题组成了学生设计跷跷板的基本框架。在这样的大思路下,学生的后续设计、制作就会变得有章可循。

  3.设计

  师:老师在材料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各小组材料员将它们领回来,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看看你都认识它们吗?向同伴介绍一下这些材料吧。

  生1:纸板和塑料尺可以用来制作跷板。

  生2:纸板好软,恐怕承受不了丁丁和当当的体重。

  生3:纸杯可以用来制作底座,我在做滑梯的时候就用纸杯当底座,不过要倒扣了才稳固。

  生4:牙签和别针是做什么呢?

  师:想一想跷跷板是怎么和底座连接起来的呢?

  生:我知道,牙签可以做轴,曲别针上有圆孔,可以支撑轴!

  师:有了想法就可以开始你们的设计了。这次,老师请你们在不参考课本案例的情况下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

  (生画跷跷板设计图)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案,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是如何选材的,以及为什么这么设计?

  生1:这是我的设计方案,我用纸板做跷板,因为我感觉纸板比较轻便,这样跷板不容易歪倒。

  生2:我和他的不太一样,我没用纸板,我用塑料尺作为跷板,虽然重一些但感觉比较结实。

  师:虽然你们选择的材料不一样,但都能说出选材的依据,表扬你们!

  (生继续展示介绍自己的方案)

  师: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的方案,那么你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比如,如何将跷板和底座连接在一起呢?

  生:我先把轴用透明胶带粘在翘板上,这样就制作好了带轴的跷板。再把两个曲别针用透明胶带站在底座上,最后把跷板上的轴两端各放进一个曲别针的圆孔里。

  师:掌声送给你,你真是一个小小工程师!

  本环节包含三个小活动,认识材料、选材和设计。其中设计活动难度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提升。一是,由原来的“临摹”设计变成自主设计。二是要引导学生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制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自我评估。技术与工程强调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完成任务,而小学生的设计容易天马行空,脱离实际,因此要在设计环节对学生加以引导。

  4.制作

  师:现在,同学们都画好了自己的跷跷板的设计图,在开始动手制作之前,老师还有几点小提示:一是要注意安全,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习的传递剪刀的正确方法吗?剪刀用完后立刻放回工具区;二是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因为你自己可能无法完成今天的任务哦;三是要保持安静,轻声交流。

  (生动手制作)

  本课的制作难度较上节课有所提升,尤其是剪切透明胶带和将两个别针对称地固定在杯子上时都可能需要同伴的帮助,因此特别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

  5.评价

  师:又到了展示和评价我们的作品的时候了,不过这次我们除了评价自己的作品之外,还要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就像工程师也需要别人提供意见一样,这样我们才可以做的更好!

  生:老师,我发现我的跷板有点问题,我用纸板做跷板,结果把丁丁和当当放上去后把纸板压折了,看来纸板太软了。

  师:你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并且找到问题的原因,很了不起!其他同学有什么好的意见吗?

  生1:我建议他将纸板换成塑料尺,塑料尺更坚固一些。

  生2:我觉得如果换成木板会更坚固一些,而且还轻便呢!

  生:谢谢你们的建议,我知道怎么改进了!

  师:同学们在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可以这样说,“我觉得你的作品在……还存在不足,建议你……”。

  (生继续进行互相评价活动)

  师:同学们不仅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还能为同伴的作品提供改进意见,更了不起的是大家都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宝贵建议,相信你们的作品经过改进后会更加完美!

  [设计意图]

  相较于第一课的自评而言,本课在评价能力方面的要求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相互评价。如何有效地引导二年级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呢?我给学生提供了互评的语言表达模板,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让评价者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被评价者更容易听明白别人的意见。

  【教学反思】

  本课我充分考虑到学生上节课的学习基础,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在设计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二是在设计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要考虑到后续制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三是在评价的时候,采取简单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学会开展相互评价。

  【总结点评】

  动手制作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设计环节主要是动脑,制作环节主要是动手,把自己的创意转化为物品,动手与动脑是相结合的。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先的计划可能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重新考虑,在制作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技术难题需要动脑解决,因此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活动可以把动手和动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考虑设计制作的可行性,这是工程思维的显著体现。学生在制作跷跷板过程中的最大收益就是体会到了设计不是天马行空,要基于现实条件下进行。此外,他们在相互合作、相互评价中感受到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力量也是难能可贵的经历。

跷跷板教学设计10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习。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下面的解决问题:利用杠杆尺怎样能够将另一侧进行翘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纷纷进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给出的问题是在位置3处,挂3个钩码,问在另一侧挂几个钩码才能够将另一侧的钩码进行翘起。在操作的过程周中,学生在另一侧的`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位置过一个,有的三三两两的挂。总之他们的将我提出的问题解决。但是这现象进行总结量化的时候就较为的复杂。而学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的学习。至少不是全部需要这样复杂的探究。现在看来,可以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指导个别现在的同学进行计算,然后进行得出结论。或者再探究之前将这个问题简化:比如在另一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挂钩吗,要求挂一位置,要么2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的去操作了。然后在提出较为简单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进行进行较为长时间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跨越两节课。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进行更为优化的安排效果会更好的。

跷跷板教学设计11

  活动目标:

  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培养幼儿排队走步的能力。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条布条。

  游戏前在场地上画两条相距10——15米的平行线为河岸。

  导入活动:

 一、教师:“老师跟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好!”老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们扮演小老鼠,现在我们先把这条布条塞到裤腰来,做老鼠的尾巴。

  二、把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各组成一列纵列站在河岸(平行线)一边。

  三、说明游戏规则:教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扮演小老鼠,我们一起过小河,除了第一只小老鼠外,其余小老鼠都要抓住前面小老鼠的尾巴。由第一只小老鼠带领走到对岸。到了对岸也要排队站好,小老鼠过河之前还有两个要求:⑴听到妈妈说:小老鼠一起过河吧!小老鼠才能过河。⑵过河时,小老鼠一定要拉着前面小老鼠的尾巴,一个跟着一个走。

  四、排队往回走。(同样的规则和要求)

  五、结束活动。

跷跷板教学设计12

  【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跷跷板教学设计13

教科书说明: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

  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

  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四、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跷跷板教学设计14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2学情分析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3重点难点

  对轻重的感知、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让同学们把一支铅笔和铅笔盒分别放在两只手上,感受它们的差别。

  2、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活动2

  【讲授】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看一看、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的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2)看第二幅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3)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或教室里哪些物品一看就知道谁重,谁轻活动3【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铅笔盒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铅笔盒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数学书和练习本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活动4【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3、猜一猜、称一称

  (1)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平称一称)

  (2)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球让学生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强调: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轻重是相对而言的

  活动5【练习】实际应用拓展练习

  第23页第1--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让学生说出理由,如有必要教师可适当提示)总结延伸 重申重点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学生总结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师强调轻重的相对性以及不一定大的物体就重)

  2、你认为我们班今天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你自己的表现呢?(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看一看 轻的上翘

  比轻重的方法: 掂一掂 重的下沉

  称一称

跷跷板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

  (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跷跷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跷跷板》的教学设计10-07

《跷跷板》教学设计03-08

(精)《跷跷板》教学设计10-03

《跷跷板》教学设计优秀01-23

《跷跷板》教学设计[优选]01-29

《跷跷板》教学设计9篇03-08

《跷跷板》教学设计10篇05-04

《跷跷板》教学设计11篇05-26

《跷跷板》教学设计7篇06-11

《跷跷板》教学设计(7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