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īūǖ》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0 13:28:2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氓》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白杨》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池上》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故乡》教学设计 推荐度:
  • 体育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īūǖ》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īū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īūǖ》教学设计

《īūǖ》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八年级第二单元培养学生对身边普通人的关爱、同情之情;要求学生揣摩记叙文语言特点,初步感受语言风格。八年级学生已能初步感受语言风格,但是要把句子写生动却不容易。因此学生在了解《背影》主题思想后再学习细节描写就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1能分析《背影》中各类细节描写的作用,再次感悟文中深厚的父子情。

  2.能明白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和中心的作用。学会观察,抓典型细节做生动细致地描写,让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3.能体味生活中父母的爱,唤起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抒写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能分析文章中各种细节描写对“父爱”和父子情的突出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教师教法:演示法、点拨法、提问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学法:讨论法、诵读法。通过幻灯片内容,结合之前学段知识合作探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PowerPoin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诗: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用这几句诗来概括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最确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背影》中的细节描写,感悟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揭题《背影》的细节描写

  二、出示并学习《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赏析《背影》中的各种细节描写,再次感悟浓浓的父子情深。

  2.学会细心观察生活,运用细节描写让自己的作文生动具体。

  三、关于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

  分类: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环境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教师强调:必须是典型的细节描写。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要做到以一挡十,不能是简单的动词的堆叠,或者让人物想个没完没了。所有的细节描写要为文章中心服务。

  四、赏背影、悟父爱。

  1、动作描写

  (1)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归纳: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有一系列动作描写地很好,突出了父亲的体贴和疼爱。

  (2)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他蹒跚地走 到铁道边,慢慢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 下来了。

  动作细节:艰难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

  父亲步履蹒跚,如此艰难,却舍不得让20岁的小伙子去买橘子,要亲力亲为,真让人感动。

  2、肖像描写:

  (1)父亲的穿戴:“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赏析:家境困窘 心情忧伤

  (2)“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

  赏析:家计艰难,但再苦不能苦孩子。

  父亲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和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父亲赋闲,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情况之下,这件紫毛大衣就显得奢华多了。父亲处境如此艰难却不愿委屈孩子,这就是疼爱。

  3、语言描写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赏析:祖母去世,差使交卸,最难过的人是父亲,但是父亲看到我“簌簌地落下眼泪”,心疼我,安慰我。一个刚强、慈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赏析:虽然父亲忙于生计,但是别人去不放心,爱儿子胜过爱自己!

  (3)、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担心儿子路途口渴,体贴,慈爱!

  (4)、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赏析:亲自送行,仍不放心,看到儿子的平安信心里才踏实。

  (5)、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赏析:膀子疼痛厉害,却先报平安,是怕儿子担忧自己。处处为儿子着想,包含着父亲的.怜惜、体贴、思念的情感。

  4、心理描写

  文章中有很多的心理描写,但以《背影》中作者流的四次泪最为动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理,很好地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的泪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

  影远去,依依不舍—惜别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5、其它

  特定的家境:父亲赋闲,祖母离去,生活困难。

  细微的情节:讲价钱、捡座位、嘱我路上小心。

  赏析:突出了父亲的体贴、无微不至的关心。

  小结: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突出了父亲的慈爱,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深,情感产生了共鸣。这也是《背影》的艺术魅力。

  可见,运用好细节描写不仅能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中心更突出,还可以让作文更有感染力。

  五、教学总结(即板书)

  既然细节描写这样重要,那老师把细节描写的口诀送给你。

  细致观察是基础;典型细节扣中心;

  语言精练不啰嗦;巧用修辞添光彩。

  六、作业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请以《熟悉的背影》为题,运用细节描写,抒写对亲人的爱。

  教学反思:《背影》中的细节描写突出了父亲的爱,是文章感人的重要因素。之前学生知道作文常用的写具体的方法,但是抓典型细节进行生动描写的能力还需要培养。我让学生分析文中各类细节描写的作用,再次感悟“父爱”和“我”的感激思念之情,加深课文的理解;并懂得任何描写都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都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明确了细节描写不是动词的简单堆叠、不是人物说个没完没了、想个没完没了、脸谱化……而是要为人物形象服务的。在赏析句子时明白细节描写的要点:仔细观察;抓典型;运用修辞写生动……学生通过“赏背影、悟父爱”这个环节实现了教学能力目标。最后以口诀的形式总结了细节描写的要领,深入浅出,学生易于掌握。以《熟悉的背影》作文练笔为作业,既巩固了课文背影的新颖立意,又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父母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行为,感悟浓浓亲情,完成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这节课结构紧凑,重点突出,实现了教学目标。

《īū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⑵ 用“……虽然……可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⑵ 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的

  “南辕北辙”讽刺了目的与行动相反的人。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行动和目的相反,无论花多少力气,也无法达到目的。

  另一个故事则讽刺了那些行动与目的相反的人。希望我们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īū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课后的10个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抹”“播”。

  2、正确理解“隐隐约约”“挣扎”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歌曲导入,引出歌声。

  1、歌曲引入: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

  2、不同的歌声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

  3、歌声不仅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还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正是以歌声为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19、歌声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1、笛声引入,闭眼想象:(放笛声)故事就在这汽笛声中开始了。1920年的一个夜晚,海风啸啸,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轮船。船上灯火通明,马金纳和其他乘客一样在船舱里兴奋地唱啊、跳啊,快乐极了!

  2.创设情景,体验失望:忽然,他们感觉到船身猛烈地晃动了一下,接着就听见有人大声地喊叫:“不好了,轮船触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扑通,扑通……”人群一个一个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可是救生船还是没有来。请你们设想一下,此时的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指名)

  3、小结:是的,海水冰冷刺骨,人们的力气也已经耗尽,大家都认为自己已经毫无生还的希望,此时的人们可以说是绝望了。

  马金纳也不例外,你们瞧,(出示: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多人,在指导朗读中理解“筋疲力尽”,并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4、这群遇难的人们命运如何?你们想知道吗?

  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5、逐段指名读。适当正音

  三、品词品句,认识歌声。

  1、过渡:读了课文后你们知道故事的`结果了吗?(指名)是谁救了他们?(板:歌声)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这是怎样的歌声啊?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请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的2、3小节,读完后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并圈出能够体现歌声特点的词语。

  3、(指名)出示句子:

  (1)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2)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4、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歌声的特点,那是怎样的歌声?(指名)板: 隐隐约约

  (贴) 断断续续 的歌声

  清脆、激昂

  5、随机学习生字:隐、脆 昂 播。

  6、为什么歌声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你读懂了吗?读懂哪个就说哪个?(指名)

  随机:

  (1)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

  (2)断断续续: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

  ①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īūǖ》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秋天(板书:秋)

  2.师:谁能说说秋天来了,天气怎么样了?大自然中还发生哪些变化呢?

  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秋天的图画。(配乐播放几组天高云淡、落叶纷飞、大雁南飞、丹桂飘香、秋菊开放、庄稼成熟、瓜果遍地的图片。)

  4.师: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你能想到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成语。教师相机出示(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这是我们练习一才学的四个成语;老师这儿还有几个成语,我们也来读一读、记一记。(一叶知秋、凉风习习、秋高气爽、落叶纷飞、丹桂飘香、瓜果遍地)

  5.今天我们就要跟着书中的小朋友在这美丽的金秋一起到郊外游玩(板书:游)。生读课题《秋游》。

  【点评】通过问题导入,了解学生已知,并将据此进行教学,这符合教学和认知规律;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能适时复习和运用所学词语;合理运用现代媒体建构知识,将词语和画面生动形象地“链接”起来;重视词语积累,且为下面教学埋下伏笔。

  二、检查预习

  1.出示二类生字词(绵羊、稻子、高粱、棉花、打滚儿、逮、嗓子)着重让学生汇报通过预习知道这些字词的读音要注意什么。

  2.出示一类生字词(凉了、老师、郊外、兔子、追逐、叫喊、一望无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指导学生从字音、字形、词意等方面进行交流。

  【点评】将预习放到课外,让他们自己学习能“学会的”,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上,加强词语学习方法的探讨,注重“失误”的纠正训练,提高读写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三、精读课文

  (一)提出问题

  1.课文的题目叫《秋游》,同学们初读这个课题的时候,你的头脑里产生了哪些问题?(谁跟谁?到哪里?看到了什么?玩得怎样?)

  2.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篇课文就是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写秋游的。如果让你们当小作者,一定也会写得很好。

  【点评】扣题设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他们学会“问”;同时,从“写”的角度阅读课文,不仅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探究“怎么写”。这是读者阅读文章的根本,也是现代阅读教学返朴归真的重要策略。

  (二)解决问题。

  1.学习课文第一节,探究“谁跟谁?到哪里?”

  (1)谁跟谁去哪里秋游?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渐渐”一词,让他们用“渐渐”说一句话。

  (3)读了第一句话后,你觉得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秋天的天气?(天朗气清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

  【点评】以问引读,以读答问,既帮助理解课文,又扎实有效地训练朗读。同时,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读的训练,促进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学习课文二、三节,探究“看到什么?”

  (1)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课文中的小朋友出发了。(先播放歌曲《去郊游》,然后老师配乐读二、三两节)

  (2)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出示课文第三小节,理解“一望无边”的意思,指导读出无边无际,一眼看不到边的感觉。《秋游》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11 我们成功了《月亮湾》情景教学案例《找春天》教学设计《孔繁森》说课稿(第二课时)《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第四册识字5第一课时爱迪生救妈妈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我为你骄傲第二教时课堂实录查看更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说说除了天空可以用“一望无边”来形容,还有什么也可以用“一望无边”来描绘。

  (大海)一望无边 (沙漠)一望无边 (田野)一望无边 (草原)一望无边

  (4)天上的白云像什么,看图感受天空的美丽,并指导配乐朗读。

  天上的云朵像白兔,像绵羊,还有的像什么呢?

  出示: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有时像_____________,有时像____________……

  (5)农田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出示课文第四小节,并播放稻子、高粱、棉花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课文中说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呢?

  出示:稻子(黄澄澄、金黄金黄)高粱(火红、火红火红)棉花(洁白、雪白雪白)

  农田有黄色,有红色,有白色,多姿多彩,请把这么美的景色读出来。

  (6)去了农田之后,我们将要去果园,你能想像一下果园里是怎样的情景?你能仿造课文的第四小节来说一说吗?出示:果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从词语入手,加强句的理解和段的认识;注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在用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重视想像训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四、总结全文

  (1)结合板书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同学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看到了郊外的天空和农田的美丽景色,同学们玩得怎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齐读课文第一二三小节。

  【点评】以总结引导读,用读代替总结。

  五、学习生字

  1.听写生字“凉”“郊”,检查生字预习识记的情况。

  2.指导书写。

  凉: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郊: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3.学生仿写,再次评价指导。

  【点评】听写,让学生回顾字形和写法,既引导他们学会自学生字词,又促进他们提高自学效果。指导写,作为生字教学的重要环节不能忽视,让他们尝试练习后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着书中的小朋友一起到郊外游玩,看到了天空和农田的美丽景色,小朋友们玩得怎样呢?

  二、学习课文第四小节,探究“玩得怎样?”

  1.出示课件配乐读

  2.同学们玩得怎样?

  3.看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他们在喊些什么,唱些什么?

  4.指导朗读,读出开心的心情。

  5.此时如果你也在其中,你很想干些什么呢?

  6.出示: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有的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呀!

  7.拓展练习:

  课间活动,同学们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大家玩得高兴极了!

  大扫除开始了,同学们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大家打扫得可认真啦!

  三、总结全文

  四、学习生字

  【点评】注重句子训练,让学生在仿说中提高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写句和写段。

  【总评】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突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一、在预习中培养自主能力。把预习放到课前,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都让他们自学,长期训练,自学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二、在检查中培养自主能力。通过课中检查预习,促进学生把预习落到实处;且检查预习时,侧重学习方法的交流,既促进学生掌握学法,又促进他们自主探究学法。这是最佳的“生本学法指导”。三、在设问中培养自主能力。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让学生自主设问,通过扣题设问,以读促问,促进学生学会问。四、在学词中培养自主能力。词语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读词,自主解词,自主用词,尤其通过“连词”运用,不仅培养他们词语运用能力,而且促进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词语。五、在朗读中培养自主能力。无论是课前朗读,还是课中朗读,都注重让学生自主朗读,培养他们阅读感悟能力。六、在写字中培养自主能力。写字教学实行先写后教,让学生先自己尝试,然后教师有针对性指导,这一策略促进他们自己加强写字训练。七、在仿写中培养自主能力。教学中多次让学生仿写,且进行仿写教学时,完全让学生自主练习,自我纠正,自我提高。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只教“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还给了学生。

《īūǖ》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抽读字母卡片。

  2、听写aoe。

  3、说说这三个字母叫什么。

  二、引出新授内容

  1、指导看情境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画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2、教学语境歌,出示īūǖ:

  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他驮,鱼儿见了乐呵呵。

  三、教学īūǖ读音和写法

  1、教学ī。

  (1)读音。出示蚂蚁图,告诉学生,蚂蚁的“蚁”变成第一声就是ī的读音。教师范读三遍。然后讲述发音方法。教学顺口溜:牙齿对齐īīī。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

  (2)ī的书写。看笔顺图,说说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教师范写一遍,学生跟着书空。

  (3)在书上描红两遍。

  2、教学ū。

  教学方法同上。读音与“乌龟”的“乌”相似。

  顺口溜:嘴巴突出ūūū。

  3、教学ǖ。

  教学方法同上。读音与“小鱼”的“鱼”相似,把第二声变成第一声。

  顺口溜:嘴巴翘起ǖǖǖ。

  四、巩固练习

  1、告诉学生īūǖ也是单韵母。

  2、看口型,拿卡片。

  拿对了,齐读三遍。

  五、作业

  抄写īūǖ各一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读卡片:aoeīūǖ。

  二、教学īūǖ的四声。

  1、教学ī的`四声。

  (1)讲述书写规则:ī加声调时要省写一点。

  (2)出示ī的四声。

  (3)教师领读:

  第一声:衣服的衣。

  第二声:阿姨的姨。

  第三声:椅子的椅。

  第四声:注意的意。

  (4)指名读ī的四声

  2、教学ū的四声。

  (1)教师在四线格上写ū的四声,指出ū的中格,声调符号写在上格。

  (2)指名读ū的四声。

  (3)引导用ū的四声组词。

  3、教学ǖ的四声。

  (1)范写ǖ的四声。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试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错的音。

  (4)引导用ǖ的四声组词。

  (5)开火车读ǖ的四声。

  三、比较单韵母的不同形体。

  1、出示:a—o,然后指名读。

  2、指名说说a和o形体有什么不同。

  3、齐读,体会形体的不同。

  4、其余几组方法相同。

  四、比较带调韵母的读音。

  1、出示:ā—ǎ、í—ǐ、ú—ǔ。

  (1)指名读。

  (2)说说横线两边的单韵母读音有什么不同。

  (3)齐读。ā—ǎ、í—ǐ、ú—ǔ

  2、出示:ó—òé—èǘ—ǜ。

  (1)指名读。

  (2)说说横线两边的单韵母分别怎么读。

  (3)齐读ó—òé—èǘ—ǜ。

  五、作业、

  练读课文。

《īūǖ》教学设计6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动物,有的同学家中养了一些动物,从电视中,从动物园里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动物,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并且用一两个词语来描绘一下它的特征吗?

  师:老师也喜欢一种小动物,今天,我把它也带来了。(出示图片)认识它吗?对,松鼠,漂亮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松鼠的文章──《松鼠》(板书)。齐写、齐读课题。

  师:从松鼠的名字中同学们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也叫灰鼠,属于哺乳类的松鼠科)你想知道松鼠更多的特点吗?那就快读读课文吧,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新授

  1、认生字:

  师:生字我们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掌握好了吗?

  抽生读、抽生领读(他读得对,同学们就响亮得跟他读,如果读错了,就让他跟同学们读,好吗?)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看来他领读得很正确,是吗?齐读。

  2、整体感知:

  师:通过刚才读课文,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生交流4~5人)

  三、精读品悟

  1、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有些同学一直在含着微笑,看得出你们肯定是非常喜欢这只小松鼠了,是吗?那就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吧。这次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喜欢读的多读几遍,注意这次要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生自由朗读。

  3、交流: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第一自然段。)

  师:谁也喜欢这个段落?(起立)你们一起来读一下。(请坐)告诉老师,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生:写外形很漂亮。

  师:(板书:外形)。你认为松鼠哪个地方最美丽?

  生:闪闪发光的小眼睛,毛茸茸的大尾巴,皮毛光滑得像搽过油。

  师:谁还想来读读松鼠美丽的样子?

  生读、生评(表扬:抓住了重点词语读、评出了松鼠的美丽。咱们班的同学不但朗读好,而且还很善于评价朗读。)师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

  师:谁能像他一样读读。这么多同学想读,那自己先练练,一会儿咱们来比比。

  (男、女生比赛读。)

  师:(出示松鼠图片)谁能合上课本,参考图片来介绍一下松鼠的样子?

  生介绍。

  师:介绍得真不错,抓住了松鼠的特点──小面孔、闪光的小眼睛、毛茸茸的大尾巴,就可以把小松鼠介绍得很生动具体了。而且他还注意到了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真棒。老师还要给你提一个建议,如果能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介绍就更好了。

  (第三自然段。)

  师:谁再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

  生:搭窝。

  师:(板书:搭窝)。那老师给你们点时间,自己或同桌来练习一下,假如你就是这只小松鼠,你怎么向大家介绍你们搭窝的过程。(生准备,上台展示)哪只小松鼠来介绍一下?他在介绍的时候,用上了表示先后次序的词:先……再……然后……最后……,这样复述,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了松鼠搭窝的过程。看来,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作用还真不小呢!还有很多小松鼠想给大家介绍,看来你们都是些勤劳的小松鼠。来,所有得小松鼠,我们一起来把这一部分介绍给大家。

  生齐读课文。

  师:这样搭出来的窝肯定又暖和又安全了。从搭窝这件事上,同学们能体会到松鼠的什么?

  (第二自然段。)

  师:谁再来说说,你最喜欢的自然段?(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喜欢?(很机灵)哪句话让你们看出它很机灵?

  生:“只要有人……”感觉出很机灵。

  师:说得真好,能把这句话再为大家读一下吗?听你读得我觉得还不够机灵……小松鼠活动时这么机灵!(板书:活动)。老师都被它吸引了。愿意配合老师一起读一下这个自然段吗?

  (第四自然段。)

  师:这么机灵的小家伙吃些什么?(板书:吃)它又是怎样过冬的呢?看来这是你们最喜欢的内容了。生交流。(出示吃食图片)大家看,小松鼠吃食多有意思呀!

  师:这一段中有三个“它们”,我都快糊涂了,谁能找个词语换掉它们,使句子更明白。这些代表事物的词,就叫代词,同学们记住了吗?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象课文这样,恰当地用上一些代词,避免重复罗嗦。下面大家自由读读这一段中你喜欢的句子。(生读)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3人)

  四、创设情境、回顾课文

  师: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了松鼠的外形以及它的`生活习性(板书:生活习性)从你们微笑的小脸上,老师知道你们肯定很喜欢这只可爱的小松鼠了,对吗?现在你最想把他介绍给谁?

  生:爸爸、妈妈、奶奶……

  1、师:可现在妈妈不在,要不,老师来做你的妈妈,你看行吗?妈妈想知道松鼠漂亮吗?

  2、师:奶奶年纪大了,你可得大点声。奶奶见过松鼠,挺漂亮的,奶奶想知道这小东西住哪?

  3、师:同学们还想说给那些喜欢动物的人听,那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课后,同学们做一个有关松鼠的专栏,可以搜资料,可以画出来,各种形式都行,我们把它展到学校的橱窗里,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松鼠,好吗?

  五、拓展

  师:多可爱的小松鼠啊!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松鼠也有很多天敌,象猫头鹰、鸟鹰都会以它们为食。今天,当我们熟悉了这样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同时也知道它所面临的遭遇,你想对人们说什么呢?

  (保护动物。)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很高兴,你们学了知识、长了见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动物的保护意识,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堂上学得好,在生活上更要做得好!下课!

《īū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三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重点: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请小朋友们来猜一猜,“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脾气就数他,发起怒来大声吼,成串泪珠伴着下。”打一自然现象。(雷雨)

  师: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生自由回答)

  师:看来这雨可真不小啊,下这场大雨之前应该还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吧,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

  2、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平常一定喜欢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老师这里也有一幅关于雷雨的图画大家来看看吧。(师出示课件,学习课文。)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读提示:

  自读提示: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注意生字,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读顺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注意生字,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读顺课文。

  2、8个自然段指名三个同学读,读中注意生字正音。

  3、想一想:为什么8个自然段只请3个同学来读呢?谁知道老师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

  (在课题旁边板书:前、中、后)

  【到了第三学段,会有给长课文分段的练习。在第一学段里,我们不点明,但这种含蓄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有一种感悟:即文章是有几个部分组成的`,它们有自己内在联系,有一定的顺序。这篇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样的顺序写的】

  4、初步体验:夏天的这场雷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说说你刚才“看到”或是“听到”的。

  (交流朗读)

  引语:如果说,春雨是——(蒙蒙细雨),那么,你可以用怎样的词来形容这场雷雨?(倾盆大雨 雷鸣电闪)

  【读一读这三个词,一为积累,二为在对比中突显雷雨情境。】

  引导:现在,我们走进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场雷雨吧!

  三、研读雨前

  1、自由轻声读1-3段,反反复复地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要点:

  句一: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聚焦:“压”

  (1)学习生字“压”,出示卡片,指名多人读。

  (2)再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乌云向你压来?

  【抓住“满天、黑沉沉”品读句子。感受乌云的多、密、沉】

  (3)你认为怎样算“压”?

  (以手掌示云,双手演示)动作辅助品读句子。

  (4)如果你就站在这乌云之下,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怪不得,树叶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仿佛也被这乌云吓坏了。再读课文。

  (5)比较句子

  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说说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句二: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1)出示生字:乱、垂,读一读。

  (2)聚焦“乱”,感受风之大。

  听!大风来了!(课件播放声音,感受中想象)

  听后反复读句子,以“乱摆”为基点想象,完成练笔。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仿佛 (扭断了腰) ,

  吹得树枝仿佛 (甩掉了叶) ,

  吹得树枝仿佛 …… ,

  引导:吹得这只蜘蛛——从树上垂下来,逃走了。

  (3)聚焦“垂”

  请你想象蜘蛛从树上垂下的情景,你觉得该怎么读,才能读好这个“垂”字?

  【给学生时间充分自读自悟,在指名展示朗读中,在多元解读里形成语言意象。预设:你为什么这样读?我读得快是想逃得快一点;我读得重是因为我被大风吓坏了,一下子从树上掉了下来;我读得轻是因为我下树的动作很轻巧,这都归功于我口中的丝;我读得慢是因为,我对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有经验了,我懂得该怎样去逃生。】

  句三: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生合作反复读:你看到闪电——(越来越亮)

  你听到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越来越亮)

  雷声——(越来越响)

  ……

  句式训练:用“_____越来越______”说句子。

  【句子简单,不必作过多讲解。始终以读为本,在师生合作朗读中,在几次的反复里,依靠音量的加增,营造一种气势。从而进入雷雨前的情景。】

  小结:师动情的说: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多可怕的气氛呀。

  要下雨了,其他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是啊,要下雨了,(出示)满天的乌云——齐读

  四、我会写“乱”

《īūǖ》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元日》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七言绝句,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4、通过拓展练习,帮助学生积累同类古诗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设计理念:

  从古代诗歌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心理、情感等特点出发,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考虑以下几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习;开放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设计思路:读通 读懂 读美

  教具准备:插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屠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

  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

  师告知: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

  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

  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六、巩固练习:

  1、比一比,组词。

  屠( )符( )爆( )

  著( )付( )暴( )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一岁除 (b)a、不计算在内 b、去掉 c、除法运算

  曈曈日(a)a、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b、目光闪烁的样子。

  3、根据古诗填空。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诗的第一句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美好光明)的前景。第四句既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了(除旧迎新)的意思。诗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与第四句 “总把新桃换旧符”能动脑筋改成一幅对联吗?(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

  七、拓展练习。

  元日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这一天常使古人抒情感怀。请读背下列诗人的诗作,体会诗人的心境。

  1、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唐 李世民《元日》

  2、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宋 陆游《木兰花 元日》

  3、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宋 杨万里《乙丑改元开禧元日》

《īū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字。正确读写“敏捷、光滑、搭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以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写小动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谜语,猜猜这是什么动物?

  (出示谜语: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松鼠。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如果是你来写松鼠,你打算从哪几方面来写它呢?咱们来看看别人是怎样来写这美丽的可爱的松鼠的。

  2、自读课文,画出课文生字新词,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采用查字典,问老师和同学等方式来解决,也可以在课文中做一个标记,在课文的进一步学习中慢慢体会,慢慢解决。边读边想一下作者都写了松鼠的哪些方面?

  3、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指名领读,分男女生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抢读等方式进行。)

  4、指名接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流利。读完后让学生讲价一下学生读得怎么样。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课文都写了松鼠的哪些方面?你喜欢对松鼠哪部分的描写?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对不理解的地方可在旁边打个问号。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讲解,具体可涉及到的内容是:

  ⑴ 描写松鼠的外形的部分(第一自然段):

  ① 这部分课文中用了一句话概括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谁读给大家听听:

  (板书重点词:美丽,讨人喜欢)

  ② 你能读一读描写松鼠美丽、讨人喜欢的句子吗?

  (朗读指导:读的时候要读出那种喜欢的语气。)

  ③ 总结板书: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围绕着它的美丽,它的讨人喜欢,作者写了松鼠的“玲珑的小面孔”,“闪闪发光的小眼睛”,“灰褐色的毛”,“毛茸茸的大尾巴”。

  ④ 知识积累:

  指导背诵:这一段里共有5句话,依次写了:

  a、松鼠的美丽,讨人喜欢。

  b、四肢灵活、行动敏捷。

  c、小面孔上的小眼睛。

  d、毛。

  e、尾巴。

  ⑵ 让喜欢的学生读一下喜欢的'段落,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或者喜欢其中的具体的哪一点或者哪一句。

  ⑶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要求学生读出它的灵活机敏:

  (读的方式:指名读,范读,男女分句接读。)

  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到树枝底下,或是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晴朗的夏夜……它们好像怕强烈的日光,白天常常躲在窝里歇凉,只在树枝被刮得乱摇晃的时候,它们才到地面上来。

  ⑷ 第3自然段着重让学生读一下松鼠怎样搭窝,体会松鼠搭窝的有条理性:

  (读的方式:齐读,指名读。)

《īū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 羊群……大白花。

  ⑷ 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īū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体会文章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价值观: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确定依据:作者抓住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说明它不但讨人喜欢而且很有用,使读者对小松鼠这种动物获得清晰的印象。

  教学难点: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突破依据: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结合内容通过讨论、比较等方式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你能用一两句话给我们介绍介绍吗?(生:介绍)大家讲的非常有趣。动物的世界很精彩,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讨人喜欢的小动物,我先不告诉大家,出一个谜语考考你们,“形状象耗子,生活象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打一动物)

  [学生:是松鼠]真棒!松鼠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动物,你能不能联系谜语和图片说说松鼠的特点。

  [学生回答]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布丰的《松鼠》去获取更多关于松鼠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

  1.查一查

  学生根据《资源与学案》以及其它工具书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

  ①走近作者: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利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本课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写而成的。

  说明:此环节由学生自己完成,有必要的话教师完善,目的是考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与知识积累。

  ②标注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驯(xùn)良矫(jiǎo)健帽缨(yīng)榛(zhēn)子榉(jǔ)实蛰(zhé)伏编扎(zā)苔藓(táixiǎn)

  2.读一读

  ①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小声读、大声朗读等),要求读的同时要在文中圈点勾画,找出能体现松鼠总特点的语句。

  [交流]总特点:漂亮、驯良、乖巧。

  ②读完这篇课文,你觉得松鼠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

  [明确]讨人喜欢的、灵巧的、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3.想一想

  ①[学生思考]松鼠具有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试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

  [点拨]漂亮是美观,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来说的;驯良是和顺善良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习性来说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讨人喜欢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格来说的。

  ②大家想一下这三个特点具体体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呢?

  [明确]第二段是写松鼠的漂亮,第三段是写驯良,第四、五段是写乖巧。

  ③课文开头第一段总写松鼠的三个特点,下面几段分写这三个特点,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文章总体上采用由总到分的顺序。

  4.议一议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你喜欢小松鼠吗?你喜欢小松鼠的哪一点呢?

  [讨论交流]

  a.我很喜欢小松鼠漂亮的容貌,它们的样子非常可爱。

  b.我很喜欢小松鼠的聪明能干,它们会过水、会搭窝。

  c.小松鼠爱干净,也很温驯善良。

  d.小松鼠为人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用途:制毛笔、制皮衣……)

  ②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点拨]本文的语言生动、活泼。作者大量运用了拟人化的说明方法,把松鼠人格化,使松鼠可亲可爱。

  ②课文中哪些地方是运用拟人方法来说明小松鼠的特点,并说说其好处。学生4人一组,相互合作,讨论交流。

  ③本文对松鼠的特点说明准确,你能说说原因吗?

  [提示]理解这一问题,应从语言上去突破,有哪些词语对松鼠的描写说明准确?这些词语都有哪些类型?

  [点拨]对事物作出准确的说明与描写,选取准确有分寸的语言是一个方面,主要的,是要对事物作出细致入微的观察,这就需要具备严谨求实的精神。

  5.讲一讲

  穿插以下资料,进一步体会本文生动说明的妙处。

  [投影]平实说明的材料: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窝,或利用鸦、雀的废巢。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年产1-4窝,每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课文和《辞海》中的语言,如果你是小松鼠,你更喜欢哪一种介绍语言?为什么?请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谈谈。

  [学生活动]自主合作交流

  [归纳]科学性说明与文学性说明有很大区别,前者语言平实、准确,只需把说明对象介绍清楚,没有吸引力。后者语言生动、准确,借助拟人化手法对事物的特点作形象化描写,文章富有表现力。作者喜爱松鼠,他把这份感情融进了人格化的描写和富含感情的语言中,所以把小松鼠写得非常可爱。,希望你们能学习本文的写法,抓住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生动而有条理地向同学们介绍。

  6.练一练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

  我和学生一起为小松鼠编写儿歌,儿歌举例:

  范例一:小松鼠,乖又乖,范例二:小松鼠,讨人爱,

  长长的尾巴翘起来,面容清秀,尾巴长,

  当伞使,当被盖,吃松果,摘栗子,

  树上搭窝真可爱!巧手搭窝真能干!

  (诗歌编写,打破文体束缚,寓教于乐。益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知识拓展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

  (C、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通过文章的描述,我们认识到松鼠的确十分可,爱松鼠这么可爱,你们忍心伤害它吗?(学生齐答:不忍心)可作者在文章结尾却写松鼠肉、皮、毛的经济价值,让人们认识到松鼠的珍贵,这必然就会促使人们去捕猎它.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去保护它,还是应该利用它服务于人类?

  讨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历发表不同看法。老师可作适当点拨。

  四、课堂小结

  本文的说明语言准确生动,这得力于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选择。作者用文学笔调向我们勾勒了松鼠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特别是突出了它令人喜爱的特点。在学习中主要弄清松鼠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的。

  五、作业设计

  学习了本文后,写一个说明文片断,完成习作《介绍一个动物》,抓住它的一两个特点,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内容的辐射和延伸,目的是引导学生会模仿、触类旁通培养和强化说明文的写作能力,完成知识迁移。

  六、板书设计

《īūǖ》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咏柳》这是一首咏早春杨柳的诗。“碧玉”, 本是美女的通称, 首句便将嫩柳比喻成美人。“一树高”,有亭亭玉立之意, 言其姿态美好。万条柳丝,自然就是她的裙带了。一个“高”字, 一个“垂”字, 状写了她动人的风姿。转向设问, 显得自然,全句是形象化的回答,把这不可捉摸的春风比作能工巧匠手中的剪刀, 是它裁出了杨柳的新叶。全诗构思新颖, 语言清婉,形象鲜明,读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本班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多次接触古诗文,已经有较浓厚的古诗阅读兴趣,因此对这首古诗感觉并不陌生,学习起来并不会很困难。只是要体会诗中的意境还要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护、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目标:

  1、会写“咏、碧、妆、裁、剪”5个生字,会写“咏、绦”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等词语。

  2、背诵古诗。

  3、能够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能够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在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足迹。

  2、(教师)写关于嫩柳的一段文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导入。

  教师读下水文:

  那天我看到一株柳树从花园里伸出来,细细的柳丝蓬蓬松松,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烟雾,走近一看才发现长发一般的柳丝上开始长出了一个个小苞苞,嫩黄嫩黄的,美丽极了。一阵风吹来柳丝摆动,就像在向人们轻轻招手。

  这时我想,再过几天这柳树又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说自己的发现。并出示收集的图片。

  是啊,是什么样的呢,唐代伟大诗人贺知章早就写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理解“咏””的意思。(师导:根据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诗人觉得嫩柳像什么?)

  二、初读课文,体会意趣。

  1、试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的字做上记号。(如:“似剪刀”中的“似”读“sì”。)

  2、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学生做小老师上台说说并说说怎样记其中的某个生字的。教师引导学生区别“妆-壮”、“裁-载、栽”

  3、师范读古诗。

  4、练习读练习读,把课文读正确。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再读课文,读懂古诗。

  1、自由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后课件出示问题检查:你知道诗人笔下柳树又是什么样的呢?诗人把它比作什么?你从哪儿知道的?诗人看到了细细的柳叶想到了什么?(不强求全部回答,只求激发学生思考。)

  2、学生结合注释,逐句理解古诗。教师相机点拨。

  四、有感情朗读古诗,体会诗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

  1、练习有感情朗读古诗。

  2、想象贺知章适中的嫩柳的风姿,学生自由说说。

  3、背诵古诗。

  五、作业。

  1、学习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感想,即兴写两句。

  2、说说你见到的春天。

  板书设计:

  咏柳

  柳丝像……

  柳叶呢……

  课后反思:

  古诗教学离不开朗读、背诵,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的朗读为本节课的教学渲染了一定的气氛,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诗中的意境也只有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够得到体会,本节课孩子们有较浓厚的的朗读读兴趣。

  本课教学中,同学们还不能反复玩味诗中的语言,自己悟出的东西较少。也许和本人教学中引导有关系,今后教学中应以改善。

《īūǖ》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骼、笋、砾、掀、棚、剖”,理解“小草、盆花、瓦砾、石块”等词的含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揣摩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4、体会作者赞美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以及力量的伟大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写作意图,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扫清文中字词障碍。

  2、了解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导入、板题。

  1、以古诗导入。

  2、师板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小黑板,同上)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师生共同完成)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四、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生自读课文。(生在预习基础上,再自学文中的生字词)

  2、师出示小黑板,检查自学、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骼( ) 笋( ) 砾( ) 掀( ) 棚( ) 剖(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种 结 哄

  (3)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纷纭: 生机: 显现:

  悲观: 傲然: 哄笑:

  3、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这些字词。

  五、认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1、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3、思考:

  (1)本文中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为了突出种子力气大,举了哪些例子?

  4、汇报交流。

  六、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讨论: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短的话语概括出来。

  3 、文章突出了野草的哪些特点?赞颂了野草的'什么精神?

  4、汇报交流。

  七、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写。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会跟你说 。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会说 。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对石缝间的松柏说 。

  八、小结。

  九、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草的诗句。

《īūǖ》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积累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一、导入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用投影形式将其原文介绍给学生)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基础知识认知

  1,、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

  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2.解题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本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四、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纠正字词的错误读音

  句读(dòu)或不(fǒu)焉经传(zhuàn)从(cóng)师

  老聃(dān)蟠(pān)苌(cháng)弘近谀(yú)

  冉(rǎn)潘(pān)无长(zhǎng)无少须臾(yú)

  五,解析全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表顺承,就)知之(道理)者,孰能无惑?惑而(表转折,却)不从(跟从)师,其(那些)为(成为)惑也,终(始终)不解矣。生乎(相当于“于”,在)吾前,其(他们)闻道也(舒缓语气)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跟从(他)并且)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以……为师)道(道理)也,夫庸知(哪用知道)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存在的地方),师之所存(存在的地方)也。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学习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分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研读文本】

  1、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2、作者是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明确::①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②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③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3、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选择老师的标准很多,主要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小结】文章在第一自然段中就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为同时代的读书人树立一个典范。紧接着又提出“传道、授业、解惑”,对老师的职责、任务加以说明。最后有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社会中以贵者为师、以长者为师的封闭观念。

  (二)学习第二部分

  嗟乎!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他们)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从师而问焉(他们);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低于,名作动)圣人也亦远矣,而(却)耻(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圣人)益(更加)圣(圣明),愚(愚人)益愚(愚昧)。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表猜测,大概)皆出于此乎?

  爱其(自己)子,择师而教之;于(对)其身也,则(却)耻(以……为耻)师焉(语气词),惑(糊涂)矣!彼(那些)童子(儿童)之师,授之书而(并且)习其句读(文字的诵读)者,非吾所谓(所说的)传其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有的人)师焉,或不(通“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习)而大遗,吾未见其明(明智)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这些)人,不耻(以……为耻)相师(互相学习)。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说)者,则(就)群聚而笑之。问之,则(就)曰:“彼(他)与彼年相若(相似)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阿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一顾),今其智乃(竟然)反(反而)不能及,其(表感叹语气)可怪也欤!

  【参考译文】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这个原因的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也真是奇怪啊!

  【研读文本】

  1、说说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是怎么联系的。

  明确:第一部分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部分以第一部分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了第一部分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这部分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对比一:“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对比二:“为子择师”——“其身则耻师”(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小结】这部分,作者分别以“古之圣人——今之圣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三组对照组,揭露一般社会士人的矛盾现象。在一正一反的例证当中,是文章充满了力量的美感。

  (三)学习第三部分

  圣人无常(固定)师。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这些人),其贤不及(比不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问技艺)有专攻(专门研究),如是(像这样)而已(罢了)。

  【参考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研读文本】

  这部分与第一部分关系怎样?

  明确:这一部分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部分中的论点。这部分先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接着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四)学习第四部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爱好)古文,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传(经文和传记)皆通习(普遍学习)之,不拘(拘束)于时(时风),学于余。余嘉(赞赏)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用来)贻(赠送)之。

  【参考译文】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研读文本】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小结】最后一部分,作者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动机和目的,看来和通篇主旨并无关联之处,但却使文章落到实点,使通篇议论有个收束,让文气前后贯串,一气呵成。另外,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六、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īūǖ》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过程和方法: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和谐。

  二、教学器材

  远视眼镜、近视眼镜、平行光源(手电筒)、刻度尺、白纸。

  三、教学过程

  (教师戴上眼镜并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戴上了眼镜,大家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老年人戴的眼镜和同学们戴的眼镜一样吗?

  生:不一样,老年人大多数戴的是远视眼镜。

  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一)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摸一下课桌上两块透镜,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一块中间厚,边缘薄;另一块中间薄,边缘厚。

  (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看画出的几种透镜,根据透镜的分类标准区分一下,哪些属于凸透镜,哪些属于凹透镜。

  (结合章首图和章首语说明各种透镜的组合使用,为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透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通过阅读和老师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三)实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设计实验:(学生设计,教师归纳,这里采用探究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甲生: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实验操作:(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实验器材有问题和个别实验有困难的学生作一些辅导。)

  小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四)“演示———讨论”焦点和焦距

  进一步提出问题:患近视眼的人戴的眼镜是否都一样,有没有差别?

  生:不一样,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高,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低。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度数高低不同的眼镜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的认为是透镜的厚度不同,有的认为是弯曲程度不同。学生要求通过实验来观察度数不同的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效果到底有怎样的差异。)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介绍焦点和焦距。

  提问:焦距长的凸透镜和焦距短的凸透镜哪个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生:焦距长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师:同理,不同的凹透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也不同,所以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要戴焦距不同的凹透镜。(上面思考题答案)

  补充实验: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课后完成)

  四、教学小结与延展

  关于透镜的研究和作用,早在我国汉代就有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冰遇阳光会融化,冰透镜对着太阳能聚光取火,令人怀疑,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是否是真的,请同学们在课后去探究。透镜除了我们这节课学到的作用外,还有其他作用吗?请大家去思考、探究……

  (科学探究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点评:本节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基本设计理念。主要内容是透镜、透镜的分类、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透镜的光学特性和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限,对“透镜的分类”采用“生活———探究”,对“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采用到“加油站”阅读了解,对“透镜的光学特性”采用“实验———探究”,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采用“演示———讨论”。

  导入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以“同学们由于不注意用眼———”作引;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并打破课堂即教室的传统观,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知识;小结时从“知识树形”和“过程方法”等多角度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īū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冰花》教学设计 冰花教学设计12-12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05-24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6-06

经典教学设计03-05

教学设计04-19

(精选)教学设计08-18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03-09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全09-25

《树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范文通用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