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10-06 11:34:4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詹天佑》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10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10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培养学生感受山寨的美以及发现自然美的能力。

  4、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祖国山寨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学习,理解想象山寨的特点,体会山寨有趣的现象。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三位朋友(课件:少数民族人物)。你们看,她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的是不是一样?对,因为她们是少数民族的。她们不但穿的不一样,连住的地方也不一样。请看她们住的地方(出示课件)。刚才我们看到的小村庄,就叫山寨。

  2、板书课题:山寨。认识“山寨”的“寨”(出示课件:少数民族住的房屋,从而让学生从图与字进行联系识记)。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

  1、自读课文,不懂的字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解决。

  2、多媒体范读课文。

  3、检查读课文、词语、生字的情况。

  (1)多媒体显示课文内容,指名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小节读。

  (2)检查词语,运用课件设计成“爬山活动”,读对一个词语登上一步。

  (3)检查生字。先运用生字卡片进行多种形式的抽读生字,再运用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讨论、汇报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按要求默读课文。

  2、小组分享读书收获,交流不懂的地方。

  3、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指导感情朗读。(课件出示:七拐八弯的山路、林遮树掩的景象。)

  4、配乐朗读。(多媒体播放音乐)

  四、总结。

  1、让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山路。(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画的山路)

  2、展开想象,你在上山路时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板书设计:

  山寨

  七拐八弯

  林遮树掩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 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例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则ab=0;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对顶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

  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3)若a=0,则ab=0(真);

  若ab=0,则a=0(假);

  若a0,则ab

  若ab0,则a0(真).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

  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

  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

  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小结: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

  (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

  三、作业

  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

  (5)若a=b,则a2=b2;

  (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选作题

  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分析:

  按照教材,本课主要介绍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为什么能集中体现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按照课本内容介绍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在介绍的过程中,由于篇幅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作为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分析略简。陵墓雕刻两个艺术特点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和内涵。对于一些陵墓雕塑的专业名词如“阙”“麒麟”“天禄”等也需要简单的说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古代陵墓雕塑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2、通过欣赏和参观,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3、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力。

  教学重点:

  陵墓雕刻是我国雕刻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原因。

  秦始皇兵马俑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陵墓雕刻其具有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如何理解。

  如何调动学生对雕塑艺术欣赏的动力。

  教法设计:

  第一4人小组:陵墓雕塑

  a同学:广泛的了解。分配任务通过各种手段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

  b同学:真实的感受。分配任务去真实的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魅力所在。要求课堂上谈感受。陵墓雕塑距离现代生活较为遥远,真实感受、参观过的学生并不多,课本的图片对于雕塑来说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也就失去了真实感。

  c同学:负责提问题。从本课内容出发,设计3-5个问题,提问学生,学生分组回答。

  d同学:课后写小结。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各抒己见,引发思考。

  教师:出示图片(秦始皇兵马俑)

  你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学生:直观感受,思考。

  教师:请学生谈原因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二)导入主题:

[陶俑]:

  ■ 秦始皇兵马俑欣赏:

  教师: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整体和局部图片展示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学生:b同学谈参观后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发言。

  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教师: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那么,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还有哪些呢?

  学生:a同学介绍陵墓雕塑艺术成就。

  ■ 汉代俑

  图片欣赏

  比较:秦俑和汉俑异同点

  学生: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时尚和状况。艺术手法,秦俑写实,汉俑夸张。

  [陵墓地面雕刻]:

  汉霍去病墓石刻欣赏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

  南朝陵墓雕刻欣赏 结合旅游经历谈谈石兽雕刻的艺术特点。

  (三)课堂小结:

  请c同学提问。

  教师最后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

  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2、学生:

  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洗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

  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语调激昂、感情豪迈;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三、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1、教师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词?(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

  ⑴ 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⑵ 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⑶ 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⑷ 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2、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六、拓展延伸

  教师紧接《黄河颂》: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曲曲壮歌一气呵成。同学们,你想再颂黄河吗那就去读读《黄河大合唱》吧,你想更深入地认识黄河吗那么,下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寻黄河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入,读题识字

  .导言: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狮子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被人们称作兽中之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有两只小狮子,他们小时候的表现可不一样呢!那么他们是不是都能够成为勇猛的动物,成为兽中之王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很有意思的课文。(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狮”。提示:“shī”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怎样记住这个字?(反犬旁加上“老师”的“师”字)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看拼音读准字音,找出要求会认的生字作上记号,看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全文。

  .学生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知内容,认识生字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认识其中的生字。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根据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整”是翘舌音、后鼻韵母;“懒、练”的声母是边音“l”;“洋”是后鼻音。

  (2)学生各自用不同的方法识记这些字的读音和字形。如,“整”的下面是“正”,把“正”换成第三声就是“整”的读音;“滚”,水烧开了就是滚烫的,所以是三点水旁。

  (3)练习用这些生字组词。

  (4)再朗读这个自然段,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5)指导学生写本自然段中的五个字。①教师边示范边提醒学生注意:“练”的右边不是“东”;“习”的.笔画虽少,但不容易写好,要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②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

  (6)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设问导思:从哪里可以看出第一只小狮子练本领非常刻苦?(整天,滚、扑、撕、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看图朗读

  .投影显示两幅插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讲的内容。

  .指名读第三至七自然段,想一想:懒狮子真的很懒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小组讨论、探究。(整天晒太阳;不学本领;不愿吃苦头)应该怎样读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

  .你觉得懒狮子这样做有道理吗?结合懒狮子的话说一说。

  .朗读第六、七自然段,说说你从懒狮子和**的对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分角色朗读第三至七自然段,读出角色的语气,体会其中的道理。

  .读读说说。①学生看课件(或投影、或课后题),读“懒洋洋地晒太阳”“慢吞吞地说”“兴冲冲地走进来”。②填词补句:懒洋洋地。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多说一些短语,可提示学生要填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导认“将、*、应”等三个生字。

  (三)举行朗读比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每个小组在人人朗读的基础上,选出一个代表,大家协助他准备,然后到全班朗读,评一评谁读得最好。教师根据读的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四)扩展训练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中狮子**的话。想一想:懒狮子听了狮子**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小组讨论发言,然后全班集中讨论交流。

  .根据讨论的意见,一人扮懒狮子,一人扮妈妈,表演懒狮子和**的对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推荐活动名称:有趣的纽扣——中班数学活动

  设计意图:鉴于中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能碰到分类这一问题,如给玩具分类,给衣物分类,等等,尽管多数幼儿都能完成简单的分类任务,但这往往都局限于老师的吩咐与要求,因而想通过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幼儿能主动探索到可以根据物体不同的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并学习到各种分类的方法,同时还能了解到物与物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方法。

  2、学会用多种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

  3、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颜色(红、黄、蓝),形状(正方形、圆形),大小(大号、小号)的'纽扣若干。

  2、学具:幼儿人手一份同上的纽扣。

  3、衣服形状的图卡一张。

  4、分类操作盘幼儿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激发兴趣。

  1、出示各种纽扣,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纽扣?(纽扣有三种颜色,有圆的和方的,还有大的和小的。)教师小结纽扣的特征。

  2、出示衣服形状的图卡,请幼儿为它按上方形的红色纽扣。

  3、幼儿操作,教师小结:在一堆纽扣中一个一个找出来太慢,而且还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先把纽扣分分类,再进行操作时就会顺利多了。

  4、在教师的要求下,幼儿先按颜色这一特征对纽扣进行分类。幼儿操作,教师随机巡视指导。

  二、游戏活动:找找好朋友。

  1、拿起黄色的一正一圆两个纽扣,用纽扣宝宝的口气说:“我们都是黄色的纽扣,所以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请幼儿小结为什么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因为黄色是它们共有的一个特征)

  2、游戏:找找好朋友。师:“让我们边做游戏边帮纽扣宝宝找朋友。”(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激起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教师讲述游戏要求:说出两个纽扣之间的一个相同特征就可以让它们做好朋友。

  ①示范活动。教师手拿一个黄色的圆形纽扣和一个蓝色的圆形纽扣说:“你能让它们成为好朋友吗?请你来说一说。”

  ②集体练习活动。教师分别出示:红、圆与红、正;黄、圆与红、圆;蓝、大与蓝、小;圆、小与正、小;……请幼儿说说它们两两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由于放成一堆的纽扣总类繁多,因而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通过对单独两个纽扣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可以作为分类依据的几种分类方法,并由此体现了在活动的难点之处是引导幼儿能主动探索发现分类的不同方法。)

  3、教师小结:我们不光可以按照颜色来进行分类,帮相同颜色的纽扣找到好朋友,我们还能按照形状来分,把圆形的纽扣集中到一起做好朋友,还能按照大小帮大个子和小个子的纽扣都找到好朋友。

  三、自由分类活动。

  1、为自己的一份纽扣分类,可以按照自己想要分的类别进行活动。

  2、分好后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何种类别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三正好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会用多种分类方法对纽扣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类进行再一次的巩固、强化)

  活动延伸:

  1、课后为班级里的积木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2、由家长带领幼儿到超市里去找找看,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都是按什么特征来分类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小梅舍己为人的好思想。

  2、学会生字功、激、索、获、锤、灌等词。理解不假思索、成功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实验成功的原因,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

  教学重点:理解这次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3人一组一个玻璃瓶、三只系着绳子的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做过实验吗?实验有的时候会成功,有的时候会失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实验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让我们带着问题听录音,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一次实验?做了一个怎么样的实验?这个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指名交流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课文,不加字不漏字。

  2、2人小组学习。

  3、汇报学习:出示 词语指名读

  4、自由读课文,在正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出感情。

  5、指名说一说外国教育家给我国小学生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分别哪几节写的是实验的准备、过程和结果。

  四、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

  1)、边读边想:外国的教育家在实验前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找出有关词句,用横线画出来。

  (1)用先再接着然后连贯的说说所做的准备工作。(先拿瓶子,再取铅锤,然后放瓶子,分铅锤;最后要学生把铅锤放瓶子里。)

  (2)说:井口很窄,一次只能让一个人上来。

  板书:铅锤小梅等

  先后放水(险)

  瓶子井(窄)

  说话练习:实验失败是因为。

  2、而小梅他们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重点指导:出示句子:

  1)三名学生中一个叫小梅的低声对两个同伴说:你第一,你第二。快教育家的三字刚刚喊完,三个小学生依次迅速地把小铅锤提了出来。

  找出实验成功的关键词语:依次迅速提

  (说说理由:依次是表示按顺序。迅速表示快,因为水淹上来了,很危险。提表示.往上拉。

  板书:依次提)

  2)遇到危险,当然让别人先离开!小梅不假思索地说。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不假思索说明小梅脱口而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根本没有做过多的考虑,首先想到的是让别人先脱险,

  3、实验感知。

  请3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合作取出乒乓球。

  说话练习:实验成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实验失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4、再次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五、作业 :找一找通过合作、团结取得成功的小故事,第二天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 15 一次成功的实验

  铅锤 小梅等

  先后放 依次提 水(险)

  瓶子 井(窄)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活动目标:

  1、结合已有经验,加深对生活中几种常见帽子的认识,乐于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2、能积极观察比较,了解帽子的不同质地、不同用途,并能根据帽子的不同尝试设计分类标记。

  3、萌发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幼儿用书“多彩的服装”、分类操作作业纸各一个。

  学具准备:

  幼儿用书“多彩的服装”人手一册,分类操作作业纸、铅笔、油画棒、师幼一起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帽子(绒线帽、草帽、太阳帽、头盔等等)

  活动过程:

  一、 引导幼儿观察展示的帽子,加深对生活中几种常见帽子名称的认识。

  师提示语: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活动室里多了些什么东西?

  你们认识这些帽子吗?谁认识的最多?这里有你不认识的帽子吗?(一起认认说说)

  二、观察感知帽子的不同质地,了解其功用并尝试分类。

  1、师:你们喜欢这些帽子吗?那让我们赶快选个自己喜欢的帽子,找个舒服的位子坐下来。

  提问:你选的是什么帽子?为什么喜欢它?(自由交流)

  你喜欢的帽子是什么材料做的?有什么用?(鼓励幼儿先和好朋友一起相互比比说说,然后在集体面前讲述)

  2、在孩子讲述的.基础上,老师基本用孩子的原话进行小结:小朋友发现帽子有很多的用处……小朋友还知道制作帽子的材料也很不一样……原来帽子还有这么多的不同,那小朋友想不想把这些帽子根据他们的不同来分一分呢? 帽子还有什么不同?可以怎么分? 组织幼儿相互讨论并把自己想法设计相应的标记记录在操作纸上。

  3、鼓励幼儿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记录方法。

  三、扩展有关帽子的知识和经验。

  师: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很不错!那除了这些帽子,你还知道那些帽子呢?(幼儿自由表达)

  用实物投影仪打出图片:你们看,这些是谁?他们戴的是什么帽子?

  请小朋友阅读操作材料相应画面,师幼一起阅读、讲述,进一步拓展孩子对帽子的认识。

  四、激发思维,启发幼儿创造设计的欲望。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帽子,你最喜欢什么帽子?

  那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顶帽子,你想让你的帽子有什么特殊功能呢?(鼓励幼儿自由到动手区去设计、创造)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验证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含用字母表示);

  2、能灵活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发猜想

  1、谈话:在数学课堂中,大家都非常欣赏思维敏捷,反应快的同学,下面就给大家一个机会,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看哪位同学最先博得大家的欣赏!

  2、教师报题,学生起立抢答。

  3、大家的速度都很快,很难分出高下,下面换一种比赛形式。

  (课件演示:一次性计算两道题,看谁算得既对又快。)

  4、启发猜想:这几天我们在学什么计算题,(笔算乘法)感觉怎样?联系刚才我们做的两题加法,你想到了什么?

  5、引导猜想:a、乘法中可能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b、猜想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它们。

  {板书猜想结果: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二、合作探究,举例验证

  1、引导验证方法:老师为什么要在等号上加“?”!谁有办法把问号去掉?

  请学生当即举一个乘法交换律的例子。(板书:学生所举例子,注:举例证明)

  质疑:举一个例子能证明这个运算定律的正确性吗?(可能是巧合)

  那怎么办?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一起举例!

  2、小组合作验证

  3、归纳两条乘法运算定律的文字叙述内容,揭示课题。

  三、学以致用,加强巩固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笔者认为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2、经历过程,强化体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从猜想→验证→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参与。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的学习,是学生感觉学习知识的需要而展开学习。如:由加法的简算快捷而受启发联想到乘法要是也有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该多好!从而激起探索新知的渴望。再如:当体会到举一个例子无法验证说明问题,需要举更多的例子时,让学生考虑怎么办?从而讨论解决方法:大家一起举例。再如:得出结论后,当然想到拿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这比由老师步步安排好学习步骤要好得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高涨。

  3、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数学知识领域内,“猜想→验证→结论”是十分有效的思考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同时,在验证环节中涉及到常见的证明方法——举例证明。同时渗透了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辨证关系。总体上说: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理念:

  本课是略读课文,预案的设计努力倡导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懂文本,通过说话、朗读等方式,感悟出故事包含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润物细无声地受到语言的训练、情感的熏染。

  教学目标:

  在反复诵读文本、对比两份账单中进行说话、朗读训练,并感悟到母爱的无私、无价,让学生懂得亲人之间的爱是弥足珍贵而不求回报的,要主动帮父母做事。

  教学难点:理解 妈妈给小彼得那份教案的涵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1、解读古诗,引入教学。

  记得,前不久我们刚学过一首描写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补衣服的诗,题目是——《游子吟》。对,今天就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吧。

  2、围绕“报”字引入新课。

  还记得诗中的“报”是什么意思吗?我突然想到了另一个和“报”有关的词(板书“报酬”),这又是什么意思?(付出劳动后得到酬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报酬”的故事。

  3、出示课题: “妈妈的账单”。

  一起读一读课题。有没有看见过“账单”?实物照片展示。(对,就是类似这样记载钱物支出和收入事项的单子。)再看看“账”的偏旁你又明白了什么?(账的偏旁是贝字旁,说明和金钱有关系。)

  4、题目边上加星号表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那今天就让我们自己试着去读懂这篇课文,好吗?

  二、初读自学,了解大意

  1、先请同学们仔细地看课文的情境,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想文中讲到了几份账单?分别是谁写的?账单中分别写了什么?

  2、接下来能自己读课文吗?当你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的时候就把它划下来反复地读,直到把课文读通顺为止。

  3、检查词语:你从书中找到了哪些容易读错的词语,和我们大家交流吧。(随机键入电脑)

  索取 报酬 款项 如愿以偿 羞愧 慈爱 蹑手蹑脚 小心翼翼 怦怦直跳

  都会读吗?先请你的同桌检查一下。

  让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它们吧。轻轻地读。

  三、 对比两份账单

  1、出示两份账单(电脑显示):这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两份账单。

  2、让我们仔细看看它们有哪些区别?

  3、引导学生理解两份账单的不同。

  A、 内容不同:一份是母亲欠他儿子彼得的帐单,一份是彼得欠他母亲的帐单。

  随机落实“款项”:彼得的帐单列有几条款项?妈妈的帐单也有四条款项。但内容各不相同。

  B、 时间不同:妈妈为彼得付出了十年的辛苦劳动,而彼得也许是一天或两天。

  C、 报酬不同:妈妈为彼得付出了很多,却要彼得支付0芬尼,而彼得一共向妈妈索取了60芬尼。(说到这里,同学们可能对“芬尼”这个货币单位还不清楚,刚好,我们就请德国朋友陶杰力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好吗?100芬尼=1马克)。

  4、妈妈读了彼得的账单后,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什么话也没有说?

  (她期待小彼得能够自己醒悟,而且她相信小彼得看了她的帐单会象她期待的那样,明白事理,改正自己的不当行为。)

  5、那让我们再仔细瞧瞧妈妈的这份帐单,你们说母亲十年来为彼得的辛勤付出就仅仅只有这四条款项吗?如果我请你把这份母亲的帐单再列详细点,还可以列举什么呢?

  (师引导:从小到大,已经为他洗了数不清的衣服,生病时……)

  6、如果妈妈的帐单上不写“0芬尼”,你认为该写多少?

  7、既然妈妈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妈妈的账单上写得都是“0芬尼”?(是啊,妈妈为孩子付出的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妈妈的爱不但是无价的,也是无私的,妈妈只是全身心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从不计报酬。)

  8、对比这两份账单,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诵读感悟“羞愧”

  1、 那小彼得体会到妈妈的爱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仔细读读最后一段。

  2、现在,你又对小彼得有什么评价呢?

  (是啊,小彼得还是个懂事的孩子,看到妈妈的帐单,他很快领悟到,妈妈是一直在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着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报酬。跟妈妈的付出相比,自己所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他改正了自己的做法。)

  3、是啊,彼得刚才说的这些话就是彼得羞愧万分的表现,你知道什么是羞愧万分了吗?

  五、讨论题意,升华内涵

  1、我们相信,妈妈这一份充满宽容、怜惜、关怀、挚爱的的亲情,会像缓缓流淌的小溪,永不停息地陪伴着小彼得一天天长大。所以说

  这还是一份( )的账单。(课件:一份( )的账单)

  2、彼得把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他也一定会把这个关于“报酬”的故事永远珍藏在心里,我们也一样。用这个故事来告诉自己:亲情是无私无价的、不求回报的。

  3、让我们一起满怀深情地再次品读这个故事。

  六、延伸拓展

  1、推荐阅读相关文章。比如冰心的《荷叶母亲》

  2、谈谈你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怎么想的?

  3、写一段话或一封信,把你对妈妈的爱、感激、承诺、感恩……写在里面,当作是一份迟到的母亲节礼物送给她们吧。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2-0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7-05

教学的设计方案06-1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7-04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8-30

关于教学的设计方案10-17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06-14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2-11

《赵州桥》教学设计方案08-04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