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现状,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2)技能目标:通过课前查阅资料,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应用网络资源,熟用信息技术的运用;
通过课堂展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写成研究性报告并能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水资源现状。
(2)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改掉自己的不良用水习惯。
(3)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初步建立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4)使学生初步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思维水平有了飞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思维概括与统整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发展仍不成熟,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
2、初三学生已经学会必须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打字技能、会使用网络查找资料,会用Word编辑文档,会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能较好的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剪辑并写出文稿。
3、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现状,二是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现状。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状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替文字。节约水和水污染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宣传、报道资料非常丰富,所以书中只给出了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路,具体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并获得。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教学重点】
1.认识到爱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2.通过研究性式学习,得出切实可行的爱护水资源的措施。
【教学难点】
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节奏的控制。
【教法与学法】
(1)小组协作研究学习
(2)多媒体展示探究结果
【课前准备】
1、向学生明确活动意义,制定计划,小组自主选择研究主题
2、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参观污水处理厂,调查前山河整治前后并写成研究性调查报告
3、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并写成问卷调查报告
4、学生将自主获得的信息以手抄报的形式展出并相互学习
5、带领学生创设微信公众号,传播节水意识。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闻视频引入] 20xx年9月28日,美国航天局(NASA)宣布:火星表面有液态水存在,有评论称未来人类有可能移居火星。
[思考]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
利用新闻将话题引到水资源上来。让学生体会水的重大意义。
[过渡]课前各小组已自主选择了水资源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边思考边听取大家的'研究汇报:
[展示]出示问卷调查结果---相对世界其它国家,你认为我国水资源现处于何种状态?(认识各不相同)水资源的自然分布现状在不同区域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带来他们的研究调查报告:水资源的自然分布现状。
[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全球、全国的水资源现状
[思考]水资源的现状
第一组同学用PPT讲解,讲述全世界,全国,全省,全市的分布现状,最后概括出全球的水资源现状。
学生回答
全球总水储量大,但可用的少全国总水量丰富,但人均水量少
对课前研究性学习的结果进行展示汇报,并归纳总结,使知识内容系统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该小组采用对网络资料的整理,补充了一系列数据,让人感受到水资源的匮乏。
[思考]水资源可用的、人均水量是如此的稀少,那人类在利用的过程中状况是怎样的呢?
第二组同学选了水污染作为调研课题
[思考]针对第二组的调查和大家提出的现象,大家先提建议
然后听第三组的调查报告
学生回答
水浪费、水污染、水的不合理开发
第二组同学用微课的形式展示他们的调查,讲述了三大污染源,并举例说明不同的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第三小组对水污染进行防治,简单介绍污水处理流程,用珠海前山河作为实例说明。
该小组采用图片和文字并配上音乐,让人对污染的现状深受震撼。
该小组采用亲身实践的学习方法,亲身参观污水处理厂感受污水处理流程。
[过渡]刚才同学们还提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水浪费,接下来请听第六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调查报告。
第六组同学讲解水浪费的情况,从周边的生活延伸,生活中水浪费的现象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呈现,第五组黄文新提供技术支持设计问卷调查,探究水浪费背后的原因。
小组讨论互动,比赛
各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展示讨论结果,小组内可以上去补充。写完后组序互换,每组派代表队黑板展示内容予以点评。
第七组同学用小组录制的视频展示节水的方法。
该小组从实际生活出发,照片资料丰富,调查数据切实可靠,引发同学思考。
该小组采用DV实录,采用现身说法,很具借鉴意义。
[拓展]请课后设计一句爱护水资源的广告,届时我们会投票选出既有创意又有警醒意义的贴在学校公共场所,让我们把爱护水资源的意识传播到更多的地方,感染更多的人。
最后呼吁大家和我们一起关注水、爱护水资源,这是我们班做的微信公众号,一起做护水卫士!
让学生将爱护水资源的意识继续深入推广,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板书设计】 爱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现状 二、措施
1、自然分布现状
2、人类使用现状
水浪费 节约用水
水污染 防止水体污染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重点和难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可现场上网的课件,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2、调查市场上有哪些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上课带来。
3、收集几种不同品牌和不同产地的食盐包装袋、牛奶瓶(或牛奶袋),上课带来。
四、教材分析
课题2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着重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钙、钠、钾),同时教材还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铁、锌、硒、碘、氟几种元素的生理功能。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对含某些元素的营养补剂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
五、教学设计
活动一:观察与思考
屏幕投影学生观看三幅图片,思考病人得了哪种疾病说(或猜)出疾病名称。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显示图片和疾病名称:粗脖子病、佝偻病、龋齿)
思考你知道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吗引出课题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阅读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7~P101内容,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一种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一种这些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学生阅读和课堂交流)投影一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
小结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过渡下面着重讨论钙、碘、铁、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投影二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阅读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5~P97内容。并积极讨论:
1.钙
(1)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钙元素的认识。交流汇报学生将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展示。(如果学生准备的资料不是很充分,教师此时可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现场连接到相关网站演示,同时告诉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
角色扮演课前精心挑选一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课堂上出其不意地演出如下一幕:一位“老人”突然从教室后走向讲台,在跨上讲台时,故意摔了一跤,“老人”痛得呲牙咧嘴地坐在讲台上,用双手捂住一只腿(作痛苦状),口里自言自语:“怎么又把腿摔断了”教师乘机提出如下问题: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折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自然地转入到怎样科学补钙上来。
问题情景如何科学饮用牛奶你知道生产商用什么方法来保存鲜奶吗学生讨论后投影:喝牛奶的误区常见的有:
①饮袋奶、不加热。袋奶采用75 ℃左右的巴氏灭菌法,没有高温瞬间灭菌彻底,故袋奶中残留有细菌,因此,喝袋奶必须煮开了再喝。
②空腹喝牛奶。空腹饮牛奶会使肠蠕动增加,牛奶在胃内停留时间缩短,营养素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喝牛奶最好与馒头、面包、玉米粥、豆类等同食。
③食物搭配不当。牛奶不宜与含鞣酸的饮食同吃,如浓茶、柿子等,这些食物易与牛奶反应结块成团,影响消化。牛奶与香菇、芹菜、银耳等配合食用,对健康大有益处。
④饮奶时间安排不当。喝牛奶以每天早、晚为宜。清晨饮奶能充分补充人体能量;晚上睡前喝奶具有安神催眠功效。
投影将学生带来的牛奶袋、牛奶盒和牛奶瓶等实物上的图案和说明文字投影到屏幕上。同时教师将收集到的琳琅满目的各种补钙品补充投影到屏幕上。
问题情景阅读屏幕上情景素材: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含钙丰富而又易被人体吸收的奶及奶制品目前尚未走上大多数国人的餐桌,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国人饮食上通常是以含钙量很低的.素食为主,基本上不能保证钙的供应。这种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使得国人缺钙确实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设问是否有一种既能照顾城镇,又能兼顾农村居民的补钙措施谈谈你的“金点子”。说说你选择这种措施的理由是什么。(分组讨论,达成共识)投影你我共识:
①安全、有效──安全第一。
②经济又实惠──买得起。
③生活化、长期化──每天都吃。
补钙措施:食用钙盐(盐中加钙)。
小结: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骨质疏松,容易骨折。
过渡那么,如果人得粗脖子病,又是由什么元素引起的呢(共同学习第二种元素──碘)
2.碘
交流展示碘元素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将其实物投影到屏幕上。投影碘有“智力元素”的美誉,碘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一样是作为一种营养素而存在于人体,它在人体内的含量仅有25~50毫克(平均35毫克),为身体重量的两百万分之一,属于70余种微量元素的一种,尽管含量极低,却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乏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具有影响肌体代谢、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的生理作用。因此,如果甲状腺功能异常,分泌激素过量或不足,势必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很大影响,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如较常见的甲状腺问题。问题预防碘缺乏病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通过讨论得出补碘的有效途径是食用含碘食盐。
活动二:讨论并交流
1、你家里炒菜做饭使用铁锅还是铝锅用什么锅较好谈谈你选择的理由。
2、教材P101练习与应用: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连线。
3、通过对碘、钙、铁、锌、硒五种元素的学习,请你用一句广告词来反映其重要作用。要求通俗上口,特点鲜明,字数少。
六、反思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收获、体会、方法)投影学生小结,屏幕投影。
人体由5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有11种,它们占人体质量的99.95%。
无机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物极必反,凡事都应有一个“度”,元素的摄入不应过量。知道了怎样科学饮用牛奶。
有些商品标签上蕴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学会了怎样看商品标签上的信息。
投影关注健康,珍爱生活,用科学把握生命。
七、课外作业(任选一题):
1、收集有关微量元素氟、钠和钾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人体是如何摄取这些物质的。
2、查阅资料,我国有哪几种主要的地方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3、对伊战争如箭在弦,武器核查仍在继续,战争给人们的创伤实在太多太多。1991年海湾战争中曾使用了贫铀弹。请你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贫铀弹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伤害对此你有何感想。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5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以很大的比重,构成了现代中学化学教材的主体内容。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它的学习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易于产生兴趣,却难于保持注意;易于理解,却难于运用。致此,本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归纳了如下三个设计要求:
一、元素化合物课要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
揭示知识内在联系
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习内容,有知识分散。记忆量大等特点。及时将知识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联线结网。对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对于防“散”治“乱”,是很有效的。但是,结构化的知识是要有理论作基础的。因此,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接受的化学理论作为灵魂,将具体的化学事实统帅起来。
高中化学的教材顺序,以元素周期表为界,“表前元素”的学习采用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将元素性质的理解向原子结构、向元素递变规律的方向归纳:而“表后元素”的学习,则采用演绎法,从一般到个别,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分族具体的元素性质学习,这是高中化学无机部分教学的基本思路。在有机化学部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应贯串始终。一些比较成功的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硝酸”,整节课可以以氧化还原为主线,从硝酸中氮的化合价人手,以稀浓硝酸氧化性强弱比较连接各教学环节,最后归结出几个氧化还原的规律,在这条主线贯串和组织下,一个个精彩的实验很自然地将硝酸的化学性质铺展开。高二化学中的“乙醛”,可以自始至终紧扣住“结构决定性质”,从醛基的结构入手去分析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以后又多处回应。不难看出,这些课的教学设计之所以显得结构清晰紧凑,化学理论在这起了关键的作用。虽然着“墨”不多,但灵魂却无处不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得“形散意不散”,理论的灵魂作用至关重要。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中要抓住性质这个重点,而化合物的存在状态、制法和用途都与性质是直接相关的,或者说由性质所决定的。
以性质为核心再跟用途、存在、制法密切联系,则知识就不会显得太零碎,也不会感到枯燥。事物之间会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设计中就必须揭示出这种联系。一些设计不成功的课往往是仅注重了事实的罗列和堆砌,而忽略了对事实的内部联系做深刻揭示,最终将“学化学”引向了“背化学”的死胡同。
除了“基本理论指导”和“以性质为中心”这两条线索外,元素化合物学习中的第三条线索就是相关物质之间的相互衍变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线索在到了复习时才加以总结归纳,是不够的,要将这些线索从第一节起,就或明或暗地渗透于学习的全过程,这也是元素化合物课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二、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要以实验为基础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如果离开实验、标本、模型和其它直观手段,仅凭教师的口述和板书,就无法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
这样,学生只有生硬地记忆,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就越来越杂乱,顾此失彼,从而频频发生错误。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化学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学手段的施用,让学生们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描述。就能使学生清楚、准确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这样做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的知识。但是,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设计好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呢首先。实验的设计与组合要能深刻地揭示反应规律,有利于掌握化学事实。例如,高一化学“氮气”一节中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其中NO2与水的反应是教学难点。采用下面设计:先从氮的化合价引出氮的五种价态的氧化物。介绍其颜色后演示实验:一瓶无色的NO上倒放一空瓶,抽走其瓶口玻片,NO与空气混和,立即出现红棕色;向其中一瓶加入少量水,盖上玻片,稍振荡,瓶内红棕色消失,再抽开玻片,瓶口上方又出现红棕色。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这样,由于实验设计和组合的合理,学生大多能自行总结出NO和NO2的重要化学性质,而其中的难点内容,NO2与水反应的产物中还有NO,也由于实验设计的巧妙而被顺利地突破了。接着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去深化对反应规律的认识: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NO和空气)、两瓶红棕色气体(分别是NO2和溴蒸气),要求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这样的一段教学设计显然是成功的,实验在其中充分显示了获取知识的功能。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物质的性质,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重点难点,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其次。实验要能激发、调动学生思维。这种激发,可以是学习欲望和兴趣层面上的。也可以是在创设问题情景较高层面上的'。“氨的性质”一节中氨与酸的反应,普通中学根据学生特点。可设计成学生动手的趣味实验“空瓶生烟”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由重点中学教师设计的铜与稀硝酸反应,在让学生在向稀酸中加铜片前,先加放少量的碳酸钠粉末,这种似乎“不合常理”的小小改动。却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逼”着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为什么要加Na2CO3(为了排走试管内空气)为什么要排空气(NO易与氧化合)为什么能排气(CO2比空气重)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其思维容量,一个普通的验证实验就变得不普通了,实验启迪思维的功能也就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标志着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水平,没有一些别具心裁的实验设计,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很难达到优秀的水平。
三、元素化合物课要尽可能紧密地联系社会、联系实际
这是这类课设计的又一个规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若不和实际结合,将成为空中楼阁。无论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无论是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都很有必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体现“化学与社会”这个命题。重视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生活、环境、科技的密切联系,才能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科学的情感,对科学的关注程度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高一的“氮气”,在学习了NO、N02性质后联系“雷雨与庄稼”,联系汽车引擎点火时产生氮氧化物的环境问题,联系酸雨,联系硝酸的生产。在“乙醛”的学习中,在醛的氧化反应后联系制镜小史、联系糖尿病的检验。既生动又强化了知识的运用。在设计“氨和铵盐”时,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将整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放到化肥这样一个背景中进行,能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有机地渗透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关心环境、能源、材料、卫生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应该成为这一类课设计时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联系实际,重点要放到知识的运用上。引导学生在课外模拟攻关,都是一些成功的设计,这种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的联系实际,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开发思维,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的意念,在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中是值得提倡的。
这里以《氨的性质》教学设计(华南师大附中王季常、曾汉泰设计)为例,说明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类课的设计。
教学过程如下(学习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略去):
[引入]观察一个实验(氨的喷泉实验),并打开桌面上的浓氨水,闻闻氨气的气味。 [设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①形成喷泉;
②烧杯中溶液仍为无色,而烧瓶中溶液为红色;
③烧瓶未充满。
[设问]通过现象:
①我们曾学习了什么物质也可以形成喷泉(联系旧知识HC1)
②为何形成喷泉(极易溶于水)
③为何极易溶于水(由相似相溶原理以及水为极性分子,得出氨分子也呈极性)
④从上述结论,能否得出氨分子的结构(学生推导出氨分子NH3的四个原子一定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会形成三角锥形的分子结构)。
[分析]我们一起分析氨溶于水的另外两个现象,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①为何形成红色溶液(利用“酚酞遇碱变红”,推断出一定有OH-产生)
②烧瓶中的OH-来源于什么物质(从现象得出,新产生的OH--定不是来源于水,因为烧杯中滴有酚酞的水并未变红,也不可能来源于氨,那么只能来源于NH3·H2O )。
③如何书写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运用质量守恒,学生即可写出,老师只需提示NH3·H2O为弱碱,注意可逆符号即可) [练习]训练题(巩固性训练,略)(说明:以上氨与水反应的性质是在实验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积极思维得出的,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迁移的能力也能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实验]我们刚学习了氨与水的反应,那么氨与其它物质是否会反应呢下面自己来做一个实验:NH3与酸(盐酸、硫酸、硝酸)的反应。
[讨论]为何出现白烟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由于整个过程是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现象,发现滴有浓盐酸和浓硝酸的上方出现白烟,而浓硫酸上方没有。自己作出解释,自己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因而课堂气氛活跃)。
[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法检验肉类新鲜程度。
取约10ml的爱氏试剂,置于锥形瓶中,搅匀,并立即塞上下方插有一根细铁丝的橡皮塞,铁丝下端弯曲成钩,可挂住肉样(肉样须不沾管壁,并距液面1-2cm)。若肉样已不新鲜,就有NH3存在,于数秒内即有NH4CI生成,可观察到白烟出现。
[思考]白烟出现是否可以表明肉已经不新鲜(说明:在学生实验基础上,增加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法检查市场上猪肉是否新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总结]以上反应氨分子中N、H元素未变价。
[过渡]回忆HX和H2S的化学性质,分析它们为什么具有还原性。
[设问]从NH3中N、H元素的化合价,判断NH,是否也会像HX、H一样具有还原性[学生实验]NH,的催化氧化(将锥形瓶置于浓氨水上方,收集少许氨气,然后将铜丝在酒精灯上烧至红热,迅速插人有少许氨气的锥形瓶中)。(说明:学生动手做“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时,预计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
a.出现红棕色。
b.出现白烟。
c.实验失败,未能观察到任何现象。
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刻意追求实验现象的统一,不回避可能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可有意把三种不同实验现象摆到讲台上,请学生解释,促进学生深人思考)。本课在实施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气氛高涨。分析出现红棕色原因时,有的学生说“NH3被O2直接氧化为NO2,故出现红棕色”;马上有学生纠正“NH3被02氧化为NO,NO再被O2氧化为NO2”;分析出现白烟时,有的说“白烟一定为NH4NO3”,马上有学生说出为何产生NH4NO3。特别是分析何种原因导致实验失败时,有的说“锥形瓶不够干燥,使瓶中氨气溶于水中”;有的说“铜丝不够红热,达不到反应温度”,有的说“铜丝表面有杂质,使催化剂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短,致使氨气太少,反应不够充分”,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太长,致使氨气太多,氧气太少,同样使反应不够充分”,甚至有的说“收集氨气时间刚好,氧气恰好反应完全,使生成的NO不能进一步反应生成NO2故观察不到红棕色”他们还纷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解释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我们希望成功,但我们并不忌讳失败,失败了,要找到失败原因,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假”)。
[讲述]“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生产硝酸的基础,工业中产生的NO和NO2等大量尾气必须用碱液吸收以免污染环境。广州环境污染仍较严重,有的地方酸雨频率已达90%,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社会问题。
[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自觉用烧碱溶液对瓶内气体进行处理。 [过渡]除了氧气可以氧化氨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氧化剂可以氧化氨呢[设问]回忆HX(HF除外)、H2S被氯气氧化的实验,想一想,氨气能否被氯气氧化[演示实验]氨气和氯气反应的实验(预先用两个干燥的锥形瓶收集一瓶氨气和一瓶氯气,实验时将两个试剂瓶口对好,抽去玻片,上下摇匀)。
[讲述]氯碱工业中常用浓氨水检查是否有氯气的泄漏。
[练习]运用相似性以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出现白烟),书写其反应方程式。 [设问]回忆还原CuO的实验,高温时NH,能否还原CuO呢[演示实验]NH3还原CuO实验(实验装置与H2还原Cu0实验相似) [练习]根据相似性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试管口出现水滴,试管底部出现红色物质),书写其反应方程式。
[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略)从以上《氨的性质》教学设计中,我们看看是怎样体现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设计要求的。
首先,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基础,实验在设计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氨与水反应这个性质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氨的催化氧化这个难点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在教师精心设计放手实施的问题情境(异常实验现象的分析、争辩)中自己突破的。
其次,化学理论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内在灵魂的作用也十分明显:用物质结构的知识指导学习氨的水溶性和弱碱性,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和氧化还原的知识指导学习氨的还原性,这样的学习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元素化合物课有足够的深度。至于联系社会。联系实际,更是本设计一大特点,结合氨与酸的反应,启发学生设计如何检验猪肉是否新鲜,当时新闻媒体恰好在对少数黑心肉贩私售死猪肉的事件曝光,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如此紧密结合,很自然创设出一个成功的问题情境。可见,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把握住这三点,就能从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反映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型特征和设计要求,只要在实施时能用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为主导,又具备了熟练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上出精彩的元素化合物课来。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①了解氢气的基本性质,知道检验氢气的方法。
②认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电解水实验及实验现象的描述;水的组成的确定
2.教学难点
研究纯净物组成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实验演示、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师生合作、小组讨论等。
实验仪器、药品及教学设备
实验仪器:启普发生器、水电解仪、锥形瓶、分液漏斗、小烧杯、试管、酒精灯等实验药品:锌片、稀硫酸、10%氢氧化钠溶液、肥皂水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播放视频《一滴水的奇妙之旅》
[提问]视屏中播放的是谁的故事?关于水你知道哪些知识?[过渡]人类对水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用精彩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对未知知识的探究欲历史初探疑窦丛生
[过渡]在认识水之前,我们先来进行知识储备:
一、氢气活动二:制取氢气球
[提问]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氢气有哪些性质?活动三:氢气验纯及燃烧
[提问]如何检验氢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氢气“小”、“难”、“燃”等性质。根据氢气的燃烧现象讨论得出:点燃气体,往蓝色的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通过趣味实验,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学习的乐趣,轻松学习的同时发展总结归纳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未后续电解水的产物检验打基础。
[过渡]其实我们对水的认识就是从一瓶未知气体开始的:
活动二:播放视频《普利斯特里实验》
[提问]瓶子里的水是哪来的?
[提出矛盾]水是一种元素,可以结合别的元素化合生成新的物质,然而现在水却由氢气和氧气化合得到。
介绍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对水的组成研究的历史史实。了解化学史实,对“魔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矛盾充满好奇,了解相关史实。将化学史趣味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巩固了氢气的相关知识,而且润物细无声的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提出]直到拉瓦锡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了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一种物质。
讲解分解法确定纯净物的元素组成。
活动三:电解水实验演示
[讨论]两电极中产生的可能是什么气体?如何检验?
活动五:检验电解水实验产生的气体
[得出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管中的气体可能为氢气和氧气,分别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得出两种气体分别为氢气和氧气。通过对电解水实验的研究,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过程,认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初步了解利用分解反应的产物来研究反应物组成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科学品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总结反思发展能力
[过渡]至此我们完成对于水的组织的认识,实验做完了,故事也讲完了,对于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升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离真相只有一步之遥,我们应当坚定自我,不人云亦云,一定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
[课堂小结]课后练习“活学活用”
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7
21.第六章 化合价 (新授物质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常识性介绍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初步学会应用。
能力培养:结合课堂上对问题的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从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通过化合价基础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科学思想:在学习元素化合价的知识更新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科学品质:随着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层层置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以及克服困难的持久力。
科学方法:在对元素化合价的学习中,使用科学抽象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重点、 难点:化合价的概念的建立;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形成规律性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请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
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练习。
承上启下,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原子团结构回答:为什么在氯化钠中钠原子与氯原子的个数比为1:1,在氯化氢分子中是一个氯原子与一个氢原子结合在一起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实事求是地分析事实,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Mg Cl H O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根据上图讨论:镁与氢,氢与氧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四人一组讨论,动脑思考,动口参与,加以猜想,探索,然后请一个组的代表发言,其它组纠正补充。
用提问的方法激疑,用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
讨论提纲
①Mg Cl H 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②镁与氯,氢与氧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③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
①四个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Mg为2个,Cl为7个,H为1个,O为6个。
②在氯化镁中镁失去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数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一个水分子中,一个氢原子的.两个电子与一个氧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了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在水分子中,氧原子比氢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稍强些,所以电子对偏向氧的子一方,因此氢为正价,氧为负价,但整个分子仍为电中性。
对NaCl、MgCl2、HCl、H2O的化学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原子个数比。
一、化合价的定义: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思考后小结:根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化合时,个数是一定的。
结合这四个化学式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概念。
把讨论的结果上升到理论。
学习新概念。
课本80页第二小节:
阅读提纲
化合价的数值在离子化合物中如何判定?在共价化合物中如何判定?
阅读,思考,理解
分组讨论总结,请代表发言,大家加以补充。
激疑,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元素化合价的判定
填写小表:
价数
正价
负价
离子化合物
得失电子数目
失电子原子显正价
得电子原子显负价
共价化合物
共用电子对数目
电子对偏离显正价
电子对偏向显负价
根据阅读结果填写表格,填好后,反复看两遍。再现上述阅读内容。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及科学方法。
课堂练习
1.确定水中,H的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_个H与___个O共用___对电子,电子对偏___H。O的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_个O与___个H共用了___对电子,电子对偏___于O。
2.确定氯化镁中,Mg元素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个Mg___电子,Cl元素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_个Cl原子___电子。
同理练习:CO2中碳与氧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MgO中,镁与氧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请学生说出答案。
巩固知识。
再现知识。
培养学生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课本第80页至第81页内容。
阅读提纲
1. 在化合物中,氧、氢、金属、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价规律是什么?
2. 有些元素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化合价吗?
3. 找出有关化合价中“两个零”的叙述是什么?
根据
阅读结果,归纳小结,请学生描述,再现阅读的内容。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入科学方法。
三、化合价的规律
1. 在化合物中,情况如下:
氧为—2价;
氢为+1价;
金属元素为正价;
非金属元素为负价;
在非金属氧化物中,氧为—2价;
另一种非金属元素为正价。
2. 两个零:
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3.元素的变价:许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但在一种化合物中元素也可能存在不同的价态。
练习判断各元素的化合价:
1. H2 O Cu Fe S
2. H2O CO SO2
3. Fe2O3 FeO Fe Cl2 FeCl3
复习,固新知识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及科学方法。
小结:1.元素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2.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在此课中表现良好,对一些抽象难于理解的概念学生都认真听讲,从课后的小结来看学生掌握情况也很好。这样好的学习势头应加以适当鼓励,突破全书中的最难的知识点。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 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过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4-1中,并与大家交流、讨论。
讨论: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特征——发光、发热;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烧杯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分析: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铜片上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原理三:移走(隔离)可燃物
讨论:下列情况下各自灭火的方法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小黑板灭火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实验室熄灭酒精灯吹灭蜡烛森林火灾熄灭天然气灶油锅着火练习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可以为碱和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同时探究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可以为碱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和学法帮助。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课程改革的特点,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叙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小组合作能力。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上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何特点,这些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够清楚。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强化对酸的认知。从对盐酸、硫酸两种特殊物质的学习,推广到这一类物质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2、通过交流讨论,总结酸的通性及原因,了解酸与其它物质反应的基本原理,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反思与交流,学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
难点: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及酸的通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指导教学法。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起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起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
(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②不易生锈;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2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 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 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 )部分 ,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不同。
⑷ 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 ,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 ) ,所以作物要施肥。
(5)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5、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00多种,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 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分裂),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发生分裂),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是宏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五)矫正反馈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六)迁移运用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请把它们变为你认识的元素符号。
ABCMN
a u e l g
(二)试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 水(H2O)、 过氧化氢(H2O2)、
二氧化硫(SO2)、 氢气(H2)、 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进补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3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是教学的纲,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一方面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二、知识教学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再比如,当学习到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浓度的计算时,学生往往习惯于按数学计算的思路,急于代公式求解,这时教师要把住方向,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确了计算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相关项(量)的关系后,再求解。在这里的关键是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符合逻辑的解题格式和方法。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4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科学素养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
复习讨论:
研究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情况,同学们调查情况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消除或减少污染。
参考要点:
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原因
a工业“三废”
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建议
a严控工业“三废”
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
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 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讲 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要 点:
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
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
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 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 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要 点:∵VH2:VO2=2:1 ρH2:ρO2=0.899g/L:429g/L
∴mH2:mo2=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 : =2:1
即在每个水分子牛,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所以水分子为HzO
引导学生观察书P49图3-4,让学生讨论图的科学含义:
要 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5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目前最好的下册教案
课题1金属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能力目标: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五,实验准备
药品:铁片、铜片、铝片、黄铜、铜
仪器: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内容
1,【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得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的结论。2,【新授课】
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小知识
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青铜(铜锡合金)
2.现在应用最多的金属—铁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世界上金属产量第二位—铝
一、金属材料1、金属材料纯金属(90多种)
合金(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阅读P3相关内容,讨论】
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对环境的影像等等。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过渡】现在人们使用金属材料大多不是纯金属,而是合金。
二、合金
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
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演示实验8-1】
【讨论金属及其合金的熔点比较】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
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合金的`优点(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3,【课堂小结,作业】
八,【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金属的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性质决定用途
二、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3.合金的优点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四,教学准备
药品: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
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
仪器:砂纸、火柴、试管(若干)、坩埚钳、。
五,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内容
1,【引入】
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
2,【新授课】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反应
①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时,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铝制品不宜用钢刷来清洗)。
2Mg+O2==2MgO2Al+3O2=2Al2O3
②铁铜在常温下很难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2Cu+O22CuOFe+2O2Fe3O4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③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金属的活动性:Mg>Al>Fe,Cu>Au
【演示实验Mg、Zn、Fe、Cu和稀HCl混合】
2、金属+酸→盐+H2↑
Mg+H2SO4=MgSO4+H2↑反应最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Zn+H2SO4=ZnSO4+H2↑反应剧烈,但比镁与硫酸的反应速率要慢
Fe+2HCl=FeCl2+H2↑反应较慢
★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时只生成+2价的铁,不生成+3价的铁。Cu不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
金属与稀硫酸或稀盐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反映金属的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Mg>Zn>Fe>Cu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及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P11】
3、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2Al+3FeSO4=Al2(SO4)3+3Fe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2-31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12-30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热门)12-27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5篇)02-13
初中化学课教学设计02-19
关于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01-07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5篇02-13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05-05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设计06-25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