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推荐度:
- 三年级《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
一、激趣导入,初读。
1、出示幻灯片1:树上有十只鸟,被人射死了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为什么会是这种答案呢?
2、出示幻灯片2:如果你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飞来,它边飞边鸣,你会怎样想?
3、成语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成语故事——《惊弓之鸟》。看看这则成语故事的背后又讲述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师板书,请生读题。
二、学习字词,初识更羸。
1、检查预习情况。
看了课题,我想你们一定发现了这个成语里藏着两样事物,分别是——弓、鸟。
(1)看课文插图,认识“弓”、“箭”
(2)这“鸟”指的就是——大雁。出示“大雁”图。了解大雁吗?能不能来介绍介绍?
范写指导“雁”字。学生在田字格内描红书写一个“雁”字。
2、检查词语情况。同学们课前预习过了课文,生字词都认识了吗?我们来看看。
出示幻灯3词语:更羸魏国打猎射箭疑惑拉弦嘣的一声悲惨愈合孤单失群大雁裂开
谁会读?指名读。
知道魏国是指哪里吗?
魏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请生齐读“魏国”。
提醒“更”多音字。板书“赢”字与“羸”比较,加红“贝”部,了解字形。齐读“更羸”。
3、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从课文哪里知道的?
生读文章第一自然段,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了解了什么,或你不了解什么?
什么是“射箭能手”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的射箭技术(百发百中)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能手,比如画画特别好的,我们可以称他为——画画能手;唱歌特别好听的,可以称他为——唱歌能手。而更羸在——射箭方面特别有能耐,所以我们称他为——射箭能手。
谁能来读一读句子,这里的有名,你能用其他词语代替吗?(著名)能用四字代替吗?(远近闻名、举世闻名)让我们把对更羸的赞美读到句子中去。齐读。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自己去发现。从介绍更羸的一句话,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还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而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同时,重视词语的训练和积累,词语是语言的基础,而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积累的词语,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三、走进《惊弓之鸟》,了解事件因果
出示幻灯片4:下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认真地读一读这篇课文,这回可要把生字词读准了。读了课文,你们发现哪里写了“惊弓之鸟”这件事呢?
(一)如何射雁
1、出示幻灯片5: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个自然段这么长,可是却只有一句话!
你们看,它中间一连用了几个逗号?(6个)要读好它可不容易,请同学们自己先好好地读读,待会我们看看谁能非常正确、通顺地把它读下来。学生自读。齐读。
3.虽然只有一句话,可是却又讲了好几层意思,请大家再仔细读读,看看它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
是呀!现在谁能用你的读让我们大家都看到这两幅画面?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4.这段话讲了两层意思,你能不能再读读这段话,把这两层意思读到这个填空题里去呢?指名读,齐读(逐步出示填空内容)。
幻灯出示5-黄框、橙框:更羸(),只听得(),那只大雁()。
再读这段话,你有问题要问吗?引导理解两个“直”字都意思幻灯出示5-词解。
5、那你能不能把大雁当时的样子,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理解“惊弓之鸟”本意。齐读。
幻灯动画演示:先斜向上飞,点击图片“弦响”,后垂直掉下来
(二)是何原因
1、更羸是怎样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幻灯片9:朗读第9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幻灯出示10: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更羸的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呢?请同学再自己读读这番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跟你的同桌说说,汇报。第一句看到……,听到……(变红字)
2、课文中先写了更羸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我们就叫——观察。板书:飞得慢 叫得惨观察。
那第二句话再写什么呢?。板书:箭伤作痛孤单失群(变蓝字)
由观察而进行思考想象,我们就叫做——分析
请生再齐读第一、二两句。
也就是说更羸看到……想到……;更羸听到……,想到……。
4、那后面两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也一起来读读。(变绿字)
是呀,正是因为大雁的害怕导致大雁直往上飞,最终直掉下来。那它害怕什么呢?当时,它在想些什么呢?生说,理解“惊弓之鸟”一词的表面意思。(如果此问题学生在上面提出了,已解决的'话,就取消此环节,板书:心里害怕)
其实这些更羸早就预料到了!由箭伤未愈、孤单失群,更羸料定大雁听到弦声,一定会……,由心里害怕,一定会……最终导致……。这样一步一步的思考过程,我们就叫——推理。板书:推理。
7、你能用因果句式想魏王说说更羸的推理过程吗?学生练说,幻灯出示11,齐读
8.你有什么话对更羸说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内在学习欲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了思想启迪。通过“那只大雁为什么会死”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交流时让学生来评价学生,让学生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驳、判断,学生间的思维相互碰撞,擦出火花,一步一步地引出大雁死亡的真正原因,让学生自己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快乐。】
三、走进《惊弓之鸟》,领悟人生哲理
1.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们来说说到底是什么害死了这只大雁?幻灯出示12
生答。预设:它自己;它自己的胆小;它自己吓自己;它自己因为受过箭伤,当再次听到弓响,就过于害怕,以致于伤口裂开而掉下来了。
2、如果你是那只大雁,你觉得怎样做或许还有生的希望?
3、是呀!可见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你知道“惊弓之鸟”的意思吗?而现在,我们常用“惊弓之鸟”来形容人。你能说说惊弓之鸟的近义词吗?幻灯出示13
4、那你们在读过的故事里或现实生活中见过这种像“惊弓之鸟”似的人吗?幻灯出示14
老师先来说一个: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溜进了人家的院子里,正想偷东西,这时,一只大黄狗扑了过来,狠狠地咬了它一口,小偷忍着疼痛,飞快地逃跑了,后来,他一听到狗叫,心里很害怕。用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可以是什么?
你们也有这样的小故事吗?
5、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收获?
(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种正确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点燃。通过与老师、与同学的交流,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让互动走进课堂,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
四、布置作业幻灯出示15
1、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听。排演课文。
板书
10、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伤口裂开
↗│
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推理 心里害怕 ↗ │
↗↓
判断:不用箭 只拉弓听到弦响↗ 掉了下来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2
复习,导入新课
1、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提出学习任务:
(1)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更羸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学习第九段。
为什么他啊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从天上射下来?生找出第九段,抽生读。
默读九段,思考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标出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用波浪线标出他的分析。
(4)、分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用因果关系练习说话。
从而可以看出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9段。
由于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所以一开始提出“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从天上射下来?”这句话是全文的'重点,是更羸对魏王讲述能让天上飞的大雁掉下来的原因。学生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回答。教师就可直接抓住重点进行教学。更羸经过认真、周密的思考、分析,才胸有成竹地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掉下来了。”所以魏王由当初“不信自己的耳朵”到最后口服心服。由此可见,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一边认真读,一边思考、分析,学生才能了解更羸推理的严密性,知道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从而心生敬佩。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3
知识拓展:
【拼音】:jīng gōng zhī niǎo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典故:
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见远处有一只大雁飞来。他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虚拉弓弦,就可以让那只飞鸟跌落下来。”,魏王听了,耸肩一笑:“你的射箭技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说:“能。”不一会儿,那只大雁飞到了头顶上空。只见更羸拉弓扣弦,随着嘣地一声弦响,只见大雁先是向高处猛地一窜,随后在空中无力地扑打几下,便一头栽落下来。
魏王惊奇得半天合不拢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说:“不是我的箭术高超,而是因为这只大雁身有隐伤。”魏王更奇怪了:“大雁远在天边,你怎么会知道它有隐伤呢?”更羸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鸣声悲凉。根据我的经验,飞得慢,是因为它体内有伤;鸣声悲,是因为它长久失群。这只孤雁疮伤未愈,惊魂不定,所以一听见尖利的弓弦响声便惊逃高飞。由于急拍双翅,用力过猛,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惊弓之鸟造句
1、警方已全面发布追缉令,罪犯者已成为惊弓之鸟,惶惶难安。
2、如果其他地区也效仿加泰罗尼亚拒绝缩减财政,那么有如惊弓之鸟的证券市场会怎么揣测?
3、白宫是否还能够从已成惊弓之鸟的国会手里再掏出更多的银子?这将始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4、敌军连吃几次败仗,已经成了惊弓之鸟。
5、对繁荣经济产生信贷泡沫的担忧使得政府如惊弓之鸟,于6月15日颁布一条规定,要求消费者在贷款购买新车时,支付最少30%的定金。
6、地震后,大家都成了惊弓之鸟,稍有震动,就争先恐后地向外逃。
7、考虑到即将激增的医疗保健费用,联邦预算赤字最终或许会庞大到令外国投资者成为惊弓之鸟的程度。
8、如果这些家庭变成惊弓之鸟,他们甚至可以搞垮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
9、方才喘一口气,伏兵又现,这群惊弓之鸟吓得抱头鼠窜,各自逃命。
10、被释放的肉票,像惊弓之鸟,带着仓惶的眼神。
11、对方虽是惊弓之鸟,也得注意他们的动向。
12、那些溃败的军队已是惊弓之鸟,听到鞭炮声,却也吓得四处走避。
13、有人将这次灾难称为日本自二战时期广岛和长崎被原子弹轰炸以来所遭遇的最大悲剧,恐慌迅速传播到全球市场,如惊弓之鸟的投资者急忙卖出股票,试图寻找安全的避风港。
14、受此影响,货币市场基金经理们成了一群惊弓之鸟。
15、在他周围的人已是惊弓之鸟。
16、他已被吓破胆了,稍有声响,就好像惊弓之鸟一样,不能自持。
17、从战场历劫归来的战士难民,有如惊弓之鸟,寝食难安。
18、向来态度挑衅的报业已经成为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一位叫更羸的射箭能手,他发现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弦,就从天上掉了下来。原来更羸通过细致的观察后早已了解到,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整篇课文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环环相扣,具有相当强的逻辑性和教育性。在参与集体评课后,我内心有了很多体会,并对本课进行不同角度的反思。
基于本课文体形式——寓言的独特性,因此我在课程伊始带领学生回顾了之前学习的内容,强化学生对于寓言这种借助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达深刻道理的文学形式的理解,并为结尾处点明寓意埋下伏笔。在简单复习本课生字词后,开始了对正文的学习。
首先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这句话,让学生在集体朗读后说说你能得到什么信息。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学生们能够凭借个人思考分别找到“古时候魏国”、“有名”、“射箭能手”等词,因此我便以这句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从而让学生在通读课文过程中,完成填空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将课文大意概括出来了。但为了锻炼学生概括和口语表达能力,这里如果请更多同学依次提高难度,最后试着不依赖填空,自己复述课文,会更有助于全体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把握。
这篇课文内容本身难度并不高,但由于涉及到许多更羸与魏王的对话,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在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二者教学目标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引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并进一步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课文二至四段时,我先请同学分魏王、更羸、旁白三个角色朗读,并给出阅读提示:思考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魏王是什么反应?也许是还没有深入了解的原因,我原本借助分角色朗读活跃上课气氛的想法却没有收到适当的效果,学生们无法轻易读出魏王语言中的怀疑、更羸的胸有成竹和谦虚,反而由于朗读课文时的不熟练导致思维产生了不连贯性。因此我让同学在更羸说的句子中找到“只要……就”这组关联词,请不同学生多次朗读,最后顺利体会到更羸自信的语气和性格特点。同样在学习六、七两段时,基于之前的学习和铺垫,学生们对两个人物已有所了解,所以就不难在朗读中体会到魏王吃惊、赞叹的语气变化,全班男女生的分角色齐读也就自然地将课堂氛围推至高潮。
除了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之外,老师还应创设语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做出推断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的方法。因此在讲解课文难点第五自然段中两个“直”字时,我请同学边想象大雁“直往上飞”和“直掉下来”的情景,边有感情朗读这句话。学生们的思维十分灵活,他们能够感知到大雁飞得既卖力又着急、掉得既笔直又迅速,但我在备课时缺乏一点对学生答案的`预设,将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以固定答案的形式出示在屏幕上,从某种角度来说,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延伸,限制了学生话语权和表达观点的欲望。相反,如果我指名不同学生边读句子边体会“直”字含义,并及时给予鼓励,将会拓宽受众面,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最后小组内互学八、九段的过程,反映了本课的又一教学重难点,学生们能够准确找出更羸观察和分析的部分。为了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清晰的框架,我根据板书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总的来看,讲授了《惊弓之鸟》这一课,我有得有失。学生们灵活的思维让我的授课过程较为流畅,但同样也使我注意到,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应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抽出大量的实践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收获学习语文的方法,这是“以生为本”现代教学观念的最重要之处,也是我今后亟需注意和修改的地方。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收集原来学过的成语故事。
2、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教学讲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四、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文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教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下文。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下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嘣大雁:直往上飞拍翅膀掉
⑵大雁掉下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教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下文,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下来?从文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教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下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下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文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文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教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将成语讲给父母听,评价反馈。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五个生字。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教师自我介绍,引入新课)
师:第一次和大家一起上语文课,怎么样你们对我感到好奇吗?想了解我吗?那我就自我介绍一下:“你们可以叫我包老师,我呀是属蛇的。”
1、生汇报
师:很棒!你们不但懂得认真倾听别人说话,还能从一句话中得到这么多的信息。从你们刚才的表现中我也得到了一点信息,我发现你们是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孩子。知道吗?古时候的魏国就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更赢”(师板书,指导读)时值今日,人们还时时提起他,是因为他和一个成语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惊弓之鸟”(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初步了解题意。
通过预习课文说说“鸟”在本课指什么?(大雁)“惊”是什么意思?“弓”又是什么意思?“之”是的的意思,那惊弓之鸟的字面意思就是(被弓箭声惊吓了的大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成语故事的理解方法。
(二)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1、认读卡片
悲惨愈合什么意思?
魏国嘣注意后鼻音
孤单失群,失,什么意思?(离开,孤零零的,离开了大家。)
(三)学习课文、感悟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1)、一过读,一过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在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词句下做上“———”
(3)、在不理解的有疑问的词句下做上“……”
生:(自学,做读书记号)
师:(巡查,边查边交流)几个自然段?
师:我看到不少“———”,很少看到“……”没有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教会学生在读书中思考,从而培养其好的学习习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不错,能发现疑问的孩子就在钻研课文了。现在,我们就以第一句为例,谈谈你研究了哪个词?
(讲解“射箭能手”、“魏国”)
3、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范读提问:(1)、第二自然段中,哪一句话说明更赢是个“射箭能手”?
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读“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2)、继续学!请找一找,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把让大雁送命的字圈出来!
师:一齐说,哪个字?(嘣)
师:为什么“嘣”置大雁于死地!
生:(齐说,七嘴八舌地)“嘣一声响后,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中掉下来。”
师:这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分男女生整齐地朗读了第四自然段,教师简笔画)
师:请大家仔细看。这两幅图画的是课文第四段中哪两句话?
生:(立即看书,并主动动笔)
师:哪句话?
生:大雁直往上飞……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仔细看图在第一句话中是否有一个字用错了?
(讲解两个“直”的用法,体会祖国语言的魅力)
师:“大雁直往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
师:不着急,还是请你从课文中划出来。
生:“忙往上飞”是因为它心里害怕。
生:“直掉下来”是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划的词句都在……
生:第八自然段。
5、学习第八自然段
师:对,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话。
师:读得好!请大家看黑板,我们看看谁说得清楚……
我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嘣”的一声,所以……
(生接上:心里害怕)(板书嘣害怕,学生练说)
师:能变一种形式说吗?先说结果,再说原因——比如:大雁直掉下来,是因为伤口又裂开了……
学生练习说1、2、3。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说,理清课文的脉络。
6、感悟升华。
师:好了,大家都明白了,谁置大雁于死地?
生:“嘣”!
师:(指名)这位同学,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生:不会。
师:那么,这只惊弓之鸟怕的是更赢的“嘣”,而不是这位同学的“嘣”?(不是)
师:你们是说,不管谁拉弓,只要有“嘣”的声响,它就会怕:对吗?
这位同学拉出“嘣”,他也会掉,是吗?(是)
师:那更赢有什么了不起,把大雁吓下来的本事,谁都有,更赢算得上射箭能手吗?
生:更赢有本事的。
师:更赢的本事是什么?你能用这个句式写句话吗?
更赢的本事不是()而是()。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书上的第六段,完成练习六的第二题。其他同学按自己的想法写。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使学生更好的明白更羸的本事是什么。
师:好,做完的同学自由交流。
(四)齐读课文,感悟升华。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6
教材说明:
《惊弓之鸟》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课文讲述的是古代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这只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全文环环相扣、说理清晰,逻辑性强。它采用了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写法,用魏王来衬托更羸,表现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教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王、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读通课文,能说出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读熟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下面以第二课时为例具体介绍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2、分角色朗读课文,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1、(课件出示)树上有十只鸟,如果被人用箭射下一只,还会有几只?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第10课《惊弓之鸟》中也有一位善于射箭的人,他就是更羸。揭示课题。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步感知大雁落地原因,感受更羸判断的准确。
1、播放动画。
2、大雁是如何掉下来的?理解此句话中两个“直” 意思的不同。
3、是什么使大雁从空中掉下来了?
4、指导朗读。
三、深层探究大雁落地原因,理解更羸的话。
1、大雁为什么会直掉下来呢?
2、动画播放更羸说的话,提出学习要求。
3、汇报交流。
(1)更羸共说了几句话。
(2)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作出了什么分析?
(4)他做出了什么判断?
指导学生用“一……就……”、“因为……所以……”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话,领会更羸语言中的因果关系。
(5)检查理解,完成填空。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画出表现魏王神态变化的语句,读出情感。
2、更羸的语言应如何朗读?
3、分角色朗读。
五、理解运用。
1、出示《大雁报》记者小雁的报道。问:如果你是更羸,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
2、说话:如果大雁不______,就不会________。领悟大雁死亡的更深层原因。
六、拓展延伸。
1、解题。说说自己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者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成语故事,掌握更多道理,学到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
10 惊弓之鸟
裂开
往上飞 善于观察
害怕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筋,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大吃一惊”“悲惨”“愈合”“孤单”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并能复述课文。
重点:课文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难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筋,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教具:生字卡片、大雁图片 电化教具:课件
一、语言导入
在我们汉语言中,有一类深受人们喜爱的词语,叫成语。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富有启发的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二、读通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哪些读音比较难要提醒大家注意?(学生自主分析、领读难读字音。)
2、老师也有提醒大家注意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三、理清脉络
1、聪明的同学读了课文,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课文在叙述故事上的特点:
先果后因,对话多。
2、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学呀?(读一读,演一演,论一论,找一找,)
四、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1、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把握语气。
2、小组讨论后,练习分角色朗读。
3、 指名分角色朗读,先说说准备怎么读,其它同学建议,读完后再评价。
五、演一演(大雁怎么飞来,怎样掉下来)
1、 同桌互演。
2、指名学生上台演。(手拿大雁图片)边演边说,边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
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关注“慢慢地”、“直往上飞”“直掉下来”这些词语,体会大雁心理非常害怕,为理解最后一段做铺垫。
六、论一论
1、默读最后一段。思考:那一句讲更羸看到的,那几句讲更羸分析的,边想边划下来。
2、联系上文,同桌讨论更羸分析得有道理吗?全班再交流。
七、找一找
1、这个成语故事讲了一只什么样的鸟?(被弓箭下怕了的鸟。)
2、现在多用“惊弓之鸟”来比喻人,比喻什么样的人?在生活实际当中找一找。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寓意(比喻受过惊吓遭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八、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成语故事不但内容有趣,而且蕴含深刻的道理,能让人受到启示。在说话写文章时,恰当运用成语,可使语言简洁、生动,有更强的说服力。在“Webquest”中的“我读成语故事”中有老师提供的几个成语网站,快去阅读,读后把感想发表在“课后讨论”中。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大雁 直上飞 直掉下
飞得慢 受过箭伤
听到弦声掉下来
叫声悲惨 孤单失群
观察 分析 判断(正确)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阅读课。 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怕得不得了。从这个故事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知识: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 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4)、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
(1)学会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及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练习和不断的品读中突破重难点,理解成语比喻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知道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瑰宝。养成自觉进行词汇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听课文录音。
1.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从学生回答引出今天要讲的“惊弓之鸟”。
2.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全班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2、出示小黑板(写着:魏、箭、猎、雁、弦、悲、惨、愈、痛、拼、命)。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3、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 常惊奇。
四、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 (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讨论: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五、齐读全文,让学生 排顺序。(出示小黑板):
( )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 能掉下来的。
( )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 )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
六、课后作业。
朗读全文,查阅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不懂的词语,收集有关大雁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惊弓之鸟》的课文。(板书课题)(2)《惊弓之鸟》的鸟是大雁,哪位同学知道大雁是怎样的鸟?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
(3)谁能说说“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3)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弄懂:
1、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2、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找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指名学生读出这句话,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请一名学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4、魏王的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信不过”——“大吃一惊”——“奇怪”)。
(1)、感情朗读第3、6、8自然段,读出魏王的“信不过”、 “大吃一惊”、奇怪”的语气。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5、为什么更羸只拉以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了?
自学第8节:
(1)、思考填空,用( )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 飞得慢——箭伤未愈
叫得惨——孤单失群(3)、“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先果后因)
老师总结:(板书)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三、学生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四、分解色朗读五、作业。
1、摘抄你认为不错的词语。
2、小练笔:写写你眼中的更羸是什么样的。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空中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因此而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以读为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学情分析:
根据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
学生经过两年多的阅读学习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对成语故事接触的比较早,也比较感兴趣,读的主动性较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寓意浅显易懂,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加强认识因果关系复句及朗读的训练,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生字,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学习因果关系句式,会用因果倒装句进行句式转换。
3.学会用查字典找义项的方法理解“能手”及“直往上飞”、“直掉下来”两个“直”的意思。
4.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更羸说的话,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从而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
5. 通过成语故事,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遇事要冷静、从容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更羸的话,知道他为什么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2.会用因果关系的句式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掌握本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引入新知
(重点关注:分别从字音、朗读及简单问题来看孩子是否认真独立完成预习作业)
T:今天李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惊弓之鸟》,
齐读课题2遍。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T:昨天李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不知道孩子是否认真完成了预习,现在李老师要检查检查。
出示黑板上的习题,抽生上台做。
T:讲解疑惑就是怀疑,不相信的意思。
T:看来孩子们在识字方面已经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真了不起。现在,请孩子们翻书,60页。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呢?
2.检查朗读的预习情况
T:现在李老师想检查下孩子们回家读书的情况。有信心吗?
T:全班齐读课文,主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孩子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
T:看来孩子们昨天的预习完成的真不错,值得表扬。李老师要问问题了。《惊弓之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的故事啊?
S:更羸 (师板书)
二、 整体入手,学习新知
1.勾画出更羸是什么样的人的相关语句。
(重点关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及准确勾画的能力。)
T:更羸是个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请孩子们快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用直线勾出来。
抽生读,CAI出示。
T:找得非常准确。全班齐读。
2.学习用查字典找义项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T:李老师有疑问了?什么叫能手呢?我们先来看看“能”的意思。CAI出示,在能手这个词语当中,“能”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选择。
T:非常准确。“能手”的“能”就是有才干的意思。
那能手就是有才干的(人)。
文中写更羸是(射箭)能手,就是指在射箭方面有才干的人。
那我们通常把画画画得很棒的人叫(画画能手),很会下棋的人叫(下棋能手)。
T:懂得学以致用,真了不起。我们从射箭能手这个词知道了更羸在射箭方面非常厉害,在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个词语让你知道更羸了不起呢?
S:有名
T:“有名”的近义词?抽生快速回答:有名——著名、出名
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回答中找到答案,并快速在书上做上笔记。
师小结:原来在这么短小的一句话中有这么多信息,带上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这句。
3.整体入手,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T: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讲的是更羸的故事,那课文到底讲的是更羸的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孩子们默读课文。
T:同意吗?看来大家很会读书。课文开头介绍了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接着通过写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掉下来的故事证明了他确实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让孩子整体了解课文结构,为写作奠定基础)
那么大家从哪儿知道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掉下来了呢?
S:4自然段
T:CAI出示。全班齐读。
4.通过查字典看义项的方法理解“直”
T:李老师觉得你读直往上飞的时候读得特别号好,老师采访下你,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T:字典上对这个“直”有这几种解释,你们觉得这个“直”是什么意思呢?
T:还有一个直,又是什么意思呢?
T:孩子们真会理解。带着理解,我们齐读第四自然段。
5.通过引读,引出思考
T:引读——“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男生读)
更羸笑笑说:“”(女生读)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全班齐读)
T:是啊,我们都想知道,那就听听更羸怎么说的吧!默读第8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更羸是从大雁哪些表现知道大雁受了箭伤。
6.重点分析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
“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更羸看到——大雁飞得慢
更羸听到——大雁叫的很悲惨
用眼睛看,耳朵听,这就是观察。(板书 仔细观察)
更羸就用通过他的所见所闻,由此展开了思考。
CAI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
“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T:更羸看到大雁飞得慢,他想……
T:更羸听到大雁叫的悲惨,他又想……
T:这只大雁飞得慢的原因是……
T:这只大雁叫的.悲惨的原因是……
7.因果倒装句句式转换训练
T: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因果关系的句子。因为表示原因,所以表示结果。谁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因为( ),所以( )。
T:小结:我们在表述因果关系的句子时,可以先说原因,再说结果。常用的句式就是因为……,所以……。而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它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不同的是,结果在前,可以省去“所以”,但后面一定要强调“因为”。
8.学生通过因果句式自主学习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
更羸通过仔细观察,做出了大雁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判断,由这些判断,更羸又是怎么思考的呢?
CAI出示
T:他想:(引读)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他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是啊,孩子们,你能用上刚才我们学到的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试着把这句话说清楚吗?
T:是啊,因为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孤单失群,所以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因为它心里很害怕,所以“就拼命往高处飞”,因为拼命往高处飞,所以“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因为伤口又裂开了,所以“就掉了下来。”
T:更羸就是通过层层推辞,缜密思考。孩子们,真了不起,我们再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更羸的思考表达得更清楚。
T:刚才我们学习了另一种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结果在前,原因在后,有信心反推试试,把它说清楚吗?
大雁掉了下来,是因为“伤口又裂开了”,伤口又裂开了,是因为“它一使劲”,它一使劲,是因为“拼命往高处飞”,它拼命往高处飞,是因为“它害怕”,它害怕是因为“听到弦响”,听到弦响,害怕是因为“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T:再说一次。
9.印证更羸之前的分析
T:看来,更羸啊,不仅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他还经过层层推理,判断出大雁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能掉下来。
事实是不是真如更羸所分析的那样呢?
CAI出示第4自然段。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心里很害怕,拼命地“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齐读
T:果然如此。更羸的分析完全正确,事实和他思考的一模一样。
10.归纳课文,理解更羸为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T:那孩子们,现在你们知道更羸为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了吗?(看板书)先自己说说
T:真了不起,今天的课你没有白上,学会了用“因为……所以……”来完整地回答问题。学有所获。
那大家是不是都会说了呢?
T:现在要考考大家了,我们不但要用上“因为所以”,还要加入“不仅而且”,谁来试试?
CAI出示句式,填空。
11.理解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
T:是啊,我们从这个只拉弓不射箭的故事中更了解更羸了,他确实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但这只大雁真的是被更羸的箭射下来的吗?它是怎么下来的?
12.理解“惊弓之鸟”
T:大雁之所以被吓下来,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听到弦响,心里害怕。
我们就把听到弦响害怕的鸟叫做惊弓之鸟。惊弓之鸟就是被弓箭惊吓的鸟儿。
T: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人,也像这只大雁一样,曾经受过伤害,后来一遇到惊吓就害怕,我们也可以说他们是惊弓之鸟。
T:这只惊弓之鸟,本来就受伤了,很可怜,听到嘣的一声弦响还掉了下来,真悲惨啊!那它能不能避免这种悲惨呢?
T:是啊。如果它听到弦响,不害怕,不自己吓自己,继续慢慢飞,掉下来的命运就可以避免了。
三、总结全文,练习巩固
T:孩子们,学了《惊弓之鸟》,我们既认识了射箭能手更羸,又知道了什么是惊弓之鸟,那你们从他们身上有什么收获呢?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1、复述课文。
2、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从题目《惊弓之鸟》就让我们知道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围绕以下问题: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从中找到答案。(请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能手”是什么意思?
3、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
4、谈话导入:更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
三、学习第二至八自然段
1、是一只怎样的大雁?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2、板书:用“??”找出更羸说的话,用“?”找出魏王说的'话。
3、同桌两人互相练习对话。(指两名学生朗读)
4、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羸是怎样做的句子。
5、出示投影: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6、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7、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注:正确做法:右手要松开。)
8、让学生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板书:直往上飞 直掉下来)
9、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二至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10、引导学生装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
11、过渡:更羸的本事就只是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默读第九自然段,按照以下思考题目自学。
⑴更羸说了几句话?
⑵用“??”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标出更羸的分析。
⑶ 板书更羸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箭伤孤单失群,引导学生讨论四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⑷所以从文章结构,可以看出文章是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进行叙述。
2、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理清了更羸说的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清楚地了解到更羸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他能从慢飞的远方来雁的动态和鸣声中判断出它听到弦响会受到惊高飞,因而使未愈的伤口重新裂开,最终因无力飞行而掉下。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的本事在于他(板书)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3、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
五、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六、布置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七、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惊弓之鸟”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
4.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具准备】
搜集有关大雁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你能说说你了解的带“鸟”字的.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字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
“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
“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
“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
“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
“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2.出示词语,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错误读音。熟读并理解词意。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3.难字书写指导:
“弓”是独体字,笔画是3画;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读书,你了解到更羸是个什么样的人?(射箭能手)
2.从哪里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0课。
二、深入学习课文
1.学习1到5自然段。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从哪里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呢?
(2)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指导抓住关键
词理解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
(4)指导朗读。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
2.学习6到8自然段。
(1)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这个时候魏王心里会怎么想?
(2)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3.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更羸看到大雁后作出了什么判断,这个判断是怎样一步一步作出来的?
a.出示练习,思考填空,用()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
b.交流。
c.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先果后因)
d.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2)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a.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心里很(),就()。它一(),伤口又(),就()。
b.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三、四句话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一使劲——(生)……
师引读: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生)……
师:那么,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3)进入对应点
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
(4)朗读指导。
三、总结全文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
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2.请你评价更羸这个人。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
3.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观察分析判断
飞得慢受过伤害怕掉下来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能手、信不过、大吃一惊、悲惨、愈合、作痛、孤单失群、拼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4.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方法和句句紧密相连的表述方式。
思想教育: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更赢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赢的分析是正确的。
2.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准备:搜集成语故事、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惊弓之鸟》。
二、初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做到正确,并要求:
(1)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多读几遍。
(2)遇到不理解的词句用指定符号标出,即词用“△”标出,句子用“________”标出。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让学生说说读书时遇到哪些不懂的地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筛选后纳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
3.教师适当解决一些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系的问题。
四、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及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话回答。
即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能手”是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射箭能手”,可理解为具有射箭技能,对射箭特别熟练的人。
“有名的射箭能手”,可理解为射箭技能一定是出类拔萃,炉火纯青,远高于一般射手。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初步了解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更羸对射箭非常熟悉,有高超的技艺,能百发百中。
3.谈话导入:更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2至8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至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上述问题,准备回答。
即有一天,更羸和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从天上掉下来了。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体会更羸是如何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
(1)请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更羸是怎么做的句子。
(2)电脑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3)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4)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3.让学生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
怎样让学生体会“直”的具体形象,增加感性认识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两组线条,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判断。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2至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5.引导学生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
即更羸只拉弓,不取箭,就让大雁掉下来。
6.谈话导入:更羸的本事就只是指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默读第9自然段,按照以下思考题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______”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
”标出更羸的分析。
(4)分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第1句和第2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2句和第3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3句和第4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3.用因果、果因句式练习说话。
4.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理清了更羸说的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清楚地了解到更羸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他能从慢飞的远方来雁的动态和鸣声中判断出它受过箭伤,并且伤口未愈,又能据此分析出它听到弦响会受惊高飞,因而使未愈的伤口重新裂开,最终因无力飞行而掉下。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的本事在于他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5.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五)揭示课题,总结全文。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即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比喻受过惊吓,遇事胆怯的人。
3.成语今用。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这个成语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六)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七)作业: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慢慢飞来(伤口作同)
受过箭伤
边飞边鸣(孤单失群)
直往上飞(心里害怕)
直掉下来(伤口裂开)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2)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一)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1、指名读1—4自然段。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5、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1、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3、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1、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所以。
5、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3、难字书写指导:
“弓”是独体字,笔画是3画;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4、书写练习。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
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在阅读中识字,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成语意思,会在语言中运用,受到启发。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叹句。
4、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大胆推断。
教学重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课前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更羸:
1、配合课文插图:图中骑着白马手拿弓箭的人叫更羸,他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出示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师:能说说什么是射箭能手吗?各行各业都有能手,纺织纺得特别好的就是纺织能手,你还知道哪些能手?那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3、通过这句话,我们对更羸有了这么多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成语就跟更羸有关,这个成语就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惊弓之鸟)。相信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一定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箭能手的奥秘。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2——8自然段
(1)那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大家2—8自然段,体会魏王和更羸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尽量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2)生自由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说说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样朗读;从而领会有关词语的.含义和说话人的内心活动。
(4)师:这是刚才同学们读到的第5自然段,谁愿意在读读。出示这段话:“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蹦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一是更羸的行动,一是大雁的行动。)
(5)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怎么样?(“那只大雁直往上飞,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6)这一句中有两个“直”,意思相同吗?各是什么意思?(课件显示:“直”变色)
老师列出了“直”的几种解释,谁愿意读读。(显示:“直”三种解释)
“直往上飞”中的“直”什么意思?(一个劲儿,拼命)
“直掉下来”呢?(笔直)
(7)咱们再仔细看看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8)更羸的本事就只是不取箭,只拉弓,就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更羸是怎样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大家了?
2、学习第9自然段。
(1)指名读第9自然段。
(2)出示第一句。读读,这句话写的是什么?飞得慢是更羸看到的、叫得悲惨是他听到的,这也就是更羸观察到的。
同时板书:慢 悲惨 观察
更羸是怎么观察这只大雁的?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怎么写的(更羸仔细看了看)?
师引读:更羸仔细观察,发现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3)出示第二句。师领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师读“果”,生读“因”。
师:飞得慢,因为……
师:叫得悲惨,因为……
看来这不仅是一只箭伤未愈的大雁,还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
老师板书: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什么是孤单失群?
这两个分句哪说的是原因,哪说的是结果?
这两个分句都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这样的句式叫果因句式。平时我们都先说事情的原因,再说结果,这样的句式叫因果句式。那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过渡: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分析出这是一只伤箭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
(4)齐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
能用“因果句”分析这只惊弓之鸟吗?大家自己说说。
老师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弦响,所以 …….
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拼命往上飞。
因为它拼命往上飞,所以伤口又裂开了。
因为它伤口裂开了,所以就掉了下来。
:所以更羸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板书:拉弓 掉下来)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证明了更羸的这一判断?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更羸的判断真准确!
3、教师。
通过学习,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更羸通过观察发现这只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从而分析出这是一只箭伤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进而作出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看来更羸不光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下面再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更羸的这个判断是怎么一步步做出来的。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揭示课题,拓展延伸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学的成语故事是惊弓之鸟,那你知道什么是惊弓之鸟了吗?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到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后就害怕得不得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出示案例。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四、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观察 慢 悲惨
更羸 分析 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判断 拉弓 掉下来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5
教材简析: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使天边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惊弓之鸟的含义,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
3、认字9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3、理解“能手”“疑惑”“本事”“愈合”“孤单”“大吃一惊”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结合课文的学习,学会使用一些关联词语。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授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二、由果索因,细读课文。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将目光锁定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一天。
(出示课件)猜猜,图上这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课文哪一段是描述这幅图的内容的?(第四自然段)
(出示课件)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A、这段话中有两个“直”,“直往上飞”的“直”怎么理解?(拼命)直掉下来的直又怎么理解?(快速)试着将你的理解读出来。(相机板书)
B、齐读,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问的?
(大雁直往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
师: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生: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害怕……
师:这在课文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齐读。
师:我们用“因为……所以”说一说。(指板书,因为什么,所以直往上飞;因为什么,所以直掉下来)
师:对,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话。
师:归根结底,置这只大雁于死地的事——(弦响,嘣的一声)
师:如果你也能拉动这弓,让弦发出嘣的一声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也就是说:不管谁拉弓,只要有嘣的一声响,大雁就会掉下来。那更羸有什么本事?他的`本事到底是什么?想一想,同位交流一下,试着用“更羸的本事不是——,而是——”说一说。
师:更羸是根据什么识破这是一只惊弓之鸟的呢?自由读文,思考回答》
指生交流,相机点拨:
有一天,……一只大雁……边飞边鸣。(边飞边鸣的原因是——)(课件出示)
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我们合作读第二句,“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接下去“所以——”
“因为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男女生合作读。现在变序,看看大家还能不能合作得这样好:它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之所以叫得悲惨……(是因为)
师:小组合作读这两句话,一、二、三组读第一句,这是更羸(观察到的)四五六组读第二句,这是更羸(的分析)最后还有两句,这是更羸想到的办法(判断)
师:学到这,大家说说看更赢有没有本事。更赢的本事是……(课件出示)谁能按这个要求说话。请准备一下,写在课本旁边。更赢不但()而且()。
师:更赢有这样高超的本事,在魏王面前表现得怎样呢?快速读文,思考回答。
生:谦虚,有分寸。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相机:我可以试一下。明明一眼就识破这是一只惊弓之鸟,明明有把握,却十分谦虚地说:(请你说一说)
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更赢谦虚。
(课件出示)更赢有高超的本事。更羸在魏王面前表现得十分谦虚。
谁能用关联词语将这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师:现在,我们来练习“对话”了。你们喜欢演更赢,还是喜欢演魏王?
生:更赢!魏王!(意见不一)
师:要不,我先演更赢,我们不读提示语,就开始“对话”了:“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三、总结课文,升华认识
师:我们读完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讨论一下。
师:你说得真好:我觉得这只大雁在于自己吓自己。因为它第一次受到了箭的伤害,第二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惊了,其实它只要不惊,不往上飞,伤口也就不会裂开,也不会直掉下来了……
那么,我们学这个成语故事有什么意义?
生:(立即接)不要当惊弓之鸟!(众笑,你是鸟吗?)
生:我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师:不错,我想这就是编者叔叔阿姨选这个故事让我们读的目的吧。
请看大屏幕,这道题你们能做吗?请写写看。
这只受箭伤的大雁,只要(),就()。
师:课文已经学完了。能总结一下,我们学会了什么?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0-07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0-01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05-31
惊弓之鸟的教学设计07-18
《惊弓之鸟》优秀教学设计02-25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通用02-05
惊弓之鸟优秀的教学设计10-14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范文11-04
关于惊弓之鸟课文的教学设计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