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30 16:06:22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那么长……。

  通过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作,培养能力。

  1、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2

  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用米尺完成对物体的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你能用你手上的学生尺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吗? 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我们教室的长,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 教师指出:量教师的长、操场的长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1)横向、纵向建立1米的表象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教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学生练习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米?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

  教学一开始,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测量较大的物体课桌的长度,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认识米,通过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体的1米高,1米长,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卷尺,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绳子来。

  第二层次,根据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研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在1米的直尺上、折尺上,和学生自己的卷尺上,找出1厘米,再数一数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并通过1厘米、1米线段的对比,学生清楚地了解“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最后通过选择合适单位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3米的长度有感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5、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若干个回形针,硬币,正方体,三角形,圆形,尺子,小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

  1、情境导入

  今天上数学课,教师带大家到公园里去看一看好吗?

  (1)有群小动物坐在那,想不想知道它们在看什么?(出示小鸟图,有声音)

  小鸟想知道数学书的宽有多长,你们能帮帮它吗?

  请你们的学具盒中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工具量一量,看看数学书的宽有多长?

  谁来说说你的结果?

  提问:奇怪了,我们大家量的都是数学书的宽,但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呢?

  (量东西的工具不同)

  如果我们想量出来的结果一样,用同一种东西量才行。

  (2)接着我们去看看小兔子。请大家用眼睛认识看看,用耳朵仔细听听,到底小兔子那出了什么问题。

  (出示情境)

  小兔:大象伯伯我想做一条裤子。

  大象:你的裤子要多长啊?

  小兔:我的裤子有2片树叶那么长。

  大象:好的,那你明天来拿吧。

  到了第二天,小兔到大象家里拿裤子了。结果裤子做长了许多。

  小兔:大象伯伯,我要做的裤子只要2片树叶那么长,你是不是搞错了?

  大象:没有啊,我给你做的树叶也刚好是2片树叶那么长,不信你看。

  提问:这到底怎么回事啊?它们两个都说是2片树叶那么长,那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还是不一样呢?

  (他们两人的树叶大小不一样)

  (3)小兔和大象虽然都用了同一种东西——————树叶来量,但因为他们俩树叶的大小不同,量出来的结果还是不一样。非常麻烦,所以为了方便大家,科学家们都规定了一种专门用来量东西长度的单位,这个单位是全世界都一样的,它的名字叫做厘米,你们听过吗?

  你们知道厘米在哪儿有啊?(尺子上)

  [评析]: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的重要理念。教师能按照新课程理念大胆尝试,注重知识源于生活。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并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用自己身边的用具去量;用小兔做裤子的故事激发数学矛盾,顺势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增强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数学的概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认识尺子

  你们都有尺子吗?把你们的尺子都举高给我看看。

  哇,这么多的尺子,你的是红的,你的是绿的,你的是透明的,花样真多。我们大家每人手上尺子的颜和图案都不一样,老师想请同组的同学一起,先你们自己的尺子放在一起,再用你们的尺子和陈老师这把放大的尺子比一比,找找有哪些东西是每一把尺子上面都有的?

  学生汇报时着重解决的问题:

  (1)线—————刻度线,有长有短。

  (2)数字,写在哪?(对着长的刻度线)

  读一次,从几开始?

  0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开始)

  那我们用尺子的时候,就应该从0对着的这条长刻度线开始量,0对着这条长的刻度线就叫做0刻度。

  (3)厘米的英文缩写(centimeter)。

  [评析]:教师能创设小组活动,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交流、探究,找出各把尺子中的共同点。真正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动口、动脑、动眼、动手。在学生代表小组汇报时,教师能善于引导解决知识点。

  2、认识1厘米

  我们大家刚才把尺子上重要的东西:刻度线,数字,厘米的英文缩写都说了。但说了这么多,陈老师到现在还不知道:在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才是1厘米?

  就只有一个1厘米吗?还有吗?

  谁能用一句话来说明?

  (尺子上相邻两个数字间一大格的长度)

  现在,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手指拿出来,以尺子上比一比,看哪个手指的宽度最接近1厘米?(课件示范)

  闭上眼睛记住,自己做一次。(教师注意纠错)

  除了我们的手指,在我们带回的的东西里头,或者在我们周围,身上还有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老师给你们1分钟时间,看谁找得最多最准。

  (学生自由汇报)

  [评析]:教师能从教会知识转向引导活动。先让学生认识1厘米,再用手指去感觉抽象的1厘米有多长,最后用在脑子里形成的1厘米长的表象去找身边的哪些东西约是1厘米长。遵从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感知规律。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其中,孩子们在兴致盎然的活动中掌握了1厘米的概念。

  3、认识几厘米

  唔,看来我们大家对1厘米有多长掌握得都非常地好。

  现在,老师想请问一下你们,除了1厘米,在尺子上你能找出2厘米、3厘米或者更长的吗?

  注意,说的时候请讲清楚:从哪里到哪里是几厘米。

  说了那么多,谁来帮帮老师,怎样检查才能知道刚才那些同学说得对不对?

  (提示:1厘米怎么看。总结:(1)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2)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评析]:教师能沿着学生的'学去设计教学,做到顺势而导、据学而教、以学定教。在学生掌握了1厘米的概念后,顺势导出了认识几厘米的学习活动。老师用富有童趣的话语激起了小朋友们的爱心,都争着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实际是为自己解决问题。

  4、用厘米量

  我们大家刚才认识了尺子和尺子上的厘米,你们知道它们是用来帮我们做什么的吗?你想量一量吗?

  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条,你可以用鼠标来移动尺子量。

  但老师还有个要求:每个人自己量完后,要把自己量出来的结果和你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你量的和别人量的方法一不一样。

  谁想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

  小结:(1)把0刻度对准备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2)纸条的左端不对准0刻度也行,直接数一数纸条占了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开了一个小小的测量比赛,它们知道你们今天学习了怎么用尺子量东西,所以特地请你们做裁判,你们想做吗?

  出示:小蚂蚁量铅笔

  小蜜蜂量蘑菇(不对0)

  小螃蟹量自己身子长(断尺)

  让学生判断对错,有错的请说出错在哪里。

  做完裁判,你们自己想量一量吗?你们桌面和周围都有许多东西,选你最喜欢的,或者你最想知道它有多长的,量记在本子上好,好吗?(示范)

  学生汇报

  [评析]:教师能注重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不但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动手作、体验。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来量,能向学生提具有开阔的问题,如你看到了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想问我什么?等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开展了一场森林测量比赛更是锦上添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做小裁判,在玩中学,学中创,在自由、快乐、自信中进一步领会了应该怎样量才对。

  5、估测

  刚才我们都是用尺子对每一样东西进行准确地测量,现在,陈老师想让你们把自己手上的尺子先都放一边,看看你们不用尺子能不能猜到自己的手掌大概有多宽?

  能不能乱猜?你可以根据什么来猜?(提示:手指的宽度是1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看看猜得对不对?

  再猜猜数学书的宽。电脑键盘的长。(有没有快点的办法)

  我们大家每个人都要牢牢记住自己身体上的这把尺子,在没尺子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评析]:培养估测意识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初步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给予学生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的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还让学生认识了身体这把尺子,真正做到让数学回归生活。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如果陈老师想知道这间教室有多长,你还用厘米来帮我量吗?

  [评析]:精妙的结尾,使学生再一次回顾刚学到的知识,而且使教学水到渠成的从课堂延伸到课后,并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皮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学生作:选用橡皮、大小回形针、硬币等量出扶手的长度)

  师:谁愿意大声告诉大家你量得扶手有多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三张纸条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有四个1角硬币那么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两个大回形针短一点儿。

  生:我量得扶手比三个小回形针长一点。

  师: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二)质疑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们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出示课件)你们看,蚂蚁们为了使小桥更漂亮,还给它涂上五彩的颜,你们想想看,绿这一段是多长?

  生:是1厘米长。

  生:是2厘米长。

  师:到底是多长呢?我们听听小精灵是怎么样说的。

  (小精灵: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

  生:从刻度1到刻度2。(师点击课件反馈)

  生:从刻度2到刻度3。(师点击课件)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生:图钉的长是1厘米。

  生: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生: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生:2厘米。

  师:(出示课件)那4个1厘米是多长?

  生:4厘米。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

  (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三、用厘米量

  (一)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生:6厘米。

  生:4厘米。

  生:5厘米。

  (二)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师:请同学们按刚才的量法,赶紧帮助蚂蚁们量出扶手的长度吧。

  (学生测量扶手的长度)

  师:大声告诉小蚂蚁,扶手长几厘米?

  生:9厘米。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桥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尺子的作用,于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

  师:请1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师:谁能说说你为什么举对牌。

  生:因为1号选手把铅笔的左端对准了0刻度,右端对到了刻度7,所以铅笔长7厘米。

  师:请2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错。

  师:为什么举错牌?

  生:因为2号选手没把瓶底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咱们帮它纠正过来,(课件演示正确的量法)你们看,现在瓶子的高度是不是正好6厘米?

  生:不是。

  师:那瓶口对着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还是更接近7厘米?

  生:更接近6厘米。

  师: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它高大约6厘米。最后咱们请3号选手来量,请评委亮牌。

  生:对!

  生:错!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意见了,为了公平,请评委们相互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之后汇报。)

  生:我们可以把刻度1看做0刻度,再往下数,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生:小刚好有4个1cm长,所以3号选手量对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其实3号选手的量法也可以,关键是你得看清楚,小占了几个厘米长。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大赛举行得热火朝天,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个测量比赛呢?

  生:想。

  (二)测量

  师:(课件展示)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和墨水瓶的高,比比哪组量得又快又准。

  (学生合作开展测量比赛,反馈测量结果。)

  (三)拓展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

  生: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生:可以用软尺量。

  师: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皮尺、卷尺等(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软尺,拿出来看一看。下面你们可以用软尺,也可以用直尺,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离开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着量。

  (学生开始测量,有的量自己鞋底有多长,有的量同伴的肩宽,有的量自己的腰围,有的量手臂长,有的量桌子的长,有的量椅子的高之后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五、布置课外练习

  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干。最后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个小知识: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他们有时是有手和脚来量。(课件展示:一?、一步图样)今天的课外练习,请大家量出自己一?和一步分别有多长。

  教学设想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进行了以下处理。

  1、创设童话情境,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如果把一堂课比做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情境的创设就好比是悠扬的和弦。由于厘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小的,所以我创设了一个以蚂蚁王国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贯穿于整堂课中,不论是用不同工具测量扶手的长度,还是担任蚂蚁王国测量大赛的评委,学生个个都兴趣盎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循序渐进,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教学设计上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千米认识教学设计05-16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02-11

《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02-20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06-04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03-03

【精】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06-08

(合集)《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01-17

(热门)《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01-16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01-28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4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