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05 08:46:4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精品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精品15篇)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总结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知识使一些小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后学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结合相关内容,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3、教学重难点:在小数乘法中运算定律的合理、灵活使用

  4、教具: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猜想,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得出结论。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了生动活泼的、主动

  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从个体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活动,分别是:复习铺垫,引出新知;质疑猜想,展开验证;实践新知,应用提高;运用新知,体会技巧;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知识的获取靠积累,根据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遗忘规律,在新课教学前,我带领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如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及内容,熟悉旧知,引出新疑,激发学生兴趣。

  (二)质疑猜想,展开验证在学生质疑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刚刚学过的小数运算方法验证几个算式的大小关系,让他们自己去找出联系,总结规律,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思考

  得出结论。更加深了对结论的理解,激发了他们运用结论进行计算的兴趣。

  (三)实践新知,应用提高

  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肯定想赶紧应用一下自己的成果,于是我出示例7,要求学生运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此我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完成计算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着重讨论: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这样算,避免了什么麻烦?最后我再组织全班反馈,指定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汇报。

  (四)运用新知,体会技巧

  在学生品尝到成功喜悦的同时,趁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不同形式的练习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起到巩固新知,掌握技巧的作用。

  (五)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自己有何收获,以及自己、同学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简便计算:25×95×425×324×48+6×48102×5644*25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说一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0.7×1.2○1.2×0.7(0.8×0.5)×0.4○0.8×(0.5×0.4)(2.4+3.6)×0.5○2.4×0.5+3.6×0.5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4.78×4=0.25×4×4.78乘法交换律=1×4.78乘法结合律=4.78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50×0.13×0.21.25×0.7×0.80.3×2.5×0.4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2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0.65×201=0.65×(200+1)=0.65×200+0.65乘法分配律=130+0.65=130.656、练习:0.78×100.51.5×1021.2×2.5+0.8×2.5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0.034×0.5×0.6102×0.452、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倍画出的。求这0.025米个操场的实际面积。0.048米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13页4题。

  课后小记: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总体情况掌握较好,但在解答"25*3.2*12.5"题时,有学生写成了2.5*4+0.8*12.5。乘法的分配律则明显是学生的难点,部分学生无法举一反三。如7.8*9.9,7.8*99+7.8这些稍有变化的简算题错误率较高。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

  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

  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

  板书:(50+60)×3 = 50×3+60×

  3(75+68)×5 = 75×5+68×

  5(80+65)×6 = 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 41×(3+27)

  3×(21+6) 7×5 +8

  41×3 +41×27 3×21 +3×6

  7×(5+8) 8×4 +13×

  4(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a+b)×c = a×c+b×c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页,例4完成练习十六第6~9题。

  教学目标

  会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有关整数简便计算的练习题。

  小结,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板书运算定律)

  二、新授

  1、教学例4

  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0.81.3○1.30.8

  (0.90.4)0.5○0.9(0.40.5)

  (3.2+2.8)0.6○3.20.6+2.80.6

  提问: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发现:用了乘法运算律。

  ab=ba

  (ab)c=a(bc)

  (a+b)c=ac+bc

  说明: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2、试一试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0.32403

  完成后,学生交流。指一人板书。

  3、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0.32403

  计算下面各题,并应用乘法交换律验算。

  3.54.80.370.251.90.18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十六,第7题。

  2、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塑料板,底边长3.2分米,高1.8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先估算,在计算,得数保留整数。)

  四、作业

  1、练习十六8、9题。

  2、简便计算补充练习

  先说说方法,运用哪些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知道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习重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流程: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一、自学提纲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二、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自学指导,交流汇报,验证。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三、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四、当堂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 27/2—4 P2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验证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含用字母表示);

  2、能灵活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发猜想

  1、谈话:在数学课堂中,大家都非常欣赏思维敏捷,反应快的同学,下面就给大家一个机会,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看哪位同学最先博得大家的欣赏!

  2、教师报题,学生起立抢答。

  3、大家的。速度都很快,很难分出高下,下面换一种比赛形式。

  (课件演示:一次性计算两道题,看谁算得既对又快。)

  4、启发猜想:这几天我们在学什么计算题,(笔算乘法)感觉怎样?联系刚才我们做的两题加法,你想到了什么?

  5、引导猜想:

  a、乘法中可能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b、猜想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它们。

  {板书猜想结果: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二、合作探究,举例验证

  1、引导验证方法:老师为什么要在等号上加“?”!谁有办法把问号去掉?

  请学生当即举一个乘法交换律的例子。(板书:学生所举例子,注:举例证明)

  质疑:举一个例子能证明这个运算定律的正确性吗?(可能是巧合)

  那怎么办?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一起举例!

  2、小组合作验证

  3、归纳两条乘法运算定律的`文字叙述内容,揭示课题。

  三、学以致用,加强巩固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笔者认为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2、经历过程,强化体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从猜想→验证→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参与。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的学习,是学生感觉学习知识的需要而展开学习。如:由加法的简算快捷而受启发联想到乘法要是也有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该多好!从而激起探索新知的渴望。再如:当体会到举一个例子无法验证说明问题,需要举更多的例子时,让学生考虑怎么办?从而讨论解决方法:大家一起举例。再如:得出结论后,当然想到拿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这比由老师步步安排好学习步骤要好得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高涨。

  3、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数学知识领域内,“猜想→验证→结论”是十分有效的思考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同时,在验证环节中涉及到常见的证明方法——举例证明。同时渗透了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辨证关系。总体上说: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

  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7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2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书上填空,并发现理解简算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2、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3、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体验成长乐趣。

  学习重点: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学习难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一、自主学习

  任务: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简便算法

  1、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2、认真观察P.12三组中的每两个算式,在书上填出左右两边的关系。

  3、上面的算式,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4、试着在书上完成例8,想一想,每一步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5、练一练:P.12页的“做一做”。

  任务: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课内):

  1、你会填吗?根据什么定律填的?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阅读教材第12页例8。理解:计算0.25×4.78×4时,先将4.78和4交换位置,计算出0.25×4的积后,将积与4.78相乘得4.78较简便。这是根据 ;065×(200+1)=0.65×200+0.65×1这是根据 。

  3计算2.5×18时,先把18写成 + ,再根据乘法分配律得出2.5×18= × + × 。就得到2.5×18= 较简便。

  3、简算:4.8×0.25 7.5×104 2.33×1.25×8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小数乘整数乘法的 ,对于小数乘 法 。

  2、简算:

  2.5×33×4 3.6×0.8+0.8×6.4

  12.7×10.8-2.7×10.8

  3、简算出35.62+35.62×99时,要注意把前一个35.62看成( )×( )

  过关检测:

  1、简算;

  6×5.68+5.68×94 7.5×33×4 4.33×12.5×8

  2、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9.275+0.725)×0.59 33.2-2.64×0.5 0.67×8.3+2.7×0.67-0.67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和简便算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教学难点则是: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1、情景创设法。2、活动探究法。3、集体讨论法。

  四、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精心选题,多层训练,——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猜测验证

  1、用幻灯片出示以下题目: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当然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答案很可能会不一样。)

  2、学生自己探究,验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原来每组算式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通过观察会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我向孩子们提问: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孩子们可能有两种意见:能或是不能。

  针对不同意见,我会引导他们: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动手写,验证后让他们进行汇报,尽量多让几组学生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的同时,我会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大家交流结束后,我这样引导他们:刚刚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验证,进一步理解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再次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以及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

  (二)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8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0.65×202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名让学生板演。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思考:第①题中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孩子们会自然而然的答出: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接着问他们:你们认为第②小题中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答出:把201分成200+1,然后用乘法分配律完成。(因为乘法分配率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就是一个难点,所以这里我也会强调一下,让孩子们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然后继续提问: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等。)

  在这一环节里,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尝试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激发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环节:精心选题,多层训练。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用幻灯片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应。

  2.能灵活掌握分数简便计算的方法。

  3.能正确计算.

  单元知识结构图

  分数乘以整数(求几个几是多少)

  分数意义

  一个数乘以分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乘以整数计算法则(整数看作:)

  分数乘法:分数计算法则分数计算法则的统一

  一个数乘以分数计算法则

  分数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计算顺序与整数相同)

  分数混合运算

  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简算)

  教学重点、难点剖析

  重点:

  1.掌握分数乘以整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以及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有关的文字题。

  2.灵活掌握计算方法,计算时,分子与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相乘。

  3.掌握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掌握分数简便计算的方法。

  难点:

  1.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2.为什么可以把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统一起来。

  3.正确判断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正确运用乘法分配率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子课题教学重点、难点:

  课题一: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重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乘以整数法则的推导,能正确计算分数乘整数的题目。

  课题二:一个数乘以分数

  教学重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课题三: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题四: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重点:运用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分配率运用定律。

  课题一:分数乘以整数

  教材分析:

  本课时关键在于如何推导出计算法则。至于意义的归纳总结不存在问题。但无论是意义的总结还是法则的推导,难度都不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法则中提出: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接着才强调: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因为很多人都有先入为主的基因存在,因此,有不少的学生都是按照法则进行,用分子与整数乘得的积再与分母约分,从而降低了计算的速度与准确度。所以在总结完法则后,要重点强调能约分的一定要先约分。

  重点突破策略:

  1.做好铺垫:为学习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法则的推导做准备。

  (1)复习2+2+2+2=()()与5个12是多少?的题型,小结出整数乘法的意义。

  (2)复习++=()++=()=(),然后小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特别强调: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一定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2.归纳意义:

  在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让学生观察3个加数的特点(3个加数相同),接着引导学生: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列式为:3,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比较,3的意义就是求3个的和是多少,是的简便计算。由此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3就是求3个是多少。

  3.推导法则:

  根据3===3=

  推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强调计算的方法:

  (1)分子可以与分母约分的一定要先约分,使计算简便.

  (2)用适当的练习强化能约分的一定要先约分的算理.

  课题二:一个数乘以分数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过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

  一个数乘分数,包括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但它们的意义都可以概

  括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是对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因此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的难点在于:推导一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所以一定要将推导过程分析清楚,击破难点。

  由于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所以不管是分数乘整数还是整数乘分数都可以转化为分数乘分数,因此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对于分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分数都适用。这部分的内容表面看不难,但学生开始做分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分数()的题目时,往往会将整数与分子约分,建议在讲例题时要加以强调约分的方法。

  重、难点突破策略:

  1.意义的教学:

  (1)铺垫,建立模型:

  第4页图(1)教学建议:

  在学生求出3杯的重量后,再多列举几道类型题,

  求千克的3倍是多少?(3)

  如求5杯、2杯重几千克?实质就是:求千克的5倍是多少?(5)

  求千克的2倍是多少?(2)

  使学生的脑里形成: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模型。

  (2)导出意义:

  ①第4页图(2)教学建议:

  求杯水的重量,就是求1杯水重量的半倍是多少,即求千克

  半倍是多少?根据图(1)的模型类推可以列式:半倍,这里的半倍即杯,那么,半倍就相当于。

  因此求的是多少?用乘法列式就是:

  ②第4页图(3)的教学可仿照图(2)的教学。

  ③导出意义: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④意义的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一个数=多少)

  (3)意义的应用:做练习第4页的文字题,巩固一个数成分数的意义.

  2.推导出计算法则:

  (!)教学公顷的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着重说明就是求的是多少。第一步先出示1小时耕地公顷的图示。第二步分析求公顷的是多少的算理,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每份是1公顷的,取其中的1份,就是1。所以:

  =1(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法则计算)

  =

  =

  (2)教学公顷的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求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就是求公顷的是多少?算式是:。第一步先出1小时耕地公顷的图示。第二步分析求公顷的是多少,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5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每份就是,取其中的1份是1,取3份就是3所以:

  =3(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法则计算)

  =

  =

  (3)推导出计算法则:

  ==

  由

  ==

  推出一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4)强调:为了计算简便,能先约分的一定要先约分再乘。

  3.分数计算法则的统一:

  因为整数看作:,所以分数乘整数也可以转化为分数乘分数的形式.所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对于分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分数都适用。可以直接将整数看作分子与分母进行约分。但开始做分数乘整数或整数乘分数的题型时,有的学生经常会将整数与分子约分造成错误,所以教学时要加以强调,多做练习巩固。

  课题三:分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本身属于分

  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一部分内容。便于更好地区分分数乘法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分数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教学中可以通过复习整数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采取以旧带新的方法理解分数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此内容难度不大,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习完成。

  教学策略:

  教学程序可设计为:自习--讨论--教师点拨

  关键是确定顺序:理解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含有两极运算,要先算第二级,再算第一级.

  课题四: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应

  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应,但要让学生明白:整数利用乘法运算定律计算时,目的是为了凑整数,使计算简便;而分数利用乘法运算定律计算时,目的是为了约分使它变成整数或变成比较简单的分数,使计算简便。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多观察题型的特征,分析是否可以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使学生在实际计算中领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材第9页的3组题型只是起到说明左右两边的算式相等的作用,并不能起到说明使计算简便的作用。建议补充能够反映利用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的题型。

  教材第10页例5、例6只是一般的简便计算题型,而课后的练习和单元卷或其它的书籍,却经常出现象87和99+的类型题,诸如此类题目,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建议教学时补充适当的例题,帮助学生击破难点。

  重、难点突破策略:

  1.通过课本3组算式和以下的几组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应。

  =

  (15)=(15)

  (+13)=+13

  2.复习乘法运算定律,同时说明整数运用定律目的是为了凑成整数使计算简便,而分数利用定律目的是为了约分使得到的积变成整数或变成较简单的分数,使计算简便。

  ab=ba

  (ab)c=a(bc)

  (a+b)c=ac+bc

  3.教学例5、6(可由学生合作完成)

  4.补充例题:

  (1)8785怎样简便计算?

  此类题目有些学生往往不知道拆哪一个数,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为什么要拆87为(86+1)、变85为(86-1)的算理上。

  (2)99+

  ①讲明白如何将原题变成两个积的和:99+1

  ②对照乘法分配律公式,讲明白如何提取相同因数(只提取一个)(因为有的学生会提出两个,造成错误),如何把剩下的两个因数相加的算理。

  错例分析:

  1.约分时找错对象,出现了内战--分子杀分子。

  13(1)

  例如:=6(21)3=

  对于这类症状的治疗方法难度不大,只要叫患者在做题时,花多一点时间,将整数几写成,再运用分数计算法则计算,训练一段时间后应该会有好转。

  2.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分配时出现了分配不公平的弊端。

  例如:(+)12

  =12+

  =9+

  =9

  此类题是学生经常做错的题,做题时可以让学生添加弧线来强调分配的原则,一定要使到分配公平公正。

  如:(+)12

  特别是象(86+1)的题型,由于第二个加数是1,学生经常没有将1乘上外面的因数。如果使用了上面的弧线记号就会大大降低了错误律。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教材第59-60页例1-2,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坐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或6+6+6+6+6=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

  乘法算式5乘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6乘5表示什么?(5个6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59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2.教学一个数和1与0相乘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不能相加,1乘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18=110=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30=00=

  0乘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例2。

  让学生再看例1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可以这样列式:56=30(个)或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出示例2观察下面每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〇51240020〇20400

  12乘5等于多少?5乘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

  400乘20等于多少?20乘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做第6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题。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24~25页内容。

  学情分析

  乘法运算定律与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类似,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本班有三名学困生,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他们,掌握乘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计算简便,所以需要学生理解并注意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区别。本节课的讲授注重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由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来类比归纳乘法运算定律,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

  教材分析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利用例子,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确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选择,同时,对今后整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学好乘法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桥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练习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算定律?

  学困生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困生2:a+b=b+a

  学困生3:(a+b)+c=a+(b+c)

  师:其实乘法也满足一些运算定律,你想知道乘法满足哪些运算定律吗?(想)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为即将要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

  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1、教学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困生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师:要求什么问题?

  学困生2: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么列式?

  学困生1:4×25

  生:还可以这样列式25×4

  设计意图:图片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认识植树活动中的数学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师: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积是多少?

  生:都是100

  师:4×25=25×4(板书)

  师:你能仿照这个式子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让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因数位置变化。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计算,观察,比较,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进而发现规律。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乘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学习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你自己尝试总结乘法交换律。

  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很好,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学困生2回答。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字母表示定律,使知识点由抽象向具体过渡,建构模型,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中会不会也有结合律呢?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植树情景图。

  (课件出示植树情景图)

  师:一共需要浇多少桶水?怎么列式?

  学困生1:(25×5)×2生:25×(5×2)

  师:你能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吗?

  学困生1:算式(25×5)×2中,25×5是先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生:算式25×(5×2)中,5×2是先算每个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算25个小组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寻找要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把它计算在练习纸上。

  做完后让学困生3和其他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什么?

  生:积相等。

  师:(25×5)×2=25×(5×2)

  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学困生2和其他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运算顺序不同。

  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师生一起概括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交换律的方法来总结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设计意图:学生用字母表示定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知识的概括和运用能力。

  师:比较(25×5)×2和25×(5×2)的算法,哪种计算简便?为什么?

  学困生1:第二种,后两个数先乘是整十,容易计算。

  师: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也可以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发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能够简便运算,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作用。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我们来比较一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

  生:相同点:交换律是交换两数的位置,数和结果不变;结合律是改变运算顺序,数和结果不变。不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的数之间是加号连接,数叫加数,结果叫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数之间是乘号连接,数叫因数,结果叫积。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基本功,教学中,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分类梳理,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熟知两种定律的区别,对两种定律认识更清晰,应用更熟练。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

  36×1919×36 27×4×2527×(4×25)

  125××8×3 67×868×7

  学困生2回答。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填上合适的数。

  12×32=32×___ 108×75=___×___

  学困生3回答。

  30×6×7=30×(6×___)

  125×(8×40)=(___×___)×___

  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作用。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们今天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

  生2:乘法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对比,让我知道了它们的区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知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五、课堂检测

  完成后对答案,互判。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布置作业

  课本27页练习七第1、2、3题。

  设计意图:巩固乘法运算定律。

  七、板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25×4=4×25

  (25×5)×2=25×(5×2)

  a×b=b×a

  (a×b)×c=a×(b×c)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12

  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学习。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在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新课

  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总是要力所能及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家都参加过植树活动吗?看看小明的同学们,正在植树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课学习

  看他们热火朝天的植树真辛苦啊。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选择记录。乘法交换律

  首先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一共有25组,每组有4个人负责抬水、浇树。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

  25×4○4×25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也就是说25×4和4×25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100.那也就是说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

  25×4=4×25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

  例如:86×4=4×86,100×33=33×100 观察这些算式,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主要是说的清楚,理解规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师总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个规律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这就是乘法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a×b=b×a

  三、巩固练习

  (1)26×8=()×()(2)56×()=35×()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二、新课学习

  一共有25组,每组要植树5棵,每棵树要浇水2桶。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

  25×5×2 请你算一算,看看谁的方法比较巧妙。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也就是说无论先计算那两个数的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也就是说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

  (25×5)×2=25×(5×2 但是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有时候改变运算顺序会让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 例如:

  观察这些算式,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主要是说的清楚,理解规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师总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

  这就是乘法结合律。也就是说把能够让计算变得简便的两个数先结合起来相乘,再乘第三个数,这样就能算的又对又快。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c=a×(b×c)

  三、巩固练习怎样简便怎样算

  17×25×4 125×29×8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还记得们知道了乘法的那些运算律吗?谁来说一说。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学习今天我们来继续探究乘法的运算律,看看是不是还有什么新的`规律。

  二、新课学习

  还是来解决植树时的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一共有25组,每组里4个人挖坑种树,2个人抬水浇水。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请你算一算,看看谁的方法比较巧妙。

  教师巡视,然后挑出做法比较典型的学生汇报。全班讨论(4+2)×25和4×25+2×25的相同于不同之处 一共有25组,每组里4个人挖坑种树,2个人抬水浇水。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请你算一算,看看谁的方法比较巧妙。

  教师巡视,然后挑出做法比较典型的学生汇报。全班讨论(4+2)×25和4×25+2×25的相同于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习

  播放课件: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四、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还有分配律,合理应用这些规律会让计算变得简便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

  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a+(b-c)

  abc=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901-(109+91)

  113-36-64=133-(36+64)

  3456-(481+519)=3456-481-519

  3514=35027

  3000425=3000(4+25)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4、P47/6

  板书设计:

  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1035-235-497(1)1035-497-203a+b+c=a+(b-c)

  1035-497-2351035-203-497abc=a(bc)

  (2)1035-(497+235)(2)1035-(497+203)

  1035-235-497=1035-(497+235)1035-497-203=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abc=a(bc)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14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二、复习铺垫

  1、算一算

  (1)5×2=(2)50×2=(3)500×2=(4)25×4=(5)250×4=

  (6)25×40=(7)125×8=(8)125×80=(9)125×800=

  2、乘法有哪些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式子表示?你能写下来吗?

  乘法()律:()

  乘法()律:()

  乘法()律:()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25×25×825×15×462×38+38×38

  25×(40+4)15×(20+3)95×71+95×29

  三、自主探究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0.7×1.2=(0.8×0.5)×0.4=(2.4+3.6)×0.5=

  1.2×0.7=0.8×(0.5×0.4)=2.4×0.5+3.6×0.5=

  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小数四则运算的顺序跟()的顺序是一样的。

  2、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0.7×1.2○1.2×0.7(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3、由此我们可以推想:

  (1)整数乘法的()、()和(),对于()乘法也适用。

  (2)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较()。

  4、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0.25×4.78×40.65×202

  四、探究发现

  比较刚才做的`整数乘法的简便计算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请同学们想一想整数乘法的简便计算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寻求家长和同学的帮助)

  四、巩固测评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5×(0.75×0.4)=□×(□×□)6.3×2.4+2.4×3.7=□×(□+□)

  (8-0.8)×1.25=□×□-□×□

  2、试着用简便方法计算

  3.45×0.25×40.45×202

  3、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做)

  食堂买茄子和西红柿各25千克,每千克茄子4.6元,每千克西红柿5.4元。买这两种蔬菜共用多少钱?

  五、学习收获

  通过探究学习,我的收获(体会)是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P33例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经历比较,猜测,论证,应用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那你们会应用这些定律来解决问题吗?)

  出示:

  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2○3)○5=2○(3○5)。(让学生说出每一道题是运用什么加法运算定律。)

  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如果填加号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在乘法中是否也有这些运算定律呢?

  3、导入新课。

  谈话:带着我们的猜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中的运算规律。

  1、情景中感知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请同学们看主题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吗?

  学生列式:4×25=100或25×4=100。

  提问:我们知道,每组里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一共有25个小组,可以列式4×25,也可以列式25×4。所以,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联结?

  板书:4×25=25×4。

  2、举例验证。

  谈话:我们知道4×25=25×4,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

  引导:你是直接写出了等式还是先算出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结果,然后再写等号呢?

  (学生列出几个算式,在学生列出的算式中让学生分别说出左右两边得数是否相等,再写等号。)

  3、总结规律。

  讨论:你写出的每一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每组算式等号两边的两个因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的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

  师:对,像这样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利用课件出示此规律

  提示:你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吗?

  板书:a×b=b×a。

  提问:等式中的a和b可以分别表示什么数?

  生:a和b可以表示任何不相同的数。

  4、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学习中的运用。

  谈话:乘法的交换律,我们在二、三年级就遇到过,你能回顾一下,过去在学习哪些知识时用过乘法的交换律吗?

  (学生可能想到:

  1、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两道乘法算式;二三得六。

  2、用调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乘法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媒体演示相关内容。)

  师: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二)探索乘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乘法交换律,现在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的运算定律。

  出示例题。(略)

  谈话: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你会列式计算吗?

  组织学生交流。[选择列为(25×5)×2和25×(5×2)的同学板演]

  (也选择25×2×5的同学。先分析这种让学生说说这种列式在题目中表示什么?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25×2”列式没有意义,删除此列式。)

  2、引导比较。

  提问: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一共要教多少桶水,都是把25、5、2三个数相乘,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一样,两个算式也可以用符号连接)

  板书:(25×5)×2=25×(5×2)

  下面根据前面举例研究运算定律的方法,请大家同桌合作写一写,说一说,试着自己学习

  课件出示:

  合作讨论:

  (1)等号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两个算式中都是三个因数相乘,乘数的位置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相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

  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中,先把哪两个因数相乘,积都保持不变呢?

  (2)举例验证: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并算一算。

  (3)你从这些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课件出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4)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板书:(a×b)×c=a×(b×c)。

  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整理。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找到了乘法结合律,接下来请同学们应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尝试运用,理解规律

  1、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

  25×7×4=××7

  (60×25)×=60×(×8)

  125×(8×)=(125×)×14

  4×8×25×125=(4×25)×(×)

  请每一个同学回答出每一道题目是运用了乘法的什么定律。

  2、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算出得数。

  4×9×257×125×811×(25×4)

  4×25×97×(125×8)25×11×43、使用简便方便计算。

  6×4×255×125×6×8

  四、引发联想,鼓励探究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既然加法和乘法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你有没有想过减法和除法会有什么运算规律呢?你可以选择下面的一组或几组算式先计算,然后再观察、比较,看你能不能有新的猜想?你有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127—53——27—53

  72÷3÷872÷8÷3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设计06-05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07-03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05-26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集锦08-31

【集合】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15篇02-24

(荐)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15篇03-05

教学设计《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11-24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及活动设计(精选17篇)10-24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04-08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