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06 16:41:0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草原教学设计 推荐度:
  • 草原教学设计 推荐度:
  • 草原教学设计 推荐度:
  • 草原教学设计 推荐度:
  • 草原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精品】草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歌曲用单二部曲式完成。歌曲的旋律辽阔、悠扬,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天堂》是一首演唱者自己创作和演唱的具有浓郁蒙古族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歌曲由两段体构成,并有前奏和尾声,体现出蒙古族长调音乐风格,并有创新。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普遍都进人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课堂表现力不如低段的学生,对真善美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望。该年级学生音乐素养好、演唱及表演能力强、对教材的音乐作品能有自己的见解,表现真实。为了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素养,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情感进发与释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充分地用歌声抒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表现自我。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孩子们热爱自己家乡的情绪情感

  2、通过演唱、聆听、舞蹈等环节感受体验蒙古族音乐进而喜欢蒙古族音乐

  3、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分类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渗透教学法、情境体验法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律动(筷子舞》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进人青春期,从心理上分析大都羞涩于个人在肢体上的表现。教师在课的一开始设计律动表演《筷子舞》,更多的是激起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喜爱,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三)新课学习

  1、情境模拟,自然导人

  (1)教师讲解并模拟蒙古族的祝酒场面,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互动环节,使学生对蒙古族人文风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产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现场气氛是次要的,而学生的真实感和参与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本环节时没有采用视频观看,而采用的是教师的范唱和动作模拟。

  (2)教师由“祝酒场面”的表演逐步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分析歌曲《祝酒歌》。

  师:蒙古族被大家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离不开马,“骏马”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第一大宝。那同学们知不知道第二大宝是什么呢?猜猜看!想一想!对,是大草原。

  (3)揭示课题《来自草原的歌》。

  2、作品欣赏,由表及里

  (1)初听作品,感受旋律美。

  师:首先,老师请大家欣赏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前请大家轻轻闭上你的眼睛,根据老师朗诵的歌词,在脑海中想象你心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歌曲的歌词和意境自制了视频。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唯美的音画,就极大限制了学生对大草原的想象。所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真地聆听歌曲,通过草原、彩蝶、骏马、牧羊姑娘等词语在学生脑海中勾勒自己心中的草原形象,为后期观看视频埋下伏笔。

  师生交流。

  (2)复听作品,体会音画美。

  ①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自制视频。②在学生被视频陶醉之时,和乐哼唱,并画出旋律线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情绪。

  预设学生回答:辽阔、悠扬、婉转、抒情。

  师小结: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广,节奏工整,结构长,情绪辽阔、悠扬,婉转抒情。

  (3)再听作品,用情抒发美。

  ①出示课件,介绍德德玛,感受她对家乡及歌唱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之情。②表现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③老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师生交流,自然地引出歌曲《天堂》。

  3、作品欣赏,择机释情

  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个人把自己的家乡比作“天堂”。天堂是什么?天堂象征着至高无上、快乐、纯洁。这个人就是对本民族音乐情有独钟的腾格尔。这首具有浓郁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天堂》是他自己创作和演唱的。那么我们来聆听感受这个“天堂”般的大草原是什么样的。

  (1)欣赏歌曲,引出问题:①捕捉表情:陶醉而投人。②体会情绪:悠长并深情。③对比风格:激情对粗犷。④归纳主体:热爱并赞美。

  (2)演绎歌曲,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高潮部分的学唱,唤起孩子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人情人境,情到深处,放飞心灵,宣泄情感,对歌曲进行演绎。

  4、拓展知识,提高素养

  (1)教师讲解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定义及特点。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本课的两首蒙古族歌曲在创作上哪首采用了“长调”风格,哪首采用了“短调”风格。

  (3)聆听长调,师生交流。

  师:“长调”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今天欣赏的两首蒙古族民歌都在创作上虽然都采用了“长调”风格,但是它们不是真正大草原的“长调”。诗人席慕容曾亲临大草原现场聆听了“长调”。她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当你在大草原上听到长调的歌声,风能停止呼吸,云能停止移动,马能掉下眼泪,女人能停止挤奶,男人能拉住组绳。”可见长调带给人们的视听震撼有多么强烈。

  (4)结合实际,拓展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①20xx年,国家正式将这种包括长调在内的“原生态唱法”列人“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说明国家对民族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崭新而深刻的认识。借助媒体展示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增进了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②师生讨论模仿“长调”的特点:颤音。明确:这种歌唱艺术不仅有它独特美学本质及其风格,而且具有独特而科学的歌唱技巧。

  5、课堂小结,给予希望

  今天不是终点,只是一个起点。老师希望从你们身上能够看到这种宝贵文化的传播,将来把它放扬光大。

  课例点评

  首先,本课教学设计新颖,将“热爱民族音乐,热爱家乡”为主线贯穿其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预示着未来的成功”,课堂的开场环节“筷子舞”热烈奔放,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期间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能和教师良好的个人专业素质,为整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本课教学中难点突破自然,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从听、唱、跳、演等环节上自然地将重点一一化解。本课教学所选的两首欣赏歌曲均表达了一种隽永、深长、令人回味的深刻情感,教师在这方面把握得恰到好处。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表现力上不如低段学生,比较矜持、害羞,故在表演环节上显得学生配合不够,但是音乐中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正需要一种深刻的沉静,反而弥补了学生的不足。

  第四,课堂总结环节设计得别出心裁。该教师打破了一贯的教师进行课堂总结的惯例,用一句话对本课进行了总结,效果显着。

  第五,授课教师教态良好,个人整体素质较高,专业能力强,调动学生能力强,语言流利、措辞严谨。

  第六,从国家课程教育改革来看,教师设置情境由旧知牵引新知,过渡自然、流畅,充分体现教改理念。自始至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能和学生产生共鸣,师生有一种共同的心灵感悟,感受草原的美、大自然的美,使音乐知识融人心灵深处。

草原教学设计2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四、口语训练: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六、结束本文学习。

草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 ) 兄弟 期功强( ) 近 常在床蓐( )猥( w噄 )以微贱 岂敢盘桓( )庶刘侥( )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草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 羊群……大白花。

  ⑷ 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草原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的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正确使用厘米尺测量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尺彩带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买卖”彩带

  (1)国庆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彩带回家做装饰品,我发现你们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带,愿意卖给我吗?不过,我要按它的长度付钱。

  (2)学生用学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带的长

  (3)激发矛盾:同样长的彩带卖的价钱不同,这样公平吗?

  (4)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会出现刚才不统一的现象了。

  2、买贺卡

  (1)老师在买节日贺卡时遇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2)贺卡问题

  (3)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练习(课件显示)

  三、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

  介绍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认识1厘米

  课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学生比一比1厘米的长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课件演示不同量法

  学生判断:谁的量法正确?为什么?

  2、正确量法:电脑老师是怎么说的?

  五、巩固实践

  1、正确读出各物品的长度。

  2、量彩带。

  3、量数学书的短边。

  4、估计奖品的长,再量一量。

  六、资料介绍

  七、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尝到了哪些知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草原教学设计6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草原教学设计7

  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的音、形、义。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想象手法描写草原辽阔的特点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和本文包含的深刻哲理。

  能力目标:

  迅速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想象手法描写草原辽阔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

  “兵教兵、将教将”的洋思教学法。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是内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家乡,他对草原充满了热爱。今天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草原,领略草原美丽的风光吧。

  朗读课文,每位学生读一段,教师进行评点。

  一、出示学习目标(一)(时间10分钟)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交流鲍尔吉·原野的主要作品。

  2、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

  迥然不同 咆哮 云杉 长鬃 摩挲

  瞭望 辽远 冥想

  二、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

  1—6自然段将都市人与草原人观察景物的特点与方法作对比,得出草原的景物特点:景随步移,辽阔得让人眯起眼睛。

  7—10自然段 写草原的草给人的感受。

  13—15自然段写作者的感受。)

  三、出示学习目标(二)(时间10分钟)

  阅读课文1—10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句子。

  (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2、草原的草有什么特点?

  (单一色的`绿,在阳光下幻化出多种色调。)

  3、与航海者相比,草原与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壮阔,单一中呈现丰富。不同点:可以接触)

  4、为什么“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自由感,第二个感觉不自由

  (自由主要突出草原的辽阔与伟大,不自由是指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四、出示目标(三)(5分钟)

  读课文13—15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

  (表现作者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2、你怎样理解“草原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是一种洒脱的心态,对金钱荣誉和地位毫不计较;对人生坦然自若,毫不张扬,永远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小结:作者从小在草原上长大,草原辽远苍茫的美景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的人生态度非常洒脱,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五、当堂检测(15分钟)

  1、給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迥然不同 咆哮 摩挲 摩挲 冥想

  2、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

  3、你怎样理解“草原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目标设置明确,在朗读中感悟草原与城市、大海的不同,学生领悟到了作者对草原对家乡的感情。课堂气氛很活跃,书声琅琅,当堂检测效果很好,但学生对本文的哲理不容易理解,需要老师结合草原的环境加以点拨。

草原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3、初步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可爱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听着这优美的歌曲,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你们想不想去草原看一看呢?

  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内蒙古大草原做客,一起去领略、感受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家作品

  同学们,你们对老舍先生了解多少呢?谁起来介绍一下。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话剧《茶馆》、小说《四世同堂》《正红旗下》《骆驼祥子》等。现有《老舍文集》出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渲染迂回玻璃彩虹马蹄羞涩摔跤

  襟飘带舞勾勒高歌一曲蒙汉情深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它学生帮助解决。

  出示练习题: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2)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3)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4)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彩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表现效果。也表示夸张的描述。()

  (5)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6)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四)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描写了作家做客草原的哪几个画面?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

  生自由交流,明确: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五个画面:草原美景——迎接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启发学生说出对草原的印象。

  理清了课文顺序,大家能用一个词说说你对大草原的印象吗?

  生答。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呢?生回答,师板书:美

  (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美呢?)

  生答。师板书:美(风光美、人情美)

  (五)课内积累。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和词语多读几遍最好记下来,积累下来。

  老师这儿带来了几幅草原图片,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来形容或描述一下吗。

  师出示图片,生用积累的语言来描述。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丽可爱及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积累有关写草原的诗句、成语或句子,下课。

  板书设计:

  风光美

  草原——美

  人情美

草原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台、丝、停、身、湿、羽、悄、啊、连、拉、指、拍、朝”13个生字;会写“衣、身、阳、妈、台、要、笑”7个字,学习2个新部首:“双耳”、“女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我为雨中的小鸟担心的真挚情感,学会关心弱小。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自主的读书活动中,学会表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情感与态度:

  有爱鸟、护鸟的意识,教育学生关心弱小、关爱动物、热爱自然。

  教材分析

  《阳台上的小鸟》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第二册。课文写的是“我”看见一只小鸟在阳台上躲雨,便阻止妈妈到阳台上收衣服。这篇课文主要有三大特点:

  1.文本内容“闯入”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学生的生活圈子有鸟的影子。甚至有的学生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文本内容和学生经验之问的“相似块”会孕育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2.文本思想触及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纯真的童心折射着善良的光辉。热爱动物、关心弱小的愿望是童心中闪光的金子,这种意识一旦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碰撞,自然会进发出共鸣的火花、成功的火花。

  3.文本形式“链接”了学生的想象世界。文本语言文字的表述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又自然地腾出“空白”,给学生驰骋想象、发挥创造的天地,给学生表达感受、口语交际的空间。

  学生分析

  一年级下期的学生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只要稍加指导,对浅显的课文比较容易读懂。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学习兴趣浓,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会和文中的小朋友一样喜欢、爱护小鸟,甚至是小动物。相信通过学习,他们能体会到关心弱小、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快乐。

  教学理念

  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并实施教学策略,使学生想象与语言的发展同步,使学生“智商”、“情商”和“德商”得到提升整合。这是笔者设计本教案的指导思想。

  教学活动抓住文本的“空白”,让学生个性化地“补白”,是激活学生经验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结合经验回味,通过想象体验,从而沟通与作者的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表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评判他人的言论,质疑他人的观点,从而实现一定情境中的师生之问多维的口语交际,发展学生的'语言,增强学生关心弱小、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意识。这是笔者实施本教案的主要措施。

  教学流程

  一、初读:激活经验,感知文本——明“空白”

  1.情境刺激,唤醒经验。

  (1)(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一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在空中飞翔着)小朋友,瞧,这只小鸟在蓝天的怀抱里自由自在飞翔,它多开心呀!它飞呀飞,飞到你的桌子上,你会怎么做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表扬关心小鸟的孩子是好孩子。)

  (2)下雨了,小鸟赶快飞到一个小朋友家的阳台上躲雨。这个小朋友会怎么做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教学字词,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揣摩字义。

  (2)同桌互拼生字,互谈记忆方法。

  (3)全班交流生字新词的拼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教师范读课文。

  (5)学生练读课文。

  (6)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补充说,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二、研读:放飞想象,体验文本——补“空白”

  1.研读“看小鸟”的有关句子。

  (1)研读有关句子。

  (2)说说:如果你看到湿漉漉的小鸟,你会对小鸟说些什么?(第一次“补白”)

  2.研读“护小鸟”的有关句子。

  (1)大屏幕展示:湿漉漉的小鸟焦急的叫声,以及东张西望的神情。

  (2)躲雨的小鸟如果发现有人在看它,它会怎么想、怎么做的?(第二次“补白”)

  (3)读“我”阻止妈妈和对轻声说的话。

  (4)妈妈为什么笑着点了点头?

  3.研读“送小鸟”的有关句子。

  (1)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鸟朝“我”欢快地叫了几声,好像在对“我”说什么呢?(第三次“补白”)

  (3)你喜欢文中的小朋友吗?为什么?

  (4)大自然中有许多可爱的鸟,想看看吗?(大屏幕显示一组美丽又活泼的小鸟)

  三、赏读:升华情感,丰满文本——无“空白”

  1.自由读全文。

  2.赛读全文。

草原教学设计10

  一、谈话导入。

  初次见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一个是曾经教我们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文课本;一个是记载着我们第一天迈进小学校门的旧日历;一个是一位和你们一样的孩子成长中留下的足迹。这几件礼物,大家看了有什么想法?

  (师生自由交流)

  小学六年时光,一眨眼就要从我们身边匆匆而逝了,想不想留住时光飞逝的脚步,让我们小学的日子在长一点?可是,这样的想法能实现吗?唉!记得上节课那位因时光飞逝和我们一样叹息的那个人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名著《匆匆》。(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在MTV中赏读课文。

  2、欣赏完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在上节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谈自己对文章的领会)

  三、选择学法

  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来去匆匆的时光老人总是在一班的时光列车上向我们招手了,真想大声的问他: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还好。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这一回,你们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学法)自主学习。

  四、自主汇报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评价中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

  五、升华体会

  此时,我们再看课题《匆匆》,你会觉得它是作者对我们发出的一种怎样的声音?

  在这种声音中,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中作者再次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六、情感倾诉

  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好一句你自己的时间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学生自由倾诉)

草原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谱和歌词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与演唱提高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音乐的风格和草原人民质朴、执著的性格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难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能随教师琴声视唱曲谱

  教学用具: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听唱法、讨论法、互评互学法、合作创新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播放《牧歌新唱》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你对草原的了解有多少?(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表现对大草原的了解)(《牧歌》的音乐做陪衬)

  有一首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形象的描写了草原的景色。草原美--美在她辽阔无边的胸怀,浓淡相间的绿色,这是草原的自然之美、温柔之美。然而,最令人热爱和向往的则是大草原的壮丽之美、流动之美,牧民们伴着高亢豪放的歌声快乐的舞蹈幸福的生活在美丽的草原上。同学们要爱护草原,让草原永远成为“人间的天堂”。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草原歌曲《天堂》,感受一下草原的美。

  提问:欣赏了这首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二、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师: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草原,除了内蒙古,同学们还知道什么地方有草原?

  生:……

  师:据老师知道呀,在我国的西藏、宁夏、甘肃、四川、内蒙古、新疆等地方都有草原,在新疆的天山之南,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哈萨克族的牧民们就在这片草场上放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哈萨克族民歌《美丽的夏牧场》。

  打出字幕,出示本课课题

  1.初听:(教师电子琴弹唱)

  我们首先来欣赏这首歌曲,初步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

  欣赏《美丽的夏牧场》,同时出示曲谱)

  2.朗读歌词:

  ①下面请同学们深情的朗读《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词。(学生自由朗读)

  ②找2——3名同学来朗读

  ③分男女生来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真棒,老师都被你们的深情所感染。那谁能说一说第一段歌词描写什么?第二段歌词描写什么?

  (一段描写景色;二段描写牧民的生活)

  师:"红梅朵朵开,绿水绕毡房,远处是冰峰,近处有牛羊。河滩飘炊烟,风儿送茶香,围坐在花毡上,阿肯在弹唱"把哈萨克草原的美丽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描写的非常贴切。

  3.再次欣赏:

  师:下面大家再来听老师范唱一遍歌曲,同学们随音乐轻声的哼唱歌词

  4.随着琴声唱歌词。(2—3遍)

  师:在这首歌曲当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呢?为什么?

  5.完整演唱歌曲

  师:让我们一起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气息,口型,声音位置要统一

  6.介绍阿肯

  师:在歌曲当中,提到了"阿肯",阿肯是谁呢?

  生:……

  师:阿肯是哈萨克族人民对民间歌手的尊称。阿肯是诗歌的创作者、演唱者和传播者,阿肯的主要才华表现在即兴创作上.他们一般能够触景生情、出口成章。除了在平日生产和生活中的即兴弹唱,阿肯的重要活动是参加哈萨克牧人聚会时的对唱。阿肯弹唱朗读歌词内容、很能表达哈萨克人的豪迈性格、反映天山草原的时代气息。所以大家特别尊敬他们。

  打出阿肯的图片

  三、课堂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1.渗透环保教育

  师:我们现在已经欣赏了草原的美景,学唱了优美的草原歌曲,已经能充分的感受到草原的美丽,但是,近年来草原沙化情况日益严重,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

  师:看来保护草原、热爱草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创编标语

  师:除了用歌声之外,你还想用哪些方式来保护草原呢?

  (1)写一段话或写一个主题标语。

  (2)把你创编的标语、写的话贴在黑板上!

  四、小结

  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大草原蕴含着古老的民族文化、宝贵的风土民情,她所蕴含的生命的壮丽与伟大,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因此,我们要更加的了解草原,更加地热爱草原。可是,在新疆和内蒙古等草原的附近都有着大片的沙漠,只要一起风大片的尘土就扑向草原,使草原逐步沙化,今天的人们正在积极造林防沙,部分草原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改善,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的爱护草原,让草原成为我们人类永远的天堂。

草原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春雨的色彩》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多彩的春天”这一主题编写的。《春雨的色彩》写的是春雨的童话故事。全文通过一群小鸟围绕“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展开的讨论,勾画出一幅春雨滋润大地,万物竞相生长的美景。语言优美,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小学生对春天的喜爱。

  3.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逐渐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导语: 春天到了,校园里各种各样的花开了,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小树发芽了,多美啊!咦,下雨了! 听———(课件展示春雨)

  2.揭示课题:有一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春雨还有颜色呢。它到底是什么颜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春雨的色彩》。

  3.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谁的色彩?春雨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

  (1)小学生自由拼读。

  (2)带拼音齐读后去拼音齐读。

  (3)开小火车读生字,用“欢”“题” “滴”组词。

  3.识记生字

  (1)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小学生自由说。例:“淋、洒、滴、油”都有三点水;“线、论、颜、淋、洒、滴、油、欢”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等等。

  (2)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熟字加偏旁: 是—题,林—淋,西—洒,

  换偏旁低—底,砍—软—欢

  游戏猜字: 春雨落在树林前。(淋)

  动作表演:滴管滴水(滴);洒水壶浇水(洒)。

  (3)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滴 雨滴、水滴

  欢 欢乐 欢笑

  题 题目 数学题

  线 纺线 棉线

  三、通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分小组读。

  2.指名读,师生评价。

  3.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设问引导

  春雨来了,它是什么样子的?------(1自然段)

  这时,田野里一群小鸟在干什么呢?----(2-5自然段)

  听了大家的'争论,春雨怎样了?----(6自然段)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小学生认读。

  2.小学生观察,谈发现。

  单人旁:你、们

  绞丝旁:红、绿

  草字头:花、草

  3.说说写好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单人旁:撇要直,不能弯;竖为垂露,要正直。

  绞丝旁:第二个撇折的撇不能伸得太长,折要往上挑,整个绞丝应显得向左靠。

  草字头:横不宜太长,两个小竖要上开下收。

  绿:右半边下部不是“水”,竖钩左边是两笔,不要写成一笔(横撇)。

  4.教师范写。

  5.小学生描红练写,教师指导。

  6.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认读。

  2.组词巩固,看看谁是“组词大王”。

  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并把自己喜欢的一段多读几遍。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春雨是什么样子的吗?

  “春雨,像……”什么像什么?怎么春雨像线呢?你觉得春雨还像什么?

  (3)你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模仿声音:沙沙沙

  (4)指导朗读。

  3.学习2-5自然段

  过渡:这时,田野里,一群小鸟来了。这群小鸟都是谁,在干什么呢?赶快来看看!

  (1)自己读2-5自然段,想想:这一群小鸟都有谁呢?找到它们,用铅笔画出来吧。

  (2)小组讨论: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3)反馈交流

  a.出示重点句子,体会动词的不同表达效果。

  “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枝上,柳枝也绿了。”

  “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

  “你们看,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b.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鸟们在争论?该怎样读出争论的语气呢?

  指导朗读:“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你们看”。

  c.小结:原来春雨来了,大地上有着不同的变化呢,瞧,小草、柳枝变------;桃花、杜鹃花变------;油菜花、蒲公英变---------。

  (4)分角色朗读对话。

  (5)自由组合,表演。

  4.学习最后一段

  (1)教师引读最后一段

  (2)交流:“大家”指的是谁?春雨为什么下得更欢了?

  体会“沙沙沙”的读法。引导小学生体会,读“沙沙沙”时,语气要逐渐加强有力,注意与开头一段的区别。

  (3)用高兴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三、回归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全文。

  2.启发思维:春雨沙沙沙,沙沙沙……田野里,还有谁在说着春雨的颜色呢?它们会说春雨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呢?

  出示句式,小学生仿说:春雨是( )。你们瞧,春雨( )在( ),( )。

  如小熊说:“春雨是白色的。你们瞧,春雨滴在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洒在桔花上,桔花白了。”

  小猴说:“春雨是咖啡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土地上,土就成咖啡色了。”

  3.思考:你认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师总结:亲爱的小朋友,春雨本身是无色的、透明的,植物的生长与春雨有关,在春雨的滋润下,树叶吐绿,花儿盛开,大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春雨的色彩是美丽的,能给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四、课外实践

  1.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到外面去看一看,并把看的结果画出来,跟大家交流。

  2.背诵《春夜喜雨》

草原教学设计13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

  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

  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老师:请你把猜想的写到记录表上,记录表已将托盘中的.材料画好,表示下沉,表示上浮。

  请你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勾,等会我们再来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结果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3、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状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老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记在了记录表上,那小朋友的猜得到底对不对呢?请小朋友对照记录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4、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总结及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教师给以鼓励。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水的沉与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幼儿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课时思路清晰,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小结,小结语言还是很精准有效,帮助孩子理解沉与浮的秘密。

  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活动,需要老师的提问时语言简练,在这方面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小朋友猜想记录时,可以记录小朋友的猜想时的个数,并现场做实习,科学活动并不是一定要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动手,还可以结合已有的经验,切记不误导孩子。

  总之,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收获,希望下次活动会更好。

草原教学设计14

  一、引导读题,甶题目想开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散文。(板 书:草原)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 吗?或者你们通过电视、网络认 真了解过草原吗?它是什么样子 的?

  生 :我 在 电 视 里 见 过 草 原 ,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天特别蓝、草特别绿。

  生:我读过关于草原的一些资料,我国的内蒙古有很多大草原,那里生活着很多蒙古族的人。他们特别善于骑马。

  生:我跟着爸爸妈妈去过草原。蒙古族人不但善于骑马,还特别好客。

  生:我特别喜欢吃蒙古族人做的烤全羊。

  生:在草原上,我发现蒙古包挺有意思的。我还在里面住了一晚上,感觉挺舒适的。

  师:发现了吧?当我们读到课题《草原》,我们就能借助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想起很多有趣的事。

  二、初读课文,由内容想开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完完整整地把课文读一遍,读完后想一想,概括地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容。

  师:对的,这就叫概括,一句话就说明白了。课文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了草原的特点,二是介绍了蒙古族人的特点。请你们结合刚才读的课文,想想草原的特点是什么,蒙古族人的特点又是什么。

  生:草原一望无际。草原上走动的羊群,就像是点缀在草原上的白色的大花。

  生:草原上的天空总是那么蓝,云朵世总是那么白。草原上行走或停止的马群、牛群,让我感到一种灵性,更是一种诗意。

  生: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容,蒙古人的衣着多姿多彩。

  生:蒙古族人的饮食很特别,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让人想想就会流口水。

  生:蒙古族的小伙子善于摔跤、套马,姑娘们善于跳舞、唱歌。

  师:我们通过第一遍读课文,由课文的内容再一次想开去。我们又了解了许多,掌握了许多。

  看来,在阅读时,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

  三、细读课文,由文本想开去

  (一)品语言,由草原特点想开去

  师:同学们,当读到课文第1自然段时,我真的迷恋上了作者笔下的草原。请你们默读第1自然段,找找作者写了草原上的哪些景色。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每一处景色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的?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生:作者先后写了天空、空气、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师:找到作者写草原的那些景色并不难,关键是读出作者是怎样把每一处景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来的。

  生:作者是直接写出了某一处景色的特点。

  师:请举例。

  生: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一句中,我直接读懂了草原的天空更可爱、更明朗,空气更清鲜。

  师:嗯。这的确是作者描写草原景色的方法,很直接。但仅仅如此吗?

  生:不仅直接写出了景的特点,还写了“我“当时的感受。

  师:举例。

  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是作者看到了草原那可爱而明朗的天空,呼吸着草原那清新的空气,才有的真实的感受。

  师:不仅直接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还写出了作者看到某一种景后的真实感受或心情,这就是作家老舍对草原描写的特别之处。请你们读读下面的句子,继续感受作家老舍的这种巧妙的表达。

  (屏幕显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们能分析一下作家老舍的巧妙表达吗?

  生:我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明白了这是作者对小丘的直接描写,写出了小丘线条的柔美的特点。

  师:请你来读读这第一句。(生读)

  生:我从“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中,读懂了这是作者当时内心感受的一种真实描写。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通过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我们再次发现了作者老舍写景的奥秘,先直接写出草原上某一景的特点,再写出作者看到这样的景时内心的真实感受。再请你们想一想,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生: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师:正是这种巧妙的表达方式,让老舍笔下的《草原》成了经典。第一段中,还有哪些景的描写世是这样的?谁来分析分析?

  生:我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便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一句,读到“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是直接描写,读到“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是作者的一种感受。

  生:我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中,读到“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是直接描写,读到“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是作者的一种想象与感受。

  (二)品语言,由“蒙汉情深,想开去

  师:就是在这样的草原上,作家老舍与蒙古族人直接相处着。

  在分别之际,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谁能说说这个句子的大意?

  生:蒙古族人和汉族人之间的情谊很深。在这夕阳西下的时候,彼此交流着、倾诉着,迟迟不舍得分别。

  师:请你来读。(生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是的。在这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上,主人和客人不舍分别。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想想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生默读)

  生:我从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师:请你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生(读):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仔细看看这些句子,大家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蒙汉情深”?

  生:他们是到几十里外来迎接“我们”的。

  生:他们是许多人骑着马来迎接“我们”的。

  师:是呀。想想我们迎接容人一般是在什么地方?

  生:在家门口。

  生:在楼道门口。

  生:在小区门口。

  师:是的。我们迎接客人一般是在这些地方,可蒙古族人是骑着马到几十里外来迎接的。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我们迎接客人一般是谁去迎接的?

  生:有时是爸爸去接的,有时是我下楼去接的,有时是一家人到小区门口接的。

  师:是的。我们迎接容人一般就是一个人或一家人去接,可蒙古族人是一大群人骑着马来接的。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蒙汉情深”?

  生:见了面后,不停地握手,握住不放。

  师:请你读读这些句子。

  生(读):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师:你能对比我们平日里跟客人见面后的场景与这种场景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们也握手,但是我们一般都是主人和客人之间握手而巳。

  生:我们一般是主人在迎候。

  师:是的。可是蒙古族人又是怎样的呢?

  生:几十里外的人都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

  生:谁见了“我们”,都跟“我们”握手。

  生:总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师:这就是蒙古族,一个热情的民族。请继续交流。

  生:我从“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中体会到主人招待我们的食物很丰富。

  生:我从“千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中体会到主人们的热情。

  生:我从“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容人们唱民歌〞中体会到草原上姑娘们的热情。

  生:我从“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中体会到了草原上小伙子们的热情。

  师:正是因为在草原上,无论是主人,还是老翁、小伙子们、姑娘们,都是那样热情地对待客人,所以让“我们”这些客人几乎忘了

  自己是客人,主人敬酒,“我们”也敬酒;主人跳舞,“我们”也跳舞;主人唱歌,“我们”也唱歌。正因为这样,当“我们”即将分别时,才有了这样的感慨。一起读。

  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这分别时的感慨是汉族人紧握着蒙古族人的双手时,从心底深处发出来的。

  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这分别时的感慨也是蒙古族人紧握汉族人的双手时,从心底深处发出来的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四、联系实际,由生活想开去

  师:生活中,你可能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或是见过人与人惜别时的情景。请你写一段话,表达分别时的那份依依不舍之情,写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今天是正月十三,在我家过年的小姨就要回北京工作了。

  一大早,我和妈妈就提着各种各样的家乡特产,一直把小姨送到车站。开始时,我们还有说有笑的,我和小姨不停地互道再见,妈妈也再三叮嘱小姨在北京要注意身体。这时客车的车门要关了,小姨隔着车窗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们。我望着消失在眼前的容车,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师:短短的一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小作者和小姨之问的那份情感,那份分别时的不舍。相信,在你们的笔下,一定都记录着

  人与人分别时的那份不舍。

草原教学设计15

  一. 教学目标:

  1. 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三.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板书课题:在山的那边)

  (二).检查预习

  1. 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 抽同学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问:山那边到底有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1. 教师朗读课文(同学们一定比我读得好)

  2. 配上音乐有感情的齐读。

  指导朗读,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 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1).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2).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四).研读与赏析

  “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 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自读课文)

  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

  “铁青着脸”。拟人——颜色(表面);心情不好(实际)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

  “飘”——轻(意思);童年认识肤浅

  “扎”——不懈努力;深(意思)

  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1) 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2)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举成功,一旦失败怎么办?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不能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长的,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3) 用响亮的声调和喜悦的心情读最后几句,“是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当愿望实现了,就高兴万分,你有成功的经历吗?

  齐读并试背有哲理的语句。

  五. 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六. 作业:

  以“大海”或“山”为话题写一首现代诗。

【草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01-31

草原教学设计04-05

草原教学设计06-22

《草原》教学设计04-10

《草原》的教学设计05-26

《草原》教学设计(精选)07-03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03-13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06-21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04-29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