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种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种子》教学反思1
4月22日,科学组开展了“让科学课堂充满科学味”的教研活动,我上了一节《种子的萌发》,在科学组其他老师的帮助下,这节课也顺利的上完了,上课结束后,科学组的其他老师给我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有必要对我的课进行一定的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觉得存在以下问题:
1、在第一部分,探究种子浸泡过程中需要水分,我采用的是让学生上讲台用量筒来测量两杯水的体积。我的预设是想通过两位学生测量两杯水的体积,来反映种子浸泡过程中水分的吸收,但是用量筒测量水是三年级的实验,很多四年级的同学对于量筒的使用出现了问题,当时我及时纠正了他们的错误,但是却是在同学们错误数据的前提下,得出了种子浸泡需要水分这一个科学道理。在这里,我觉得我忽略了一个问题,经过了两天,烧杯里的水分也是有一定蒸发的,而学生测量结果有可能是水分蒸发导致的`。
2、第二部分:解剖蚕豆种子,这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是让学生两人一组实验,用镊子解剖蚕豆种子,并将实验结构记录在记录单上。这一部分我计划10分钟完成,实验完成后,让小组成员来讲台上汇报;但是学生汇报的时候,其他学生并没有非常清楚的看到这位同学解剖的蚕豆以及他们记录的结果,因此这一部分我觉得没有安排好,应该把实物投影仪很好的用起来,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看到每个同学的解剖结果。
3、解剖花生和绿豆种子。这部分实验实在解剖蚕豆种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种子结构的再次巩固,但是同时解剖两种种子有点拖沓,可以让学生们两种种子选择一种进行实验。
4、种子的发芽,这一部分我是单独进行教学的,观察种子在发芽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化情况。但是由于这是本节课的第四部分,所以整个时间上把握不够,这部分内容被压缩了,时间不够。因此,我认为这一部分可以放在第二部分蚕豆种子解剖之后没让学生们边解剖边观察蚕豆种子各部分结构。
在节课上完了,但是总体上还是有点准备不足,对学生的掌握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这是以后教学中急需改进的。
《种子》教学反思2
《种子》是一篇说明科学知识的童话,先写在春风的吹拂下,地里的一粒种子在土地妈妈的呼唤下苏醒过来;接着写,种子终于勇敢地冲破土层,迎接一个光明的世界。同时还渗透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在教学中,我既重视实学知识及其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又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那种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教学中,我觉得有几个成功之处:
1、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作课堂最为重要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种子钻出地面后,他会看到些什么呢?课堂上这一环节是最出彩的,学生们兴致颇浓。下课时,我没料到有些没被请到说一说的同学要求我再给他们提供一次机会,他们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此时此刻,我感动极了,我想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对了,真正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重视朗读训练。
读书活动其实也是学生体验情感的活动。而有情感体验的读书活动,才更具有生命活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范读有关文中的语句,实际效果很不错。我能感受到自己动情的朗读已打动了所有学生,为他们后面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在指导朗读“种子”破土那一系列的动作时我先让学生画一画表示动作的词语,但任务比较难,学生很有困难,于是我领着同学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接着又让学生做做动作,开始学生很放不开,在我的引导和示范下,孩子们渐渐放开了手脚,动作大方了,读得语气上来了,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上台了表演,教室里好不热闹,时间飞快的就过去了。以读代讲,以表演代替枯燥的一遍一遍的集体读,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读的乐趣,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3、成功的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
预习是一种铺垫,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课文”,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的阶段。谁说一年级不会预习,把预习要求给学生,邀请家长进行严格督促,老师及时到位的检查和表扬,学生就会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不信你试试,效果一定很好。
《种子》教学反思3
前准备环节: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找不到明显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在课堂上我只能用课件来取代,也获得了应有的效果,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也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细心观察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我在今后应多给学生准备从分的科学材料,让学生能在他们应有的环境中成长。
在课后延伸阶段:我让学生做一个南瓜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这个活动时间要持续好几天,由于我在课后没有细心的去留意学生的探究兴趣,当他们的兴趣低弱时,我没有给以适当的引导,使他们兴趣复燃,导致这个活动成功的.同学只有一组。因此我们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才能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
《种子》教学反思4
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风仙花幼苗叶子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其实这单元的第三节、第四节和第五节重点同容就是分别研究根、茎、叶的作用,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这三节课的内容及之间的联系,我在这里也引导学生说,根茎叶就是三兄弟,学习了哥哥根,接下来也得学习弟弟茎和叶,这节课主要是学习叶的特点与作用。
这节课的第一观察活动就是把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进行一个对比。在前段时间观察凤仙花当中,我知道学生最先观察到子叶,关于子叶的概念我们在上学期的向日葵里也是学习到的。这里我想将这个子叶和第一节内容的种子结构进行一个联系,既是回顾前面的内容,也是增强每节内容之前的联系,真正的可以把知识运用起来。在第一节课中,我们知道种子结构里有一个子叶,这个子叶其实就是储备养料,种子萌发后这个子叶就会长成幼苗的'子叶(有些学生还记得我了示的图片是双子叶植物的),在这里,既是拓展他们知识面,也是防止出题超纲,我再一次补充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长出来如果是一个叶子,就是单子叶植物,如果长出来一对子叶那么就是双子叶植物,学生很快回答凤仙花就是双子叶植物。接着让学生观察他们自己种植的凤仙花的子叶和真叶有哪些不一样,由于上学期观察过许多植物,这一次观察植物我都没有提醒他们从哪些方面来观察,他们还是可以回答出,叶子的形状不同,边缘不同,有同学非常细心观察到叶脉也不尽相同,还有厚薄不同。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课本关于茎的颜色,测量它的粗细和高度,这部分内容和下节课内容重复,关于这些记录可以在课后记在课堂作业本上,在下一节课跟大家分享交流。
接下来的一个内容是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这个内容其实放在这里不太合理,我把它安排在下个重点内容后讲。我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叶子都是绿色的呢?由于上学期扩展知识学习过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两个概念,也自然可以回答出来,因为叶片里有许多微小的绿色颗粒(我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是不是确实有颗粒,很多学生观察到了),这些小颗粒就叫叶绿素,它能够利用阳光来制造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植物是利用叶子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但是要想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通过收集和阅读分析资料对问题获得合理的解释,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叶为植物提供‘食物”,的教学内容,就是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来获得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的。让他们阅读分析资料时,我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是绿色的叶是靠什么提供能量,第二个问题是利用什么制成的,第三个是释放了什么气体。一般带有疑问去阅读资料,学生会更感兴趣,而且迫切想找到答案。学生回答之后,这里很明显光合作用非常重要,肯定是考点,我想个办法让学生记住,光合作用只有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非常了解这个过程,还有大部分学生是不了解的,跟学生引入呼吸作用,我知道他们肯定也不知道呼吸作用,但是简单告诉他们,呼吸作用靠吸收氧气的,学生很快明白,而这个光合作用跟呼吸作用是相反的,是释放氧气的。通过后面习题,学生应该是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课堂作业本有一个关于小白鼠的实验,学生大概能说出来原因,结合第四单元学生背简单题背不下来的情况,在这个简答题上我给他们圈了三个关键词,组织好语言这个解释肯定是可以的。最后一下知识点关于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是因为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的原因。科学家是普里斯特利,这里为了方便学生记忆科研成果与相对应的科学家名字能对应得上,我想到普里斯特利的斯和释放出氧气的释发音非常相似。
这节课的不足是,利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是叶的作用,应该在课讲完后再总结一下,导致有些学生忽然忘记了这是叶的作用。
《种子》教学反思5
师:落在沙漠中的种子渴死了,落在河水里的种子淹死了,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一年后,落在泥土里的蒲公英种子已长成蒲公英妈妈了,她的孩子们也即将飞向四面八方,她会怎样嘱咐自己的孩子呢?
生:如果我是蒲公英妈妈,我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能落在沙漠里,不能落在河流中,也不能落在房子上。
教材中的“太阳公公”只是嘱咐蒲公英种子不能落在沙漠里,不能落在河流中,而这位学生却能想到不能落在房子上。这说明他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如果教者捕捉住这一精彩瞬间,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你真不错,真是一个细心的`妈妈,不仅嘱咐自己的孩子不能落在沙漠里,不能落在河流中,还嘱咐孩子不能落在房子上。是啊,还有很多的地方和沙漠、小河一样不适合蒲公英生长,请你们都来帮蒲公英妈妈想想,哪些地方不能去?”这样,教师及时发现的这颗“石子”就会激起无数可爱的、跳跃的“浪花”。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引领学生跳出文本,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因而,课堂上会有“众多声音”,教师既要听出“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出“高音”分清认识水平的高低,还要听出“奇音”觉察见解的独特与新颖。
“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课堂上“美”的生成要从学生出发,相信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是创造课堂的有生力量。教者应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并能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奇音”,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上演出更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种子》教学反思6
第8课《一粒种子》是一篇常识性童话,既要讲究科学性,使学生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又要注意不能上成常识课,要根据童话的特点,抓住课文中四个“挺一挺”,以及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和最后一句“啊,好个光明的世界!”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学习这一课,课文有四处写到“把身子挺一挺”,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含而不露,生动有趣,使课文充满了活泼的童趣。
我把板书精心设计了一下,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逐步演示,以线条表示地面,在地下展开种子发芽的样子,表现每一个“挺一挺”是种子发芽的环节,在环节下面分别指出所需的条件,最后钻出地面,既直观又概括了课文内容,学生也归纳出种子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在学习“热闹”一词时,我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还可以通过课文中的排比句“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教学理解,掌握“热闹”。
教学时,教师问学生春风是怎样唱歌的?让学生轻声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样唱歌的?“叮咚叮咚响”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喳叽喳”。你们会唱有关春天的歌吗?请学生唱一唱,接着再让学生分别唱起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的歌,然后一起大合唱,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随即让学生体会说出现在是怎样一种景象。
用书上的话说一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排比句的特点,又让学生用“热闹”造句,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比较具体。“教室里可热闹了,有些同学学春风唱歌,有些同学学泉水唱歌,有些同学学着小鸟唱歌。”这样让学生动一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热闹”一词,认识了排比句的句式,出色完成了造句练习。
《种子》教学反思7
闪光点有五:
1、一石激起千层浪式的导入。从农村学生身边的常见植物南瓜、玉米等入手,通过提问:有的植物开花后会结果,有的却不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雄蕊与雌蕊与植物的繁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样不但调整了学生兴趣,而且自然切题。
2、通过观察和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观察一:探究花的.雄蕊和雌蕊;观察二:探索果实和种子。除了用感官外,借助工具,辅以课件展示。用棉签做传粉实验,学生深刻理解。
3、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如用画图的形式记录雄蕊和雌蕊;用数学统计的知识计算豆荚数及种子数;写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用到了语文知识。
4、注重拓展与延伸。教学流程(五)拓展与延伸目的:要扩大学生的视野,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几种植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学生走向自然。自觉地仔细地观察一棵植物,用教材上的方法进行研究,那么教学的目标就实现了。
5、注意知识的联系。如用学习第2课“各种各样的花”的方法学习本课,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的活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第一部分的继续,又是第4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准备。
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浓,对科学知识掌握也会很好,用的最多的就是观察法,只是由于实验条件所限,学生实验探索可能还不够到位。但基本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激发科学兴趣以及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意识应该是很成功的。
《种子》教学反思8
《种子和幼苗》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和条件。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种子解剖、观察种子萌发过程和做种子萌发对比实验的基础上的。这些实验看似独立,其实联系非常大,在实验的安排过程中,我走了一些弯路,但收获不少。
一、种子的选择:
我选择了花豆(课本上说的菜豆)、黄豆、绿豆、黑豆进行发芽比较实验。最后选定绿豆进行萌发,因为绿豆的发芽率最高,发芽速度最快。
但由于绿豆太小,我选择课本上的菜豆给学生解剖,用来认识种子的结构。因为菜豆比较大,而且好和课本进行对照。在拓展的时候,我选择了花生给学生解剖,并建议学生课后种植。
二、实验顺序和课程内容的安排:
第一次设计,我是按照课本的顺序来布置学生做实验和进行课程内容安排的。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的时候深入一点,准备三杯种子,一杯完好,一杯胚根、胚芽或胚轴损坏了,一杯子叶损坏了。既能引出学生对种子结构的学习,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子叶受损也能发芽,到底子叶有什么作用呢。于是在第二次设计的时候我把种子的结构、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子叶的作用和各种各样的种子放在第二课时。把唤醒种子里的新生命和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放在第一课时。这样上课的时候很流畅,能环环相扣。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也为子叶的作用埋下了伏笔,这就可以在上完第一节课,把探究子叶的作用作为一个作业留给学生去完成。不过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种子的结构留到第二节课讲,学生在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的时候,虽然看到了子叶的明显变化,但因为不知道它是什么,对它没有特别的关注。于是我又进行了第三次设计。
以下是第三次设计基本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我用事先准备好的三杯种子引入,这三杯种子中,1号杯子里的种子完好,2号杯子里的`种子胚芽、胚轴或胚根受损,3号杯子里的种子子叶受损。以此来引起学生对种子内部结构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解剖种子、画种子结构图来了解种子的结构。最后在种子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揭示3杯种子的秘密,让学生推测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在这一环节先打下子叶的作用的伏笔:子叶受损的种子也能发芽,到底子叶有什么作用呢?这里就可以把探究实验作业“子叶的作用”布置下去了。
2、唤醒种子里的新生命。
告诉学生,胚芽、胚轴和胚根都没有受损是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接下来了解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外部条件)。让学生拿出几天前让他们播种的三杯绿豆,这三杯绿豆。1号杯子不浇水,保持土壤干燥;2号杯子每天浇适量的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让土壤浸在水中;3号杯子浇较多的水,使土壤浸在水中。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能根据实验推测出的条件有两个: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然后通过一个问题:农民伯伯为什么不在寒冬腊月播种,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三个条件:适宜的温度。
由于适宜的温度是还没有做实验的,为了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模仿前面的实验设计一个《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
这里还布置一个练习:为什么花盆底下都有一个小洞?为什么农民要看到树木发芽了才播种?
最后布置的作业就有两项,一项是摘除两株长势差不多的幼苗中一株的子叶,几天后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第二项作业是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第二课时:
1、汇报种子萌发的过程;
2、子叶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子叶的变化和摘除子叶对比试验中两株幼苗生长情况的差异中推测子叶的作用。)
3、各种各样的种子:①说一说哪些食物是植物的种子;②解剖花生种子。
《种子》教学反思9
《种子的萌发》这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种子》教学反思10
《一粒种子》是一篇说明科学知识的童话,先写在春风的吹拂下,地里的一粒种子苏醒过来;再写种子与蚯蚓之间关于外面世界的问答;最后,种子终于勇敢地冲破土层,迎接一个光明的世界。同时还说明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在教学中,我既重视实学知识及其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又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那种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明白“种子发芽所具备的三个条件——水分、温度和空气”。在掌握了文中的`生字新词之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一个能描写种子发芽一瞬间动作的词语。学生马上找到了词语“挺一挺”,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理解这个词语。之后,让学生找到文中四句描写“挺一挺”的句子:
①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②他有点渴了,喝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③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④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
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以巩固。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在这四句话中找出疑点,展开讨论:种子在什么情况下把身子挺一挺?最后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出示句子:
①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种子醒过来,就把身子挺一挺。
②春雨滋润着大地,种子喝了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③蚯蚓帮种子松土,种子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④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
从而得出种子发芽所具备的三个条件——水分、温度和空气。
《种子》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 《种子的梦》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散文诗,讲述了一粒种子的梦想:描述了种子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表达了种子生长过程中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它与春雨和太阳妈妈之间那细腻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整体欣赏的方法引导幼儿体会散文的美好意境。通过分段欣赏使幼儿知道了春天是耕种的季节,知道了种子在生长的过程中借助许多的力量才发芽长大的!而这些都是因为种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决心,它才会不断地努力,直至实现愿望。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幼儿讲述种子都做了什么样的梦?
冰冰说:“种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宝宝,她和宝宝做游戏。”
新蕾说:“种子钻出了泥土,看见了美丽的花园,种子也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旭旭说:“种子长在幼儿园里,每天伴随我们小朋友跳舞、游戏!”
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续编的种子的梦,语句通顺,想象力特丰富!但是在续编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幼儿说种子会遇到暴风雨的袭击。也许在孩子们的想象空间里只有美好的意境。为此我续编了种子的梦里也可能遇到不开心的或危险的事。而这些都是因为种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决心,它才会不断地努力,直至实现愿望。尽管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它却毫不畏惧。
总结:尽管过程有艰难的,但是它却毫不畏惧。通过不同形式感悟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通过学习这篇散文,幼儿续编了种子的梦,体现了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体现了幼儿纯真美好的心灵!通过学习散文拓展了幼儿的思维,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
本节课中自我评价:
课堂气氛好,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很好了锻炼了幼儿的语言。最精彩的环节就是孩子的续编语言。但是我没有及时的记录幼儿的语言,表扬孩子的语言比较单一。通过散文,知道遇到困难要坚强、克服!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自我感觉本节课有的环节内容不够深入,应确定生成子主题进行第二课时教学。
《种子》教学反思12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能说出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空气、适宜的温度、水。2. 经历设计控制变量实验、探究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基于上面的目标设定,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一、案例说法,迁移运用
在课的开始阶段,同学们猜测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有多种:光、土壤、空气、水、养料、温度、湿度等,这也反映了同学们的前概念水准,哪些条件是种子发芽所必须的,还有待实验证实。这些条件中,我们先选择一个条件(水)进行实验设计,因为水这个条件在实验中学生比较容易控制,也跟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开始设计时,老师没有给学生任何限制和引导, 让他们自由地进行设计实验方案,目的在于充分暴露设计当中的问题和欠缺,为接下来的交流讨论做好铺垫,激发同学们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设计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只有一组实验,缺少对照组;有的同时改变了两个条件:常温和低温;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选择了低温(有些种子在低温下根本就不发芽,所以看不出有水和无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同学们都找出来了其他组设计的问题,并说出了改进的措施和方法,最后达成了共识:作对照实验,必须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相同。
由于有了前面的分析探讨,在设计其他条件如空气、温度等对种子发芽影响的实验时,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把对照实验的公平性原则迁移过来,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一贯倡导建构自主高效的学习课堂,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其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不可忽视关键。这课涉及到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因为当堂不能看到实验结果,课堂上缺少动手操作,处理不好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打折扣,课堂氛围难免会显沉闷。我在课堂上采取了利用电脑技术解决这个问题。
在进行实验设计阶段,我为学生提供一张PPT模板,提供了表示水分、温度、空气、光照等的图案,让学生根据需要直接拖拽图片的方法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图片直观、显眼,操作简单,节省时间,而且方便修改。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出实验结果,我尝试让学生运用一个“种子发芽”的虚拟实验软件进行探究,软件操作十分简便,却能够说明问题,并且课堂上可以马上反馈实验结果,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实验中由于种子发芽的实验涉及到的环境非常复杂,一些条件如空气、温度等是小学生不能控制的,虚拟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完全控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派出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使我们的探究在一个理想、简单的条件下进行。
《种子》教学反思13
《种子发芽了》这节课我合理地设置教学情境,以探究学习为核心,适时地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带着问题学习,激发探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解在。我在本节课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农民伯伯春天把种子种下,它就会发芽生长,接着揭示课题种子发芽了,围绕种子发芽你想了解那些知识?让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从学生想了解的知识中选择要研究的问题;种子发芽需要那些条件?种子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这样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确定要研究的内容,即做到尊重学生,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学生体验,调动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体验,引导其能够积极主动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种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子的'构造。同样在解决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选择出种子发芽的必需的条件,然后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在老师的引领下分组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有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又有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把种子发芽需要的几个条件分组进行设计实验方案去验证。而且整个过程老师都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知识,锻炼能力。整个过程教师真正起到了引领者、组织者的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悉心引导,注重探究的层次性。
本节课选取植物的种子作为探究的对象,是在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识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重在设计及探究实验。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裁处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土壤、水、空气、光、温度等多个条件时,不是为其确定,而是引导才用对比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并通过师巡视指导学生设计见到的对比实验表格。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在设计,先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彼此的发现能互相补充、完善,使探究活动层层递进。
4.引导课外观察,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起点。种子发芽与水、空气、适宜的温度有关,而且这项实验不是课堂上40分钟就能完成的,它需要3—5天的时间。因此在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后,鼓励学生课下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详细的观察,并提醒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这样就将课堂上无法观察的需要长时间观察的对象放在课后让学生继续观察,做好记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事实,科学数据说话,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态度,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种子》教学反思1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课后我进行了仔细的反思:
1、引入环节。通过观察图片,问屋顶上的小草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引出课题,还希望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种子散播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广泛性。可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似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2、课前准备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由于实际条件限制,现在没处找寻成熟的果荚和成熟的种子。不能让学生实际感受种子的传播的方式。
3、图片代替实物,课件演示提供观察素材。课前收集大量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希望可以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到植物种子的传播与果实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构之间的联系。
4、视频资料的使用,弥补课堂的缺憾。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效果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能够直观演示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通过截取整理,蒲公英种子的满天飞舞,凤仙花、油菜荚的劲爆弹射,苍耳种子的勾挂之旅,野葡萄与小鸟的互惠互利,椰子、莲蓬的随波逐流以电影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极具代表性植物的种子传播让学生兴致极高,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过观察学生轻松的总结出植物果实或种子在形状结构上与种子传播方式间的联系。这也算弥补了学具不足的缺憾吧。
课上完了,但我还有一个疑问,至今没能解决——是不是所有的果夹类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都是自体传播?比如我们常吃的豆角,是自体传播吗?上网查了半天,也没查出结果。我们组内教师的意见也不统一,还有待商榷。
《种子》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出大致的探究思路。能在前两课用多种方法观察花的基础上,进一步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物体进行专题观察的过程。
2、有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3、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
教学准备
1、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无油菜花的也可用白菜花、萝卜花等。
2、显微镜2台。
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
教学活动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可是南瓜的雌花,有的结了瓜,有的却结不成瓜。苹果、桃子、玉米、油菜等植物也有开了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的解释哪些是正确的呢?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观察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
1、油菜花很小,雄蕊和雌蕊更难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看清楚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通过观察雄蕊和雌蕊作出正确的解释呢?
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师生共同归纳研究方法。(参考书上提示的探究方法)
其他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吗?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花会结果,有的花不会结果?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4、全班研讨。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
6、浏览课文: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油菜的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三、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观察油菜的果实。做一个游戏:分组按成长的顺序把实物排列在纸上,并指出哪一部分是刚刚受精后的果实雏型。
2、小心剥开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角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再数数一株油菜可能长多少个角果荚,算一算一株油菜的种子有多少?
3、说说为什么豌豆荚里有的豌豆很饱满,有的却只有很小的一粒?
四、思考、延伸
1、果农为了防止果树不结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为什么?
2、同学课后做一个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怎样才能成功?
教学反思:
前准备环节: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找不到明显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在课堂上我只能用课件来取代,也获得了应有的效果,但学生的学
习兴趣大打折扣,也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细心观察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我在今后应多给学生准备从分的科学材料,让学生能在他们应有的环境中成长。
在课后延伸阶段:我让学生做一个南瓜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这个活动时间要持续好几天,由于我在课后没有细心的去留意学生的探究兴趣,当他们的兴趣低弱时,我没有给以适当的引导,使他们兴趣复燃,导致这个活动成功的同学只有一组。因此我们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才能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
【《种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10-06
生物《种子植物》教学反思10-07
《种子和幼苗》教学反思10-06
种子的萌发实验生物教学反思10-07
《蒲公英的种子》课文教学反思11-01
生物《花、果实和种子》的教学反思10-07
《花果实和种子》生物教学反思10-07
种子的旅行活动反思10-07
生物课《花,果实和种子》教学反思10-07
生物《花、果实和种子》教学案例及反思10-07